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好奇”号火星车工作示意图“好奇”号火星车工作示意图

  近日美国《大众科学》《国家地理》以及最著名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上纷纷刊载消息称,在对36年前从火星上带回来的土壤样本进行重新检测后,科研人员发现了盐,这与当年给出的结论完全相悖。现在,这似乎成了一个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最重要力证。但是,它真的能结束一直以来备受非议的火星生命之争吗?

  险被认作死亡星球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位名叫吉尔伯特·列文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员就曾指出,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但当时NASA的官方声明在很多人看来“避重就轻”。

  一切的前因要追溯到1976年。这批成为争论焦点的土壤样本,正是当年NASA雄心勃勃的火星勘测计划结晶之一,由元老级的登陆器——“海盗”号采集并带回地球。但在随后NASA发布的分析及报告中,并未提及任何富含碳的有机分子或者微生物。

  当年负责“海盗”号生命探测实验的列文,并不信服这一说法,执意对“海盗”号传回的生命探测数据进行分析。据《国家地理》频道的报道,列文曾于实验中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痕迹。他表示:“我观察其中是否有新陈代谢现象,结果所有实验数据都呈现阳性,证明在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

  将土壤样本跟放射性碳元素物质放在一起“孵化”,如果碳被消耗掉了,也就表明火星土壤中有某种微生物存在——这在当时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实验方法。但在消息宣布前,NASA又通过“海盗”号进行了在火星上寻找有机物的实验,却与列文的结果有明显冲突。NASA最后摒弃了列文的研究,断定火星是一个死亡星球。

  然而,2008年“凤凰”号探测器登陆火星极地区域,却发现包含氯气的高氯酸盐,NASA这才决定重拾火星土壤研究计划。

  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初步认为,很可能30年前在对“海盗”号所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加热分析时,高氯酸盐氧化并破坏了所有有机物质,从而得出了与事实相悖的结论。

  同年,在NASA官方网站上,一条《火星上的有机物》这种不显眼的标题,配上了不足两指宽的说明文字,加上发给各外媒的新闻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火星有可能并不贫瘠。

  天平的两侧

  “凤凰”号发现高氯酸盐,但这还无法说明彼时“海盗”号登陆器收集土壤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究竟是火星与生俱来的,还是样本受污染所致,因为每年有数以吨计的与生命毫无关联的有机物质,通过陨石或彗星倾泻到火星上。

  因此,不久前展开的重新检测中,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对“海盗”号土壤样本进行了相当复杂的数学聚类分析。该小组得出结论认为,这颗登陆器当年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的迹象。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瑟夫·米勒称,实验结果呈现了一个极为鲜明的现象:“它们(微生物)应生活在土壤下方两英寸之地,接近水冰。”

  但米勒小组的结论对于“火星存在生命”的佐证,究竟有多大力度呢?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夫·迈凯在接受《探索—新闻》采访时表示:“发现有机物,只能证明火星上存在有机物,并不能说过去或现在的火星上有活物。”

  米勒的小组也坦言:“我们的研究本身并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米勒解释成:“它仅仅说明了‘海盗’号土壤样本的活动实验与陆生生物的活动方式及非生物因素现象排序,是大为不同的。”

  然而谁会乐意听到这种让人晕头转向的解释?!米勒自己似乎也深为了解这一点,他并不认为现在有人会相信火星有生命——除非公众能看到火星微生物出现在人类的培养皿里。因此,“如果说什么是‘最终证据’的话,那无疑是拍摄到火星细菌的影像。”

  如此看来,近期研究的例证,却只为“火星是否存在生命”这架天平的其中一侧加重了些砝码。人们辗转数年发现,NASA曾经的一纸新闻稿的结论还在生效:“有机模块的生命形式可能一直存在于火星上,只是未被发现而已。”

  类似这样“掷地有声”的另一句话,是NASA发言人所发出的——“正是我们对火星知识的匮乏,才使结论显得如此不确定。”

  那么好,现在请期待那辆正飞赴红色星球的“好奇”号火星车,据称它的灵敏度是此前火星轨道器的100倍到1000倍。无论你跟NASA怎么话不投机,技术的提升能留给你在天平两侧摇摆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

  北京时间4月24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到,对美国一个小行星撞击坑下较深处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发现有微小的生物体在深达数公里的地下繁衍生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它指出,陨石坑可能是在其他行星上寻找生命的一个理想之地。

  尽管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生物体生活在地上或地下,但这项最新研究是首项查看小行星撞击是如何影响地下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查尔斯-科克尔教授在内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对从美国弗吉尼亚切萨皮克湾陨石坑深处获得的钻孔岩样进行了研究。科克尔及其同事对从宽达90公里的该结构下方深1.76公里处获得的岩芯进行仔细检查。他们认为,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将会杀死爆心投影点周围的所有生命。但是科克尔及其同事发现,岩芯样本里仍参差不齐地分布着微生物,这表明撞击发生3500万年后,这里的环境仍在继续恢复。

  撞击造成的断层和裂缝一直延伸到地下很深处的岩石处,这为水和营养物质渗到地下打开了方便之门。科学家称,撞击造成的破坏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庇护所,避免它们受到全球变暖和冰河时代等重要气候变故的影响。科克尔说:“陨石坑周围很深的裂缝区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一个安全港,让它们长期在那里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我们的发现表明,火星陨石坑的地下可能是一个有望寻找到生命迹象的地方。”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天体生物学中心的迈克尔-伯顿博士对以前从未对陨石坑下方的微生物生命进行研究感到吃惊。

  伯顿说:“它们为探索新领域(我们需要注意,但是至今都未留意的其他地方)提供了可能性。要弄明白这是不是一个小行星撞击坑仅有的情况,现在我们需要从其他陨石坑收集样本,看一看是不是在它们的下方很深处也能找到类似的微生物的迹象。”伯顿指出,火星可能曾像地球一样遭到撞击。他说:“早期的火星上也曾被液态水和厚厚的大气覆盖。这令这颗红色行星成为未来搜寻的对象。当然,要在火星地壳上挖出一个深近2公里的洞,目前还面临着技术挑战。”(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未来火星探测目标将在这颗红色的星球上寻找生命痕迹,不论是火星上过去是否存在生命,还是具备了孕育生命的条件,都将是美国宇航局探测战略。然而,在二月份公布的2013年美国宇航局计划预算中,关于火星探索部分受到大幅度削减,其直接原因是美国宇航局推出了2016年与2018年由欧洲主导的火星探索项目,决定重新拟定使用代表更高技术水准的机器人探索火星的计划。 

NASA寻火星生命计划 2030年派宇航员登陆火星

  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车

  4月13日,据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火星探索计划项目室主任道格麦奎斯申(Doug McCuistion)博士介绍:火星探索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寻找生命的痕迹,坦白地说,目前进行的所有火星计划都承载了这一项使命。美国宇航局在本周早些时候公布了未来火星探索的计划蓝图,以及将发射探测器的功能和外形,这些任务同样以寻找火星过去灭绝过的生命或者现正在火星表层土壤下活动的微生物为目标。

  美国宇航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火星项目计划小组委员会(MPPG),由航空航天工程师奥兰多菲格罗亚(Orlando Figueroa)领导。该委员会的工作就是评估未来前往火星探测的发射任务,旨在帮助美国宇航局确定探索的内容。但这个机构仅仅是辅助作用,具体探索项目以及指标等决策过程还是要有美国宇航局决定,因此,由工程师奥兰多菲格罗亚团队对火星探索的规划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原计划上,美国宇航局将与欧洲空间局在2016年与2018年分别开展“痕量气体轨道探测器”与“火星生命探索者”(火星车)两项重要的火星探索任务,其项目归属于火星天体生物探索计划,通过卫星与火星车研究火星大气的甲烷浓度、土壤微量元素和寻找火星表面下微生物存在证据等。但是现在,美国宇航局放弃了这两项由欧洲主导的火星计划,转而规划2018年(最迟2020年)属于美国宇航局自己主导的发射计划。

  目前,火星项目计划小组委员会正在评估这项全新的火星探索任务,该委员会表示可能的耗资为5亿至7亿美元。近些年,美国宇航局实施的火星探索项目明显减少,但随着价值25亿美元的好奇号火星车将在今年八月着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边缘的盖尔撞击坑,火星表面探索将掀起新的浪潮。在2013年底,美国宇航局将发射一颗被命名为“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Maven),其任务目标是对火星大气进行新一轮的探测,测量火星大气分子逃逸的速率,整个项目的资金将控制在五亿美元。

  然而,2018年或者2020年的新一轮大规模火星探索计划仍然还未确定使用多少辆火星车以及火星探测器,但从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任务雏形上看,这一轮的火星探索计划将侧重于将火星土壤样品带回地球,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搜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活动遗留痕迹的最佳方法。根据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John Grunsfeld)介绍:从长远看,不论是火星机器人探索还是未来的人类登陆火星计划,其最优先目标便是将火星土壤以及岩石样本带回地球。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责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希望在2030年中期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因此我们现有探索目标也将重新塑造对这颗红色星球的全面探索战略。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不论是现在机器人火星探索,还是未来的载人火星探索飞行任务,寻找除了地球之外的天体上的生命迹象依然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如果火星上被证实存在生命,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它们对人类是否构成威胁,即便是处于原始状态的微生物,毕竟它们不是来自地球。寻找生命是宇宙探索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将直接回答人类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物,而且我们还将在这基础上探索生命存在的形式以及人类能否安全地与它们共存于一个行星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星这块大地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科学网(kexue.com)讯 NASA在1976年对火星表面土壤进行的分析表明,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然而这一被忽略的发现近日被重新提起,科学找到了更多支持这一理论的理由。

  美国宇航局一开始认为这只是普通的地质活动,而不是生命活动迹象。但是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所做的标记释放试验显示,纯粹从数据上来看的话,这种复杂的情况极有可能暗示了微生物的存在。

  研究人员在土壤中发现的是疑似微生物代谢的营养物质,这说明微生物有可能存在于火星上。但是NASA同时投放的其他探测机器人都没在土壤中发现有机物,因此NASA推测这只是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的物质。

  南加州大学Keck学院的细胞神经学教授Joseph D. Miller说:“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我认为火星上99%存在生命。我们是目前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唯一例子,如果我们发现地外生命,那将是可以媲美沃森和克里克基因学说的重大生物学突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揭秘6500万年前行星撞地球 喷大量支持生命物质

  火星地下发现火山隧道 研究者称或存在生命(图)

  土卫二南极发现90处喷泉 生命存在得天独厚(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推测进入星际空间支持生命的地球喷射物数量惊人科学家推测进入星际空间支持生命的地球喷射物数量惊人

  北京时间4月13日消息,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是10公里、质量超过1万亿吨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现在我们知道,这次撞击事件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超级海啸、超热灰烬引发的全球性野火,当然还有陆生动物的大消亡。但是近几年天体生物学家开始研究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后果:这次事件把几十亿吨支持生命的岩石和水喷射到太空里。据一些科学家估计,这次喷入太空的物质的质量与那颗小行星的质量不相上下。令他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所有这些物质最终的归宿?

  现在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原纱彻也(Tetsuya Hara)及其同事给出了答案。这些人表示,从地球上抛出的数量惊人的物质不仅降落到月球和火星上,而且有可能被抛到了更远处。他们还推测了这些物质降落的似乎可供生命生存的其他地方有多少,它们包括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和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类地系外行星。他们得出的结果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首先,他们通过推算认为,落到木卫二上的喷射物几乎与落到月球上的一样多:一些推测结果是10^8块地球岩石。这是因为木星周围巨大的引力场会吸引岩石,当被捕获的岩石围绕这颗行星运行时,它们又会被木星的卫星清理干净。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可能就是穿越星际空间的物质的数量。去年我们查看的计算结果显示,进入星际空间的地球喷射物数量比其他所有行星的总和更多。

  原纱彻也及其同事进一步估算了会有多少地球喷射物降落到Gliese 581上,这是一颗距离地球大约20光年的红矮星,据悉有一颗位于可居带边缘的超级地球正在绕其运行。他们表示,大约有1千块地球岩石进行了前往Gliese 581的旅行,它们用了大约100万年抵达目的地。当然,没人清楚微生物是否能在这种长途旅行中幸存下来,或者是在前往木卫二和土卫二的更短距离的旅行中存活下来。但是原纱彻也及其同事表示,如果微生物能在此类星际旅行中幸存下来,它们至少将会在位于可居带里的一颗超级地球上繁衍生息。

  这引出了另一个有趣问题:支持生命的地球喷射物多久能够传遍整个银河系?原纱彻也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这些物质需要大约10^12年才能传遍银河那么大的一片宇宙空间。但是由于我们的星系只有10^10岁,因此一次喷射事件还无法传遍整个星系。然而他们表示,如果生命在已有10^10 岁的星系里的25个不停地点进化,从这些地方飞出的喷射物现在应该已经充满整个银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推论。原纱彻也及其同事称,如果这种设想确实发生了,“那么我们太阳系里至少会有一处被起源于外太阳系的微生物造访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关于外星人进化的古怪展望,它们并不是生存于地球上,而是一种被称为“外星恐龙”的智慧生物。根据生命“胚种说”理论,数千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或许也存在于其他星球上,而它们并没有受到小行星的撞击而灭亡,或者在全球性的火山喷发中消失。同时,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葛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其新书《空间编年史》中详细揭露了小行星与恐龙之间的奥秘。 

科学家解析在地外星球上或存在“智慧恐龙”

生命“胚种说”意味着“智慧恐龙”可能出现在其他星球上

  泰森通过对天体环境以及宇宙生命演化形式的研究认为处于另外一颗行星上的恐龙生物并没有在类似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中灭亡,这听起来有些像终极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也许它们仍然可以活到今天,并已经处于先进的进化状态,发展出它们的空间计划,以及拥有可缓解小行星撞击事件再次发生的先进技术和策略。不过,如果这一切发生了,可能对哺乳动物而言不是个好消息,这也意味着后者将不会有立足之地,刚刚进化出来的人类将与恐龙共处一片蓝天下。

  根据现有生化研究,所有的糖类、氨基酸、DNA以及RNA都存在两种旋转方向,即左旋和右旋之分,可将其称为“手性”,在化学结构上,存在镜像对称但又不完全重合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对生命而言,手性分子代表着一种特征,除了几个特殊的细菌外,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几乎都具有左旋的氨基酸,而右旋的生物分子对地球生命而言是个极大的对立面,因此地球上并不存在以右旋氨基酸为基础的生命形式。

  一种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会大量出现,是因为一种被称为“胚种说”的神秘机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承载生命的宇宙物质“四处流窜”在宇宙空间中,比如彗星或者一些冰封的小行星,它们是生命的保护壳,直到遇到适合的行星环境后将其携带的“生命种子”播撒到这颗行星上,并演化出生命形式。如果地球上的生命的确是通过激活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生命种子”,那么在另一个适宜环境的星球上也将有相同类型的生命进化方式。

  这就是说,在“胚种说”的框架下,要么另外一颗行星上也生存着与我们一样的由左旋氨基酸构成的生物,要么是基于右旋生物分子的生命。根据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生命形式就可以用来解释“智慧恐龙”的出现,如果恐龙没有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灭绝,而诸如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则很难有一个较好的生态立足点。

  而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从我们星球上所发现的化石记录显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演化过程,生命在地球上出现的轨迹并不是呈“线性”式连续发展,恐龙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地球上的生命存在历史很大程度上受到偶然性因素的极大影响。换句话说,没有理由认为恐龙是生命进化的必然结果,只能说地球上发生的偶然因素才使得恐龙这种生物的诞生,它们并不是代表生命存在的唯一例子,演化出生命的星球不一定要经历“恐龙阶段”,可以自由地、随机地进入下一步进化阶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唐地下美术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发掘了100多座唐代王公贵族和高官的墓葬,墓内出土了大量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典章制度也反映了唐代长安绘画和审美情趣的演变。

  则天武后的牺牲

  地下埋葬了1000多年的墓葬壁画,每一幅都美得让人惊叹,然而精美绝伦的后面,藏的是大唐太平盛世掩盖下一个个发生在宫廷内的悲惨故事。

  泰坦尼克百年真容

  殒身大海百年以后,它的魅力和传说仍让一代代的后人着迷。从巴拉德到卡梅隆,对准泰坦尼克号的尖端影像几易其主,不断翻新,终于让人们真正看清了它在生命最后的遭遇——乃至今日沉睡中的真实面目。

  发现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于本月到来。我们翻阅故纸,找出1985年——在海底沉睡七十多年的它的遗骸与后人初见时的场景,汇成空前完整的传奇拼图。

  乔戈里峰的艰难征程

  奥地利“女铁人”格琳德 · 卡尔滕布鲁纳自小酷爱登山的,攻下这座山,她就成为首位不携气瓶完成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登顶的女性。而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以陡峭艰险著称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红袍一家亲

  美洲红鹳俗称火烈鸟,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一般人所知限于其奇特而修伟的外貌,它们既亲切又神秘,是野生世界中翩然善舞的高士, 团结互爱的楷模。

  相关阅读

  2012年03月号<华夏地理>杂志 恐惧的犀牛战争

  2012年02月号<华夏地理>杂志 解开达芬奇密码

  2012年01月号<华夏地理>杂志:双胞胎启示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曲黎敏携新书与著名学者周国平展开对话

周国平:内心觉悟离苦得乐

现场,曲黎敏、周国平和主持人梁冬三人谈笑风生,通过种种社会现象畅谈2012文化焦虑和两性婚姻等话题。《生命沉思录》一书中,曲黎敏笔触极广,从爱情谈到婚姻,由成功话及智慧、宗教、哲学、修身、养性,对人们最为关切的男欢女爱、命运、成功、幸福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开出心灵药方。书中更多地用小故事、小典故形象表达观点,不刻板说教,看似清浅让人发笑,实则蕴含深意。对于新作从养生到养心的华丽转身,曲黎敏解释道:“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养生为表养心是本

周国平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他坦言此前对曲黎敏是“久闻其名,但一无所知”。他说:“因为我不太看电视,不太关注养生,我觉得养生是顺其自然的事,不用特别关注。”看完《生命沉思录》后,他坦言很吃惊:“这本书谈的不是养生,而是灵魂、文化的问题。书中内容很丰富,有很多新鲜、大胆的提法。”

对于很多观点,周国平和曲黎敏颇有共鸣。周国平说:“比如,书中谈到最重要的事情是爱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跟我的人生观十分吻合。”他称赞说,曲黎敏虽然一直在谈养生,但骨子里更注重灵魂的修养,“众所周知,养心对养生特别重要。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灵魂,灵魂是根本。如果光谈养生的话,那会特别表面、肤浅,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养心,是丰富自己的灵魂。”

□关键词·2012

2012代表反思契机

书名提到“2012文化焦虑”,曲黎敏认为:“对于2012,大家有种潜意识的焦虑,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一种感觉。到底2012年宇宙会不会大变化?是不是末日?最后可能这一年悄无声息的。最大的变化是,以往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并没带来很大的幸福感,然后我们开始关注其他层面。”

她称,2012应该是一个反思的契机,“我们要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反省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摒弃最无奈的,把生命时光投入到最想做的事情上,这也是《生命沉思录》的立足点。”

曲黎敏认为,“变”是2012年的主题词,“我们就拿它当一个界标,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不能为2012活着,但是可以因此改变自己。原先活得太实际的话,现在可以变成仰望星空,怀着纯洁的心灵去仰望内心的星空。”

人生有限要懂舍弃

对于2012这个数字,周国平直言他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我觉得是‘狼来了’的感觉。探讨2012末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可以提醒大家,人类是有末日的,个人是有末日的,所以大家要有危机感。人生是有限的,抓住重要的事情,扔掉不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婚姻

婚嫁错位导致焦虑

《生命沉思录》中,曲黎敏用很大篇幅讲述了她对情感和婚姻的看法,她透露新书最初想定书名为《男欢女爱》。她认为,如今的婚姻问题特别严重,“很多人得病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出了很大的问题,现在的病可以说95%以上都是‘情致病’,都是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她认为,婚嫁从一开始就错位了,“女人嫁的是灵魂,是爱;男人娶的是生活。所以,没有痛苦的婚姻是奇迹,不迟钝到一定境界是不会有这个奇迹的。女人要爱情,男人都要累死了,还要回家给你爱情,想什么呢?所以导致了集体焦虑。”

曲黎敏推荐婚前和婚后的女人都应该读《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我用心去写的,而不是在电视

上讲的,放床头随便翻一页都可以学到很多。对于婚前的女人,看完后你要想能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如果你不能容忍他,你得知道在哪方面磨砺自己。”

对于婚后的问题,她忠告说:“既然选择了婚姻,就要承担婚姻的好和坏。女人,无论你多累,都给你那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的男人一个温柔的笑脸吧,这不仅是在拯救他,更重要的是在拯救自己的生活。男人,无论你多累,当你的老婆开始抱怨时,去抱抱她,女人很简单,也许就因此恢复了元气,焕发了精神。”

婚姻难题只能认命

周国平坦言,婚姻是件特别难的事儿,“有句话是鲁迅说的,女人身上有女儿性、母性,但是没有妻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男人身上没有丈夫性,但也不是儿子性和父性,是雄性。实际上,性、爱情和婚姻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性是生理学,追寻的是快乐;爱情是美学,追寻的是理想;婚姻是社会学和经济学,追寻的是现实。婚姻最大的困难,就是把这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曲黎敏在书中指出“婚姻是违背本能的”,对此,周国平表示认同:“我同意在一定的程度上婚姻是违背人性的,但是没有办法,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男女相爱,延续后代。”对于种种婚姻中的难题,他表示无奈:“该认命的事就得认命,别跟自己过不去。人性这个东西很矛盾,又想要自由,又想要稳定,最终只能选择稳定,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妥协。”

□“曲”解词语

焦虑

“焦”字,上“隹”下“火”,小火烤小鸟,属于慢慢地煎熬。“虑”为远虑。一切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而产生的煎熬感。在生命的最深处,我和你可能都是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积极乐观地活着。正是前者,决定了我们快乐生活的内涵与界限。

超越

这是个凶险的词,“走”是跑,“超”是在刀口上跑,“越”是在斧钺上跑,都是玩命的事,唯有胆大心细、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绝处逢生。所以生命的超越亦如是,要心无旁骛、历尽千险,方能百炼成钢。

孤独

幼而无父曰孤。父亲代表理性,母亲代表感性。“孤”就是活在感性与心灵之中的忧伤的成长。“独”指不群之犬,它不同于温顺的羊群,而是保持着好斗的精神,独而不群。所以孤独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它游离于世俗之外,以不妥协捍卫着高傲的特立独行的尊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陈偑斯

在一个泛娱乐化时代,我们却满怀“喜剧的忧伤”:舞台剧,影视剧,乃至小品相声,诸多形态的喜剧似乎并没有得到与时代相称的发展,能长久留在人们心里的代表性作品少之又少;同时,人们对喜剧佳作又充满期待,内心满足的会心一笑,抑制不住的开怀大笑,充满智慧的“高级的笑”,似乎都已成为往昔的美好记忆。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喜剧观念、舞台技巧还是艺术教育?如何理解“喜剧精神”?消遣、释放还是寻求解脱?今天,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重新思考,也许孕育着喜剧发展的生机和未来。

陈佩斯,早年以出演春晚小品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曾一度淡出大众视野的他,在岁月的沉淀中,追溯传统喜剧的古老渊源,寻索喜剧与人心的深度契合。眼前,这位重新站在舞台前端的喜剧人,思考的深度和灵光与他艺术印象的滑稽幽默构成了如此之大的张力,也正因为这种张力,让人对中国喜剧“高级的笑”重新鼓起信心。

喜剧精神

不妥协、有智慧地走出困境

编辑:我发现几乎所有形态的喜剧你都曾涉足,像二子系列电影、春晚小品、电视短片、电视剧、话剧,包括去年参演歌剧《蝙蝠》,客串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等。喜剧对你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陈佩斯:喜剧是最接近人的,它直接表现生命的欲求。所有的喜剧都从人类的欲望开始,一个生命有活气,才有欲望,欲望实际上就是一个“生”的概念。悲剧则是通过生命被桎梏、被压抑、被折磨、被屈辱等被动和死亡来表现对死亡的悲悯和哀怜,来达到一种宗教的解脱感,求得一种被人尊重的地位,这是悲剧的方法。悲剧一定要摧毁,才能体现出悲情。喜剧不是直接描述悲情和渲染悲情,而是在悲情之上建立一个新的东西。

编辑:喜剧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吗?

陈佩斯:喜剧,古称“滑稽”,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按我的理解,“稽”由“禾”、“尤”、“人”、“日”构成,“尤”是“犬”,“日”是变体,意为沼泽。前有狼,旁有禾,后有沼泽,人在其中茫茫然,往哪走?无处可去,就是困境。滑由“水”和“骨”构成,像洗排骨一样,骨头是滑的,但又是硬的。有态度、不妥协,同时又能度过这个困难,这就是滑稽的会意。

发表在栏目: 文化

◤3月19日,滕州警方击毙野狼后,村民放鞭炮庆祝。  图片来源:滕州公安微博

  本报记者 寇润涛

  高调打狼的山东枣庄滕州受到质疑之后,选择了沉默。而恰恰是这一沉默,给网友恶搞提供了空间。专家认为,当地政府部门不应该“封口”,给出真相,恶搞才能停止。

  高调打狼

  受质疑后变沉默

  “我每天都上网看有没有关于狼的最新消息。当时民警击毙恶狼的时候,官方信息每天都有最新动态。”滕州出租车司机赵宏发说。

  3月19日20:38,滕州公安微博发布消息:滕州市公安局打狼纪实,欢迎围观!后边附有民警击毙野狼的多幅照片。

  然而,赵宏发发现,3月23日民警再次擒获一只疑似狼,被齐鲁师范学院的动物学系教授马金生“鉴定”为哈士奇犬后,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

  此后5天,被捕的动物是狼是狗,滕州没有给出一个说法。直至28日,滕州森林公安部门负责人表示,那只“疑似狼”被从滕州市动物园带走进行鉴定,约一周后公布鉴定结果。这是自3月26日后,人们从政府部门得知的唯一一条关于“狼”的官方消息。

  而就在滕州沉默的这5天,恶搞“哈士奇+狼”成了网络的热点。

  29日,当记者拨通枣庄市林业局森保站站长电话时,站长张长普以“未安排,不能说”为由拒绝了采访。

  而当记者联系滕州市委宣传部时,对方却以“领导没安排,无法帮着联系采访”为由将记者婉拒。

  “就算把狗

  误当成狼也很正常”

  虽然滕州受到了不少网民的质疑,但在滕州当地,打狼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29日早上7点多,在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毛宅村的毛宅小学校门口,村民张敏芳看着女儿进了学校,才放心离去。张敏芳的女儿今年读三年级,自从女儿入学至发生狼袭人事件前,她从来没有送过女儿上学。

  张敏芳说:“因为学校离家近,以前孩子上学、放学都是自己步行,不过现在都传说附近山上还有狼,家长都不放心让孩子再独自出门。”

  因为“闹狼”,不仅毛宅村村民紧张了起来,滕州市柴胡店镇南辛村的村民也开始防狼偷袭。为了防止半夜有狼偷袭家里养的鸡,村民刘洪军在自家院落上又加高了一米木头栅栏。

  对于3月19日民警击毙吃人恶狼事件,刘洪军说他“举双手赞成”。

  刘洪军认为,当时狼已经将老人咬死,对当地居民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民警发现狼后,身边没有麻醉枪,而且当时也来不及过多考虑,他们得首先考虑保证其他村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当场击毙狼很正常。”

  柴胡店镇的居民李志俊认为,爱护动物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当野兽对人发动攻击时,民警击毙野兽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至于民警擒获的动物是狼还是狗,李志俊说:“和村民一样,多数基层民警也没见过那种长得像狼的哈士奇犬,虽然目前林业部门的鉴定结果还未出来,但是就算把狗误当成狼也很正常,不管是狼还是狗,咬人都该打。”

  “本是一手好牌

  自己却多虑了”

  既然有居民的支持,滕州为何还是沉默?山东大学传播学教授冯炜认为,在滕州“打狼”一事上,当地相关部门都是本着“民生为本”的态度去打狼,积极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实,当地政府部门在“打狼”上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是狼是狗”争议时,当地部门选择沉默不应该,完全可以主动向社会作解释,“民警和基层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分不清狼和狗,这也很正常,人们都可以理解。”

  对于目前滕州市相关部门面对媒体“封口”,冯炜将此举形容为“本是一手好牌,自己却多虑了”。他说,滕州应尽快查出被捕获的动物真实身份,还公众一个真相。一旦事实有了,猜测自然销声匿迹。

  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对滕州“打狼”不断炒作,也引起了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的关注。他认为,此种网络炒作过于娱乐化。“恶狼咬人,民警打狼、抓狼,这都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网友们在互联网上不断提出各种说法和质疑,将这件原本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很多说法有搏人眼球的感觉。”

  王忠武认为,网友们在互联网上的娱乐化炒作,也成为导致目前滕州及枣庄相关部门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枣庄市民孟先生则认为,政府应该开个新闻发布会,一边深入调查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加大对野狼的监控力度,一边对他们的举措及理由作出解释。

  事件回顾:山东捕狼事件疑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2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