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作热评】

  《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在去年的《非诚勿扰》里,大部分观众觉得最突兀的,就是邬桑与秦奋分别后的痛哭流涕。但这个最生硬的段落,却是冯小刚最作者化的表达。年华老去后,纵使弱水三千从眼前飘过,也无取一瓢之力。这使得《非诚勿扰》的爱情喜剧变得不再纯粹,但若一味地接近生命本象,也不符合商业片的规律,更与冯小刚一贯的电影策略相悖。但冯小刚还是固执地加入了岁月无声之后的歌声与哭声。

  《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它用近一半的篇幅呈现了与爱情无关的起落,并直逼人生终局的欲走还留,(以至这部电影的主演由葛优换作了孙红雷。)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诚勿扰2》是另一个层面的“少儿不宜”,不经历理想的腾挪,不遭受命运的嘲弄,不愿把日子活在狗身上的人,才能从这部以“悲剧”收煞的影片里,感同身受,乃至兔死狐悲,才能不计较影片本体所带来的各项缺陷。侯孝贤曾说:人要比作品大。《非诚勿扰2》应能担当起这样的说法。

  佯作深情的离婚典礼和情景交融的人生告别会,都飘散着虚拟性和游戏感,都有种强行笑中带泪,以喜冲悲的企图。但冲不走的还是李香山的跃入湖底,以及之前他对人生满含的歉意。都说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从《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的电影开始死人了,连《非诚勿扰》也有了自杀未遂的画面。这一次是冯小刚和王朔继《一声叹息》后的再度联手,俩人言及创作的初衷,冯小刚是傅彪的葬礼,王朔是梁左和亲哥哥的葬礼。王朔和冯小刚都是调侃的好手,但他们这一次找到了调侃的死穴,那就是生命本身。说再多与光同尘的偈语,也无法阻止生命抽离时的大空茫。

  骨子里,这不是一部幽默的电影,却也是一部幽默到骨子里的电影。李香山在墓碑前说的那些话:生前人挤人,死后还要人挤人,还是扬了吧。听到这儿,我这个无神论者甚至希望真有一种灵魂的物体,让生命变成区别于血肉筋骨的另一种形式。佛家会说,这是人类最大的贪,但不贪又如何呢?

  还是说回到幽默,我若参加酒局,一开始常常笑话不断,但喝到一定程度,免不了要碰撞些所谓心灵的火花,谈到酣处,狠话、怪话都会冒出来,并全与幽默无关了。《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赛人(影评人)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
近日报道,冰冷温度不利于生物存在,但一些极微小的细菌却除外,科学家最新研究称,一些能复制自身DNA分子的细菌可潜伏在地球或者火星冰冻环境之中。
  


科学家最新一项实验证明一些普通的细菌或许能生存在火星恶劣环境中

 

  近期一项实验显示,一种细菌在放射性原子或者宇宙射线的自然损害条件下,仍能在零度以下的温度状态中通过修复损伤的DNA分子保持新陈代谢活跃 性。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P. cryohalolentis细菌,它生存于永久冻土和南极海洋冰层之中。研究人员之所以选择这种细菌是由于它不具有任何超常的修复DNA能力或者摆脱放 射性功能,这更具有研究普遍适应性。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生物学家布伦特-克里斯廷说:“我所实验的P. cryohalolentis细菌并不具有特殊的DNA分子修复能力,这样的实验结果将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但如果它每年能修复10个碱基对或者DNA 分子,它们将抵消致电离辐射所导致的生存孤立性。”他解释,如果P. cryohalolentis细菌能够潜伏,且并不具备DNA分子修复活跃性,那么在600000年的进化历程中它们将99%生存率下降。目前,他将这项 研究发表在上周召开的美国地理物理协会(AGU)的闭幕会议上。
 

  在实验室中,当P. cryohalolentis细菌放置在零下15摄氏度的冰冻混合物中400天,它们平均每天可以合成90个碱基对或者DNA分子。像这样的温度条件比火星的冰冷环境更温暖一些。
 

  克里斯廷通过评估P. cryohalolentis细菌、普通大肠杆菌和抗辐射D. radiodurans细菌的长期存活性,指出DNA分子修复的作用。据了解,D. radiodurans细菌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是科学家在进行食物放射性测试时发现它们的。如果P. cryohalolentis细菌在类似火星表面的冰冻条件下仍能保持DNA分子修复活跃性,那么它的生存能力则很容易超越D. radiodurans细菌。
 

  当然,像这样的生物存活评估实验并不包括一些威胁微生物在地球或者火星恶劣环境中存活的其他因素,任何微生物生活在冰冻的隔绝环境中都最终会遭 遇一些生存危机,诸如:食物缺乏或者缺少食用水。这就是为什么克里斯廷强烈警告使用该项评估作为微生物可能在外星环境中存活的实际推测,但是他更加自信地 排除电离辐射作为微生物幸存的限制因素。
 

  这项研究仍使克里斯廷和同事们置疑是否该细菌仅能修复DNA分子,抑或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同时复制DNA分子,从而继续增长种群数量。克里斯廷 说:“我认为这种普通细菌能够修复DNA分子,但我并不认为它不具有DNA分子复制功能。”目前,他们计划进行一项新研究试图揭开细菌修复或者复制DNA 分子的能力。这项最新研究同时发表在上个月出版的《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些科学家对寻找地外生命的前景充满乐观。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据美联社报道,近来,一系列新发现似乎使得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遗憾的是,天文学家至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确凿证据。不过,一些科学家对寻找地外生命的前景充满乐观。

 

      地外生命存在的两个要素

 

    过去几天,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宇宙中的恒星数量是他们以前所认为的三倍。而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能以剧毒砷为食的细菌,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如何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了解。而今年初,天文学家还首次表示他们发现了一颗潜在的宜居行星。美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主任卡尔·佩尔彻(Carl Pilcher)说:“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越来越明显。我认为看过这些证据的人都会说,‘地球之外一定有生命。’”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宇宙生命起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不过,由于部分研究得出的是全新的结论,科学家仍在对这些结论有多大可信度进行争论。一些科学家本周公开抨击了美宇航局对食砷菌的研究方式,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另一个让我们不能太兴奋的原因是,寻找生命应该从小处着眼,接着再去研究生命的进化。

 

    黏菌而非外星人更有可能是地外生命存在的最早迹象。黏菌可以在极端环境进化。科学家制作出了一个等式,用于计算另一个星球存在高级生命形式的几率。不过,这个等式只是对非天文因素做出了猜测,如智能生命进化的可能性,文明持续多长时间。鉴于此,计算结果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宇宙中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星球有多少?生命在那里扎根的难度有多大?

 

    上周的一系列发现既增加了生命潜在家园的数量,也拓展了生命的定义范围。美联社采访的十位科学家均认为,这意味着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协会资深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简要描述了行星数量的天文发现以及地球上对生命顽强的发现。他说:“所有这些发现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地球之外存在生命迹象。”

 

      转变搜索地外生命思路

 

    12月8日刊登在《自然》杂志网站上的两项新研究进一步增强了科学家对系外行星的兴趣,虽然它们并未就地外生命的存在提供更确切的证据。一项研究发现了一颗比木星还大的超热行星,其大气似乎充满了碳。在另一项研究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至少有四个年轻超大行星的恒星,对过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即一个恒星系所能拥有的超大行星的数量是有限制的。

 

    那些致力于寻找地外生命的科学家一度被指责只是在科学边缘进行探索。肖斯塔克表示,事实与外界的指责截然相反。他说,鉴于相关证据越来越多,如今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就像是相信奇迹发生一样:“而天文学家往往不相信奇迹。”不过,天文学家确实只相信证据,问题是他们迄今并没有找到地外生命的证据。

 

    没有找到绿色外星人不说,科学家连可以确切指出它是活的外星生命的细菌都没发现。即便发现于加利福尼亚莫诺湖的食砷菌都不是来自于地外星球,只是在实验室中生成的。但是,美宇航局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伊(Chris McKay)说:“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对发现地外生命保持乐观是愚蠢的行为。”麦凯伊致力于在火星和地球极端环境寻找生命的研究。

 

    首先,一个根本问题便是地外生命可能在哪里存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认为,只有在绕类日恒星旋转的行星上及其周围才可能找到生命。所以,科学家过去一直在像地球一样的星球寻找生命。结果,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红矮星被排除在外。红矮星比太阳更小,也更暗。宇宙中9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天文学家原本认为,绕红矮星运转的行星不会有生命。

 

     恒星数量是以前估计三倍

 

    然而,三年前,美宇航局召集了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有可能存在于绕红矮星运转的行星上。这些行星离其恒星更近,旋转速度没有地球快。科学家认为它们适于生命存在,这些小恒星周围环境虽与地球不一样,但并不排斥生命。这样一来,宇宙可能不是新增了数十亿个星球,而是数倍于这个数字的星球。

 

    上周,耶鲁大学一位天文学家表示,宇宙里的恒星总数可能是我们以前估计数值的3倍,也就是说,宇宙里有3×1023(10的23次幂)颗恒星。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科学家现在认为银河系中有一半的恒星,拥有大小是地球10倍的行星,即可能维持生命存在的“超级地球”。第二个问题则是,所谓“宜居带”(这些地方不太热也不太冷)究竟有多少颗这样的星球。

 

    一个研究小组在今年4月宣布发现了这样一颗行星,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第三个问题是,生命的确切定义有什么标准?在过去十五年,科学家发现地球生命可在酸性物质中生长,也可以在南极洲和其他极端环境中生长。这些发现的轰动性都比不上食砷菌的发现,经过科学家的训练,这种细菌能以砷而非磷为生。

 

     食砷菌将改变生命定义

 

    碳、氢、氮、氧、磷和硫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形式的六大基本构建元素。其中,磷是携带生命基因的DNA和RNA的主要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所有活细胞的最重要的元素。食砷菌的发现将改变生命的定义。卡尔特尼格说,既然极端环境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增大,这将使得适于生命存在的行星数量增多。卡尔特尼格还供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唐纳德·布朗利(Donald Brownlee)对寻找地外生命的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潜伏于外星球的生命不容易发现,即便真的存在,可能也是无法从遥远的地方轻易看到的细菌。另外,系外行星上不同的地质和大气作用力或许会阻止生命进化为更为复杂或有智能的生命。

 

    如果要去寻找地外生命,火星或是最有可能的目标。天文学家表示,任何形式的生命可能都存在于有水的地下。其他候选星球还包括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和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二和土卫六。卡尔特尼格说,望远镜也可能会发现有大气的行星,有大气就表明存在光合作用。另外,还有可能在地球上发现地外生命,比如陨石或DNA与地球生命截然不同的东西。

 

    麦凯伊表示,先进的地外生命形式或许能找到我们,或我们可以听到他们传输的无线电信号。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协会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寻找智能生命的信号。肖斯塔克之所以向这个领域投入资金,正是源于他对发现地外生命的乐观情绪。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肖斯塔克与所有听众打赌,科学家将在2026年左右找到地外生命的证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976年,“海盗号”登陆器在火星采集土壤样本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与火星环境十分相似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近日,科学家称,可构建生命的富含碳有机分子存在于火星土壤中。从而挑战了之前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火星是一颗贫瘠行星的观点。

  1976年,美国宇航局“海盗号”登陆器采集了火星土壤样本,当时科学家并未发现富含碳的有机分子或者生物。但在2008年“凤凰号”探测器在火星极地区域发现包含氯气的高氯酸盐,科学家决定重新研究火星土壤。

  墨西哥国家自治大学拉斐尔·那瓦罗·冈扎勒兹和研究小组来到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这里的地质状况被认为十分接近火星。他们将阿塔卡马沙漠的土壤混合高氯酸盐在一起加热,发现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出来,同时还有氯代甲烷和二氯甲烷气体的迹象,这正是30年前海盗号登陆器采集火星土壤样本加热后的化学反应结果。

  同时,他们发现化学反应能有效摧毁火星土壤中所有有机分子。冈扎勒兹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30年前海盗号登陆器采集的土壤样本中不仅包含有机物质,还有高氯酸盐。”尽管这项发现非常让人激动,但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做出火星表面存在生命的结论为时尚早。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伊(Chris McKay)说:“这并不能作为判断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依据,但这项研究为我们揭晓火星生命之谜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解释称,火星上的有机分子可能来自火星生物或者非生物来源,坠落在地球的许多陨石为地球带来了多种有机物质。

  高氯酸盐是由氯离子和氧原子构成,可能在火星已存在数十亿年。当年海盗号登陆器采集到包含高氯酸盐的有机混合物时,科学家曾误认为是登陆器清洁液在火星形成的污染物。目前尚不清楚有机分子是源自火星,或者是由陨星碰撞带来的。

  2011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太空任务将有助揭开这一谜团,届时新一代“好奇(Curiosity)”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寻找有机分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