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北京时间8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著名的英仙座流星雨又如约而至,据天文学家介绍,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将在美国当地时间8月12日晚到达峰值,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晨,由于天空没有月亮,这将为观测流星雨提供几近完美的条件。

  1.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

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
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Photograph courtesy Dennis di Cicco, Sky & Telescope)

  8月7日,美国佛蒙特州斯普林菲尔德,在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如约光临地球前夕,一颗流星从斯特拉法尼天文台上空划过。从美国东部时间8月12日下午3点至8月13日凌晨2点,应该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最佳时机,看得最为清楚。太阳落山一小时左右,一轮细细的娥眉月将在夜空出现,为英仙座流星雨照亮夜空提供了绝佳背景。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麦克米兰太空中心天文学家拉米德-辛格-萨姆拉介绍,欧洲和北美的观测者应该会在英仙座流星雨进入峰值后不久看到最多的流星,而在亚洲,最佳观测时间应在8月13日早晨。萨姆拉说,南半球的观测者届时也应该能看到英仙座流星雨,只不过没有北半球那么壮观。

  2.流星穿过泛绿夜空

流星穿过泛绿夜空
流星穿过泛绿夜空(Photograph by Michel Tournay, My Shot)

  2008年8月12日,一颗英仙座流星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奇萨西比市泛着绿色的夜空划过。每年八月中旬,地球就像发条装置一样,撞击“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与太阳亲密接触(这种现象每130年左右才上演一次)留下的一大片残骸碎片。英仙座流星雨会以每小时接近1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大气层,燃烧后产生一道道光芒,并在瞬间消失。

  3.流星划破夜空

流星划破夜空
流星划破夜空(Photograph by Denis Balibouse, Reuters)

  2009年8月12日,一颗英仙座流星照亮瑞士日内瓦北郊群山上方的夜空。萨姆拉指出,虽然大部分“流星”很模糊,但任何一场流星雨的观测者都应留意寻找更为明亮的火球。萨姆拉说:“当地球从彗星的残骸中经过时,会遭遇小到沙粒、大到巨石的无数碎片。当柚子大小甚至更大的残骸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你有望看到许多大流星火球,”

  4.英仙座流星雨近照

英仙座流星雨近照
英仙座流星雨近照(Photograph courtesy Pete Lawrence)

  英仙座流星雨的名称似乎来自于与其同名的星座——英仙座,在东北方向的夜空,每到午夜时分,英仙座就会从当地的地平线升起。这张照片是2009年8月12日一颗流星从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夜空划过的画面。据专家介绍,根据地点不同,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者在流星雨最活跃的时候,可以在城郊看到每小时有30颗流星出现。而身在夜色更浓的乡村,人们可能会在一小时内看到200颗流星。专家称,在流星雨活动高峰前后,观测者会看到流星以每小时10到20颗的适中速度从夜空划过,一连两个晚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首次载人飞行、强烈的太阳磁场形成的并列弧形远紫外线等壮观景象。

  1.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这是7月16日公布的、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所形成的合成图。图中,来自太阳的远紫外线形成了一组组弧形光线,而且向相反电荷区域延伸。太阳动力天文台携带了三种主要科学仪器,如日震及磁场成像仪、远紫外线变化实验仪和大气成像组件。日震及磁场成像仪显示的蓝色和橙色区域,表明该区域磁场拥有相反电荷。大气成像组件提供了关于太阳紫外线的数据。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介绍说,远紫外线形成并列的弧形光线,表明该区域的磁场更强。

  2.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上周,维珍银河“进取号”商业太空船首次实施载人飞行。本图中,“进取号”正飞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上空。目前,维珍银河公司尚未准备好发送首批太空游客。在大约六小时的试飞中,“进取号”仍然紧紧地与维珍银河母船组合在一起没有分离。根据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计划,母船将搭载“进取号”飞达亚轨道高度。太空船上两名机组人员通过此次飞行开始一系列测试,为将来的单独太空飞行做准备。

  3.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本图显示了由美国宇航局“斯必泽”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恒星形成区,图片左上部一颗明亮、巨大的年轻恒星正发出绿幽幽的光芒。美国宇航局本周公布了这一档案图片。这张照片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更细致地观测围绕在这颗巨型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层。这颗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0倍,直径大约是太阳的5倍。通过对这颗恒星及其周围尘埃层的研究,天文学家发现了巨型恒星与它们较小亲属属于同样的形成机制的直接证据。

  4. 火星相机

火星相机
火星相机

  本图公布于7月19日。这是一部安装于“好奇”号火星登陆车上的火星专用相机(“火星降落成像系统”)。“好奇”号是美国宇航局新一代火星登陆车,火星相机安装于“好奇”号的下面。美国宇航局网站介绍说,火星相机将带给太空爱好者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如搭乘太空飞船亲自前往火星。“火星降落成像系统”预计将在2012年8月“好奇”号降落前两分钟时开始拍摄高清晰度、全色调的火星影像及火星登陆车的登陆过程。第一个镜头应该是当“好奇”号穿越火星大气层时隔热板脱离,紧接着第二个镜头应该是当“好奇”号登陆火星时所形成的尘埃旋涡。美国宇航局计划将直播“好奇”号登陆火星的过程。

  5.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在土星F环明亮的中心附近,存在一些扇形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示了土星小型卫星土卫十六是如何在太空中“滚雪球”的。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太空船捕捉到这一过程。在7月20日公开的这张照片中,暗色的通道表示卫星正在通过该处。土卫十六的重力作用溅起了F环周围的物质,产生了波状结构。一些较明亮的部分,则是F环上冰质物质。(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波动作用

波动作用
波动作用(图片提供: NASA)

  照片由“地球观测1号”卫星携带的先进陆地成像仪(ALI)于2007年3月6日拍摄,美国宇航局7月10日公布。随着巴伦岛火山(左下)喷出 蒸汽,两种类型的波浪Z字形穿过印度洋。拍摄时,“地球观测1号”卫星位于安达曼群岛附近。

  水平穿过海洋的微小波纹是洋流顶部的表面波。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台”表示,长黑斜纹(右侧)是汹涛海面出现的宽纹,这种海面所能反射的光线少 于更为平滑的海面。宽纹是内波产生的表面效应,内波穿过最底层的海水,从不直接涌出海面。

  6.月球兔子洞

月球兔子洞
月球兔子洞(图片提供: NASA)

  美国宇航局网站表示,月球勘测轨道器(以下简称LRO)拍摄的照片揭示了月球玛流斯小丘群的巨大“兔子洞”。LRO照相机项目首席研究员、亚利桑那州大学的马克·鲁宾逊表示:“它们可能通往一个地质上的仙境。我们认为这些巨洞就如同天窗,是在地下熔岩管顶部塌陷时形成的。”2009年,日本的“月女神”号飞船第一次对这些巨洞进行了拍摄。

  7.炙热尘盘

炙热尘盘
炙热尘盘(图片提供: L. Calçada, ESO)

  画家想象图,描绘了环绕一颗年轻恒星的炙热尘盘。根据刊登在本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低质量恒星一样,大质量恒星周围可能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长久以来,科学家便一直怀疑新形成的大质量恒星产生的辐射压力阻止这种尘盘内的物质坠落,同时帮助形成这种结构,就像低质量恒星一样。根据一些望远镜获取的数据,类似这样一个环绕恒星的吸积盘的热物质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0倍。 (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近,美国宇航局又公布了一组精彩的太空照片,其中既有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恒星托儿所”、复活岛日全食、月球上的巨型“兔子洞”,也有环绕年轻恒星的炙热尘埃照片。

  1.火星南极霜冻

火星南极霜冻
火星南极霜冻(图片提供: NASA)

  这张照片于2007年3月6日拍摄,今年7月7日正式对外公布,展现了火星南极各种各样的表面结构。美国宇航局的HiRISE(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的英文缩 写)拍摄这幅照片时,火星南极正值春季,地表被二氧化碳霜覆盖。在这种霜冻的衬托下,南极的长槽(右侧)、圆坑以及不规则的台地(中部偏左)显得更为突 出。类似这样的地貌在火星南极剩余的冰帽地带较为常见。根据“火星环球观测者”号探测器此前拍摄的照片,火星南极的冰帽正在快速萎缩。

  2.恒星托儿所

恒星托儿所
恒星托儿所(图片提供: ESA/NASA)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恒星托儿所”,7月13日由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公布。欧洲航天局网站表示,形象地说,这个“恒星托儿所”就像是一个喧闹的大锅,酿制奇异的宇宙佳酿。这幅超级锐利的照片展示了NGC 2467星云的恒星形成区,亮蓝色的炙热年轻恒星散落在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内。年轻恒星产生的强紫外线辐射让这一区域呈现出鲜艳而明亮的色彩。

  3.复活岛日全食

复活岛日全食
复活岛日全食(图片提供: Juan Carlos Casado)

  11日在智利复活岛欣赏到的日全食景象,月球暂时遮住了太阳。日全食形成过程中,月球会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穿过,并在地球上投下一个圆形影子。在地面上,身在全阴影区域的观察者可以欣赏到月球遮住太阳盘的景象,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分钟。此时,只有太阳暗淡的上层大气(日冕)仍依稀可见。

  11日,只有身在太平洋地区一个155英里(约合25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的少数人有幸目睹此次日全食。月球投下的影子从新西兰北部开始,扫过一些偏远的岛屿,最后终止于南美洲最南端。

  4.NASA低温测试火箭发动机

NASA玩转火与冰
NASA低温测试火箭发动机(图片提供: NASA)

  美国宇航局的下一代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吗?9月针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发动机DM-2进行的测试可能给出答案。这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在承包商ATK空间系统公司位于美国犹他州普瑞蒙特瑞的测试设施拍摄,7月6日对外公布。点火前,DM-2将被冷却到40华氏度(4摄氏度),以确定火箭能否在低温天气下正常运转。

  未来的助推器与用于航天飞机的助推器类似。这种新型助推器在隔热等很多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美国宇航局未来运载火箭的安全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新型发动机是为“星座”登月计划设计的。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宇航局敲定的新探索计划(4月16日正式对外公布),“星座”计划已被取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被迫靠岸

被迫靠岸
被迫靠岸( 图片提供: Mauricio Duenas, AFP/Getty Images )

  2008年,哥伦比亚海军迫使一艘自制潜艇在太平洋港口城市图尔博靠岸,潜艇上满载1.6吨可卡因。美国缉毒局特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多数毒品走私潜艇采用玻璃纤维制造,由普通船用柴油发动机驱动,从南美向北轻掠过太平洋海面航行,雷达根本探测不到。在中美洲或墨西哥,可卡因曾经以其他手段被秘密运往毒品的最终目的地——美国。多数走私潜艇的制造成本在每艘100万美元左右,铤而走险成功一次以后,就会被凿沉。据布劳恩介绍,像7月2日在厄瓜多尔缴获的那种全潜式潜艇可以重复使用。

  5.内部一瞥

内部一瞥
内部一瞥(图片提供: Carlos Barria, Reuters)

  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市的政府设施内,一艘自制潜艇内的老式船长驾驶盘。在2008年被缴获前,这艘潜艇用于将7吨重的可卡因从哥伦比亚向北经太平洋运入美国。据《纽约时报》报道,毒品走私分子以前将这种自制潜艇称为“棺材”。可现在,走私毒品用的潜艇越来越先进,拥有现代化电子仪器、导航系统、反雷达系统甚至水冷式消音器。

  水冷式消音器可以让红外设备很难发现走私潜艇。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走进可卡因潜艇》(Inside Cocaine Submarines)介绍,犯罪分子还在不断扩展走私潜艇的航程,有些潜艇可以在无需加油的情况下航行3000英里(约合4800公里)。

  6.俄罗斯毒品走私潜艇

俄罗斯毒品走私潜艇
俄罗斯毒品走私潜艇(图片提供:Reuters)

  2000年,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一艘毒品走私潜艇放在仓库里。这艘潜艇长100英尺(约合30米),发现时周围到处是俄语设计图,就是在照片显示的这间仓库被警方没收的。据哥伦比亚警方介绍,这艘潜艇可以装载至少150吨可卡因或海洛因。基于走私潜艇技术的最新进展,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工程师为这些潜艇的建造提供了专业技术。布劳恩说:“如果身边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明白他们要去做什么,任何人不会投资数百万美元去造潜艇,即便是联合企业。这确实是现实。”(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厄瓜多尔警方在该国太平洋沿岸缴获了一艘长达30米的潜艇。专家推测,这艘潜艇是设计用来向美国走私毒品的,幸运的是,在它上演处女航以前就被缴获,否则,在太平洋潜行一定很难发现。以下即是近年来缴获的一些用于走私毒品的“可卡因潜艇”。

  1.警方缴获的贩毒潜艇

警方缴获的贩毒潜艇
警方缴获的贩毒潜艇(图片提供 Reuters)

  7月2日,圣洛伦索附近,厄瓜多尔警方突击队员站在毒品走私贩建造的一艘潜艇上。与以前缴获的仅没过水面的“可卡因潜艇”不同,这艘非法潜艇看上去可以下潜65英尺(约合20米)的深度。潜艇长98英尺(约合30米),用纤维玻璃制造,可以容纳6到10吨海洛因和6名船员,在尚未上演处女航前就被缴获。

  据悉,在建造这艘潜艇的偏远沼泽营地,准备了供50名工人使用的设备,但在厄瓜多尔警方突袭时,仅仅有一人出现。这艘手工制作的潜艇上配备有从未在其他走私毒品所用的潜艇上发现的压舱物,表明走私分子在不断对更为常用的半潜式设计进行改进,这种设计本身已经很难发现。

  美国缉毒局(DEA)协助实施了突袭行动,曾经担任该局行动负责人的迈克尔-布劳恩(Michael Braun)说:“这显然让人大开眼界,同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现在有直接证据证明,犯罪分子有能力制造这样的设备,并将它们投入实际使用。”布劳恩现供职于美国私人保安公司“斯佩克特国际集团”(Spectre Group International)。

  2.“可卡因鱼雷”

“可卡因鱼雷”
“可卡因鱼雷”(图片提供: Jaime Saldarriaga, Reuters)

  曾从事过走私活动的米格尔-安吉尔-蒙托亚在纪录片《哥伦比亚毒品走私潜艇》(Colombian Narcosubs)中说,一些无人驾驶“鱼雷潜艇”远比7月2日缴获的全潜式走私潜艇原始,里面放满走私物,后面还拖着一艘小渔船,比如这艘2008年在哥伦比亚布埃纳文图拉缴获的潜艇。

  一旦发现缉毒艇靠近,走私分子就立即砍断拉着潜艇的绳索,令其沉入水下,各类毒品走私潜艇的船员都使用这一策略。由于多数有人驾驶走私潜艇在水面漂浮,船员可以在迅速凿沉潜艇的同时,准备逃到后面的小渔船。尽管如此,结构简单的鱼类潜艇经过升级也可以变成高科技潜艇。蒙托亚称,走私分子正在制造遥控走私潜艇。

  3.码头堆放的毒品

码头堆放的毒品
码头堆放的毒品(图片提供: Eder Lopez, Reuters)

  2008年,萨利纳克鲁斯码头堆放着整整6吨可卡因,这全部来自于从墨西哥附近的太平洋海岸缴获的走私潜艇。据美国前缉毒局官员布劳恩介绍,一艘普通可卡因走私潜艇(大多数从未被发现)可以携带4到10吨毒品。据美国和哥伦比亚官员估计,仅2011年,大约会有70艘毒品走私潜艇下水,可携带400吨可卡因。这种潜艇可能还不仅仅用于运输毒品。布劳恩说:“我担心毒品与恐怖主义建立越来越多的联系。”他指出,许多恐怖组织都与跨国毒品交易有关:“这些潜艇显然具有走私毒品以外的用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2008年实施的一次名为“大白鲨考察”的科考活动中,美国加州海洋生物保护科学研究所主任迈克尔-多梅尔(Michael Domeier)利用其发明的高科技跟踪标签对大白鲨进行研究。这种跟踪标签可以传递最多12万条信息,使用寿命长达6年。

  1.进入升降机

进入升降机
进入升降机

  在2008年的探险中,一条第一次坐升降机的大白鲨游到适当的位置。这一场景来自,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记录片《探索大白鲨》(Expedition Great White)。从2007年开始,这台可以提升37吨重物的液压升降机搭载于科考船“海洋”号,用于研究大白鲨。在此之前,它从未被用于研究海洋动物。

  最初,这台液压升降机的用途是提升游艇,将其从126英尺(约合38米)长的船上放入海中。后来,技术人员对升降机进行了改造,加装了大量的栏栅,以便将体积有一辆SUV那么大的大白鲨从墨西哥瓜达卢佩岛的海中拖上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期间,根据安装在大白鲨身上的卫星跟踪标签获得的数据,在太平洋中部,成年雌性大白鲨在瓜达卢佩岛周围度过了它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

  2.提升出水面

提升出水面
提升出水面

  2008年,墨西哥附近的太平洋水域,一台液压升降机将一条落入陷阱的大白鲨升上水面。在被送上甲板以后,大白鲨被绑在这个升降平台上大约15分钟,探险队队员在此期间抽取血样,对鲨鱼进行测量,将一个跟踪天线安在它的背鳍上。

  据探险队领队、美国加州海洋生物保护科学研究所主任多梅尔介绍,巨型“鲨鱼升降机”已经消除了“我们在研究大白鲨时所常遇到的一个障碍”。他说,以前,由于大白鲨在水中会对研究人员构成很大的威胁,他们只能与死亡鲨鱼标本做如此近距离的接触。

  3.即将放归大海

即将放归大海
即将放归大海

  在液压升降机将大白鲨放归大海之前,探险队成员乔迪-惠特沃斯(Jody Whitworth)抬起大白鲨的鼻子,“海洋”号船长布雷特-麦克布里德(Brett McBride)将一条输水软管抽出来。这种软管可以将海水吸入鲨鱼的嘴,然后从鳃流出以防止其窒息身亡。

  总部位于英国的动物保护组织“鲨鱼希望”(Shark Trust)主席理查德-皮尔斯(Richard Peirce)表示,“我和其他动物保护主义者都对这种捕捉鲨鱼的方法以及把这么大的动物从它们赖以生存的海里弄上来的做法表示担心。操作不当会伤害鲨鱼的内脏器官。”皮尔斯没有参加这个项目。

  “大白鲨考察”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多梅尔(Michael Domeier)表示,他也有同样的担忧。不过他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开始在小鲨鱼身上进行试验,然后逐渐过渡到大鲨鱼。我们发现这真的不成问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或因热带风暴“阿加莎”所引发暴雨的影响,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市区5月30日出现了一个深约100米的巨坑,让世人震惊。以严格的地质学术语来解释,天坑(sinkhole)是指由于水不断侵蚀固体基岩,使地表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深坑。美国许多地方出现天坑的几率都很大。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坑。

  1.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危地马拉巨坑又将天坑这一术语进一步扩展,即地面突然塌陷。危地马拉城部分市区地面不是处于固体基岩之上,而是一层松弛的、由碎石构成的火山浮石,通常有数百英尺厚。至少一位地质学家表示,危地马拉城的最新天坑是由管道泄漏引发,并非自然现象。总体而言,危地马拉重复发生此类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但却非常难以预测。

  2.2007年危地马拉天坑

2007年危地马拉天坑
2007年危地马拉天坑

  2007年,危地马拉城也曾出现过一个类似天坑,而且距离最近出现的那个天坑还不远。根据照片判断,这两个天坑的直径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深约300英尺(约合100米)。通常情况下,当局会用大块石头和其他碎片将天坑填满。随着时间推移,在水的侵蚀和空气的烘燥作用下,还会引起天坑向内倾斜。

  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温特帕克天坑为例,它与危地马拉天坑倾斜度相同,深度约为100英尺(约合30米)。但是,佛罗里达州有“阳光州”之美誉,光照充足,使得天坑在大约24小时内慢慢发生倾斜。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地质学家道格-格乌泽(Doug Gouzie)说:“我认为危地马拉城天坑四周并没有如此快速地塌陷。”

  3.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

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
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

  据格乌泽介绍,温特帕克天坑在1981年形成于该市一个公共游泳池下面,“至于这个游泳池是否泄漏,我从未看到过一份完整的报告。”他说,水可能通过游泳池底的小裂缝渗入下面的土壤。由于佛罗里达州的土壤多沙,即便是游泳池周围的水生植物也有可能慢慢地将足够多的土壤冲走,侵蚀下面的固体石灰岩层。格乌泽指出,美国地质勘测局绘制了遍布全美的基岩类型。科学家仍需要对地下裂缝和水流经这些裂缝的方式进行广泛研究,以便对发生天坑的地点进行预测。

  4.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

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
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

  这个深约185英尺(约合56米)的天坑于1994年出现在佛罗里达州的马尔伯里市,发生塌陷的地方位于采矿企业IMC-Agrico倾倒的一堆废料。该公司当时正在开采岩石以提取磷酸盐。磷酸盐是一种化学物质,是化肥的主要成分,主要用于制造磷酸,以及增强苏打和各种食品的味道。然而,在磷酸盐从岩石中提取出来以后,主要成分是石膏的废料被作为泥浆过滤出来。

  随着一层层的石膏被晒干,就形成了裂缝,就像出现在干燥泥团上的裂缝。后来,水在裂缝中不断流动,将地下物质卷走,为天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美国监管机构称,IMC-Agrico公司应该承担起管理这个天坑的责任,避免对地下饮用水供应造成危害。

  5.伯利兹城“蓝洞”天坑

伯利兹城“蓝洞”天坑
伯利兹城“蓝洞”天坑

  据密苏里州立大学地质学家格乌泽介绍,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水能侵蚀连接水平排水系统的垂直通道,就有可能发生天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固体物质被冲走。如果天坑在海岸附近或是在大海中——比如洪都拉斯伯利兹城海岸附近灯塔暗礁著名的“蓝洞”天坑,海水会在塌陷后迅速渗入,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池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墨西哥湾泄漏原油一连几周只是在海面上活动,但5月20日左右,泄漏的原油被冲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会带来破坏性影响。据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毒理学家罗恩-肯达尔(Ron Kendall)介绍,作为墨西哥湾部分海洋生物的自然栖息地,海岸沼泽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美国海产品业至关重要。

  1.布满厚厚油污的海岸沼泽

布满厚厚油污的海岸沼泽(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Hans Deryk, Reuters)
布满厚厚油污的海岸沼泽(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Hans Deryk, Reuters)

  绿色和平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保罗-霍斯曼(Paul Horsman)从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东岸布满厚厚油污的沼泽地艰难穿过。罗恩-肯达尔称,从海岸沼泽排除原油的难度更大,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处理技术(如可控燃烧)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他5月12日表示:“一旦泄漏的原油被冲上海岸沼泽,我们将难以将其清除出去。”

  2.滴落的原油

滴落的原油(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Hans Deryk, Reuters)
滴落的原油(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Hans Deryk, Reuters)

  在这张照片中,原油与淤泥混合物从保罗-霍斯曼的橡胶手套上滴落,这位海洋生物学家上周对密西西比河口附近表面覆满原油的海岸进行了实地勘察。据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岸研究中心主任格里戈里-斯通(Gregory Stone)介绍,一旦原油沉淀于海岸沉积物中,就会在那里停留数十年。斯通曾在5月初举例说,在密西西比河岸,大量小块浮油被冲上岸,研究人员发现积聚在那里的原油厚度达20英尺(约合6米)。

  3.格外醒目的“BP”字母

格外醒目的“BP”字母(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John Moore, Getty Images)
格外醒目的“BP”字母(图片来源:Photograph by John Moore, Getty Images)

  在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沙滩上,“BP”两个字母在一滩原油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绿色和平组织一位环保主义者的“杰作”。“BP”是指英国石油公司,发生此次灾难性漏油事故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就属于该公司。

  在救援行动中,工人们将插入管放入受损管道内,这条管道连接着深达5000英尺(约合1500米)的井口。据负责清理浮油的美国联邦应急反应部门介绍,泄油井口以每天1000桶的速度外泄原油,这些原油现正通过插入管升向海面,并被燃烧。

  4. 海洋生物学家在密西西比河上检查被冲上岸的石油。

4.“绿色和平”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保罗·霍斯曼正在密西西比河上检查被冲上岸的石油。
“绿色和平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保罗·霍斯曼正在密西西比河上检查被冲上岸的石油。

  历史经验说明,湿地很难从石油污染中恢复过来。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对沙特阿拉伯的湿地和海滨泥地造成了最为严重的破坏。这次事故是人为造成的,伊拉克军队为了阻止即将逼近的美国军队,故意把3.36亿加仑(大约13亿升)石油排入波斯湾。

  据总部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科技咨询公司——科研计划公司(Research Planning, Inc。)的联合创始人迈尔斯·海斯说,12年后,仍有多达89%的沙特湿地和71%的海滨泥地没有恢复过来。(看淡水植物和动物照片)海斯上周说:“站在这里看着死去的一切(甚至没有一只活蟹),回想以前盐沼的样子,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5.路易斯安那州西南口海滩芦苇杆上的一滴石油。

 22日出现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南口海滩芦苇杆上的一滴石油。
22日出现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南口海滩芦苇杆上的一滴石油。

  这种被称作原油球的油滴和固体油块是石油泄漏的常见产物。近来墨西哥湾海滩也发现了这些油滴。在海浪的推动下,浮油聚集形成油团,然后被冲到岸上,这种粘性的油滴就可能形成。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环境毒物学家罗纳德·肯达尔表示,这种油滴对野生动植物是有害的。他说:“和粘在动物羽毛或者皮毛的油污相比,这些油块不是那么毒,或者说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若被动物吞下它们也有毒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21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本周公布的一组太空照片,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后空翻、撒哈拉沙漠夜空壮观的银河系以及小行星穿越星云等榜上有名。

  1. 亚特兰蒂斯号后空翻

亚特兰蒂斯号后空翻
亚特兰蒂斯号后空翻

  如图,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捕捉到的这张照片,显示了16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正在进行“直体后空翻”。这一杂技动作使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有机会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同空间站对接前对其进行损伤检测。

  此次太空之旅是亚特兰蒂斯号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为期12天,因为美国所有的航天飞机计划于2010年底前全部退役。迄今为止亚特兰蒂斯号宇航员已经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的任务,分别是为国际空间站安装新的电池,同时加固了国际空间站外部的螺栓。宇航员还为国际空间站运送来一个新货物舱和一个俄罗斯制造的微型科研舱。

  2. 冉冉升起的满月

冉冉升起的满月
冉冉升起的满月

  如图,这张照片今年3月份拍摄于德国斯图加特附近,一轮满月似乎停留在树木之中。这张照片上周得以公布。

  当月亮位于地平线之上时,似乎显得比头顶空中的月亮更大更圆,这是由于蓬佐错觉所造成的。所谓蓬佐错觉就是,人们的大脑将天空看成是一个圆屋顶,因此我们潜意识地认为地平线上的月亮更远,因此显得更大。

  3. 小行星穿越星云

小行星穿越星云
小行星穿越星云

  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在探测御夫星座蝌蚪星云时,刚好拍到一颗小行星穿越星云的图片。微小的黄色斑点显示了这颗小行星的行进路线,而且已经被放大了。这颗小行星位于太阳系中,而形成恒星的蝌蚪星云距离地球大约12000光年。

  这幅新的图像是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在四个不同的波长抓拍到的25帧画面组合而成的,于5月13日公布。广域红外探测器正在红外线波长范围对整个天空展开扫描。考虑到这颗小行星同广域红外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小行星的移动其实相对很慢,并没有形成连续的轨迹。

  4. 沙漠夜空中的银河系

沙漠夜空中的银河系
沙漠夜空中的银河系

  这张照片是本月初在阿尔及利亚的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拍摄的。这张通过长时间曝光得到的照片,显示了银河系宛如瀑布一样在撒哈拉沙漠砂岩山之上倾泻而下。

  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心脏,这里的星空似乎一尘不染,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木星(左上角最亮的行星)。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是联合国世界遗产,这里有许多山洞,山洞岩壁上有大量绘画和雕刻。摄影师巴巴克-塔弗莱希在“夜晚的世界”(World at Night)网站上写道,“史前的人们肯定看到的是相似的夜空”。

  5. 扩散的沙尘

扩散的沙尘
扩散的沙尘

  本周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张图片,亮绿色的漩涡代表了约10公里高的来自中国的沙尘羽状物在云中移动。(图片中上端为红色的深蓝色柱状物是云)

  这些沙尘来自4月份源于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滩的沙尘暴。沙尘穿越了太平洋,逐渐抵达美国和加拿大。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CALIPSO卫星拍摄的。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雷蒙德-罗杰斯说道:“谁都知道在中国每年都会发生沙尘暴,但沙尘能运行如此之远,在以往是很少能够见到的。”(唐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1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