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备受关注的渤海蓬莱19-3油田的溢油仍未完全封堵。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前日国家海洋局再次登检溢油事故的平台,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国家海洋局已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上周通报已无明显漂油

  国家海洋局本月5日通报了蓬莱19-3溢油事件,国家海洋局表示,油田B平台和C平台的溢油分别于6月19日和21日得到基本控制。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同时,国家海洋局已要求康菲公司,继续查找B平台海底溢油确切原因,及早封堵溢油源。

  次日,康菲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海底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

  平台附近再现少量漂油

  而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的最新检查结果却显示,油田的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通报,7月1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司、中国海监总队和北海分局有关监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再次登检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的B平台和C平台,监督检查相关溢油处置工作进展。

  联合检查组重点查看了溢油点封堵的情况,以及溢油风险源排查情况,实地检查了B平台的开排罐、闭排罐以及B平台漏油处,C平台钻台、采油树等溢油重点风险部位和生产流程。

  康菲被令提高维修效率

  国家海洋局称,在检查中,联合检查组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的油花溢出,根据7月10日卫星遥感信息,在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油带。而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检查组现场了解到,溢油原因的排查进展缓慢。

  对此,联合检查组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在安全作业的前提下,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同时,联合检查组还明确要求康菲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溢油的相关情况如实并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

  -探访

  当地渔民发现寻油飞机增多

  海监部门称已构建全天候立体监控

  10日,本报刊发《渤海溢油海域仍在围油作业》一文,在漏油现场披露,声称已无漏油的蓬莱19-3油田附近仍可见浮油及大量清油船。

  尽管这两个平台溢油事故声称分别在6月19日、21日得到基本控制,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仍有少量漂油在平台附近出现。昨日,再度漏油的情形得到国家海洋局确认。

  昨日上午,山东蓬莱,距事发地约70公里的海域上不断有直升机盘旋。当地渔民说,这几天直升机特别多。有蓝白色的,还有橙色的。依照以往惯例,蓝白色直升机隶属海监部门,而橙色的直升机则属于海上钻井平台。

  “这些飞机是找油污的。”一位渔民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哪的海面飞机多,哪里就可能有漏油。”

  昨日中午,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19-3钻井平台附近海域仍有漏油。据记者查阅,该海域系10日记者到达的海域,当日相关公司仍坚称,那里已无漏油。

  昨日下午,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鞠炳胜确认了油田再度漏油这一消息。他说,现在,在事发油田蓬莱19-3周边,从天上到水面再到海底,都有海监队员。他强调,海监已安排了五条执法船、两架直升机和数名潜水员,对事发海域进行24小时三维立体监控。

  另据了解,除去上述措施,海监部门还启用卫星对事发水域进行监控。此外,海洋局还责成清污方使用三层滤网的围油栏在现场围油,以防油膜向四周漂移。相关评论见A02版

  -说法

  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因溢油事件备受公众质疑

  “污染高危企业应派驻监管员”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中海油和美国康菲公司因未及时发布漏油信息广遭质疑。昨日,钻井平台再次发生漏油,公众对两家公司的不满再度升温。

  在北京,一网友对中海油及美国康菲公司发布消息的变化无常,表达了不满,“中海油的话,真是油话,油得不能再油了。前面刚说过不漏了,媒体一去,马上又漏油。”

  在烟台,教师张先生对两家公司处理此事的态度亦表达了质疑。经分析,他得出结论,两次向公众发布漏油消息的主体都是国家海洋局,而作为在第一时间就会知道是否漏油的企业,却一直不见消息公布。

  上海一位网友表达了不满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派相关人员进驻这样的易发生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日常监控,我想效果应该会好些。”他表示,“在陆地上,这种监督模式并不少见。”

  已了解国家海洋局的表态,目前正在联络相关部门确认了解情况,在没有获得准确信息的情况下难以向媒体发布消息。公关部门将会在获取正确信息的第一时间告诉记者。在漏油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公司就成立了应急小组,这里面也包括了现场指挥、清污以及原因调查小组等组成部门。——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公关部门有关负责人

  目前确实还有一些清污船和围油栏在海上工作,海上油膜应该是没有了,但零星的油点还是有。目前公司还未从康菲石油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中海油一直也是督促对方及时如实披露信息,在事件处理上,中海油也是积极配合。——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

  -释疑

  “长岛海域浮油由来已久”

  曾发生输油管打孔偷油、擅自倾倒油污等现象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山东长岛县海岸开始频繁出现油污。媒体将此现象报道后,国家海洋局称,经初步判断,长岛浮油与平台漏油无关。

  上述消息的发布,引来了公众对浮油来源的疑问。“不是平台漏油,那油是哪来的?”

  昨日,在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漏油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一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长岛海域出现浮油的情况由来已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比如,有人为了谋利,曾在输油管道上打孔偷油。还有一些船只违法在海面上倾倒船内油污。上述情况都会造成浮油出现。

  “这些情况屡禁不止。”他说,“就是处罚力度太小,最高才罚20万。”

  漏油事件发生后,事发海域部分地区出现海洋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现象,监测站综合科毕科长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死亡的海产品,含海洋局在内的多个部门已介入调查。”他说,当下既然没有消息称海产品死亡与油污有关,公众就不必过分担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监测站已成立了海上和陆上两个应急监测小组。”毕科长说,现在两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取样四次,以观察相关变化。

  对已污染海域海水受损程度,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未予回应。他们表示,根据规定,海水从好到坏分四类,其间第三类海水就已无法与人类皮肤正常接触。一工作人员说,“劣四类比第四类还差。海里现在什么情况,想想就知道。”

  (崔木杨 马力 钟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据法新社6月13日消息,越南一名海军官员日前透露,越南将于6月13日夜间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演习地点将在越南宣称拥有主权的“专属经济区”(EEZ)的汉翁岛附近,距离越南广南省40公里处。预计军演时间持续6个小时。

  报道称,该官员拒绝透露将演习安排在夜间的原因和具体有多少战舰参与此次演习。此前仅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阮芳娥表示,此次演习是年度例行演习。

  据报道,越南官方报纸《Dat Viet Daily》10日就刊登了一则通告,称越南6月13日将在其中部海岸附近某海域举行持续6个小时的实弹演习,并警告各种船只远离该海域。而在此前,越南方面曾指责中国“入侵越南海域”,并“非法驱赶”越南的石油勘探船。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球网记者汤恩浩报道 菲律宾日前不顾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事实,对中国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活动进行无端指责,甚至还敦促美国在南海部署军力。但据美联社报道,菲律宾6月10日呼吁有关各方“停止争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进行对话。

  报道称,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的发言人Edwin Lacierda表示,菲律宾“决心同其他声索国进行对话”。他说:“我们呼吁所有当事方避免发表激烈声明,因为那样只会让相互达成合适解决方案变得更为困难。”他还表示,对于有关各方来说,“心平气和地对话”更好。

  报道评论称,菲律宾在过去两周里多次在南海问题上“公开批评”中国,而就在Edwin Lacierda发表上述声明之后,越南宣布下周将在南海海域举行实弹演习。

  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日前声称“南海问题牵涉美国利益”,美国应在南海部署军力,而这“有助于保护该地区较弱小国家的权利”。菲律宾外交部也无端指责中国船只在南海的活动“损害了菲律宾利益、危害了地区和平稳定、并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我外交部发言人洪磊6月7日就此做出明确回应,强调“中国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例行巡航和科学考察及测量活动,是完全正当、合法的”,“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端指责”。他指出,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长期的、一贯的,延续了若干世纪,完全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有关规定。

  洪磊还强调,中方愿与菲方通过直接协商谈判,寻求妥善解决有关争议的办法。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认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切实维护南海稳定,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报道,越南一家国营报纸6月10日报道称,越南将在南海进行一次实弹训练。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据美联社报道,越南《Dat Viet Daily》10日刊登了一则通告,称越南6月13日将在其中部海岸附近某海域举行持续6个小时的实弹演习,并警告各种船只远离该海域。

  美联社文章评论称,越南此举显示是对中国的“回应”,因为就在越南发布演习声明的前一天,中国指责越南非法进入中国领海、危及中国渔民生命,并要求越南停止这种行为。

  越南当局近来无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事实,多次在这一问题上做出“强硬表态”。6月9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还无端指责中国渔船“蓄意割断”越南在南海作业的油气勘探船电缆,宣称中国“严重侵犯”越南的所谓“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而事实是,中国渔船6月9日上午在上述海域正常作业时,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并导致其中一艘渔船的渔网与在现场非法作业的越南油气勘探船的电缆缠绕在一起,越方船只不顾中国渔民的生命安全,拖曳中国渔船倒行长达一个多小时。

  我外交部发言人洪磊9日就此表示:“越方船只的做法严重威胁了中国渔民的生命安全。“他强调:“越南在中国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进行非法油气勘探并驱赶中国渔船,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中方要求越方停止一切侵权活动,不再采取危及中国渔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行动,不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中方希望越方为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做出应有的努力。”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杨):记者8日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获悉: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接巴拿马籍货船“源祥”轮船长报告,“源祥”轮于7日19时10分安全获救。船上29名中国船员安全。

  2010年11月12日,“源祥”轮在阿拉伯海被海盗劫持,船上共有船员29名。

  目前,“源祥”轮正由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军舰护送驶往安全海域。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美国海岸警卫队快艇“杜安号”的舰桥缀满了发亮的海绵和珊瑚,吸引来鱼群和潜水者。这条船在1987年被有意沉入基拉戈岛海域,以建造一座水下36米深处的人工礁。  美国海岸警卫队快艇“杜安号”的舰桥缀满了发亮的海绵和珊瑚,吸引来鱼群和潜水者。这条船在1987年被有意沉入基拉戈岛海域,以建造一座水下36米深处的人工礁。
这辆M60坦克是1994年沉没在亚拉巴马州海域的100辆坦克之一,成为此地3100平方公里人工礁区的一部分。重达50吨的坦克与较轻而不够稳定的造礁物体相比具有更强的抗飓风能力。  这辆M60坦克是1994年沉没在亚拉巴马州海域的100辆坦克之一,成为此地3100平方公里人工礁区的一部分。重达50吨的坦克与较轻而不够稳定的造礁物体相比具有更强的抗飓风能力。
M60坦克的炮口被亚拉巴马海域中的白点皂鲈当作舒适的家。礁区给小鱼提供了逃避捕猎者的藏身之所。  M60坦克的炮口被亚拉巴马海域中的白点皂鲈当作舒适的家。礁区给小鱼提供了逃避捕猎者的藏身之所。

  撰文:斯蒂芬 · 哈里根 STEPHEN HARRIGAN

  摄影:戴维 · 杜比莱 DAVID DOUBILET

  翻译:谭耀智

  只用了两分钟多一点,导弹追踪舰“霍伊特·S. 范登堡将军号”就沉到了海底。2009年5月一个晴朗的上午,距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11公里处,舰艇内部响起了一连串隆隆的爆炸声,那是安装在舰身吃水线以下的46份炸药。辛辣的火药味在轻风中飘散,令人视野模糊的黑烟升了起来。但有好一阵子,它看起来就好像没受到什么影响似的。这艘长达159米的废旧军舰只是平稳地漂在水中,两架不起作用的雷达天线高耸在海面上。

  新闻直升机在上空盘旋,数千名围观者乘船在爆破区域之外晃悠。然后,“霍伊特· S. 范登堡号”开始慢慢摇晃着坠入大西洋了,下沉中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平稳,直到最后船首倾落而船尾翘了起来,接着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只留下一片翻腾的白色水花。“今天下午就会有鱼到这艘沉船上来住了!”负责这个大项目的乔· 韦瑟比断言。他们炸沉这条船,是为了让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成一座人工礁,把潜水者和渔船吸引到基韦斯特岛来。

  “霍伊特· S. 范登堡号”当然不是第一艘被有意沉入海底做人工礁的船。佛罗里达群岛近海的水域已经先后成了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快艇“杜安号”、“比博号”以及美国海军的登陆舰“镜园号”的葬身之所。距彭萨科拉市30公里左右的海底还沉睡着一整艘航空母舰“奥里斯卡尼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被有意沉做人工礁的船只。此外,有“自由轮”之称的二战货轮被沉入墨西哥湾、大西洋、太平洋海岸沿线各处,总数达数十艘。

  世界各地热衷渔业的人们早已知道,船只失事的地方是上好的捕鱼场,至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渔民就在有目的地用交叉的木头捆成一垛一垛,坠入海底建人工礁了。在我们自己的时代,“DIY礁石”的材料倾向于用扔掉的垃圾:旧冰箱、购物车、报废的小汽车和贩卖机。几乎任何可以沉到水里的东西都有变成人工礁的潜力。即便是官方批准兴建的人工礁,也常常是用一些明显不合常规的材料做成的,包括退役的地铁车厢、老式作战坦克、装甲运兵车、石油井架,以及专为此设计的蜂窝状“礁球”组件。

  一些条件参数决定着像“范登堡号”这样的人造庞然大物如何、或者能否变成海下的水族乐园,包括水深、水温、洋流以及海底成分。不过大多数人工礁在经过几个相对可预知的阶段之后都能吸引海洋生物。首先,在洋流遇到像“范登堡号”这样的垂直结构的地方,会形成一股浮游生物富集的上升流,为沙丁鱼和小银鱼提供一个可靠的觅食地,而它们又能吸引像蓝鳍金枪鱼和鲨鱼这样的捕食者。接着,像石斑鱼、鲷鱼、金鳞鱼、鳗鱼和鳞鲀这些惯于在洞穴和缝隙中寻求庇护的水族来了。鲹和梭鱼之类的机会主义捕食者也迅速在这片水域找好岗位,等着猎物送上门来。过些时候——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到十年,这取决于海洋的状况——外来的钢铁巨物就会裹上一层海藻、被囊动物、软硬珊瑚和海绵的外壳,每一寸都萌发着生机。

  墨西哥湾的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的水下结构中有很多鱼类藏匿,几十年来都被消遣的钓鱼者当作最佳去处。“人工礁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迈克尔· 米格里尼说,他执掌着一艘10米长的包租船,名为“猎户座号”,用它载着捕鱼者和潜水者到阿兰瑟斯港附近的钻井平台去。连2010年4月的“深水地平线”平台泄露事故的油污都知趣地没有漂到这片海域来。“创建栖息地就好比在沙漠中创建绿洲。人工礁是一种能提升海洋的产鱼能力、让墨西哥湾焕发生机的途径。”

  有些生物学家担心人工礁只是将鱼从天然礁石那里吸引过来,可能会成为某些受欢迎鱼种的屠戮之地,比如红鲷鱼,它是墨西哥湾捕获量最大的垂钓鱼类之一,但可能也是有了新栖息地之后最容易兴旺繁盛的鱼种之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海水沿着海岸线从寒冷过渡到微温,又从微温过渡到暖热。各处的海洋生物全都异彩纷呈。

  摄影:布莱恩 · 斯凯利 Brian Skerry

  翻译:王晓波

  日光从冰的裂隙中流泻而下。较厚的冰坨被海藻装点得色如美玉,闪着碧绿的光。这个冰霜世界里的众多角色开始现身了:半透明的蓝色浮游蜗牛,尾巴好似艺妓的折扇的粉色鱼,还有一条黄橙橙的圆鳍鱼,那模样就像刚从日本的《宠物小精灵》卡通片里蹦出来一样。

  这就是等待着摄影师布莱恩· 斯凯利的水下世界。斯凯利此时身处日本东北角,正在一个渔业小镇附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海滩。他身穿裹头潜水衣,背着氧气罐、呼吸管、调节器,还有15公斤的加重铅块,穿上脚蹼,慢慢把脸浸入水中,来适应零度以下的海水。他感到嘴唇发木。然后,他把相机拿在手里,从大块浮冰间下潜,进入与知床半岛毗邻的鄂霍次克海域。

  大多数人都觉得日本版图就是挤在一起的几个大岛,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不那么简单。日本的国境抻得很长,有2400多公里,包含5000多个岛屿。陆地和海洋在如此大的跨度内互相交融,容纳着至少三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寒冷的北方,僻处一隅的知床半岛临近海域冰封雪覆,翼展足有两米的海雕和帝王蟹是这里的常客。伊豆半岛周边及富山湾是温和的中部海域,距东京的摩天楼群不过几小时车程,这里有大群的萤乌贼和软珊瑚林。而在暖洋洋的南部,东京以南800公里处有小笠原群岛,美丽的蝶鱼和硕大的沙虎鲨共享着30多个岛屿间的珊瑚礁。

  海洋生物如此丰富多样,洋流是关键所在,它们送来温度从约零下1度到零上30度不等的海水,浸润着日本的海岸。它们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几项世界记录:强有力的“黑潮”推送暖水北上,令珊瑚在寻常情况下无法生长的海域大行其道;东库页岛洋流拉动冷水南下,使知床半岛成为纬度最低的拥有冬季海冰的地方。

  这些洋流影响的不只是水温而已,它们还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海洋生物。据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罗伯特· 凡韦西克教授讲解,火山活动中形成的日本海岸线到处是参差不齐的小海湾,许多岛屿被珊瑚礁环绕,形成的潟湖“就像网兜一样,留住了漂来的珊瑚虫和鱼苗”。

  与世界上太多海域的境况一样,这些生态系统的未来不太乐观。日本正在填潟湖造地,只要一开工,鱼、珊瑚和螃蟹的幼苗将不再停驻。

  就目前来看,这里的海洋生命仍繁荣昌盛,有布莱恩· 斯凯利的照片为证。他从冰冷的海水里浮上来的时候,很感激海滩上有家茶馆。他甩掉装备,啜着酱汤暖身,坐在地上看雪飘落。自始至终,那条橙色的圆鳍鱼都在附近游弋,而浮冰在水下泛着绿光。

  ——茱丽 · 贝瓦尔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旨在达成新的捕鲸管理法规的国际努力最终无果而终,使得每年捕杀1500头鲸鱼的捕鲸阵营仍有机可乘,包括在南大洋鲸类禁猎区继续捕杀鲸鱼。

  上周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在摩洛哥阿加迪尔召开年会,重点讨论解禁商业捕鲸,不过捕鲸要接受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严格监管,而且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这将有助于减少捕鲸的数量。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海洋大动物项目主管霍华德-罗森鲍姆说:“经过三年的历程,以及观点严重对立双方激烈的讨论,谈判最终还是崩盘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设于纽约的一个非营利组织。

  罗森鲍姆同时还是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他说:“目前,前进的道路并不明确。与此同时,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仍会维持现状。”

  这意味着日本、冰岛和挪威三个支持捕鲸的国家,将会继续开展科学捕鲸或其他不受监管的捕鲸活动。1986年国际社会通过一项商业捕鲸禁令,日本、冰岛及挪威是最后三个仍顽固坚持商业捕鲸的国家。从禁令颁布至今,这三个国家已经非法捕杀了3万多头鲸类。

  不再是鲸类禁猎区?

  南大洋鲸类禁猎区问题很明显是在本周的会议上双方无法达成妥协的症结所在。

  1994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将南大洋鲸鱼禁猎区划为禁止商业捕鲸的关键海域。这一环绕南极大陆的海域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大多数鲸鱼在这里进行捕食。

  不过日本方面却对这一禁猎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且在这一海域捕杀了大量鲸鱼。日本方面这一一意孤行的行为招致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烈反对,澳大利亚政府准备将日本告上国际法院。

  捕鲸阵营希望能到南大洋鲸类保护区进行捕鲸,但是反捕鲸阵营对此强烈反对。

  罗森鲍姆说:“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允许捕鲸者扩大捕杀鲸鱼的海域,之前他们不被允许在这些海域捕鲸。鲸鱼禁猎区对于鲸类数量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急切地希望使这一禁猎区发挥更大的效用,使得捕鲸者无法在鲸类的关键捕食地进行捕猎,以及在鲸类其他的重要栖息海域对其进行捕杀。”

  日本面对日益高涨的反捕鲸呼声

  日本一直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进行捕鲸活动,不过最终大多数被捕杀的鲸鱼被上了餐桌,而不是进入了实验室。

  比如,2009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洛杉矶一家日本料理店中的肉类是来自于日本以科学捕鲸为名捕杀的一头鲸鱼。

  日本捕鲸人士称,鲸鱼的数量足以承受目前的捕鲸水平,而且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需要完全禁止捕杀鲸鱼。

  据美联社报道,日本人甚至觉得反对捕鲸的呼声根植于对日本的文化偏见。日本捕鲸联合会的一名前发言人Shigeko Misaki2008年表示,反捕鲸行动有点过头了。

  她说:“这几乎成了一种宗教,鲸鱼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唯一标志。信仰这种宗教的人认为所有的日本人都是邪恶的,因为我们捕杀鲸鱼。”(唐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 鼠尾鱼

鼠尾鱼
鼠尾鱼(图片提供:Peter Rask Møller,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图中这条鼠尾鱼于1998年首次发现于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它看起来表现出目瞪口呆的表情。在此次科考研究中所报告的格陵兰海域新的深海物种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商业价值的。但是,研究小组负责人穆勒认为,一些浅水物种和温水物种的流入,已经推动了当地渔业经济。对于格陵兰岛来说,海水变暖并不完全是坏事。

  6. 双饵琵琶鱼

双饵琵琶鱼
双饵琵琶鱼(图片提供:Henrik Carl and Peter Rask Møller,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此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的琵琶鱼物种中,还包括了图中的这种双饵琵琶鱼。2009年,这只双饵琵琶鱼捕获于1428米深的深海中。典型的琵琶鱼通常有一条长长的突出物,它们可以通过摆动这种突出种来诱捕其他鱼类。当猎物足够靠近时,琵琶鱼可以将它们一口吞下。研究小组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渔民在1500米深的海下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对于格陵兰的深海,至今未有全面的研究。”

  7. 安康鱼

安康鱼
安康鱼(图片提供:Henrik Carl,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看到图中这条鱼,你或许一点食欲都没有。但是,它却被海鲜爱好者称为“安康鱼”。据穆勒的研究称,这个新来的物种却被证明是味道非常鲜美的。尽管安康鱼在格陵兰岛海域非常罕见,但是它们很明显已经开始适应了当地的海水温度。穆勒介绍说,安康鱼非常昂贵、非常受欢迎,因此相对其他新发现的鱼类物种来说,安康鱼将是拥有更大潜在商业价值的物种。

  8. 叉齿鱼(Chiasmodon harteli)

叉齿鱼(Chiasmodon harteli)
叉齿鱼(Chiasmodon harteli)(图片提供:Henrik Carl,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Chiasmodon harteli是叉齿鱼的一种。这种鱼能够吞下比它们自身大得多的猎物。它也是此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的外来物种之一。Chiasmodon harteli是一种深海鱼类。研究团队认为,“在叉齿鱼所生活的深海环境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想,那就是今天所捕获的任何未知的鱼类物种事实上也是该区域的新物种。”(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由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学家彼德-穆勒所领导的一项科考研究最近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发现了38种怪异的外来深海物种。这些物种都是首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和深海捕鱼的结果。

  1. 长头梦想家

长头梦想家
长头梦想家(图片提供:Julius Nielsen, Greenland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本图中这条被称为“长头梦想家”的琵琶鱼是直到最近才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发现的奇怪物种,它看起来就好像是来自科幻电影中的外星动物,长相相当恐怖。事实上,这种鱼并不像它看起来那样恐怖,它其实只有17厘米长。

  据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学家彼德-穆勒介绍,这种鱼是此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的38个外来物种之一。在这38种格陵兰新物种中,有10种在科学上也是首次发现。所有38个新物种都是在自1992年开始的一项科考研究中发现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格陵兰岛海域也吸引了许多了新奇的鱼类。穆勒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将最新研究成果于2月份发表于《动物分类学》杂志上。研究论文认为,不断增加的深海捕鱼也是造成格陵兰岛海域出现新鲜鱼类面孔的原因之一。

  2. 猫鲨

猫鲨
猫鲨(图片提供:Greenland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此次科考研究最近还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了数种鲨鱼物种,如冰岛猫鲨物种。本图中的这条鱼也属于冰岛猫鲨的一种。这种小型鲨鱼在其他海域大约800至1410米的深度也曾被捕获过,它们以其他小型鱼类、海洋蠕虫以及甲壳类动物为食,如龙虾和螃蟹等。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深海物种,比如这种猫鲨,之所以能够于近期在格陵兰岛附近被发现,主要是归功于深海捕鱼。在此次所发现的38个格陵兰岛新物种中,有5种生活在相对较浅的海洋环境中。科学家认为,它们也是被不断变暖的海水吸引到新的栖息环境的。

  3. 雌性大西洋足球鱼

雌性大西洋足球鱼
雌性大西洋足球鱼(图片提供:Peter Rask Møller,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自1992年起,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深海捕鱼经常能够拖上来一些怪异的鱼类,如本图中的大西洋足球鱼,这是琵琶鱼的一种,它们通过摆动头部的肉质“诱饵”来捕食。这种深海琵琶鱼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体形较小的雄性紧紧粘附于体形较大的雌性身上,好像寄生虫一样。雄性其实就是精液捐献者,它们依靠雌性提供营养,直到雌性的卵子受精。

  4. 葡萄牙角鲨鱼

葡萄牙角鲨鱼
葡萄牙角鲨鱼(图片提供:Henrik Carl,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图中这条葡萄牙角鲨鱼是自2007年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中发现的四条此类物种标本之一。这种深海物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介绍说,此前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从未发现过这个物种。在研究论文中,葡萄牙角鲨鱼被列为最意外的重要发现之一。葡萄牙角鲨鱼通常生活于西大西洋较南部海域。商业捕鱼也只是偶尔能够捕获到这种葡萄牙角鲨鱼,捕获它们后主要是利用它们的肝油来生产化妆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