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即将入住首相官邸的小猫“拉里”

  猫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之所以喜欢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对付讨厌的老鼠。英国首相卡梅伦2月15日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只善于捉老鼠的猫。

  这只4岁的虎斑猫据称名叫“拉里”(Larry),来自伦敦巴特西(Battersea)猫狗之家。在它到来之前,英国首相官邸发现老鼠出没,引来了如何防治鼠害的猜测。

  在此之前,从1989年到1997年间,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有一只名叫汉弗莱(Humphrey)的猫。它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收养的一 只流浪猫,并且一直留到约翰•梅杰(John Major)首相执政时期。在托尼•布莱尔当选首相后,汉弗莱也从首相官邸“退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猫咪很少存在视力问题


为恢复欧内斯特的视力,兽医为它量身打造了一款隐形眼镜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4日消息,隐形眼镜已经成为近视患者摆脱镜框烦恼的“救命稻草”,颇受年轻男女的喜爱。不过,戴隐形眼镜有时也会感到不适,至少戴镜片和摘镜片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近日,英国一只15岁的猫咪却赶了回时髦,成为世界上戴隐形眼镜的第一猫。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多亏了隐形眼镜,才让这只猫咪重新看清周围的事物。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15岁的黑白相间的猫咪名叫欧内斯特。2岁时,欧内斯特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之后被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收留,生活在怀特岛上的戈德希尔村。

  据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介绍,这只猫经历了一次很惨重的车祸,之后欧内斯特一直饱受睑内翻的困扰,由于这种疾病,它眼部受到感染,视力下降,患上了近视,常常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就连走路都分不清方向。欧内斯特整天除了睡觉别无它事。考虑到欧内斯特年纪已经很大,兽医不愿给它做手术,担心手术过程中的风险。而为恢复欧内斯特的视力,兽医为它量身打造了一款隐形眼镜。

  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管理者保拉说:“欧内斯特戴上隐形眼镜后,视力矫正效果良好,它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4岁的白色短毛流浪猫因为外表酷似伏地魔而无人敢于收养


Charlie常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只能单独住在它的房子里,这一点与伏地魔很相似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2日消息,哈利波特中的反面角色伏地魔令人害怕。近日,英国一只14岁的白色短毛流浪猫因为外表酷似伏地魔(Lord Voldemort)而无人敢于收养。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名为Charlie的猫咪因为得了皮肤癌而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两只耳朵和部分鼻子,它怪异的外表和诡谲的目光吓退了不少宠物爱好者。

  目前,位于汉普郡南安普敦的动物慈善机构“蓝十字”的工作人员正在千方百计为它寻找新主人。据工作人员介绍,从哈里·波特的粉丝中为Charlie找到新主人的希望是最大的。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Charlie常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只能单独住在它的房子里,这一点与伏地魔很相似。这或许是巧合,不过哈里波特迷们或许会有对此敢兴趣的。

  工作人员表示,Charlie对人很友好,此前也曾经被收养过。它的听力和嗅觉十分灵敏,可以说它完全是一只顽皮可爱的、渴望重新得到人类眷顾的小宠物。

  目前,蓝十字组织的工作人员迫切希望Charlie,能在那些真正理解"美丽并不仅仅是外表"的人群中找到它的新主人。

  (科学网-keux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分析,跳蚤可以跳跃到自身长度100倍的高空中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2日消息,跳蚤一直是人们讨厌的生物,它们会跳到你的身上令你感到痛痒,也会骚扰你的宠物猫或狗。这些可恶的跳蚤之所以能"侵犯"到你的身体,是由于它们出色的弹跳能力。据科学分析,跳蚤可以跳跃到自身长度100倍的高空中。那么,跳蚤的弹跳力为何会如此之高?近日,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试验,揭开了跳蚤的跳跃之谜。

  据国外媒体报道,早前的研究针对的是跳蚤的腿部性能。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高速摄影装置抓拍到了跳蚤运用腿部跳上家庭宠物身上的全过程。当时已经发现了跳蚤蓄力时,腿部像是弹簧往外拉一样。当跳跃力量足够时,腿部会像弹簧一样弹射出去,将它们送入空中。但是之前的研究并未区分出,跳蚤到底是依靠足尖还是膝盖进行跳跃的?然而,最新的研究为呈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马尔科姆(Malcolm Burrows)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耗时数年,最终发现了跳蚤超高弹跳力的秘密。跳蚤们通过足尖蹬地的方式,让大腿形成了一个弹弓型结构。这种跳跃方式与大多数昆虫相差甚远,仅有蟋蟀等一些长腿昆虫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跳跃。当跳蚤需跳往极限高度时,它们会让足尖用力与地面接触,使自身的腿部能构成一个简单的杠杆系统。这样能达到最强的跳跃力度。

  马尔科姆教授与同事萨顿(Gregory Sutton)博士合作,将豪猪身上的10只跳蚤的51次跳跃镜头拍成了短片。萨顿博士说:"它们的体型要比蚂蚱小很多,这就增加了拍摄的难度。而且其他昆虫在黑暗中不会移动,只在光线良好时,才会跳跃移动。"

  研究显示,大部分昆虫在跳跃时只有足尖和膝盖两部分接触到了地面,但是跳蚤跳跃时只有足尖接触到地面。当昆虫的大腿不再向下弯曲的时候,它们便会喷向空中。那些使用膝盖跳跃的昆虫与同时使用膝盖和足尖的昆虫的跳跃方式如出一辙。该项研究被刊登在了最新的生物实验杂志(Experimental Biology)上。

  科学家们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跳蚤的腿在处于极致紧压状态时,它的胫骨和足尖都成绷紧的态势。相反,膝盖却毫无用力的反应。这就证实了跳蚤下压蓄力确是依靠胫骨和足尖。为了方便获取数据,科学家们还建立了跳蚤的数据模型。虽然该研究只对豪猪身上的跳蚤进行了观察,但是跳蚤的跳跃方式都是一样的,所以并无落差。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大部分家庭里的跳蚤都寄居在猫狗身上,这种跳蚤会咬人,但是并不会在人身上进行繁殖。3毫米长的跳蚤会将它们的椭圆形卵产在了猫狗身上。由于这些卵在猫狗身上容易脱落,所以它们常常会将卵放在猫狗睡觉的毛毯上。这些跳蚤幼年常不见光,它们以毛毯边上的猫血为食。一旦成年后便摆脱虫茧,寻找可寄居的宿主。一般跳蚤的生命周期只有区区30天。

  另外,如此小的跳蚤起跳速度也令人惊叹,它的跳跃初始速度约为3.82km/h(3mph),最高速度大概能达到6.8km/h(4.3mph)。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大红喜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正月初七下午,记者在山东金乡肖云镇见到一群七八岁的儿童,一边唱着老鼠嫁女的儿歌,一边在自家墙里院外的暗地角落处抛米撒面放喜糖,正在为老鼠嫁女准备“贺礼”。

作为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产区,山东的年俗看起来和粮食保护有很大的关联:长久以来,正月初七,山东百姓忙活“老鼠嫁女”,渐渐成为山东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之一。

山东金乡肖云镇村民周鹏告诉记者,在山东金乡的农村风俗中,正月初七这一天被视为“老鼠嫁女”日,即送鼠出嫁,意思是,把老鼠送出家门,表达了村民们根绝鼠患的愿望;这天傍晚村民们要早早的吃晚饭,趁天还不黑的时候,就为老鼠嫁女准备“贺礼”,并提前燃放鞭炮为其庆祝;待到天黑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不能点灯,全家人坐在屋内,一声不响,生怕打搅老鼠嫁女、娶亲,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在中国北方,《老鼠嫁女》的传说虽不见于古籍记载,但在民间却广泛流传,并有儿歌、版画、剪纸等表现形式留存、传承。说的是:很久以前,老鼠夫妇想借女儿婚事,攀一门最强大的亲戚。先后了解到太阳怕乌云、乌云怕风、风怕墙,最后墙说自己怕老鼠,一遭下来,老鼠认为自己怕猫,猫最强大。查看黄历显示大年初七为吉日,便于此日吹吹打打,用花轿抬着把女儿嫁给一农户所养的猫,新娘一入猫的洞房就再没有出来,老鼠也从此不敢进入农户家,于是农户家里再无鼠患。此后人们为达到驱鼠的意愿,就俗定为,正月初七为老鼠嫁女日。

山东省金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文慧表示,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老鼠嫁女”,在中国除汉族外,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此类似之举,各地老鼠嫁女故事情节与时日等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人们对根除鼠患、消灾纳福的美好愿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互动 准备“圆房” 产子

  大陆赠送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接近发情高峰期,台北市立动物园熊猫馆将从9日起休馆4天。

  台北市立动物园8日下午发布新闻稿称,园方正紧锣密鼓,随时准备让“团团”、“圆圆”圆房,预定自9日起到12号,大熊猫馆将配合暂停开放,也请民众一起祝福它们早生“小团圆”。

  台北市立动物园园长叶杰生表示,“团团”和“圆圆”的发情状况稳定,估计发情高峰期就在这几天,为了让大熊猫早日在台湾落地生根,动物园为了营造一个让大熊猫可以安心圆房的环境,从9日起预定休馆4天,视情况再调整开馆时间。

  据透露,“团团”目前的体重为127.6公斤、“圆圆”115.5公斤,台北市立动物园从1月底起就观察到“圆圆”有“蹭阴”的行为,2月5日开始听到羊叫声,2月7日清晨初次听到鸟叫声。2月8日早上“圆圆”在一个小时内的羊叫声就超过200次。因此,发情状况相当稳定,四川雅安大熊猫中心的副总工程师黄炎分析,发情高峰期应该就是这几天了。

  清晨和傍晚分别是大熊猫活动较频繁的两个时间,也是入洞房的良辰,台北市立动物园8日特别用录音机放出大熊猫发情的叫声给“团团”听,刺激“团团”能跟上“圆圆”的脚步,也让“团团”隔着栏杆和“圆圆”互动。

  同时间为了减少繁殖季节对大熊猫的干扰,游客列车及大型车辆也配合绕道行驶,避开大熊猫馆,同时暂停使用吹叶机,以降低噪音对繁殖行为的干扰。(董会峰 符永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小猫被关在屋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面的世界

  一只小花猫连续几天眼巴巴地望着窗外,隔着玻璃冲人叫唤。原来,这家人返乡时走得匆忙,没留意到一只小猫还在屋里,他们把门窗关得死死的,小猫出不来了。为了营救小猫,邻居周女士找来公安、物业,征得房主张先生同意后,自己垫付50元钱,请锁匠把门打开,救出了小猫。

  小猫在窗前沉思?

  近日,住在武夷花园的周女士发现隔壁邻居家出现一只“沉思猫”,小花猫天天蹲在一楼邻居的阳光房窗前,望着窗外的路人,一副凝神思考的样子。周女士觉得挺有趣,“真能耐住性子啊。”可从第二天开始,她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小猫在窗前直叫唤,不时焦急地踱来踱去,不时用爪子挠玻璃。

  周女士住在隔壁,整晚听到猫叫,一连吵了两天,到后来声音越来越惨,甚至还有点病恹恹的样子。“怎么小猫在屋里就不出来呢?有点奇怪啊!”她想起,平时这只小猫常在附近溜达,隔壁的房主张先生一家人经常给小猫一些食物。不过,张先生一家三口前两天已经离开南京,返回安徽老家了。

  “蹭吃”馋猫忘在屋里

  周女士敲敲张先生的家门,发现屋里果然没人。接下来两天,小猫还是在窗前叫个不停,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凄惨的叫声让邻居们都无法安眠。昨天上午,周女士再也忍不住,她担心小猫饿死,打电话给张先生,问他何时回南京。张先生听说猫给关在家里,也大吃一惊,但他年后两周内不打算回来。

  张先生和周女士都很着急,张先生更是不停自责,“平时小猫在小区里游荡,和孩子混熟了,常会到我家里来讨吃的。我们临走那天快要下雪了,走得特别匆忙,没看到猫在家里,所有门窗都锁死了。小猫最多能撑个六七天,再不喂食,就得饿死在家里了!”想到过完年回家,一只小猫饿死在屋里,张先生觉得很不忍心,他拜托周女士想想办法,把小猫给救出来。

  锁匠开门救小猫

  随后,周女士拨打电话报警,喊来了民警和锁匠。民警和锁匠都不敢擅自开门,他们表示,无论用什么方式打开门,都必须得到房主同意,否则便是违法。最后,周女士又请来物业公司的人员作见证,在电话征得张先生同意后,锁匠才用工具开门。张先生叮嘱,若实在不能打开,砸锁也行,务必要救出猫来。实际情况没有张先生想的那么复杂,锁匠花了20分钟就把门打开了。小花猫终于避免了被饿死的厄运,小家伙发现有人开门,“哧溜”一下就钻了出来,冲着门口的几个救命恩人叫了两声后就跑得没了踪影。周女士付给锁匠50元钱,在物业人员确认房门关好后,才放心离开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唐宁街10号开始闹鼠患,需要像汉弗莱这样的猫

  继英国首相府“闹鼠患”在上周被媒体曝光之后,唐宁街10号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计划招募一只擅长捕鼠的“公务猫”。

  上周,一只堂而皇之地穿过唐宁街10号台阶的老鼠出现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随后,卡梅伦的一名女助手在首相府外的草坪上发现一只被乌鸦弄死的老鼠,颇感震惊。就连在首相府做报道的多名记者也都抱怨这种啮齿动物的猖獗活动。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我们正在调查唐宁街里的人是否会对猫过敏,而且还要考虑谁为猫的日常开销买单,当然不希望让纳税人掏腰包。”他还透露说, 一旦该方案被批准,首相卡梅伦将和孩子们到动物救助中心去选择一只合适的猫,届时这名新“雇员”将负责巡逻唐宁街10号和11号以及内阁办公室。它必须是 一个捕鼠能手,而非卡梅伦一家的宠物猫。(中国日报)

  相关阅读

  曾经的“第一公务猫” 汉弗莱

  唐宁街的上一任“公务猫”名叫“汉弗莱”,曾先后为三任英国首相服务,在英国颇有名气。汉弗莱原本是一只黑白相间、在唐宁街上流浪的小猫。 1989年撒切尔夫人将其收养,从此名声大噪,受到万般宠爱,之后的首相梅杰也对汉弗莱爱护有加。它出入首相府从来无人阻拦,经常见到国内外名流,历尽大 场面,气派十足。

  特别是汉弗莱还享受“公款吃喝”的待遇,英国内政预算中每年专为它拨出100英镑作为伙食费。然而,就在1997年布莱尔一家入住唐宁街10号半年之后,汉弗莱被宣布退休,从此离开首相府,不知所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一窥木制“猫棺”内部秘密

一窥木制“猫棺”内部秘密
一窥木制“猫棺”内部秘密(图片提供:Richard Barnes, National Geographic)

  X射线还能以非侵害的方式窥视贵重文物内部,比如这个古埃及木制“猫棺”,考古人员发现它时,里面放着一只猫的尸体。

  6.X射线太空望远镜

X射线太空望远镜
X射线太空望远镜(图片提供:
NASA)

  这张由美宇航局爱因斯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是X射线太空望远镜最早捕捉的宇宙天体照片之一。爱因斯坦望远镜发射于1978年,亦称“高能天文观测站”(HEAO)2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X射线望远镜,也是第一台可以拍摄真正的X射线物体照片的望远镜。迄今为止,已有十多台X射线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在它们的帮助下,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许多X射线来源,包括遥远星系和黑洞。

  虽然黑洞本身不发光,但黑洞周围的环境常常骚动不安,结果让它们被X射线所照亮。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利昂·格鲁布(Leon Golub)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黑洞不断积聚周围物质形成圆盘。由于物质围绕黑洞旋转,并以螺旋形向其中心活动,导致周围迅速升温,气体温度十分高,变得像恒星的冠状物一样,产生X射线。”

  7.X射线反射镜广告

X射线反射镜广告
X射线反射镜广告(图片提供:National Geographic)

  这是1917年2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一则宣传所谓X射线反射镜优点的广告。据美国佐治亚州里弗代尔市的放射线专家艾德温·格森(Edwin Gerson)介绍,在发现后不久,X射线即变得像今天的激光一样深受欢迎。格森收集了大量19世纪和20世纪的“X射线产品”。

  格森2004年在《放射影像学》(Radiographics)杂志上写道:“每个人都在关注X射线,将其视作一种出人意料的技术进步,让人相信将来还有其他相似、甚至更神奇的技术进步。因此,X射线变成了所有人可能经历的更美好未来的案例。X射线提升了人类正常的感受,带来了生活质量会得到改善的前景。还有什么产品不会受益于这种下意识的联想呢?”

  8.螃蟹X光照片

螃蟹X光照片
螃蟹X光照片(图片提供:
Nick Beasey, National Geographic)

  正如这张螃蟹的X光照片所显示的那样,X射线令我们熟悉的东西看上去十分陌生。照片由尼克·维赛(Nick Veasey)拍摄,出现在《X射线:看穿周围世界》一书中以及10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理查德森表示,在X射线迎来诞生115周年之际,科学家仍在探索使用X射线的新方法。他说:“虽然伦琴在115年前发现了X射线,但X射线远远不是一种即将逝去的科学。”(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苏门答腊毛冠鹿

苏门答腊毛冠鹿(图片来源:D. Martyr, FFI/KSNP)
苏门答腊毛冠鹿(图片来源:D. Martyr, FFI/KSNP)

  在2007年9月落入猎人的陷阱以前,苏门答腊毛冠鹿长时间从人们的视野消失。这种鹿生活在苏门答腊西部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人迹罕至的山 区。据林基尔介绍,苏门答腊毛冠鹿最早于1914年被发现,但再次现身已经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而面积达320万英亩(130万公顷)的克林西塞布 拉特国家公园也正从茂密森林变为农田。

  由于大肆砍伐,那里的森林正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项目主管黛比-马特尔(Debbie Martyr)说,这座公园被誉为苏门答腊的“阁楼”,“因为你可以在那里寻找各种生物,并不断发现各类你从未想到过在那里出现或已完全遗忘的生物。”

  6.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马来犀鸟(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马来犀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如今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以婆罗洲为例,当地部落为了得到马来犀鸟头顶的羽毛,不惜将魔爪伸向这种珍稀鸟类,甚至还以它们为食。这张照片2005年7月摄于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

  7.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亚洲金猫(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在这张摄于2006年7月的照片中,一头亚洲金猫停下脚步望着镜头。据林基尔介绍,在这项为期五年的研究中,许多没有出现在镜头中的动物让研究小组苦恼不已。例如,豪猪就曾吃掉相机的一个传感器,并不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三番五次在附近捣乱。林基尔还说,“对于我们来说,蚂蚁始终是一个噩梦。”

  8.虎视眈眈

虎视眈眈(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虎视眈眈(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动物保护主义者称,在此次研究期间,总共拍到189张老虎的照片,这令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的老虎成为苏门答腊虎种中,被研究得最为透彻、也是最为人所知的虎种之一。这张照片是摄于2006年12月的一头苏门答腊虎。马特尔说:“自动相机带给人的真正快乐是,你不得不去识别是哪一种动物,搞清楚是什么动物在灌木丛中发出沙沙声响。”

  马特尔举例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一名摄影师发现,在他布设自动相机时,一头大型猫科动物就跟在他的身后。马特尔说:“他打开相机后走开了,接着,一头老虎从相机旁边经过,而且不止一次,但总是在他走后四到五分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