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今年的茅盾文学奖结果出来了,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成为新科茅奖作品。

对于茅奖,批评回回有,今年还真不算特别多,不仅不多,批评里面连靠谱的都不多。比如初选结果出来时,前10名中有8名作协主席或副主席,对于媒体和网络而言,这是最好的新闻点,于是茅盾文学奖迎来了第一波批评浪潮,质疑茅盾文学奖成了茅盾文学主席奖。再比如,以程永新和张颐武为代表,矛头集中在对张炜《你在高原》的450万字上,认为这么长超出了理解能力,评委根本没时间看完,所以评奖不负责任。

除了主席身份和超长字数外,人们再提不出批评意见,这届茅奖倒是近几期受到质疑最少的一届。实事求是地讲,正面肯定的意见还是挺多的,莫言、刘震云、毕飞宇这三位入选,无论文坛地位、作品实力还是公众知名度都属众望所归。尤其是莫言,每次都是热门,每次都落选,成为茅奖历史上标志性的悲情人物,也成为公众质疑茅奖最有力的理由。在一次次“陪太子读书”之后,跟上届的贾平凹一样,莫言终于得到茅奖的正式“追认”,沉冤昭雪。但人们还是不满意,又好像说不出来,不满意在哪里呢?

总体看来,我对这届茅奖印象还不错。以往茅奖遭人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评奖程序不透明,有暗箱操作的嫌疑;二是有些作品被当做任务硬性获奖。由于今年实行了评委实名制,评委人数也大大增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已经大为减少,暗箱成了玻璃箱,评奖过程走向透明,所以,往年对评奖程序的质疑基本消失。这是本届茅奖最大的一个进步,批评者围观者是能够看在眼里的。第二,获奖的五部作品总体上靠谱,获奖者也都是文坛一流好手,政治化的色彩比较弱,这一点值得肯定。唯一引起争议的《你在高原》,还是因为它的长度(可以断定,批评者没读过那部作品,包括我自己),张炜作为反世俗的代表作家,还是受到尊敬的。

这两点进步,再加上连续两届对贾平凹、莫言进行承认,使我对茅奖高看一眼。抛开“出身论”,一些民间奖项与它相比并不占优势。它更无疑比“兄弟奖项”鲁迅文学奖要靠谱得多。

至于有人不满意,我想一个原因是跟获奖作品的分量有关系,相对茅奖历史上的一些大作品,这次的获奖者的作品整体有些“小”,分量有些轻。而且作家得到肯定的,往往不是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如莫言的《蛙》,跟他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等比起来逊色不少,毕飞宇的《推拿》也是如此,他们的本次获奖,就难免有“迟来的正义”之憾。

但是,我们还是要批评茅奖,这些程序和技术上的进步,遮盖不了茅奖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茅奖自身的问题。

茅奖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听到这个问题,人们都会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拿出来说话,这说明大家对茅奖的取向是有直觉上感知的,大致就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等,当然,首先是政治立场没问题的。而贾平凹的《废都》没戏,很颓废,不健康;莫言的《丰乳肥臀》看名字就没戏,低俗……

在茅奖那里根本没戏的好作品,还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在本来就土壤贫瘠的文坛,茅奖只取了不违背官方价值观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一瓢水,如何能浇出百花齐放、植物风貌的文学大森林?茅奖通过对入选标准的把关、评奖程序的设计,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过滤,通过使一类作品获奖,淘汰其他类型的作品,来掌握着中国文学的走向,用一根指挥棒操纵着中国文学的旋律,从而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了掌握。很多年过去了,中国文学依然被当做一种工具、一种武器,成为重点“关照”的对象。

本届茅奖初选的时候,前10名中有8名作协主席和副主席,这说出了一个公开秘密。因为这么一条“规定”,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有资格当上省级的作协主席,通过这种对遵“茅”学“茅”并表现优秀者的奖赏,实现了对整个中国主流文坛的掌握。所以我们知道了,茅盾文学奖是一种文学独大的地方,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地方,是“现实主义杰作”频出的地方。但我们想看到的参差多态的中国文学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经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期,当代中国文学骤然降温。90年代商业化浪潮汹涌而至,更是稀释了传统文学强烈的精神贵族血液,精英写作也由此进入了重整和再思。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在文学进入瓶颈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那么,在历史的沿革中,网络文学呈现出了哪些新的因素?又如何体现出“一时代之文学”应有的特质?以下将从书写、阅读和批评三个方面,系统重估网络文学价值之所在。

一、新书写方式的诞生。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由此而表征出来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约、社会心理的展开以及个体精神的张扬之间更为复杂的纠葛与互动。

二、新阅读形态的形成。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三、新批评空间的开拓。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毫无疑问,依托于网络的文学创作,逐渐从边缘地位向中心聚拢,成为当代文学写作和阅读的重心。随着历史的推进,网络文学的新质还在不断地涌现,其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文学不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写作、消费和批评,而且更以此进行反观自身,在变革中形成审视与再思的力量和品质,通过对当下社会历史的话语、现象、思潮等要素进行一种文学文本的形式再现,从而实现文化层面和精神意旨的重构,以此见证了自身作为“一时代之文学”的实质和真面。(秦烨)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一个银河系周边迄今已知最暗弱的星系,这个矮星系仅仅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的恒星,游荡在银河系附近的幽暗空间中。这个矮星系名为“赛吉尔-1”(Segue 1),其中绝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只有很小一部分质量由可见物质构成。根据测算,其实际质量要比它可观测到的物质总量高出3400倍左右。

  这个矮星系最初是在两年前由美国耶鲁大学的马拉·吉哈(Marla Geha)和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约瑟夫·西蒙(Joshua Simon)利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10米口径凯克-II望远镜发现的。通过分析凯克-II和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数据,他们做出了这一发现。

  他们的观测显示这一星系正一同在空间运行,其运行特征显示这是一个独立的星系,而非仅仅是从附近另一个规模更大,包含更多恒星的半人马座矮星系中剥离出来的“碎片”。

  然而他们的这一结论却遭到了和他们激烈竞争的一个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小组的质疑。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吉哈博士和西蒙博士再次重返凯克望远镜,并利用那里的“深空外星系成像多天体摄谱仪”(DEIMOS)进行该星系运行速度的测量,不仅测量其相对银河系的整体运动速度,还包括测量其内部各单颗恒星之间存在的相对运动。

  西蒙博士说:假如这1000颗恒星便是这个矮星系中所包含的全部,或者说只有非常少量的暗物质存在,那么这些恒星的运行速度将非常均匀。

  然而凯克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并非如此。这个矮星系以大致每秒209公里的速度相对银河系运动,但是其内部一些恒星成员的运动速度却仅有每秒194公里,而另一些却高达每秒224公里。吉哈说:“这表明赛吉尔-1星系内部必定含有大量的暗物质,以便加速这些恒星。”

  很据计算结果,要想造成如观测到的这般速度异常,该矮星系中隐藏的暗物质质量大约为60万倍太阳质量。然而在望远镜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却仅仅只有1000颗恒星,质量都和太阳相仿。除此之外这一矮星系中的质量必定都属于暗物质。

  同样令人兴奋的还有,赛吉尔-1星系中几乎都是由极其原始的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判断恒星的形成年代是否古老有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其重元素含量,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取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信息。

  宇宙中的重元素是由恒星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当古老恒星形成时,宇宙较为“年轻”,大量恒星尚未燃烧完其内部的氢和氦,进而合成一些重元素,如铁和氧。因此,老年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会相对较低。在天文上,此类恒星被称为贫金属星。

  借助凯克-II望远镜,研究小组成功地获取了赛吉尔星系中6颗恒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另一方面一个澳大利亚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获取了另外一颗成员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

  分析显示,在这被观测的7颗成员恒星中有3颗的铁元素含量仅有太阳的不到1/2500。西蒙博士说:“这显示这些恒星是我们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在此之前对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进行的搜索工作只发现了大约30颗此类古老的恒星。

  吉哈博士说:“赛吉尔-1星系中已经找到了数量相当于银河系中已知10%的古老恒星。这表明进行古老恒星研究时,矮星系应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在研究小组怀疑,在银河系周边的空间中还隐匿着更加暗淡的矮星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西蒙说:“我们希望能找到更多类似赛吉尔-1这样的矮星系。”

  有关他们这一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天体物理学报》上。(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白矮星周围的杂质

  据国外媒体报道,凯克I望远镜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研究关于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地方。根据这些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研究,如果在一颗白矮星周围出现类似地球的岩质行星,那首选的结果则是被白矮星消耗掉。而此前,天文学家认为在白矮星的周围一般是聚集着尘埃类的物质,但是显然,这些尘埃很可能是岩质行星留下的“遗骸”。

  通过使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克I型望远镜,该天文台的科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Ben Zuckerman)以及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发现,白矮星“粉碎”了位于其周围宇宙空间中的岩质天体。他们的观测目标为两颗以氦为主的白矮星,编号为PG1225-079和HS2253+8023。他们只有地球那样的大小,却有着和太阳相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的观测表面,在这两颗白矮星的周围存在着“污染”区域,该区域中包含着各种大小的岩质世界,以及尘埃结构,科学家模拟结果显示,其中的岩质天体类似小行星谷神星的大小。

  这就意味着,在被观测的白矮星周围分布着行星状的巨型岩石块,而且这些材料正在源源不断地形成中,同时伴随着还有尘埃等物质。目前天文学家还不清楚这些材料是否是从某一颗岩质行星上撕扯下来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类似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也可以是小行星,总之,在白矮星周围分布着密密麻麻地这样的世界。

  通过对白矮星周围空间中出现的岩质天体的观测,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对太阳系演化的研究。而白矮星同时也是低质量恒星末期的演化产物,也是较为普遍见到的一种恒星,由于白矮星内部燃料消耗,并不是以内核的能量来支撑其本身,而维持这样的高密度状态需要较大的压力,如果一颗白矮星的质量超过一定的极限,就会爆炸成一颗超新星,这个极限被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

  然而,科学家更关注的是白矮星周围的岩质物质,在天文学家眼中,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岩质小天体或者尘埃,而是具有“签名”的尘埃,这是因为在白矮星的光谱中有着较为“干净”的氢或者氦,但是却出现了被认为是类似地球的行星存在的痕迹,这一点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介绍:根据目前的观测估计,有大约20%至30%的白矮星轨道系统周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岩质行星的世界。较大的类似地球的大小,较小的也有谷神星的大小。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家推测是在白矮星周围,还存在着更大的行星,这些行星类似木星那样,能干扰体积较小的行星的轨道,并将其反弹推到白矮星附近,并被白矮星捕获。

  对此,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文学家约翰(John Debes)认为:我们虽然见过许多古怪的行星系统,但是这个白矮星系统第一次给了我们暗示,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也许有点像我们太阳系的未来,或许应该进一步观测并研究这两个白矮星系统。根据公开的研究数据解读:白矮星PG1225-079的组成元素中存在着镁,铁和镍;白矮星HS2253+8023光谱分析中发现的元素包含超过85%的氧,镁,硅和铁。这些发现都与地球这类行星元素比例相类似。而且不但类似我们的地球,在正确的范围之内也符合其他的岩质行星。

  位于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霍尔伯格(Jay Holberg)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而他认为:在光谱中发现这么多的异常细节是不寻常的,而且我也没见过这样的光谱。总而言之,在这颗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东西只能说其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探索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了解宇宙中不为人知的奥秘。(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撕裂黑洞模拟图像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观察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罕见事件。之所以说是难以置信,那是因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大约是每一万年一次。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肖恩法雷尔认为:这颗恒星由于其轨道位置太靠近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了,从而被黑洞撕裂了,这个罕见的宇宙事件发生在距离我们5亿光年远的星系中,这个图像的全过程是在2006年欧洲空间局的牛顿-XMM空间望远镜所拍摄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

  天文学家在对这份当时的观测材料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亮斑,他们马上意识到这个应该是一个不寻常的东西。这颗被吞噬的恒星最初也是在2006年被发现,当时负责这项研究课题的是林达成博士音译。他于2006年第一次观测到这颗恒星,接着在2007年再一次观测到。而这次他发现,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于是,林博(微博)士开始查从1992年开始的数据记录,结果显示这个宇宙空间当时没有任何X射线的痕迹。

  到了2011年的2月份,林博士使用了美国宇航局雨燕X射线空间望远镜对准这一块宇宙空间,发现这里本来是一片亮斑的地方却变得昏暗了。在一处遥远的宇宙空间中,有个观测对象在几年之内出现变亮和变暗的情况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事件,而当时在场的国际天文学家合作课题小组的成员也意识到他们已经目睹了一件惊人的宇宙事件。

  根据另一位科学家法雷尔博士介绍:林博士的研究课题确实遇到了一件非常罕见的极端事件,我们也确实跌跌撞撞地给碰上了。我们很幸运,这件极小的概率事件发生在我们的望远镜视野中。当然,根据目前的天文学理论以及观测数据记录,我们可以认为这颗恒星由于它太靠近黑洞的引力吸积半径,于是它就这么被“一笔勾销”了。而超大质量的黑洞(SMBH)已经在爱因斯坦1915年推演的理论上得到了预言,但是当时很少人知道他们是存在的。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黑洞存在于中等规模以上的星系中,而且我们还知道,描述黑洞只需要三个物理参数:质量、角动量和电荷,也就是黑洞的无毛定理。

  而前两个参数是可以在观测中被测量的,但是第三个参数不能。如果有一个天体被黑洞吞噬了,那它是肯定永远消失了。因此,要亲近目睹这样一个罕见的事件发生,不仅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去了解这颗恒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到底还发生了哪些情况。

  法雷尔博士认为:这些观测数据将被用于测试引力理论,同时也将帮助我们了解超大质量黑洞的习性,也就是它是如何吞噬物质而进行增长的。而黑洞一般处于一个星系的中央核心区域,对其所在星系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一个黑洞完全可以影响到星系中包括星际气体、恒星、行星等等在内的任何一样东西,当然还有其本身,而后者对我们的研究而言则是重中之重。

  通过对黑洞的研究,特别是黑洞边界的探索,让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在宇宙中发生的极端时空事件现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而了解这些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能够发生什么,对了解整个宇宙是至关重要的。(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八千光年外的沙漏

  最近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中有出现奇景,出现了沙漏星云,星云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科学家称其中心的恒星即将耗尽时间之沙。随着核燃料消耗殆尽,MyCn18的最外层开始向外喷射,这是它短暂而又壮观的生命终结阶段。

  沙漏星云的形状像个沙漏,位于南天的苍蝇座,这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内核正在逐渐冷却,慢慢变成一颗白矮星。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该星云的很多图片,其中包括这张。红色氮气、绿色氢气和蓝色氧气这些彩色发光气体组成的环状物构成沙漏壁。哈勃图片的惊人清晰度,向人们展示了沙漏星云喷射的详细过程。这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行星状星云的复杂结构和对称性之谜。

  MyCn18是1918年到1924年间,安妮-江普-坎农和玛格丽特-梅欧在研究扩编亨利-德雷珀目录(一本天文学方面的恒星百科全书)时发现的。最初天文学家仅描述它为一个微小的昏暗星云,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拉夫温德拉-萨哈伊和约翰-特伦格尔1996年1月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图片。MyCn18的沙漏形状是由一个缓慢扩张的云团里迅速向外冲去的恒星风造成的,赤道附近的云团密度比两极更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日前在京举行,这标志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期20天的评奖工作正式启动。会议由中国作协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铁凝主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在会上发表讲话。

  李冰在讲话中说,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对于繁荣长篇小说创作、发展我国文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总的要求是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对创作的引导。评奖是引导和激励创作的重要手段,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广大作家及读者的期待。李冰强调茅盾文学奖评奖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他从要坚持标准、勤奋阅读、勇于担当、有全局观念、遵守纪律等五个方面对评委们提出要求。他表示相信,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一定能够既有一个好的过程,也有一个好的结果,取得圆满成功,向社会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高洪波就《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进行了讲解说明。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就此次评奖的前期工作情况、评奖细则和评委分组情况作了说明。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纪律监察组组长张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纪律监察组副组长梁鸿鹰、成员白兰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彭学明、何向阳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

  李冰讲话全文

  各位评委: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对于繁荣长篇小说创作、发展我国文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届茅奖受到了社会的格外关注,修订后的茅奖评奖条例公布后,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长篇小说的成就是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持续繁荣,数量急剧增长,思想和艺术质量不断提升。据粗略统计,此次评奖年限(2007—2010年)内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就有8000部左右,这样的产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凝聚了作家们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们的勤奋和敬业。作为专门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在如此巨大的数量中评选出几部获奖作品,如沙里淘金,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我们在评奖中,始终保持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的心态,不敢丝毫懈怠。

  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总的要求是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对创作的引导。评奖是引导和激励创作的重要手段,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广大作家及读者的期待。

  我们向来讲,评奖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坚持的。如果评奖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就没有公信力,对创作的引导作用也就无从发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要求评委有一种道德坚守,有一颗文学良心,同时还要有一套比较严格、严密的评奖程序,从制度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落实。为此,中国作协书记处和创研部的同志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茅奖评奖条例进行修订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定了有很强操作性的第八届茅奖评奖细则,尽量把各个环节规范化、程序化,让评奖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评委的责任重大。在这里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要坚持标准。关于茅奖的标准,茅奖评奖条例已经很明确。这个标准不是现在才有的,是茅奖设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总的原则就是要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具体来说,强调“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评奖中,要关注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作品。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提倡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文学创新。希望评委们牢记茅奖的宗旨和传统,在这样一个标准下,慧眼识珠,好中选优、优中选优,在众多参评作品中把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

  二、要勤奋阅读。本届茅奖参评作品多达178部,阅读量很大。社会上也很关心评委在投票之前是否阅读了作品。好在各位评委都是关注和了解全国长篇小说创作情况的,在平时就已经有了很多阅读积累,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接触这些作品。按照评奖办公室的安排,此次集中前,评委们已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阅读作品。为了保证评委的阅读量,在评选过程中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时间段,让大家集中补读和精读。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阅读量大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希望大家抓紧时间,本着对作者负责、对作品负责、对评奖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地读作品。“读而后议”、“读而后评”,这既是对作家的尊重,也是对参评作品的尊重。

  三、要勇于担当。实行评委实名制投票,虽然是本届茅奖评奖的一项改革举措,但在文学评奖中不是头一家、独一份,有的省文学评奖已经实行,效果不错。实名制投票的方式有利于增加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应该是评奖的一个大趋势。同时,此次评奖向社会公布实名投票结果,这就意味着,群众随时可以监督评奖过程,随时可以评论每个评委的投票。这对评委来说,是一种压力、一种考验。因为评委在评价作品的同时,社会也在评价评委。既然我们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就要勇于面对,希望大家既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又要慎重对待。我相信,大家会对文学负责,对自己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声誉负责,以坦荡公正的精神,以自己的文学鉴别能力,认真地投下神圣的每一票。

  四、要有全局观念。本届茅奖的评委会由两部分专家组成,既有中国作协书记处提名推荐并聘请的专家,也有各省区市作协和总政宣传部提名推荐并经中国作协书记处审核后聘请的专家。不管是哪里推荐的,组成评委会后,就要从评委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工作,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全局。文艺评奖中的“小圈子”倾向,备受社会诟病。我们这次的评委会是五湖四海。希望大家务必放下各自的“小圈子”。要特别防止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不能把“人情任务”带到评委会里来,更不允许在评委会中串联拉票。

  五、要遵守纪律。评奖条例中关于评奖纪律有严格的规定,严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实行回避制度等,这些要求希望大家严格遵守。纪律监察组将对评奖全过程进行监督。此外还要强调的是,评奖纪律特别规定,评委不要在评奖过程中透露评奖细节和讨论内容。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位评委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保证评奖的公正性。评委会是一个整体,在评奖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选择,但是,投票结果出来后,全体评委要共同向评选结果负责,这是基本的民主规则。所以,希望评委在评奖结束后不要发表同评委会的共同意志相违背的言论,维护评委会的权威。

  同志们,评委会已经开始工作。各位评委都是在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不少同志曾多次担任中国作协各种文学大奖的评委,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相信,在以铁凝主席为主任的评委会的辛勤努力下,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一定能够既有一个好的过程,也有一个好的结果,取得圆满成功,向社会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最后,我代表党组和书记处对大家即将付出的辛苦表示衷心的感谢!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闭关”15年的武侠小说家温瑞安重出江湖,通过网易微博发表其最新作品《侠道相逢》,一时间在“文学江湖”激起千层浪。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一些文学名家正在介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大批“草根写手”揭竿而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势力;更有出版界推波助澜,索性将热门微博集结成书,使“微写作”开始进军传统出版领域。

面对刚刚兴起的“微写作”,有人满怀憧憬地猜测,这其中会不会蕴藏着创造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可能?但对于文学评论家和参与微写作的作家们来说,这也许只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场文字游戏,仅此而已。

微写作被“文学”了

微博的火热,带动了微写作。在网上,“微小说”、“微剧本”、 “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名目繁多的各种文体甚至会跳出一大串,有人因此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

但如果仔细看一看这些不同文体的微博作品,就会发现,其形式趋于一致,篇幅短小,内容零碎,结构散乱,尤其是那些自称微小说的博文,顶多也就是一则小故事。

仲夏二月是广东台山一家外资企业的文员,她发掘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自己身边。这位广东姑娘肯定地说:“微写作身边的事情,让我感到更真诚,也更有力量。”比如广东台山人喜欢生吃螃蟹,就被仲夏二月演绎成一个悬疑故事,“因为生吃螃蟹,可以想像螃蟹身上的寄生虫并没有死掉,它们都在肚子里旅行,于是,我就写了一个这些虫子如何在一个女人身上捣乱的恐怖故事。”她说。

从今年6月微写作至今,仲夏二月认为自己已成微写作老手,言情、武侠、悬疑,样样都有新作问世。记者上网搜寻一番之后发现,她的作品尽管贴有不同文学标签,但写作手法都差不多,很难看出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区别。

对于此种现象,《中国艺术报》记者怡梦是这样概括的:“微写作成了‘被文学’。”她甚至有些担心,如今的微写作乱贴文学标签,如果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我们的文学会不会被矮化、零散化,乃至使文学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微”时代,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叙事。

尚缺乏真正内涵

尽管微写作日益兴盛,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叙事方式并不是网络时代的发明。事实上,微写作传统在中国古已有之,只是当今的写作者在文字的表达、意境的创造、思辨的精微等诸多方面,尚未达到传统微写作的高度。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说,大家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像《世说新语》、《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的微写作体裁不同,但短小精悍、语言精粹、思想内涵深刻却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新星出版社副社长刘刚分析说,微博体、语录体、段子体,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凝练的语言写作,这对写作者其实更具挑战性。“越精炼,越有魅力,也越容易传播。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美言,都有这种特点。”

但如今的微写作往往注重幽默、搞笑,写起来也比较随意,不注重文字的提炼,思想内涵的开掘,这就造成了大量微写作浅显、粗糙、寡味、重复的倾向。但网易读书频道主编聂蔚认为,在今天,微写作一样可以很文学、有深度。她以温瑞安的微武侠新作作为例证,在她看来:“温瑞安的文学功底很强,古典诗词功夫尤其深厚,这种优势让他对微写作驾轻就熟,尽管文字简短,但有深意,并不给人晦涩的感觉。”聂蔚乐观地表示,尽管温瑞安写的是武侠,但他更有关注现实的写作心态,比如他让主人公穿越到现代,遭遇了电梯事件等等,而这些正是如今许多微写作所缺乏的。

更多是一种情绪发泄

最近,一本名为《爸爸爱喜禾》的微博书开始火了。据该书作者蔡春猪介绍,今年初,2岁的儿子喜禾被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对他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一般。“当着朋友的面,我说不出这些事,我不善于表达。”但是,不说出来,蔡春猪又感觉憋得难受,他终于敲击着键盘,把对儿子的爱,儿子患上自闭症后自己的伤心、难过和无奈,以幽默和调侃的方式在微博上传递出去。

随着该书的面世,蔡春猪名气越来越大,他发现自己的写作状态也发生了巨变。“刚写微博的时候,我是为自己写,是为了情感的宣泄。但现在关注的人多了,就要想到别人的反应。想得多了,就写不好了。”蔡春猪说,目前,他的微博每天能写一两条就不错了,远远低于高产时的每天七八条。

像蔡春猪一样,许多倾心微写作的人,更多是将微博视为自我表达的空间,情绪释放的平台,或者说是枯燥生活的润滑剂,尽管其中有些微博语句不乏幽默、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如果真要严格考量,仍旧缺乏文本价值和欣赏价值。即便是胡纠纠编的《有权懦弱》,号称15位微博英雄横空出世,其文学性也很有限。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更是批评道,微写作大大降低了书写活动的公共意义,表现出强烈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倾向。他认为:“在微写作中,尤其是网络的游戏化、自由化,甚至为低级趣味的表现提供了机会和土壤。”

微写作不会占主流

“每天开始上微博,推门,像进了一个俱乐部,人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杂,人声鼎沸,机锋来往,继而一个一个飘过,离开,回家,直到深夜,曲终人散,终成寂寥……微博究竟是你的脸,还是你的心?抑或只是面具。”作家北村为微写作“画”了一幅像。

在全民微写作的时代,写故事、讲笑话,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作家。现在,连温瑞安这样的武侠小说大家都开始微写作了,似乎微写作创造新时代经典也指日可待了。

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在这股热潮中一直坚持自己的独特观察。他认为,不要简单地将文学写作与微博这类新媒介扯在一起,然后就命名一种“微写作”,以此来分散公众的注意力。写作不存在“微”和“宏”的区别,只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在张柠看来,文学写作是一种用文字传播审美信息的行为,而微博是一个传播一般信息的媒介。“在网络传播的信息中,最引人瞩目的,首先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安全与否、供需问题等等,再就是一些笑话、明星的八卦信息等。具有文学性的信息,关注度就非常低。”他因此认为,所谓的微写作在信息传播中不会占主流。

与此同时,张柠更强调媒介的性质。张柠说,微博传播的信息是不是文学,并不改变网络传播的性质。因为微博是一个公共媒介,它应该尽量将篇幅留给公共问题,而不是那种表达私人经验的写作。他甚至认为:“微博上的所谓写作,不会改变写作的性质,写作的水准并不是根据传播的效果来确定的。不要以为点击率高了,你的写作水平就高了。”

就文学写作本身而言,张柠说,衡量的标准不是长和短,写得长,可能好,也可能是垃圾;写得短,同样有可能是垃圾。“比较而言,长篇更容易遮丑;写短的东西,比如短诗、超短小说要更难一些,因为它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不可以像日常聊天一样去写,所以是一种非常耗费脑力的写作,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写作。”张柠认为,如果有人硬写的话,它会让写作者的灵魂暴露无遗。

张柠也由此坚信,根据微博传播的特性和文学写作的特点,所谓微写作创作出来的东西,绝不可能流传下去而成为经典。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目前人类的头等大事。目前在一颗遥远的类行星上,发现了水源,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节约用水依旧是目前人类的重中之重。

  最近两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对同一颗类星体下功夫,在这颗遥远的类星体上,他们发现了一座超极大的水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和活动最为猛烈的天体,而这座水库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现最大、最遥远的水源。

  研究人员所发现的这批大量水汽,质量至少有全世界海洋总量的140兆倍,等于10万颗太阳质量,如果能取回一部分这些水的话,不知道地球上还需担心缺水问题?只不过,这些水比天边还远,在300亿兆英里以外。

  因为类星体极为遥远,它发出的光,也要120亿年才能抵达地球。因此,这些观测所显示的也就是宇宙大约在16亿岁时的数据。这颗类星体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周围是被质量非常大的水环绕着。研究人员说,我们的观测显示出,整个宇宙中,水无处不在,即便是非常早期的宇宙也不例外。和这颗类星体相关的发现,将发表于2011年8月号的天文物理通迅(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类星体的能量,是由一个巨大黑洞所供给,黑洞持续消耗掉周围气体和尘埃盘,负责吃进气体和尘埃,类星体则会把大量的能量喷出来。这颗两组天文学家都在研究的类星体,名字叫做APM 08279 5255,里面内藏着一颗大黑洞,质量等于200亿个太阳,产出的能量更高达1000兆个太阳。

  天文学家本来就预计在早期宇宙中应该有水汽存在,所以这回发现水,并不算让他们太意外。我们的银河系里也有水汽,虽然总质量只有这颗类星体的1/4000,这是因为银河系的水大多结成了冰,以冰的形式存在。

  这颗类星体气温偏暖,摄氏零下53度

  水汽是一种微量气体,也是让我们了解这颗类星体性质如何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类星体里,水汽以气体状态分布在黑洞周围,经计算,整个区域约宽达几百光年(1光年大约是6兆英里)。此外,这些水汽还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如果以天文学的标淮来看,算起来,在那颗类星体那边的气体温度偏暖,并且密度偏高。虽然那一团气体已达摄氏零下53度,相当冷,而且和地球大气层相比,密度还只有300兆分之一,不过拿它来和银河系的平均温度和密度相比,还是比较暖活了5倍,且密度高了大约10至100倍。(银河系在宇宙中算是相当典型的一个星系。)

  水汽又仅是该颗类星体四周的各种气体其中之一而已,它的存在表示这颗类星体还持续以X射线和红外线辐射为气体进行轰炸式泡澡服务,从辐射和水汽之间的彼此作用,可以显示出气体的属性,也能看出类星体对它有何影响。例如,分析水汽便能显示辐射如何加热其他气体成分。此外,测量水汽和其他譬如一氧化碳之类的分子,还显示出那里的气体似乎足够喂养黑洞继续成长,直到成为现今6倍大。当然,后续是否果真会如此发展,并非绝对那么明确,因为,天文学家说,有些气体最终可能会凝结,成为恒星,也有可能被类星体弹出来消散掉。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知宇宙中的氧分子未来会不会对宇航员有所帮助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长时间以来时的天文学谜团终于被破解了。科学家利用欧洲航太总署的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并首度确认宇宙中有氧分子存在。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1日发表消息说,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宇宙里有氧分子的存在。欧洲航太总署则在新闻公报中说,搜索宇宙氧分子的长期努力终于告一段落,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松口气了。

  我们呼吸所摄取的氧气是由二个氧原子所构成的氧分子。氧分子在上空被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变成一个氧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形成有三个氧原子的分子,即是臭氧。

  在宇宙中,单个氧原子很常见,在大型恒星周围更是普遍存在,但占地球大气约五分之一的氧分子,在宇宙中却一直与天文学家玩捉迷藏。2007年,瑞典奥丁无线电天文望远镜据称发现过宇宙氧分子,不过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掌管 赫歇尔的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等人,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说,他们推测,在宇宙中,氧原子会与尘埃结合凝固成冰,一旦受光线照射,就会蒸发成气体并形成氧分子,因此或许能在恒星形成区域查找氧分子。

  戈德史密斯等人将目光投向距地球约150光年的猎户座星云,最终借助2009年发射升空的赫歇尔望远镜,成功查找目标。

  戈德史密斯说:18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氧分子,但直到230多年后,我们才最终可以很确定地说,宇宙中存在这种非常简单的分子。

  由于氧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天文学家猜测,其分子形式应该大量存在。他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索氧分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