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概况

  魔鬼蛙学名Beelzebufo ampinga,可能是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蛙类动物。这种两栖动物现在已经灭绝,它们的体型相当于一个充气球,身长可达到16英寸(约合41厘米),体重可达到10磅(约合4.5公斤)左右。在大约6500万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魔鬼蛙曾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

  魔鬼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陆上度过。科学家表示,与其现存近亲——南美洲大嘴蛙(ceratophyrine)一样,魔鬼蛙也是脾气暴躁并且富有进攻性的家伙。专家们指出,大嘴蛙是一个擅长“守株待兔”的捕食者,会对身旁经过的任何动物发动攻击。魔鬼蛙可能以蜥蜴、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凭借超大号嘴以及强有力的颚,恐龙甚至也会沦为它们的盘中餐。

  2008年2月,科学家宣布发现魔鬼蛙,此时距离出土这种古蛙的第一批遗骸化石已过去10年之久。“Beelzebufo”这个名字来源于单词“Beelzebub”,在希腊语中意为“魔鬼”。“bufo”在拉丁语中意为“蟾蜍”。“ampinga”则意为“身披铠甲”,用于描述魔鬼蛙头顶上突出的头盖骨盾。

  马达加斯加岛曾有魔鬼蛙存在向生物地理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疑问,即为什么只在南美洲发现这种巨蛙的现代近亲?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大约1.6亿年前超大陆冈瓦纳分裂过程中,马达加斯加脱离非洲,在此之后,它又脱离南亚次大陆,最后于大约8800万年前 成为一座孤立的岛屿。但魔鬼蛙以及带有南美特征的其它马达加斯加化石显示,南美洲、马达加斯加与南极洲之间的陆地连接可能一直持续到6500万至7000万年前。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动物

  身体:身长可达到16英寸(约合41厘米)

  体重:10磅(约合4.5公斤)

  魔鬼蛙仍旧健在的后代为大嘴蛙(ceratophyrine),由于圆形身体以及特大号嘴与老游戏《吃豆》中的形象非常相似,有时也被称之为“吃豆人蛙”。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大小相当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18:29

暴龙

   

暴龙
暴龙

    概况

 

    暴龙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从厚重的头骨到1.2长的下颚,这种凶残动物身体的每个部位强悍无比。化石显示,暴龙长12,高4.66。借助强壮的大腿和长而有力的尾巴它奔跑如飞。

暴龙锯齿状的圆锥形牙齿最可能被用来刺穿和咬住猎物的肉,然后用它强壮的颈部肌肉撕开肉。它的前臂能抓住猎物,但是,要送到嘴边手臂还是太短。科学家们相信,这种食肉动物一口能吃下230公斤的肉。包括三角龙和爱德蒙托龙在内的暴龙的猎物的化石显示,暴龙在吃的时候会撕碎和断裂猎物的骨头,它的粪便中能看到猎物碎骨。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森林覆盖的河谷中。暴龙于6500万年前在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时灭绝。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动物

   大小:长12,高4.66

   暴龙(Tyrannosaurus)的意思是“蜥蜴暴君”

   受保护级别:灭绝

   大小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朱尔斯"


"完美娇妻"


R2A


"洛克茜"


机器人

  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一款极为人性化的机器人“朱尔斯”,他可以像人类一样表达面部表情、蠕动嘴唇,看起来十分逼真自然。

  她完全屈服于你、顺从于你,你是她生命中的主宰,是上帝、神,除了你,她的脑海中再也无法容纳其他事情……她就是每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机器人完美娇妻”。

  2011年2月24日,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 NASA的机器宇航员R2A向同伴R2B挥手告别,此时此刻,R2A正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踏上太空旅程。

  “洛克茜”机器人的原型是一位高加索女学生,她的身高为1.7米,体重约54公斤,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发、眼睛颜色以及其他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英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在发明者车库存放了45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

  今年79岁的英国皇家空军军官托尼-塞尔当年仅花费15英镑,利用一架坠毁的惠灵顿轰炸机的废铁料制成了这个机器人。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6月1日报道】题:科学家干扰蚊子嗅觉,为抗击疟疾带来新希望

  新一代强效驱蚊剂有望在控制疟疾的斗争中开辟一条新战线,因为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方法能够干扰蚊虫测出人所处位置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发现,有3种化学品能够干扰蚊子感觉到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蚊虫用来发现叮咬目标的信号。

  预计这一发现将促进研究人员研制出廉价新型驱虫剂,从而预防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这类廉价新型驱虫剂可以喷洒在房间内而不是人身上。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组能够模仿二氧化碳气味的气味分子,可以用来制作将蚊子引开、使它们远离人的诱饵。

  蚊子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能够顺着人们在睡觉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找到可以饱餐一顿的地方。蚊子通过下颚须(嘴边一种微小的附器)测出二氧化碳,因为下颚须上有对二氧化碳反应灵敏的气味感受器。

  研究小组发现了3组能够影响这些感受器的化学品。第一组可以抑制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灵敏度降低。第二组可以过度刺激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失去判断力,感受不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第三组可以模仿二氧化碳,这样蚊子就不再能够确定真信号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来自诱饵。

  在发表于《自然》周刊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测试了这些化学品对冈比亚按蚊(传播疟疾)、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和黄热病)和热带家蚊(传播丝虫病和西尼罗河病毒)等3种蚊子的作用。

  结果显示,即便接触导致判断力丧失的化学品时间很短,蚊子也会在几分钟内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科学家在跟踪风洞中的蚊子时发现,化学品严重损害了它们发现二氧化碳源的能力。

  目前,各种化学品作为驱蚊剂结合使用还不合适,因为这有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相关研究应该会促使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安全替代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奋进号’航天飞机‘绝唱之旅’已然落幕,参与‘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科学家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索之旅’刚刚开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陈和生6月1日说。
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AMS-02)5月16日搭载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19日安装到国际空间,开始了长期寻找反物质组成的宇宙、探寻暗物质的征程。
“阿尔法磁谱仪”实验上世纪90年代启动,是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科学项目。它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美、中、法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陈和生是这个团队首批科学家。
“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我们检查了AMS-02的所有部件和单元,它们全部工作正常,运行状况好于预期。”陈和生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悉,AMS-02的数据正源源不断地由中继卫星从太空站下载到新墨西哥州白沙基地,随即传输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作为参与单位,中科院高能所可以分享这些数据。
“分析数据是今后研究中的最大挑战,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科学理念有充分信心。”丁肇中表示。未来这项实验的重大发现,将在经过整个团队的严格验证后,统一对外发布。
参加数据分析的高能所陈国明研究员说,截至目前,高能所已经获取了上亿个宇宙线的事例。中国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对AMS-02的重要部件电磁量能器进行了刻度,以便准确测量电子和γ的能量。
电子和γ是寻找暗物质的关键探针。安装于AMS-02上的电磁量能器由高能所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法国、意大利专家联合研制而成。
此外,中国科学家对这些宇宙线事例进行了鉴别,利用磁谱仪测的动量给出了质子、氦、锂、铍、硼和电子的初步能谱。
“AMS-02有强大的接收度,很高的粒子识别能力和能量测量水平。探测到的宇宙线事例中,不乏高于1Tev(10万亿电子伏特)的电子。电子能量越高,流强越小,捕捉难度越大。”陈和生说。
陈和生表示,高能所计划进一步争取中科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增强对AMS-02物理分析的团队能力建设。
6月1日返回地面后,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永久退役,其最终归宿为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鉴于成本过高,美国已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简化的、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系统,可用于人类多能干细胞的生长,新成果发表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方法学》期刊上。新方法很重要, 既可用于标准化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报告结果,也可最终用于这些细胞的临床应用。
多能干细胞的研究部分属于科学,更多属于艺术,因为它们对培养环境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没有被恰当处置,它们或者会死亡或者失去其“干细胞性”。过去,科学家们的许多工作是努力定义出让干细胞生长的混合培养液的相关成分。
James Thomson和同事报告了对一种干细胞培养液的系统剖析,定义出它的基本成分。在一项辛苦的工作中,他们挑选出液体培养液中的8种关键成分,并在化学上定义出这些成分。他们还定义出表面涂层的成分,指出这些成分既能让培养液长时间高效地培养人类胚胎干细胞,也能长时间高效地培养来自新鲜活组织切片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科学时报 王丹红/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杜克大学张翔(音译)领导的科研团队表示,他们正在使用新颖的超材料,试图研制出一种新式“超材料透镜”,以更好地控制穿过透镜的光线,从而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能量和效率。

  超材料在传输无线电力的同时可避免微波或激光造成的干扰。这种超材料制成的透镜被放置于一个电源和一个准备被充电的设备之间,以填补电力传输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空隙。之前研制的超材料透镜只能在小范围内传输微弱的电力,比如为无线射频识别(FRID)设备或近场通讯等提供电力。如果用此方法给手机、大功率的微波炉甚至激光设备充电,就要传输更多电力,但现有的技术可能会让这些设备着火。

  而杜克大学研制的超材料包含一个纤薄的传导回路组成的阵列,传导回路由铜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看起来可能就像一套活动百叶窗。新型超材料能让无线电力传输变得更加简单且安全,其制成的透镜会让电能聚焦,使电力更稳定、更集中地通过开放空间而不会发散。

  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副教授雅洛斯拉弗-乌厄竹莫夫表示,这种超材料制成的透镜也有缺陷,那就是要根据需要“量体裁衣”,针对每个设备的情况为其度身打造,因此,科学家们必须花点力气让电源和接收方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有点麻烦。但与让几十条电线像蜘蛛网一样遍布房间相比,这还不算令人崩溃。

  超材料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追捧,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到其踪迹。此前,科学家们已经使用超材料制造出了声学双曲透镜,这种透镜有助于将超音波与声纳系统的影像分辨率提升8倍;超材料也被用来阻挡噪音、让不同波长的光线弯曲、让物体隐形等。研制这一新型超材料透镜的杜克大学普莱特工程学院曾首次证明,超材料能被用来制造隐形斗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发现一种学名叫做“中沙锥”的鸟儿堪称动物世界中的长途飞行之王,能够一次性不间断地飞行数千公里,这是首次发现鸟儿具有如此强的长途飞行能力。

  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他们跟踪了一些在北欧和俄罗斯栖息,但迁徙到非洲过冬的“中沙锥”的飞行情况。

  结果发现,这些鸟儿具备不间断超长距离飞行的能力,比如有一只“中沙锥”曾在48小时内飞行约4500公里路程,这种长距离飞行能力已经可以与一些飞机相比。

  研究人员认为,“中沙锥”的长途飞行能力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备长途飞行能力的“中沙锥”,不仅能够躲避迁徙途中的天敌,也能减少因在陌生地区停留感染疾病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的可能性大增。久而久之,长途飞行能力成为“中沙锥”种群的普遍能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用户只要把手对着摄像头,在手掌上就可完成对手机的远程操控。
你能想象有一天你只要用手指在手掌上比划两下就可以操控手机或者遥控器吗?让科学家们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吧!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24日报道,德国波茨坦大学的一个设计学院研制出了一款“手掌”触屏手机(iPalm),这种手机的用户可以不用接触真实的手机,只要对着摄像头用手指在手掌上点按与手机按键相对应的部位就可完成所期望的操作。
在试验中,科学家们在用户头顶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与一个光感器连接。这样整个设备便可感应用户在手掌上的按压动作,而后再将指令传到一部真正的触屏手机上完成相应操作。研制这款新式手机的科学家们在采访多个苹果手机的用户后得出,有68%的人可以不看手机屏幕上的按键进行操作。他们拍摄的一段视频就演示了一名正在看书的女性如何在手掌上操控放在口袋里的苹果手机。这名女性在手掌上对应手机“拒绝”按钮的部位按了一下,便成功地挂断了来电。还有一名对手机按键更加熟悉的用户居然能在手掌上完成编辑短信的指令。

一名女性演示了如何使用“手掌”触屏手机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不仅能够应用在手机上,而且能令遥控装置的操作变得更容易。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帕特里克 博迪斯科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我们会对这台设备进行完善,将摄像机的体积缩小,小到可以将它别在衣服扣子、胸针或挂坠等饰品上。使用iPalm时也就不会(像头顶一台摄像机那样)引人注目了。待用户熟悉了这种‘虚拟手机’的性能之后,无需随身携带实体手机便可对手机进行操作。”

不过,伦敦大学的尼克 布赖恩-金斯认为:“它只适合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进行复杂的操作时如果听不到设备发出的声音反馈,就无从知道自己刚刚开启了设备的哪项功能。”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风力发电是目前再生能源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技术手段。但风力发电产生的能量不稳定,加之电网没有足够的接收能力,也缺少储存电力的可行性,致使发电设备生产的能源越多,造成的浪费也越多。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将电能转变为瓦斯的办法,用来储存过多的电能。

  德国科学家自2008年起对这项科技进行研究,2009年已在实验项目上取得成果。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举国上下停止使用核电的呼声甚高,使用再生能源已成未来趋势。目前有多家电力供应机构以及汽车制造商对电能到瓦斯感兴趣。其中一些已经开始建造实验性设备。

  一项来自能源部门的调查表明,由于设备饱和,2010年德国大约有每小时100兆瓦的风力电能没能进入电网。如果将这些浪费掉的能源中的5%转化为氢继而甲烷输入天然气网络,则会解决7万名用户1年的瓦斯需求。

  目前德国境内的电网不能解决再生能源发电的储存问题,扩大电网建设造价昂贵,并且在许多地区遭到当地民众反对。但德国存在一个完善的天然气输送网络且存储设备相当先进。科学家因此研制了一种名为“电能到瓦斯”的办法,由此产生的气体被称为“再生能源瓦斯”。

  从再生电能到瓦斯经过两个过程。首先利用电能从电解质中产生氢,但这时的氢气还不能直接进入天然气管道,因为氢气只能以特定的浓度才允许和自然甲烷混合。氢气在添加二氧化碳之后变成了再生能源甲烷,它和天然气具有同等作用,可以毫无问题地存储于天然气管道中。

  自然界的天然气在取制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在燃烧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不利环保。而再生能源甲烷虽然具备与天然气同等性质,却不会对大气造成有害影响。并且再生能源瓦斯和天然气有同样的作用,可以用来生产热能、发电、供暖、烹饪以及驱动汽车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7 页,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