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目前,依据“阿波罗号”月球岩石样本最新“亲子鉴定”,地球是月球的“妈妈”!
最新研究揭晓月球的起源之谜,并非源自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与地球碰撞,地球是这颗星球的“单亲妈妈”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真研究思考月球的身世,通过阿波罗号载人月球任务采集的月球岩石样本分析形成了80年代中期基本的月球起源假设。该主流理论认为,火星大小的一颗原行星在44亿年前与地球发生碰撞,两个星体溶合在一起,就像是小孩玩耍的黄色和蓝色的培乐多彩泥,最终揉捏成一个绿色的球体。而月球从溢出喷射物中很快浓缩形成,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冥卫一的形成。
然而,最新一项对于月球、地球和陨石中钛元素对比分析显示,月球物质唯一来自于地球。可以想像,地球是月球的唯一单亲妈妈!这项研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张军军(音译)和合著作者发表在3月25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
如果月球诞生于两颗星球的碰撞,逻辑理论上,这颗卫星应当拥有一半的地球物质,以及另一半的碰撞星球成份。这种钛物质通常是以固态或者熔化状态存在,而不是月球诞生之初的蒸汽状态,这意味着钛元素不太可能是地球和某颗星球碰撞结合的成份。钛元素形成于超新星爆炸,它们存在轻微的化学成份差异,且大量存在于太阳系。它们有点儿像“同位素邮票”,可以显示它们起源于太阳系中哪个区域。
研究人员称,令人惊奇的是月球钛元素与地球具有相同的同位素成份,并没有证据显示太阳系第三方异质星体介入月球的形成。
这项钛元素分析结果与之前其他研究人员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该项研究结果使行星科学家重新开始搜索月球起源,但当前并没有令人满意的月球形成理论。
这项研究让人们倾向于联系至之前的“母亲-女儿”假说——月球是地球的副产物,只是地球遭受冲击力,使地球的一些质量非常快速地旋转,飞向太空形成块状结构。依据这一原理,地球根本不是一个培乐多彩泥球!
另一个理论是地球和一个不含有钛元素的“雪球行星”发生碰撞,这将间接证实巨大飞行雪球行星为何不再存在。同时,这也非常不可能出现与地球相同成份的另一颗碰撞星球,地球拥有太阳系形成中太空区域弥漫的所有类型太空物质。
自从人类对月球产生认知意识以来,这颗星球的神秘性就让天文观测者迷惑不解,目前当人类在月球行走之后数十年,人类仍无法彻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上帝是不会向人类展示月球的形成过程,我们的想像力和细致深入的分析或将真实演绎出44亿年前这颗星球是如何诞生的。
北京时间4月13日消息,在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绘制的NGC 1316星系图像中,这个遥远星系的尘埃勾勒出“上帝脸”的轮廓,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中世纪的基督徒相信天堂就是云朵上方的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也就是九重天。如果这个椭圆星系就是他们所说的天堂,前往这个天堂绝非易事,因为NGC 1316距地球7500万光年,是一个异常遥远的世界。
NGC 1316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射电源之一,如果上帝就生活在这个星系,他可能试图与地球上的子民进行射电通讯。经过对图像中展现的尘埃带和星团进行分析,天文学家认为NGC 1316由两个富含气体的星系合并而成。几十亿年前,两个螺旋星系发生剧烈撞击,最后形成巨大的NGC 1316星系。
NGC 1316位于南天天炉座一个星系团的边缘,距地球大约7500万光年。它是天炉座星系团内最明亮的椭圆星系之一,也被称之为“天炉座A”,同时也是宇宙中规模和强度最大的射电源之一,射电瓣的跨度达到几度。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拍摄的宽视场照片显示,这个星系的外包层存在混乱的波纹状、环状和羽状结构。在这些所谓的“潮汐结构”中,较为狭窄的部分据信是形成NGC 1316的螺旋星系的恒星残余。根据哈勃的观测,NGC 1316的内部存在复杂的尘带和尘斑,据信是与NGC 1316吞噬的一个或者多个螺旋星系有关的星际介质的残余。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保罗-古德弗鲁吉领导的美国科学家小组利用“哈勃”搭载的先进巡天照相机对附近几个巨型椭圆星系内的星团进行了研究。对NGC 1316的研究主要关注球形星团。球形星团是紧凑的恒星系统,数十万到数百万颗恒星同时形成。先进巡天照相机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允许研究小组探测到此前无法观测到的暗淡球形球团。
通过计算观测到的球形星团数量,科学家发现了能够证明在过去富含气体的星系合并过程中星团逐渐被撕裂的证据。根据他们的研究,NGC 1316星系内侧的低质量星团数量远远低于外侧,这与此前的预测相一致。
哈勃望远镜的先进巡天照相机2003年3月投入使用,采用F435W(蓝光)、F555W(黄-绿光)和F814W(红外光)滤光片进行拍摄。此次研究得出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对椭圆星系和内部星团如何在星系合并中形成的认识。在合并后的数十亿年时间里,合并的星系逐渐进化成“正常”的椭圆星系。(孝文)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野生动物专家近日发现有些北极熊患有溃疡,身上还一块一块地脱毛,这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怀疑一种神秘疾病已在这种动物中蔓延。
在北极海岸开展工作的生物学家研究了9只北极熊的病情,以便了解这种疾病是否和海豹以及海象身上出现的相似症状有关。它们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33只北极熊的一部分。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这些北极熊出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等情况。
阿拉斯加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生物学家托尼-德甘奇对路透社说:“我们对这种未知疾病知道的不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种疾病有点不同,又或许没什么大不了。”
2011年夏天,科学家发现,60只环斑海豹和几只海象死在同一地区,它们都有溃疡和脱毛现象。但截止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北极熊死亡。
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虽然我们对传染源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海象和海豹身上发现的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先进的测试技术还未确认传染源,但我们会继续研究下去。另外,还会对潜在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人为因素、自然生物毒素、辐射、污染物、自身免疫疾病、营养不良、激素失调和环境因素等。”
有人猜测,发生在北极熊身上的这种神秘疾病可能和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有关,它在2011年海啸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早期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理论。(秋凌)
小贝曾表示最难得事情是辅导孩子的作业
科学网(kexue.com)讯 足球运动员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或许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许多人或许都认为从事运动的人不会有很高的智商,不过这样的人错了,足球运动员们不仅有强健的体格,更有高于常人的思维。
顶级球星的思维能力高于常人
有学者近日做出了调查,他们认为足球运动员的有高于常人的理解能力,足球运动员并不是此前人们认为的那样。而学者同时也认为,参加高水平联赛的球员的不仅仅球技高于低水平球员,思维能力也高出许多。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院院的科学家做出了这项研究,研究表示足球运动员的理解能力普遍比普通人高出了2%,科学家认为,球员们需要通过大脑的迅速反应,来执行下一步动作,这些快速的反应是常人所不具备的。瑞典的科学家威汉斯表示:“足球运动员看似愚蠢,这仅仅是人们的偏见,更多的人认为他们没有经过足够的教育。而测试结果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他们有着非凡的思维能力。”
同样威汉斯也强调:“作为足球运动员,必须有很好的体能,惊人的速度,但是有这些还不够,脑子同样重要,球员们并不愚蠢,他们很聪明,只不过他们踢球的时间比较早,没有时间学习其它课程,这是他们看起来愚蠢的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在未来足球俱乐部在挑选球员的时候,可以在足球基础测试外在曾加心理、思维能力测试,这也是对球员未来走势的预测,威汉斯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判断未来球星不仅需要他们的球技,还有判断能力,神经心理学在足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是球员达到超水平的重要基础之一。”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女性成年后仍然有可能形成新的卵子,该干细胞研究可能让女性告别绝经期
据英媒报道,科学家最早将在今年内让从干细胞中提炼出的卵子完成受精,从而改变人类繁衍规则,女性将来也有可能告别不孕和绝经期,让生育不再受年龄限制。
目前,英国爱丁堡大学繁殖学科学家将向生育监督机构提出申请,期望尽早得到进行该项试验的批准。
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合作,使用从人类卵巢组织上提取的干细胞来培育成熟的人类卵子,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观念更新
挑战卵子数量固定说
获取无限量供应的人类卵子和让绝经现象逆转的前景得益于哈佛大学教授乔纳森·蒂莉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的一系列突破。
今年2月底,蒂莉所在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说,人类也有一种类似老鼠等动物的卵原干细胞,或可成为无尽的卵子来源。
报告称,2004年,蒂莉宣称老鼠卵巢内的活性干细胞似乎能够毕生补充卵子,在生殖生物学界引起轰动。这次他们用同样技术,发现人类卵巢中也存在这种细胞。
研究所用的人类卵巢由日本研究人员提供,来源是6名接受了变性手术的年轻女性。
这一发现对女性卵子数量在出生时就已被限定的传统观点形成挑战。这些卵原干细胞来自于成年女性的卵巢,说明女性成年后仍然有可能形成新的卵子。如能大量培育这种卵原干细胞,意味着医疗上拥有了无尽的卵子来源。
半个世纪以来,生殖生物学认定,女性一出生就有了全部的卵细胞,在以后的人生中逐渐减少,到绝经时消耗殆尽。
蒂莉教授表示,女性在出生时就有了固定的卵子数量这一老观念是不正确的。
技术突破
卵子可无限量供应
这项旨在“实现人类卵子无限量供应”的试验不仅能让不孕女性拥有孩子,同时也能让女性像男性一样,在晚年依然具有生育能力。
此外,通过干细胞培育人类卵子的做法也可能让老年女性的卵巢重新恢复活力,从而减少女性患上与绝经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心脏病。基于此,还有科学家甚至提出为女性研制“永葆青春药”的设想,让女性彻底消除绝经期,从而让老年女性依然保持年轻时的健康。
据了解,目前科学家只能从服用了激素的女性的卵巢上直接提取到相对较少的成熟卵细胞。这一技术上的局限导致用于体外受精和科学研究的人类卵子极为短缺。而英国法律规定,在实验室里培育的卵子细胞受精后所产生的胚胎将只能被观察和研究最多14天。
科学家们想让这些卵子完成受精,以证明它们能够生长发育。这些早期胚胎将被视为实验材料,因此不会被植入女性的子宫,它们要么被冷冻起来,要么任其自然死亡。
爱丁堡大学的生殖生物学家伊夫琳·特尔弗已经非正式地联络了英国人工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打算在几周内递交正式的许可申请。她表示,会在今年内完成对在体外培育的卵细胞进行受精。
新闻链接
移植卵巢可阻更年期
据英媒3月25日报道,最近美国医学专家在生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发现移植卵巢的方法可以阻止女性更年期的到来,让她们即使到了一定的年龄,也照样能继续怀孕生子,新成果给不少女性带来了福音。
这项研究由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专家团队开展,在这项研究之前,有3位女性在接受卵巢移植后自然受孕,并先后生下了7名婴儿。受到这3个病例的启发,医学专家深信,这一医疗技术将让女性在决定生育时间时有更多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被移植的卵巢在至少7年时间内会正常运行,这同时也意味着,将来医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阻止女性更年期,把她们生孩子的年龄大大延长。
接受实验的丹麦人斯丁妮在接受英媒采访时说,“7年前,我刚刚结束化疗,身体非常虚弱。但现在我不仅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还又生了3个孩子,这真不可思议。”
该研究的带头人之一,舍曼·西尔伯称,“切下一小部分卵巢组织冷藏起来,等到女性50岁左右到更年期时再把这个组织移植回去,这样她们就可能永远不需经历更年期,这完全可行。”(晓诗)
一名微博用户正在发微博。本报记者李冬摄
近年来,随着微博风风火火的发展,不少研究传播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科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短短140字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上,而一些重大事件如日本大地震、阿拉伯事件政局变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等,也让微博成了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的最佳工具。
日语也较为简洁
一些微博研究是针对微博语言的。最近,《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世界各国语言通过微型博客短短140字的传播力统计中,言简意赅的汉语是微博传播的最佳语言。
文章说,在140个字符以内,一条七八十字的英语推特写成汉语只有24个字。
日语也较为简洁。俳句爱好者可以尽情在微博中书写17个音节的诗歌。韩语和阿拉伯语则稍微需要更多的空间。
阿拉伯语的书写中哪怕忽略了元音,也往往需要更多的字数空间。去年开始,阿拉伯语的微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加,这并非占了其语言的优势,而是和去年来的中东剧变有关。今天,阿拉伯语已经成为推特上第八大使用最多的语言,每天有二百万个微博向外发出。
拉丁语系往往比较冗长,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目前微博中,仅次于英语的最频繁使用的欧洲语言,不过,在受限的微博语言中,人们也有办法。比如巴西人常常用缩写的方式代表“拥抱”、“亲吻”等常用语言,西班牙语使用者则往往略去第一人称。英语中,也常常有这种省略写法。
微博推动新方言
微博也可以帮助小语言的存活。比如,微博上,西班牙和爱尔兰部分地区的人们用巴斯克语和盖尔语在沟通。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凯文·斯堪奈尔发现,推特上共有多达500种语言,其中有一种,是澳大利亚的一种面临灭绝的土著语言,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讲这种语言,这三个人中的一个,就不断在用这种濒危语言发微博,试图挽救这种语言的命运。
在微博上,语言的演化甚至更快。去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不同区域的微博语言甚至发展出不同的“方言”,比如,当描述自己“酷”(cool)的时候,旧金山地区的人们会打“koo”,南加州的人们则会打“coo”。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距今1.45亿到6500万年前)恐龙可能面临着大火肆虐的威胁,当时的森林大火要远比过去我们过去推断的要严重的多。研究人员根据化石记录中的木炭沉积来推断恐龙生活时期的森林火大,并建立了白垩纪时期全球化石木炭沉积的数据库信息。Andrew C. Scott教授介绍说:“木炭是植物被火烧后所遗留下来残余物质,在化石记录中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
白垩纪时期全球仿佛就是一个大温室,大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时的气温远比我们今天的温度要高,雷击很容易就可以触发森林野火,而且这一时期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非常高。
博物馆研究人员Ian Glasspool介绍说:“可能这正是当时野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白垩纪时期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存在差异,当时的植物更容易燃烧。”而肆虐的大火使得白垩纪的地球环境变得动荡不安。“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大火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加速地面径流和风化侵蚀,同时加剧洪水的影响。”而类似的史前大火事件也对我们今天的消防火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新研究同时表明,木炭常常与恐龙化石的保存具有一定的联系。Sarah Brown博士补充道:“当我最早在加拿大恐龙公园进行研究时,没有人注意到木炭的存在,但随后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炭的保存,包括在恐龙化石层中也有发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目前研究人员正进一步对史前大火进行评估,特别是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相关阅读
华丽羽王龙
当地时间4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这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华丽羽王龙”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昨日,第一时间采访了“华丽羽王龙”研究小组负责人徐星和胡东宇等人。“这次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过去大家一贯认为的大型动物不能长羽毛的观点。 ”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以往科学家普遍认为,巨型动物为了更有效地散热,其体表都是由鳞片或短小的体毛覆盖,羽毛只能出现在小型恐龙身上。而本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因为其具有庞大的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显然不会有飞行能力,所以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来保温。甚至还可以据此推断出,在食肉恐龙中,羽毛的分布可能也相当广泛。
“除此之外,这个发现还将成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强力佐证。 ”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东宇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但这次我们发现的‘华丽羽王龙’让大家知道了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许多小型恐龙甚至这类大型恐龙也具有与鸟类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
研究古脊椎动物多年的学者张万连先生则表示,这次发现的这种带羽毛的恐龙,和现在鸟身上的羽毛并不一样。最早的羽毛确实是生长在恐龙身上,其中有一种恐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化成了鸟。这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只是恐龙种类的一个分支。
“辽西是中生代古生物学家的‘圣地’。 ”胡东宇表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来过辽西的中生代学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因为辽西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无论从数量、物种,还是保存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相关阅读
对比两次碰撞事件之后大气层密度分布状况,图左是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碰撞角度,图右是2009年天体碰撞角度,木星大气层密度未被破坏的侧面轮廓位于图像背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1994年7月,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都观测到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解进入木星大气层,虽然这种类型的碰撞非常罕见,但事隔15年在2009年7月份木星表面出现第二次碰撞。此次碰撞的天体并未直接观测到,因此天文学家仅能依据图像中木星大气层的干扰情况来分析判断。
美国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贾拉德-庞德和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小组共同研究分析2009年木星遭受碰撞的原因,由于没有直接的碰撞事件观测记录,研究小组使用数值模拟来更好地理解形成木星大气层较大干扰的原因。
使用三维流体力学代码,研究小组模拟了8次天体碰撞,他们选用的天体直径分别为0.5千米和1千米,不同的密度和成分(玄武岩或者冰)。通过使用相同的碰撞角度(69度)和碰撞速度(61.4千米/秒),研究小组能够将2009年7月碰撞木星的天体可能的体积和构成成份缩小在较小范围内。
通过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作为2009年碰撞事件的模拟对比,显示出碰撞形成羽状烟柱的差异性。2009年天体碰撞木星的角度将形成较浅的碰撞深度,以及较小、较平缓的烟柱。研究小组的模拟结果显示0.5千米直径天体碰撞可产生较小、平缓的烟柱,而1千米直径天体则可以产生较大、较快的烟柱。
天体碰撞穿透深度显然与碰撞天体的性质有关,在一定的碰撞角度,较大、较密集的碰撞天体,将更深地进入木星大气层。当研究小组对比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碰撞和2009年碰撞事件之后的状况,他们发现了一些差异之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产生的木星大气层干扰显著比2009年碰撞事件较大、较快。
研究小组模拟的8次天体碰撞中,多数0.5千米直径的天体不能计算作为2009年碰撞木星形成大气层干扰的因素。直径较小的天体无法足够渗透,在木星同温层形成壮观的干扰。通过计算模拟0.5千米直径天体的碰撞结果,研究小组能够界定出2009年7月碰撞天体的最小体积和密度,虽然多数0.5千米直径的碰撞天体已排除,但是0.5千米直径的玄武岩天体,以及所有1千米直径碰撞天体都会在木星大气层中产生足够强烟柱,抵达木星对流层氨冰云层高度。
研究小组提及目前有必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验,从而以附加的参数来更好地缩小碰撞特征。此外,研究小组声称,氨气从对流层顶部传输至同温层,意味着必须对碰撞烟柱进行调查。在附加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希望未来能够提炼出2009年7月份木星碰撞事件相关大气层干扰的可能。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报告现发表在2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期刊上。(卡麦拉)
近日,一项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人类罹患呼吸系统等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会加大。
不管是日益增高的气温本身,还是人类处于这种气温环境之中,都不一定使人更容易染上气喘、过敏症、传染病等疾病。其实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城市地表温度的增加、干旱区域的高密度颗粒物分布,以及传染疾病向更高纬度地区的传播。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热浪、恶劣的空气污染天气以及其它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易感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与照顾。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胸腔学会学报》上。“美国胸腔学会”是一个由胸肺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组成的专家组织,该研究旨在帮助其成员了解如何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治疗病人,以及如何帮助社区预防此类疾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健康与环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顿(Kent Pinkerton)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说:“在这期学报里,我们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世界范围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布,以及高温压力和高温适应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极端高温现象如何对个体和群体发生影响。”
他表示:“由于我们的研究还关注空气污染及其对人类呼吸系统的影响,因此我们最为关切的是空气质量问题,包括野生大火产生的烟雾和颗粒物扩散等,我们知道,随着气候变暖,这类问题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而环境沙漠化引发的沙尘暴也会导致空气传播微粒四处扩散。”
研究报告还强调了霉菌、细菌传染链以及传染疾病如何向高纬度地区传播的问题。研究表明,以往只在美洲中部看到的霉菌孢子,现在已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其踪迹,而以前只是在地中海地区发现的传染疾病现在已经扩散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不过最让人忧虑的还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期间爆发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飓风或者洪水爆发,都可能使得疾病像野火一样在大片人群中四处传播。
肯特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婴儿、老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他们将会最先感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