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指的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无用的人造物体,这种高速运行物体很容易给正在运行的卫星和飞船造成危险,而由于其数量庞大,分布又无规律,如何回收和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网状的回收处理器材,争取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处理器材被称为“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由JAXA和一家名为“日东制网”的公司共同研制。研究人员设想,首先由火箭将装有“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的卫星发射到一定轨道上,然后由卫星的机器臂把这种长数公里的金属网状器材罩住要处理的太空垃圾,再将网与卫星切除。由于太空垃圾外面的金属网状器材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会自然带电,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被网住的太空垃圾就会缓缓下降,最终在大气层中烧毁。
据介绍,这种“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的材料主要是铝线和不锈钢纤维,研究人员将这两种材料相互缠绕成直径约一毫米的银色的细丝,其不但导电性能良好,而且十分轻巧柔软。整个系统是由3根这样的细丝编制而成的网状结构,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即使有一根断掉,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强度。
这种系统由于在网住太空垃圾后可以利用磁力让其自然掉入大气层,具有操作简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研究人员也希望用这种方法能够将太空垃圾“一网打尽”。(葛进)
巨行星(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法国和德国研究人员26日报告说,他们借助三维技术,揭开了一颗超巨星的“反常”之谜。
研究人员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介绍说,这颗超巨星名为HD62623。通常情况下,此类天体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表面风力极大,使得尘埃等物质几乎无法存留。然而HD62623却是个“异数”,它的四周始终环绕着大量等离子体和宇宙尘埃,这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揭开其中奥秘,研究人员动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并结合高分辨率光谱成像技术和无线电干扰测量法中的自动校准技术,合成了这颗超巨星的三维图像。
三维图像分析显示,HD62623附近存在一个小型天体,与前者相比,它的光芒要暗淡许多,但正因为它的阻挡,大量气体才会围绕在超巨星周围,没有被大风吹散。
研究人员称,此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开了超巨星“反常”的奥秘,其使用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今后观测其他行星也很有帮助。
美国研究者称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环保”君主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近日一项最新研究中,成吉思汗被称为历史上“最环保”的君主,理由是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但正因为如此,大片耕地重新变成森林,大大减少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据国外媒体报道,进行此项研究的是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在十三和十四世纪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等广大区域,创建了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因为杀戮,直接导致耕地变回森林,为大气层减少了约7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谓减缓全球变暖的“大功臣”。虽然成吉思汗的做法或许很难被环保主义者接受,但生态学家认为这或许是历史上人类在抗击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获得成功的案例。
在蒙古军队的入侵种,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门的朱莉娅-庞格拉茨(Julia Pongratz)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她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事实上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农耕文化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破坏地球的植被,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了耕地。”
研究人员称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现在俄罗斯很多的森林早就变成耕地了
蒙古入侵造成7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大致相当于现在全球每年使用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这项研究还估算了其他涉及人口大量死亡的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如欧洲黑死病,中国明朝覆灭及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等。这些事件同样起到了退耕还林的作用,但没有一项能跟成吉思汗取得的“效果”相提并论。庞格拉茨解释说:“在像黑死病、明朝灭亡这样的短期事件期间,恢复生长的森林不足以吸收土壤中腐烂物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蒙古人的入侵过程持久,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森林重新成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残暴的征服者之一,发动的侵略有助二氧化碳吸收显然不是有意而为。庞格拉茨希望她的研究将来能改变未来历史学家在我们对环境影响上的看法。她说:“基于过去获取的知识,我们现正在做出土地利用的新决策,减少对气候和碳循环的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我们是否发现治疗癌症的线索
我们是否发现治疗癌症的线索?
2010年美国有50多万人被诊断出癌症,其中三分之一患者只得屈服于病魔。据美国癌症协会称,饮食方式、吸烟和其它环境因素以及不同的生活方 式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力显著大于家族遗传基因。十年前,美国大众机械网站称,预防措施是避免癌症的一种解决方案,并没有奇迹性的药物治疗。
虽然过去十年里,诱导癌症的一些恶性因素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但是黑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肾癌等癌症发病率有所上升,同时,化学疗法、放射性疗法和其它治疗手段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目前,降低癌症发病率的最新策略是提高病毒感染概率,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保罗-埃瓦尔德(Paul Ewald)认为,到2050年,所有癌症患的95%都是由于感染导致的(而目前因感染导致癌症的概率仅为15-20%)。现在科学家已掌握到肝炎病毒与 肝癌有密切联系,人类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可导致宫颈癌、直肠癌、睾丸癌、脑癌和颈椎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导致胃癌。
埃瓦尔德称,病毒感染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元凶。这是由于病毒通过细胞分裂可演变成为目标基因,虽然病毒不可能刺激突变,导致细胞加速失去控制,但 病毒使人类细胞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发生突变。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意识到大量地使用疫苗接种和抗生素可显著提高卫生保健,并有效地降低癌症发病率。
人类如何实现长生不老?
人类如何实现长生不老?
常识告诉人们,我们人类都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未来一天我们必将死亡。但人们都不愿面对这一黑暗的现实,宁可相信神话故事中长生不老是可以实现的。近年来,科学家更是通过科学和医学手段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
目前,一些尖端科学研究正在分析一些可延长寿命的化学分子的原理,其中包括:白藜芦醇(葡萄中的一种物质)、雷怕霉素(源自复活岛细菌)和 p21基因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抑制形成淀粉噬菌斑的细胞蛋白质,这些物质与阿茨海默症有关,可提高癌症形成。2000年,塞尼克斯生物科技公司首次报 道一种正在研制的药物可起到以上抑制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继续对一种叫做端粒酶的生化酶进行研究,端粒酶可以减缓端粒的缩短进程,据悉,端粒是一种DNA序列,在细胞分裂期间能够日益缩 短长度,直至细胞最终变异或者死亡。依据以上原理,防止其缩短进度,细胞体将无限期地存活下来。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发现了端粒酶的工作原理。 2010年11月,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暗示端粒酶的发展前景——一只实验老鼠在剥除端粒酶之后再移入,出现“返老还童”。营养补充方式可提 高人体端粒酶水平,但迄今临床医学尚未对此进行评估论断。
与此同时,临床医学最新研制两种化学药物成份——SIRT1和STACs,这是两种合成催化剂,将于今年投入使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家 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称,这两种药物可以模拟人体热量限制效应,从而减缓人体新陈代谢,并在多个物种实验中显现出延缓衰老迹象,所测试物种包括:酵母至灵长 类动物。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公共保健分院流行病学专家杰伊-奥尔莎斯基(Jay Olshansky)教授却并不认为通过药物能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他说:“白藜芦醇、雷怕霉素和p21基因多数情况下并不具有延长寿命的作用,在过去 10年里,它们并未介入实现人体延寿效果。”奥尔莎斯基认为,百岁长寿老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是他们长寿的秘密。目前,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计划 (NECS)在全球范围内对退休高龄老人进行统计分析,现对1600多位百岁老人和他们身体健康的子女进行跟踪观测,试图揭晓人类长寿之谜。
未来主义者拉伊-库尔兹维尔(Ray Kurzweil)称,人类长寿的根源可能不是化学性方法或者生物学方法来实现,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达到。随着纳米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一种纳米技术微型机 器人能够进入人体修复受损器官和身体组织。库尔兹维尔打赌称,未来通过纳米机器人修复人体受损器官,可使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至百岁以上。
人类能否创造其它生命体?
人类能否创造其它生命体?
迄今为止,我们仍无法精确地掌握生命体是如何起源于地球,甚至是否地球生命起源于其它星球,或许通过彗星陨石使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但就目前而言,我们能够很好地处理生命构建,现已掌握生命物形成的必要成份,生物分子结构以及构建生命的组件。
就从零开始创造生命体而言,2010年5月著名遗传学家克雷格-温特尔(Craig Venter)和研究同事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创建了第一种人造有机生命体。他们从实验室化学物质中制造完全的染色体组,然后植入一个空细胞壳,之后该细 胞便能依据植入基因方法进行自我改良。这种人造有机生命体叫做“综合体”,要求通过一种先前自然存在的有机物细胞体系残留物质作为基础,因此科学家并非纯 粹地创造其它生命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伦理学家亚瑟-坎普兰(Arthur Caplan)说:“温特尔并未真正地创造出有机生命体!”他介绍称,一种人工基因物质可为一种细菌提供动力,因此使人工合成生命体的实现迈出了重要一 步!
除了科学家建造“活生生”的生物化学人造生命之外,计算机科学家已成功地以数字形式建造了人造生命。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数字进化实验室“阿维达计 划”创建了数字化有机生命体,它看上去就像真实的动物,能够竞争、死亡和进化。该实验室主管查尔斯-奥法里(Charles Ofria)说:“我们创造的数字化有机生物可以像细菌体一样存活,具备细胞的多数功能。目前阿维达计划仍将继续制造更富有生命特征的生命实体,它将有助 于揭开复杂的生物进化之谜。阿维达的世界可能是虚拟的,但是这种原理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人类是否有灵魂?
人类是否有灵魂?
精神性宗教研究学家正在解开人类是否存在灵魂的谜团,近期,神经学家安德鲁-纽博格(Andrew Newberg)出版了一本新书——《精神宗教原理》,他和研究同事扫描了中国西藏僧侣、佛教尼姑和基督教徒的大脑,这些人群都从事冥想和诵经。十年前, 纽博格和同事们曾对130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仍在继续寻找涉及宗教和精神状态的大脑网络组织,并试图揭开大脑和身体组织与“灵魂”活跃性的相关 联系。
他们发现这与量子力学领域相关,人类意识浮现与大脑数十亿个神经网络活动性有关。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哈梅罗夫 (Stuart Hameroff)说:“多数观点认为大脑意识产生于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祷计算。”他和研究同事共同创建了Orch OR模型,这是一种量子意识理论。该理论提出一种叫做“微管(microtubules)”的微小细胞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大脑意识同时依赖于大脑神经细胞 中微管的量子计算。
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
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
在数以百万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秘外星人的想像。日前,天文学家宣称,尽管目前发现大量的系外行星,但发现外星人的概率却几乎为零,很可能地球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两周前,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一颗直径是地球1.4倍的岩石行星,从而激起天文学家搜寻系外智慧生命存在的热情。一颗被命名为“开普勒-10”的 行星环绕恒星运行,距离地球560光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它是“行星缺失的重要环节”。但之后他们发现这颗行星表面温度高达13000摄氏度,遭受数百 万公里之遥恒星的强烈辐射。从而断定这颗岩石行星不可能适应生命体存活,同时,他们还表示迄今发现的500颗系外行星中多数由于距离恒星太近,不具备孕育 生命的条件。这些行星不是表面温度过于炽热,就是过于冰冷,或者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太大。
美国哈佛大学资深天体物理学家霍华德-史密斯(Howard Smith)教授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时报》采访时说:“最新研究暗示着地球生命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式,宇宙很少有类似地球的行星,以及地球和太阳 这样的行星系统。”他认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环境无法适应生命存在。
能否突破光速的速度限制?
能否突破光速的速度限制?
自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实验就证实了真空下速度的极限是光速——每秒186282英里,但即使我们将宇宙飞船加速至光线,发射该宇宙飞船至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也需要十年,半人马座行星系统仅距离地球4.3光年。
近年来,多项科学实验用于挑战是否能够突破光速极限,其中包括: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王利军领导的实验,2007年德国研究人员进行的另一项 实验。起初科学家乐于接受没有任何质量物体能够突破光速,但是脉冲光却能达到。在真空状态下,不同点的脉冲光以“不可能的的速度”传播,但这一速度也无法 帮助人类短时间内抵达恒星。
美国贝勒大学物理系教授杰拉尔德-克利弗(Gerald Cleaver)说:“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速度可能超越光速。”
或许未来实现快速太空之旅的有效方法是跳跃多维空间,美国宇航局突破性推进物理学计划前任负责人麦克-米里斯(Marc Millis)说:“如果要实现多维空间之间的跳跃转换,那么我们还有一些重大的宇宙物理学性质尚未发现。”他指出有两种“暗现象”可以清晰地见证突破光 速——暗物质和暗能量,暗能量,以非常快的速度吞并宇宙;暗物质,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质,当星系飞速旋转时可预防旋转的星系抛出其宇宙物质。此外,科学家 在宇宙领域中评估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瞬间出现了超越光速的现象。
能否实现时空旅行?
能否实现时空旅行?
在许多科幻电影中均表现出了未来科学探索的展望,比如:神秘的外星生命、无法想像的时空旅行等。目前,光速的极限瓶颈仍是科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时空旅行看似更加遥不可及。
相对论表明,一个人如果高速运动着,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变慢;如果他的运动速度趋近于光速,时间对他来说就会趋近于停滞——以光速运行就可以永 生。那么再进一步,如果运动的速度超过光速(尽管相对论假定这是不可能的),会发生什么情况?推理表明,时间就会倒转,人就能够回到过去——这就有点像时 间机器。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是如此,因为事实上,人类至今所能做到的最快的旅行,其速度也是远远小于光速的。
在天体物理学中,“虫洞”的意思,按照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的通俗解释是这样的:“虫洞就是一个时空细管,它能把几乎平坦的相隔遥远的 区域连接起来。……因此,虫洞正和其他可能的超光速旅行方式一样,允许人们往过去旅行。”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从理论上说,虫洞可以让人从一个世界(时 空)到达另一个世界。这种想法,当然是科幻电影最欢迎的思想资源之一。电影《回到未来》、《2009迷失记忆》、《时间线》等等的故事结构,就是在此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通过虫洞前往过去或未来世界,毕竟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时间简史》之类的书中所画的虫洞图像,通常是两片平行宇宙,代表两个不同的时空,也 即两个不同的世界,中间有圆锥状的通道,那个通道就是虫洞,也就是所谓的“爱因斯坦-罗森桥”。目前,科学家认为,有可能存在着可以通过的爱因斯坦-罗森 桥,这时它就变成一个“虫洞”——通往另一宇宙的通道。“虫洞”可以进行时间旅行,还能够通往不同的空间。
我们发现其它宇宙?
我们发现其它宇宙?
即使我们最终揭开人类起源,地球和宇宙之谜,但很可能存在着更多的谜团,那时科学家或许会窘困于宇宙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它的宇宙?
之前科学家太空观测得出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爆炸之后极短时期内瞬即产生了迅速膨胀,称为暴涨。为了给我们这个宇宙的诞生 设定一个初始条件,2010年11月,科学家对大爆炸之前发生的景象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多个宇宙同时存在的证据。英国牛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 和美国埃里温物理学院的瓦赫-古萨德扬用宇宙微波背景(CMB)数据研究大爆炸之前发生的景象时,发现了低于平均温差的同心圆环,他们认为大爆炸可能曾多 次发生,为循环宇宙论提供了证据。
另一项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发现,一个由美、英和加拿大联合组成的研究小组建立了运算法则,在宇宙微波背景中寻找具有某种特殊属性的碰撞,结果发现 了4个统计学上不可能的圆环图案。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标记可能是我们的宇宙和4个不同时期爆出来的其他宇宙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擦伤”痕迹。如果该结论正 确,这将是除我们这个宇宙之外还有多个宇宙确实存在的首个证据。
存在多个宇宙的观点并不新鲜,科学家此前就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限数量宇宙构成的“多元宇宙”中。多元宇宙的概念起源于永恒膨胀的观点,认为 我们的宇宙自从大爆炸之后就一直在膨胀,而目前的膨胀仅仅是不同空间部分的许多膨胀中的一个。当一个空间部分经历巨大爆发时,它便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宇 宙。这表明,永恒膨胀重现过无数次,产生了无数宇宙,导致了多元宇宙。尽管这些无限宇宙是不规则形状,并非圆形,但它们也被称为泡泡宇宙。联合研究小组斯 蒂芬-菲尼等人在研究论文中称,这些泡泡宇宙到处运动,偶尔会彼此碰撞在一起,这些碰撞就会在泡泡内部的宇宙里产生不均匀性,显示在宇宙微波背景中。
一项研究推翻了害怕某些事物是与生俱来的理论,认为人类害怕某些事物是后天学会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无理性的恐惧症中,要数惧怕蛇类最为常见。在这些怕蛇人群里只有少数是被蛇攻击过,大部分人甚至都未见过蛇。
美国纽瓦克(Newark)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专家们指出,此项研究是让六个月大的婴儿观看蛇和无危险动物的视频,并在两段视频中 分别插入恐惧的尖叫和开心的笑声。当婴儿听到恐惧的尖叫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蛇的视频,说明婴儿没有产生恐惧。这就证实了恐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说 法。该研究报告刊登在了近期心理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科学动态上。
一项瑞典研究显示,人类可被教导出害怕任何事物。科学家们在志愿者看到蛇、蜘蛛、花卉、蘑菇图像时,就给他们一次小电击。重复几次后,志愿者们在看到这几张图时会显示出恐惧。
在英国,有一半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是对蜘蛛、蛇等类似动物恐惧。不管蜘蛛或蛇是死是活,恐惧意识会令他们不敢靠近。这些恐惧症状被好莱坞利 用在电影里,令观众看了毛骨悚然。然而,在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祖先们生活在有许多致命爬行动物和昆虫的非洲,他们并不惧怕这些生物。
在另一个实验中,3岁的孩子观看屏幕上显示的9张照片,研究者说出名字要他们指出对应的事物。结果表明,孩子们鉴定蛇的速度要比其他动植物快, 怕蛇的孩子挑出蛇的速度也要快于不怕蛇的孩子。罗格斯大学的温妮莎(Vanessa LoBue)教授说:"之所以选择蛇能被迅速指出,是因为这种生物与恶心和有害联系在一起,孩子们在迅速指出蛇时,就已经学会了恐惧它们。"
在另一项美国研究中发现,在实验室长大的猴子或许不惧怕蛇,不过,教会它害怕蛇要比学习害怕兔子和花卉要快很多。
(蜘蛛侠)
太空垃圾指的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无用的人造物体,这种高速运行物体很容易给正在运行的卫星和飞船造成危险,而由于其数量庞大,分布又无规律, 如何回收和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网状的回收处理器材,争取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处理器材被称为“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由JAXA和一家名为“日东制网”的公司共同研制。研究人员设想,首先由火箭将装有“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的 卫星发射到一定轨道上,然后由卫星的机器臂把这种长数公里的金属网状器材罩住要处理的太空垃圾,再将网与卫星切除。由于太空垃圾外面的金属网状器材在绕地 球运行的过程中会自然带电,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被网住的太空垃圾就会缓缓下降,最终在大气层中烧毁。
据介绍,这种“太空垃圾清除系统”的材料主要是铝线和不锈钢纤维,研究人员将这两种材料相互缠绕成直径约一毫米的银色的细丝,其不但导电性能良好,而 且十分轻巧柔软。整个系统是由3根这样的细丝编制而成的网状结构,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即使有一根断掉,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强度。
这种系统由于在网住太空垃圾后可以利用磁力让其自然掉入大气层,具有操作简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研究人员也希望用这种方法能够将太空垃圾“一网打尽”。(记者葛进)
北极熊幼仔骑在妈妈背上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一只北极熊为寻找食物,竟连续游泳超过9天,距离达到426英里(约687公里)。对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北部波弗特海周边的北极熊进行研究的科学家指出,这种长途觅食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北极熊在陆地和海冰之间游泳捕食海豹,研究人员表示,海冰融化迫使北极熊要到更远的地区觅食,危及到这一物种的生存。在刊登于《极地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中,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北极熊长途游泳觅食的首份证据。
一头北极熊正在阿拉斯加海域游泳
2008年8月末,研究人员捕获一只北极熊并为它装上跟踪项圈,2008年10月末再次捕获这只北极熊。跟踪项圈记录了北极熊在这段期间上演的觅食之旅。动物学家乔治-杜尔纳表示:“这只北极熊连续游了232小时,距离达到687公里,水温在2到6摄氏度之间。北极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冰上度过,但现在它们居然在海水中连续游泳这么长时间令我们非常吃惊。”
研究发现,在连续游泳行进687公里之后,这只北极熊又前行了1200英里(约1931公里)。虽然此前也曾在空旷水域对北极熊进行观察,但完整跟踪北极熊的觅食之旅还是第一次。通过在一头雌性北极熊身上安装GPS项圈,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它的移动。借助于GPS项圈提供的数据和安装在北极熊皮毛下方的温度记录器,科学家知道北极熊何时在水中游泳。
这头北极熊很不幸,为这段觅食之旅付出巨大代价。除了体重减轻外,一岁大的幼仔也在旅途中丧命。在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连续游泳如此长的时间,所面临的危险不断加剧,小北极熊很难幸存。北极熊从一个冰川游到另一个冰川,捕食它们的主要猎物斑纹海豹。随着全球温度不断升高,北极熊的觅食之旅变得更加艰难。杜尔纳说:“这头北极熊在2个月内体重减少了22%,一岁大的幼仔也不幸丧命。”
正在消退的北冰洋海冰
杜尔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北极熊越来越难于应对波弗特海的环境。他说:“在1995年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低浓度海冰在夏季时不会融化,遍布波弗特海的大陆架。也就是说,北极熊在相互隔绝的冰川或者海冰与陆地之间游泳前行时,风险相对较小。大面积海冰在夏季融化似乎已成为波弗特海的一种常见现象,提高了北极熊游泳前行寻找食物的成本。”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圈内,主要以富含热量的斑纹海豹为食,能够经受住低温考验。北极熊通常在海冰上捕猎,它们的栖息地正因全球气温升高发生改变。杜尔纳说:“对海冰的依赖致使北极熊成为受气候变化威胁程度最高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他的论文刊登在最新一期《极地生物学》杂志上。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我们知道有很多陆生动物会发光,不过自体发光在辽阔的海洋更加常见,这在漆黑一片的水下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是一个特例。据研究人员估计,80%到90%生活在海洋深处的动物会发光。它们通过把荧光素与荧光素酶(促使荧光素发光的酶)混合产生光。
海洋生物发出的荧光一般是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这些颜色的光能在海水里传播很远。发光有助于它们吸引交配对象、引诱猎物,或者愚弄食肉动物。很多这种动物生活在数千米水下,科学家很难发现它们和对其进行研究。下面是一些最美丽、最奇特的海洋发光生物。
1. Clusterwink蜗牛
Clusterwink蜗牛
最近出现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里的Clusterwink蜗牛通过外壳发光,令其看起来更加美丽,让人过目难忘。
2. 报警水母
报警水母
这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水母因拥有“报警装置”而特别出名。遭遇袭击时,这种水母会发出耀眼的光,即使在300英尺(91.44米)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发出的光。研究人员认为报警水母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大和更凶猛的动物的注意。如果攻击性更强的动物对袭击报警水母的动物发生兴趣,它就能趁此机会逃脱。
3.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既不是真正的章鱼,也不是乌贼,它没有墨囊(在漆黑一片的海水里没有用处)。当它感到害怕时,就会释放出一团发光粘液,趁袭击者感到吃惊的时候,迅速溜掉。吸血鬼乌贼还利用身体下侧的发光器官将自己的轮廓与大海融为一体,让在它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4. 小钩腕乌贼
小钩腕乌贼
这种乌贼身体的下侧有个小发光器官,用来伪装自己。它利用该发光器官把自己与天空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让在其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5. 浮蚕属(Tomopteris)
浮蚕属(Tomopteris)
多毛类环虫这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蠕虫,是发黄光的为数不多的几种生物之一。如果受到侵扰,它的像足的附属肢会发出光。从这张照片里你甚至还能看到它的卵,它很快会把卵产到水体里。
6.管水母(Colonial jelly)
管水母(Colonial jelly)
这种水母能长到大约12英寸(30.48厘米)长,它利用一个充气漂浮物,在水里自由升降。当它想要下降时,会通过漂浮物底部的小孔释放一部分气体,并用一种特殊腺体分泌的分泌物填充释放出气体产生的空间。管水母为什么会发光至今仍是个谜。科学家认为它发出的光会惊吓到食肉动物,不过这只是猜测。
7. Deiopea 栉水母
Deiopea 栉水母
大部分栉水母都是雌雄同体动物,它们是按照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睡莲名字命名的,例如这只体长2英寸(5.08厘米)的Deiopea栉水母。它们同时释放出卵子和精子,两者在水里相遇后受精。尽管栉水母是自体受精,但是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跟管水母目动物一样,栉水母为什么会发光,也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认为它这是一种防御手段,不过这只是猜测。
8.赤潮
赤潮
最常见的发光动物是斑点状的、像植物的腰鞭毛虫,它们大量繁衍会引发赤潮。它们在受到侵扰或遭到浪击时,会发出璀璨的蓝光。(孝文)
考古学家历时5年多时间终于发现“越南版长城”。
“越南版长城”部分区段是用石块垒成的。
“越南版长城”部分区段是由泥土建成的。
1月27日消息,中国的万里长城闻名于世,而越南学者不久前发现该国亦有自己的“长城”,尽管其规模要小得多,作用也与中国的长城不尽相同。近日,越南考古学家在历时5年多的调研后证实该国有一段长127公里的“越南版长城”。
研究历时5年
越南历史学家协会负责人潘晖黎(音译)教授日前在越南首都河内表示,位于该国中部广义省边远山区的这段城墙有些部分是用石块垒成的,有些是由泥土建成的,其最高处可达4米,“这是在东南亚地区发现的最长的建筑物遗迹”。
2005年,法国亚洲研究学院河内分院负责人安德鲁•阿迪在查阅越南阮氏王朝1885年的一份历史文件时,看见里面提到了“广义省有长墙”,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便与越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阮进东(音译)发起了一项研究与考古行动。5年多以后,他们的研究终于结出了硕果。
越南史上重要工程
“越南版长城”北起广义省,南至平定省,被部分越南历史学家称为阮氏王朝时期“最伟大的工程业绩”。1819年,越南名将黎文悦接受越南嘉隆皇帝阮福映的命令开始建造该墙。
尽管当地人将其称为“越南版长城”,但它更像英国的哈德里安墙。哈德里安墙横亘在英国不列颠岛,它全长约118公里,是古代罗马帝国在该岛的北部疆界。与哈德里安墙一样,广义长墙也是沿着一条已经存在的道路修建的,全程共发现了50多处古老城堡,而且有证据表明沿途的城堡、集市和寺庙等比长墙本身历史更悠久。长墙的作用主要是区分疆界和管控当时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越族人与山区的赫耶族人之间的贸易与旅行。
专家们表示,广义长墙的建设在当时对于两个族群都有利,因此很可能是两族人合作建立了该墙,至今两个族群中仍各自流传着他们的先辈如何建造该墙以抵御对方入侵的说法。
历史因素阻碍开发
目前,研究人员正准备向越南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将广义长墙确立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他们还计划把长墙所在地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景点。
事实上,除了长墙以外,广义省的确还有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如画的山区景观、温泉、近海火山岛、珊瑚礁和原始海滩等。但是,当地的一些“不光彩历史”却也阻碍了国际开发的进程。
广义省正是臭名昭著的“美莱村大屠杀”发生地。1968年,美军士兵在该省的美莱村杀害了数百名手无寸铁的越南村民,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这起事件传出以后震惊了美国,也影响了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支持。
尽管越美双方后来合作就此事件建立了纪念馆,但那一地区一直被越南政府认为在政治上很敏感,管控很严格。直到最近,越南政府才同意外国游客进入该地并接触当地少数族群。
英国研究人员25日报告说,他们将一个可持续发出电流刺激的装置植入一名高血压患者大脑中,成功将其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疗法可望帮助治疗那些不适用降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名患者现年55岁,因为一次中风而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对他并没 有明显效果。于是研究人员尝试了一种名为“深度脑刺激”的技术,就是在大脑中植入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它可以持续对大脑中一些与控制血压有关的部位 发出电流刺激,以此帮助控制血压。
结果显示,在植入这个装置后的3年跟踪观察期内,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为证明是该装置起到了降血压效果,研究人员还试验性地关闭过几次该装置,结果血压很快升高,在重新开启装置后血压又回落到正常水平。
研究人员说,高血压常会引起中风或心脏病等严重后果,而且对于约十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都不易起作用或是患者因其他原因不能服用降压药。这 次研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药物的降血压手段,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是个好消息。研究人员今后计划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电流刺激装置的可靠性。(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大脑区域受到刺激后,对维持脑功能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到达脑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