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哈勃望远镜拍摄下了一颗遥远恒星逐步毁灭的壮观图像。
猫眼星云或距地球3000光年,而现在的它可能就是太阳未来命运的写照--尽管这可能会在50亿年后才发生。
这颗处于巨红星阶段末期的濒死星球,其外层向外扩散,形成外部同轴圈。图像上显示其扩展范围达数百万英里。爆炸使星球的脉冲核心曝露在外。因为过程源于该星球内部核反应,蓝色气云的构成仍是未知。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气转化成氦气,从而发光。当恒星逐渐耗尽氢气,内部的核聚变逐步不稳,而恒星开始进入红巨星阶段。恒星变得愈加不稳定,接踵而来的是,恒星中心地区的核聚变反应开始延迟,导致一系列逐渐增强的能量脉动。最后的脉动使星球的外壳冲射入外太空,核心随之袒露在外。裸露的恒星核心电离了周边大气层,引发星云内部炽热的云。
但是科学家还不能完全弄清这个反应。
猫眼星云处在星云期已达10万年左右。行星状星云在宇宙间物质分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太空主要由氦和氢组成,恒星的核聚变反应,在外壳产生碳、氮、氧原子,并被喷进外层空间。
接纳猫狗 从“玩具”到“家人”
田金平儿子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脏病,手术费尚无着落
人物
旧毛衣、肥裤子,满身粘着狗毛,58岁的田金平头发上落着一层灰,手有点粗糙,但握起来很有力。
她管猫狗叫“孩子”,为救这些流浪的孩子,她花了15年。
情感
“玩具”看家护院主人感动
她最开始和狗打交道,是从妹妹家接来的5只狗宝宝,那时,狗对离异的她来说,只是“玩具”。
但一件事后,她把小狗当成了“家人”。
一天深夜,田金平和儿子已入睡,5只狗突然叫个不停,她起身走到门边,楼梯间里一阵急促的下楼声,打开门一看,门锁被撬坏了。
救助
通州租地 办猫狗收容站
她救的第一条狗,是车祸后被人遗弃在医院的“潇潇”。“尾巴和腿都断了,血肉模糊,我忍不下心不管,就抱回来了。”从此,救助流浪狗,便一发不可收。
遇到小区里的流浪猫狗,她就把它们带回家。
1998年起,已经收留了几十只猫狗的田金平把城里的房子出租。没了住处,田金平把儿子托付给前夫,带着“孩子”们,来到朝阳区一处独门独户的小院。那时,救助狗的费用来自她经营花店的收入。
随着捡的猫狗越来越多,2000年田金平放弃了生意,搬到通州,租了1亩7分地,一年4500元,自己盖的猫舍狗屋,“几十万的积蓄,都投到这里了。”田金平说,花费最多的,是给这些猫狗看病,“一只普通的外伤药膏,也得好几十。”
困难
儿子重病 手术费没着落
最难的时候,她身无分文,给狗看病没钱,她趴在屋里的抽屉上翻,“都是钢镚儿。”田金平觉得,那些难处都过去了,不愿多说。
田金平的儿子常说,妈妈在猫狗上花的心思,比在他身上花得多。
两年前,儿子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脏病,田金平才慌了神儿,原先被用于救狗的房租收入,田金平打算攒给儿子,用来做换心手术,“等着配型呢,万一有配型,没钱怎么办。”田金平说,她愧对儿子太多。
儿子患病的消息被关注她的网友得知,大家开始纷纷援助,“有不少人认养,还有不少人捐钱物。”田金平说,救助站的情况越来越乐观。
临走时,送狗粮的网友提出要合影,田金平拍了拍头上的灰,用手捋了捋头发,“他们老说我不注意形象。”照片中,田金平的裤子上沾着狗尿,脸上满是笑。
我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猫和鸟打架,这在平日看来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猫不会飞,怎么可能和鸟扯上关系?但日前一位美国网友却将一段猫和鸟打架的视频上传到了网络上,并引发了百万次的点击。
在视频画面中,一只野猫在路边悠闲的散步,突然间对面飞来一只鸟,小鸟似乎对猫咪非常的感兴趣,飞到猫咪的面前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随后转身飞走了。野猫看起来并不怎么“待见”这只小鸟,根本就不搭理它。小鸟见猫咪无动于衷,忍不住再次飞过来骚扰这只野猫,就这样三番五次的过后,这只猫终于动怒了,突然间跳起来,用两只前爪去伏击这只调皮的小鸟,而且一下子给抓着了。
这一幕恰恰被一位在路边经过的美国网友拍到。他在视频后面留言到:“太不可思议了,当时我只是觉得很有趣,于是便开启了录像机,但是却拍到了这样有趣的画面,那只猫功夫是如此了得,先是施展了‘凌波微波’,随后又用‘飞天擒拿术’将小鸟给抓住。一蹦一抓令人叹为观止。”
这段视频总计52秒,尽管不长,但是在上传到网络上之后,立马引起了轰动,迄今为止已经有百万次的点击量。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赞叹这只猫简直就是功夫大师。
(科学网-kexue.com 千里马)
这只直立张望的豹子犹如正在站岗的猫鼬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一名旅行向导发现了这个极为罕见的景象,这只大猫正在追踪疣猪,当猎物消失在一些长势茂密的草丛中时,它被迫直立起身子观察远处,就如同一只正在站岗的猫鼬。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花豹每隔一会儿就会用后腿站立起来,跟踪张望它美味的猎物的动态。这种奇特的景象被27岁的莱特斯基列-卡莫克洛(Letsogile Kamogelo)在非洲博茨瓦纳的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营地附近拍摄下来。卡莫克洛先生是一名野生动物旅游向导,但即便连对野生动物见多识广的他也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豹子这样的奇特行为。
一个猫鼬的标准站姿
“这只豹当时正在追踪一只疣猪,它刻意与疣猪之间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距离,不过当猎物走到一些生长的较高的草丛中时显然无法观察到,这只豹子只得尝试用后腿直立的方式来张望。”卡莫克洛说,“不过这种动作显然不是豹子习惯的姿势,它每次最多只能支撑45秒到一分钟左右。”
卡莫克洛补充道:“豹子动作看起来小心翼翼,它当然不想让自己摔个四脚朝天。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行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类似的报道。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地形因素的影响,这只动物灵活的对环境变化做出了反应来适应捕猎需要。”
猎豹百科:
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快。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试着想想这样的场景:早上和老婆大打出手、到公司又和同事恶语相向、下班回家又撞了车。发生这些恼火的事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吗?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脑部感染寄生虫才改变了你的行为?
听起来很恶心,不过事实如此:脑部感染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寄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令人感到恶心———这些生物侵入宿主机体后,在宿主体内生活,以宿主的组织为食。
在这些寄生生物中,有一些格外奇异和恐怖。他们不仅蚕食着宿主的身体,而且劫持了宿主的大脑,使宿主的行为方式改变而更符合这些寄生生物的需求。
已知能改变宿主思维的寄生生物有几百种。幸运的是,它们大多数只寄生在昆虫身上。
比如虫草,这是一种真菌,在其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特定阶段时,会“命令”宿主攀爬到更高的地方,像一片高大的草叶上。而且宿主爬到高处后,就把自己紧紧贴在那里死去。然后,昆虫的尸体上会慢慢长出真菌的子实体,最后真菌的孢子会散落下来。真菌“命令”昆虫爬到高处,是为了把自己的后代传播得更远。
每种真菌只会攻击一到两种特定的宿主物种,以后就会长出各种形状的虫草,很多品种很美,恐怖的美。
金线虫选择食草动物作为宿主,它们会驱使宿主往水里跳。宿主淹死后释放出金线虫的后代,新一轮的劫杀行动又开始了。吸虫类寄生虫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后,会让淡水螺爬到更明显的地方,容易被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吃掉,这样这些寄生虫就自然进入其下一个宿主体内。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它对宿主行为变化的影响可能是最微妙的:感染老鼠后,刚地弓形虫选择性地攻击老鼠的杏仁核,老鼠就不再害怕它的主要天敌———猫。而且,受弓形虫影响的老鼠还会追寻猫尿的气味。
有趣的是,弓形虫不会影响老鼠对其他物体的恐惧:老鼠还是会害怕开放的空间,也能学会躲避点击。被弓形虫寄生后,老鼠唯一不再害怕的恐惧对象就是最爱吃老鼠的猫。不过,要知道猫可是弓形虫最喜爱的宿主,老鼠为何发生这样的改变就容易理解了。
弓形虫引人注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大多数影响宿主行为的寄生生物不同,弓形虫不仅感染具有高度复杂神经系统的哺乳动物,它甚至可能影响人类。放心,它不会让我们爱上猫尿的味道,但可以通过某种和杏仁体有关的方式干扰我们的脑电活动。
感染弓形虫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过敏症,也更愿意从事冒险活动。最新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既然感染弓形虫让我们的脑子更糟。你可能想问:某个人怎么会受到感染呢,这么奇怪的事情肯定很少见,对不对?
很不幸,答案刚好相反。20%到60%的美国人已经被弓形虫感染。一朝感染,终生相伴。
很难解释弓形虫为什么会和改变老鼠一样改变我们人类。这个问题可能无解,因为人类很少会被猫吃掉,除了非洲狮、印度豹那样的大猫。很可能是误伤,入侵的弓形虫折磨我们是因为错以为我们是比老鼠更可口的猫粮。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比老鼠幸运多了:只是脑子里住了些寄生虫,而不是被什么东西扑上来吞掉,一命呜呼。(魏天悦)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动物园近日发生动物伤人事故,来自中国四川的明星大熊猫“白云”突然攻击饲养员,导致饲养员受重伤。加州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正在调查事件原因。
据圣地亚哥动物园发言人介绍,大熊猫伤人事件发生在上周日(13日)上午,当一名饲养员试图让“白云”回到睡觉的地方时,平日温顺的大熊猫突然抓住饲养员的胳膊,随后对饲养员又抓又咬,事件持续了大约30秒钟。受伤的饲养员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加州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发言人称,饲养员伤势“严重”,管理局将调查动物园的安全防范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动物园是否为雇员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如果调查发现园方有过错或疏失,将面临民事处罚。
今年19岁的大熊猫“白云”是该动物园的大明星,自1996年从中国四川来到圣地亚哥动物园以来,一直深受游客欢迎,中方已多次延长“白云”的租借期。“白云”在该动物园共产下五只幼崽,最近一次生育是2009年8月5日诞下雄性幼崽“云子”。其余四名子女已先后返回中国。
目前圣地亚哥动物园共有三只大熊猫,分别是熊猫妈妈“白云”、爸爸“高高”和幼子“云子”一家三口。攻击致人受伤的“白云”已经重新与游客见面。(张炜)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猫狗因顽皮而被困某处的报道层出不穷,近日,美国一只3个月大的小猫爬进烟囱后便无法出去,在经历了三天的煎熬后才最终获救。
据国外媒体,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的一个县动物服务中心(Washoe County Regional Amimal Services)日前接到市民电话,一位房东说听到某租户房间里有猫叫声。经过现场调查,动物中心工作人员判断出叫声是从烟囱里传出。于是,他们便向消防部门求助,最终通过凿开烟囱壁才成功救出小猫。据消防部门的人员介绍,由于烟囱里有大量的烟灰阻挡了小猫,只有清除这些烟灰,小猫才能被救出。
悲剧小猫经历了三天的煎熬后才最终获救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只小猫叫做艾希莉(Ashley),它被救出烟囱后立即被送往当地的动物服务中心,此时的艾希莉已经是饥饿难耐了。为此,动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它准备了暖和的毛毯和可口的食物。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猫是只黑猫,后来冲洗后才发现原来它是有灰白色花纹。工作人员表示,在给它切除卵巢并接种疫苗后,便可等待新主人来认养它了。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据《时代周刊》报道,研究人员在中国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上大熊猫服装,帮助熊猫重新回归野外,避免人类对它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1.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5.繁殖习性
繁殖习性
众所周知,雌性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极低,每年春季仅排卵一次,而且排卵期仅持续2到3天。除此以外,它们还对交配没有任何兴趣。
6.困难
困难
该保护区包括大型圈养围场和周围有栅栏的大型野外栖息地。需要重新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首先要在这些半自然环境下生活。在这张图片里,一名饲养员正在给一只熊猫幼仔称体重。
7.悉心呵护
悉心呵护
研究人员正把一只熊猫幼仔放进篮子里,他们准备把它转移到新的生活环境。
8.运走
运走
一旦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将通过隐藏相机对大熊猫幼仔进行严密监视,以确保它的安全。
9.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2011年2月,这只大熊猫幼仔被放入该保护区的半自然环境里。然而,并非所有放归工作都是一帆风顺。2007年,一只名叫祥祥的5岁雄性大熊猫经过3年的训练后被放归野外,但是不久后研究人员在该保护区的一个偏远地方发现了它的尸体。据估计,目前大约有2000到3000只大熊猫生活在野外, 大约有239只圈养大熊猫。(孝文)
1.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 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4日消息,动物的生活在人类看来似乎很幼稚。然而,近日,一位德国摄影师在非洲拍摄到一只雄性猫鼬用前爪“搂着”身前一只小猫鼬的肩膀,双眼眺望远方,仿佛《狮子王》中的温馨场景再现。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德国48岁摄影师托马斯偶然中拍摄到了这一温馨场景,他的灵感来自于2008年上映的纪录片《猫鼬一家的故事》。据托马斯介绍,看完这部电影后,他便开始前往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境内的草原,专门拍摄可爱的猫鼬生活。
狮子王场景
托马斯偶然中拍摄到了猫鼬父子
托马斯所拍摄的这张照片勾起无数人对《狮子王》中一些片段的无限回忆。《狮子王》自1994年放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4.9亿英镑(约合52亿人民币)的票房净收入位列史上动画片票房榜榜首,在动画界的地位至今仍无可撼动。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猫鼬,直立身高仅12英寸(约30厘米),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嗜好群居,生活在地球上最炎热干旱的非洲草原上。正常状态下猫鼬们性情温和,但是暴怒时其攻击是相当致命的。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