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西班牙《侃报》3日报道,为减少艾滋病等病毒的传播,荷兰计划在2050年前推出“机器人妓女”项目。

  报道称,荷兰科学家伊恩·约曼在新西兰一个科学研讨会上发表一篇“用机器妓女取代真人”的学术报告,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约曼介绍说,开发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意义是减少人类在性交易中产生的病变。现在,各类性病毒不断滋生,让医生和科学家对此感到力不从心。而使用“机器人妓女”可以大大减少新病毒的产生和传播。

  约曼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加紧开发这个大胆又创新的项目,许多难题已被攻破。开发的项目不仅仅限于“妓女”,也有“男妓”,至于是否开发“童妓”产品,还需经国会讨论后再定。

  报道称,“机器人妓女”一旦问世,荷兰人将改变“卖淫”这一古老交易的性质。据了解,一个“机器人妓女”的造价约7000欧元左右。(王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在向仙女座大星系方向移动,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后者发生碰撞,如果太阳系在碰撞时能幸存下来,而且人类文明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位。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科学家估计这一切将发生在40亿年之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银河系将不复存在。相关研究人员在2012年5月31日对外宣布最新的模拟研究结果:银河系在与仙女座大星系接触时将“迎头相撞”,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探测并计算出两者的视向速度,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最新探测器旨在探测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星系”,其形状将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银河系现在的“标准外形”:具有中央棒状结构的螺旋星系。

  据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Roeland van derMarel)介绍:“在我们本地星系群中,就存在着星系间发生碰撞的事实。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是因为与我们有关。”仙女座大星系也可以称为M31,目前正以每小时25万英里,或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银河系所处的本星系群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其中拥有至少100个星系团。

  虽然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将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并融合,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移动速度还是个未知数,研究人员希望借助于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探测器确定横向速度值,这是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移动路径判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仅仅是通过恒星光谱多普勒效应来计算视向速度。

  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七年内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中已经确定的选择探测区域进行反复观测。科学家旨在通过观测星系边缘区域测量其在宇宙空间中移动的参数,结果发现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将会出现“迎头相撞”。 德马雷尔认为仙女座大星系目前的运动的方向直朝着银河系,最后将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他和同事们还创建了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冲撞的模拟视频。

  该模拟视频显示,碰撞开始于40亿年后,并持续20亿年,在60亿年后完成。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震撼的冲撞事件,目前银河系的形状形成于135亿年前宇宙诞生时期。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罗斯玛丽(Rosemary Wyse)介绍:“虽然未曾发生过大星系级别的碰撞,但是小规模的星系合并却有可能发生过,40亿年后发生的碰撞合并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玛丽并没有参与本项研究。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发生了大规模碰撞,但地球或者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危险。因为碰撞在引力的介入下将无数恒星分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所形成的融合体会显得更加庞大,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范围广的毁灭性结果。然而,我们的太阳系将改变自身所处的宇宙空间,届时太阳系将距新星系核心更远。(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百万年前银河系巨型喷流:万倍太阳黑洞提供能量

  新研究测定银河系内部光环年龄 达114亿年(图)

  银河系中心发现巨大喷流 或与超级黑洞活跃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基于一种特殊鸡尾酒疗法可让脊椎严重受伤的老鼠恢复正常,这将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家使瘫痪的老鼠重新奔跑 瘫患者新希望

 瑞士科学家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疗法,成功地让瘫痪老鼠恢复行走能力 

科学家使瘫痪的老鼠重新奔跑 瘫患者新希望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化学刺激疗法生长出神经系统

  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能够“重新连接”脊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系统。两个星期之后,这些动物不仅能够行动,还可以攀爬楼梯,在跑步机上奔跑。

  乔治-库尔蒂纳(Gregoire Courtine)教授称,这项研究揭示老鼠能够从可导致永久瘫痪的重度脊椎受损状况中恢复过来。他在瑞士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负责此项研究,认为2013年获得700万英镑拨款有望让瘫痪患者再次站立。

  据悉,在英国大约有5万名脊椎损伤患者,他们在瑞士苏瑞士大学进行这项测试,实验老鼠是脊椎组织被切开,但并不是完全被切断。当它们不再接受来自大脑的信号时,就无法行走,但是用一个迷你背心将后腿悬空,使用药物和电刺激对它的脊椎末端进行刺激,休眠的神经组织将激活。

  来自大脑的信号能够“迂回”受损组织,并恢复与下肢的连接。库尔蒂纳教授说:“这是一场神经复原世界杯比赛,之前完全瘫痪的实验老鼠仅仅几周便能像运动员一样活跃,我们现已实现实验老鼠100%的随意性运动。老鼠大脑能够确定新的神经连接,神经纤维切口重新生长,并使脊髓能够建立中继连接,从而确保大脑能够传递信息,这些神经纤维能够穿过受损组织,在受伤状况下恢复自发性运动控制。”

  这些老鼠仅能在化学药物和电刺激下行走,科学家在人类治疗中必须设计一种安全的控制方法,例如:通过一根导管。

  瘫痪治疗领域的专家对这项最新研究高度称赞,该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创新,有望对瘫痪患者带来最大的希望。

  然而,专家们也对此提出了警告,指出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并不相同,现实中的瘫痪患者普遍存在着较多的脊椎受损区域,而不像实验中老鼠的整齐脊椎切口。

  伦敦国王学院的的伊丽莎白-布拉德伯里(Elizabeth Bradbury)博士说:“这是一项创新性研究,为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恢复性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是目前在应用至人体临床治疗阶段之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脊椎研究组织专家马克-培根(Mark Bacon)博士说:“这项最新研究带给我们巨大的希望!在过去,人们认为成功恢复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而目前我认为这将是很有希望的,目前正在将成功的动物实验模型转移至安全的人类临床测试。”

  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一些干细胞疗法来帮助瘫痪患者,但是迄今并未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2011年,美国研究人员帮助一位23岁瘫痪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之后能够恢复一些肢体移动,但是培根博士称,瑞士的这种鸡尾酒疗法应当进行宣传推广。

  脊髓研究协会的丹-伯登(Dan Burden)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来实现类似的人体临床治疗,这仅是第一步,它将引导新型治疗方案,使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治疗更易实现!”

  相关阅读:

  英瘫痪女子完成壮举 借先进义肢装备完成马拉松

  瑞士展示意念控制机器人 可为瘫痪病人提供帮助

  实验猴用意念控虚拟手臂 瘫痪者或可重获新肢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科学素养比相信者的略高

  据国外媒体报道,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经常被嘲笑为无知,但一项新的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的人比相信的人有更高的科学素养。

  根据对15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科学素养比相信者的略高。根据他们对基础科学和数学问题的回答发现,57%的怀疑论者是“科学学者”,56%的相信者是“科学学者”。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丹·卡罕(Dan Kahan)说,“对气候变化的政治争议不能归因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有限。”

  研究人员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发的测试题目测定受试者的“科学素养”。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电子小于原子,是真或是假?” 他们还测试了受试者的计算能力,以了解他们对定量信息的理解能力。

  卡罕说:“普通民众是相信或是怀疑有争议问题的科学信息主要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普通民众中,具有较高科学理解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把信息传播到他们的群体。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解决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论,但这些信息要变成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需要更多的沟通。”(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日本或将遇龙卷风等极端天气 气象厅吁警惕(图)

  俄罗斯气象卫星完成壮举 拍史上最清晰地球图片

  苏联第一颗气象卫星"流星1号" 完成任务坠落南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咂嘴现象。

  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从灵长类动物和他们的发声,如黑猩猩的叫声中寻找人类语言的进化起源。而根据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面部动作,即咂嘴现象。

  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学系系主任特库姆塞·菲奇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共同研究发现,许多种猿类在面对面时都会咂嘴,这个过程虽然会发出轻微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来自于喉部的声带振动。初看起来,这种咂嘴声音由于嘴唇快速开合产生,但科学家通过X光对猕猴的观察发现,这个声音的产生涉及一系列复杂动作,即嘴唇、下巴,舌头和舌骨快速而协调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频率是每秒5次,这个速度与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运动的速度相似。

  科学家指出,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也是如此快速而协调地动作,并由此调节声带产生出来的基本音,将其变为辅音和元音。猕猴相互交流时咂着嘴唇及相关器官的动作与人类说话时相关器官的动作惊人地相似。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并不是源自于灵长类动物叫声,而是它们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而且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成。

  这一结果刊登在5月31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专业杂志上。

  相关阅读

  狗为何可以听懂人类语言 眼神交流才是秘密所在

  人类文明在无声中流失 本世纪末90%语言或消失

  美科学家研发机器人消防员 能理解手势语言(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一个乱葬岗中发现的“威尼斯吸血鬼”的头盖骨,一块砖头插在它的嘴中

  这或许是威尼斯的一种吸血鬼的驱魔方式,现在却在科学家们中引发争议,是否掘墓人曾经试图打败一个不死怪物。这个争论开始于16世纪时在威尼斯岛埋葬瘟疫病人的乱葬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司法人类学家马特奥-博瑞尼说到:“那里一位妇女的遗骸很显然被强行塞到嘴中一块砖头,或许这是考古学已知的第一例吸血鬼葬礼上而且人们为尸体进行驱魔。”

  博瑞尼说到:“当瘟疫在欧洲肆虐的时候,吸血鬼迷信非常的普遍,而且很多这种民间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腐烂的自然阶段的错误认识。”新近的死亡通常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生气。随着尸体的皮肤起皱和收缩,头发和指甲在死后或许会出现生长。博瑞尼说到:“根据这个女人锁骨的位置判断,这个女人的遗骸很显然被裹尸布所包裹着。”一具尸体或许会因为腐烂从裹尸布中流出腐蚀的液体,这种现象或许会让掘墓人认为它是一个吸血鬼。

  吸血鬼神话将这种怪物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而且1576年传染病在威尼斯泛滥成灾,杀死了多达5万人,接近一个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提香。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埃米利奥在2010年的《法医学》杂志上说到:“偶然遇到这种尸体的掘墓人或许是为了防止吸血鬼进一步传播瘟疫毁灭城市。”后来,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一部国家地理纪录片中都对吸血鬼进行了讨论。

  然而现在其他的研究人员公然嘲笑这种论断,一些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驱魔仪式,但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是一块砖意外掉落在一个头骨的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的人体人类学家西蒙娜告诉生命科学记者:“我惊奇的发现一本主流杂志《法医学》的评论者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实埃米利奥和博瑞尼的假设的情况下,就已经允许发表他们的文章。”

  西蒙娜说到:“首先,发现‘吸血鬼遗骸’地点的照片显示她的的遗骸周围被石头、砖头和瓦片所包围。”她们同样注意到尸体的嘴通常都是张大的,能让许多物体掉入,比如说,她们在威尼斯的Vecchio Lazzaretto墓地发现一副嘴中含有大腿骨的骨架。她们同样也注意到没有明显的证据证实裹尸布的存在,同样棺材墙壁或许也能解释锁骨的位置。她们也补充了所谓的食尸鬼的传说,那个传说很显然只局限于东德区域而非意大利。西蒙娜和她的同事在《法医学》杂志的五月期刊中详细论述了她们的理由。

  西蒙娜称吸血鬼的观点是“胡说八道”。她说到:“不幸的是,这在意大利过去的几年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或许是由于意大利对于科学研究资金的强烈紧缩,因此研究人员通常用与科学无关的耸人听闻的发现来吸引人们注意和获得研究资金。”

  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强烈的反驳了她们分析中的理由。他们在《法医学》杂志五月刊的一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一地点发现的身体细节如何来支持他们解释。而且虽然食尸鬼的传说被发现于日耳曼地区,但威尼斯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活动中心,那么来自遥远地区的这种传说很有可能在这里传播。博瑞尼说到:“对于我意大利同行的评论,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相当让人反感的情况。她们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被各大媒体所宣扬。我想阐明这一点,我从未寻找过媒体。”(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设计师制奇特"吸血鬼灯" 人类血液进行化学反应

  美海滩现神秘恐怖动物尸体 长巨大獠牙如吸血鬼

  天文学家拍到吸血鬼恒星 疯狂吸收伴星物质(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莫多巨蜥 令人难以置信的杀伤力竟是口腔中的细菌。

研究发现科莫多巨蜥口腔中拥有58种细菌,93%是致命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它能长到接近3米长。然而它被人所熟知的原因并不是超大的体型,而是致命的猎杀本领。

  在东印度尼西亚的五小岛,科莫多巨蜥猎杀比自身体型大几倍的水牛、野猪、东帝汶鹿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科莫多巨蜥的高超本领从何而来?近日动物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巨蜥口中的细菌才是致命的武器。

  研究人员发现在科莫多的唾液中平均拥有58种细菌,其中93%都有潜在致命性,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Pastuerella的巴氏杆菌,当这种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时,小鼠当场毙命。

  那么科莫多口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研究者认为这是科莫多种族的一种特有细菌传播方式,当蜥蜴咬过一些巨型猎物尸体时,细菌也被传染上去,下一只蜥蜴进餐时,也得到了细菌。或者是一些动物遭受过蜥蜴攻击,但被另外的蜥蜴捕获,也会导致细菌传播。

  蜥蜴就是靠这种方式不断的交叉感染,所以每只蜥蜴口中的细菌都多得惊人。在他们捕猎时,并不需要强大的格斗本领,而只需咬上一口便可能让猎物倒下。令人疑惑的是,巨蜥口中如此"肮脏",但它们却可以安然无恙。(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科莫拉多巨蜥咬力如家猫 史前巨兽捕猎也用头脑

  香港村落惊现一米巨蜥 "鳄鱼"疑云有待考证(图)

  湖南现167厘米巨蜥 拒绝进食专家紧急救治(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史前时代并不缺乏令人恐惧的巨型怪兽,除了众所周知的霸王龙等,还有巨牙邓氏鱼、恐怖猪、能整个吞食蛇颈龙的海怪等。

  白垩纪基本上是地球的野蛮时代,这一时期活跃着一些凶猛的怪兽,其中包括:海诺龙和海王龙,这些成年体会让它们的幼仔去捕食鲭鱼。它们对付猎物不用锋利的牙齿,或者口腔内两排附齿,而是将猎物整个吞入口中。

  科学家分析称,它们使用三排巨大的锋利牙齿像倒钩一样咬住猎物,使它们无法逃脱。它的体形像一辆公交汽车,有时能够完全吞食一条蛇颈龙。

  脊龙是一种体形非常庞大、移动快速的掠食性恐龙,它的体长可达到60英尺,长着类似鳄鱼的下颚能够生长至5英尺,可以非常灵活地摆动强有力的尾部。脊龙可能是迄今陆地上最大的掠食者。

  邓氏鱼是史前一种可怕的鱼类,它的牙齿犹如锋利的匕首,体长大约30英尺。科学家分析称,邓氏鱼拥有强大的咬力,能够咬碎任何物体。目前,地球上现存生物最强咬力物种是土狼,大约2000牛顿。它们很容易咬碎骨骼,相比之下霸王龙的咬力大约是13000牛顿。而邓氏鱼的咬力能够达到1.5亿帕斯卡,大约每平方英寸咬力达到22000磅。同时,邓氏鱼每秒可张嘴50次,这意味着它们能够非常快速地清扫周边的猎物。

  如果与霸王龙面对面遭遇将是非常糟糕的,其中霸王龙家族里最为强大的两个物种是Gigonotosaurus和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体长大约45英尺,鲨齿龙被认为史上陆地第二大掠食者,Gigonotosaurus主要生活在现今南美洲。

  克柔龙和滑齿龙是海洋中令人恐惧的史前物种,滑齿龙与现代鳄鱼有着相似之处,体长可达到33英尺,目前发现的一具尸骨样本中颚骨可达到10英尺长。一些科学家猜测称,滑齿龙事实上体长可达到50英尺,它像海王龙一样,能够吞食海洋中其它海怪。克柔龙长着像“香蕉”一样的牙齿,甚至会吞食自己的幼仔,厚重的颚骨可以咬碎菊石贝,菊石贝是一种具有外壳的鱿鱼物种。

  恐怖猪的体形像犀牛,兼具现代非洲水牛和美洲豹的特征,从它的名称上可显示这是一种拥有锋利、极具破坏性牙齿的动物,它曾一段时间被称为“恐豕”。
它们是一种“机会主义杂食者”,这意味着它们会以任何猎物为食。

  它看上去像科幻电影《生化危机》中的僵尸狗,它的体形接近于熊,长着锋利的犬齿,头骨3英尺长。霸王狗是狼蜥兽类中体形最大的物种,犬齿长度可达到4英寸。霸王狗被认为是二叠纪时期陆地上强势掠食性物种,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灭绝消失。

  史前神龙科生物是一种翱翔在白垩纪末期空中的巨大翼龙,它们的家族成员包括:风神翼龙、神龙翼龙和阿氏翼龙。它们的翼展伸开可达到40英尺,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巨鸟,可对猎物发起致命攻击。同时,这种身高12英尺的食肉性巨鸟与现代长颈鹿身高相近,还可以在陆地上像马一样奔跑。(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疯狂男子海中挑战抹香鲸 近海猛兽竟然亲近人类

  越南马戏表演意外频发 距离近猛兽发威女童惨死

  美国摄影师为小熊拍照 猛兽也有憨态可掬时(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洞穴生活:人类最初在另一颗行星上探索生存地点将首选洞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尽可能让人类生存下来,探索星系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近50年里,我们开始克服地球引力作用,脱离地球大气层,目前正在逐渐接近这一伟大梦想,讨论未来在其它星球上如何栖息生存。我们进入其它星球的初期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讲,将返回至石器时代的生活,使用洞穴作为我们最初的栖息地点。

  这一观点在2007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当时美国宇航局拍摄到火星表面的“天窗”,表明洞穴存在于火星,这种洞穴为人类提供四周保护性墙壁,以及屋顶,潜在地是一种密封式环境,可作为未来人类的新家园。

  美国宇航局的图像不仅拍摄到了火星洞穴,热成像显示白天和夜晚这种洞穴里温度恒定,使它们潜在地成为首批宇航员的最佳太空栖息地。

  同时,在月球和土卫六表面也发现了类似的洞穴结构,这意味着未来它们可能成为人类的太阳系内邻居星球。

  2011年10月份,这一观点变得更加具体化,由地质学家、洞穴探险家、地球科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其它研究人员在新墨西哥州召开会议,探讨了在其它星球上建立洞穴基地的科学性和重要影响。

  据《史密森尼杂志》报道,此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人类未来太空计划的实际科学性,讨论了我们如何使用机器人探索其它行星上的洞穴,在正式进入之前由宇航员或者机器人绘制出洞穴的结构及分布。

  研究人员称,该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智能”机械装置能够自发地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探索,尤其是数吨重环绕岩石和数英里长洞穴网络很可能中断宇航员和机器人之间的通讯。

  同时,科学家强调,这些外星球洞穴将是发现冰水的最佳地点,甚至有可能在这里会发现微生物。《史密森尼杂志》指出,虽然这种外星球洞穴听起来像是夏季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而不是学术会议记录,在将这些计划进行科学评估之前,已出现探索海底世界和月球主题的一些科幻电影。

  当科学技术与人类想像空间结合在一起时,这些科学观点将不再牵强附会。这或许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未来外星球洞穴勘测探索将延续着相同轨迹进行。越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登陆的外星球上获得奇迹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英国士兵探索南极禁区 蓝色洞穴如梦幻世界(图)

  美欲在火星挖掘最深洞穴 期待揭开星球内部奥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发现异性接触会令人提问升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你与异性接触时是否会感觉体温上升,表现在脸红,手烫,出汗等,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近日,安德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与异性接触时(甚至仅仅是握手),我们身体皮肤的温度会上升。

  研究人员招募了16个19-24岁的女性,在未告知真实目的地情况下,对她们的手、手臂、胸部、脸进行了体温测试。当研究人员让女性触摸她们这几个部位时,她们们的体温平均上升了0.1摄氏度。当男性触摸时,这个数值会更高0.3摄氏度左右。

  研究人员阿曼达-哈恩(Amanda Hahn)说:当触摸比较私人部位时,例如脸和胸,温度还会更高。

  哈恩还说目前不知道这些体温上升意味着什么。但体温变化是由于血流量的变化造成了,而血流量变化也可能会造成皮肤颜色改变。(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心理学家研究异性友谊 男性更易自作多情爱幻想

  研究现喜好异性不同部位 竟可反应男人心理特性

  研究表明女人眼泪含化学物质 可令异性热情骤减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