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地震——海啸——核危机,最近发生在日本的一切让我们领教了一场重大自然灾害所能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也提醒人类必须重新检视沿海建筑工程的设防。严格审查和评估在用、在建及将建核电站的安全性的同时,是否也应对临海而建的其他建筑工程展开海啸风险评估?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海岸经济带的继续开发,一份用于风险评估、建筑设防和应急预案的中国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不可或缺。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相关研究已获得进展。

  海啸预警日本领先

  引发大海啸的9.0级强震之后,日本本州岛以东海域一直没有消停过,4.5级以上余震数以百计,也曾再次发出海啸预警信号,所幸结果有惊无险。海啸会不会再次袭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教授的回答是: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一般而言,震级6.5级以上、震源深度50公里以内的倾滑性地震(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有可能产生海啸。一旦监测到这样的地震发生,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可在3分钟内发出海啸预警。

  刘桦介绍,如此反应迅速的海啸预警系统,是日本在经受1993年北海道地震后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日本和美国一样,均拥有详细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划出不同程度的海啸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海啸可能产生的灾害,制定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

  中国不能高枕无忧

  刘桦透露,2004年底印度洋强震海啸后,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提高了对海啸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前认为,印度洋不会发生足以触发海啸的强烈地震,所以环印度洋国家对海啸的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在我国,海啸防范意识并不普及,科学界此前对海啸的研究也不充分,因为历史记录让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和台风、风暴潮相比,海啸离我们较远。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岛弧: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它们成为我国大陆大部分海岸线免受太平洋越洋海啸波及的天然屏障。

  不过,在海啸风险方面,我国也不是全然高枕无忧。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太平洋周边断裂带地震风险评估地图,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分别为高风险断裂带和中等风险断裂带。刘桦表示,经海啸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如果南海的马尼拉海沟和东海的琉球海沟发生强震,继而引发海啸,可能影响我国。若马尼拉海沟北部断层发生9.0级地震,海啸波约0.5小时到达台湾南部,2.5小时之内到达海南东南部,3小时之内到达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南部垦丁海域波高达2米,高雄附近最大波高达0.7米;当海啸波传到东南沿海时,汕尾附近最大波高达0.6米。若东海大陆架外琉球海沟内发生9.0级地震,激发的海啸波在地震后1小时之内到达台湾北部,3小时后到达浙江沿海,大约7小时到达长江口。

  沿海建筑评估风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下,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已建立起一套“地震海啸生成、传播与爬高”的数值模拟系统,争取能最终完成一张针对南海和东海海域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有了这张海啸淹没图,对各类沿海建筑工程的海啸风险做出评估,确保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不得建在可能受海啸影响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只有核电站需在建设前进行海啸风险评估。而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淹没图不仅为相关海域海岸带规划与开发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还可供保险公司确定保费时参考。

  刘桦呼吁尽快建立我国南海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在相关海域设置海啸监测浮标和专用的海底地震监测台站,并加强海啸成灾机理与减灾措施研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时间4月7日消息,日本专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制出迄今为止制造的精准度最高的原子钟。这台光晶格钟灵敏度极高,能够探测到地球引力发生的变化,允许科学家测量时间的精度达到令人吃惊的17位数。此外,它也可用于大幅改进GPS跟踪系统,探测最小10厘米的高度差。
日本研究小组表示,这是朝着研制人类历史上最为精确的测量装置迈出的重要一步。原子钟用于设定国际原子时间或者协调世界时,二者与我们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存在差异,但更为精确。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原子钟也会失去精确性,必须进行调整以修订微小误差。精确性降低与所谓的“迪克效应”有关,也就是原子钟的激光器产生的不必要的噪音。日本研究人员研制的光晶格钟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更为稳定,无需经常调整。
这台新原子钟由东京大学的英敏香取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维克多·弗拉姆鲍姆教授的帮助下研制。弗拉姆鲍姆表示,光晶格钟就像是一个放在草皮上,里面装有原子的蛋格。“离子时钟通常只有一个原子,你必须等待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所希望的精确度。新发明的原子钟可以操纵数千个原子,能够更快获得结果。”
除了更为精确外,这台光晶格钟也可用于寻找地下矿物和碳氢化合物。GPS依靠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计时,精确度更高的GPS自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GPS追踪器通过与卫星保持通讯工作,卫星负责报告位置和时间。追踪器内的电脑将自己的时间与卫星报告的时间相比较,利用差值计算它们的方位。光以每秒18.6万英里(约合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行,如果卫星时间落后于GPS接收器的时间千分之一秒,接收器便可计算出它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为186英里(约合300公里)。
弗拉姆鲍姆说:“我们在测量原子钟频率时的精确度可达到17位数。它的精确度高得惊人,甚至能够探测到地球引力势的差异。在引力场,时间走得更慢,时钟的快慢取决于物体引力势的强弱。”他指出,日本研究人员研制的原子钟也可用于石油勘探。“由于石油是低密度液体,所以石油的引力势低于附近岩石。借助于这种原子钟,你可以勘探矿物,应用于包括汽车、飞机和太空飞船在内所有平台的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实时相对大地测量。”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大会上,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带来了可以感知情绪的概念手机。手机背部可以根据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改变形状,当人们心情不错时,机身背部会非常平整,当心情不好或者情绪波动时,机身背部会变得凹凸不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海上保安厅4月6日说,东日本大地震震源地附近的海床随着地震向东南方向移动约24米,且隆起约3米。这是日本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的海底地壳变动记录。
东日本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牡鹿半岛东南约130公里的海底。此前,日本国土地理院已宣布,牡鹿半岛向东南方向移动约5.3米,而海床移动距离是这一数字的4倍以上。
海上保安厅说,日本东北地区近海太平洋海底设置了16处“海底基准点”,在其中的3处观测到地壳变动。海上保安厅在这一海域的观测始于2007年。
海上保安厅海洋研究室主任研究官佐藤真理子说,将海床变动的数据与陆地变动的数据相结合有助于了解相关断层的位置。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编者按
 
3月23日,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不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了“核安全与社会协调发展”高峰学术论坛,会上,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都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他们从各自专业角度谈及自己的思考,并表达出对中国核电发展的担忧:中国核电安全程度有几何?需要为核安全作什么准备?今天的技术能否充分保障核电站的安全?我们为核电站作了全景思考和规划吗?本报刊发其中一些发言以飨读者。
安全理念要有转变
 
□何祚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我国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很及时,我很认同;而且我认为不能把国务院的决定简单化,必须严格地从核安全、核政策、核资源、核价格等各方面进行重新评估。
我首先反对国内相关人士说的“中国比日本安全”的观点,他们仅从国内现有的技术和自然条件去论述中国核电都很安全,这没有说服力。其实日本出现事故的原因,首先因为是9级地震,又引起了大海啸。如果这一地震事件出现在中国,中国现有核安全措施能否抵御这样的事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人对事故引发的后果不够重视。
这是核安全理念认识不清的问题。核安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一旦发生核泄漏,不仅仅是死亡人数的问题,而是影响多少年的问题。现在有些人拿小轿车年出8万人死亡事故和核泄漏事故去比较,认为不能因此就不发展小轿车。这完全比喻不当。因此,现在急于表态说中国核电是安全的言之过早。
一如国际上对核安全非常重视和不断改进,同样的,国内对安全的认识也是要逐步演进的。当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奉行的核电大发展的方针是否正确?核工业集团推行的理念是,每一个省至少建一个核电站,这样的思维实在很成问题。
相关部门不应当掩盖问题,而要更多地公开信息,我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国内现有资料说中国的核电可以用3000年,但这一数据的根据是什么,没有更详细的公开和解释,并没有说清楚可支持多少千瓦。如果只支持一个千瓦,那可能可用上几亿年。现在公布的数据其实是故意回避,其实是想忽悠社会公众。
二是成本价格。众所周知,核电站投入很大,但现行的核工业集团的售价不算太高。原因在于没有将未来投入极大的核燃料后处理的闭式循环费用计算在内,也没有将核废物处理和填埋费用计算在内。只“象征性”地“预留”了“装点门面”的“乏燃料后处理”和“核废料嬗变和填埋”的费用,这一大笔费用实际上相当于要让子孙们去“还债”。更令人担忧的是,后处理需要多少钱,现在没有明确的数字,至少老百姓不知道。
第三是核安全问题。许多问题相关部门都没有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关人士的安全理念存在很大问题。这次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再次提醒我们最急需转变的是安全理念。
国务院下达重新评估核电站的指令非常好,我从来不反对核发展,但是现在国内即将建多个核电站,几乎是一个省一个,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应当是按需而建,不是为营利而建。现在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大跃进式地铺摊子。
我曾说过核能源是清洁能源——尽管这一观点许多人不认同,但需要在这个观点上加一个“大大的注释”,即不会泄漏的核能源才是清洁能源,否则就是超过任何能源的污染能源。
建立一支多层次的防核泄漏专业队伍
 
□戴凤秀(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专家组研究员)
 
日本9.0级地震,关联性很强,不仅引发了海啸,而且还引发了核泄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灾害。这次灾难确实给人类社会很大震撼,使人们认识到即便是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在灾难面前也十分脆弱。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从这次日本巨灾中,吸收和借鉴其什么经验,如何把我们的核能发展好、利用好,以及一旦遇到此类灾害如何及时应对和防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面临着“高风险社会”的挑战。中国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和日本很相似,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意味着在少数地区聚集大量人口。人口聚集性高密度社会同时承载的风险也极大。这方面已有许多教训。不仅是日本,韩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中国今后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风险意识应该越来越强。由此,我认为应该做好三件事。
第一,要重新考量,调整核能发展规划。现在我们也出现了核能热趋向。许多地区受极端利益主义的影响,追逐建核电站。核电发展应兼顾国内的地理特点,不能都建在东部沿海一带,也不能每个省都要建设。应当讲究时效,要因情、因地制宜。有的省份适合发展风电,如甘肃等省;有的省适合发展煤电,如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不能一哄而上。
第二,要强化防灾,尤其是防核泄漏知识教育。提高国民的防患害意识。常怀忧患事业兴,粉饰太平患害生。这次日本遭受巨灾,经济损失极大。由于日本平时对防震灾教育到位,日本人的防范理念和心理准备较好,避免了社会混乱。
而国内在这方面很欠缺。“盐谣”,导致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抢盐”,这是个笑话。也说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常思患事业宽,意无患祸害联。因此,必须把防灾教育摆到一定位置上,重发展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性整体素质教育。一旦遇到灾害,才能做到人心不慌,社会不乱。
第三,要统一建立应急专业队伍,全面提高应对核泄漏处置能力。随着国内核电事业的发展,全国应统一组织,科学建立由各级政府应急处置力量、国防动员力量、部队与武警力量相协调的防核事故联合救灾力量。按照军地结合、国家和核企业结合、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结合的原则,组织好、装备好、训练好防核泄漏专业队伍。
这支队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队伍。国家要有,各已建和在建的核电站也要有;二是专业应急队伍。每个核电站都要有一支适量的防核泄漏队伍,做到装备要配套,训练要有素,一旦发生核泄漏,要用得上,过得硬;三是国防动员系统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在核电站相邻区域,都要建立一支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四是部队防化专业力量。根据核电发展规划,军队应统一组织一些防化部(分)队进行专题训练,配好装备,统一调用,对口联防;五是社会力量。社会各方面的防灾救援力量要统一调整,统一使用,一旦发生核泄漏事件,协调联动,合力应对。只有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度好了,才能科学应对,防患灾于未然。
核安全问题,公众立场尤为重要
 
□杨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让我们想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今天的技术能否充分保障核电站的安全;二是技术上谈论的安全性是否等于现实中的安全性。
日本福岛核辐射的发生是因为今天日本核电站安全保障的技术水平不行吗?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安全保障方面诉诸了日本当今最先进、最完备的技术手段了吗?显然都不是的。
美国三里岛核事故的发生不是技术设备的问题,而是操作问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也有同样性质的问题。
有专家提到了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是否应由核电集团主导,也就是说由企业主导的问题。日本这次核事故的发生,日本国内的学者们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长期以来,日本核电事业的发展由企业主导的性质也是很浓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企业在落实安全保障的问题上,是否会不计成本地开发和使用最好的技术?谁都关心安全,但在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上,企业和公众显然是不一样的。
这次日本的核事故发生后,一开始仍然是东京电力方面出面应对。但事态的发展很快证明那是行不通的。于是政府出面,把权力接管过来。当然政府也聘请了专家,但据说有些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东京电力的代言人。于是有了解情况的日本学者提出,让这样的人出面来代表公众的利益,我们不信任。
这次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一个叫做“日本科学者会议”的科学家组织很快就站出来发表声明,指出尽管目前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一同成立了事故处理的对策本部,但东京电力方面刻意隐瞒事实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他们要求政府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依靠专家(而不是少数企业的代言人),首先需要做的是迅速、毫无保留地向专家们公开反映事故现状的原始数据。他们要求政府更好地借鉴三里岛事故的经验教训,更加科学地组织好事故处理和居民避难的问题。
他们还要求政府在此次事件结束后,从原子能政策、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对目前原子能开发和利用中的企业主导所带来的核安全问题进行彻底反思。不能只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涉及到核安全问题,公众立场尤为重要。
核电有优势,但不能大跃进式发展
 
□周明胜(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
我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86级的,专业是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因为跟与核相关的几个集团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对核能领域了解得比较多。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我国核电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能源的需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核电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投入高产出,前期建设成本比较高。如果一个100万千瓦的核电发电机组要投入110亿元左右,那么有一半左右就是用在安全的费用上的。建成发电以后,核电的燃料元件费用只占总收入的13%到15%,而煤电达到50%左右。
现在核电发展较快还与太阳能发电、风电不稳定有关,这两种能源很清洁、很好,但整个社会的用电量对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比如,2009年甘肃省曾经到清华去探讨合作,以求解决他们风电的稳定性问题。他们现在大力发展风电,但风稳定性很差,时大时小,如何解决电网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国家长远来看,我认为核电行业应该稳步发展,不能大跃进。安全是第一位的,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良性循环,整个社会才能进步。
目前,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跟日本比,确实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系两个博士生前些天从日本仙台回来,系主任很重视,专门和他们聊了聊,才知道他们所在的日本大学的教授已经正常搞科研了,基本恢复常态。所以,对民众进行科普,提高科学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人类需要枕着一个“炸弹”睡觉吗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关于核电的成本问题,我认为不可少算的一项是核垃圾,其处理的成本,是一个确定的数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数?有些核垃圾要放很长时间,甚至长达1万年。如果要租一块地放核垃圾,放10年的租金可以算出来,放50年的租金也可以勉强算出来,放100年就不好说了,要放1万年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如果把这个考虑进去,核电未必是赚钱的买卖,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核电的风险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由于操作不当它会产生问题,甚至泄漏。即使操作得很好,运行得很好,遇到天灾也会产生问题。我还有一个假设,即使没有天灾,也操作得当,运行得非常好,运行1000年,那它还有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垃圾的问题,其垃圾会不断地产出,要永远地放在那儿,这就相当于在地球上放了一个毒瘤。
另外,它要释放热量,就相当于我们在地球上凭空多放了一个太阳,肯定会对我们的生态造成影响。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家乡建的核电站,只是把海水的温度提高了4度。似乎说影响不大,这怎么会没有影响呢?
国内现在运营的核电站是7座,正在建的是11座,筹建的25座。分布在大江南北。这件事让我不可理解,为什么要发展核电,发展核电做什么?最直接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要用电,要发展。可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因迫使我们一定要用核电去发电?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枕着一个“炸弹”睡觉,甚至是把这个“炸弹”放在火炉边上烤着睡觉?
从我的专业角度,我是这样考虑这一事态的发生及发展的:我们现在仍然在很多时候保持着对以往的科学共同体的认识,即认为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它的任务就是生产知识,也常常认为科学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它不仅仅生产知识,而且拥有很高尚的情怀,很伟大的道德,它要为人民造福,为人民谋利益。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科学共同体在当下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首先要维护自己的生存。所以,假设核电专家关于核电要打一个评估报告,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说这个核电如何必要、如何安全、如何清洁;另一个是论证这个核电如何不安全,如何不清洁,如何有危险,不应该发展核电。这两个报告导致他们自己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是成为整个经济的中心,因为国家大力发展核电,他个人的地位很快大幅度提升,而另外一个报告会导致报告者被边缘化。
如果科学家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凡人,他会打哪一个报告呢?同样的参数放在面前,他要朝哪个方向建构呢?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就要考虑了,所谓发展到底是谁的?真的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吗?我认为在这种时候,常常是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利益在起作用。
核电发展不会停止,只是速度问题
 
□张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高级工程师)
我是学核物理的,毕业后搞了二十多年的核反应堆研究设计。
首先,核电是否安全?我可能也有偏见,我认为对微观世界(10的负13次方厘米尺度以下的原子核结构和核能)的认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一个很优秀的成果。这落实到经济发展、和平利用上,就是大规模核电站建成。应当说核能源是可靠的经济的能源,它的安全性比起我们一般生活的很多方面的安全性都要高。
大家担心核电站安全性就是因为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但是,这应该不影响我们发展核电。我认为核能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源。
说起来,水电站也是相当不安全的,三峡大坝要是来一个9级地震,那几百米水头,比海啸不知道要厉害多少倍。那为什么不考虑这个呢?现代高楼大厦似乎没有人质疑它的安全性,但它能应对非常的地震或洪水吗?核电站安全设计比水泥大坝和现代高楼的保险系数要大很多。我的意思是,不要用不应该使用的标准去要求和非难“原子能反应堆”这个很精致的现代科学成果;不然,所有的楼房都是不安全的——“9·11”的事故双子座经不起,哪个建筑物都经不起。
大家要有一个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核科学和核技术,我们要宣传“整个科学共同体是人类的代言人”;不然我们就没有标准,也没有了权威。
第二,福岛事故对日本是坏事,从发展来看,对我们可能还是好事。
国内已经有秦山、大亚湾、田湾核电站在运行,国家目前在批在建的反应堆里有3000多万千瓦,将近4000瓦的核电站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建成。有十几个省打算建核电站。福岛事故的经验和教训会对我们核电业界有现实的益处,可以让国内的技术人员设计更加细心,考虑问题更全面;可以让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知道,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了,该怎么应对。
核电确实有很多优点。虽然现在国家暂停审批核电站,但发展核电这件事是不可阻挡的,只是速度快慢而已。有人说以后不建核电站了,就只搞风能、太阳能,这是不可能的。
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我国的抢碘盐风潮很值得总结。从抢购行为看,中国需要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但科学普及是政府的事——这要求各级公务员要比民众有更高的科学素养,要做到“自己不抢盐,并且明白为什么不该抢”,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公务员科学素养的底线。
还有,媒体在人类遇到灾难时应该做什么,在福岛事故后也该总结。
《科学时报》 (2011-04-07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社快讯:日本警察厅宣布,截至当地时间19日15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7320人死亡,11370人失踪。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3月19日电 综合报道,经过争分夺秒的努力,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供电系统修复作业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东京电力公司把东北电力公司的输电线拉到了离2号核反应堆1.5公里处。但是,由于核电站周围的核辐射量依然很高,技术人员无法靠近第2反应堆安置临时的变压器,因此输电作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东京电力公司19日上午举行记者会表示,一定会争取在明天之前,将输电线引入到核电站内,以便激活2号核反应堆的电力系统,尽快恢复这一反应堆的冷却水供应系统。

  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表示,目前怀疑2号反应堆的燃料棒容器出现了破损,因为在这个反应堆附近检测出高浓度的核辐射物质。

  5号机组冷却功能已恢复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机组19日上午冷却功能恢复,5、6号机组乏燃料池水开始循环。

  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称,国际原子能机构于东京时间18日23时在维也纳通报说,5、6号机组应急用柴油发电机已恢复工作。

  另据悉,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机组的乏燃料池温度已经下降。

  稍早时,日本核安全保安院表示,将争取在今天恢复对福岛第一核电站1、2、5、6号机组的供电,明天恢复3、4号机组。

  冷却功能恢复对乏燃料池具有重要意义。乏燃料池储存从反应堆中卸出的使用过的核燃料,一般通过水循环冷却这些乏燃料,屏蔽辐射。正常情况下,乏燃料池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下,但由于电力供应中断,5、6号机组乏燃料池温度在震后逐渐升至60摄氏度左右。

  反应堆温度降至百度以下

  当地时间19日下午15时30分,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在防卫省举行记者会,宣布根据自卫队直升机今日清晨5时45分的侦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至4号核反应堆的表面温度,已经降到100度以下。

  北泽大臣所指的温度是指核反应堆建筑物的表面温度。但是,核反应堆和冷却水池的温度是否也已经降到100度以下,目前不得而知。

  3天前,3号核反应堆发生燃料棒炉心溶解的问题,专家说,这意味着室内的温度已经高达2000度以上。一般认为,温度达到4000度的话,将会发生核爆炸。

  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东京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8日宣布,经过该机构专家小组在东京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东京,健康上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报道说,经过对东京空气的检测,没有检测出核反应堆通常拥有的放射性铯和放射性碘。

  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事务局长天野带领的一个9人的专家小组,昨日抵达东京,开始对福岛核电站的辐射情况展开检测。天野还拜会了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日本政府毫无保留地及时地公布核电站事故的各种信息。菅直人表示,日本政府的行动是透明的,不会隐瞒什么。

  今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已经赶往福岛第一核电站,参与对核污染问题的调查。

  福岛县67人被测出受到核辐射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福岛县内截至17日已有约42440人接受有关核辐射损伤的筛查。

  据福岛县政府透露,其中有67人已被检测出核辐射。经检测发现,他们的衣鞋上均沾有放射性物质。据称测得辐射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居民需要进行全身清洗。该县除在11个市町村设立13个检测站外,还使用移动检测车开展检测工作。

  日本部分牛奶菠菜受核污染

  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9日称,日本福岛第一个核电站附近地区已经监测出牛奶和菠菜被污染超标核辐射量。

  枝野幸男说,福岛县和茨城县政府对牛奶和菠菜进行了核辐射检测,发现其核辐射量已经超过了食品卫生法的相关标准。厚生劳动省向福岛县、茨城县政府发出了禁止上述商品销售的命令。

  这是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日本政府首次承认农产品受到了污染。枝野说,政府已经指示灾区各政府,加强对农副产品的检测和检查,防止受污染的商品流入市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社东京3月19日电 日本各地方政府19日的监测数据显示,福岛县和宫城县的辐射数值仍高于正常值,但日本官方说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各地19日0点至9点监测数据显示,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约65公里处的福岛市0点数值为每小时11.1微希,高于往常。

  同处宫城县,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东北方向约120公里处的女川町女川核电站同一时段的数值为每小时2.4微希。此外茨城县北茨城市上午9点的数值为每小时0.95微希,水户市0点半的数值为每小时0.18微希,均高于往常。

  目前,福岛市的辐射数值最高。但NHK的报道说即使持续1个小时受到该当量的辐射,其辐射量也仅仅是接受一次胃部X光检查的50分之一,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共同社19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福岛县内截至17日已有约42440人接受有关核辐射损伤的筛查。该县除在11个市町村设立13个检测站外,还使用移动检测车开展检测工作。

  福岛县政府19日透露,其中有67人已被确认检出核辐射。经检测发现,他们的衣鞋上均沾有放射性物质。据称测得辐射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居民需要进行全身清洗。

  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以内的疏散地区居民19日开始撤离福岛县。共同社透露,南相马市800人与饭馆村270人已于当天分别启程前往新潟县内多个临时安置点与栃木县鹿沼市综合体育馆。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18日在举行记者会时提及核事故。他以日本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等目前发表的辐射数据为依据表示,现阶段,除日本政府指定必须撤离或者进行室内避难的区域之外,核辐射“危及人体健康的几率很小”。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日本新闻网3月19日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当天下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由于福岛县的牛奶和茨城县的菠菜已经感染了超标准的核辐射量,厚生劳动省已经下令,禁止这两种商品的销售。

  枝野长官说,18日,福岛县和茨城县政府对牛奶和菠菜进行了核辐射检测,发现其核辐射量已经超过了食品卫生法的相关标准。19日,厚生劳动省向福岛县和茨城县政府发出了禁止上述商品销售的命令。

  这是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日本政府首次承认农产品受到了污染。枝野说,政府已经指示灾区各政府,加强对农副产品的检测和检查,防止受污染的商品流入市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编辑:SN01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日本新闻网3月19日报道,当地时间19日下午15时30分,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在防卫省举行记者会,宣布根据自卫队直升机当日清晨5时45分的侦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至4号核反应堆的表面温度,已经降到100度以下。

  北泽大臣所指的温度是指核反应堆的建筑物的表面温度。但是,核反应堆和冷却水池的温度是否也已经降到100度以下,目前不得而知。

  3天前,3号反应堆发生燃料棒炉心溶解的问题。专家说,这意味着室内的温度已经高达2000度以上。一般认为,温度达到4000度的话,将会发生核爆炸。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24 页,共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