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新网西安3月17日电 (记者 冽玮)记者17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于2010年5月对隋文帝泰陵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中,确认了陵园遗址的布局、范围及陵墓玄宫墓道部分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证实了泰陵确为文献所记载的“同坟而异穴”。

据记载,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氏通晓书史、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幽州总管阴寿曾献给给皇后一匣珠宝。皇后却让将其换成金钱,分给边疆将士。宫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与文帝称为“二圣”。14岁嫁与杨坚之时,曾要求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他一生最自豪的就是他5个儿子出自同父同母。

隋文帝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在此次调查中,发现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37274.03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在陵园中部偏东南部筑有覆斗状封土,封土顶部南北33米、东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东西155米。基础部分呈倒“凸”字形,覆盖墓道。封土南侧有两条墓道,相距23.8米,均为7个天井、7过洞,西侧墓道(包括天井、过洞)南北长78.7米、宽3.4至5.6米,东侧墓道略短,也稍窄。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介绍,根据已掌握的考古资料,中国帝王陵园制度的变迁,可以反映出皇后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商周时期,只有王陵,而没有后陵。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王后墓葬。而西汉从汉景帝阳陵起,主要流行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封土呈覆斗形状,为4条墓道的土圹竖穴墓,虽然从形制上看皇后还是从属地位,但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东汉采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帝后开始直接葬在一个墓室里,为1条墓道的洞室墓,封土为圆形的形制。体现了皇室更加注重家庭关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告诉记者,隋朝和初唐时期,沿用的是西汉葬仪制度,所以泰陵是“同坟而异穴”。他表示,在多次的调查中,采集到许多以建筑材料为主的文物,为研究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011年3月16日,广东省地震局在佛山举行研讨会,邀请中科院院士邓起东等专家研讨有关广从断裂带西淋岗滑坡构造的有关问题,并进行现场考察。邓起东等专家现场考察挖掘的探槽。

  “这么小的断层要说它与大地震相关应该说是不科学的。”中科院院士、国内地质“活动构造”泰斗邓起东在“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研讨会”上表示,位于顺德陈村西淋岗的地貌并无有力证据证明是“活断层”,也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灾害的可能。

  2011年3月16日,邓起东院士和来自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现场研讨会”,会议目的旨在探讨西淋岗滑动构造的成因。

  学术探讨:

  重力构造或活动构造

  西淋岗,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距广从断裂3.8公里。2007年底,在一次山体滑坡调查中,西淋岗的地表位错现象被发现,随后中山大学、佛山地质局对此展开了研究,认为在西淋岗地区存在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层,是广从断裂新活动的表现,可能与大地震相关。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2010年10月,广东省地震局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始就西淋岗是否存在“活动断层”进行专项调查,系统地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系统开挖探槽、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和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研究等工作。

  “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世纪(1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统计资料表明,规模较大的活动断层具有引起6.5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可能。

  本次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围绕该地切割地表土层的滑动面是否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有关展开。

  邓起东院士从断层性质对比、构造特点、局部地形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西淋岗“断层”的规模小、切割浅、分布局限,是在局部地貌和构造条件下、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动构造。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西淋岗发现的地表滑动构造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无关,更不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而是重力失衡形成的裂隙或滑动面,与“滑坡”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那些试图用一把能够生物降解的勺子吃冰激凌的人应该会同情金毛卷尾猴(如上图):当你的餐具总是弯曲或折断时,吃东西是很费劲的。
因此,当想要拿白蚁当晚餐时,这些濒临灭绝的巴西猴子已经厌烦了每次都要寻找新的餐具,它们想出了一种之前在任何物种中都未曾发现的聪明办法。通过用两条腿和卷尾保持平衡,卷尾猴会用一只爪轻拍一个白蚁窝,以便将这些小虫子赶出来,随后再用一根棍子刺穿白蚁窝——它们会转动这根棍子以免折断后者。最后,卷尾猴便可以享用美味的白蚁了。研究人员模仿这些猴子的方法后发现,将拍打蚁巢与旋转木枝相结合能够抓到更多的白蚁。研究人员3月8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这篇论文并未提及他们是否觉得用这种办法逮到的白蚁要更好吃。(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森林分布集中,过去几十年(1970-1998)一直是森林采伐的重要对象,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皆伐迹地,地跨川西北、青海南部以及藏东北地区。而高山森林在维持源区生态系统稳定以及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有效保护高山森林,加快大面积的皆伐迹地植被保护、恢复与持续管理,促进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已成为高山林区以及江河源区生态保护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三江源保护区工程的启动,这一重要区域的森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虽然对迹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技术有过试验研究,但是相关迹地植被恢复与森林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采伐迹地土壤性质及演替规律更是较少研究。长期以来,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演替过程及其动态也仅有过概念性描述和记载。对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次生演替恢复的理论认识不足,特别是土壤演变认识缺乏,使得当前的高山迹地森林恢复重建策略与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现有技术应用常常失效,形成高山迹地造林成功率低的局面。强化高海拔林区采伐迹地土壤演替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无疑成为突破现有认识局限、寻找恢复重建与管理的有效策略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包维楷课题组对采伐后4、5、10和17年的自然恢复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以原始冷-云杉林为对照,结果显示:随着采伐后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持续降低;有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受森林采伐的影响。通过退化指数综合比较发现,对采伐迹地放任不管,加上季节性放牧活动干扰,短时间内几乎所有土壤性质均呈现退化趋势。因此,改善对采伐迹地的管理是维持采伐迹地土壤质量和长期养分平衡的关键,停止人为活动(如季节性放牧活动)是采伐迹地土壤恢复的重要策略。
该结果发表于《土壤利用与管理》(Soil Use and Management)(DOI: 10.1111/j.1475-2743.2010.00324.x)。(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土壤利用与管理》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遗传学分析显示,蠕虫在进化之初曾经历了分离。左图为孑孓,右图为蚯蚓。
 
(图片提供:Antje Fischer;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Heidelberg;Luis Miguel Bugallo Sánchez)
 
原来蠕虫真的是经过了“严重的”分离。
在19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Jean Louis Armand de Quatrefages de Bréau将蠕虫分为孑孓——爬行和游泳是它们的核心内容,例如海洋岩虫(左图),和更为定栖、典型的在隧道中居住的非孑孓类——例如蚯蚓(右图)。
然而,早期的遗传学研究却对此种分类方法产生了质疑。
例如,这些研究表明,孑孓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那么密切;相反,它们身体的相似性只是其适应类似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结果。
如今,更为全面的遗传学证据表明,de Bréau终究是正确的。
通过对来自34种环节蠕虫的231种基因进行的分析,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生物学家Torsten H. Struck和同事发现,孑孓和非孑孓类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进化种群。
此外,研究小组发现,这两个种群之间的分离发生在蠕虫进化的很早期阶段;然而确切时间尚未搞清,这是因为蠕虫柔软的身体很难在化石中完好地保存下来。
为了在周围走动和觅食,孑孓保存了它们的刚毛附属物,然而非孑孓类则丧失了这些附属物,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后能够待在自己的洞穴中以沉积物和浮游生物为食。
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德国洪堡基金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研究员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
洪堡研究奖是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设立,专门授予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国外学者,获奖者将被邀请到德国的科研机构或大学开展自选课题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者的围脂滴蛋白基因变异会导致其脂肪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使其身体脂肪含量均匀降低,“瘦身”效果明显。

  人体许多细胞中都会存储少量脂肪,而绝大多数脂肪则存储于白色脂肪细胞中:该细胞90%的空间都被脂质滴所占据。剑桥大学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一种围脂滴蛋白基因(PLIN1基因)的两个结构移位突变,会导致脂肪细胞脂质存储功能错乱,使患者体内脂肪含量降低。实验发现,有此基因变异的实验鼠有时甚至无法生产围脂滴蛋白。与通常的脂肪代谢障碍不同,该基因变异引起的脂肪减少不会单一导致身体某一部位或组织的脂肪含量出现非正常状况,而是使人体全身脂肪含量均匀降低,有明显的“塑身”效果。

  人体脂肪含量太高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而体内脂肪含量太低,也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研究人员就认为,这种仅在脂肪细胞中出现的蛋白缺陷是遗传性脂肪代谢障碍的最主要形式,虽具有明显“塑身”功能,但会使身体处于一种非正常瘦身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日本强震所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侵入内陆数公里,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

  英国广播公司15日援引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灾害部门负责人罗杰·米松的话报道,日本东北部强震所触发海啸与公元869年仙台市附近一次海啸有不少相似处。

  大约10年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蓑浦厚治(音译)所率团队研究仙台和相马附近沿海平原沉积物,发现不少869年海啸的痕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那次海啸由8.3级海底地震触发,侵入内陆超过4公里。他们还推断,这一地区过去3000年间共发生3次同等规模的海啸。

  这次地震里氏9级,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淹没陆地范围尚无准确统计。媒体报道显示,海水侵入内陆至少数公里,有媒体称达10公里。

  米松认为,时隔千年的两次海啸规模类似,“难以想象这一地区遭遇更大规模的地震”。

  谈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地球物理学研究员莉萨·麦克尼尔说:“我们从20世纪开始用测震仪记录地震数据。要了解在那以前的(地震及海啸)事件,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法,一种是利用历史记载,另一种是经由地质记录。”

  “我们可以寻找海啸证据,或寻找陆地板块上下剧烈移动的证据,”她说,“一些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流动可能由地震引发,可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麦克尼尔说,由于地质数据和历史记载有限,估算古代地震震级不是容易事。一般而言,地震震级与海啸规模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即震级高不一定会导致海啸严重,震级低未必致使海啸可以忽略。震源深浅、海岸线形状、海底地貌等因素会影响海啸规模。

  研究人员提醒,尽管这次海啸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但人们不应认为地震能量已经释放、今后一段时期会相对平静。(杨舒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些涉及到危险情况的记忆,可能更会使大象“终身难忘”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般来讲,成年的大象没有被捕食的危险 只有那些脱离队伍的小象和体弱的老象才有被捕食的危险。研究非洲大象的科学家们发现,年老的大象在面对一些危险情况时往往会知道怎样去处理,因为它们之前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记得该如何应对。
 

  研究人员通过扬声器播放狮子的吼声来模拟它们的存在,同时观察那些年长的大象会对这些可能对它们有威胁的状况作出一些什么反应。据科学网 (kexue.com)了解,苏塞克斯大学的凯伦-麦库姆(Karen McComb)博士表示,一些微妙的现象体现出在社会性哺乳动物群体中,较长寿命所获得的经验对其群体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是一些在一起生活,寻找食物和照顾后代的象群。当播放雄狮的吼声时,最年长的大象会更专注的聆听,并且带领群体形成更好的防御 态势以防止袭击的发生。研究人员称:“我们饿工作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证据,直接证明年老的象群领导者在面对生存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带领群体避免危 险。”
 

  之前有研究称,那些拥有相对于体型来讲更大一些大脑的猎物,更有可能躲避开捕猎者,因为它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更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而此项研究显示出大象长期积累的记忆知识能帮助其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抉择。

  (大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环绕在地球轨道的日益增长太空垃圾层已严重影响太空飞行,同时,伴随着较大碎片碰撞使得该情况更加恶化。目前,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制定了一项新型解决方案——使用中等功率激光器推挤太空垃圾偏离碰撞路线。


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拟用中等功率激光器推挤太空垃圾偏离碰撞路线

  当前美国军方已跟踪近地球轨道大约2万个太空垃圾,其中多数是太空飞船的丢弃组件或者来自太空轨道的碰撞残骸。每年地球大气层可自然地拖拉牵引部分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但在1978年,美国宇航局天文学家唐-卡斯勒(Don Kessler)预测了“末日假想”——随着碰撞引起太空残骸碎片的增多,太空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坠落在地面上的数量。最终,地球将成为永久太空垃圾带,使得太空区域非常危险,难以进行太空飞行。这种假想称为“卡斯勒综合症”。

  近地球轨道已出现一些令人慌恐的碰撞和“擦肩而过”的事件,其中包括2009年两颗通讯卫星发生碰撞,几个月之后此次碰撞产生的残骸差点儿碰撞到国际空间站。一些计算机模型显示,卡斯勒综合症现象可能已在一定的轨道高度“启动”。美国宇航局工程师克里昂-维特(Creon Levit)说:“目前太空垃圾已进入‘引爆点’,并且状态正逐渐恶化。”

  这项研究报告现已提交至《太空研究进展》杂志,并发往预印本网站arXiv.org,研究小组领导人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并非牵引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而是确保它们停止碰撞。该项最新研究合著作者、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威廉-马歇尔(William Marshall)说:“如果我们阻止太空垃圾层叠式碰撞效应,自然牵引拖拉作用将使太空垃圾坠落在地面上,我们给予环境一个清洁自身的机会。”

  维特称,简单地避免新太空碎片的形成对于轨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太空垃圾将承受更大的牵引力,地球大气层首先会将最轻、最扁平的太空垃圾碎片坠落在地面上。当较大的残骸分解成小部分,这些太空垃圾将变得非常难以移动。最糟糕的是,这些碎小的太空垃圾是最危险的,尤其是那些小而密集,像球状结构的太空垃圾。他说:“如果一颗人造卫星与另一块太空垃圾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碰撞,它将变得粉碎。”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太空望远镜上装载的一个中等功率激光器来照射处于可能碰撞路线的轨道残骸碎片,激光器的每个光子将携带少量的动量。所有的光子总计合成的光束可在太空中推移物体。他们预测每天持续使用激光器照射太空垃圾1-2个小时,足以使整个太空垃圾出现位移,大约每天可移动太空垃圾198米(650英尺)。虽然这种方案无法将太空垃圾完全从太空轨道中移除,但初步模拟显示足以避免超过一半以上的太空残骸碰撞。

  此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曾暗示采用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但之前的计划是依赖于军用激光器摧毁目标,或者蒸发其部分表面,形成较小的等离子羽状物。研究小组指出,像之前计划所提及的激光器成本非常高昂,更不必说使用军事级别的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

  目前,科学家所采用新型系统中的激光器曾用于汽车制造中焊接和切割等工业操作,它们在市场便于购买,价格大约为80万美元。据悉,其它激光器系统的成本大约在数百万-数千万美元。

  太空安全专家布莱恩-维顿(Brian Weeden)是安全世界基金会的技术顾问,他虽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但对该研究持有浓厚兴趣,他说:“这种新型激光器系统解决了技术问题,使它们的成本更加低廉,并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他强调称,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它或许在某一时间段非常有效,但我并不认为它能完全阻止太空残骸移动,或停止新太空垃圾的生成。

  卡斯勒指出,目前最新提出的新型激光器并不能完全使体积最大的太空垃圾改变方向,当前它仅能完全避免地球轨道内多数大量太空垃圾发生碰撞。(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5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