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华网东京2月18日电(记者吴谷丰)日本农林水产大臣鹿野道彦18日说,日本决定提前结束捕鲸船在南极海域的“科研捕鲸”活动。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鹿野当天上午在记者会上说,为确保捕鲸船和船员安全,不得不提前结束在南极海域的“科研捕鲸”活动。

  报道称,日本捕鲸船队通常每年秋天至次年春天在南极海域捕鲸。本月,动物保护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在南极海域发现日本“日新丸”捕鲸船,多次“异常接近”捕鲸船并“干扰”捕鲸作业。基于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决定提前结束“科研捕鲸”,并让捕鲸船队回国。

  国际捕鲸委员会1986年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海域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

  反捕鲸人士一直要求日本停止捕鲸,反捕鲸组织近年来多次出动船只干扰日本捕鲸船队作业,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日本水产厅一名官员16日说,由于频频受环境保护组织“阻挠”,日本捕鲸船队已暂停、甚至可能提前结束今年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的捕鲸船队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南极捕鲸,但船队多次在海上遭到反捕鲸组织的围追堵截。

  高压水枪对臭弹

  日本捕鲸船队包括四艘捕鲸船和180名船员,今年的目标是趁南半球夏季,在南极海域捕945头鲸。去年12月,船队从日本出发进入南极海域,但船队的捕鲸活动持续遭到环保组织的阻拦。过去数周来,总部位于美国的反捕鲸团体“海洋守望者”的船只一直在追踪日本捕鲸船,阻止其猎杀鲸。该协会的三艘船只紧跟捕鲸船队,抓住一切机会阻止他们捕杀这种温和的海洋巨兽。双方也发生冲突,捕鲸船用高压水枪驱赶反捕鲸人士,而后者则投掷“臭弹”还击。

  或提前结束捕鲸

  在环保组织奋力阻拦的背景下,日本水产厅一名官员16日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捕鲸船已于2月10日暂停捕鲸活动,甚至可能提前结束今年的捕鲸,“我们正在评估当前的形势,包括考虑提前结束捕鲸任务。不过,目前水产厅还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这名官员称,捕鲸船燃料不足是暂停捕鲸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躲开反捕鲸组织的拦截,捕鲸船不得不迂回曲折航行,耗费的燃料远远超出预期。

  日政府称“谴责”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6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他称“海洋守望者”反复骚扰捕鲸船的做法“应受到谴责”。日本媒体称,由于反捕鲸船的围追堵截,捕鲸船队根本没办法捕鲸。据悉,“海洋守望者”的船只通常以堵在捕鲸船母船“日新丸”装载台前的方法,阻止捕获的鲸被拖上船。“协会”方面说,最近几天,日本捕鲸船队已经离开了他们以往的捕鲸区域,正向南美方向前进。

  国际捕鲸委员会1986年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目前只有日本、挪威和冰岛等少数国家支持捕鲸行为。

  日本利用“科研捕鲸”条款,每年在南极海域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但这些鲸最后大多都上了本国居民的餐桌。日本政府一直辩称,捕鲸是日本传统文化。(谢来)

  声音

  “每救下一头鲸都是胜利”

  对于日本暂停捕鲸的做法,国际反捕鲸组织表示谨慎欢迎。

  “海洋守望者”负责人沃森表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表明我们的战术是成功的。他们可能捕到了30到100头鲸,但显然他们根本没捕到更多鲸,因为我们让他们每天都没法工作。”

  “每救下一头鲸,都是我们的一次胜利,所以我们打赢了很多胜仗。”沃森说。为了阻止日本捕鲸,该组织也付出不菲代价。

  去年,一名“海洋守望者”成员被日本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理由是他非法登上了一艘捕鲸船。该组织还有一艘船与日本捕鲸船相撞后沉没。今年“海洋守望者”新增了一艘高速小艇,沃森说:“这是我们成绩最好的一年,每一年我们变得更强大,捕鲸船队变得更弱。”但他也强调,捕鲸船上的工作人员没有理由担心自己的安全,“我们已经来这里7年了,没有伤害过任何人。”(谢来)

  行动

  智利派军舰“盯防”日船

  当地时间14日,拉美9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日本立刻停止在南极海域捕杀鲸鱼的行动。而智利也派军舰跟踪日本捕鲸船。

  14日,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等拉美9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共同反对日本在南极海域的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鲸鱼。声明指出,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每年前往南极海域捕鲸,其中包括一些濒危鲸类,这不仅威胁特殊鲸类的繁衍和生存,更使得各国不能就捕鲸禁令达成一致。此前,智利海军宣布,正在对日本捕鲸母船“日新丸”进行监视和追踪。另外,澳大利亚也曾对日本捕鲸船队派出过监视船。去年澳政府还警告,如果日本不停止捕鲸,将在国际法庭对日本提起诉讼。(谢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去过酒吧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酒吧嘈杂,交谈时不得不提高声音,以使对方听到。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对鲸的求偶呼叫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鲸鱼向情侣发出的求偶信号越来越大———几乎是50年前的十倍。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越来越吵闹的海洋环境。
 

  研究者们在英国周边海域深入观察了鲸鱼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喧闹的海洋环境的。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海域里,有大量的海上钻井平台,有繁忙的海上运输,还有声音巨大的海洋风力发电厂,那是世界上最嘈杂的海域之一。
 

  海洋生物学家皮特·泰克发现轮船和海上平台发出的声音有着跟鲸类叫声相同的音频。于是,鲸类尝试改变它们发出的声音音量和频率,使叫声更大更加具有穿透力,就像是原来唱低音的歌手转向高音。
 

  鲸鱼的歌声能够传播到几百英里之外的海域,这对它们的求偶活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海洋变得越来越嘈杂,给鲸类的交配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鲸 类的呼叫变得不如以往精细,而且需要多次重复,因而交流当中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有些鲸鱼被迫改变了叫声,不仅改变了音量,还改变了音阶,造成它们的 同类误以为它叫错了自己的“名字”,鲸鱼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越来越难了。
 

  海洋噪音,就是人类给鲸鱼制造的尴尬。(赵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2月11日电据外电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11日凌晨称,菲律宾和印尼之间的西里伯斯海域发生6.7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深夜,震中距离菲律宾棉兰老岛桑托斯将军市330公里,震源深度512公里。

  在这次地震前两分钟,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刚发生里氏6.5级地震。

  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没有发布海啸警报。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去过酒吧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酒吧嘈杂,交谈时不得不提高声音,以使对方听到。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对鲸的求偶呼叫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鲸鱼向情侣发出的求偶信号越来越大———几乎是50年前的十倍。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越来越吵闹的海洋环境。

  研究者们在英国周边海域深入观察了鲸鱼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喧闹的海洋环境的。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海域里,有大量的海上钻井平台,有繁忙的海上运输,还有声音巨大的海洋风力发电厂,那是世界上最嘈杂的海域之一。

  海洋生物学家皮特·泰克发现轮船和海上平台发出的声音有着跟鲸类叫声相同的音频。于是,鲸类尝试改变它们发出的声音音量和频率,使叫声更大更加具有穿透力,就像是原来唱低音的歌手转向高音。

  鲸鱼的歌声能够传播到几百英里之外的海域,这对它们的求偶活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海洋变得越来越嘈杂,给鲸类的交配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鲸类的呼叫变得不如以往精细,而且需要多次重复,因而交流当中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有些鲸鱼被迫改变了叫声,不仅改变了音量,还改变了音阶,造成它们的同类误以为它叫错了自己的“名字”,鲸鱼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越来越难了。

  海洋噪音,就是人类给鲸鱼制造的尴尬。(赵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东京2月5日电 (记者刘华)日本东部千叶县附近海域5日上午发生里氏5.2级地震,东京都及东部地区多个县有较为明显的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告。

  据日本气象厅宣布,此次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0时56分,震中位于北纬34.8度、东经140.7度,震源深度约70公里。地震时,新华社记者在东京的办公室内感到明显晃动,室内悬挂物品也小幅摇摆。

  目前,日本铁路、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运行正常。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29日06时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三天,西南地区中东部多阴雨(雪)天气,新疆北部、西藏东部、山东半岛东北部,江南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海南东部、台湾北部有小雨或阵雨,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受冷空气影响,江南东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气温将下降3~6℃。

  近日,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给正处于高峰期的春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云南贵州等省多次发布道路结冰预警以及大雪预警。不过,中央气象台昨日消息称,预计29日起至2月2日,全国大部地区以多云间晴为主,气温缓慢回升。天气转好利于春运交通。

  具体预报如下:

  29日08时至30日08时,西藏东部、吉林东部、山东半岛东北部、江南东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海南东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东部、黄淮东部、东南沿海等地有4~6级风。我国东海及其以南海域有7~8级、阵风9~11级的偏北风。

  30日08时至31日08时,西藏东部和西南部、山东半岛东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云南西北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其中,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另外,海南中东部、台湾北部有阵雨或小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等地有4~5级偏北风;台湾海峡及其以南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10级的偏北风。

  31日08时至2月1日08时,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地区大部、海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贵州西部的局部地区有冻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等地有4~5级偏北风。台湾海峡及其以南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的偏北风或偏东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造暗礁是一把双刃剑 会威胁航行污染海水

美国海岸警卫队“杜纳”号快艇的舰桥上布满发光的海绵和珊瑚,吸引了大量小口石鲈和潜水爱好者。1987年,“杜纳”号被有意沉入基拉戈海域,成为海下120英尺(约合36米)处的一座人造暗礁。

人造暗礁是一把双刃剑 会威胁航行污染海水

宽嘴石鲈和黄尾鲷穿过海王纪念礁。这座海底墓园座落于迈阿密海滩沿海海床,装点着大量拱门和圆柱。墓园的纪念雕塑由大约200人的骨灰与水泥混合后铸成。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生物学家表示人造暗礁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海洋生产力和改善当地渔民生活的同时,人造暗礁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它们会吸引本来生活在天然暗礁的鱼类,成为红鲷鱼等热销鱼类的“屠宰场”并让一些面临生存压力的种群遭过度捕捞的情况更为严重。此外,一些人造暗礁还可能对船只航行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因长年泄露污染物毒化所在海域。

    导弹追踪舰变暗礁

    2009年5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在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港11公里处的海域,“范登堡”号导弹追踪舰被埋在吃水线下方深处的46个炸药包炸沉,仅用于两分钟便沉入海底。这艘导弹追踪舰长159米,已经退役多年,船身上布满铁锈,两个雷达天线早已成为摆设。随着爆炸声响起,刺鼻的火药味随风飘散,滚滚黑烟腾空而起。

    沉船现场,电视台的直升机盘旋在上空进行拍摄,数千名旁观者在距离现场不远的船上目睹“范登堡”号快速沉入大西洋。沉船项目组织者乔·韦瑟比宣布:“今天下午就会有鱼儿在这艘沉船上安家落户。他指出,“范登堡”号将随着时间流逝成为一座人造暗礁,将潜水和钓鱼爱好者吸引到基韦斯特。

     实际上,“范登堡”号导弹追踪舰并不是第一艘被有意沉入海底,成为人造暗礁的船只。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海域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杜纳”号和 “比布”号快艇以及美国海军“斯皮格尔·格罗夫”号登陆舰的坟墓。在距离彭萨科拉海滩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的海底,沉睡着美国“奥里斯坎尼”号航空母舰,这是有意沉入海底充当人造暗礁的最大船只。二战期间,数十艘货船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被击沉,现在也已经成为人造暗礁。

    海洋中的“绿洲”

    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沉船所在区域是理想的捕鱼地点。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渔民便有意使用相互交错的原木制造人造暗礁。现在,充当人造暗礁的往往是被丢弃的垃圾,例如旧冰箱、购物车、报废的汽车以及自动售货机。可以说,几乎所有沉入海底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人造暗礁。相比之下,官方批准的充当人造暗礁的东西往往更为怪异,其中包括退役的地铁、过时的坦克、装甲人员运输车、石油钻井平台以及专门用于制造人造暗礁的蜂窝式模块——暗礁球。

    类似“范登堡”号这样的废旧船只如何以及能否成为人造暗礁取决于深度、水温、洋流和海床构成等多种因素。绝大多数吸引海洋生物的人造暗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可预测性。首先,洋流在遭遇类似“范登堡”号这样的垂直结构时会形成富含浮游生物的上升流,为沙丁鱼和米诺鱼提供一个可靠的觅食地,同时也吸引金枪鱼和鲨鱼等捕食者。其次,人造暗礁能够为穴居和生活在裂缝中的鱼类提供保护,例如石斑鱼、鲷鱼、金鳞鱼、鳗鱼和扳机鱼。狗鱼和梭鱼等奉行机会主义的捕食者也可以利用人造暗礁,静等猎物自己送上门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在数月、数年或者10年内,取决于海洋的“心情”——人造暗礁上将布满大量藻类、被囊动物、软硬珊瑚和海绵,成为海洋生物的安乐窝。

    几十年来,墨西哥湾的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所在区域便成为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因为很多鱼类栖息在钻井平台的水下结构内。“猎户座”号船长迈克尔·米格里尼说:“人造暗礁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既提高了海洋的生产力,又改善了附近渔民的生活,可以与沙漠绿洲相提并论。”

    也可能成“屠宰场”

    但令一些生物学家感到担忧的是,人造暗礁也可能吸引本来生活在天然暗礁的鱼类,并成为红鲷鱼等一些确定热销鱼类的“屠宰场”。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海洋学教授詹姆斯·科万表示:“对于红鲷鱼来说,人造暗礁无疑就是一个诱饵。如果只以捕捞量作为衡量标准,部署人造暗礁显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但这些结构往往部署在浅水域以便于捕捞,它们会吸引生活在距离海岸更远的天然暗礁的鱼类,同时让一些面临生存压力的种群遭过度捕捞的情况更为严重。”

    一些人造暗礁还可能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同时因长年泄露污染物毒化所在海域。“范登堡”号沉船项目耗资840万美元,其中有近70%的资金用在清理工作上,包括拆除10多吨的石棉和超过80万英尺(约合243公里)的电线,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降低污染风险。由于潜在的污染风险,制造人造暗礁必须严格遵守美国政府国家人造暗礁计划的相关规定。

    暗礁葬礼悄然兴起

    奥斯本轮胎暗礁座落于佛罗里达州布罗瓦郡海域海底,是一项臭名卓著的人造暗礁项目。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项目曾被视为一个能够实现双赢的环保举措,但最终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所谓的双赢是指在巧妙处理200万个废弃轮胎的同时打造一个海洋栖息地。但事实证明,使用硫化橡胶制造的轮胎并不是珊瑚生长的理想基层。这些捆绑在一起的轮胎并未起到“扩张”附近两个天然暗礁的作用,反而对脆弱的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成捆的轮胎四分五裂后被冲上海滩。为了清除这些垃圾,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实际上,成为人造暗礁不仅仅是废旧轮胎和船只的最终命运,同时也是一些前卫人士的归宿。现在,一些公司正为希望死后化身为人造暗礁的人提供这种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暗礁葬礼。迄今为止,这一产业的市场规模仍小的可怜。

    海王暗礁就是这样一场另类葬礼的主角。根据打造者的最初想法,海王暗礁本是一个艺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提供葬礼服务成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有大约200人通过这一项目在死后化身为暗礁。参与者的骨灰与水泥混合后铸成圆柱、海星、脑珊瑚以及其他造型。他们的这些化身将在不久后被无脊椎动物吞噬,与此同时,雀鲷也会在上面产卵,藻类则在上面开辟自己的殖民地。 (本文译自/国家地理 编译:shooter)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海水沿着海岸线从寒冷过渡到微温,又从微温过渡到暖热。各处的海洋生物全都异彩纷呈。

  摄影:布莱恩 · 斯凯利 Brian Skerry

  翻译:王晓波

  日光从冰的裂隙中流泻而下。较厚的冰坨被海藻装点得色如美玉,闪着碧绿的光。这个冰霜世界里的众多角色开始现身了:半透明的蓝色浮游蜗牛,尾巴好似艺妓的折扇的粉色鱼,还有一条黄橙橙的圆鳍鱼,那模样就像刚从日本的《宠物小精灵》卡通片里蹦出来一样。

  这就是等待着摄影师布莱恩· 斯凯利的水下世界。斯凯利此时身处日本东北角,正在一个渔业小镇附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海滩。他身穿裹头潜水衣,背着氧气罐、呼吸管、调节器,还有15公斤的加重铅块,穿上脚蹼,慢慢把脸浸入水中,来适应零度以下的海水。他感到嘴唇发木。然后,他把相机拿在手里,从大块浮冰间下潜,进入与知床半岛毗邻的鄂霍次克海域。

  大多数人都觉得日本版图就是挤在一起的几个大岛,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不那么简单。日本的国境抻得很长,有2400多公里,包含5000多个岛屿。陆地和海洋在如此大的跨度内互相交融,容纳着至少三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寒冷的北方,僻处一隅的知床半岛临近海域冰封雪覆,翼展足有两米的海雕和帝王蟹是这里的常客。伊豆半岛周边及富山湾是温和的中部海域,距东京的摩天楼群不过几小时车程,这里有大群的萤乌贼和软珊瑚林。而在暖洋洋的南部,东京以南800公里处有小笠原群岛,美丽的蝶鱼和硕大的沙虎鲨共享着30多个岛屿间的珊瑚礁。

  海洋生物如此丰富多样,洋流是关键所在,它们送来温度从约零下1度到零上30度不等的海水,浸润着日本的海岸。它们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几项世界记录:强有力的“黑潮”推送暖水北上,令珊瑚在寻常情况下无法生长的海域大行其道;东库页岛洋流拉动冷水南下,使知床半岛成为纬度最低的拥有冬季海冰的地方。

  这些洋流影响的不只是水温而已,它们还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海洋生物。据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罗伯特· 凡韦西克教授讲解,火山活动中形成的日本海岸线到处是参差不齐的小海湾,许多岛屿被珊瑚礁环绕,形成的潟湖“就像网兜一样,留住了漂来的珊瑚虫和鱼苗”。

  与世界上太多海域的境况一样,这些生态系统的未来不太乐观。日本正在填潟湖造地,只要一开工,鱼、珊瑚和螃蟹的幼苗将不再停驻。

  就目前来看,这里的海洋生命仍繁荣昌盛,有布莱恩· 斯凯利的照片为证。他从冰冷的海水里浮上来的时候,很感激海滩上有家茶馆。他甩掉装备,啜着酱汤暖身,坐在地上看雪飘落。自始至终,那条橙色的圆鳍鱼都在附近游弋,而浮冰在水下泛着绿光。

  ——茱丽 · 贝瓦尔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旨在达成新的捕鲸管理法规的国际努力最终无果而终,使得每年捕杀1500头鲸鱼的捕鲸阵营仍有机可乘,包括在南大洋鲸类禁猎区继续捕杀鲸鱼。

  上周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在摩洛哥阿加迪尔召开年会,重点讨论解禁商业捕鲸,不过捕鲸要接受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严格监管,而且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这将有助于减少捕鲸的数量。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海洋大动物项目主管霍华德-罗森鲍姆说:“经过三年的历程,以及观点严重对立双方激烈的讨论,谈判最终还是崩盘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设于纽约的一个非营利组织。

  罗森鲍姆同时还是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他说:“目前,前进的道路并不明确。与此同时,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仍会维持现状。”

  这意味着日本、冰岛和挪威三个支持捕鲸的国家,将会继续开展科学捕鲸或其他不受监管的捕鲸活动。1986年国际社会通过一项商业捕鲸禁令,日本、冰岛及挪威是最后三个仍顽固坚持商业捕鲸的国家。从禁令颁布至今,这三个国家已经非法捕杀了3万多头鲸类。

  不再是鲸类禁猎区?

  南大洋鲸类禁猎区问题很明显是在本周的会议上双方无法达成妥协的症结所在。

  1994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将南大洋鲸鱼禁猎区划为禁止商业捕鲸的关键海域。这一环绕南极大陆的海域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大多数鲸鱼在这里进行捕食。

  不过日本方面却对这一禁猎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且在这一海域捕杀了大量鲸鱼。日本方面这一一意孤行的行为招致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烈反对,澳大利亚政府准备将日本告上国际法院。

  捕鲸阵营希望能到南大洋鲸类保护区进行捕鲸,但是反捕鲸阵营对此强烈反对。

  罗森鲍姆说:“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允许捕鲸者扩大捕杀鲸鱼的海域,之前他们不被允许在这些海域捕鲸。鲸鱼禁猎区对于鲸类数量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急切地希望使这一禁猎区发挥更大的效用,使得捕鲸者无法在鲸类的关键捕食地进行捕猎,以及在鲸类其他的重要栖息海域对其进行捕杀。”

  日本面对日益高涨的反捕鲸呼声

  日本一直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进行捕鲸活动,不过最终大多数被捕杀的鲸鱼被上了餐桌,而不是进入了实验室。

  比如,2009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洛杉矶一家日本料理店中的肉类是来自于日本以科学捕鲸为名捕杀的一头鲸鱼。

  日本捕鲸人士称,鲸鱼的数量足以承受目前的捕鲸水平,而且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需要完全禁止捕杀鲸鱼。

  据美联社报道,日本人甚至觉得反对捕鲸的呼声根植于对日本的文化偏见。日本捕鲸联合会的一名前发言人Shigeko Misaki2008年表示,反捕鲸行动有点过头了。

  她说:“这几乎成了一种宗教,鲸鱼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唯一标志。信仰这种宗教的人认为所有的日本人都是邪恶的,因为我们捕杀鲸鱼。”(唐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