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日消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与人类发生了分歧,它们的一些行为有时令人难以捉摸。近日,科学家找到了雄性卷尾猴(capuchin monkey)为何将尿液涂裹在身上原因。
研究发现雄性卷尾猴将尿液涂抹在身上的行为是为了吸引单身的雌性卷尾猴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发现雄性卷尾猴将尿液涂抹在身上的行为是为了吸引单身的雌性卷尾猴。据研究人员介绍,雄性成年卷尾猴身上的尿液会散发出男性气息,能够引发雌性卷尾猴的一系列脑部活动。
早前也有关于这类的研究,当时科学家想通过对尿液的检测而得出结论,结果并非得偿所愿。早前科学家还猜测这种行为能帮助卷尾猴保持体温或者是能便于猴子间的区分。
美国德克萨斯州三一大学(Trinity University)的心理学博士金伯利(Kimberley Phillips)教授一直在从事有关灵长类动物生物学与神经学基础行为的研究。他发现当附近有雌性卷尾猴时,雄性成年卷尾猴会增加身上涂抹的尿液比例。
于是他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金伯利博士使用了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扫描雌性卷尾猴的大脑。当雄性卷尾猴的尿液气味被雌性"捕捉"到时,雌性卷尾猴的脑部活动会变得活跃起来。这证实了雄性成年卷尾猴将尿液涂裹身上是为了吸引雌性卷尾猴。该项研究刊登在了最新的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雄性成年卷尾猴的尿液中会掺杂着较高浓度的睾丸激素,以便让雌性卷尾猴能检测到它的气味。卷尾猴生活在南美洲中部,猴群内的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一般以雄猴为群体的首领。另外,睾丸激素浓度影响着雄性成年卷尾猴在猴群的地位,往往浓度越高的雄性地位也就越高。
金伯利教授表示,雌性卷尾猴能用大脑区分出成年雄性卷尾猴和小卷尾猴的尿液,这也许是猴群中异性沟通的一种方式。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组系统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科学家研制。首先,要在普通汽车上配备摄像机、雷达和激光传感器,这些装置能够完整拍下汽车周遭的环境;其次,驾驶员要戴上装有16个感应器的特质头盔,主要用来捕捉大脑发出的信号。
一切准备就绪后,安装在汽车上的计算机就能解读这些来自大脑的信号,再将命令执行到汽车上。在第一次试验中,“思动车”已经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思,朝左开或是朝右开。在第二次试验中,“思动车”成功执行了加速和减速的命令。
不过科学家承认,“思动车”技术还远未发展成熟,想让其上路还需一段时日。
其实,在“思动车”诞生几年前就已有“思动椅”和“思动机械手”面世。2009年4月,西班牙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思动椅”,坐在这种特制的轮椅上,病人只要“灵机一动”就可以方便地操纵它到想去的地方,它能给高位截瘫的病人带来很大的方便。西班牙科学家当时表示,未来几年就可能将其大范围运用到临床上。
同年12月,意大利一名在车祸中失去左前臂的男青年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安装了一只体外“思动机械手”,得以重获使用手臂的感觉。
近期在微型“宇宙大爆炸”实验形成了一种新类型的反物质,并且这是迄今发现最重的反物质
科学家在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时形成这种新型反物质,该对撞机以光速释放重离子(移除电子的原子),结果使这些原子分解成微粒成份。
科学家将该物质称为“反超氚(antihypertriton)”,这是目前探测到最重的反物质,也是包含反奇夸克(antistrange quark)的第一种类型微粒,该物质现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一种新物质。据悉,科学家在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时形成这 种新型反物质,该对撞机以光速释放重离子(移除电子的原子),结果使这些原子分解成微粒成份。
当金离子碰撞达到十万次以上,研究人员从微粒“瓦砾”中筛选出大约70个反超氚,这些微粒的质量大约为200毫电伏,这比之前纪录的任何反氦微 粒的质量都大。在粒子物理中习惯用能量来表示质量。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研究员许长补(Zhangbu Xu)说:“人们会非常不理解我们,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将其它物质转变成为金子,而我们却是将金子转变为奇特的反物质。”
该原子内核是由叫做质子和中子的次原子微粒构成,它们将转变为叫做夸克和胶子的更小微粒。相比之下,由微粒构成的反物质核与它们具有相同质量, 却具有相反的电性和磁性。起初,宇宙大爆炸形成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是大量的物质的引力作用使这些微粒避免扩散,在微小的空间里,反物质和物质彼此 碰撞和消灭,转变成纯净的能量。
目前,物理学家仍置疑为什么反物质和物质碰撞湮没过程中会有残留,以及为什么现今宇宙中物质会比反物质的数量更多。在实验室里模拟较小等级的宇宙大爆炸是科学家试图揭开其中奥秘的一种方法。
许长补在上周五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阐述了这项最新研究,他指出,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彼此碰撞,过程中形成 “夸克和胶子汤”。这种夸克和胶子汤的冷却仅在瞬间完成,这些基本粒子形成超氚和反超氚,科学家认为这是在“大爆炸”之后瞬间形成的。(悠悠)
美国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一种可以植入眼球的医用毫米级计算系统。
这种计算机主要为青光眼患者研制,放置在患者眼球内可以监测眼压,方便医生及时为病人缓解痛苦。科学家介绍,整个计算机只有一立方毫米大小,包括一个极其节能的微型处理器、一个压力传感器、一枚记忆卡、一块太阳能电池、一片薄薄的蓄电池和一个无线收发装置。通过无线收发装置,这个计算机能够向外 部装置发出眼压数据资料。
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学教授丹尼斯 西尔维斯特表示:“这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毫米级计算机,它每隔15分钟自动启动记录数据,耗电量仅为1/10亿瓦特。只要在户外阳光下暴露1.5个小时,就能充满电。”
目前,这种计算机只能与外界进行“点对点”的交流,无法进行更复杂的“对话”。科研人员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就是进一步降低计算机内无线收发装置的耗电量,从而提高其与毫米级电池的兼容性,以便满足更高要求。
科学家发现一颗行星在没有恒星的支持下,可以幸存几十亿年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美国科学家表示,生命可以在恒星不提供外部热源的行星上幸存几十亿年。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里的情节,但它的确是事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多利安-亚伯特和埃里克-斯韦茨研究发现,生命生存所需的热量可能来自行星内核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些热量足够海洋保持液态,不过行星表面仍会覆盖冰层。冰层使行星表面无法居住,不过海洋生命仍可在冰层下的水体里繁衍生息。两位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一颗“荒原狼(Steppenwolf)”行星,因为他们认为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的任何生命都将像“在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流浪的孤狼”。
然而这二人拒绝推测在这种游离行星上会发现什么样的生命,同时承认,那里的生命状态可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找到。他们主要着眼于跟行星具有相同特征,其质量是地球的0.1到10倍的行星。他们得出结论说,拥有像地球一样多的水的行星,其质量必须是地球的3.5倍才能供生命生存。但是水量是地球的10倍的行星,其质量只需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支持生命。
行星表面覆盖着冰层,冰层下面的水可能存在微小海洋生命
两位科学家设想了一颗上面有火山,并不断向大气里喷发二氧化碳的行星。他们发现气体一旦喷发,立刻会被冻结,像雪花一样飘落。一层干冰覆盖在行星表面,形成绝缘层。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的质量要是地球质量的0.3倍,才能拥有液态海洋。一颗行星在附近恒星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可能会被从原来的轨道上甩出去,形成游离行星。
当体积较小的行星靠近气体庞然大物时,就会形成弹弓效应,把它们送入不稳定轨道形成游离行星。不过这一过程需要几十亿年。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利萨-卡顿内格说:“这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不过我们先要在这样一颗行星上登陆,然后才能知道它上面是否存在生命。”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科学家宣称,近期在微型“宇宙大爆炸”实验形成了一种新类型的反物质,并且这是迄今发现最重的反物质。
近期在微型“宇宙大爆炸”实验形成了一种新类型的反物质,并且这是迄今发现最重的反物质
科学家在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时形成这种新型反物质,该对撞机以光速释放重离子(移除电子的原子),结果使这些原子分解成微粒成份。
科学家将该物质称为“反超氚(antihypertriton)”,这是目前探测到最重的反物质,也是包含反奇夸克(antistrange quark)的第一种类型微粒,该物质现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一种新物质。据悉,科学家在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时形成这 种新型反物质,该对撞机以光速释放重离子(移除电子的原子),结果使这些原子分解成微粒成份。
当金离子碰撞达到十万次以上,研究人员从微粒“瓦砾”中筛选出大约70个反超氚,这些微粒的质量大约为200毫电伏,这比之前纪录的任何反氦微 粒的质量都大。在粒子物理中习惯用能量来表示质量。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研究员许长补(Zhangbu Xu)说:“人们会非常不理解我们,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将其它物质转变成为金子,而我们却是将金子转变为奇特的反物质。”
该原子内核是由叫做质子和中子的次原子微粒构成,它们将转变为叫做夸克和胶子的更小微粒。相比之下,由微粒构成的反物质核与它们具有相同质量, 却具有相反的电性和磁性。起初,宇宙大爆炸形成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是大量的物质的引力作用使这些微粒避免扩散,在微小的空间里,反物质和物质彼此碰撞和消灭,转变成纯净的能量。
目前,物理学家仍置疑为什么反物质和物质碰撞湮没过程中会有残留,以及为什么现今宇宙中物质会比反物质的数量更多。在实验室里模拟较小等级的宇宙大爆炸是科学家试图揭开其中奥秘的一种方法。
许长补在上周五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阐述了这项最新研究,他指出,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彼此碰撞,过程中形成 “夸克和胶子汤”。这种夸克和胶子汤的冷却仅在瞬间完成,这些基本粒子形成超氚和反超氚,科学家认为这是在“大爆炸”之后瞬间形成的。(悠悠)
这听起来不像是太阳系里发生的事情,而像是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里的情节,但它的确是事实。
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多利安•亚伯特和埃里克•斯韦茨通过研究发现,生命生存所需的热量可能来自行星内核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些热量足够海洋 保持液态,不过行星表面仍会覆盖一层厚厚的冰层。冰层使行星表面无法居住,不过海洋生命仍可在冰层下的水体里繁衍生息。两位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一颗“荒原狼 (Steppenwolf)”行星,因为他们称,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的任何生命都将像“在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流浪的孤狼”。
然而这二人拒绝推测在这种游离行星上会发现什么类型的生命,不过他们承认,它们可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他们主要着眼于跟行星具有相同特 征,其质量是地球的0.1到10倍的行星。他们得出结论说,拥有像地球一样多的水的行星,其质量必须是地球的3.5倍,才能供生命生存。但是水量是地球的 10倍的行星,其质量只需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支持生命存在。
两位科学家设想了一颗上面有火山,并不断向大气里喷发二氧化碳的荒原狼行星。他们发现,这些气体一旦喷发出来,立刻会被冻结,像雪花一样飘落下 来。一层干冰覆盖在行星表面,形成一层绝缘层。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的质量要是地球质量的0.3倍,才能拥有液态海洋。一颗行星在从附近经过的恒星和其他行 星的引力作用下,可能会被从原来的轨道上甩出去,形成游离行星。
当一颗体积较小的行星靠近气体庞然大物时,就会形成弹弓效应,把它们送入不稳定轨道,形成游离行星。不过跟这项研究结果一样,这一过程需要几十亿年。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利萨•卡顿内格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不过我们要在这样一颗行星上登陆,然后挖个地洞一探究竟,才能知道它上面是否存在生命。” (秋凌)
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脑科学家日前发明一种用思维控制的汽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意念型汽车是人类所幻想出来的,然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脑科学家日前发明一种用思维控制的汽车,只需戴着类似耳机的设备就能驾驶,实现人类利用意念操控汽车的"奇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大脑驾驶”技术,将汽车与视频相机、雷达以及激光传感器连接,对周围环境形成完整的三维图像。司机戴上装有16个传感器的帽子,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大脑电磁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一台能“理解”左右模式的电脑接收。
只需戴着类似耳机的设备就能驾驶,实现人类利用意念操控汽车的"奇迹"
这些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大脑驾驶”技术
据柏林自由大学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在一项测试中,司机试图驾驶汽车右转,尽管稍有些延迟,但汽车随后成功右转。在第二项测试中,汽车被训练识别四种模式,除了左右转弯外,还要理解加速或者减速。研究人员称,他们设计的汽车只是为了证明一种观念,制造能够用大脑控制的汽车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意念导航汽车现处于概念演示阶段,尚无法投入实际运用。但作为一项远景项目,意念控制与自动驾驶相结合具有不小的实用潜力。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科学家使用打印机打印出移植在烧伤患者身体上的人造皮肤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看过科学家的这款最新发明之后,或许你不会将落满灰尘的打印机扔掉。目前,科学家成功地使用普通办公室打印机“打印”出适用于烧伤患者的移植皮肤。
通过最基本性的修改,科学家希望将这项日常科技转变为革命创新型设备,能永远地覆盖在患者烧伤疤痕上。过去几年曾有研究人员测试利用软骨结构打印出生物器官结构。但最令科学家感兴趣的是华盛顿科学展览会上演示的一台打印机能在短短30分钟成功打印出一只耳朵。
目前美国科内尔大学计算机合成实验室的霍德-利普逊(Hod Lipson)教授完成这项最新实验,他称自己希望这项技术未来一天能够像正常打印机一样工作。
如果你从捐赠者那里获得细胞,对其进行培育,将它们放入墨盒并重建一个移植器官,这个移植器官保持活性状态,且由捐赠者的原始细胞构成,这将对于身体排斥性移植手术非常有用。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