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老鼠欺负猫咪

  众人皆知,猫是老鼠的天敌。最近英国一位名叫埃文斯的女子抓拍到大胆老鼠“欺负”猫的精彩瞬间,老鼠摆出那一副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架势,十分滑稽可笑。

  照片中,一只看似狼狈不堪的大灰猫匍匐在水泥地上,两眼紧闭,显露出一副“跪地求饶”的姿态。一只小老鼠伸展着前爪趴在这只大灰猫的鼻子上,并不惧怕,还露出一副“耀武扬威”的表情,似乎要狠狠地“收拾”这只猫一番。

  据这只猫的主人埃文斯称,“我真不敢相信,我家那家伙竟然如此懦弱,竟被一只小老鼠‘欺负’”。

  相关阅读

  美科学家研究备份"大脑记忆" 打造真实版阿凡达

  英家庭上演真实版101忠狗 主人无奈变成狗保姆

  太空上演真实版飞蛾扑火 掠日彗星冲向太阳自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秋季,相机陷阱在阿富汗拍到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波斯豹。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1.波斯豹

波斯豹波斯豹

  相机陷阱9月在阿富汗中部高地拍到的一只成年波斯豹。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在当地灭绝。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帮助布置,保护学会表示这些新公布的照片是秋季拍摄的,包括这幅9月拍摄的照片。波斯豹的尖牙似乎对相机构成威胁。这些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除了波斯豹外,相机陷阱还拍到数十幅展现其他野生动物的照片,包括猞猁、野猫、狼、赤狐以及石貂。阿富汗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莫斯塔哈-扎赫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长时间的冲突之后再次发现各种野生动物让我们对阿富汗的未来充满希望。未被触及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国家重建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为阿富汗的下一代保护环境和土地。”

  2.赤狐

赤狐赤狐

  9月在阿富汗拍摄的照片,一只赤狐在相机陷阱前方走过。这种动物在北美洲非常常见。阿富汗农业、灌溉与牲畜部副部长格哈尼-格胡里亚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拍到豹子和狐狸等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无疑是在告诉环保人士,当地捕食者能够找到足够的猎物,生存下来。他说:“这也意味着牧场仍能养活巨角塔尔羊、东方盘羊以及其他动物。无论是对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还是居民来说,这都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当地居民为了维持生计在草地上放养牲畜。”

  3.好奇的野猫

好奇的野猫好奇的野猫

  8月,一只野猫好奇地盯着相机陷阱。这种动物是家猫的远亲。最近几年,阿富汗采取了几次行动,保护野生动物,包括2009年建立阿富汗的第一家国家公园班达拉米亚。班达拉米亚同时也是阿富汗的唯一一家国家公园。这家国家公园由当地村民和政府共同管理,夏季的公园旅创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收入。

  4.石貂

石貂石貂

  相机陷阱在9月拍到的一只石貂。这种动物是鼬鼠家族成员。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对于偏远地区来说,相机陷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工具。它们可以提供重要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将数据拼接在一起,评估难以发现的动物的数量。

  5.偷猎者

偷猎者偷猎者

  相机陷阱10月拍摄的一幅照片,两名偷猎者正在追赶一只巨角塔尔羊。不久前,相机陷阱拍到了这只巨角塔尔羊。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亚洲保护计划负责人彼得-扎赫勒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非法偷猎仍旧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威胁”。他说:“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到兴奋,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的希望,但我们同时也感到担忧,因为相机陷阱同样拍到了当地扛着枪的偷猎者。”(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玻利维亚马迪迪国家公园的相机陷阱共拍到19头美洲豹,就此创造一项纪录。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WCS)的研究人员布置。拍到照片后,他们利用软件分析美洲豹身上独特的斑点图案,而后判断其身份。

  1.美洲豹现身

美洲豹现身美洲豹现身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在相机陷阱前走过。在玻利维亚,一次相机陷井调查能够拍到19头美洲豹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WCS拉美和加勒比海研究计划负责人茱莉-库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证明了马迪迪国家公园对美洲豹以及其他雨林动物的重要性。玻利维亚的地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了解美洲豹的分布密度以及活动规律是制定有效管理计划的重要一步。”

  2.好奇的“大猫”

好奇的“大猫”好奇的“大猫”

  玻利维亚,一头美洲豹盯着WCS研究人员布置的相机陷井。他们在马迪迪和希斯河的源头附近布置陷阱,主要选在林间小道一带、河岸以及溪岸。与其他很多猫科动物不同,美洲豹是游泳健将,经常到河里捕猎鱼类、龟或者凯门鳄。在最近于玻利维亚进行的考察中,美洲豹共被拍到975次,创历史纪录。

  3.明亮的眼睛

明亮的眼睛明亮的眼睛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被相机陷井“捕获”,两眼放光,看上去令人恐惧。美洲豹是美洲最大的本土猫科动物,被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会列为近危物种,面临着较高的野外灭绝风险。WCS将此次如此高的成功率归功于改用数码相机,而不是传统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让研究人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取照片,如果使用胶卷相机,冲洗照片则需等待几天时间。此外,数码相机能够存储大量照片,这也是胶卷相机无法做到的。

  4.羞于拍照?

羞于拍照?羞于拍照?

  马迪迪国家公园相机陷井“捕获”的一头美洲豹。研究人员根据斑点图案确定美洲豹的身份。在美洲豹穿过红外光束时,相机陷井便被触发,拍摄下它们的影像。WCS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罗伯特-华莱士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一步了解这种难以捉摸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在生态方面的需要。这些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美洲豹的生活,评估当地的美洲豹分布密度。”

  5.遭遇偷拍

遭遇偷拍遭遇偷拍

  相机陷井拍到的一头玻利维亚美洲豹。马迪迪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玻利维亚西北部和秘鲁东南部一个由6个国家保护区构成的保护链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外,WCS也帮助马迪迪国家公园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地貌免遭一系列威胁侵袭,例如糟糕的开发规划。在建造公路、水力发电项目、森林采伐和发展农业过程中,玻利维亚缺乏合理的规划。(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秦岭大熊猫在头骨、牙齿、毛色等方面与四川大熊猫有别,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始熊猫的一支,分类学上称其为大熊猫秦岭亚种。目前世界仅存大熊猫1590只左右,其中秦岭亚种的数量为273只。  秦岭大熊猫在头骨、牙齿、毛色等方面与四川大熊猫有别,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始熊猫的一支,分类学上称其为大熊猫秦岭亚种。目前世界仅存大熊猫1590只左右,其中秦岭亚种的数量为273只。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里,生长着巴山木竹、秦岭箭竹等十余种竹类植物,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佛坪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里,生长着巴山木竹、秦岭箭竹等十余种竹类植物,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佛坪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
秦岭的地表水资源极其丰富,滋养了近两百条大江大河,是一座巨型的绿色水库。横贯东西的秦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亚热带与温暖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的分界线,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涵养等多种作用。  秦岭的地表水资源极其丰富,滋养了近两百条大江大河,是一座巨型的绿色水库。横贯东西的秦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亚热带与温暖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的分界线,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涵养等多种作用。
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和疾病困扰等因素都困扰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最紧迫的威胁仍来自栖息地的支离破碎  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和疾病困扰等因素都困扰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最紧迫的威胁仍来自栖息地的支离破碎

  撰文:吕植

  摄影:马蒂亚斯 ·克拉姆

  这是2008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回到了久违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天正是熊猫的发情期,也是最容易看到熊猫的季节,也许有机会!我匆忙放下行李,准备赶到山上去碰碰运气。

  刚一踏入张家湾的竹林,就听到山坡上有“嗷嗷”的鸣叫声,比犬吠更加洪亮,是正在发情的熊猫!

  这熟悉的声音,伴随着混杂了湿润的腐植土、清新的竹叶以及动物激素的气味,仿佛突然触发了我脑海中沉睡已久的某个开关,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两条腿由着这感觉指引,飞奔上了山,很久没有爬山也丝毫不觉得累。没多久我站在了一个小山梁上,四周寂静无声,隐隐之中感觉到似有什么要发生。于是,我在地上坐下来,仔细倾听。竹林里非常安静。我屏住呼吸,在四周茂密的竹林间一点点搜寻。突然间,一束目光将我击中,迎着看去,在距我不足五米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竹叶的缝隙中若隐若现,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兴奋的心情有如1985年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熊猫一样!

  显然,熊猫早就看到了我,但它没有像大部分野生动物见到人那样仓皇逃离,而是安静地半卧着,目光专注而安详。这目光也很熟悉,我试图回忆当年那一只只朝夕相处的熊猫。我最后一次在野外跟踪熊猫是12年前,如果大多数熊猫今天还活着,恐怕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除非是小三。难道是小三?我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轻轻地呼唤:“小三,三三?”熊猫似乎愣了一下,继而放松下来,坦然地和我相对而视。

  那一刹那, 12年前的场景似在眼前,那熊猫的眼神也分明透露出若有若无的亲近。森林里只有我和熊猫,还有穿越的时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站起身,像12年前一样,拍拍身上的泥土,攀着竹子,踩着栎树和杉树厚厚的落叶下山了。

  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在我人生的这15年里,我是与熊猫一起度过的,其中的7年就是在秦岭南坡的这条山谷里,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森工局——陕西长青林业局。我大部分的时间穿行在这片竹林里,记录熊猫每天如何吃,如何行,近距离观察野生熊猫母亲如何把她的新生幼仔哺养长大。只有深入了解熊猫生存的需求,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它们。那是我人生中极其难得且前所未有的一段经历。

  在野外观察熊猫很不容易,因为它们很难看得到。千百年来和人类交往的经历让熊猫学会了生存之道:躲避人类。看不到熊猫,对研究而言是巨大的障碍。因此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办法接近熊猫,打破它们的戒心,成为它们的朋友。

  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发情期之外个体间谋面很少。竹林又非常茂密,有时熊猫在两米之外吃竹子也只能闻其声。幸运的是,它们食量很大,快吃快拉,每天要排出近百团粪便,这给跟踪熊猫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时间一长,我们凭粪便就可以大致分辨出周围有几只熊猫,以及它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我开始听到熊猫的叫声,闻到它们留下的嗅味,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幸运时也有偶遇,但总是匆匆一瞥。熊猫就像森林里的精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有一天,我从山上下来时迎面碰上了一只个头很大的熊猫,它正在距我30米开外的雪地上吃竹子。我停下脚步试图慢慢接近,而熊猫和往常一样,扔下手中的竹子就要转身逃走。如何才能让它了解我的善意呢?情急之下,我的嘴中不由自主发出了熊猫的叫声!我尽量让叫声温柔和缓,希望它能听得懂其中的含义。出乎我的意料,听见叫声后熊猫停下了匆忙逃离的脚步,它低下头,似乎有点疑惑,不知如何反应是好。停顿了几分钟后,熊猫开始轻轻地回叫,它一边叫着,一边慢慢移动身体,消失在了竹林里。这场际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许可以用叫声和熊猫交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12种青蛙新品种。这些新发现的蛙种非常稀有,它们只有在单一环境下才能生存,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1. 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因其独特的“猫叫声”而得此名,它是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的12种青蛙新品种之一。据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比基-达斯说,体长1.4英寸(3.5厘米)的Nyctibatrachus poocha的生活方式非常隐秘,它们经常躲藏在印度喀拉拉西高止山脉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岩石缝隙里。1994年到2010年间,达斯及其同事在印度西海岸的森林里寻找生活在小溪里、喜欢夜间活动的蛙类Nyctibatrachus。据9月15日发表在《Zootax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12种新种青蛙外,该科研组还重新发现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青蛙。

  2.独特的交配

独特的交配独特的交配

  最新发现的乔格夜蛙拥有“极其独特的”养育方式,至少对青蛙来说,事实正是如此。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会共同守护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这种青蛙因其栖息地乔格瀑布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雄蛙在追求雌蛙时,它会坐在溪流上方的树叶或者树枝上,发出“招牌式叫声”。当一只雌蛙靠近时,它会用前爪抓住异性长达20分钟。然后它纵身跳下,雌蛙开始产卵,雄蛙给卵受精,然后用身体盖住受精卵。达斯仅在6种夜蛙身上发现这种双亲共同养育后代的方式,不过他怀疑Nyctibatrachus genus也存在这种情况。

  3. 佳维夜蛙

佳维夜蛙佳维夜蛙

  达斯及其同事们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种植园里发现高声鸣叫的佳维(Gavi)夜蛙。它的名字是根据位于该种植园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佳维的名字命名的。12种新发现的蛙种,有几种非常罕见,它们仅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小片森林里。佳维夜蛙等其他青蛙则生活在保护区外,它们需要环保努力的关注。

  4.活跃的蛙

活跃的蛙活跃的蛙

  精力充沛的维亚那德夜蛙,雄性体长达3英寸(7.7厘米),现在它们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与它们的同胞不同,维亚那德夜蛙不会抛下自己产的卵,任由它们受到威胁,它们会守护在受精卵旁边,迎击任何入侵者。例如,“调查人员距离受精卵太近时,守护在后代身边的青蛙父母的身体立刻发生膨胀,或者隆起身体,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咬住人类伸过来的树枝或手指”。

  5.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据悉,Spinular 夜蛙仅生活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地区,这种青蛙也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达2.6英寸(6.6厘米)。Spinular 夜蛙的学名是Nyctibatrachus acanthodermis,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acanthos(意思是脊骨或刺)和dermis(意思是皮肤),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背上长满刺的皮肤有关。

  6. 库尔格夜蛙

库尔格夜蛙库尔格夜蛙

  这是库尔格(Coorg) 夜蛙被认为已经灭绝90年后再次有人发现它。这种青蛙起源于1920年纳拉亚纳-劳的描述里,达斯表示,“他是印度两栖动物研究的先驱”。这种动物是在库尔格发现的,即现在的果达古 (Kodagu ),它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组成部分。达斯及其同事仅在果达古附近的城镇梅尔卡拉发现一只雄性库尔格夜蛙。(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德意志狂想曲

  李斯特年少成名时,贝多芬舒伯特相继去世。法国大革命的遗泽——或曰后患——之一,是推送欧洲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末代王孙与正当勃兴的资产阶级幡然醒悟,不再亏欠当世的天才。在十九世纪音乐文化的庞大谱系中,李斯特既是时代的骄子,也被时代的热情所淹没。再详尽的音乐史只是梗概,无数真切的故事藏在小城角落。

  熊猫岁月

  在秦岭腹地活跃着近300 只野生大熊猫,研究者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确认秦岭大熊猫为一个新亚种,在毛色、骨骼、等方面均与四川大熊猫存在不同之处。“熊猫妈妈”吕植在秦岭生活和工作了15 年,从她的视角,我们将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熊猫研究和保护。

  第二性崛起

  各大发展中国家中,生育率下降速度可媲美中国的恐怕只有巴西了。但巴西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效全是靠女性的坚定信念和电视剧中对现代家庭观的宣传。

  胜者阿蒙森

  这个挪威人生于冰雪相映的国度,成为史上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他热心功名,精于算计,凭着一股暮年壮志奋力救援失事的老友,消失在毕生热爱的皑皑极地中。

  北非图阿雷格人

  他们没有固定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国籍,曾经雄踞一方的族群如今只余下无根的游牧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电视直播老鼠现身

首相猫

  科学网(kexue.com)讯 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英国第一猫赖瑞(Larry)非常不敬业!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养它是为了解决鼠患问题,结果它则是只爱睡觉,完全不想猫拿耗子。

  之前英国首相官邸鼠辈猖獗的丑闻瞒传的沸沸扬扬,老鼠还淡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的直播画面,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台女记者露西曼宁(Lucy Manning)在首相官邸前对着镜头说话时,她身後就有一只老鼠从首相官邸跑出来,丢脸的画面随着现场直播,想剪都剪不掉。

  专业的捕鼠大队已多次到首相官邸灭鼠,但却没啥效果,虽然元月底时,官邸发言人还振振有辞,说唐宁街10号绝不会养猫,但经过评估,2月中旬,唐宁街从毕特西犬猫收容中心(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带回4岁大的虎斑猫赖瑞,希望它发挥本能,好好大开杀戒,因为收容中心推荐赖瑞,说它曾是流浪猫,捕鼠功夫了得。

  结果呢,当上英国第一猫的十多天,赖瑞只爱睡大觉,什么耗子也不抓,还曾因为爱睡觉,让媒体记者等了45分钟,之后可能因为刚起床还没清醒,居然狠狠撞了露西曼宁一下。

  赖瑞不但不工作,还让首相卡麦隆的衣服上沾满猫毛,又爱用爪子抓官邸职工的衣服,更曾数度企图逃跑;尽管如此,官邸的职工仍然很喜欢它,这就是人猫不同命的地方!

  而在赖瑞之前,铁娘子柴契尔夫人执政时,唐宁街10号也养过名叫韩佛瑞的猫,韩佛瑞一点也不偷懒,非常擅长抓老鼠,昵称内阁办公室捉鼠主任,甚至连院子里的知更鸟都丧命在它的利爪下。

  韩佛瑞从1989年到1997年都住在唐宁街10号,历经叁任首相,而在1997年布莱尔执政半年後,因首相夫人雪莉不喜欢猫,韩佛瑞只好退休,由一位公务员领养,直到2006年去世。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濒危的野猫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胚胎学家比尔·里奇是15年前克隆绵羊多莉的科学家之一。目前,他正在研发一种新的克隆技术,据信能够帮助挽救濒危物种。苏格兰野猫将成为这项新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如果取得成功,这项技术将成为动物克隆的一种新方式。

  苏格兰野猫是欧洲野猫家族成员,学名“Felis silvestris”,生活在苏格兰高地。它们是家猫的近亲,同时与欧洲的其他野猫种群存在血缘关系。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这种动物已经绝迹。爱丁堡“科学三角”的研究人员表示苏格兰野猫当前的数量只有大约400只左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野猫将在2050年灭绝。由于与家猫杂交,苏格兰野猫的基因纯净性受到威胁,免费割除家猫卵巢的做法也应运而生,但里奇表示家猫实际上也能扮演野猫拯救者的角色。

  里奇指出,卵巢被割除的家猫卵子可以作为新克隆技术的“原材料”。他可以通过基因检测鉴别纯种野猫,而后提取皮肤样本并培育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将用于克隆野猫,用家猫的卵子充当宿主。里奇表示东凯恩戈姆地区的卵巢割除计划使其可以获得大量卵子。他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一些野猫种群已通过利用家猫卵子进行克隆。此外,我们也成功利用狗的卵子克隆狼,用家养绵羊的卵子克隆欧洲盘羊(一种野生绵羊)。”


首先,里奇会在试管内培育来自被割卵巢的不成熟卵细胞,使其满足进行克隆的条件。在此之后,这些卵子用于培育含有供体野猫遗传物质的胚胎,胚胎随后被植入代孕猫的体内。整个过程并不会改善濒危野猫的基因库,但却可以充当一种确保繁殖期野猫始终拥有潜在配偶的方式。里奇希望在动物园进行这种克隆。在动物园,一些健康的动物往往无法孕育后代。据悉,这项研究计划获得苏格兰中洛锡安莫登研究院旗下Genecom公司以及英国动物健康研究所的资金支持,里奇希望能够筹集到更多资金,进行此项克隆研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山猫为了躲避母狮攻击,爬上15米高的仙人掌躲避
一只山猫为了躲避母狮攻击,爬上15米高的仙人掌躲避
这只山猫攀爬技术高超,即使是在仙人掌上爬上爬下,也没有受伤
这只山猫攀爬技术高超,即使是在仙人掌上爬上爬下,也没有受伤

  据外媒24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摄影师科特•房泽近日目睹到了惊险一幕:一只美国山猫为躲避狮子的追捕,竟一路爬上了50英尺(约15米)高的仙人掌,在上面呆了6个小时,直到确认危险解除。

  房泽称,这只小猫当正在摆脱一头母狮的追赶。这头母狮估计刚产下小狮崽,小猫不慎闯入了它们的领地。母狮为了显示威胁力,一直把猫撵到一株高高的仙人掌上。

  据悉,小猫爬上的这株仙人掌已经300岁了,有15米高,小猫爬上去后,母狮一直在下边咆哮、转悠,过了很久才离去。而猫在仙人掌上呆了6个小时,直到确定自己没有危险才爬下去。

  另一位目击者科特说:“山猫经常会为了躲避危险爬到高处,但这么高我还从来没见过。而且它爬得很有技巧,我们之后发现仙人掌上没有任何山猫的毛发或血迹,只有抓痕。当时猫看起来也挺镇静,估计它认为狮子无计可施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北京时间8月24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这些小动物会灵敏地察觉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猫尿味环境后,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受到抑制。

  论文合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罗伯特·萨珀尔斯基(Robert Sapolsky)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预料弓形虫感染后会抑制老鼠大脑的正常恐惧功能,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它竟然还会引发性唤起,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弓形虫需要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衍。因此,这种病原体不但通过操控老鼠的大脑,抑制其对猫的气味的恐惧,甚至还通过欺骗性的性唤起让它们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捕杀的风险。因为只有这样做,弓形虫才能得以进入猫的消化系统,也才能得以完成后代的繁衍。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仅仅会更改老鼠对于猫尿味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就是说受感染的老鼠的其它情感反应:焦虑,害怕,社交能力,记忆都仍然是正常的,并且对非猫科捕食者的味道仍然保持恐惧心理并能引导自己及时躲避危险。

  研究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帕特里克·豪斯(Patrick House)说:“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弓形虫会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操控,从而形成仅仅针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与此同时,此次的研究还暗示恐惧和吸引的反应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两种情感。”生物学家们相信这项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本能的恐惧感和性吸引的生物学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能搞清弓形虫具体是如何实现对老鼠大脑的操控的,而仅仅是证明它确实实现了这种操控。先前有研究认为弓形虫在侵入寄主大脑后会寄生在大脑杏仁核部位,这里正是大脑负责恐惧和其它情感行为的区域。

  但是此次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则将这项结果更推进了一步,他们证明弓形虫不但侵入并找到了雄性老鼠的大脑杏仁核部位,甚至还对这一区域的某一特定功能区进行了篡改,使老鼠只特定地对猫的气味失去天然的恐惧感,并使大脑在探测到猫的气味时激活对雌鼠引发的性吸引反应。

  人类群体中大约有1/3的人口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反应,这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没有煮熟的肉制品所致。对于人类而言,弓形虫危害最大的当属怀胎的婴儿和孕妇。

  然而根据一些最近的研究,弓形虫被证明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这种病症的显著特征正是大脑杏仁核功能紊乱和行为失常。生物学家们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搞清弓形虫究竟是如何对寄主大脑进行操控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