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是一个轨道实验室和建筑工地,16个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在一起,共同为人类在太空打造一个永久性前哨基地。虽然该站飘浮在距离地面大约240英里(约合390公里)的高处,但从2000年11日就已经开始有国际成员在上面居住了。他们用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步”号货运飞船,把宇航员及补给品送上空间站。参加这些任务的宇航员一般要在轨道里生活和工作大约6个月。
在轨道上的日子里,宇航员更多地展示人类是如何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机组成员已经知道了在太空饮食的难处,在太空中味觉的灵敏度会降低。他们还知道了在太空要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不会飘动的物体上才能安安稳稳地睡一觉。除此以外,机组成员还要在轨道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不断改进和扩建空间站,并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宇航员每天必须锻炼2小时,才能抵消微重力对骨骼和循环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空间站正在建设中
从1998年11月开始,空间站一直处于建设之中。当年该站的第一个组成部分——“黎明”号控制舱由俄罗斯的“质子”火箭送入轨道。2008年,欧洲航天局建造的耗资20亿美元的科学实验室——“哥伦布”实验舱安装到空间站上,从而使该站扩大到8个房间。
空间站的设计特点是安装在由十多个片段构成的一个大型桁架上的一系列圆筒状太空舱。“黎明”号太空舱主要用作储藏和外燃料箱。“星辰”号服务舱是机组成员的住处和该站上的很多生命支持系统的所在。空间站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并通过循环路线把热量释放到舱外,起到制冷作用。美国“命运”号实验舱作为一个飘浮的设施,用于进行材料、技术和其他实验。“哥伦布”实验舱主要用来进行生命科学、流体物理学和其他领域的实验。
对接口可以使更多飞船访问该站。“寻求”号气密舱为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太空行走提供了可能。“Canadarm2”号机械臂是空间站上的另一特色。加拿大研制的这个仪器是一个大型遥控机械臂,主要担任起重机的角色,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空间站的建设工作有可能会在2010年前完成。该站竣工后,将有6名机组成员在这个比普通五居室住宅还要大的空间里生活和工作。
导读:前列腺癌是仅次肺癌的男性二号癌症杀手,每年全球有68万人不幸患上,有22万人因此而死。这个首次以人体试验的研究报告,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发表。除西兰花外,同属十字花科的菜花、紫甘蓝,抗癌效果也不差,男性也该多吃。
多数男性对蔬菜水果这类“女性化”的食物嗤之以鼻,而更愿意称自己为肉食动物。不过,据报道,英国食物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指出,只要每星期食用小量西兰花,就有助预防前列腺癌。
NO1.西兰花
这项研究的受试者被分成两组,每星期分别食用4份西兰花或豌豆。结果发现,吃西兰花的一组病人体内出现了“抗癌基因”,可以保护男性免受前列腺癌的袭击。
前列腺癌是仅次肺癌的男性二号癌症杀手,每年全球有68万人不幸患上,有22万人因此而死。这个首次以人体试验的研究报告,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发表。除西兰花外,同属十字花科的菜花、紫甘蓝,抗癌效果也不差,男性也该多吃。
NO2.番茄
“值得一提的是,番茄也是一种男性不该错过的好蔬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男科主任医师周少虎介绍说,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含的番茄红素还有“疏通”腺体,预防前列腺疾病的作用。
NO3.菠菜
此外,男性还应该学习“大力水手”,多吃些菠菜。菠菜含有的微量元素镁,能将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达到增加男性肌肉力量的效果。当然,对于男性来说,菠菜更显著的优点是叶酸和铁能促进红细胞的合成,提高血液携氧量,加快血液循环,从根本上能够提高男性性生活质量。
网易探索1月8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即使最平凡无奇的鸟所具备的飞行能力也让人类的飞机自愧不如,美国蒙大拿州大学飞行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对此深有体会。实验室创始人肯尼思·戴尔表示:“鸟类能够做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将速度从零加速到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或者降落在处于移动状态的树枝上,令人非常吃惊。”
戴尔和同为生物学家的布莱特·托巴尔斯克一直致力于缩小飞行器与鸟类飞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在飞行实验室,他们与几名研究生共同努力,试图揭开鸟类飞行的秘密。风洞实验中,他们在鸟类翅膀前缘上方发现了涡流,正是它增加了鸟类的升力。为了研究鸟类的飞行,他们还在姬地鸠和大乌鸦等鸟类胸部植入晶体传感器,测量飞行过程中的肌肉收缩。托巴尔斯克说:“胸肌是鸟类的发动机,飞行时所需的能量有80%来自胸肌,这也就解释了它们为何是鸟类的最大组织。”
在进行风洞实验时,研究人员使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鸟类的飞行影像,了解它们以时速20英里(约合每小时32公里)或者更高速度飞行时的诸多细节。此外,他们还在鸟身上安装微型面罩以测量新陈代谢。CT扫描则被用于揭示鸟类飞行的物理过程。研究中,他们对鸟类的骨骼进行扫描并与飞行时拍摄的三维X光片结合在一起,创建鸟类飞行的动画。博士生阿什利·希尔斯表示:“你能够在动画中看到鸟类飞行时的关节运动。”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 |
李德慧在做实验 |
转眼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德慧到新加坡快一年了。
走出国门看世界
与其他海外留学生有所不同,李德慧并非一入大学便计划要出国。“由于学校与巴黎高师有合作关系,在大三的时候,我被推荐到法国参加选拔考试。”在考试中,李德慧发现国外的教学模式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虽然最终没被录取,但那次海外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验到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李德慧第一次萌生出国的念头。
大四时,李德慧选择了保研,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攻读硕士学位。随着对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李德慧更坚定了出国学习的念头。“当时家里也不太支持我出国,幸好我坚持过来了。”为了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德慧每天从早上到深夜都在查找学校信息、填报申请资料。“那时候铁了心要出去,虽然很痛苦,但痛并快乐着。”李德慧说。2009年9月,他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递出的橄榄枝。
为理想而坚持
“下飞机时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天气太热了,不得不在机场换成短袖。”李德慧至今对初到新加坡的印象还十分深刻。
学校开学后,李德慧开始跟随导师进行物理实验、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他在尽快适应英语授课的同时,还要抽时间找参考资料辅助学习,过得很忙碌。“最难熬的还是一个人独处,时常有一种孤独感袭来。周末想出去玩,但没有可以一块出去的朋友,只能呆在宿舍里,听着从天花板风扇上传来的嗡嗡声。”
“当然,你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也会有同等的收获。”乐观的李德慧说。
李德慧告诉笔者,目前新加坡中国留学生的社交还是以本国间学生的交往为主。他解释道,国内留学生在一起比较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学校的国际留学生很多,如果自己对别国留学生的文化不熟悉,很难找到话题。在交流过程中,不清楚哪些做法是合适的,哪些做法是人家的禁忌。”
拓展思维空间
留学生活让李德慧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两方面进步很多。老师自身对物理学科理解透彻,讲述问题时思路很清晰。“我的导师在美国待了9年,把美国的治学习惯也带到实验中,不论是实验设计还是问题处理,他都会按照美国习惯来要求我们。比如,导师会要求我们在实验前做充分的文献调查,然后论证实验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去做,并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这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能够培养我们将事情做得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从实验组的讨论中,李德慧也受益良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留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家在一起相互配合,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相比之下,中国人较谦虚、含蓄。表现在科研中,国外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提出的问题也很直接,喜欢追溯问题的根源。而国内学生多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学到的知识比较平面化,等到真正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存在很多疑问,需要一一去查书确认。”
“博士毕业之后,想换个国家做博士后。”李德慧仍准备漫步于留学旅途中。
“萤火一号”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发射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介绍,2011年,我国将与俄罗斯合作共同探测火星。与此同时,我国航天工业部门还先期启动了基于探月一二期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目标是瞄准2013年的发射“窗口”,利用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悉,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重量达100公斤以上,科学探测能力将大大提高。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后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
在世界各国未来探测规划中,较为关注的探测目标是月球、火星、金星和小行星。我国的深空探测活动起步于月球,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实施了两次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突破了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同时建立了基本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电视剧《lost》中有飞机失事后多位幸存者的情节。
(据12月6日《京华时报》)
在为此次空难事故惋惜的同时,很多网友对于如此低的空难伤亡率也感到很惊讶——客机搭载163名乘客,包括7名儿童,另有9名机组人员,断成三节后仅有3人死亡,是运气还是几率?
对于“飞机后排座更安全”的网络流行说法,似乎这次空难也给出佐证:身处客机尾部的乘客受伤最轻;达吉斯坦共和国总统的兄弟当时在头等舱,“严重受伤,死在医院”。
空难的低伤亡率是科学还是运气。空难事故鲜为人知的四个事实或可回答——
也门空难幸存少女
一、摔飞机很容易死人,但是全部遇难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常见。
美航空安全专家表示:全球近一年来4起重大航空事故中,机上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专家分析说,这除了得益于近年来客机设计与制造融入更多高新技术,也离不开机组人员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日益提高。
●2008年1月,英国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客机紧急降落伦敦希思罗机场,机翼大面积受损,发动机也受到破坏。机上人员从紧急出口安全逃离。
●2008年7月,澳大利亚澳洲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机舱内氧气罐爆炸,将机舱炸出一个直径大约3米的大洞,机舱严重失压,飞机紧急迫降成功。
●2008年12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型客机在美国丹佛滑出跑道后起火,飞机严重受损,但机上人员全部得到疏散,30多人受轻伤。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15日出现引擎故障后紧急“着陆”美国纽约哈得孙河面,机上155人悉数获救。
二、飞机上坐得越靠后 空难事故生还几率越高
对现代人来说,空难是一个很难抹去的阴影。在去年法航巴西空难后,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的编辑研究了36年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报告和座位图表。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在空难中幸存的最好办法是坐到后排。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无论你坐在哪个位置上,一旦灾难来袭,你都无法逃脱。不过,对真实空难的统计发现,坐得越靠后,生还的几率越高。坐在飞机尾部附近的乘客比最前面几排的高出了大约40%。
《大众机械师》的这项独家研究,涵盖了从1971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每一起有幸存者的商业航班空难。这20起事故的原始数据都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该刊的工作人员根据座位图表统计了每个乘客的生还情况。然后,他们计算了从机头到机尾的座位的平均生还率。此外他们还将机舱座位分成了四个部分,比较了各自的生还率。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明确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后排的座位更安全。
在这20起空难中有11起后排乘客的幸存率明显更高。只有5起幸存者大多坐在前排。有3起生还者的座位看不出显著的差异。另有1起的座位位置无法确定。在后排乘客的幸存率明显更高的11起空难中,又有7起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在1982年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空难以及1975年美国东方航空公司的波音727空难中,少数的几个幸存者都坐在最后几排。1978年,美联航DC-8客机在波特兰附近燃油耗尽而坠毁。在这起事故中丧生的7名乘客都坐在前4排。
奇怪的是,所有20起空难中,有5起显示前排乘客更容易生还。这5起空难都发生在1988年到1992年之间,例如1989年美联航DC-10空难中,175名幸存者中大多坐在机翼的前面。
在所有这20起事故中只有1起显示坐在前排的乘客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在1989年美国航空发生在拉瓜迪亚机场跑道的事故中,仅有的2名死者都坐在共有25排座位的波音737-400飞机的第21排。
对于有详细座位图可查的案例,《大众机械师》还计算了机舱中不同部位的存活率。结论同样明显:位于机翼后方的座位以平均69%的存活率高居榜首。机翼段和二等舱段座位的生还率同为56%。而头等舱/商务舱部分的平均存活率只有49%。
当然,你也要明白,每次空难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里所得出的概率并不适 用于某个特定情况,只对用于分析的20个案例具有统计上的意义。美国纽约巴鲁学院教授阿伦·莱文斯坦曾说,统计就像比基尼,暴露出来的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有暴露出来的那部分才最要命。
飞机失事后正在被抢救的唯一幸存者荷兰籍8岁男童
三、空难生还奇迹:儿童占半数
空难儿童生还占半数
肢体短小更易抗创伤
天津北方网讯:美国航空安全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1970年以来共发生13起只有1人生还的空难,其中6人是未成年人。而英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儿童仅占航空乘客的4.3%。儿童在空难中生还率高原因何在?
体型小体液多造血快
医生认为,儿童屡创生存奇迹,可能与他们“小”有关。从高空坠下时,体型小、体重轻的儿童较可能被树木等物体拦截。此外儿童身体也比成人圆胖,水分较多,较能承受伤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科专家萨克利夫博士解释说:“儿童的肢体长度较短,而身体中却具有更多的体液来抵抗创伤。”他说:“身体恢复的速度和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时,儿童的骨骼还具有较大的弹性。骨折的几率也就小很多。”
萨克利夫说,由于儿童的造血速度高于成人,儿童承受血液流失的能力也更强。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安全专家艾德?加利亚教授指出,儿童一般较矮小,坐下时头部不会超出座位,相对坚硬的座位因此可充当防护层,减少受伤几率。“成人头部突出来,双脚着地,被碎片砸到头与双腿甩动而受伤的可能性较高。”但飞行对被父母抱在怀中的婴儿可能更危险。加利亚说,婴儿可能在冲击下被抛离,而且父母在坠机时往往身体前倾,压住孩子。
他补充说,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没有理由说坠机时儿童的生存几率高于成人,因为从高空坠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存活。但是,如果在起飞后不久或接近降落时坠机,儿童存活的几率可能更大些。
盘点奇迹
2009年6月,1名12岁的女孩儿在也门空难中幸免于难。
2003年的苏丹航空公司空难中,116名乘员丧生,仅1名3岁男孩生还。
1998年,中国台湾发生的空难造成了196人丧生,仅1名10岁男孩生还,但不久后死去。
1997年,一架越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坠毁,除了1名泰国男孩幸存外,机上其余65人全部遇难。
1995年,在哥伦比亚,一架飞机在半空中发生爆炸,1名9岁的女孩是唯一的幸存者。
1987年8月16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客机起飞不久引擎瘫痪坠毁,154人死亡,4岁女童生还。
四、全球十大空难“幸运儿”离奇生还经历
美国媒体列举了全球十大空难唯一生还者,描述了这些幸运儿的离奇生还经历。
2009年6月30日,也门航空公司空客A310客机在印度洋上科摩罗群岛坠毁,机上有142名乘客和11名工作人员共153人,只有一名14岁法国少女在失事海域获救,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报道说,这名家住法国南部城市马赛的少女29日和母亲一起从巴黎戴高乐机场乘飞机前往印度洋岛国科摩罗。获救后,她已被送往科摩罗首都莫罗尼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据科摩罗一名政府发言人说,这名少女是也门空难迄今为止被官方确认的唯一幸存者。
2006年8月27日,美国一架载有50人的飞机坠毁。该机大副詹姆士·波尔欣克是唯一的幸存者,他大脑损伤,他对空难的记忆完全丧失。
2006年1月19日,斯洛伐克一架载有43人的飞机在森林地带坠毁。唯一幸存者马丁的妻子说,“丈夫用手机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乘坐的飞机在森林中坠毁,并让我寻求救援。”
2003年7月8日,苏丹波音737撞向山坡,年仅3岁的奥斯曼幸存,其余115人全部遇难。
1995年1月13日,哥伦比亚一架载有52人的飞机坠湖。9岁小女孩埃里卡·德尔加多是唯一幸存者。埃里卡说飞机突然起火的时候妈妈将她推出了飞机,她掉在海藻堆上活了下来。
1987年8月16日,美国一架载有155人的飞机坠毁,小女孩西钱是唯一的幸存者。目前,西钱已结婚,并取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1月21日,美国17岁学生乔治·拉姆森与其他70人搭乘的飞机坠毁,当飞机坠落在高速公路中央时,拉姆森仍然被安全带绑在座位上,在飞机即将爆炸的那一刻他迅速地解开安全带逃离飞机。
1972年1月26日,载28人的前南斯拉夫客机在30000英尺高空遭恐怖袭击,除威斯娜·乌罗威克外全部遇难。威斯娜在未系降落伞的状态下从30000英尺的高空中坠落从而创造了“坠落距离最长生还”的世界纪录,威斯娜也因此被前南斯拉夫列为国家女英雄。
1971年12月24日,一架秘鲁客机坠毁,机上共有92人,只有17岁的德国游客朱莉安·帕克幸免,她坠落在地面上时竟仍系在座位上。目前,她是德国一位非常成功的生物学家。
1943年6月14日,一架载有41名美军的飞机坠毁在树林中,只有弗耶·罗伯茨生还。罗伯茨丧失了语言能力,多年不能开口讲话,回忆不起空难任何细节。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2010年度备受关注的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已火爆登场。在影片中,身为工业间谍的多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还是位盗梦专家,在受害者毫无防备之时(即做梦的时候)窃取秘密。柯布具有一项相当罕见的本领,即“盗梦”。他可以在受害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向其大脑中植入一段意识,看着这段意识慢慢发展并扎根于现实之中。柯布说:“最具适应力的寄生物就是意识。”
《盗梦空间》是一部情节复杂的科幻惊悚片,剧情介于007系列影片和《黑客帝国》之间。《盗梦空间》中的许多剧情曾被《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过,下面就是该杂志总结的有关《盗梦空间》背后的科学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所需了解的有关梦境和潜意识的知识。
1.读取梦境未来或能实现
在《盗梦空间》中,盗梦专家使用一种叫做somnacin的药物和一台机器,将一段意识上传至某人的梦境之中。然后,几位盗梦专家自己也会进入梦乡,通过那台机器进入目标的梦境。这种虚构的盗梦机被称为“便携式自动Somnacin静脉注射器”(简称PASIV)。
实际上,可以有效读取别人大脑的装置已经存在。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MRI)扫描仪,可以捕捉大脑活动照片,然后通过软件再现志愿者正在看到的图像。研究人员表示,有朝一日,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仪或许能对某个人的梦境进行记录,同时又不存在像电影中描写的分享梦境带来的麻烦或危险。
利用somnacin这样的药物,进入别人的梦境是不可能的,但有些药物确实可以显著调节我们的睡眠,如莫达非尼(modafinal),这种药物可以使人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还有一些新型安眠药则会让人进入“超级睡眠”。
2.我们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梦境?
要想经历清醒梦(lucid dream),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你昏昏欲睡之时,经常训练自己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在做梦吗?”一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人尤其擅长做这种清醒梦,或许是因为他们每天都有数个小时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任务。
《盗梦空间》中的盗梦专家经过高度训练,同样精于此道,这可能是他们可以完成复杂任务(如梦中阅读)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做清醒梦的人来说,他们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在《盗梦空间》中,一些人物还能在梦境中武装自己,防止别的盗梦专家侵入自己的梦境。
3.梦境必须遵守物理定律吗?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盗梦空间》从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在某人的一段梦境中,巴黎就像一张大纸一样折叠起来;而有时,有些光幻觉会变成“真的”。例如,荷兰艺术家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C.Escher)创作的没有尽头的楼梯就出现在《盗梦空间》中,它是利用像发生在3D虚拟环境中的某些操作完成的。
但是,梦境也会遵循一些“现实生活”的法则。作家兼制片人杰夫-沃伦(Jeff Warren)就曾描述过他对梦境的调查:没有感官输入,意识行为似乎变得不可捉摸。我们可以从梦境中推出一些非正式的定律,如“自我实现期望定律”(你期望的事情将会发生)和“叙事动力定律”(在某个地方停留太久,梦境开始陷入冲突)。例如,在《盗梦空间》中,当现实世界的外在影响侵入时,梦境就“陷入冲突”。
4.梦的功能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梦表达了我们受到压抑的欲望。有时,做梦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表明,做梦还会有助于信息加工和记忆存储。无论是快速眼动睡眠(即浅层睡眠),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即深层睡眠),我们都会做梦。不同的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模式下,梦境更像是在讲故事,充满了感情和冲突;而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模式下,梦境通常涉及友善的社交互动。例如,那些情绪沮丧的人,往往会经历更多的快速眼动睡眠而不是非快速眼动睡眠。
5.梦境中的主观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在《盗梦空间》中,梦境中的时间比现实世界要慢得多,而且还存在一个所谓的“缩放效应”(scaling effect),即如果你的梦境中又出现了梦,时间流逝的速度会更慢。所以,现实生活中的5分钟,到了梦境中相当于一小时,而5分钟的梦境时间,又与次级梦境中的一周时间相当。
这种对梦境和现实时间的虚拟描写或许算是《盗梦空间》的点睛之笔,然而,我们除了惊叹于这部电影的精巧构思之外,在现阶段,并没有证据去证明这一点。实际上,研究人员在对清醒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证据,至少当做梦者一觉醒来时,他们对时间的感觉会存在上面描述的变化。
对研究人员来说,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当我们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出现问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事实上,虽然对时间的幻觉是由大脑自身产生的,但正如《盗梦空间》中的情节一样,这种幻觉同样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