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几尾金鱼,在2011年春晚上引发争议。魔术师傅琰东涉嫌“虐鱼”事件,被不少动物保护组织声讨。
和舞台上的鱼相比,母亲河的上游——金沙江里的很多鱼,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有的还是国家珍稀和濒危物种。
在金沙江中游,胭脂鱼、鲈鲤、长薄鳅等,被水电企业列为优先保护的鱼类就有29种。随着节能减排目标倒逼,水电开发提速,这些鱼的繁衍场所受到破坏,鱼类资源面临危险甚至绝种境地。
2009年,这一流域的两座大型电站龙开口和鲁地拉的建设,被环保部叫停,除未批先建外,很大程度上没有及时做好鱼类保护。
通过整改,直到去年7月,两电站才通过环评。去年11月9日,龙开口将约1000尾受保护的鱼苗捕捞过坝后,放入大坝上游。这是该电站首次实施的鱼类放流。
从环保部对“不守规矩”的在建水电站亮“红牌”,到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和水电开发企业负责人共同为国内首个流域环保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正逐渐成为双方共识。
鱼的另一种活法
水电大规模上马,鱼类被迫改变生存方式。
今年1月20日,云南大理州龙开口电站大坝上游三号渣场附近江段,18种金沙江水系土著鱼类共3700尾被人们放流到江中。
捕捞过坝,是水电站保护鱼类的一种。在大坝下游江段亲鱼大量集结的水域,人们采用集鱼船诱鱼、集鱼,再把鱼装入运鱼车,运到大坝上游放入水库,以此来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据大理州水利渔业工作站站长赵树海介绍,今年是网捕过坝实施的第二年,此次集中放流的细鳞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占放流总量的84.8%。
除了捕捞过坝,龙开口还对鱼实施增殖放流。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保部审查意见,龙开口增殖站近期主要增殖放流金沙江中游的6种特有鱼类,将连续放流15年,每年放流1万尾,后期将根据监测情况调整。
何为增殖放流?3月8日,赵树海在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鱼在繁殖季节往往要溯流到上游一定距离才产卵。但人工大坝蓄水后,江河里的鱼类洄游通道无疑被切断了。”
他说,有两种办法可以补救,一是网捕过坝,但只是临时的;不可能年年去捞鱼,于是就建立人工增殖站。人们把江里特别有经济价值或濒危的种族进行驯养繁殖后,把小苗再放回江里。这是一种长期的做法。
“今后,我国新建的水电站都要有增殖站,增殖放流和电站的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以后,往年建的水电站也要补上。”赵树海说,作为渔业部门,主要监督放流是否按照环保部环评的要求,尤其是品种和数量。
“增殖放流只是第一步。先把鱼养活,再做病理研究,加以观察、采集亲本并繁殖第一代、第二代。”金沙江中游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中心(下称“流域监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6月,金沙江中游里的357尾长丝裂鳆鱼被中科院下属的武汉中科瑞华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采集后,选了40尾送到位于武汉的人工驯养研究基地。目前,成活率为92%。同时被用于繁殖研究的还有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由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承担。
长丝裂鳆鱼是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而长鳍吻鮈唯独金沙江中游有,三者都受梯级电站影响较大,属于优先保护对象。
“以上都是环保部的要求。”流域监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该中心现有4人,环保人员主要安插在各梯级电站,各电站均设有环保部。
“该中心也是按环保部门的批复设立。”他说。2009年12月22日,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和华电集团科技环保部主任张东晓共同为流域监管中心揭牌。该中心隶属于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由华电、华能、大唐等水电企业共同出资入股,也是国内第一个由水电开发企业成立的流域环保协调管理机构。
被叫停的水电站
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是水电站开建的原则要求。
一系列的变化来源于那场史无前例的环保风暴。
2009年6月11日,龙开口水电站和鲁地拉水电站两项目被环保部门叫停。
环保部特别指出,工程建设将对金沙江部分河段水生生态和陆生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环保部的这一记重拳,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按照“集团限批原则”,环保部暂停了金沙江中游所有的水电开发项目。中国水电行业也随之进入寒冬。
不过,考虑到两电站符合国家能源政策,2010年环保部再度发文,原则同意两业主华能和华电进行项目建设,但必须尽快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记者拿到的这两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显示,环保部要求,两电站要采取鱼类保护补救措施。如水库蓄水前要建成鱼类增殖放流站,进行野生亲本捕捞、运输、驯养。开展对鱼类保护和珍稀鱼类繁殖生物技术和水库生态调查研究,并对增殖放流结果进行跟踪监测。近期应重点开展圆口铜鱼、秀丽高原鳅、长须鮠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环保部还要求,电站建成竣工验收运行3至5年时,必须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关注鱼类保护。
“只是减缓措施”
凡事都有利弊,就看利大于弊多少。
随着对包括鱼类在内的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水电企业也重启项目核准大门。
继金安桥水电站去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后,阿海电站也获得准生证,于今年2月28日开工,成为金沙江中游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电站。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公司总经理高盈孟近期还提出规划,到2015年,初步完成千瓦级水电基地建设,并开工建设最上段的龙头水库。
“水电开发对鱼类生存肯定不利,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减缓措施,而做不到减免。”3月8日,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乔晔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鱼类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他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实施栖息地保护,这样对鱼类的伤害最小。其次是采取过鱼措施,比如捕捞过坝,修鱼道、鱼闸、鱼梯等。而人工增殖放流是最次的方式。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鱼类栖息地保护,鲁地拉到现在还没有给当地渔业部门上报方案。而在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上,圆孔铜鱼难度较大。
据介绍,目前的人工繁殖主要是选取江里的野生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工作人员每年到江里抓鱼,这本身对资源就有影响。
“爸妈都是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物种会有变化,对遗传多样性有影响。我们正在采取另外一些途径来解决,正在深入突破。”乔晔说。
他还表示,早在开发三峡工程时,该研究所和三峡总公司就对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有研究成果。但要做到像中华鲟不再需要捕捉亲鱼,就可有“子二代”,还有一段距离。“毕竟,中华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而圆口铜鱼的研究起步晚。”乔晔说。
“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就是一种权衡。凡事都有利弊,就看利大于弊多少。”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文静)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使科学家进一步认为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体。
研究人员基于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的勘测数据,发现土卫二南极地区可产生158亿瓦特的热能,这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热泉释放热量的2.6倍(黄石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地质热点),并且是科学家之前预测的10倍。
这项最新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土卫二冰壳之下存在液态海洋的可能性,但令他们迷惑的是,目前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热能的来 源。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卡莉-霍韦特(Carly Howett)是该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3月7日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声明中称,土卫二表面以下巨大热能产生机制仍是一个谜团,并且该现象挑战当前长期 热量产生的理论。
冰冷世界的“热区”
土卫二是土星第六大卫星,拥有冰冷表面,目前至少在南极表面以下发现活跃性,处于汹涌动荡之中。在该区域地热活跃性集中在四个粗糙的平行壕沟——被正式地称为“老虎斑纹”。
这些裂纹长130公里(80英里),宽2公里(1.2英里),向太空喷射大量的水蒸汽和其它微粒。据悉,卡西尼探测器首次发现土卫二表面冰间歇泉是于2005年。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卡西尼探测器的合成红外光谱仪研究土卫二南极地区表面温度,之后他们使用观测结果测量该区域的热能释放量。卡西 尼探测器勘测到土卫二南极158亿瓦特热能相当于20个火力发电厂产生的能量,研究人员称,然而之前对土卫二释放的热能预测仅为11亿瓦特,连同土卫二自 身放射性能量3亿瓦特,总共只有14亿瓦特热能。
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加燃土卫二热力发动机
土卫二的内部热能很可能来源于该卫星与另一颗卫星土卫四交互影响产生的潮汐作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卫二与土星和土卫四之间的轨道关系发生着改变,从而促进一定时期内内部潮汐加热,而一定时期内相对静默。
卡西尼探测器可能仅在反常加热时期拍摄到该现象,这可以解释令人惊奇的高热量流动状况。目前,这项最新研究使科学家更加相信土卫二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猜测巨大的液体海洋可能在土卫二冰壳之下晃动,同时可能具备一定的热量。在地球上生命体总是以液态水为生存基础条件,因此寻找水资源成为科学家在地球之外搜寻生命体的“咒语”。
霍韦特说:“液态水存在、潮汐能量来源和土卫二冰晶喷射流中勘测到富碳有机化学物质,使科学家对这颗卫星是否存在天体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悠悠)
据《时代周刊》报道,研究人员在中国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上大熊猫服装,帮助熊猫重新回归野外,避免人类对它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1.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5.繁殖习性
繁殖习性
众所周知,雌性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极低,每年春季仅排卵一次,而且排卵期仅持续2到3天。除此以外,它们还对交配没有任何兴趣。
6.困难
困难
该保护区包括大型圈养围场和周围有栅栏的大型野外栖息地。需要重新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首先要在这些半自然环境下生活。在这张图片里,一名饲养员正在给一只熊猫幼仔称体重。
7.悉心呵护
悉心呵护
研究人员正把一只熊猫幼仔放进篮子里,他们准备把它转移到新的生活环境。
8.运走
运走
一旦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将通过隐藏相机对大熊猫幼仔进行严密监视,以确保它的安全。
9.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2011年2月,这只大熊猫幼仔被放入该保护区的半自然环境里。然而,并非所有放归工作都是一帆风顺。2007年,一只名叫祥祥的5岁雄性大熊猫经过3年的训练后被放归野外,但是不久后研究人员在该保护区的一个偏远地方发现了它的尸体。据估计,目前大约有2000到3000只大熊猫生活在野外, 大约有239只圈养大熊猫。(孝文)
1.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 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图:电子显微镜下放大一万倍的硅藻
硅藻的一个特性是,当外部环境变得恶劣时,它们能形成休眠孢子,并聚集在一起沉入水底,当环境改善时,休眠孢子可以苏醒并再次繁殖。
研究者采集了峡湾中的沉积物,Mariager峡湾由于高度富营养化而使底部缺氧,并在保持缺氧的条件下分析出硅藻休眠孢子,然后再赋予良好环境使其苏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这里的硅藻具有很大程度的基因分异度,研究者指出,这或许就是硅藻在生物圈能始终占据优势的原因。
研究中从沉积物中取得的硅藻休眠孢子最老的可达100年,如果以硅藻一天分裂一次的正常速度计算的话,100年的时间内一颗孢子就可产生约40000代后代。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不过由于是无性繁殖,这40000代后代都非常相似。
研究者说,最令他们吃惊的是,在整个研究中他们并没有发现来自其他区域的硅藻对Mariager峡湾中硅藻产生任何基因影响。尽管有大量硅藻随着表层水从Kattegatt海来到这里,但是这成百上千万的过客们却从未在Mariager峡湾中留下任何足迹。
他们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峡湾中的浮游植物已演化得极适应峡湾的水体环境,并异常繁盛,每升海水中可含有上百万粒浮游植物,因此,入侵者很快就在生态位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歆塬)
多国考古学家日前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东北部生活过的恐龙曾经遭遇严寒天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身上都长有羽毛。
这项研究汇集了法国、中国、日本和泰国多家机构的考古专家。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恐龙大多生活在中生代,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比较炎热,人们由此推测,恐龙的生存环境温度较高。不过该研究小组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所在地展开工作,这里曾先后发现中华龙鸟、尾羽龙和小盗龙等多种“带毛恐龙”,其生存的年代大约在1.25亿到1.1亿年前。由于它们并不会飞,因此部分科学家猜测,羽毛的作用可能是御寒。
为了证实上述假设,考古学家开始设法确定当时的温度。最终,他们通过测定雨水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发现这一时期与当前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十分相近,到了冬天,各种生物都要经历严寒的考验,乌龟、蜥蜴等冷血动物选择冬眠,而哺乳动物、鸟类和恐龙只能依靠自身的羽翼和皮毛维持生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伴有羽毛。
科学家们表示,上述成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这一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它们的习性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环球网记者宋伟钢报道据韩联社3月9日报道,韩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千里眼”近日险些与一颗俄罗斯卫星相撞,两颗卫星最近时仅相距几公里。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当天表示,一颗俄罗斯军事通信卫星“彩虹1-7”上月一度接近到距“千里眼”数公里处,研究院立即对“千里眼”的定位进行调整,将两颗卫星距离保持在10公里以上。俄罗斯卫星稍后离去。
报道指出,俄罗斯卫星接近“千里眼”的具体原因尚不得而知。韩国方面分析称,俄罗斯曾主张俄方对部署“千里眼”的东经128.2度轨道拥有所有权。因此,俄罗斯有可能故意使本国卫星接近“千里眼”。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一位人士还表示,由于研究院不间断观察“千里眼”的周边情况,卫星相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表示,脚趾甲可以成为诊断肺癌的先兆。
据悉,他们通过研究脚趾甲中尼古丁的含量发现,高尼古丁含量的人得肺癌的风险,比低含量的人高出三倍。
而令人震惊的是,在接受试验的人中,有些人脚趾甲中尼古丁含量高,却从未有吸烟的历史。专家称,这证明吸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巨大。
人的脚趾甲每年只会增长一厘米,这一增长速度比手指甲要慢得多,因此,从脚趾甲中更能判断出是否受过尼古丁的侵害。
该研究小组曾花费了12年的时间用来跟踪记录850人的健康状况,他们发现脚趾甲中的尼古丁含量过高还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估计有120万以上的新发肺癌病例,死亡约110万人,平均每隔30秒就有人死于肺癌,而90%的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美国的研究人员称,45分钟的小憩就能够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白天抽时间打个盹可以改善心脏健康,特别是当你在晚上没能获得足够睡眠时间的时候。不仅是对健康有好处,一个短时间的睡眠还可以帮助你调整到较好的工作生活状态。
45分钟的小憩就能够有助于降低血压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的研究发现,那些每周至少有三次约30分钟午睡的人,将有助把患上心脏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7%。研究人员认为午睡可以有助人们放松和降低血压,对大脑有相当的益处。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参加试验的志愿者,那些经过午睡后的志愿者明显在一系列的笔试中比那些没有午睡的志愿者表现更好。
该项研究的领导者马修-沃克(Matthew Walker)博士表示,适当的打盹对人的帮助是明显的。在对于民航飞行员的研究中发现,如果驾驶员在飞行途中能够稍微小睡约30分钟(在此期间,飞机由副驾驶操纵),睡醒后的工作状态和整体的警觉性可以提升约34%和54%,这将有助于保障飞机飞行的正常安全。
大脑能够利用小睡的这段时间,处理短期记忆
研究人员认为,大脑能够利用小睡的这段时间,处理短期记忆(将其有效的转移到大脑中的长期记忆区域),以“腾出"空间来接受新的信息。之前科学网(kexue.com)也曾发表过相关文章,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要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记住最近的记忆内容。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事件就开始由“海马区”(被认为是大脑存储新记忆信息的一块区域)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只需40分钟的睡眠,很多记忆就已经“下载和存储”到大脑中,而不容易被新接收的记忆信息所扰乱。
关于午睡的一些事儿:
不同的午睡时长:
6分钟:最近的一些新记忆信息开始转变成长期记忆;
20分钟:心率减慢,有助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提升情绪。即便没有真正的睡着,只是静静的躺着也对你的心情相当有好处;
40分钟:如果你昨晚没有睡好,40分钟的小睡就已经能让你到达快速眼球运动(REM)的阶段,REM睡眠亦称异相睡眠(Para-sleep)等。是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在REM睡眠时醒过来的人会不同于在其他睡眠阶段的情形,会充满警觉心并且精神饱满;
90分钟: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午睡1.5~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真正进入到了深度睡眠的状态。
午睡的时间:
如果你睡得太早会发现自己难以入睡,而睡得太晚则会影响晚间的睡眠。比较推荐的时间是:早睡早起习惯的人,午睡可以大约在下午1点,晚睡晚起的人,可以将午睡时间定在下午2:30左右。
帮助午睡的技巧:
选择一个光线阴暗的房间或者带上眼罩,保持躺姿;
可以在睡之前喝杯咖啡,因为咖啡因大约会在20~30分钟后生效,那时你正好醒来;
闭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慢慢的深呼吸。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