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发现在100万年前在银河系中心曾经爆发出一股巨型喷流,估计形成这一喷流系统将需要由一个质量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提供能量。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Meng Su,音译)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这一巨型喷流的发现或许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们解释之前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的神秘“巨泡”。孟苏介绍说:“这一发现增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相对近期,银河系曾经拥有一个活动星系核。”
美国宇航局所属的费米空间望远镜最早注意到这两个喷流系统。它们从银河系的核心出发,一直向银盘上下两个相反方向延伸达2.7万光年。这是首次观测到此类伽马射线喷流,也是唯一一个距离足够近,因而可以让费米空间望远镜得以分辨的此类喷流。
想要让银河系的核心恢复活动将需要注入大量的额外物质。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论文合著者丹尼尔·芬克贝纳(Daniel Finkbeiner)估计要达到这一目的,将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分子云。他说:“要想达到目的,你需要将1万颗太阳扔进这里的黑洞。黑洞是贪婪的吞噬者,因此当如此巨量的物质同时涌入时,它会来不及吞食,一部分物质会以喷流的方式反弹出来。”
这次发现的喷流系统或许跟同样由费米空间望远镜在2010年发现的神秘伽马射线“巨泡”之间存在联系。这两个巨型“泡泡”同样是向银盘上下两侧延伸出去约2.7万光年。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两个巨泡的延伸方向是和银盘方向相垂直的,而此次发现的喷流系统延伸方向则存在着大约15度的倾角。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围绕银河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吸积盘具有一定的倾角。
这两个结构的形成方式之间同样存在差异。喷流是等离子流从银河中心喷涌而出时形成的,并且在此期间受到一个螺旋形磁场的制约,从而能够保持高度聚焦的形态;而两个巨泡则可能是由于一股高温物质“风”从银心黑洞吸积盘向外吹出来的。因此,相比喷流结构而言,这个巨泡结构的延伸要宽阔的多。
这个喷流结构和巨泡结构均受到剧烈的康普顿散射驱动。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以接近光速运行的电子撞击低能的光子,如无线电波波段或红外波段的光子时,这样的撞击将增加光子的能量,从而使其增强进入电磁波的伽马射线波段。
这项发现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最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这两条喷流延伸2.7万光年的距离除以它的大致速度来求出其最初开始形成的时间。然而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可能远远长于这一数值。芬克贝纳解释说:“随着作为其来源的中央黑洞时而向内吞噬物质时而向外反弹物质,这一喷流结构可能时而喷发时而中断。”(晨风)
朱鹮 是比熊猫海珍贵的物种
即将破壳而出的朱鹮宝宝(科学网配图)
记者昨天从野生动物园获悉,今天,申城首只朱鹮宝宝将在野生动物园破壳而出。朱鹮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动物,今年3月22日,5对朱鹮从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研究中心来沪,40天后,其中一对朱鹮率先产蛋。目前,野生动物园内还有5枚朱鹮蛋正在孵化。
4月29日,饲养员发现朱鹮首次产蛋,而一只蛋从鸟巢中坠落破损,另一只产在了朱鹮岛草丛中。好在饲养员及时发现,将蛋放入孵化设备中。直到5月27日晚上,饲养员发现蛋微微颤动了一下。昨天,饲养员发现,蛋壳上有一个小小的洞。“6月1日肯定能孵化出来,但具体什么时候还要看情况。”
目前,野生动物园还有5枚朱鹮蛋正在孵化中,其中3枚由朱鹮妈妈亲自孵化,2枚人工孵化。
朱鹮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它长着灰色羽毛、艳红的头冠、细长的双脚,展翅时,翅膀内侧呈现温润的粉红色。上世纪中叶,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大量分布,后由于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日本等国的朱鹮迅速灭绝。现在朱鹮种群在野外已扩大到900多只,人工饲养700多只。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多数的钓鱼爱好者都会对所钓上来的奇形怪状鱼感到好奇,时年53岁的渔夫马克·索耶(Mark Sawyer)近日就钓到一只未曾见过的鱼,但认真观察之后,似乎又不像是一只鱼。起初,马克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棕色金鱼,但是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只奇怪的生物长着棕色的金鱼尾巴,身后还有长着一个类似鲷鱼的背鳍,最为奇特的是其头部如同一只大鲤鱼。
“混血怪鱼”拥有多种鱼类的特征
经过进一步的测量,这只奇怪的“鱼”体重略低于两磅,专家认为它是多个鱼种杂交的后代,在本月早些时候也曾发现过该鱼的存在。由于这只鱼长得如此奇怪,马克·索耶先生将其放回了湖中,它的头部类似于大多数的鲤鱼,但是从唇部上看又显得不太对劲。体态与正常的金鱼相似,而鱼鳍部位却又与鲷鱼存在共同点,从该鱼的尾部看,酷似一只扇尾金鱼。
根据马克·索耶先生介绍:“我将该鱼的照片咨询了许多海洋科学家,他们明确地说是一只‘混血鱼’,我已经捕获过无数只鱼,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鱼,它明显是一个怪胎。”另一位鱼类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扇尾金鱼和正常金鱼交配的后代,鱼类博士马克·埃弗拉(Mark Everard)则认为它可能由私人水族馆被放入湖泊中。(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银河系中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出来的两束巨大的喷流
银河系中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出来的两束巨大的喷流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从银河系中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出来的两束巨大的喷流,只有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掉一万倍太阳质量的物质才能产生驱动如此巨大喷流所需的能量。据估计,该喷流是100万前产生的。
在美国宇航局的“费米太空望远镜”(Fermi Telescope)探测到该爆发的蛛丝马迹之后,来自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苏蒙(Meng Su)说:“这个模糊的喷流或已存在了100万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个幻像。这两个巨大的喷流有助于解释围绕在我们银河系中心神秘的泡状结构。这也加深了我们对银河系在相对较近的过去有一个活跃的星系核心(AGN)的认识。
这两束喷流是被美国宇航局的费米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它们从星系的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延伸27000光年。这是第一次发现伽马射线喷流,也是仅有的足够近的能被费米望远镜解析的喷流、
如果想让星系核心再次爆发,那么需要巨量的物质注入。据估计,一个质量是太阳质量一万倍的巨大分子云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次性把这一万倍质量的物质投入黑洞当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黑洞是粗犷的吃客,其中一部分物质将被涌出来驱动这两个喷流。
这组新发现的喷流或与费米望远镜在2010年探测到的神秘伽马射线泡状物有关。这些个泡状物从银河系的中心也向外延伸27000光年左右。然而,泡状物是垂直于银河平面的,而伽马射线喷流却倾斜了15度。这或许反映了围绕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是倾斜的。
两种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喷流形成于当等离子体从银河系中心喷出并沿着螺旋形的磁场向外运动,这样以来能使它高度聚焦。伽马射线泡是当炽热的物质从黑洞的吸积盘向外吹出而形成的。结果,它们比喷流散布的更加宽广。
喷流和泡状物都是由逆康普顿散射所驱动的(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以亚光速运动并与低能的光子相撞(例如无线电光子和红外光子)。通过碰撞,光子增加了能量而跃入电磁波谱中伽马射线部分。
该发现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银河系最后一次活跃是在什么时候?其最小的年龄可以通喷流27000光年的长度除以喷射速度得到。然而,或许它存在的时间比这要长。这些喷流或许随着大质量黑洞吞噬物质的多少而不停地闪烁。(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学名锥蝽(Triatome bug)的吸血昆虫传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9日报道,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恐怖寄生虫病正在美洲蔓延。这种寄生虫能够在人体心脏中繁殖,导致感染者猝死。
这种疾病学名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通过一种名为锥蝽(Triatome bug)的吸血昆虫传播。锥蝽叮咬受害者后,一种锥虫属寄生虫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最终进入心脏,并在心脏中繁殖。大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出现心脏肥大或者肠肥大的症状,如果病情发作,病人会突然死亡。
美洲锥虫病一般像艾滋病一样通过血液传播,有时候也会由母亲传染给孩子。而且在感染初期,这种病也像艾滋病一样难以发现,可能潜伏数年,然后突然爆发。
这种病最初在拉美地区发病率较高,其后随着游客和移民传播至美国,在美国移民比较多的贫困地区较多发。全世界约有1000万人感染美洲锥虫病,其中以玻利维亚、墨西哥、哥伦比亚和中美洲感染者最多,美国约有3万人感染。2008年全球约有1万人死于美洲锥虫病。
如果尽早发现,感染者可以通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痊愈。但由于其潜伏期长,加上药物昂贵,这种病几乎成了绝症。
相关阅读
5月31日被定为国际无烟日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今天是国际无烟日,控制、减少吸烟是这个节日的主要目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此前有过统计,目前中国吸烟人数已超过三亿,52.9%的成年男性、2.4%的成年女性吸食烟草;72.4%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众多,科学网盘点了吸烟的几大危害:
吸烟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提高: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有吸烟史的女性会面临更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即便她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已经戒烟几十年也是如此。
在英国,每年大约有46,000起乳腺癌病例患者被确诊,每八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面临这种疾病的威胁。领导此项研究的,是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Juhua Luo博士和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卫生伙伴研究基金会(HealthPartners Research Foundation)的Karen Margolis博士。
他们研究了1993~1998年中,年龄在50~79岁不等的8万名女性样本数据,还有跟踪研究中确定的3,250例乳腺癌病例,这些妇女被调查她们的吸烟及接触二手烟的情况。结果表明,那些烟民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约16%,其中有的女性抽了超过50年的烟,那些青少年时代开始抽烟的人也被认为处于高度危险状态之下。
引发男性智力下降: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不吸烟男性,吸烟男性智力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但吸烟与智力的关联度在女性中不明显。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可能对男性智力产生多种影响,例如记忆力损伤、认知技能全面下降、无法将过去经历与现实行为相联系等。
研究者发现,戒烟可以减缓智力下降的速度,戒烟越久,效果越明显。戒烟后头十年,男性智力下降水平仍较明显;但戒烟十年后,智力下降速度基本等同于从不吸烟的人。但研究者在女性中没有发现吸烟与智力下降之间的明显关联。报告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男性相比女性抽烟量更多、频率更高
清晨吸烟更易上瘾产依赖: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清晨尤其是起床后1小时内吸烟,患癌症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清晨起床吸烟或会吸入更多尼古丁及其他烟草毒素,亦更容易使人上瘾,生成更强的尼古丁依赖性。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研究人员对4,775名肺癌患者及2,835名没患癌的烟民进行分析,发现与起床1小时后吸烟相比,起床后31分钟至1小时内吸烟,患肺癌机率高31%;起床后半小时内吸烟,患肺癌的几率则高出79%。
研究人员向患头颈癌的烟民作相同实验,亦发现起床后31分钟至1小时内吸烟,患头颈癌机率高42%;起床后半小时内吸烟,患此癌的机率亦高出59%。
孕妇吸烟孩子易患精神病:
芬兰研究人员对该国所有1987年至1989年间出生婴儿的登记信息及其成年前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比较。
经研究发现,怀孕时每天吸烟不到10支的孕妇所生的孩子,在成年前患精神疾病的比例约为21%。如果母亲孕期每天吸烟数量超过10支,那么她们的孩子成年前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为25%。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新网5月30日电 综合报道,一如科学家预期,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9日与地球“擦肩而过”。
据悉,这颗直径3到10米的太空陨石28日才被科学家发现,随后在(美国西部时间)29日凌晨以距地球表面1.4万公里的距离飞越而去。
美国太空总署(NASA)负责追踪这颗行星的“喷射推进实验室”表示,这是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距离第6近的一颗。由于体积太小,即使撞击地球也不会造成重大破坏,很可能在进入大气层后就已完全解体。
此前一天,另一颗直径21米的小行星也刚飞越地球,距离地表5万多公里。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的亲人们呆的更加亲近一些,但是这种带有斑点的后颌鱼显然走得有点极端,把自己的孩儿们都含在嘴里。
后颌鱼是很少张着嘴带着孩子们出来游玩的,碰巧的是一名来自佛罗里达的摄影师发现这个带着自己孩子穿越Worth Lagoon湖的伤痕累累的父亲。后颌鱼是一种口育鱼(在口中孵化鱼卵,并在口中养育幼鱼),雄性为了保护鱼卵不受掠食者的伤害而一直含着鱼卵到它们孵化。对于后颌鱼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平常的本能,它们大约会口含鱼卵5到7天。
在摄影师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只后颌鱼的鱼脸一侧有许多刺状物,而后颌鱼始终都在保护自己的后代。摄影师说:鱼身上的刺说明它最近遭遇到一只火刺虫的袭击。而这也为照片增色不少。(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西海岸首次发现 大量迁徙鱼携日本核辐射物
据澳大利亚媒体5月29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距离日本近1万公里外的美国西海岸发现了携带日本福岛核电站核辐射物的蓝鳍金枪鱼。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大规模迁徙鱼群将核辐射物带到如此远的距离。
“我们都很震惊,”参与此项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科学家尼古拉斯•费舍尔表示。该研究团队在15个蓝鳍金枪鱼样本里都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铯134和铯137,其含量是同类鱼去年所携带量的十倍。
科研人员还分析了在太平洋东部活动的黄鳍金枪鱼和在日本核泄漏发生前就向加州迁徙的蓝鳍金枪鱼,他们在这两类鱼身上都没有发现铯134,只不过发现了因上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而残留的极少量铯137。因此,科学家推断此次在加州海岸蓝鳍金枪鱼身上发现的放射性物质来源很明确——福岛核电站。
报道称,虽然此次发现美国加州海岸部分金枪鱼体内放射性铯含量相比去年高很多,但是,这个含量仍然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政府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含量。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后,该国海域的一些小型鱼类和浮游植物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增加。但是,科学家未想到更大鱼类也会受到影响,他们认为大型鱼类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身上所携带的放射性物质会逐渐消失。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大和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超过450公斤。它们在日本海岸附近繁殖,然后向东迁徙到加州和墨西哥沿岸海域。(蔡东海 北风)
相关阅读
蒲公英毛茸茸的白色小种子粘在小老鼠身上
业余摄影师麦特上周末在英国拍摄到一组有趣的图片,一只小老鼠轻盈地沿着蒲公英茎爬到顶端,蒲公英毛茸茸的白色小种子粘在小老鼠身上。
麦特称,他早已发现这只小老鼠,就等着它爬到顶端为其拍照。他已记不清到底飘扬的蒲公英种子是由风刮起,还是小老鼠吹起来的,但照片所记录下的瞬间让人觉得十分清新。
据悉,这种小老鼠是欧洲发现的最小鼠类,它只有6厘米长。狐狸、鼬鼠、猫头鹰甚至蟾蜍都以它为食。自2001年起,它被列为濒危保护动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