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每晚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同时应对多项任务。而且,源于基因变异,这些人积极、乐观、开朗,属于“不眠精英”。研究人员正研究变异基因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药物研发,增加人们清醒时间。

  基因变异令睡眠变少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睡眠少可能与基因相关。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大家庭里,一对母女习惯近午夜时入睡,第二天早晨早起,睡眠大约6小时,身体状况良好。
 

  基因测试结果显示,这对母女体内一个名为hDEC2的基因发生变异,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一基因没有变异,睡眠情况正常。
 

  研究人员令实验室小鼠产生这一基因变异,结果小鼠难以入睡。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成年人为保持健康需要每天7至9小时睡眠。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
 

  有助于制药以减少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这一基因如何在无损健康的同时减少睡眠有助于开发新药,令人们每天增加数小时清醒时间。
 

  加利福尼亚大学睡眠专家付英辉(音译)称:“我的长期目标是有朝一日了解睡眠方式,以便对其加以操控,并且不损害健康。每个人都能利用更多清醒时间,即便只是用于看电影。”

  研究人员正着手征募“不眠精英”,希望进一步研究他们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研究显示,“不眠精英”中的多数人有一些共同点,譬如体重低于平均水平、不懈进取、耐受生理疼痛和心理打击的能力强。

  “不眠精英”只是少数

  研究人员之一克里斯托弗·琼斯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有典型意义的是,一次电话调查结束时,‘不眠精英们’承认能同时打字、上网冲浪和玩填字游戏,而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他们有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心理和生理能量。”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类人是少数,每100个人中仅1至3人堪称“不眠精英”,如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温斯顿·丘吉尔“不眠”能力稍逊,午后需要补眠片刻。
 

  你是“不眠精英”吗?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只要有机会就睡懒觉?如果是,那就不属于这一行列。(黄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宇宙中遥远的恒星能奏乐吗?能,但我们一般难以听到。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英国天文学家利用恒星发出的光线中所携带的信息,破译出恒星所奏“乐曲”,并借此发现500颗类太阳恒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比尔·查普林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查普林研究的领域是“星震学”,即关注恒星的振动。

  查普林说,恒星内部会发出一些声音,引起恒星振动,这种振动又会引起恒星光线发生微小变化,通过探测并破译这种光线上的变化,就可以倾听恒星演奏的音乐。美国航天局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拥有先进的光线探测仪,为天文学家提供了良好的“听星”平台。

  查普林的研究小组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一带的15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他们根据观测数据复原出这些恒星发出的声音。正如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体积和质量的恒星所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查普林等在分析后发现,所观测恒星中有约500颗类太阳恒星。

  查普林说,下一步将在这些类太阳恒星周围寻找类地行星。此外,将通过研究这些类太阳恒星推测太阳未来的演化方式。(黄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每晚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同时应对多项任务。而且,源于基因变异,这些人积极、乐观、开朗,属于“不眠精英”。研究人员正研究变异基因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药物研发,增加人们清醒时间。

  基因变异令睡眠变少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睡眠少可能与基因相关。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大家庭里,一对母女习惯近午夜时入睡,第二天早晨早起,睡眠大约6小时,身体状况良好。

  基因测试结果显示,这对母女体内一个名为hDEC2的基因发生变异,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一基因没有变异,睡眠情况正常。

  研究人员令实验室小鼠产生这一基因变异,结果小鼠难以入睡。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成年人为保持健康需要每天7至9小时睡眠。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

  有助于制药以减少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这一基因如何在无损健康的同时减少睡眠有助于开发新药,令人们每天增加数小时清醒时间。

  加利福尼亚大学睡眠专家付英辉(音译)称:“我的长期目标是有朝一日了解睡眠方式,以便对其加以操控,并且不损害健康。每个人都能利用更多清醒时间,即便只是用于看电影。”

  研究人员正着手征募“不眠精英”,希望进一步研究他们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研究显示,“不眠精英”中的多数人有一些共同点,譬如体重低于平均水平、不懈进取、耐受生理疼痛和心理打击的能力强。

  “不眠精英”只是少数

  研究人员之一克里斯托弗·琼斯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有典型意义的是,一次电话调查结束时,‘不眠精英们’承认能同时打字、上网冲浪和玩填字游戏,而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他们有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心理和生理能量。”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类人是少数,每100个人中仅1至3人堪称“不眠精英”,如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温斯顿·丘吉尔“不眠”能力稍逊,午后需要补眠片刻。

  你是“不眠精英”吗?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只要有机会就睡懒觉?如果是,那就不属于这一行列。(黄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今年2月间美国一名矿工在肯塔基州一处200米深的矿井内发现了一块长约46厘米的黑色颚骨化石,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该化石目前陈列在肯塔基大学博物馆内。

  因为鲨鱼骨架的主要部分都是软骨,只有颚骨由骨骼组成,因此也只有颚骨存留的时间相对较久。此次发现的化石正是被保存在页岩中的颚骨和几颗三角形牙齿,其中有些牙齿仍然十分完整,有5厘米宽。根据此样本的大小,研究者认为该鲨鱼的体长约为6米,与现代的大白鲨体型类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并且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家属造成的痛苦,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成为有效治疗抑郁症的上好“药剂”。


适量体育锻炼可以有助缓解抑郁症

  据国外媒体报道,从一项葡萄牙研究者进行的项目结果表明,在参与调查的150名抑郁症患者中,参与适度的运动使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缓解。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们在研究期间,仍旧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药物治疗,但其中有一半的志愿者增加有氧运动锻炼,每天30~45分钟的散步,一周5天,连续12周。结果表明,在运动组中,约有26%的患者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而其他患者大都仍维持原有水平。

  在巴西进行的另外一项涉及400人的研究中发现,体育活动能使男性减少68%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而女性也能降低约24%的抑郁风险。此外,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进行的研究中,超过1000名志愿者配备有测量其运动状态的监测器,研究人员发现越活跃的个体,其抑郁症状的水平相对更低。

  据估计,在英国大约有1/10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经历抑郁的感觉,而人们并不清楚体育锻炼为何会对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一种理论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人体一些身体组织的炎症水平较高,有研究表明当抑郁症治愈后,这些炎症水平会下降。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伦敦格雷山姆学院(Gresham College)的格伦-威尔森(Glenn Wilson)博士称:“体育锻炼可以使你与众不同”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张越在纪念史铁生朗诵会现场,她说在地坛纪念史铁生,也可以说是陪他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本报记者杨天啸摄

本报讯(记者袁洪娟)“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4月11日是作家史铁生去世第101天,史铁生生前的朋友、读者在他生前喜欢的园子——地坛方泽坛用朗诵的方式纪念这位已故作家。央视主持人张越说:“我们是陪铁生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当天,方泽坛活动现场竖立着巨大的浅红色背板,背板上的史铁生微笑着。史铁生从儿时到青年时期,再到中年的几张大照片,散放在会场周围。当天,史铁生的家人在台下默默倾听着朋友、作家、读者的朗诵。他们中有黄亚洲、祝勇等知名作家,也有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他们自由选择朗诵的文字,有的摘自史铁生著作,有的是自创的诗歌、散文,还有人只是简单说几句话,表达内心的激动。

作家黄亚洲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作《在地坛,惦挂作家史铁生》。他说,史铁生是较早关注生命意识的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因此很容易深入读者内心。“今天,在这里纪念他,我希望对他表达一种敬意。”

专栏作家司马南朗诵了史铁生病床笔记中的一段文字,并为其取名《天堂》。他说他很认同史铁生关于死亡的观点,这样的纪念活动既是对史铁生的纪念,对参与者来说,也能获得精神文化的提升。

当天的纪念活动由央视主持人张越主持,她也是史铁生的朋友。她称,史铁生每到冬天就很难过,身体某些部位就出问题,甚至以为挨不过冬天。“但是春天一到,他就好了,想着去哪玩。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也可以说是陪他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纪念朗诵会由精典博维公司与史铁生研究会(筹)共同举办。据史铁生研究会(筹)会长解玺璋透露,该研究会正在注册中,是众多网友自发组成的。他介绍,纪念朗诵会是史铁生研究会(筹)策划的活动之一。除此,他们还在进行《史铁生已发表作品总目》《史铁生年谱》的统稿编辑工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欧洲多国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饮酒与癌症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关联,男性癌症病例中有十分之一都可以归结到与饮酒有关,研究人员因此呼吁人们为了身体健康应该减少饮酒量。

  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报告说,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8个欧洲国家的研究人员联合调查了超过36万人的数据,对他们的饮酒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癌症病例中约10%都和饮酒有关,而女性癌症病例中也有约3%与饮酒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酒精在体内分解所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可能引起多种癌症,如肝癌、肠癌、乳腺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等。那些经常饮酒过量的人患癌症的比例尤其高。(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东京4月9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专家推测,30年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但浓度会变得非常低,其水平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上述结论是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经过对放射性铯在茨城县海域扩散的情形进行计算机模拟后得出的。

  从4日开始,东京电力公司已向海中排放了约9000吨低放射性污水。此外,2号机组周围尚有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存在泄漏入海的风险。

  中野政尚就此推测说,这些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但即使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果真全部泄漏入海,其扩散区域的放射性活度在1年后也将被稀释到每升不足1贝克勒尔,10年后将不足0.1贝克勒尔,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

  日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青山道夫则表示,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海水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但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放射性物质一旦泄漏便很难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关注其是否会在生物体内积聚。

  青山道夫指出,放射性物质有可能经食物链在鱼类和贝类体内积聚,“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监测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就相关危险发出警告”。

  东京电力公司人为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已在日本国内外引发普遍担忧。青山道夫指出:“东京电力公司应该将放射性物质的排放控制在最小限度,尽快控制事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文部科学省7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对日本历史上大地震的研究,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和宫崎县近海有可能发生连锁地震,一旦发生连锁地震最大震级有可能达到里氏9级,并将形成长达700公里的断层。

  日本研究人员此前预测,本州岛中部至四国岛的太平洋一侧的东海、东南海和南海可能连锁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然而,从2008年开始,研究人员在对1707年日本历史上最严重地震之一的“宝永地震”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后发现,当时东海、东南海和南海海域发生连锁地震时,宫崎县近海的日向滩一带也很可能发生了地震,这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四大海域的连锁地震。

  模拟显示,如果今后四大地震连锁发生,四国岛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动程度将达到原先预测的1.5倍,海啸高度将达到5至10米,是设想的1.5至2倍,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将受到海啸袭击。

  这项新研究意味着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日本政府制定的针对三大地震连锁发生的对策也将被重新研究。(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3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