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常用的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某些细菌感染,如在治疗类鼻疽时,可将死亡率降低约一半。
英国剑桥大学2月23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同行调查了泰国东北部1160名类鼻疽患者的情况,其中许多人还患有糖尿病,并服用了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服用了格列本脲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8%,而未服用格列本脲的类鼻疽患者的死亡率约为50%。
类鼻疽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的疾病,由类鼻疽菌引起,其症状包括败血症和肺炎等,死亡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往往更容易感染类鼻疽,但与其他患者相比死亡率却偏低。
本次研究揭示了这背后的原因,即糖尿病患者常服用的药物格列本脲具有抗菌功效。研究人员认为,格列本脲并不具有直接的抗菌效果,而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菌功效,这意味着它对其他一些细菌可能也有类似功效。
剑桥大学的沙伦·皮科克教授表示,非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格列本脲,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探清这背后的机理,并在其基础上研发对所有人都安全的抗菌药物。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临床传染病》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 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 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 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社电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2月22日报告说,该所研究人员日前从一名使用过抗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的儿童体内,检测出了对这种药物具有抗药性的新型流感病毒。

  帕拉米韦是一种较新的抗流感药物,去年1月开始在日本上市销售。这是日本国内首次检测出对帕拉米韦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说,由于目前只发现了一例抗药病例,没必要为此担忧,不过今后有必要密切关注这类抗药病毒出现的频率。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上述抗药病毒源自一名5岁儿童体内。这名儿童此前未接种过抗流感疫苗,今年1月因发高烧和肺炎住院,被确诊患有流感之后用帕拉米韦进行输液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这名儿童体内采集的病毒样本,发现了对帕拉米韦抗药的流感病毒变异基因,另一种抗流感药物达菲也难以对付这种病毒。不过,其他两种抗流感药物——瑞乐沙和日本新研发的INAVIR等药对这种抗药病毒有效。流感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体内产生抗药病毒。通常来说这些病毒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很弱,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达菲抗药的个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未减弱,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刺激装置。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内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效不被掩盖。”(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 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

  ■ 加大对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医师的处理力度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与临床重点专科和医院等级评审挂钩

  ■ 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将进行公示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记者白剑峰)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针对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卫生部今年将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卫生部将组织专项检查组,不定期对全国部分医疗机构的处方、医嘱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于检查结果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将进行全国通报并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当事人诫勉谈话或行政处分。

  据悉,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多。部分疗效不确切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国际上被反复警示甚至取消注册的药物仍在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中使用。二是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高,用量大。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0%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三是用药水平偏低,药物应用结构不合理。许多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应用选择上求新、求贵、求广。5年来监测结果显示,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和二代头孢菌素一直占据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前三位。另外,我国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一直在97%以上,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此比例低于30%。四是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是三甲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最大差距达6倍以上,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最大差10倍以上。五是细菌耐药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以药养医的机制问题、合理用药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力问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培养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为了配合“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卫生部将尽快起草并下发《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责任人,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点评等相关制度,并从几方面入手,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

  一是通过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加强医疗机构高级别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二是通过加大对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医师的处理力度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三是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与临床重点专科和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结合,对于抗菌药物管理和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要一票否决;四是通过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进行排名和公示,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督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梳理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处方、医嘱点评和不合理用药预警监测工作,完善日常监督机制。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和统一标准,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采取突击检查、现场点评等多种形式,在全面梳理整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针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最为严重的问题进行集中打击。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在治疗脑梗塞时,利用药物溶解血栓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发病3小时以上用该疗法可能导致脑出血。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种称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质是导致脑出血的诱因,并且开发出了抑制这种蛋白质功能的方法,从而使脑梗塞发病后允许用血栓溶解疗法的时间大幅延长。
这一成果由新潟大脑研究所教授下畑亨良率领的研究小组获得,也是世界上首次弄清血栓溶解疗法导致脑出血的机制。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了英国《脑血流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上。
在治疗脑梗塞时,尽早恢复血液流动至关重要,如果是在发病3小时之内,利用治疗药物“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医用缩写tPA)溶解血栓非常有效。但是如果发病3小时之后再使用tPA,就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所以只有2%至3%左右的脑梗塞患者真正能够用上这种药物。
下畑亨良的研究小组发现,使用tPA进行治疗时,会产生大量导致血管变脆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着眼于这一点,研究小组向白鼠的脑血管注入血栓,人工制造出类似人脑梗塞的症状,然后将白鼠分成3组,在发病4小时后,分别向其注射tPA、具有遏制VEGF功能的抗体和tPA、能够遏制VEGF活性的药物和tPA,然后对3组白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注射了抗体和药物的白鼠的脑出血状况被遏制,死亡率降低,作为脑梗塞后遗症的麻痹症状也减轻了,可以利用tPA进行治疗的时间大幅延长。
下畑亨良指出:“抑制VEGF的同时使用tPA,在脑梗塞发病后6至8小时也可以采用血栓溶解疗法。当然,还有必要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有关研究成果。”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化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望用于定向治疗病变细胞等。

  研究人员说,如果将纳米级钯粒子包裹在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球形微粒中,便可将钯粒子送入细胞内。由于聚苯乙烯的保护作用,这些钯粒子不会对细胞造成毒害,细胞仍可进行制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等正常工作。

  这一方法的潜力在于钯是一种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可促使发生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中原本没有天然存在的钯,而上述运输新方法有助于在细胞内完成一些此前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比如用于合成某些药物。

  研究者解释说,一些成品药物的分子可能由于体积太大而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这些药物的原料分子则能进入细胞,因此上述技术有望让药物原料在钯的催化作用下在细胞内部生成药物并发挥疗效。

  领导这项研究的马克·布拉德利教授说,这一技术具有在细胞级别上定向投放药物的潜力,有望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且副作用较小。(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电 记者日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朱东亚教授研究发现一种治疗脑卒中且能避免副作用的小分子药物。

  朱东亚阐述这一重要发现的论文《阻断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相互作用治疗脑缺血损伤》,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杂志社特邀科学家为此发表评论,称小分子药物(ZL006)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曙光。

  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脑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对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敏感且脆弱,迄今临床上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还比较少。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脑卒中病理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浆内的nNOS和细胞膜上的PSD95相结合有关。朱东亚课题组由此设想:如果阻断这种结合,能否使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从蛋白间结合的角度进行抗脑卒中药物研究非常困难,是前人从未攻破过的领域。

  课题组在分析nNOS与PSD95相互作用的化学和分子力学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100多种化合物,并最终筛选得到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化合物ZL006。

  动物及细胞实验验证:ZL006在若干种脑卒中模型中都显示了它的疗效。实验证实这种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而且避免了直接干预nNOS等带来的副作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卫生部门昨日称,肠杆菌科、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药已产生了抗体,使得药效大减,建议患者谨慎服用。

  据了解,碳青霉烯类药物是迄今使用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适用于重症感染,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败血症、腹膜炎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病人。

  不过,英国卫生部门发现,现在很多疾病对该类抗生素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包括肠杆菌科、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这些细菌都很常见并可能扩大感染范围。

  2010年,不少英国人在服用该类抗生素的情况下,还是被从亚洲蔓延到英国的NDM-1细菌感染,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药性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公共卫生界的大力关注。

  世界健康组织也表示,目前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生素,但是药企一般不愿意大力投资来开发此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往往只保留给严重患者,可能销量并不大。(尹晓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