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扬尼克-里德和他设计的世界上最小的篷车

  中新网5月30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萨里郡金斯敦的一个小伙上个月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小的篷车,它长6.5英尺(约2米),车上装有19英寸的电视、茶具、书架、床、无线电闹钟等设施。

  这款名为QTvan的篷车是由扬尼克-里德(Yannick Read)设计,价值5500英镑,可以在人行道乃至商店里开来开去。

  据称,这辆袖珍小篷车和一辆轻便摩托车组成的拖车,最高行驶速度为3.2公里每小时,适合短距离使用。篷车内装备齐全,有电视、茶具、书架、床、无线电闹钟等,即使遇上需要排队等待或者摩托车抛锚的情况,也可以在路上惬意地度过那段时间。

  里德表示,QTvan是英文字母queuing“排队”,tea“茶”和caravan“篷车”的缩写组合,英国环境运输协会(ETA)已经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这样一款设计,并估计可能有22万使用轻便摩托车的人会希望购买。

  目前,除基本装备外,篷车还可以选择装上太阳能板、汽笛、后视镜、卫星电视天线、车载游戏机、暖气系统、外部行李架等设施。

  作为英国环境运输协会的发言人,里德说,“使用轻便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多,我最初设计这款篷车就是考虑到摩托车有时会电池没电或者出问题抛锚,然后人们就不得不找人来推。有了这款篷车,摩托车没电时它可以给电池充电,人们还可以在篷车中睡上一觉。”

  不过,轻便摩托车拖上篷车后,速度就会降低,最高速度只有3.2公里每小时。如果要驾驶这辆组合拖车出行,就必须计划留出更多时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D版宇宙图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

  据报道,这份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MASS红移巡天图(2MRS)广度达到3.8亿光年,历时10年多测绘而成。这份星系图比之前绘制的图像更接近银道面。

  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够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普兹茅斯大学的凯伦?马斯特斯(Karen Masters)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8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个3D图像,并称:“这个红移巡天图很好地展示了宇宙的图像,尤其是近银道面的图像。”

  本月初,科学家们也展示了相似的3D宇宙图像,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宇宙图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
据报道,这份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MASS红移巡天图(2MRS)广度达到3.8亿光年,历时10年多测绘而成。这份星系图比之前绘制的图像更接近银道面。
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够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普兹茅斯大学的凯伦·马斯特斯(Karen Masters)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8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个3D图像,并称:“这个红移巡天图很好地展示了宇宙的图像,尤其是近银道面的图像。”
本月初,科学家们也展示了相似的3D宇宙图像,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宇宙图像。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些令人惊讶的“光绘画”为英国根西岛的夜晚增添了美丽

  据英国媒体17日报道,在是英国的海外属地根西岛上,艺术家用手电筒、荧光棒等发光体和一架调到延时曝光模式的相机,制造出了大量美丽的“光绘画”,令人大开眼界。

  据报道,31岁的专业“光绘画”画师大卫(David Gilliver)在过去的20个月中,有超过200个夜晚都专心投入“光绘画”,已经为此花了5000英镑。他拥有一整套“光绘画”工具和带三脚架的相机,只待夜晚来临,就可以“大展拳脚”,创作美丽的照片点缀夜晚,甚至使平凡的场地变得多姿多彩。

  关于绘画内容,大卫偏爱在现实物体物体周围绕上漩涡式、有流动美感的光曲线以及看上去神秘的圈圈。这些将通过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电筒、荧光棒、LED灯等道具,和一台经过调设的相机来完成,不需要真正的颜料和画板。


看台上也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光曲线”


艺术家大卫喜好具有波动感的曲线


在艺术家的巧手下,矗立在海岸边的木柱也被白色的光圈环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

  据美国媒体消息,美国拍卖行官员5月10日透露,英国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船体的碎片将于21日在达拉斯进行拍卖,所得部分金额将用于慈善事业。

  拍卖方透露,此前自由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泰坦尼克”号碎片,而此次拍卖的则是当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分离出的碎片。碎片拍卖所得金额的至少10%将捐献给纽约消防员烧伤中心。

  除此以外,21日的拍卖会上还将拍卖另外2件“泰坦尼克”号遗物,其中包括编号为8的救生艇吊艇架。

  拍卖方称,这个吊艇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年客轮上的乐队就在它附近进行演出的;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斯特劳斯的夫人也是在这里将自己在艇里的位置让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交给了她,称“我再也用不著它了”,自己则陪同斯特劳斯先生静待最后的时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已展开临床试验观察药丸能否防止新生儿肥胖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已经在利物浦、考文垂以及爱丁堡等地启动了官方资助的实验项目,给肥胖孕妇分发药丸,防止婴儿肥胖。

  报道称,这种药丸能够降低孕妇腹中胎儿所吸收的包括糖分在内的营养物,这些物质容易形成脂肪。

  医生认为,有些肥胖是能够遗传的,此实验有望减少超重婴儿的数量——按英国标准,出生体重超过10磅即为超重。

  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文件记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婴儿出生时甚至胎儿时期就超重的情况是成年后肥胖的根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体质指数超过30,即肥胖的情况下怀孕,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制止这种健康危险遗传给下一代。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如果孕妇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或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较多,那么胎儿肥胖的危险将增大。新研发的药丸能够减少孕妇分泌的胰岛素,并降低含糖量。

  该实验的领导成员简·诺曼表示:“出生体重与日后的肥胖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因为担心药物会对婴儿产生影响,医生不会给孕妇开药。不过,由于英国预计在2050将年面临半数国民严重超重的危险,采取预防措施迫在眉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们看上去非常像来自外太空的生物,但实际上仅是地球海洋中奇特的生物。


礁蜥鱼

  这些照片是由英国一支水下摄影团队拍摄的,并且它们的外形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装饰蟹能够变形,就像一些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火星人,并且它的外壳有一些胶状物质能巧妙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躲避掠食者的攻击。


螳螂虾

  另一种奇特生物叫做螳螂虾,它又被称为“拇指劈木机”,这是由于它隐藏着一种毁灭性武器,就像荧屏中的怪物一样。它可生长至38厘米,强有力的爪子可在数毫秒内释放毁灭性的攻击力,经常导致猎物身体分解。据称,有时螳螂虾强有力的爪子还曾打破过水族箱。此外,它们身体上怪异的霓虹灯色彩使螳螂虾具有“超凡脱俗”的外表。


斑点花园鳗鱼

  装饰魔鬼尖嘴鱼发出明亮的色彩,身体接近透明状态,体长12厘米,与海马非常相似。其它奇特的海洋生物包括亮粉色叶鲉,它的身体扁平得像一片树叶,当它变色时伴随着皮肤脱落。


条纹发光清洁虾

  条纹发光清洁虾长着长长的前爪,隆起的黄色眼睛,呈现出壮观一副令人惊人的模样。此外,这支水下摄影团队还拍摄到了长尖嘴鱼、深海蹲龙虾、礁蜥鱼、斑点花园鳗鱼、杂草鲉和海马。


深海蹲龙虾

  据悉,该水下摄影团队成员包括:今年40岁来自英国艾塞克斯郡的詹森-伊斯雷,今年25岁来自东萨西克斯郡的亚当-德本特,以及36岁来自布里斯托尔市的吉尔-伍莱。

  他们是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海域进行水下拍摄的,是受英国BBC电视委托拍摄系列纪录片《人类地球与生命》,预计将于近期播出。


海马

  伍莱说:“其实人们不必一定要深入海底才能发现这些奇特的‘外星生物’,它们看上去非常像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神秘未知生物,但实际上你在热带海域潜水时就或许能看到这些动物的身影。其中一些鱼长着像海马一样的鼻子,螃蟹的外壳含有胶状物质能实际更好的伪装效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5月3日,在英国威尔特郡的西尔布利山下,麦田怪圈研究人员Lucy Pringle拍摄到在一片金黄的油菜籽地中一个奇怪的图案,图案像一朵花,由六个新月形状的半弧组成花瓣,整个图案直径约30.48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生活在城市的鸟类必须要适应环境,因为这里并不是其天然的生存场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鸟类往往都拥有相对身体较大的大脑,因为它们必须更机智的在城市环境中寻找到更多的生存资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活在城市的鸟类必须要适应环境,因为这里并不是其天然的生存场所。它们必须开拓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该研究首次提出,大脑的大小是决定鸟类城市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对于鸟类来讲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生存环境

  科学家们发现,比较适应城市生活的乌鸦,山雀和鹪鹩等鸟类,都来自于哪些有着大脑相对身体比例较大的种类。其它一些大脑相对较小的鸟类,如燕子虽然也在城市中活下来,但并没有很好的适应这里的生活。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亚历克斯-马克拉科夫(Alexei Maklakov)博士称:“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对于鸟类来讲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生存环境,其需要适应多样化的食物和觅食方法,另外还要想法在一些非标准的筑巢地点安家,不过恶劣的环境也能带来一些益处。”


在城市较好生存繁衍的鸟类,拥有着占身体比例较大的大脑

  亚历克斯和瑞典乌普萨拉进化生物学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in Uppsala)及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多纳纳生物站(Donana Biological Station)的研究人员,一同对22科的82种鸟类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研究重点范围放在瑞士和法国的12个城市,以期望了解这里的鸟类大脑大小与其生存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城市较好生存繁衍的鸟类,拥有着占身体比例较大的大脑。此外一些大脑相对较小的鸟类尽管也能在城市生存,但其可能只是很幸运的在城市中找到了与其自然栖息地比较接近的环境。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生物学快报》中发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末,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教授Dermot O’Hare来北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尽管早已习惯了满世界飞的生活,但这次中国之行,还是让O’Hare感到很新奇。
原来,这次研讨会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学术交流活动。O’Hare刚刚获得由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颁发的2010年Ludwig Mond奖,以表彰他利用合成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固相和分子无机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研究水热反应动力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除了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外,Ludwig Mond奖同RSC其他众多奖项一样,还会资助获奖人到各地演讲,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只不过这次是RSC第一次资助获奖人到英国本土之外的地方演讲。第一站,他们就选择了中国。
 
一位驻华代表的“私心”
把O’Hare拉来中国作报告,RSC驻中国首席代表郑春晓其实有一点“私心”。除了介绍O’Hare的学术成果外,她还想向中国化学界推介RSC的各种奖励和基金。
RSC设有大大小小的奖励60余种,涵盖了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业及化学企业在内几乎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而几乎全部的奖项都面向全球,对申请者没有国籍限制,甚至有些还特别规定英国公民不允许申请。
除了奖励,RSC还有各种形式的基金。“RSC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会员专业技能的发展。”郑春晓说。
例如,RSC有专门支持会员创新的基金,数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有支持学生会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的,甚至还有专门用于帮助会员渡过生活难关的慈善基金。
有些基金申请的成功率相当高。比如有一项旅行基金,只要过去5年中在RSC出版的期刊上发表3篇或以上的论文,就有资格申请。“这项基金的数额最高可达2.5万元人民币,而且成功率在90%以上。”郑春晓希望这样的“内部消息”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郑春晓的这番“别有用心”,是因为中国化学家的“不明真相”。2008年,郑春晓去RSC英国总部培训的时候,碰到了基金和奖励部的同事。郑春晓问他有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那名同事很快地回答:No。
“我当时特别失落,也感到很不好意思。”郑春晓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那个同事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告诉我,中国大陆没有人获奖,不代表没有人有资格获奖,而是因为根本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
这样的现状,让RSC北京分会主席David Evans也感到分外遗憾:“我盼望今后会有来自中国的化学工作者申请这些奖项,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获奖人站上领奖台。”
 
奖励遇冷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俨然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
在众多学科门类里,化学的表现十分抢眼。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1月~2010年6月,中国化学家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2位。
拥有30多种享誉全球的化学类期刊,RSC满以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会很顺利。可眼看3年过去了,中国化学家RSC奖励基金“零申请”的怪现象,让这个“洋”NGO困惑不已。
郑春晓坦承,这件事情和RSC的宣传渠道有关。RSC实行会员制,因此对于这些奖金的宣传也主要是在全球46000余名会员内部口口相传。
RSC的会员认证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初级会员、普通会员和会士。在欧洲和美国,化学家对RSC会员的称号十分重视。许多大学的化学系都会拿自己拥有多少RSC会士说事儿;而对那些化学系教授来说,除了荣誉以外,成为会员的实惠还会反映在他们的工资条上。
中国香港也不例外。由于历史的潜移默化,香港化学家也以加入RSC为荣。这块弹丸之地上共有300多名RSC会员,也有一些人获得过RSC的奖励和基金,许多人更是乐于将这份荣耀写进自己的简历中。
可在国际上受人追捧的RSC会员称号,到了中国大陆却没什么人“买账”。在另一套评价体制的影响下,整个中国大陆只有寥寥100多名RSC会员。
这样悬殊的比例不免有些令人尴尬,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渠道的缺失。郑春晓说,中国大陆的RSC会员大多是两院院士,他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很熟悉,但对RSC的基金,却“因为没有先例,不清楚要什么水平才有资格申请,担心白费力气”。
然而,传播空间的有限恐怕还不是最主要原因。这60多种奖项和基金明明白白地挂在RSC的官网上,英国人看得到,美国人看得到,怎么会偏偏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呢?
“中国化学家太注重发表文章了,注意力都在发论文上。”郑春晓说,“一想到RSC,就会想到它的出版社;一登陆RSC网站,就会轻车熟路地去点击‘publish’,其他内容都不看,对RSC的公益事业也不关心。”
长期以来,“论文本位”的思想培养出了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而国人的习惯思维也让这个英国老牌非营利机构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在国内不太愿意大力宣传,因为怕人说我们作广告、拉收入。”郑春晓坦言。显然,RSC每年100英镑的会费对中国化学家来说,还有些不适应。
“我们没有年底分红”
RSC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欧洲最大的化学学会,拥有国际化的出版社、30多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严格的会员认证制度。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RSC的工作还涉及到支持、参与政府制定与化学相关的政策,支持教育,组织学术交流等活动。
不过最让郑春晓感到骄傲的,还并不是这些傲人的成绩,而是160年来RSC倾其所有推动化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郑春晓逢人就说:“我们是个非营利的慈善团体,我们的员工年底没有分红,所有的收入都要通过基金、奖励等公益形式回馈给社会,以促进化学事业的发展。”
别说分红,Evans连工资都没有。这个大个子英国人的全职工作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对一个老外来说,在中国生活并不容易。不过2008年RSC进驻中国后,他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大把精力花在了RSC的工作上。
RSC在中国开展的工作也围绕着“公益”这一主题展开。比如,RSC会组织英国化学家到中国比较偏远的高校进行中短期访问,为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并探讨中英之间未来可能的合作。
另外,由于中国是出产化学论文的大国,郑春晓等人还要为RSC的期刊做部分调研工作,并为英国总部推荐来自中国的作者、审稿人以及期刊编委等。
不过,这些工作还不能让郑春晓满意,她一直思考着,能不能为国人再做点什么。
“中国科学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郑春晓最后说。看来,RSC和中国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摸透彼此的脾气。而摆在中国化学家面前的机会,或许能带来一场耐人寻味的变革。
《科学时报》 (2011-04-2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0 页,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