自然

夏威夷,3组志愿者拉动复活节岛巨石像复制品,让巨石像发生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
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 
复活节岛巨石像复制品,高10英尺(约合3米),重5吨,在3组志愿者的拉动下缓缓移动 
志愿者参加拉动石像实验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高度在4到33英尺(约合1.2到10米)之间,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过80吨。一直以来,没有掌握现代技术的古人如何运输这些庞然大物就是一个不解之谜。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

  复活节岛巨石像凝视着远方的大海,一直充满神秘色彩。来到这座海岛后,玻利尼西亚人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最后也难逃自我毁灭的命运。巨石像是古代的纪念碑,高度在4到33英尺之间。据传说,巨石像是玻利尼西亚人从远方的一个采石场运到现在位置。大约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亚人驾驶独木舟横渡太平洋,在海上行进了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后来到复活节岛。巨石像造好后,他们便立即着手运输。

  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过80吨,没有掌握现代技术的古人如何运输这些庞然大物一直就是一个不解之谜。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不过,岛上居民坚信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居民苏里-图基表示:“专家们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但我们知道事实真相,巨石像是走到目的地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岛上居民的观点是正确的。科学家在试图还原运输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形象地说就是“直立行走法”。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源于巨石像的具体特征。巨石像腹部突出,重心前倾,有利于采用这种运输方式。运输时,18个人借助绳索拉着巨石像来回摆动,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在此过程中,巨石像两侧分别有4个人,后面是10个人,整个过程就像拉住在草地上狂奔的宠物狗。

  为了了解古人如何运输巨石像,志愿者制造了一个模型。模拟过程在夏威夷郊外进行。研究人员并不认为古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符合岛上居民口口相传的巨石像“走到”目的地的说法。在复活节岛上,他们发现道路两旁布满碎石,这也支持了他们的理论。这些碎石可能是运输过程中从巨石像上脱落的。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复活节岛巨石像是在18世纪欧洲人登岛之后建造的。当时,复活节岛上只有少量树木并且骨瘦如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西兰梅西大学的生物地理学家约翰-弗伦雷发现证据(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证明这座岛屿在几千年时间里一直被森林覆盖,包括拥有数百万年历史的巨型棕榈树。在大约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亚人来到这座岛屿之后,森林遭到疯狂砍伐。

  在2005年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崩溃》(Collapse)中,贾里德-戴蒙德引用了弗伦雷的研究发现。他指出古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在无意间制造了生态灭绝悲剧。他们很不幸,在这样一座脆弱的岛上定居。复活节岛座落于偏远地区,气候干冷,风很难将尘土带到这里。岛上的火山处于沉睡状态,无法提供可以肥沃土壤的火山灰。为了获得柴火和开垦农田,他们砍伐森林。随着树木越来越少,他们无法继续制造适于海上航行的独木舟,也就无法出海打鱼,只能以鸟类为食。

  由于土壤遭到侵蚀,农田产量减少。在欧洲人登岛前,复活节岛爆发内战并发生嗜食同类的悲剧。戴蒙德在《崩溃》中指出,复活节岛文明的衰亡证明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将导致自我毁灭。如果不采取措施,我们的未来也可能遭遇这种厄运。此外,建造巨石像也加速了自我毁灭过程。在戴蒙德看来,巨石像是当地首领的权力象征,在复活节岛这样一座偏僻的岛屿,他们没有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权力。

  首领们相互攀比,所建造的巨石像的体积也越来越大。戴蒙德认为他们将巨石像搬运到木橇上,木橇在原木轨道上移动。复活节岛巨石像研究计划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学家乔-安妮-范-蒂尔伯格证明了这种运输方式的可行性。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很多人参与,同时耗费大量木材。随着森林的消失,内战爆发,岛上居民推倒巨石像。截至19世纪,已经没有一座巨石像保持直立姿态。(孝文)

  相关阅读

  复活节岛雕像是完整人体结构 背部藏有神秘图案

  复活节岛神秘的石像之谜 雕塑眼部镶闪亮黑曜石

  揭秘复活节岛神秘石像来源 古代宗教线路必经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死亡的代价:蜜蜂蛰人过程特写抓拍(图)
蜜蜂叮人特写
死亡的代价:蜜蜂蛰人过程特写抓拍(图)
蜜蜂叮人特写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16日消息,摄影师Kathy Keatley Garvey拍摄了一组记录蜜蜂叮咬人的手臂后飞走的特写画面,这些画面解释了蜜蜂在叮刺人类后为什么难以正常生存这一问题。

  相关阅读

  日本大黄蜂屠杀欧洲小蜜蜂 享用美味幼虫卵(图)

  直击-日本大黄蜂屠杀欧洲小蜜蜂 享用美味幼虫

  美国惊现恐怖微小蜜蜂 喜吸食人类眼泪汗水(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月6日上午将出现21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如果错失这一观察良机,就要再等105.5年。

  古今中外的世界天文史,没有任何人目睹过三次金星凌日。

  这次金星凌日,广州乃至我国各地都可看到,其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可目睹到金星凌日的全过程。据悉,下一次金星凌日,将发生在2117年12月11日。

  金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金星凌日可分为五个阶段:凌始外切、凌始内切,食甚(金星与日面中心最近),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今年6月6日的金星凌日全过程历时6小时39分49.5秒。从非严格的角度看,在上述时间内,凡是可目睹到太阳的地方,就可看到金星凌日。但由于八大行星,地球与金星相距最近,视差最大。金星的赤道地平视差达到30.46角秒,比金星的视半径28.89角秒要大。因此,各地在不同的经、纬度观察金星凌日,可能有几分钟的误差。

  相关阅读

  哈勃望远镜观测"金星凌日" 月亮变身反光镜(图)

  金星凌日天象悄然而至 人类寻找系外行星获良机

  金星周围发现磁场重联现象 或解释水分损失机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日风靡,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闪闪发亮地摆到你面前,让正饿着的夜猫子们垂涎欲滴,有人在网上直呼“片子要把人看得欲火中烧、吃不着想骂娘、通宵失眠”。(5月21日《江西日报》)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很认同众“吃货”对这部美食片毫无保留的赞美。当一部美食片能够“馋”到让人欲舔屏幕的地步,溢美在情理之中。不过,众多的赞美声中,有一种赞美让人无法接受——将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如有评论称:《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摄制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

可当我们的舌尖被“空洞的说教欲望”征用后,当我们带着“爱国主义”的意义负担和价值符号来看这部美食片时,我们的味觉还有这样的快感吗?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无限拔高,这不是吃货的逻辑。“美食”本就是一种艺术、一种价值,它本身就值得你我关注、礼赞,而根本不需扯上其他元素。

《舌尖上的中国》确实拍得唯美和生活化,它真正聚焦在食物烹制上的时间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其中夹杂着劳动者的汗与泪。这样的美食叙事,会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尤其在城市化的当下,食物加工过程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只能在终端消费美食,却很少关注到其制作过程,还有着一种妖魔化的想象——我们对美食生产过程的想象,太依赖于媒体对食品丑闻的碎片式曝光。正因此,那些劳动者制作美食的过程格外地打动我们。

爱美食,爱充满着美食的生活,爱美食的生产者——可是,由这些单纯之爱,哪还需要生硬拔高到“抽象的主义”层面?我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有些人推崇的“精神、主义”等,往往就是强加的说辞,它不仅在道德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妄言说”,它更是不讲逻辑的。须知,真的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不经推理将事物与之作一简单挂钩,更不是将一顶高尚的帽子随意派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日前,摄影师兼生物化学家林登·格莱德希尔(Linden Gledhill)利用一个苏打瓶、若干绳子和一块干冰,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作出了人工雪花。

  据悉,格莱德希尔白天为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工作,而到了晚上则喜欢呆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做各种各样的有趣实验。平常他喜欢发明各种小物件,或者是摸索新的试验方法来解决自己或者他人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近期,他迷上了在实验室里制作人工雪花。

  格莱德希尔近期热衷于制作人工雪花也是受人所托。他表示:“有人来向我请教制作人工雪花的相关问题,并且希望我能为此制作出一部机器,而在此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在冰晶体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所以我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要知道,在实验室里如果能够看到晶体的生长,会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我希望亲手做出来这样的东西。”

  格莱德希尔表示自己制作的雪花制造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是就之前所做测试而言,结果已经相当令人满意。

  冰之寒冷

  制造雪花需要稳定的温度转换,因而格莱德希尔给自己的雪花制造器配备了两套温度转换装置-顶部放置了一块热垫,而底部则放了一个制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是用实验室级别冷却器和拆自科尔曼电场冷却器的零部件制作而成,它能够让雪花制造器的温度降至零下8摄氏度。

  十年前,格莱德希尔的老板曾把这个冷却器给扔了,他把它捡了回来,藏到了自己的地下室里。格莱德希尔表示:“尽管冷却器这个东西并不贵,但算起来一台也要3000至4000美元。”

  自制雪花实验

  格莱德希尔制作的雪花制造器底部由砖块支撑,四周有塑料布条保护,再外围则由有机玻璃保护,第一眼看上去,这套装置很不起眼。不过,格莱德希尔介绍称,自己在制作这套装置的时候,受到了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Caltech)和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员的启发,才得以完成这套装置的设计和制作。

  谢普森实验室(Shepson's lab)前博士生特拉维斯·奈普(Travis Knepp)表示:“在实验室里让冰晶生长很容易,保持稳定的温度控制它们如何生长才是难点。”今年年初的时候,奈普因接到格莱德希尔的邀请前来帮忙,并且给他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咨询。

  奈普称:“温度稍有变化,冰晶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实验就失败了。不过格莱德希尔做到了,他在实验室里制作出的晶体形状非常漂亮,我看过他拍摄的晶体照片,那里面的晶体让我印象深刻。”

  美丽过失,追求卓越

  在一开始的时候,格莱德希尔是在湿布条和尼龙钩鱼线上培植冰晶。他发明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但生长出来的晶体却并不如人意。

  经过总结调整,格莱德希尔对机器进行了改进,并且开始培育出厚实的树枝状晶体,即能在长绳上培育也能在冷盘上培育。但即使如此,这些仍不是格莱德希尔心目中的理想雪花。

  人工造雪机

  水是一种导电媒介,因而增加电量能够对水形成晶体产生极大影响。格莱德希尔给机器施加了2000伏的电压,在电能作用下,冰晶生成发生了极大改观。通过这种方法,格莱德希尔培育出了螺旋状晶体,并且在晶体末端也有雪花出现。

  电之冰晶

  雪花制造器在配备了2000伏的电压之后,格莱德希尔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往机器里加入了乙酸,并且使用类似鱼缸的温水起泡器来调整机器的湿度。

  这一次结出的晶体拥有细长的结构,30秒内冰晶的长度就可以长到一英寸。数小时过后,就能够形成晶莹剔透的长条状厚实冰晶。

  管状冰晶

  格莱德希尔让冰晶生长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发现很多冰晶变成了中空的锥体和针状冰块。

  格莱德希尔表示:“在生物药剂学领域,要研发并且测试某种化合物可能要花上10年的时间,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我在实验室里培植人工雪花,用了两周时间,并且立即看到了成效。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差点放弃。要知道,这种费神的事情很容易就让人气馁。”

  最终的完美雪花

  经过数周的实验,格莱德希尔对于温度梯度、湿度水平、电力施加以及其他各方面不断做出改进,最后终于在实验室里让冰晶尖端长出雪花。

  尽管雪花的形状同格莱德希尔的事先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他认为,这一形状已足够完美。他表示:“只要我能够在实验室里制作出这种美丽的晶体,别的方面都无关紧要了。”

  格莱德希尔将自己制作雪花的过程和经历拍摄成了短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拍摄了大量照片。他表示:“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要知道,普通人有可能根本就看不到这一幕。以艺术的方式把科学成果展示给普通人,这种做法给我带来了极大乐趣。”(来源:连线 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探险家兼导演卡梅隆在返回之后从他的深潜器中出来探险家兼导演卡梅隆在返回之后从他的深潜器中出来

  新浪环球地理讯 3月26日消息,北京时间上午10时,在潜至近1.1万米深的世界最深海沟底部之后,导演卡梅隆已经搭乘自己的“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浮出水面。

  好莱坞导演卡梅隆今晨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底部。

  他也因此成为迄今独自下潜到这一深度的第一人,卡梅隆此行携带了在1960年时还无法想象的先进装备,其中包括收集数据,采集样本和拍摄影像的相关设备。1960年时,人类首次抵达挑战者海渊。

    在经过比预计更快的上浮过程之后,卡梅隆驾驶的深潜器出现在了太平洋的开阔海面上,并被搜寻的直升机发现,整个上升过程一共花费了大约70分钟。随后深潜器将会被等候的考察船上的船载吊车吊起回收。而在此之前卡梅隆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海渊底部最深处所花费的时间约为2小时36分钟。

    考察小组组员,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宇宙生物学家凯文·汉德(Kevin Hand)评价卡梅隆乘坐的深潜器的上浮过程是“完美”的。他说:“詹姆斯上浮的时候天气状况非常好,非常容易发现他的位置。”

     卡梅隆的深潜器浮出水面的位置大约位于关岛西南方向约300英里(约合500公里)处,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挑战者海渊沙漠般的海底游弋考察,并沿着海底悬崖航行,整个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收集样本并拍摄录像。在深潜器携带的所有设备中,有一台沉积物取样设备,这是一个机械抓手,还有一台专门用于捕捉小型海底生物的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强的各种仪器。现在,凯文表示:“科学小组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对带回的样本进行分析处理了。”(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对于《泰坦尼克号3D》观影理由的话题。“十四五年前你是在哪看的《泰坦尼克号》?跟谁看的?2012年4月,你会牵着谁的手一起看?” 甚至还有影迷通过网络征集影伴——“求陪看泰坦尼克号首映”。相比较3D效果来说,很多人并不是为了高科技的视听震撼,而是冲着《泰坦尼克号》曾经带给人们的青春回忆而重温影片。网友陀螺表示:“有人缅怀一段逝去的年华,有人弥补一次遗憾的擦肩。3D不过浮云,情怀方为本真。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阻止自己圆梦的理由。”看过片子的网友也表示,尽管3D效果有吸引力,但这些已经不是关注重点,重温才是最主要的,“年轻时候的他们真好!泪点仍然是几个演奏家和床上的老夫妇,比当年又多理解了几分。”

在之前的媒体试映场中,媒体记者提前观影后的普遍感受是,该片的3D效果并不算惊艳。此前有外媒盛赞其视觉效果,“海水仿佛溢出银幕,淹进了影院”,但记者在观影过程中,这种感受并不强烈。 前半段则被有些观众评价为“只有字幕是3D的”。而即便是沉船后半段,由于受限于当年的拍摄观念,船体倾斜下沉等桥段,其3D效果也并未尽显。“3D教父”卡梅隆自己曾经是反对转制3D的代表人物,他甚至戏称转制3D为2.99D。对于转制过程,他也坦言,由于这部电影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数字母带,所以在进行3D转制之前,卡梅隆团队要先清理噪点,尽量让片子看起来像全新的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有300位计算机工程师为此辛苦了一年多的时间——“要画出每个物体和每个角色脸部的轮廓,放进正确的深度位置,然后清理画面,要处理得很精巧,看不出痕迹,每个画面都被当成艺术品处理,每个画面都有加强深度的创意想法。这大约就是3D拍摄和后期转换的区别。”

虽然对于《泰坦尼克号》很多观众看了不止一次,对剧情以及很多经典的镜头都了如指掌,但是不少事先看过影片的观众却有了新的感悟,微博上也出现了各种“另类”评论,“一个名叫露丝的白富美女孩放弃了与高富帅的男友的婚约,与一个屌丝男孩一见钟情,他们经历的一场生死之恋。”今天的年轻观众开始质疑这对“金童玉女”的感情基础——杰克成了“挖人墙脚”的第三者,露丝的未婚夫、“高富帅”卡尔史无前例地成为众人同情的焦点。有网友义愤填膺地表示,“特别同情那倒霉催的未婚夫,人家正儿八经结婚,又送最贵的礼物作为爱情的证明,对露丝又真心,结果呢?看看这就是下场。”

“在船上冲海里吐口水是浪漫,等她在街边看到杰克随地吐痰,估计就要崩溃了”,“14年前,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爱情;14年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夜情。”……与经不起推敲的感情戏相比,慌乱的甲板上一直坚持演奏到最后的乐师、拿着白兰地坚持像绅士一样离开的老人、依偎在床上等待死亡降临的老两口,他们对死亡和生命所持的态度,依然打动了所有人。

对于影片会有新解读,卡梅隆也已经预见:“我认为,对十四五年前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来说,经历过更多人生成长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意义将会截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或许已经结婚生孩子,他们现在看待人生、爱情的角度会不一样,他们所体会到的可能就不只是年少时代憧憬的浪漫爱情,而是一种责任感以及我们生存的目的,还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意义。《泰坦尼克号》永远可以带给你新的感受,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新华社4月3日电 近日有关河南省桐柏县毛集镇矿产品开发公司非法获得采矿许可证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日前称,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据河南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说,桐柏县毛集镇矿产品开发公司在2005年初次申请采矿许可证时,其营业执照就已被注销,从申办新证到后来的三次有效期延续,所提交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均为伪造件,有关部门所出具的相关材料也均未涉及企业营业执照已被注销的问题。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采矿权延续登记手续一般是调库自动生成,报件中提交有关证照复印件即可,国土资源部门在收件和审理过程中缺乏对证照复印件真伪性进行识别的技术手段,致使个别企业蒙混过关。目前,该厅正在全省开展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更新工作。

  这位负责人表示,鉴于所涉采矿许可证到期后未申请办理延续登记手续已自行废止,且人民法院正在对其进行审查,省厅将严格按照法院的判决结果整改。对于该事件当事人涉嫌多次制作虚假文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省国土资源厅决定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由河南省纪委、监察厅驻国土资源厅纪检监察室对该矿相关手续办理过程进行调查,查清办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失职渎职等行为。二是就该矿涉嫌营业执照作假等问题移交当地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三是责成桐柏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矿山管理秩序开展专项治理,暂停该县矿业权和建设用地的审批工作。

  四是于4月1日派出调查组赶赴桐柏县,对该县矿山管理秩序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现场督导。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当史蒂夫教授在大脑库中解剖一颗大脑的时候,一步一步的看一下这个过程。或许看这个过程会让你感到难受,但是这里所做的研究能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脑的初步理解和大脑疾病带来的毁灭性条件,比如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以及多发性硬化症。

  大脑库中的一颗大脑准备进行解剖。我不知道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是什么感受,但是如果缺乏信仰你就不可能不把它看做是你性格的外壳。

  经过冰冻和固定之后,大脑显现出一种黄疸病般的苍白和一种明显的弹性,就像是腌制过的鸡蛋。

  大脑被切成片段并且做上标记。在大脑库进行的这项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包括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以及多发性硬化症在内的神经退化性疾病。

  拜占庭式的褶皱和皱纹、怪诞的婴儿般的曲线和毫无血色的大脑血管,所有的这些都让人目瞪口呆。它让人感觉更像是梦幻一般而不是令人作呕。

  每一片脑叶必须切成5毫米厚,他们拥有一块特殊的案板和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

  我问史蒂夫教授他是否曾感觉到恶心,他说:“不,一点也没感觉到。”感觉好像他只是刚刚才思考有什么东西让人觉得恶心一样。

  他徒手将大脑切成小片并做好标记:“那是你感觉到恐惧和侵略性的中心。”(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人类大脑有840亿个神经元 数量与狒狒不相上下

  现实世界十大恐怖僵尸现象 寄生虫可控制人大脑

  美科学家研究备份"大脑记忆" 打造真实版阿凡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泰坦尼克”号沉船照片,展示了这艘邮轮的右舷。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前端埋入海底深处
“泰坦尼克”号沉船照片,展示了这艘邮轮的右舷。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前端埋入海底深处
“泰坦尼克”号的船尾,已经扭曲变形。照片在船尾上方拍摄
“泰坦尼克”号的船尾,已经扭曲变形。照片在船尾上方拍摄
“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模型,揭示了一些此前从未看到的细节
“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模型,揭示了一些此前从未看到的细节
2012年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全貌
2012年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示“泰坦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处女航中发出事故,最后沉入大海。这场沉船事故是20世纪最严重的人类灾难之一,沉没之谜一直困扰了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几十年之久。即使到了今天,这艘命运悲惨的邮轮仍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

  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现“泰坦尼克”号在沉没100年后的景象。这些新照片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借助高科技设 备拍摄,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15日究竟遭遇了什么可怕的经历。拍摄“泰坦尼克”号残骸是一项为期2个月耗资数百万美元 的考察计划一部分,利用一系列手段对这艘沉船进行拍摄,展现此前从未看到的景象。

  2010年8月和9月,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考察人员利用潜水器拍摄“泰坦尼克”号残骸。他们借助侧扫和多波束声纳获取残骸细节,根据这些细 节评估“泰坦尼克”号在前几次考察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勘察过程中,潜水器获取了大量“数据带”,通过将这些数据带结合在一起,描绘出沉船的全貌。这一过 程被形象地称之为“割草”,对“泰坦尼克”号沉船所在地区以及周边区域进行勘测。整个考察过程中,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考察人员共对3英里×5英里(约 合4.8×8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勘察。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对“泰坦尼克”号沉船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管理局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德尔加多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介绍了 拍摄残骸时使用的技术。他说:“这是一项能够颠覆游戏规则的技术。过去,我们对‘泰坦尼克’号进行勘察就像在午夜暴风雨中拿着手电勘察曼哈顿一样。现在, 我们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勘察,了解我们希望了解的信息。”

  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勘察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1985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激起 了国际同行对深海考察的浓厚兴趣。随着技术的进步,考察人员使用的设备越发先进。他们利用远程遥控或者与主探索设备——系在考察船上或者完全自治——相连 的机器人勘测海床,与“泰坦尼克”号进行亲密接触,甚至进入内部进行勘察。

  新拍摄的照片能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以展现两个主要组件的侧面照片为例,能够让科学家了解这些组件与海床相撞时的 速度。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由于一次又一次被冰山边缘刺透,船首上出现一些孔洞,现在仍清晰可见。随着一声巨响,船首落在海床 上。船首的外形在设计上允许“泰坦尼克”号在海面上平滑前行,沉入大海时,流线型船首前端首先撞到海床。

  与船首相比,船尾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泰坦尼克”号在中间发生断裂,船首底部撕裂,大量海水灌入。这也就意味着船尾下沉过程更为激烈。快速下沉时,海水的疯狂涌入冲毁了所有地板,内部结构和设施相继被毁。快速下沉和海水的强大冲击力对“泰坦尼克”号形成“开塞钻效应”,导致钢板撕裂,整个船身扭曲变形,与最初的模样形成巨大反差

  随着相关影片的上映以及从船舱内找到的遗物在世界各地展出,“泰坦尼克”号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这艘静静躺在海底12415英尺(约合3784米)的沉船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艘船。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踏上处女航,驶往纽约。“泰坦尼克”号堪称当时最豪华的邮轮,专为富人打造,里面的餐厅极为考究,同时还建有土耳其风格的浴室,供富人享用。尽管在内部装潢方面煞费苦心,让“泰坦尼克”号成为豪华邮轮的典范,但这艘邮轮的建造者所采用的技术不足以让“泰坦尼克”号及时避开可怕的冰山,最终酿成惨剧。当时,一名嘹望员发现了冰山,立即通知值班人员。不过,由于身躯过于庞大,“泰坦尼克”号无法及时避让,最后撞上冰山。猛烈的撞击撕裂了右舷,16个水密室中有5个灌入海水。专家们表示,如果正面撞上冰山,“泰坦尼克”号还有幸存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如果。

  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裂成两半的“泰坦尼克”号最后沉入大西洋。在这近3个小时时间里,“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工程师检查受损情况,船员组织撤离行动,乘客则纷纷涌向救生艇。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数量只有法律规定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乘客能够登艇。混乱中,一些救生艇只装了一半乘客便离开“泰坦尼克”号,致使很多本能获救的人遇难。“泰坦尼克”号发生海难后,与救生艇有关的规定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是“泰坦尼克”号留下后人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对“泰坦尼克”号产生浓厚兴趣,自1985年发现以来,他曾经33次潜入海底,对这艘沉船进行勘察。根据重现“泰坦尼克”号事故的模型,右舷被冰山撕裂后灌入海水,很快,船首开始下沉。随着船首的下沉,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翘起,推进器整个暴露在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船身裂成两半,船首和船尾相继沉入大西洋。(秋凌)

相关阅读

  百年回顾泰坦尼克号惨剧 细数六位没上船的名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或另有隐情:月亮引发大海潮所致

  泰坦尼克最后午餐菜单将拍卖 有望十万英镑成交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