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田纳西州科学家最近检测发现,在田纳西州也存在一种致命的菌类,这种菌类此前曾经导致美国东北部地区成千上万的蝙蝠大批死亡。
据科学家介绍,出现于冬眠蝙蝠身上的白鼻综合症与一种喜冷菌类有关,这种菌类发现于被感染的蝙蝠的翅膀、耳朵以及口鼻处。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只出现于从美国佛蒙特州到维吉尼亚州之间的东北部海岸附近的洞穴之中。
但是,近日美国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宣称,两只患有白鼻综合症的三色蝙蝠被发现于苏利范县的沃雷岩洞中。非赢利性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一直在跟踪这种疾病。该协会发言人吉纳-汉考克表示,“我认为,这将是在美国发现白鼻综合症地区的最南端。”
这个洞穴距离维吉尼亚州一个已确认的感染点大约为105公里,这一距离正处于这种三色蝙蝠的飞行范围之内。纽约州环境保护署蝙蝠专家阿兰-希克斯认为,“从维吉尼亚州传染到田纳西州,这并无特别之处,但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希克斯并没有参与到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的检测工作。
科学家们警告称,如果白鼻综合症传遍田纳西州,这一疾病可能会对当地多个蝙蝠种群造成一场浩劫,甚至有可能会使得当地两个濒危蝙蝠物种彻底灭绝。汉考克认为,“在东部的洞穴中,大型的蝙蝠种群并不多。但是,田纳西州一个洞穴中至多有10万只蝙蝠。由于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高达95%,因此这种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
白鼻综合症最早发现于2007年,当时它还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事物。至今尚不清楚这种菌类是如何导致被感染动物死亡的。科学家们认为,当蝙蝠聚集到一起冬眠时,这种疾病就会传染。由于这种疾病会导致蝙蝠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这就意味着它们可能会很快耗尽所储存的脂肪。于是,生病的蝙蝠不得不在寒冷的冬天里飞出洞穴,拼死寻找必要的食物。由于它们的捕食对象昆虫大多也是在冬天处于休眠状态,因此,蝙蝠很快就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三色蝙蝠在冬眠时通常不会聚居,因此田纳西州出现白鼻综合症可能只是个例。但是,科学家们担忧的是,这种疾病可能会传染到灰蝙蝠和印第安纳蝙蝠身上,这两种蝙蝠都是濒危物种。比如,此次发现的患病三色蝙蝠所处的洞穴,也是灰蝙蝠夏季栖息地。
大自然保护协会科学家科里-豪乐迪介绍说,“大量的灰蝙蝠通常会聚在一起冬眠,但洞穴数量很少。如果灰蝙蝠被感染,那么在大约两年后,全球灰蝙蝠的数量将急剧减少,这一物种将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
人类可以通过隔离被感染区域等方法来帮助控制白鼻综合症的传播。豪乐迪认为,“现在还没有严重到人类也会传染这种疾病,这种菌类的孢子也不会跑到两州之外的洞穴中生长和传播。”虽然白鼻综合症对人类的健康没有直接危害,但是,成千上万的蝙蝠死亡将对人类造成很大影响。
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濒危物种协调人理查德-科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许多蝙蝠物种主要是以昆虫为食,因此蝙蝠在害虫防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作用。如果我们失去50万只蝙蝠,那么我们就等于失去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数百万磅昆虫将在我们身边飞舞,遍布田野和森林。”(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丹麦进化生物学家近日从一团4000年前的古代人类头发中提取首个古人类基因组,并根据该基因组的特点绘制了一幅古人类头部肖像。从图像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拥有深色眼睛的男性,有秃头倾向,而且耳朵中还有干燥的耳垢。
据了解,这团4000年前的古人类头发发现于格陵兰岛,处于长期冰冻状态。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认为,这团头发在北极永久冻结带中保存完好,应该是“因努克人”(Inuk)的头发。因努克人是现已灭绝的萨克夸克文明中相对年轻的成员,萨克夸克人被认为是格陵兰岛上最早的居民。
对于科学家来说,萨克夸克文化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谜。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化生物学家爱斯克-维尔斯勒夫是这项研究的联合作者。维尔斯勒夫介绍说,“此前许多理论都表明,萨克夸克人应该是现在的因努特人的直接祖先,或者他们实际上是最早进入北极地区定居的美洲土著人。”但是,关于萨克夸克人的遗传历史,科学家们仍然知之甚少,因为在当地的一些考古遗址仅仅发现了少数保存较好的残骸和头发。
维尔斯勒夫的研究论文发表于近期的《自然》杂志在线网站上。在研究中,维尔斯勒夫所发现的最新DNA证据表明,因努克人的最近近亲并不是如今的美洲土著人或是因努特人的祖先,而应该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三个北极人群的祖先。这三种北极人分别是:恩加纳桑人、科里亚克人和楚克齐思人。
维尔斯勒夫表示,“这些证据表明,大约在5500年前发生过一次人口迁移。”这种估计是根据对“新大陆北极居民”考古所发现的最早证据得出的精确结论。此外,根据对因努克人基因组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因努克人的基因组在质量上可与现代人类相媲美,他们并创作了一幅基于DNA的因努克人男性肖像。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因努克人有秃头倾向,而且体格健壮,适合北极的严寒天气。研究中所使用的头发样本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地点是格陵兰岛北部地区。自发现以后,这团头发就一直保存于丹麦国家博物馆中。
与古人类皮肤和骨骼中所发现的DNA不同,这种存在于头发中的基因比较容易复原,而不会受到真菌或细菌基因的污染。例如,这一优势已经帮助科学家顺利地为古代猛犸象的DNA进行排序。如今,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正在帮助科学家们破译因努克人的基因密码和揭开一些谜团,比如这些古代人类从何而来,他们长什么模样等。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大卫-拉姆博特也是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他为论文撰写注释和评论。拉姆博特认为,“从许多方面讲,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都令人兴奋。他们过去对DNA的研究已经能够或多或少地查明标本的地理起源。我认为,他们在这项研究中所取得的更不寻常的成果是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人类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被称为核苷酸的分子。一些基因序列可以因为单核苷酸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变化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
科学家们对现代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关于已知单核苷酸多态性变量的巨大数据库。许多变量已被识别出具有特别的身体特征,比如眼睛颜色。这个因努克人的基因组显示,他极有可能是褐色眼睛,深色皮肤和头发,甚至耳中还有干燥的耳垢。尽管古代格陵兰人拥有一种易受感染的秃顶基因,但是这个因努克人似乎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头发。因此,科学家们推测他可能很年轻时就已经死亡。
这位因努克人拥有铲形前齿,这与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相同。他的血型是A型,这种血型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地区比较常见。此外,新陈代谢也表明,他非常适合当地极端寒冷的气候。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遗传学家斯宾塞-威尔斯认为,最新排序后的因努克人基因组不仅仅可以产生这种肖像,而且还可以首次有力地证明他们是从西伯利亚迁移到新大陆的第三批人类移民。威尔斯领导了一个基因地理工程研究项目,该项目并没有涉及本项研究。
据科学家介绍,第一批移民一般被认为是美洲最初的古印第安人。他们是在大约15000年前通过白令陆桥越过白令海峡的。这些人极有可能是大多数南美人和北美人的祖先。威尔斯认为,“后来的移民可能是在大约6000年前到8000年前通过船舶沿着海岸线到来的,他们是北美洲西部讲纳德内语言的人的祖先。”如今,纳德内语言只在北美洲西部有人讲。一些学者认为,语言证据表明肯定还有第三批移民,尽管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研究发现,这位因努克人的DNA与西伯利亚人更接近。因此,维尔斯勒夫和研究团队认为,这位因努克人肯定是后来的单独的移民。白令陆桥到5500年前已消失,因此因努克人的祖先应该是利用皮船移民到这里的,这种皮船在因努特人中比较常用。他们也有可能是在冬季乘坐浮冰移民过来的。
科学家们认为,这项最新研究体现了基因排序的优势。威尔斯表示,“这是一项迷人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头发获得整个基因组。”随着研究费用的下降,基因排序技术将能够继续得到进步,科学家们将可以对更多的古代人类进行研究。拉姆博特也认同这种观点,不过他也谨慎地表示,其他的研究可能很难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因为要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古人类头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认为,“今天也许不可能,但明天或许有可能。”(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种可能是由火山作用引发的闪电现象长期以来令科学家大惑不解,这其实并不奇怪:此类闪电只有约3英尺(约合1米)长,持续时间仅数毫秒。不过,借助先进的仪器,美国科学家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研究,最终证实了阿拉斯加里道特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期间的“微小火花”。
当里道特火山在2009年1月晚些时候开始显露喷发迹象时,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的火山地震学家史蒂夫-麦克纳特(Steve McNutt)和同事匆忙在火山口附近安装了各种仪器。麦克纳特曾在2006年阿拉斯加州奥古斯汀火山喷发期间观测到类似火花。他表示,里道特火山的数据证实火山闪电确实存在。
据麦克纳特介绍,新发现的闪电加入到另外两种火山闪电的行列:一种是有时伴随着喷发的更大、更壮观的“天然焰火”,另一种则属于中间类型的闪电,后者从火山口喷射而出,长度约为1.8英里(约合3公里)。麦克纳特说,当水滴和冰粒与火山羽状带电灰烬相互作用时,两种更大、更明显的闪电出现,从而形成某种“肮脏的雷暴”。
目前尚不清楚更小的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一种可能性是带电硅石(岩浆的成分之一)从地壳喷射而出,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佛罗里达大学闪电专家马丁-乌曼(Martin Uman)指出,很难说麦克纳特研究团队观测到的火花是否确属一种新类型的闪电,这是因为闪电没有科学定义,基本上就是任何形式的发电过程。
乌曼表示,某种程度上讲,从触摸门把手时产生的静电冲击到照亮木星湍流大气的巨大雷电,几乎所有的火花都有可能被认为是闪电。他说,这种模棱两可或许是件好事,“称其为闪电更具吸引力,科学家同样具有这种感觉。”据乌曼介绍,无论你怎么称呼它们,火山口附近的微小火花对预测火山喷发可能都有帮助。
当火山显露出喷发的迹象(这被称为先兆事件)时,科学家可以在火山口附近安装仪器,通过观测火花预知火山喷发,这样一来,当局就能提前获得相关警示信息。这种警告对空中交通非常重要,因为火山释放的灰烬对喷气发动机尤其有害。乌曼说,观测闪电事件还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任何类型的火山闪电“都是超级华丽的篇章”,“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之一。”乌曼没有参与麦克纳特团队的研究。(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专家上周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亚马逊“飞行之河”(flying river,即给广大雨林地区带来降水的潮湿气流)可能会渐渐消失,这恐怕会对该地区抑制全球变暖的能力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亚马逊流域温度不断升高,使得该地区干旱贫瘠的大草原面积正呈现增长之势,扰乱了对巴西农业和能源工业至关重要的水循环。此外,森林砍伐也对亚马逊流域温度上升有一定影响。巴西雨林面积因砍伐和农业生产而减少,进而导致释放水汽(水汽产生“飞行之河”)的林木减少。
在此之前,亚马逊雨林减少主要是同遏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作用有关。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飞行之河项目”(Flying Rivers Project)创始人杰拉尔德-莫斯(Gérard Moss)12月16日在哥本哈根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大多数人将亚马逊视作‘世界之肺’,或捕捉二氧化碳的解决之道。但是,我希望大家意识到亚马逊流域就好比一台大型抽水机——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产。”
莫斯上周还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飞行之河项目”这个记录潮湿气流及其影响的计划。他指出,“飞行之河”输送的水量同亚马逊河本身蓄水量一样多,“这个庞大的造雨机器必须得到保护。”(孝文)
5.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还大的粒子
2009年6月,科学家经模拟实验发现,最古老的亚原子粒子(中微子)所包含或环绕的空间可能比数千个星系还要大。
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微子是由核反应所产生。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像中微子这样的粒子的“大小”是由它们可能存在的区域的模糊范围所定义。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其他事物(如原子)来探测到这些粒子。对于当今所产生的中微子来说,它们可能存在的区域范围很小。但是,在宇宙生命中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残留的中微子的存在区域范围可能会随着宇宙的扩张而不断扩大,扩大到每个中微子都有能够存在的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乔治-福勒尔解释说,“我们所讨论的是大约100亿光年外的中微子。”
中微子不带电,质量非常轻,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无法精确测量其质量。为了测量中微子的质量,福勒尔通过模拟实验发现,随着宇宙的扩张,时空结构也一直在牵引着古老的中微子,将中微子的存在区域扩展到一个极大范围。由于中微子可以穿越宇宙中大多数物质,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个极大范围仍可保持完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宇宙中最古老中微子比数千个星系还要大。
6. 类地行星或存在液态海洋
2009年4月,科学家们通过对一颗代号为“Gliese 581d”的类地行星进行测量后发现,该行星比此前想象的更像地球,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Gliese 581d”所处的位置非常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即可能适宜人类居住。
4月21日,瑞士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家迈克尔-梅耶正式宣布这一重大发现。据梅耶介绍,“它位于可居住带,支持生命的存在。在它的表面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海洋。”“Gliese 581d”发现于2007年,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初,天文学家认为它距离其主恒星太远,气候太冷可能不适宜居住。但是,梅耶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发现,“Gliese 581d”环绕主恒星一周期为66.8天。这一发现证明,“Gliese 581d”的轨道正处于冷恒星的可居住带。
由于考虑到“Gliese 581d”质量是地球的7倍左右,因此科学家们认为“Gliese 581d”不可能是单独由岩石构成。梅耶解释说,“它可能是核心部分由岩石构成,外面被一个冰层所包围,表面是大气层和液态海洋。”质量、水和轨道距离三大因素促成了“Gliese 581d”更适宜人类居住。
7. 火星存在液态水
2009年2月,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项目组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可能已经拍摄到火星上的第一张液态水的照片。在2008年夏天,“凤凰”号刚刚登陆火星几天后就传回照片,科学家从照片中发现探测器的一个支架上存在一些神秘的斑点。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斑点就是水滴所形成的。从表面上看,这些斑点似乎呈现了水珠滴在“凤凰”号支架上以后不断增大、融合并滴下的过程。
液态水滴的说法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凤凰”号项目组负责人尼尔顿-伦诺认为,“凤凰”号支架上的物质可能是盐性泥浆,是在“凤凰”号登陆时溅起并粘上支架的。泥浆中的盐份会吸收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水滴。 据科学家介绍,在寒冷的火星北极地区之所以能够存在液态水,是因为水中存在大量的高氯酸盐,这种盐可以起到防冻剂的作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在这一年里,科学家们在天文研究和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随着2009年即将进入尾声,国家地理网站于近日盘点了年度十大太空发现,其中包括证实月球上存在水、木卫二海洋中存在类鱼生命,以及大过星系的古老粒子等上榜。
1. 太阳出奇的平静或预示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
2009年5月,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活动仍然继续处于极不活跃状态,甚至是近几十年中活跃程度最小的,而且太阳也是近一百年来最暗淡的。太阳这种出奇的平静状态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担忧,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
上一次小冰期指的是大约在1300年到1850年间全球气候进入一个特殊的寒冰时期,其中最寒冷的阶段出现在大约1645年到1715年。科学家们认为,小冰期与蒙德极小期有关。蒙德极小期是指从17世纪以来记录到的、30年为周期的太阳平静期。在蒙德极小期中,太阳圆面上只能观测到极少数的黑子。在小冰期内,通往格陵兰岛的航道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荷兰的运河全部结冰,阿尔卑斯山的冰河将许多山村吞没,到1695年冰岛附近已没有任何露天的流动水面。
众所周知,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在当前这个周期内,2008年太阳黑子活动仍处于低谷,到2009年本应该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在2009年前90天内有78天太阳黑子活动都很少见,而且这段时间太阳也处于近百年来最暗淡的状态。科学家们由此认为,太阳如果继续平静下去,将有可能进入和当年小冰期时相似的状态,那么欧洲、美国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就有可能会骤然变冷,进入不寻常的小冰期。不过,美国亚历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天文学家杰弗里-豪尔也指出,这种小冰期可能不会影响全球所有地区。
2. 绿色“双尾”彗星现身夜空
2009年2月23日,一颗陌生的绿色彗星罕见地拖着两条尾巴划过地球上空。2月24日,这颗彗星距离地球最近,然后从此远去并将永远不再回来。据观测者介绍,该彗星除了拥有一条常见的彗尾之外,还有一条朝向太阳方向的逆向彗尾。这颗彗星是中国中山大学学生叶泉志在查阅一批中国台湾鹿林天文台所拍的小行星普查照片中无意中发现的,因此它被命名为“鹿林”彗星。
据天文学家介绍,“鹿林”彗星可能是第一次经过太阳系。彗星外层肯定包着一层外太阳系冰冻环境中的原始冰类物质。当“鹿林”彗星暴露于太阳的光热之下时,它的冰层物质开始蒸发。这样,彗星的亮度会迅速增强甚至可能会引起它的开裂。当彗星喷射出氰化物和二价碳时,这两种气体就会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呈现绿色。此外,由于“鹿林”彗星几乎和地球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但运动方向相反,因此“鹿林”彗星看起来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得多。在光电效应下,它会产生在普通彗星上所看不到的第二条尾巴,即罕见的逆向彗尾。
3. 美国宇航局证实月球存在水
2009年11月13日,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任务已经成功地在月球的永久阴影中发现水的存在,而且储量可观。
今年10月,美国宇航局相继利用一个两吨重的火箭和LCROSS卫星对月球南极附近的凯布斯陨坑进行撞击,这两次撞击任务都是为了寻找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两次撞击完成后,LCROSS任务团队立即搜集LCROSS卫星近红外分光仪所记录的撞击时的光谱数据,并将其与水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LCROSS采集的光谱数据与水的光谱数据吻合。LCROSS任务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利特表示,“我们得到非常吻合的结果,没有其他化合物能产生如此相似的吻合。”
除了上述证据外,LCROSS的紫外线分光仪也提供了月球存在水的证据。LCROSS紫外线数据显示,月球上存在与羟基相关物质的迹象,而羟基正是水在阳光下分解的产物。据科拉普利特保守估计,由LCROSS撞击所激起的月球水量应该有24加仑(约合0.09立方米)。
4. 科学家首次发现火星存在远古湖泊证据
2009年6月18日,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测轨道器所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火星一条山谷中存在明显的远古湖岸线。科学家们认为,这表示当地曾经存在一个与美国尚普兰湖类似大小的湖泊,该地区将是地球人探索火星远古微生物生命任务的主要目的地。
本图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图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最早从图中发现了这条湖岸线。尽管火星表面的大多数三角洲都已被风沙所侵蚀,但是这条湖岸线由于被一条山谷所保护,因此现在还保存完好。这条山谷位于火星赤道以北,名为“Shalbatana Vallis”。科学家认为,这条湖岸线是第一个证实火星表面存在湖泊的确凿证据。据科学家估计,这个干涸的湖泊大约存在于30亿年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火星上曾经存在一个面积约为美国密歇根湖大小的湖泊,湖泊大概位于哥伦布陨坑内。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意味着哥伦布陨坑或许是研究火星上远古湖泊化学成份的最佳地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科学家詹姆斯-华雷带领一支研究团队负责此次研究。此前,他们已经在火星上一个远古陨坑内发现了矿物质存在的证据。哥伦布陨坑位于火星南半球,是火星上众多远古陨坑之一,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曾经存在水体的陨坑也被称为“化石湖泊”。华雷介绍说,通过对火星陨坑中干涸的沟槽和陨坑壁中存在的层状沉积岩的分析,他们已经在火星上众多陨坑中识别了数百个可能的“化石湖泊”。
美国宇航局“火星勘察轨道器”的最新照片显示,哥伦布陨坑中存在含水矿物质交替层,这些含水矿物质包括粘土和硫酸盐等。众所周知,这些都是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的矿物质。华雷解释说,“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些酸性和盐性湖泊中,我们也曾发现存在与哥伦布陨坑相似的矿物质。此外,哥伦布陨坑也是仅有的几个被认为是完全靠地下水维持的化石湖泊。如果哥伦布陨坑中的水来自雨水,那我们至少应该会看到沟槽,但是我们没有发现。”
据科学家介绍,哥伦布陨坑大约形成于46亿到35亿年前的诺亚世时期。那时,火星上应该是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此前,科学家曾经对火星上另外一个诺亚世时期的陨坑古谢夫环形山进行了认真研究,他们认为古谢夫环形山是化石湖泊的最好标本。但是,当2004年美国宇航局“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开始对古谢夫环形山进行探测时,“勇气”号未能发现含水矿物质。在那里只有火山岩。没有含水矿物质的存在,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该陨坑曾经存在水体。因此,科学家们开始质疑像古谢夫环形山之类的陨坑究竟算不算是化石湖泊。
华雷和研究团队利用近红外分光仪对哥伦布陨坑中的矿物质进行分析,他们明显发现了粘土层和硫酸盐层。近红外分光仪就是根据所观测物质对光线的吸收和辐射的波长来进行分析的。科学家们的发现证明,哥伦布陨坑中可能存在一个大型的湖泊,但后来该湖泊因为缓慢蒸发而渐渐消失。华雷认为,哥伦布陨坑中的湖泊可能形成于附近的塔尔西斯山群地区的火山喷发时期。如今,塔尔西斯山群地区的火山已经是死火山。华雷解释说,“当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熔岩堆积于火星表面之上,使得火星表面变形,进而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位的升高,又引起部分地下水喷涌而出,汇入现在的陨坑之中,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
哥伦布陨坑中的矿物质类型表明,至少在湖泊形成的初期,湖水是适合生命存在的。华雷解释说,陨坑岩层中充满了石膏,这通常只有在淡水中才可以形成。他说,“这也就意味着该湖泊最初并不是咸的,这对于生命来说是一个好事。我们都知道,水中含有太多的盐份对于生命是有害的”
当然,科学家们仅仅通过新照片还不足以辨别湖泊中的水分是否适合生命存在,也无法判定这种液态水是否会快速冻结。科学家们认为,在诺亚世时期,火星上存在一个较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可以捕获足够的热量使其表面的水体保持液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使得火星表面的大气层慢慢消失,于是火星表面形成了如今寒冷、干燥的环境。
不管哥伦布陨坑湖曾经是液态还是固态,当水分蒸发后,湖泊留下的矿物质肯定是相同的。即使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中,地下的热量也可以使得冰层之下存在一定的液态水,生命还是有可能存在。华雷解释说,“如果湖泊冰冻起来,表层的冰面或许会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在底部,或许还会存在一些小水池。这些小水池已足够生命进化了。不过,这种环境可能是相当严寒的,或许还可能是一个盐水池。”(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恐怖博士真的拥有一个能够发射“冻结射线”的设备,他便有可能使用紫外线轰击地球并使其停止旋转。在将光敏化学物质注入透明微小蠕虫——线虫体内之后,英属哥伦比亚西蒙·菲沙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其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之下,便可让这些微小生物陷入瘫痪状态。
注入线虫体内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dithienylethene。由于紫外线改变这种化学物质的结构,线虫便陷入瘫痪之中。研究报告联合执笔人尼尔·布兰达表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正常情况下透明的化学物质会变成蓝色,同时关闭线虫的新陈代谢之门。研究报告称,如果再接受可见光照射,线虫又恢复正常状态,它们慢慢扭动身体,就好像从没有瘫痪一样。
这项研究标志着科学家第一次掌握能够作用于动物的光控开关。在不久的将来,疯狂的科学家显然不会利用这项技术让人类陷入瘫痪,部分原因在于dithienylethene这种化学物质只对线虫具有破坏性。
布兰达及其同事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可以任意“开关”的药物。当前,医生利用光敏材料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包括确定类型的癌症在内。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一旦“激活”后便无法“关闭”。
布兰达说,借助于这种新的化学物质,一种均匀分布于体内的药物可以在所希望进行药物治疗的身体特定区域接受光照情况下被激活。接受另一种不同光线的照射又可让药物停止工作。他指出,类似这样的治疗手段能够允许患者轻松控制他们接受的药物治疗。“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就算光线非常温和,我们也不要在家里养猫。”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科学家近期在夏威夷等地的岩洞中发现了数种未知微生物。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仅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岩洞沉积物的认识,同时也可为发现火星生命迹象提供线索。
在许多岩洞中,都存在着一些色彩斑斓的岩洞沉积物。以往,这些沉积物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矿物质。近期,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岩洞科学家珀尼罗伯-波士顿在科考中发现,这些沉积物并不是真正的矿物质,它们事实上是由某些未知种类的微生物所分泌出来的废物。波士顿表示,“对于我们所发现的事物,以前你可能会认为它们与生物学无关。现在,经过我们的研究,你必须要重新看待它们,因为它们肯定是一种生物。”
波士顿分别考察了夏威夷、新墨西哥州、大西洋中的亚述尔群岛和一个火山群岛等地的岩洞。在这些岩洞的洞壁上,他发现了许多彩色的沉积物。其中,夏威夷岩洞顶部会滴下一种青绿色的物质,看起来非常漂亮。在新墨西哥州的岩洞中,有一种奇特的脉络状沉积物,看起来就像一种金色的矿物质。在亚述尔群岛上的岩洞中,有一种粉红色的六边形沉积物,看起来很怪异。新墨西哥大学地球微生物学家迪亚那-诺萨普认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一些生物所排出的废物。”
事实上,这些岩洞都是在火山喷发时熔岩在地下所流经的通道。当火山喷发结束后,就在地下留下了这些长长的熔岩通道。自从1994年起,诺萨普就已经开始带领研究团队在各个岩洞中考察这些不同寻常的沉积物,并对它们进行显微镜观测和DNA检测。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地下岩洞或许是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最佳地点。
2007年,来自火星探测器的照片显示,在火山熔岩通道顶部崩塌的地方,很明显存在许多黑洞。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地球化学家萨加塔-达塔认为,“岩洞是一个奇特的环境,许多矿物质曾经从这里喷射而出。在那里,或许会形成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达塔解释说,在很久以前,火星表面的水可能就已渗入地下岩洞,并和岩洞中的矿物质共同为古微生物提供养份。此外,岩洞也可以为内部可能存在的火星古生物提供保护,而不至于被火星表面的恶劣环境所杀死。因此,在火星岩洞中,或许更适合古生物化石的长时间存在。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岩洞的那些奇特沉积物事实上都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废物。那么,在接下来的火星探索中,科学家们将重点考察火星岩洞中的可能生命迹象,看火星岩洞是否与地球岩洞存在同样的沉积物现象。
波士顿表示,“诺萨普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我们必须把此次发现作为一个重要线索来进行研究。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岩洞,而且它们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火星上应该也是如此。”(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巴西科学家在远离该国附近海域发现了一条奇特的鱼,此前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鱼种,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
巴西海龟保护组织——TAMAR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条6英尺(2米)长的漂在海面上的鱼,当时它已经死亡。媒体援引这些科学家刚开始时的说法,从科学角度看,这条鱼“是一个全新的鱼种”。
但是鱼类专家看过这条鱼的录像后,确定它属于辫鱼科(Ateleopodidae),这是一种科学家自19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了解很少的一种鱼。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戴夫·约翰逊(Dave Johnson)说:“我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一种什么鱼了。”到发稿时为止,发现这条鱼的巴西科研组仍没对此发表评论。
辫鱼科是一种没有鳞的锥形软体动物,有着坚硬的鼻子。这种鱼长着小牙,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食底泥鱼,在海底找到什么就吃什么。约翰逊表示,现在已知全球有大约12种辫鱼。它们远离主大陆,生活在1300英尺到2300英尺(400米到700米)的水下。辫鱼的体长可以长到6英尺(2米),它跟很多深海鱼一样,拥有由很小的肌肉组成的胶状身体。
约翰逊说:“在深海根本看不到像金枪鱼一样肌肉健壮结实的鱼。”因为深海的氧气不足,养分有限,因此生活在那里的鱼无法长出致密结实的肌肉组织。约翰逊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最近发现的这条鱼是属于以前未经确定的辫鱼品种,还是属于以前已经见过的品种。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没有谁在看到这个鱼标本后就说它是一种尚未确定的鱼种。”
除此以外,目前科学家并不知道已知的辫鱼到底有多少种。这是因为科学家习惯在与类似鱼种比较后来描述一个鱼种,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都有辫鱼标本,因此参照标准并不统一。科学家必须对所有标本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把一种鱼与另一种鱼区分开。然而至今仍没有人自愿担负起研究辫鱼的重任。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乔恩·摩尔(Jon Moore)说:“他们还没进行很好的调查。对他们来说,这项工作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因为这种野生的鱼非常罕见,很难获得。”摩尔研究过辫鱼的习性,他赞同最近在巴西获得的新发现属于辫鱼科的观点。但是即使这条新发现的鱼并不是一个新鱼种,但它却为在哪里发现这种鱼确立了一个新先例。摩尔说:“以前我从没听说过有人在巴西附近海域发现任何这样的鱼。”(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