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8.“黑胡子”海盗遗物

“黑胡子”海盗遗物
“黑胡子”海盗遗物(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

  美国考古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北卡罗莱纳州附近海域的沉船上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刀剑的护把、散碎金币和硬币等。据介绍,这艘沉船名为“安妮皇后复仇号”(Queen Anne's Revenge,),属于18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绰号为“黑胡子”的海盗。考古现场的其他一些发现为这只船属于海盗增添了更多的证据。北卡罗莱纳州考古办公室“安妮皇后复仇号”项目负责人马克·威尔德-拉姆辛(Marke Wilde-Ramsing)说:“最新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

  9.“吸血鬼”女尸头骨

“吸血鬼”女尸头骨
“吸血鬼”女尸头骨(图片提供:Christine Dell'Amore )

  今年3月10日,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威尼斯挖掘一处中世纪坟墓时,首次发现了“吸血鬼”尸体骨骼。所谓的“吸血鬼”其实是瘟疫等疾病的受害者。据领导考古发掘工作的佛罗伦萨大学考古学家马蒂奥·波里尼(Matteo Borrini)介绍,在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民间传说,一些瘟疫会被这些“吸血鬼”传播,他们死后会咬开裹尸布,然后吸食人血。因此,人们对那些可能变成 “吸血鬼”的尸体进行了特殊处理,用砖头塞进死者的口中,防止他们死后变成吸血恶魔。

  10.青铜时代女尸遗骨

青铜时代女尸遗骨
青铜时代女尸遗骨(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考古学家今年秋天宣布,他们在德国中部对几个年代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初期的坟墓进行了大规模考古挖掘,从中发现了镶嵌有狗牙的首饰和一具以坐姿埋葬的女尸骨骼。据考古学家介绍,这名女子生活在青铜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她的骨骼是在巴德劳荷施特德(Bad Lauchstadt)小镇附近发现的。挖掘工作始于2008年9月,将持续到2010年6月。(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题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

王元化将现代文化思想梳理为四派:中西文化调和派,代表人物是杜亚泉;反对调和主张西学为人类公有之文明派,代表人物是陈独秀;不排拒传统但主张以西学为主体不重视中国文化的特性派,代表人物是胡适;强调中西文化之共性主张以中学为主体派,代表人物是吴宓。

从全部思想倾向来看,作为现代历史上卓有影响的学者鲁迅无疑倾向于以上四派中的第二派,鲁迅对于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毅然决然的。如《关于新文字》中:“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又如《忽然想到》中,“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就思想的积极性而言,鲁迅攻击的一个关键点集中在国学与传统文化和专制统治不能截然分离的“吃人性”与“奴役性”上。在小说《故乡》中,当成年的闰土与童年的玩伴“我”相遇,恭敬地喊“老爷”时,鲁迅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倍感沉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是鲁迅一生的敌人。

然而站在一个崭新时代的当口,我们应当有适应今天的价值判断,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断演化,既往历史中消极与负向的东西要予以剔除,积极与正善的东西要予以保留与继承。五四时代和今天的环境不同,对于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同样也要重新看待。

别水/整理

李诘(学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们在德国一个河谷内发现了一些骨折的头骨和破碎的骨头遗骸。据估计,这可能是源于青铜时代的某场战斗,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德国北部托伦瑟河流域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100具遗骨,这表明在该地区曾发生过敌对部落残酷的短兵相接。这些骨头显示他们曾经遭到殴打,头骨分裂,甚至有的遗骸中还有一个2厘米的箭头。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可能是当时保留下来的武器——一个棒球球棒形状的棒槌,另一个类似于槌球槌。


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武器。


骨头被破坏,头骨被分裂,身体有一个2厘米箭头埋置在里面。

  这些发现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他们认为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战斗遗址。来自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考古队称是发现的都是年轻男子的尸体,他们可能一直生活在青铜时代某个发生过战争的时期。此外一个证据是这里由很多陶器碎片或石头铺设,而并没有一个相对正式的坟墓。在100余具遗骨中,有8个人有骨头病变,1人大腿骨折,据估计是从马上摔下而导致的。

  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哈拉尔博士(Harald Lubke)说:“证据指出,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战场。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我们就发现过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暴力行为的证据,但它看起来和托伦瑟河流域这里的情况并不相同。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治疗的痕迹,钝性武器造成的伤痕很多,当然也有尖锐武器致伤的痕迹。有很多迹象表明,受害者的尸体是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埋葬处理。”

  哈拉尔表示,这里可能是发生较大冲突的河谷,我们有可能在该地区发现更多的遗骸。他补充说:“目前这只是一个样本,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的遗骸,以研究这是否真的是一场战斗或者是其它事情,例如祭祀。但我相信战斗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解释。”据了解,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文物杂志》(journal Antiquity)上。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制图:吴薇H114

近日,号称海岩“生死恋三部曲”的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新《玉观音》、新《永不瞑目》陆续登陆各大银幕。此一串新剧与旧版之间不过十年光阴,如此旧版的未老新拍,背后是否埋伏着新版也将未老先衰?翻拍剧的走俏莫非是回锅肉黄金时代的来临?

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排排坐分果果

就最先上映的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来说,它对于原版最忠实的继承恐怕只是剧中人物的名字和关系的大致定位了,在这一场的“拯救”中,导演乔梁一厢情愿地放大了龙小羽和祝四萍的纠葛故事,上演了一出两男两女相互争夺的四角恋情。

旧版韩丁原本面对的是:赢了官司或许会丢了爱人,输了官司又貌似在背后用小针扎——情的两难,他如何抉择,是让观众一直揪心的悬念。而在新版里,贾乃亮版的韩丁就轻松多了,整个故事被四个主角平均瓜分,新版韩丁不知是淡定过度还是真不是那么稀罕罗晶晶,总是摆出一副这也可以那也行的随和表情。

旧版《拯救》中处于绝对配角的祝四萍,也在新版中迎来了彻头彻尾的翻盘,成为几乎可以与罗晶晶并列的女主角之一,从此,此剧不分主线副线,也不再分男女一二号,秉持来者有份的原则上演了一场“排排坐分果果”。

新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除了四位主演,还有一位从未在镜头中出现、却时刻标榜着自己存在的绝对主角:导演乔梁。不得不说,这位导演有着随性的风范。新《拯救》第一集,导演就放出了“导演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韩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看上罗晶晶了,于是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就甩了现女友,罗晶晶几乎没怎么犹疑地就住进韩丁家——这个当时跟她还没见过几面的男人,一切快得像是按了快进键。且片中男女主人公的随便,也让观众们感叹果真是除了春运能提速的都提速了。导演想抖包袱的急切心情,在前几集非正常的信息容量下,昭然若揭。罗晶晶也由此成了不倒翁,今天自己更爱谁完全取决于当天的风向。

海岩“再见江湖”?

《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曾帮助海岩攻下舍我其谁的编剧山头,也曾让海岩剧烙印为一种都市爱情的独特文体。十年之后,当这三部海岩剧各加上一个“新”字后,放大的不仅是时光的流逝,或许也是海岩作品生命力周期的衰弱。

面对浩浩荡荡而来的翻拍大军,海岩剧继琼瑶剧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拒绝的架势,与其挣扎反抗,不如享受加入。其实,没有好剧看的时候,观众并不排斥翻拍,毕竟每个时代背景下都有各自的经典故事和爱情范本,但是翻新至少要显示出与时俱进的诚意。毕竟站在旧版的肩膀上,可能看得更远,也会摔得更惨。

早在新版三剧上映之前,据说海岩就已经放话:“翻拍不成功,就彻底退出江湖。”如果此话为实,根据到目前为止观众的反映来看,我们还真不得不为海岩的“再见江湖”捏一把汗。

新《玉观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为新《玉观音》打出了“这出撕心裂肺的生死爱恋与海岩无关”的招牌。神马情况?难道说,这是一场与原作同名同姓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新版《玉观音》有多处改变。恋情升级:从安心、杨瑞、毛杰之间的三角恋变为五角,不但增加了钟宁的戏份,也为毛杰配备了一名单恋他的女生。增加刺激的枪战:与旧版注重爱情线路和人物心理相比,新版顺应商业市场适时地加入了更多的枪战元素,逢迎年轻观众的口味。大团圆结尾:毛杰为保护安心而死后,安心幸福地与杨瑞牵手走进了两个人的未来。

从对人物的塑造来说,旧版中孙俪饰演的安心,有着内心对于自我安分与出轨的摇摆和谴责,有着现实中女性的犹疑心情和善良温柔秉性的纠结。而新版的安心,纯洁得就像是一座感化苍生的弥勒佛像,安详静候着广大观众的膜拜,每当导演想表现安心的善良、勇敢和博爱时,就会给安心各种角度的大特写,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圣水的洗礼。同时,安心也背上了更大的黑锅,她感情上的出轨造成了多人多场悲剧的发生,为“爱情”加“案件”的真情之路挖好了陷阱,时间一到,男主角们自会配合地摔个四仰八叉。

对于主角的归属,新版《玉观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犹豫。在旧版中,安心是绝对的主角,是绿叶衬红花下的那一朵红花,而在新版中,不时透露出丝丝反转剧的意味,杨瑞翻身成为了万花丛中一抹绿,所谓的“物以稀为贵”,钟宁围着杨瑞转,安心围着杨瑞转,最后甚至连毛杰也开始围着杨瑞画圈圈。

当然,新版也有其闪光之处,导演对于杨瑞和毛杰这两条线索的处理,也显示出一些喧嚣之后沉静的深思。在男人间的面对面,毛杰看到了杨瑞对于安心的付出,杨瑞也渐渐体会到毛杰桀骜不驯下的脆弱,两人在“更男人,更担当”这条路上的成长,也成为了动容人心的拨弄。 F105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漫画

从传说到现实的落差打破了文学的神话,让我觉得,文学其实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是可以触摸的。

我最开始读书,是从中国的传统名著开始的。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到五年级左右,就开始读《红楼梦》了,当然,不是儿童读本,是原本,半文不白的,那时候大多看不懂,但是也就那么看下去了。

所以,我最初对于文学的印象是古典名著式的,到了中学时代读当代作家的小说,惊讶地发现原来当代文学也能写成小说,可能这也是我走上创作路的原因吧,那种从传说到现实的落差打破了文学的神话,让我觉得,文学其实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是可以触摸的。

中学时代还有一件事情,我读完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学男孩子的必读书之一,这个必读是带引号的,因为它是课程之外的,而且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所不允许的,也可能正因为不允许,反而更好奇吧。

大学时代是一个分水岭,从当初懵懂的、自发地阅读转变成系统地阅读。同时,也重新读了很多书。大学时代我把四大名著整个重新读了一遍,这个时候对历史小说、神魔小说的评价就不那么高了,反而对多写风俗民情的《红楼梦》更喜欢,因此也读了《金瓶梅》。大学时代还试图重读金庸的小说,但是已经看不进去了,觉得这就是哄小孩儿的。

别水/整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节日的变化,依环境时代而变,并没有夷还是夏的问题,更没有汉贼不两立的问题,虽然传统和舶来的竞争是必然,但最终都要符合现代语境才能留下来。

中国母亲节达不到标准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延续,传统节日和舶来节日的竞争也逐渐增多,比如有人提议把孔诞日设为中国教师节,把七夕设为中国情人节等。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也是,几年前有人提出把孟母诞辰作为中华母亲节,今年又有学者称考证出孟母的出生地,再提中华母亲节之事。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表示,节日的设置远没有这么简单,它有一套完整的仪式编码,通过这种仪式编码设置的节日,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整个循环往复的时间中所设置的一些重要的节点。

李河说:“在我看来,母亲节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比如传统的清明、中秋、西方的情人节,都有相对固定的习俗,大家在这一天做相同的事情等,像是母亲节、父亲节,更多的是一个提醒,使人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在一个社会性的时间点上停下来,享受亲情。”

节日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母亲节是舶来品,传统中虽然有很多关于母爱的诗文,也有敬母的传统,但是没有固定的母亲节。那么,是不是需要设立一个中国的母亲节?

李河说:“若是在工业时代之前,国家之间相对封闭,各自独特的节日是区分不同文明的一个标志,重大节日的差别正是文化不同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孟母诞辰作为中国的母亲节是合适的。但如今,我们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不仅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通,节日同样也在流通。再设置一个中国母亲节有点多此一举。”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节日,不仅在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上有所不同,节日本身也在消失和补充。在进入现代化之后,宗教性的节日,如观音诞辰等以及和农业社会相关的节日,如24节气等,都在逐渐消失,而另外一些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节日也会被补充进来。

节日之间适者生存

在一个有历史而又开放的民族中,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往往是共存的。但同时也会有竞争,有人提出中国的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正是这种竞争的结果。

李河表示,竞争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作为一个有历史的民族,我们需要有节日传承,无论是公共节日还是地方性的民俗节日。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民族,对于节日也没有什么夷夏之防,没有汉贼不两立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完全依靠竞争本身,或者只存其一,或者两者并立。总之,最终能留下的,必然是更符合现代性,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是社会共同体的选择。

所以,节日的碰撞、选择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流通的表现,不用太过惊恐,这与“以夷变夏”无关。

孟母三迁不适合现代社会

近年来,常有人提议把孟母诞辰设为中国母亲节,这在工业时代之前当然可以,但如今已是全球化的时代,我想这就不必了吧。

更重要的是,孟母诞辰的这个提议本身也有问题。第一,孟母的事迹并不确定,《列女传》、《三字经》等书里的记载多是附会,不是信史,孟母的生日更没有可信度,中国古代的女人很多连名字都没有,更不用说生日了。其二,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孟母?为什么不是女娲?不是孔子的母亲?

李河说:“女娲的问题不用多说,但孔子是圣人,孟子只是亚圣,孔子的母亲年轻守寡,培养出来这么一个大圣人显然更伟大。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孔子是私生子,母亲又年轻守寡,看起来不是那么光辉?似乎有污点。所以,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封建礼制的影子。再说孟母,孟母三迁,先近于墓地,后近于市场,三迁的理由是丧葬、买卖屠杀之事不能学,要学念书,这本身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现代宣传,会惹出很多麻烦。”

节日的设置要顺其自然

现代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休闲时代,人们唯恐节日不多,如果算上所有的节日、纪念日等,恐怕一年中每一天都是节日。

而且,在今天全球化的环境之下,节日逐渐向轻松、休闲演变。李河说:“比如母亲节,就是一个提醒,提醒人们要注意享受亲情,这其实就很好了,不必对涉及母亲的节日过度阐释,赋予它太多的符号,我们不缺符号,因为再多的符号也无助于拯救世道人心。”

我们有太多旌表牌坊式的文化,文艺作品中对于母亲早就消费过度,这不是现代节日的编码方式。“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一事,我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体,老拿一些汉族的人物做标志,既显得很土,又显得没文化。”李河说。

所以,对于节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最终都要通过节日本身的竞争完成演变,它的结果取决于是否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是否具有现代性,或者固定下来,或者逐渐消失。如同母亲节,最好顺其自然,等待它慢慢形成自己的习俗,带动更多的人维护亲情、增强交流,就可以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有作家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哀叹“文学已死”,其潜台词恐怕是认为新型文学都是不入流之物。对此,与会的著名作家韩少功并不能认同。他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文学新事物采取宽容态度。

谈新文学:传统作家应宽容以待

身为海南省作协主席的韩少功,经常要看来稿。他昨天告诉记者,有一日来了一位高中生说带了些作品要请韩少功指正。“我想高中生写小说,最多也就是一些中短篇,没想到他拿出一个优盘,里面竟赫然存着7部长篇小说,原来现在高中生写小说都是论斤称的!”更让韩少功意想不到的是,这7部长篇全跟高中生自己的生活无关,一部写的是唐代,一部是明代,一部是火星人的故事。

一位不起眼的高中生都能写出如此众多的长篇作品,这让韩少功感到全民文学的时代真的来了。在正统文学界,有不少作家对这“全民的时代”感到忧虑,尤其是那些出自普通网友之手的网络文学,不仅挤占了传统文学的阵地,更把正统文学拉下圣坛,使作家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文学已死”的哀叹,也许正体现了传统作家的担忧。“应该对全民文学保持宽容。”韩少功说:“文学不是某些人的特权,在远古时代,谁都可以写文学,那些志怪笔记,我们甚至于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也正因为宽容,即便看到那位高中生写得如此不着调,韩少功也忍下了,还对他表示鼓励。

谈微博:零食怎么可以当主粮?

不过在韩少功看来,艺术创作全民化的时代不代表没有坏好的标准。“现在一些民间写手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有的网友写歌,写的是什么歌呢?像小和尚念经。还真敢拿得出手!”全民时代必定是泥沙俱下。如果丧失评判标准,韩少功认为文艺有倒退的危险。

比如微博,现在就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的工具。就连不少传统作家也纷纷开博。此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还有不少与会作家微博现场直播,很是热闹。然而,韩少功至今拒绝开博客和微博。“我不开微博,是因为没时间,聊不过来。而且有人进入会场发条微博,喝口水也发条微博,这有什么意义呢?”韩少功告诉记者,微博固然有迅捷的一面,但它却使生活“零碎化”。“现在很多人成天拿着一个手机发微博,都不习惯专心致志了。这就像我们开电脑,总是要开四五个窗口,看电视不仅看节目,还看下面滚动的字幕新闻。一心多用,是在损耗自己的智能,很危险。”

在韩少功眼里,微博和博客都不过是生活的小零食,现在如果将零食当成主食,患上了“微博控”,就会弊大于利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地震
全球迎来了巨震时代?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地震学会(SSA)的于14日举办年度会议,当中有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表示,自1900年后,我们正经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此说在学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2004年,苏门答腊发生规模9.1的巨震,隔年紧接发生一个规模8.6的地震,智利则在2010年发生规模8.8的地震,日本则在今年3月11日发生9.0的强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7年间,已出现4个超过规模8.6的大地震,而距离上次出现如此频繁的大地震已有将近50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布菲以及柏金斯表示,苏门答腊,智利以及日本接连出现的大地震绝非寻常,事实上早在2005年,他们就曾在论文中提及1952年至1964年间所密集出现的巨震 - 从俄罗斯规模9.0的地震开始,最后由阿拉斯加规模9.2的地震结束,中间还有个史上最大的9.5智利地震。

  科学家自1900年开始记录全球的地震活动,而1952年发生在俄罗斯的9.0地震是有纪录以来,规模首度破9的地震,布菲与柏金斯认为,当年那场地震开启了接下来几年的“巨震时代”,而2004年苏门答腊的9.1地震,则开启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

  布菲认为,这两次的巨震时代“纯属巧合”的机率不到2%,而他推断,在这次的巨震时代,接下来的6年间出现规模9的地震机率为63%,比起“非巨震时代”的24%,他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要多加防范另一个巨震的来临。

  不过这个说法引起学界相当大的争议,同样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麦可表示,“巨震时代”的计算原理只着重于大地震,若是加入其他大大小小的地震,就会发现地震的出现并无规律性,纯属偶然。

麦可做出另一项研究,调查在巨震之后,出现其他地震的频率是否会增加,他发现,若将时间拉长以及规模放大计算,并无所谓的巨震时代。另一位地质学家奥斯特同意此说,表示布菲所使用的数据过于狭隘,因为从1900年起,超过规模七的地震有1700个,超过规模8的则有70个,不过超过规模9的只有5个。

  不过奥斯特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间,规模超过7.5的地震的确有增加的趋势,不过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只是自然的波动,不宜与所谓的“巨震时代”做联想。

  (科学网-kexue.com 米蓝色 )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欧洲宇航局12日宣布,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个距今135.5亿年的星系,是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揭开宇宙“黑暗时代”之谜。

  由法国里昂大学里昂天文台约翰理查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这一星系,然后利用美国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仪器测定了它距地球的距离为128亿光年。这说明该星系发出的光需要128亿年才能抵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该星系的光是128亿年前发出的,因而该星系至少诞生于128亿年前。对该星系光谱的进一步研究显示,该星系中最早的恒星已有7.5亿年历史,研究人员因此断定该星系诞生于135.5亿年前。这一成果将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今年1月,由美国科学家牵头的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小组也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最古老星系,它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最初的4.8亿年,而新发现的古老星系则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最初的2亿年,比前者年长2.8亿年。

  根据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是137.5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形成的。大爆炸初期宇宙极为明亮,但随着宇宙的膨胀,大爆炸约38万年后,能量逐渐形成了物质,大量氢气弥散在宇宙中。这时由于没有新的光源产生,宇宙是黑暗的。尽管此后逐渐有恒星、星系诞生,但他们产生的光仍然很暗,并且被弥散在宇宙中的“氢气雾”遮掩,直到10亿年后,星系越来越多,“氢气雾”被它们产生的电磁辐射驱散后,宇宙才开始亮起来。这10亿年被称为宇宙“黑暗时代”。

  对“黑暗时代”的研究是当今科学前沿课题之一。而发现和研究在“黑暗时代”诞生的恒星和星系,是揭开这一时代奥秘的关键。据悉,欧洲、美国、加拿大等正在共同研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代替即将退役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一望远镜计划由欧洲宇航局在三四年后发射进入太空。届时,科学家将能探测距离更远、年龄更老的星系,进一步揭开宇宙“黑暗时代”的奥秘。(姜岩王晓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徐悲鸿款 雄狮 立轴 谢稚柳上款 成交价:426.6万元

潘天寿款 高瞻远瞩 镜心 唐云上款 成交价:268.8万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4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