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资料图"象人"梅里克
综合外电报道,巴基斯坦一名22岁青年蒙塔兹患上罕见的变形杆菌属综合症,其头、手和脚都不断增大,犹如身体严重畸形的“象人”约瑟夫·梅里克。怪病令蒙塔兹难以外出活动,更别提结交异性,但他称,自己十分渴望爱情。

  蒙塔兹曾觉得自己受到神的诅咒,因而倍感无助和绝望,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他重新拥抱生命。在所居住的小区,人们逐渐接纳他,称他为“大朋友”,更决意为他治病,助他寻找真爱。

  蒙塔兹说,“自出生以来,我的脸、手臂和脚的大小都异于常人。但我心智正常,生活也与他人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妈妈、爸爸和兄弟姐妹都没患上这病。以前,小区内的人看见我都会走开,但现在已当我是常人,会跟我谈话。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痊愈,遇到爱我的人。”

  据悉,蒙塔兹小时候听说患上变形杆菌属综合症无药可救,因此没有求医。但家人一直抱着一丝希望,认为蒙塔兹也许患的是其他疾病,可以得救。他父亲称:“希望儿子未来可以经营黄包车生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早年,长征路上的贺龙经常掏出用手帕包着的几块碎骨,眼含热泪无限深情地告诉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官兵们:“这就是贺炳炎右臂的骨头,硬是没有打麻药,用木锯锯下来的。我们共产党人,胜过关公一千倍!”

  1935年12月,时任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随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在云南瓦屋塘同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战斗,右臂不幸中弹打断。贺彪医生为了保全贺炳炎的生命,要对其手术截肢。但苦于没有手术器械,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木锯替代。等手术完成,贺炳炎含在口中的毛巾都咬烂了。

  时任红六师第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得知贺炳炎失去了右臂,心里格外地沉痛。因为贺炳炎曾是红十八团的老团长。但更为意外的是,在贺炳炎断臂3个月后,余秋里也失去了左臂。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黔西北乌蒙山,开始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乌蒙山回旋战。敌人在战斗打响后缩进了一道山沟,余秋里所在的第十八团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团长成本新冒着雨点般的飞弹准备率先冲锋,余秋里一把将他拉回,就在这时,余秋里刚伸出的左臂被敌机枪子弹击中,喷涌的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衣衫。余秋里的伤势十分严重,左手腕关节,次骨、臂骨之间被击碎,左臂神经已坏死。由于连续作战、行军得不到治疗,伤口很快溃烂,并生了蛆。后来与贺炳炎一样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只能用木锯将伤臂锯下。

  颇为巧合的是,到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大难不死的独臂将军,再次并肩战斗,在八路军第三支队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当时的冀中大地,人们亲切地称这两位一左一右的独臂将军为“一把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研制出第一个电动“飞毯”

  我们都见到过在演讲过程中塑料幻灯片从放映机上滑落下来,但是马哈德万教授或许是第一个认真分析一张塑料幻灯片的坠落过程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更加肯定的说他是第一个把它作为飞毯模型的人。现在由于马哈德万的好奇和一位富于进取的研究生的努力,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电动薄片。

  2007年哈弗大学的一位数学家马哈德万依据他的分析结果建议研制一种能在地面上飞行的灵活薄片。他的研究推断,以波浪形动作快速振动的一张薄板能够待在空中。但是马哈德万从未建造出他的飞毯,他把研究转向了分析潮湿的纸张如何卷曲和百合花如何开花。但是在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无意中发现了马哈德万的论文并且把这一想法付诸实际。贾弗里斯去年秋天制造的确切讲并非一张飞毯,更像是一个4×1.5英寸大小的塑料飞机,但是它仍然是第一个借助自身实现空中飞行的物体。

  贾弗里斯用两张覆膜塑料薄板制成了他的飞毯,他把它们固定在一起并且每张薄板都分成了四个部分。当对它施加电压的时候,部分表面收缩的同时其它部分膨胀,使薄板弯曲成水波的形状。这种波动向一个方向推动薄板和地面间的空气,这样就推动薄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贾弗里斯说到:“只要薄板持续向前移动,它就能待在空中。”

  目前他的飞毯通过4英寸的电线连接到一个外部电池来获取能源,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贾弗里斯希望能在飞毯上安装一个电源来完全释放它。不幸的是,他的长期计划有点像《天方夜谭》。他说到:“我们需要设计一个50英尺宽的表面来承载一个人,而且那样的话只能离开地面1-2毫米飞行。”然而他已经联想到设计一种能够在火星表面的尘土上飞行的飞毯。(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美研究生制成迷你飞毯 未来飞毯旅行童话或成真

  火星再现有生命证据 陨石中存构成生命的有机碳

  揭秘"好奇号"火星之旅:经历恐怖7分钟探测687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碳链和氢链的分子是地球生命的构成元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包含大量碳链和氢链的分子是地球生命的构成元素,也是火星任务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对于理解生命是否存在于火星至关重要。

  这些分子曾发现于来自火星的陨石中,但是科学家对这些火星陨石的来源持不同观点。卡内基学会的安德鲁-斯蒂尔负责这项最新研究,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碳分子起源于火星,虽然并未发现这些碳分子具有生物特征。

  该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洞悉火星上出现的化学反应,并有助于解释远古或者现代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4日出版的《科学快报》上。

  科学家们鲜有共识大型碳分子起源于现已探测到的火星陨石,碳分子起源的理论包括来自地球或者其它陨石的污染物,它们可能是火星化学反应的结果,或者是远古火星生物体残骸。

  斯蒂尔带领的研究小组检测了11号火星陨石样本,该陨石跨越火星42亿年历史。他们发现大型碳分子存在于晶体矿物质微粒中。

  使用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技术,研究小组显示至少一些较大碳分子存在于陨石之中,并不是来自地球的污染物质。

  之后研究小组观测研究陨石中与其它矿物质有关的碳分子,从而洞悉这些碳分子样本在抵达地球之前曾经历过何种化学反应。

  包含碳化合物的晶粒提供了碳分子如何形成的一个研究窗口,他们发现这些碳分子是在火星火山活动中形成的,并显示火星在其历史中多数时期存在着有机化学反应。

  斯蒂尔说:“这些发现显示贯穿火星历史时期碳分子存储量持续减少,这类似于地球远古时期。理解火星非生物、含碳大分子结构对于未来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至关重要。”(卡麦拉)

  相关阅读

  机遇号火星车冬眠苏醒:拍摄最大陨石坑美景(图)

  揭秘"好奇号"火星之旅:经历恐怖7分钟探测687天

  科学家制"太空出租车" 载人太空之旅终点站火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生命科学家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 

  25日,首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生命科学家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他在会上演讲称,高等动物具有再生功能,人人都有返老还童的再生机制,人类生命长度为300年。

  当日,生命科学家、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徐荣祥教授在会上作《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应用报告》。他说,高等动物不但具有再生功能,而且比低等动物还要强,进化得越精确,它的再生潜能就会更多、更完善。

  徐荣祥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现任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主编,为国务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

  徐荣祥在会上介绍说,人体再生潜能的发现,来自于烧伤,他最早发现了再生细胞角蛋白19型细胞(皮肤的祖宗细胞),就是靠这个祖宗细胞长出了全部的皮肤,脂肪组织、皮下组织就再生复原了一个皮肤。后来利用这个发现又成功实现了上万例的末节断指原位再生复原,从而奠定了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的基础。

  徐荣祥说,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的科学属性,简单地讲就是将不正常的器官变为正常器官,而后再用再生细胞取代衰老细胞,把衰老器官复原为年轻器官。方法很简单,通过吃饭将再生物质吃进去,再生物质能启动人体的再生潜能,而后培养出人体的再生细胞,再生细胞的功能,是去弥补和取代人体组织细胞出现的缺损和顽疾,实现再生复原。

  徐荣祥表示,他提出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已经有些结果了。首先是动物实验研究,是以年龄300d的雄性大白鼠进行实验,从第300天时开始喂养再生物质,喂养再生物质的大白鼠实现了3倍的年龄,且2倍年龄寿命的时候不衰老。

  相关阅读

  太阳系六大或存生命星球:土卫六存有湖泊似地球

  揭秘万亿年后的宇宙发展图景 将更适合生命生存

  远古火星或为水世界并存大气层 具孕育生命条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地球水资源与木卫二水资源存量的形象对比。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还记得上次那篇“如果地球上只有一滴水” 吗?现在带你领略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木卫二)上的一滴水,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根据美国NASA的伽利略人造卫星采集的信息数据,天文学家经过估算发现木卫二全球所蕴含的水资源比地球还要多上个两到三倍。而这个倍数不是根据星球比例换算得出的,是实际的水份总量比较!正是因为这个小不点卫星蕴藏着大量的水分子,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又将是一个孕育生命的起点。

  如果我们能够想出办法用探针穿透木卫二表面那数百码(一码等于0.9144米)的冰层(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实现),或者用一种可发热融冰的探针来穿过冰层,然后通过发送小潜水艇来收集冰下水源,或许我们就能参透那幽暗的水下究竟隐藏着什么。

  如果人类真的去那儿探索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将会是生命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但愿不会唤醒另一个威震天。(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美地质调查局发布惊人消息 地球水资源消耗殆尽

  土卫二南极发现90处喷泉 生命存在得天独厚(图)

  土卫二或存有外星生命 南极附近现神秘裂缝(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渴也要喝水。不能等口渴时再喝,口渴是体内轻微失水的表现。夏天每日补充水分在3000毫升左右,才能满足人体需要。

  口渴不能狂饮。口渴狂饮会使体液中水与盐失去平衡,轻则引起胃肠剧痛,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大量出汗应补盐。夏天大量出汗后,应适当喝点淡盐水。

  出汗后少食冷饮。其实,冷开水中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不容易渗入细胞,而热开水中单分子较多,能迅速渗入细胞,使缺水的机体及时得到水分补充。

  不宜多饮纯净水。因为纯净水在制作过程中,既除掉了一些有害病菌、有机物等杂质,也除掉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
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们近日研究发现,由于生长极其缓慢,被深埋在海底下长达8600万年之久的一个细菌菌落竟然仍然存活着。这就意味着它们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便已经知道,某些微生物可以在海底沉积物中存活数百万年,但是直到最近人们一直不清楚这些微生物究竟是以什么为生的。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在11处地点收集了栖息在淤泥中的细菌样品,每一处样品的取样地点都位于北太平洋环流覆盖下方洋底以下数十米深处的淤泥沉积物中。所谓北太平洋环流是指一个覆盖了太平洋大部分区域的洋流环流系统。

  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汉斯·罗伊(Hans Røy)是有关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介绍说:“这个环流系统不断循环转动,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其内部的海水和外部的海水交换很少。”因此在这一环流周边及其下方的沉积物淤泥,是地球上营养物质最贫瘠的区域之一。罗伊的小组使用氧探测器对这里的淤泥进行探测,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深海沉积物细菌正在狼吞虎咽地消耗氧气。除此之外小组还发现这些微生物以同样和它们一同被困在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为食。

  罗伊说:“它们离开地表时恐龙正统治着地球,而直到现在,它们仍在慢吞吞地吃着自己的午饭。”而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这些微生物并不是孤独的:这种微生物可能是这颗星球上最常见的有机体,构成了地球上90%以上的单细胞生命体。

  神秘的深海细菌

  罗伊表示,科学家们对这些深海细菌了解不多,它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因为它们的DNA和任何现存的细菌种类都不匹配。这就像是警方在犯罪现场提取到了一串指纹,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之对应。从基因的层面上讲,这些深海细菌“看上去和任何已知的细菌种类都不同,这制约了DNA技术发挥它的作用。”

  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海洋微生物学家丹尼·昂内斯库(Danny Ionescu)说他们“这些深海细菌中的大部分在实验室中根本无法培养。”昂内斯库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他说:“它们已经适应了贫瘠的环境,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过度喂养它们。”

  由于这些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极端贫瘠,它们的繁殖已经相应地变得极端缓慢,这和其他种类的细菌非常不同,很多细菌体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能从一个分裂成数百万个。相比之下,在培养皿中培养这些深海细菌,用罗伊的话来说“就像是盯着一棵树看看它是否在长高”。罗伊和他的小组的工作的相关论文将发表在本周五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慢动作下的生命体

  然而,要想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并不难,罗伊说:“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实验室。”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出发现这些细菌的淤泥的年代,这些沉积物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逐渐累积的,大约每1000年才能沉积1毫米左右。研究小组使用他们的氧探测器来考察各个沉积层中的氧气含量,由于这些微生物会消耗氧气,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的计算显示,这些细菌大约每数百年至数千年才繁殖一次,这样的速度并不令人惊讶,其它一些生命体,如海绵,可以存活更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昂内斯库表示:“让这项研究显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生命竟然可以在如此贫瘠的地方生存。”他说,这种生命体的慢动作生活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于我们所知晓的生命极限的认识。”(晨风)

  相关阅读:

  探秘不可思议的"细菌走廊" 大气环流可运输真菌

  详解细菌如何集团作战:达到一定规模才释放毒素

  鞋底"发电机"问世 基于细菌与人类脚底运动生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是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的近距离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颗卫星南极地区上空的橘色/蓝色大气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凹陷结构。美国宇航局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于2011年9月11日拍摄到这张图像,并于12月22日对外发布。  这是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的近距离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颗卫星南极地区上空的橘色/蓝色大气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凹陷结构。美国宇航局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于2011年9月11日拍摄到这张图像,并于12月22日对外发布。
这是美国宇航局伽利略号探测器在1990年拍摄的金星。图像经过处理以增强云层显示。乍看起来,这些云系似乎和地球上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云层很相似,但是它们很多却是由硫酸物质组成的  这是美国宇航局伽利略号探测器在1990年拍摄的金星。图像经过处理以增强云层显示。乍看起来,这些云系似乎和地球上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云层很相似,但是它们很多却是由硫酸物质组成的

  北京时间5月23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尚未在地球之外的任何地方发现过生命迹象。但是这一结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改观:科学家们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将近1000颗新的行星;全世界的宇航机构也不断规划着新的太阳系天体探测器考察计划;设在美国加州芒特韦尤的SETI机构(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科学家们也正加紧筹款建造新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用于倾听“外星人”的声音。

  尽管从事地外生命搜寻的预算很少,但是人们对它的期望却很高。那么在所有那些可能会最终发现不为我们所知的新型生命形式的长长的目标天体列表上,究竟哪些才是最为人中意的?我们最终将会在哪颗星球上首先发现具备自我组织功能的化学形式,从而证明生命形式在宇宙中或许是普遍的,而非地球上出现的特例?

  以下列出了一张太阳系范围内的6大最有希望之地。之所以将选择的目标局限在太阳系范围之内,并非因为太阳系之外就不可能存在生命,而是从实际出发做出的考虑,如果要确认某一颗星球上存在生命形式,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场验证,而这对于过分遥远的太阳系外其它区域来说显得不太现实;其次,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即便真的有朝一日发现外星生命体,也不要指望这些星球上会满地爬虫,甚至可以与之交流。所有这些列出的目的地的环境条件都非常苛刻,看起来除了微生物之外任何更大的生命都难以承受。因此,这张表单仅仅针对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希望之地,而非狭隘的智慧生命体。

  1、土卫二: 土卫二仅仅是土星的一颗较小的卫星,但是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它并非冷冰冰的冰球一个,而是非常活跃的。2005年,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发现土卫二南极的裂隙系统中有大量的水汽喷出。对此现象最好的解释就是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其温度是由土卫二和其它土星卫星之间的引力潮汐作用维持的。因此这里或许存在产生生命所需要的条件,这也让土卫二成为探测生命迹象的目标候选天体之一。

  让土卫二更加引起科学家们兴趣的是,对这里的生命迹象进行考察相对来说将会容易得多。正如一位SETI机构的研究员辛西娅·菲利普斯(Cynthia Phillips)所言:“不管是什么东西生活在这里的地下海洋中,它们都正不断被抛射进入空中,等着我们去抓呢!”——不需要登陆,不需要钻探,有关土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证据或许就在那向外喷射着的喷泉之中。

  2、土卫六:作为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土卫六的大小远胜过小个子的土卫二。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浓密大气层的卫星,同时也是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颗地表有液体湖泊和河流的星球。当然,这些湖泊河流中的液体并不是液态水,而是液态的乙烷和甲烷,几乎就相当于是液化天然气,这里下的“雨”也是这些碳氢化合物成分。但是尽管这些化学成分上的不同,以及极低的温度(土卫六的地表温度大约零下179摄氏度),这里确实是一个活跃的化学大熔炉。并且我们已经知道该如何将一颗自动探测器送上土卫六的地表,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这样做了。在2005年,欧洲空间局(ESA)所属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土卫六的表面。其发回的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近似圆形的“石块”以及明显具有冲刷侵蚀痕迹的地貌特征。未来科学家们还计划实施一项降落在土卫六地表湖泊中的探测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或许将极大的增加我们对这颗星球的认识水平。

  3、火星:对于那些搜寻地外生命的人们来说,火星永远是跳不过去的目标。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火星夏季出现在霍洛维茨陨石坑(Horowitz crater)内的暗黑色条痕。这些有可能是火星浅层地表下方融冰形成的盐水。只要发射一艘相对简单的登陆器便可以对这里进实地取样检查。

  4、木卫二: 其实在很多人自己开列的榜单中,这颗卫星的位置要高得多,因为据估算这颗星球上的水量可能比地球海洋中全部的水加起来还要多。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液态咸水海洋可能存在于木卫二的坚固冰层之下,这一坚硬冰层的厚度可能达到10英里(约合16公里)。不但如此,这一地下海洋将是一片漆黑,这就意味着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然而这里的确有可能存在一些地热或来自地表下沉的复杂有机分子。

  5、金星 乍一看,金星是无论如何不应该被列入这个榜单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拥有地狱般的地表环境:超过400摄氏度,90倍大气压强,浓硫酸雾等等。然而正如美国丹佛自然和科学博物馆天体生物学家大卫·格里普森(David Grinspoon)指出的那样,在金星大气层高处,这里的压强和温度都非常适宜生命的存在。除此之外,他指出,这里存在一些有趣的化学环境条件,比如这里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气体或许可以构成某种食物链条,为某种悬浮在空中的生命形式提供食物。因此并不难难想象在金星炙热地表的上方,在那些不透明的,强酸性的云团中事实上生活着大气悬浮习性的外星生命形式。

  6、木卫四和木卫三 和木卫二一样,这两颗伽利略卫星同样被认为拥有地下海洋。然而在这两颗星球上,这个地下海洋可能位于将近100公里的深处。因此想要在这样一个地方进行考察,那将是一项惊人的挖掘工程。

  以上便是这里开列的清单,或许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倾向。宇宙之中究竟有没有其它生命形式?如果有,它们在哪里?随着科学理论和探测的进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正越来越接近这些问题的答案。(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俞飞

2012年5月4日,美国前众议员代表团一行赴湖南省益阳市博物馆参观,在得知何凤山拯救犹太人事迹后,均被何凤山的义举所感动。

何凤山1901年出生于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叶家河村,1938年至1940年担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1997年逝于美国旧金山。他在任职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勇敢地向犹太人发放通往中国上海的签证,挽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2000年7月,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并在耶路撒冷纪念碑上为其刻下“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生命签证”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1926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1937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久,希特勒命各国驻奥使馆,一律改为总领事馆。5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原使馆代办何凤山为总领事。

纳粹分子大肆煽动反犹狂潮,犹太店铺被捣毁,大批犹太人送入集中营。面对灭顶之灾,欧洲犹太人决计出走,希望借此躲避纳粹魔爪。但是,取得一张出国签证难若登天。

当时,肯接纳犹太人的国家少之又少,而且签证条件极为苛刻。一位奥地利犹太幸存者回忆当年的绝望心情:“签证!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有关签证的消息中,我们醒来,就被签证问题缠绕。我们时时刻刻在谈论这个问题……我们能去哪里?白天,我们努力获得必要的证件、意见、印戳。晚上,在床上,我们做梦,梦里是长长的队伍,官员!签证!签证!”

1938年7月13日在法国埃维昂召开了讨论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与会32个国家都强调种种困难,拒绝伸出援手。于是,素有世界自由港之称的上海,成为各国犹太人首选目的地。奥地利中国总领事馆就成了犹太人获取“生死签证”的最后希望。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被推到历史风口浪尖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向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了援手。

17岁的犹太少年高德斯陶伯,曾先后奔走近50个国家驻维也纳总领馆而一无所获。绝望中的他,最后来到中国总领馆。出乎他意料的是,20份签证在很短的时间里拿到了。捧着这一大叠生死攸关的生命签证,想到全家逃离虎口美梦成真,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1937年5月到任,至1940年5月离职,何凤山到底给犹太人签发过多少拯救生命的签证已难精确考证,一位犹太幸存者提供的护照原件表明,他1938年6月得到的签证号为238号,另一份7月20日的护照则显示,签证号已超过1200号。

据此计算,何凤山签发的护照至少有数千份。平均每月派发500多份,有时甚至达到900份。当时一艘轮船往返7趟,载着3600名欧洲犹太难民,来到东方避难天堂上海。

那时,持有中国领事馆签证的犹太人,不仅能合法离开维也纳,危急时刻还能将中国签证作为护身符,拯救自己的生命。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的国际大都市,顶峰时达3万多人,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