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太空采矿进入探讨阶段 私人企业将成主角
沙克尔顿能源公司希望成为世界首家太空能源公司,在太空为宇宙飞船提供燃料

  一位新生代太空企业家说到:“开采月球和近地小行星的丰富资源能够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为世界经济增加数万亿美元资金并且刺激我们人类散布到太阳系中。”许多私人公司,比如亿万富翁创建的小行星开采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它的目标就是实现太空采矿的梦想。但是这并不简单,因为开采地球外的矿藏需要将太空技术和矿藏开采技术相结合。

  6月4日至7日举行了一场太空资源圆桌会议来讨论地球外资源开采的未来、希望以及所要面对的挑战。这次会议是由行星和地球矿业科学研讨会、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和月球与行星研究所联合召集的。

  这一领域的测试

  到2020年沙克尔顿能源公司希望自己成为世界首家太空能源公司,在低地球轨道和月球表面向航天员提供火箭推进剂、生命补给、消耗品和服务。该公司的计划需要借助宇航员和先进的火箭系统来实现在太空中为客户提供持续不断和可靠的火箭能源供应。沙克尔顿能源公司想要建造地球外的能源仓库,这样就能实现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重新填装燃料箱。公司希望通过开采永久阴影下的月球火山中的水冰来为这些仓库备货。(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火箭燃料的主要成分。)

  沙克尔顿能公司首席营运官Jim Keravala说到:“这次会议全面审查了目前太空资源分析和开采的工艺水平。这次会议是一次契机,可以让我们交换观点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时候对这一领域的全部技术进行测试了。”

  小行星采矿

  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董事和总工程师克里斯-勒维克说,4月计划的启动远超公司创建者的最远大梦想,自从官方公布以来公开和投资权益已经势在必行。公司的背后有几位亿万富翁支持,包括谷歌(微博)公司重要人物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电影制作人和冒险家詹姆斯-卡梅隆也是公司的众多知名顾问之一。

  勒维克说到:“目前的技术能够接近近地小行星资源,而且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一计划。”勒维克告诉圆桌会议出席者:“那里就是个射击场,而且有许多让我们受益的东西。我们是小行星采矿公司,但是公司业务远不止这些。”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希望它的采矿活动能够帮助刺激广阔的太空经济,许多不同的公司都参与到了太空旅行、空间太阳能和地外资源开采中。

  临界点?

  所有的这些可能比许多人认为的要更早发生。密苏里科技大学岩石力学和爆炸物研究中心的副院长Leslie Gertsch说到:“我们或许正在临界点的边缘上摇摆。在经历了数十年受挫的梦想之后,它是否真的是一种加速或者只是向上攀爬过程中的一个突起,接下来的5到10年会给我们答案。”

  Gertsch说到:“像沙克尔顿能源公司和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都或将成长为真正的能源生产者或者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她指出这样的公司似乎比之前更加仔细的作出了规划,用许多图示取代了可行的商业计划和系统的探矿想法。但是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一颗小行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现在很难说清,这取决于小行星的构成成分,不仅仅是它的表面成分。

  有利的投资环境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表面系统办公室的资深技术专家罗伯-米勒说到,圆桌会议制作了许多可带回家的资料。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透明的法律环境,这样从小行星或者其它星体开采的资源归属就不会出现问题。

  米勒谈及这一方面时说到:“早期阿拉斯加州的采矿就是一个好的榜样,当时的法律体制并不清晰,因为阿拉斯加只是从俄罗斯购买的而且那时还不是一个州。加利福尼亚也拥有同样的问题。”另一个信息是需要发送精密的矿藏探测器来保证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米勒告诉SPACE网站说到:“从逻辑上讲下一步是携带探矿任务登陆月球来确定水的存在,查找水源并且描述它的物理状态。”

  热重启

  美国宇航局格伦研究中心的太空环境和试验分部负责人Kurt Sacksteder在圆桌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将太空资源添加到未来的太空探索中,我们需要热重启吗?Sacksteder说到:“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严重的私人投资的出现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政府在太空中的角色。勇于进取和资金充足的私人投资或许能够将政府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高风险的技术发展上,并且认真设计太空基础设施。这样一种典范转移需要大量工作来体现它的价值。”

  “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太空资源圆桌会议出席者说,这个会议已经举行了十多年,但是今年的聚会有所不同。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太空资源中心的主管Angel Abbud-Madrid说到:“这是第一次让我们看到私营公司更可能来到这里。过去全都是美国宇航局的人在讨论计划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实施。但是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这就是现在我们如何让私人公司参与到我们已经谈论了很长时间的计划当中。同样,让政府来鉴定私人公司是否能够胜任也是很关键的,我认为他们会越来越严肃对待并且双方互助。”(过客)

  相关阅读

  未来太空战机的雏形 探秘美X-37B在太空做什么

  神九宇航员太空发短信 天宫一号成沟通天地桥梁

  组图-一周太空图片精选 "异形"中场面真实上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可爱的海鸟:科学家警告,目前南极洲共有约3000个企鹅繁殖对,但到2100年数量可能剧减到约500到600对。
南极帝企鹅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科学家警告,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海冰继续融化,南极帝企鹅的未来令人堪忧,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随着《帝企鹅日记》和《快乐大脚》等影片的上映,这种近4英尺(约合1.2米)高的南极最大海鸟已成为全球偶像。但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它们将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和其他海鸟不同的是,帝企鹅几乎全在海冰上繁殖和饲养后代。如果在进入繁殖季前海冰破碎和消失,就会使大量繁殖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帝企鹅数量剧减。长此以往,它们将面临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的危险。

  由于一半企鹅宝宝只能活到繁殖季末期,同时另一半在第二年会面临不同命运,所以繁殖阶段出现很高死亡率。70年代迪奥岛企鹅群落有250个繁殖对,在1999年数量剧减到只有20对,到2009年全部灭绝。

  研究人员警告,正在消失的海冰还对鱼、鱿鱼和磷虾等帝企鹅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随后,它们就会以生长在海冰上的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为食。如果海冰消失,就会严重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由此引发的食物网连锁反应会使企鹅赖以生存的各种食物饿死。

  为了解决企鹅渺茫未来的状况,研究人员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其中包括气候模型、海冰预报和一个由特瑞-阿迪利帝企鹅群建造的人口模型等。阿迪利是南极洲的一个沿海地区。50多年来,法国科学家一直在这里观察企鹅。他们分析了气候模型,结果发现如果全球温度以当前比例继续上升,海冰就会缩小,2040年前企鹅数量会缓慢减少,但从这一年后它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目前南极洲共有3000个企鹅繁殖对,但到2100年就会剧减到约500到600对。据研究人员所说,持续上升的温度不仅影响企鹅的生存环境,正在缩小的海冰还会造成南极洲海洋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甚至人类。

  科学家斯蒂芬妮-杰纽维瑞尔表示:“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已观察到西南极洲半岛附近迪奥岛企鹅群落的消失。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那里记录下250多个繁殖对。但到了1999年,数量减少到只有20对。在2009年,它们全部灭绝。”

  科学家哈尔-卡斯威尔表示:“如果你想研究气候对一个特定物种的影响,就要考虑3个问题。首先是对这种生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描述,以及个体生物是如何通过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化对它们的生命周期造成怎样的影响。至关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是和气候科学家密切合作,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

  他说:“我们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吃来自南极洲的鱼。我们离不开以全球海洋物种为基础的营养循环。我们最关心的是了解气候变化对帝企鹅等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的影响,因为这能帮我们了解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作出重要贡献的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刊登了这些发现。(孝文)

  相关阅读

  历史记载揭企鹅堕落行为 雄性多同性恋常虐幼子

  西班牙同性恋企鹅相恋六年 现共同抚育养子(图)

  考古学家发现史上最大型企鹅 高1.5米120斤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颖人体植入装置可将空气水份转化为饮用水
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能够让人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该工作室设想未来世界如果出现海平面上升或者放射性灾难,人们不可能随身携带着水瓶,他们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新型器官系统,可以植入人体之中,这意味着当灾难发生时我们仅需要较少的饮用水便能维持生命。

  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能够让人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插入我们的鼻子里,能够将空气中的水份转换,伴随着呼吸成为液态水。

  这一解决方案叫做饮水供给系统,能够比自然身体状态下收集更多空气中的水份,同时身体也能保留更多的水份。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认为人体装配该饮水供给系统的情况下只需每天饮用十分之一杯水。

  它插入我们的鼻子里,能够将空气中的水份转换,伴随着呼吸成为液态水,同时,该装置还可插入肾脏和消化系统末端,从而保持水份不流失。此外,在脖子上的一个项圈通过将身体热量转化为电能,阻止汗水大量流出,减少体内宝贵的液体流出身体。

  当然,希望未来我们设计师设计的水瓶只是具有更便捷的操作性,而不是必须到医院进行安装。(悠悠)

  相关阅读

  俄富豪欲人脑植入机器 好莱坞电影镜头成真(图)

  乘客声称体内有植入装置引恐慌 美国一航班迫降

  手机将成身体一部分 科学家计划将手机植入手臂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承认,其中一些“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

  这八大未解之谜涵盖范围很广,从未被鉴定过的神秘暗物质到恒星爆炸的真相。根据享誉世界的《科学》杂志的表述,这八大宇宙未解之谜都是由顶尖的科学家从他们所钻研的领域中归纳出来的,科学家们甚至还分别为自己所提的谜团撰写了论文进行阐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希蒙·怀特表示:“部分谜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解决它们的线索。”来自《科学》杂志的罗伯特·孔茨称:“通过天文观测,每个未解之谜都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然而,另外一些科学精英认为,其中一些谜题不太可能会被解开。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关于暗物质,科学家们坦言,这个谜团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

  《科学》杂志盘点的八大宇宙未解之谜分别是:

  1、暗能量,构成现存宇宙的73%但从未被观察到或测量过。暗能量的存在是“应需而生”的,它能平衡关于宇宙的数学公式,但可能永远不会被观测到;

  2、暗物质,与暗能量紧密相关,被描述为将宇宙万物粘合在一起的“胶水”。为《科学》杂志撰写相关论文的阿德里安·丘认为,与暗能量不同,科学家们很可能有朝一日能切实观测到这种物质;

  3、重子哪里去了?重子是一种能构成特殊物质的颗粒,但出于某些原因,当研究人员把暗能量、暗物质相加并把其它归于重子时,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竟不是100%;

  4、为什么恒星会爆炸?人们已经对有关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形成的许多过程有了初步认知,但科学家们承认,他们仍不能完全理解当一个恒星爆炸时其内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只知道爆炸后会形成超新星;

  5、是什么使宇宙再电离?自宇宙大爆炸后数十万年,电子被从原子上剥离,但目前尚不知这是为什么;

  6、各种能量充沛的宇宙射线的源头是什么?尽管地球的大气层能帮助我们抵挡住大多数宇宙射线,但我们每天仍会受到这些射线的“轰击”,科学家们至今无法就这些射线的源头达成共识;

  7、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如此独特?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按照逻辑逐步形成的,还是误打误撞罢了?没人真正知晓;

  8、为什么日冕那么热?专研太阳的科学家们始终想不明白。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部分,但其温度之高仍超乎想象。距离我们最近的这颗恒星所拥有的这层奇怪“分层”仍旧是个谜。

  相关阅读

  石轮怪圈现身中东荒野 究竟寓藏何未解之谜(图)

  戒指星系藏多少未解之谜 它能通往另一个宇宙?

  番茄酱为何不易倒出 生活琐碎小事竟是未解之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喜马拉雅山冲出云层

  从这幅照片可以看到,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高原“冲破”云层,一圈白云围绕着山脉。该照片提供了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看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视角。

  奎柏斯是一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敏锐的摄影师。他于去年12月21日登上国际空间站,并与俄罗斯宇航员Oleg Kononenko、美国宇航员Don Pettit一起共事。奎柏斯在空间站度过了近六个月,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精彩图片。

  奎柏斯现已返回地球。他表示,“我还清楚地记着在太空看到的一切景象,包括漆黑的庞大的宇宙和地球周围稀薄的大气层。这让我意识到,数十亿人还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护地球。”

  相关阅读

  喜马拉雅再现神秘物种 原始披毛犀化石出土(图)

  喜马拉雅冰川面积扩大 缘何与全球变暖背道而驰

  组图-未来建筑设计大赛:喜马拉雅摩天水塔摘桂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金星凌日模拟图

  今天上午,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6月6日上午,将发生一次百年罕见的“金星凌日”天象,届时,将有一个小黑点——金星从太阳表面慢慢穿过,仿佛太阳脸上长了一个黑痣。

  据悉,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观测“金星凌日”的最佳地点之一。

  王思潮表示,“金星凌日”的情况与日食有些类似,分为5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分别为:凌始外切、凌始内切、凌甚、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所以看上去很小,根本挡不住太阳,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黑点缓慢地从日面上掠过。

  据介绍,北京时间6月6日6时09分41秒,金星开始进入太阳圆面。金星完全离开太阳圆面是在中午12时49分31秒,历时6小时40分钟。

  “金星凌日”以两次凌日为一组,间隔8年,但是两组之间的间隔却有100多年。21世纪的首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今年发生的是另一组。如果错失此次机会,要观看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就要等到105年后的2117年12月11日。

  观测亮点

  可观测到“黑滴”现象

  金星在即将接近和离开日轮前,会产生了“黑滴”现象。

  “如果对着光亮,将两根手指逐渐靠拢,在它们靠得很近时,尽管手指确实没有接触,我们却看到两手指之间已经有阴影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像是手指间有水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黑滴’现象。”王思潮介绍。

  此外,在凌始内切和凌终内切时,太阳边缘和内行星边缘靠得很近——若即若离的时候,观测者会发现有阴影把两个天体的边缘连接起来,这就是凌日时的“黑滴”现象,造成“黑滴”现象的原因是光的衍射等。(李洪鹏)

  金星凌日“节点”

  凌始外切 6时09分41.秒

  凌始内切 6时27分28.5秒

  凌甚 9时29分35.8秒

  凌终内切 12时31分42.9秒

  凌终外切 12时49分30.5秒

  相关阅读

  2

  2

  2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在向仙女座大星系方向移动,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后者发生碰撞,如果太阳系在碰撞时能幸存下来,而且人类文明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位。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科学家估计这一切将发生在40亿年之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银河系将不复存在。相关研究人员在2012年5月31日对外宣布最新的模拟研究结果:银河系在与仙女座大星系接触时将“迎头相撞”,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探测并计算出两者的视向速度,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最新探测器旨在探测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星系”,其形状将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银河系现在的“标准外形”:具有中央棒状结构的螺旋星系。

  据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Roeland van derMarel)介绍:“在我们本地星系群中,就存在着星系间发生碰撞的事实。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是因为与我们有关。”仙女座大星系也可以称为M31,目前正以每小时25万英里,或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银河系所处的本星系群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其中拥有至少100个星系团。

  虽然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将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并融合,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移动速度还是个未知数,研究人员希望借助于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探测器确定横向速度值,这是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移动路径判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仅仅是通过恒星光谱多普勒效应来计算视向速度。

  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七年内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中已经确定的选择探测区域进行反复观测。科学家旨在通过观测星系边缘区域测量其在宇宙空间中移动的参数,结果发现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将会出现“迎头相撞”。 德马雷尔认为仙女座大星系目前的运动的方向直朝着银河系,最后将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他和同事们还创建了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冲撞的模拟视频。

  该模拟视频显示,碰撞开始于40亿年后,并持续20亿年,在60亿年后完成。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震撼的冲撞事件,目前银河系的形状形成于135亿年前宇宙诞生时期。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罗斯玛丽(Rosemary Wyse)介绍:“虽然未曾发生过大星系级别的碰撞,但是小规模的星系合并却有可能发生过,40亿年后发生的碰撞合并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玛丽并没有参与本项研究。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发生了大规模碰撞,但地球或者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危险。因为碰撞在引力的介入下将无数恒星分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所形成的融合体会显得更加庞大,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范围广的毁灭性结果。然而,我们的太阳系将改变自身所处的宇宙空间,届时太阳系将距新星系核心更远。(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百万年前银河系巨型喷流:万倍太阳黑洞提供能量

  新研究测定银河系内部光环年龄 达114亿年(图)

  银河系中心发现巨大喷流 或与超级黑洞活跃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太阳报》6月1日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动物收容所(Santa Fe Animal Shelter & Humane Society)曾在5月初宣布,世界最胖猫,重达17.7公斤的胖猫“喵”(Meow)因过度肥胖引发的并发症死亡。此事引发全球关注。日前美国一动物收容所又出现了一只体型巨大的胖猫“海绵宝宝”,它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胖的猫。

  报道称,“海绵宝宝”今年9岁,体重近15公斤,相当于一只拉布拉多犬,或是一个四岁小孩的重量。“海绵宝宝”因为体重过重,无法自己清理自己,走起路来也十分费劲。

  “海绵宝宝”原来的主人无法控制其一直上涨的体重,只得将它交给收容所。收容所负责人称:“当时打开笼子的时候,我们15名工作人员都在盯着它看,它是我们见过最大的猫。”

  该收容所已经为“海绵宝宝”制定了减肥计划。(尹晴)

  相关阅读

  小猫不幸卡在车轮中 成功被解救渴望新主人(图)

  日可爱小熊猫模仿"招财猫" 会招财纳福手势(图)

  首只朱鹮宝宝今日或破壳而出 物种比熊猫海稀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洞穴生活:人类最初在另一颗行星上探索生存地点将首选洞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尽可能让人类生存下来,探索星系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近50年里,我们开始克服地球引力作用,脱离地球大气层,目前正在逐渐接近这一伟大梦想,讨论未来在其它星球上如何栖息生存。我们进入其它星球的初期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讲,将返回至石器时代的生活,使用洞穴作为我们最初的栖息地点。

  这一观点在2007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当时美国宇航局拍摄到火星表面的“天窗”,表明洞穴存在于火星,这种洞穴为人类提供四周保护性墙壁,以及屋顶,潜在地是一种密封式环境,可作为未来人类的新家园。

  美国宇航局的图像不仅拍摄到了火星洞穴,热成像显示白天和夜晚这种洞穴里温度恒定,使它们潜在地成为首批宇航员的最佳太空栖息地。

  同时,在月球和土卫六表面也发现了类似的洞穴结构,这意味着未来它们可能成为人类的太阳系内邻居星球。

  2011年10月份,这一观点变得更加具体化,由地质学家、洞穴探险家、地球科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其它研究人员在新墨西哥州召开会议,探讨了在其它星球上建立洞穴基地的科学性和重要影响。

  据《史密森尼杂志》报道,此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人类未来太空计划的实际科学性,讨论了我们如何使用机器人探索其它行星上的洞穴,在正式进入之前由宇航员或者机器人绘制出洞穴的结构及分布。

  研究人员称,该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智能”机械装置能够自发地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探索,尤其是数吨重环绕岩石和数英里长洞穴网络很可能中断宇航员和机器人之间的通讯。

  同时,科学家强调,这些外星球洞穴将是发现冰水的最佳地点,甚至有可能在这里会发现微生物。《史密森尼杂志》指出,虽然这种外星球洞穴听起来像是夏季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而不是学术会议记录,在将这些计划进行科学评估之前,已出现探索海底世界和月球主题的一些科幻电影。

  当科学技术与人类想像空间结合在一起时,这些科学观点将不再牵强附会。这或许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未来外星球洞穴勘测探索将延续着相同轨迹进行。越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登陆的外星球上获得奇迹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英国士兵探索南极禁区 蓝色洞穴如梦幻世界(图)

  美欲在火星挖掘最深洞穴 期待揭开星球内部奥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早年,长征路上的贺龙经常掏出用手帕包着的几块碎骨,眼含热泪无限深情地告诉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官兵们:“这就是贺炳炎右臂的骨头,硬是没有打麻药,用木锯锯下来的。我们共产党人,胜过关公一千倍!”

  1935年12月,时任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随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在云南瓦屋塘同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战斗,右臂不幸中弹打断。贺彪医生为了保全贺炳炎的生命,要对其手术截肢。但苦于没有手术器械,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木锯替代。等手术完成,贺炳炎含在口中的毛巾都咬烂了。

  时任红六师第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得知贺炳炎失去了右臂,心里格外地沉痛。因为贺炳炎曾是红十八团的老团长。但更为意外的是,在贺炳炎断臂3个月后,余秋里也失去了左臂。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黔西北乌蒙山,开始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乌蒙山回旋战。敌人在战斗打响后缩进了一道山沟,余秋里所在的第十八团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团长成本新冒着雨点般的飞弹准备率先冲锋,余秋里一把将他拉回,就在这时,余秋里刚伸出的左臂被敌机枪子弹击中,喷涌的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衣衫。余秋里的伤势十分严重,左手腕关节,次骨、臂骨之间被击碎,左臂神经已坏死。由于连续作战、行军得不到治疗,伤口很快溃烂,并生了蛆。后来与贺炳炎一样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只能用木锯将伤臂锯下。

  颇为巧合的是,到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大难不死的独臂将军,再次并肩战斗,在八路军第三支队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当时的冀中大地,人们亲切地称这两位一左一右的独臂将军为“一把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6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