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对于《泰坦尼克号3D》观影理由的话题。“十四五年前你是在哪看的《泰坦尼克号》?跟谁看的?2012年4月,你会牵着谁的手一起看?” 甚至还有影迷通过网络征集影伴——“求陪看泰坦尼克号首映”。相比较3D效果来说,很多人并不是为了高科技的视听震撼,而是冲着《泰坦尼克号》曾经带给人们的青春回忆而重温影片。网友陀螺表示:“有人缅怀一段逝去的年华,有人弥补一次遗憾的擦肩。3D不过浮云,情怀方为本真。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阻止自己圆梦的理由。”看过片子的网友也表示,尽管3D效果有吸引力,但这些已经不是关注重点,重温才是最主要的,“年轻时候的他们真好!泪点仍然是几个演奏家和床上的老夫妇,比当年又多理解了几分。”
在之前的媒体试映场中,媒体记者提前观影后的普遍感受是,该片的3D效果并不算惊艳。此前有外媒盛赞其视觉效果,“海水仿佛溢出银幕,淹进了影院”,但记者在观影过程中,这种感受并不强烈。 前半段则被有些观众评价为“只有字幕是3D的”。而即便是沉船后半段,由于受限于当年的拍摄观念,船体倾斜下沉等桥段,其3D效果也并未尽显。“3D教父”卡梅隆自己曾经是反对转制3D的代表人物,他甚至戏称转制3D为2.99D。对于转制过程,他也坦言,由于这部电影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数字母带,所以在进行3D转制之前,卡梅隆团队要先清理噪点,尽量让片子看起来像全新的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有300位计算机工程师为此辛苦了一年多的时间——“要画出每个物体和每个角色脸部的轮廓,放进正确的深度位置,然后清理画面,要处理得很精巧,看不出痕迹,每个画面都被当成艺术品处理,每个画面都有加强深度的创意想法。这大约就是3D拍摄和后期转换的区别。”
虽然对于《泰坦尼克号》很多观众看了不止一次,对剧情以及很多经典的镜头都了如指掌,但是不少事先看过影片的观众却有了新的感悟,微博上也出现了各种“另类”评论,“一个名叫露丝的白富美女孩放弃了与高富帅的男友的婚约,与一个屌丝男孩一见钟情,他们经历的一场生死之恋。”今天的年轻观众开始质疑这对“金童玉女”的感情基础——杰克成了“挖人墙脚”的第三者,露丝的未婚夫、“高富帅”卡尔史无前例地成为众人同情的焦点。有网友义愤填膺地表示,“特别同情那倒霉催的未婚夫,人家正儿八经结婚,又送最贵的礼物作为爱情的证明,对露丝又真心,结果呢?看看这就是下场。”
“在船上冲海里吐口水是浪漫,等她在街边看到杰克随地吐痰,估计就要崩溃了”,“14年前,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爱情;14年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夜情。”……与经不起推敲的感情戏相比,慌乱的甲板上一直坚持演奏到最后的乐师、拿着白兰地坚持像绅士一样离开的老人、依偎在床上等待死亡降临的老两口,他们对死亡和生命所持的态度,依然打动了所有人。
对于影片会有新解读,卡梅隆也已经预见:“我认为,对十四五年前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来说,经历过更多人生成长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意义将会截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或许已经结婚生孩子,他们现在看待人生、爱情的角度会不一样,他们所体会到的可能就不只是年少时代憧憬的浪漫爱情,而是一种责任感以及我们生存的目的,还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意义。《泰坦尼克号》永远可以带给你新的感受,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