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日公布本月最新濒临灭绝物种列表(红色名录)。数据显示,卡奎塔红须伶猴、王摄蜜鸟、缅甸金丝猴等名列极度濒危物种榜单。
1. 卡奎塔红须伶猴
哥伦比亚卡奎塔红须伶猴种群于2010年被科学家发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本月最新更新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列表数据(又称红色名录)显示,它们是货真价实的极度濒危种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表示,红色名录是衡量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该名录将全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按照8个种类进行分类,并且从“尚未评估”到“几乎灭绝”的程度来对其濒危性进行衡量。
根据科学家在2012年的首次评估,这种脸上长满胡子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面临灭绝的物种行列中。它们面临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人类活动所毁坏。哥伦比亚东部农村,以砍伐森林为生的人们偶尔也猎杀一些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在2012年更新的红色名录里评估的63837种物种中,有19817个物种现在面临灭绝,包括其中41%已知的两栖动物和25%已知的哺乳动物。2012红色名录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前夕发布出来。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就是空谈。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与它们的后代,不论是对于这些生物,还是对于全球几十亿人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发布的红色名录是对参与里约热内卢会议的所有领导人的一次发自肺腑的号召。
2. 王摄蜜鸟
从这幅拍摄于悉尼塔瑞噶野生动物园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王摄蜜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冷酷。这种罕见的鸟类在2012年的红色名录上刚刚从“濒危”等级“荣升”为“极度濒危”等级。王摄蜜鸟是东南澳大利亚的本土生物,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物种以极快的速度走向消亡,这种生存于原始森林的鸟类慢慢因为干旱与当地逐渐渗入原始森林的农业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援,并且在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3. 缅甸金丝猴
刚刚在几年前被正式确认的物种--缅甸金丝猴,如今已经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出现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科学家们第一次知道它们的名字是2010年在缅甸边区从当地的猎人口中得知它们“翘鼻子”的外号的。与此同时,被官方确认的物种标本也被杀掉了。到目前为止,唯一的野生缅甸金丝猴在丛林中的照片便是上面所示的这张。它们濒临灭绝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其骨头、皮毛与用于医药用途的头盖骨而大肆捕杀它们。而且,它们自己也经常误闯进为猎取野猪和鹿而设的陷阱中遇难。
4. 北巴西蚁鸟
北巴西蚁鸟优美的嗓音现在已经很难再被听见了。这个亚马逊地区的原住民已经成了2012年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了。这种鸟类只居住于巴西北部和圭亚那西部的沿河地区。但是因为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它们已经面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声明称,“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5. 纹头斑刺尾雨燕
在2008年从“脆弱群体”跳跃至“濒危”物种之后,纹头斑刺尾雨燕现在已经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这种鸟类现在仅仅存在于巴西和圭亚那的一小块区域,而且那块仅存的区域也面临着牧场与大豆种植园的强烈威胁。一个模拟亚马逊区域森林砍伐的模型数据显示,纹头斑刺尾雨燕将在2023年失去它们80%的栖息地。
6. 胡拉油彩蛙
胡拉油彩蛙栖息于以色列的胡拉山谷,不过,它们也许住不了多久了。自从1955年绝迹于世之后,2011年科学家终于又在一次大规模全球性针对十种可能灭绝的两栖动物的调查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种蛙类现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列入了红色名录。为了消灭传播疟疾的行动是这个物种减少的原因之一。1964年成立的胡拉自然保护区现在只能保护这个蛙类不到5%的原居住地。然而,附近居民饲养的鸟类会捕食这罕见的蛙类。(彬彬)
相关阅读
河南地坑院(资料图片)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日前,微博上一则关于河南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消息引发网友围观。根据记者的调查,河南陕县绝大部分地坑院已经无人居住,正遭到废弃和自然损坏,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废墟,地坑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瓦房和两层楼房取代。
而随着建筑实体的消失,地坑院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由于缺少实践载体,掌握地坑院营造技艺的人目前大部分都无用武之地,传承链条在实践载体上出现断裂。这是地坑院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最主要原因。”
“地下四合院” 构造特殊、魅力无穷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在河南陕县东凡塬、西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村民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窑洞居住,这在当地被称为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由原始人类的穴居发展而来。它在全国是独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它们主要分布在豫西、陇东、晋南和陕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类似的民居。而河南省陕县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较多。
据记者了解,地坑院是古老的生土建筑,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它的营造技艺比较复杂。首先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主窑对面的角窑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大都是曲尺形。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被称作“哨门”。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至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既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又可以保障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至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渗进坑内的雨水。地坑院里通往地面的门洞内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按功能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地坑院建造简单价廉。对于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据记者了解,地坑院营造技艺包括完整的设计规制、设计模数和工艺口诀,绝大部分和现代建筑理念相吻合。如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地坑院方位要稍偏;为体现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诀是:地势上高下低,天井上宽下窄,主窑为“九五窑”(主窑高九尺五寸,宽九尺),其他为“八五窑”(高八尺五寸,宽八尺);为解决通风采光,窑洞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扑门仰窗”;建筑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长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各建筑部位与人体活动需要的空间协调平衡等等。
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样式,建造涉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当。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民间瑰宝遭遇时代挑战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河南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地坑院80余座,是保存地坑院较为完整的一个村庄,但地坑院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喜欢了,目前在地坑院内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轻人一般选择建两层砖瓦房。
今年已经年近古稀的刘淑军老人至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内,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久了,不想再挪地方了。另外,老年人在夏天不习惯用空调,住在地坑院里冬暖夏凉很舒适。老人还告诉记者,他的儿女曾多次劝他搬出来住,但是他都没有搬。
如今,居住在地坑院里的大都是像刘淑军这样的老人,他们怀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恋旧情结,不愿意改变固有的居住环境。尽管如此,地坑院居住的人数仍逐年在减少,楼房却在逐年增多。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现在家庭都买了汽车、拖拉机等,这些都无法开进地坑院内,非常不方便。再说我们平时在外边打工,见多了高楼大厦,一跟别人聊时,如果还说自己住在窑洞里边,别人都会用很诧异的眼神盯着我,好像我是原始人似的。”
另一位老人也认同这位年轻人的说法,他说:“年轻人不愿意住地坑院的最主要一个原因是,在当地人们的观念中,穷人才住地坑院,实际情况也是富裕的人家都建起了砖瓦房。而小伙子娶媳妇,姑娘们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如果家里住的是地坑院,年轻人娶媳妇就会非常困难。”
除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起作用,近年来 “退宅还田”的土地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许多地坑院被废弃、填埋。之前,有相关媒体算过这样一笔账:每个地坑院因为窑顶怕渗水,一般都不能种植庄稼,一个地坑院占地1亩至1.5亩,甚至达2亩。1万多个地坑院至少占地1万余亩,而建砖瓦房,一户三分地就足够了,可节约土地资源70%以上。对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陕县来说,填埋地坑院能节省出不少耕地。
种种原因,使现在河南陕县的地坑院遭遇无人住、无人愿建的尴尬,地坑院营造技艺也面临失传。
技艺传承人呼吁政府关注
2007年,地坑院民俗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2007年3月,经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考察组实地考察、评审,河南陕县被认定为“中国天井窑院文化之乡”。去年5月23日,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据记者了解,陕县县委、县政府对该项目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11年请西安麟德旅游规划设计院对张汴乡8个村1000余座地坑院做详细的保护规划,提出开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社区性保护三种模式。
开发性保护就是将地坑院村落开发成旅游景点。如西张村镇庙上村的地坑院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并获得良好效益;原真性保护则是保留现存的地坑院外形状态和稳定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并有意保留一些相关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内;社区性保护主要指的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众多形态各异的地坑院农家乐饭店,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项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坑院游览社区。在陕县县委、县政府的规划中,通过这3种保护模式的实施,营造技艺就会得以传承,为项目的保护创造了载体条件。
但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告诉记者,陕县对这种技艺的保护目前主要还是从文字资料和视频、照片等方面进行保护保存,通过出版书籍和多部专题片介绍,使主要技艺、基本状况得到保护。但是他内心也很明白,图片和资料与实体建筑相比,是多么抽象和不易被人接受。
尚根荣说:“开挖地坑院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干。在陕县三道塬上,50岁以上的人都干过这种活,但涉及木工、瓦工和土工刷洗窑壁、崖面以及用传统土坯维修等技艺性较强的工作,掌握的人数就不多了,现在当地约有100人会这种技艺。”
对于这100余人的生存状况,记者也进行了随机调查采访。70岁的王万里以前是陕县的“工程师”,他们村一半以上的地坑院他都参与建筑。现在他们家的儿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他和老伴在家守着几亩地。提起建造地坑院,老人显得格外亲切,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政府不是在搞地坑院农家饭店么?虽然现在的地坑院农家饭店和我们那时候的地坑院不太一样,但是毕竟我们那一套老技术还能用得上。希望政府能够制定点措施,或者政府可以开个班培训一下当地年轻人怎么建造地坑院,不然再过几十年就没人再会这个技术了。”
百年古树长在岩壁上
近日,茶陵县洣江乡青呈村发现了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大的树龄达八百年之久,树围有2尺多长,高达3米多,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岩壁上。
茶陵是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之地。相传,炎帝就是在茶陵云阳山发现茶叶的。茶陵也是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茶文化历史悠久。《茶经》里提到,“茶陵者,陵谷间多生茶茗焉”。古茶叶树生长在岩壁上,枝壮叶茂。林业工作人员介绍,茶陵县野生茶树资源分布广、数量多、保护好。岩壁这种贫瘠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的清高禀性十分吻合,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这些野生茶叶是真正的绿色生态茶。挖掘野生茶叶资源,对茶陵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茶陵县林业部门表示,将出台相关措施,对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目前,当地已在这些古茶树上挂上了铭牌加以保护。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环境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庆祝南美国家哥伦比亚境内一座新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立,这片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点特殊,其保护的是一种有毒的蛙类:金毒镖蛙。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剧毒的动物之一。其毒性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便只是曾和这种蛙类接触过的纸巾,对于其它动物来说都是致命的。尽管它们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在哥伦比亚西部靠近太平洋沿岸分布着世界上最潮湿的热带雨林,世界土地信托(World Land Trust),美国鸟类保护协会(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以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共同出资购买了124英亩(约合50公顷)的土地,帮助设立了一个名为“Rana Terribilis Amphibian Reserve”的保护区。之所以使用这个名字,其中的“Rana”是西班牙语中“青蛙”的意思,“Terribilis”则取自这种蛙类的拉丁学名“Phyllobates terribilis”。这个保护区由普罗阿维斯基金会(Fundación ProAve)负责管理,这个基金会是哥伦比亚境内主要的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这也是该基金会在哥伦比亚境内拥有的第二个两栖动物保护区,另外一个保护区名为“Ranita Dorada Reserve”。
这种蛙类拥有亮黄色的皮肤,并且上面有一层致命的生物碱毒液覆盖。这种毒液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让肌肉收缩抽搐并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在数分钟内便可以致人死亡。
这种蛙类很早便被当地土著居民所认识,它们致命的毒液被人们利用,并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文化当中。当地印第安人会将这种蛙类的毒液涂抹在他们用于狩猎的箭头上。他们将箭头轻轻地在这种蛙类的背上蹭刮,这样做不会伤及这种蛙类但是却可以涂抹到它们的致命毒液,这些毒液在箭头上可以保持毒性达两年之久。
这种蛙类的毒液完全是用于自卫的,然而即便拥有这样的致命武器,在人类推土机的面前,这种小动物仍旧显得脆弱不堪。由于这一地区金矿的开采和非法盗伐,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仍在加速发生。
尽管这种蛙类大名鼎鼎,它们对于当地原住民也存在重要的意义,它仍然无法避免地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然而直到最近,这种小动物却仍旧处于完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这种小生灵零星地生活在一片面积不足加勒比小国巴巴多斯国土面积的狭小原始雨林栖息地内。由于区域的狭小,加上数量本就非常稀少,这种小小的青蛙被列入了“零灭绝联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编列的全世界最濒危物种名录。
当然,此番设立的这一小型保护区也将对一些重要的鸟类物种进行保护,其中包括濒危的古铜冠雉,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猎鸟,其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仅剩大约1万~2万只;还有褐林秧鸡,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种群数量仅有大约1000~2500只;以及大凤冠雉,这是一种体型较大,有点像是野鸡的鸟类,其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万~6万只。
普罗阿维斯基金会执行主管里纳·达扎(Lina Daza)表示:“我们合作伙伴的支持让设立这一关键性的新保护区成为可能。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生物之一,美丽而致命的金毒镖蛙从此将得到保护。”
乔治·芬维克博士(Dr. George Fenwick)是美国鸟类保护协会主席,他说:“即便这项努力只能挽救雨林的很小一部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很高兴参与其中。我们要阻止雨林迅速消失的趋势,并遏制赖以为生的野生动物灭绝的势头。”
知名记者西蒙·巴内斯(Simon Barnes)是世界土地信托委员会成员,他在2011年9月份的《伦敦时报》上撰文指出:“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正在将这颗行星上一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小生物抹去。一种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被保护的多好,不管它进化多么成功,面对人类时它们都是不堪一击的。一旦我们发动智慧,没有什么是不能去做的。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保护金毒镖蛙。如果没有这种小动物给我们带来噩梦,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单调地多。”
这一新设立的保护区同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可可走廊”计划(Chocó Corridor)。这一项目计划将多个受威胁的栖息地连成一片,从太平洋沿岸的红树林到安第斯山脉西侧。(晨风)
让法拉利跑到600岁高龄的明城墙上去玩“漂移”,类似的事件其实并不少见。
曾几何时,多少商家热衷于到万里长城举行活动,觉得这样才叫大气,才叫高规格。直到今天,长城上的这些活动仍未绝迹。
还有故宫博物院,自从电影《末代皇帝》之后,一直都是各类影视摄制组取景的热门地,更有诸如“三高”演唱会等活动喜欢拿紫禁城当噱头。欣慰的是,如今没有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就不能在故宫、长城、避暑山庄等世界遗产地任意拍摄影视剧了。
但更多的文物古迹显然还没有享受到严格保护,包括大量如明城墙这样的国保单位。大众现在都比较熟悉“国宝”,也知道应该珍惜“国宝”。但与“国宝”一字之差的“国保”,显然没有被大众如“宝贝”一样珍惜。
“国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称,指的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遗迹。数据显示,国务院公布的前六批“国保”共计2351处。这些“国保”多为名胜古迹,因为和所在地的旅游休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管理方便,各种的景区管委会应运而生。
说起来,这些与旅游部门纠结在一起的管委会,更像一个“怪胎”:权力说大不大,级别说高也不高,好像什么也做不了主;可是能量说小又不小,几乎掌控着一处国字号文物的命运。而且,保护工作做得少,利用却有些过度,人们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门票涨价声。在某些人眼里,文物仿佛是摇钱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参观人数越来越多,为了吸引游客而增加的不合理建筑和游览项目也越来越多。
其实,每一处文物,只有将其管理体制理顺了,各种运作透明了,也许才谈得上真正的保护。没有真正的保护,任何的开发和利用都是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位西方学者曾说:我们有的,你们迟早会有;而你们所拥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每一处文物遗产都能得到保护而不是过度开发、甚至是破坏,是政府,更是每一个公民替人类承担的使命。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明确,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不足4月流产可休假15天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指出,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规定》指出,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单位应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规定》指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规定》指出,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 解读
《规定》处罚措施明确罚金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为保证《规定》实施,一是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
规定将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由以前的原劳动行政部门一家调整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是规定了法律责任。之前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仅笼统规定给予行政处分、责令经济补偿、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处罚规定,规定对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
违反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九条第一款的,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违反规定附录第一条、第二条的,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违反规定附录第三条、第四条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明确,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不足4月流产可休假15天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指出,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规定》指出,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单位应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规定》指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规定》指出,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 解读
《规定》处罚措施明确罚金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为保证《规定》实施,一是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
规定将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由以前的原劳动行政部门一家调整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是规定了法律责任。之前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仅笼统规定给予行政处分、责令经济补偿、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处罚规定,规定对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
违反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九条第一款的,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违反规定附录第一条、第二条的,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违反规定附录第三条、第四条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中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记者汤一亮)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全国公安机关将于2012年5月15日起统一启用签发电子普通护照。即将启用的电子护照,伪性能有了根本性提高,办理程序上新增指纹采集等内容。
数据显示,我国普通护照的年签发量从90年代中期的100万本跃升至目前的1000万本,且仍以每年近20%的增长率递增。自2004年以来,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相继签发启用了电子护照。我国即将签发的电子普通护照适应了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
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新型电子普通护照按照有关国际标准,在传统本式护照中嵌入电子芯片,芯片中存储持照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照片图像等个人基本信息,除内置了高可靠性智能卡芯片以及应用数字签名技术外,在物理防伪方面采用大量新型高强度防伪工艺和材料,防伪能力有了整体性增强。
据了解,申请办理电子普通护照的条件、时限和收费标准均与以往相同,只是在办理程序方面,增加了采集申请人指纹信息及当场签署本人姓名的内容。该护照在设计印制方面更加突出国家形象元素,并选用大量具有我国特色的图案元素,内容涵盖我国人文、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多个方面。持照人需注意,电子普通护照中内置敏感的电子元器件,为保持其最佳性能,请勿将电子普通护照弯折、打孔或者暴露在极端温度、湿度环境中。
对于有人曾担心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该新型电子护照在持照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作了充分考虑,依照国际标准对芯片数据读取采取专门保护措施,完全能够保证芯片内的个人基本资料安全;芯片中存储的指纹数据则采用了双重密码保护机制,只有我国护照签发机关和边防检查机关通过专用解码设备才能读取和还原。
另据了解,电子护照芯片中存储的持照人照片和指纹图像,将来还可直接用于持照人以自助方式通过我国的边防检查,公民出入境将更加便捷。
众多网友都希望老糖厂能保留下来。老厂房、老食堂、高高耸立的烟囱……这些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足迹”,浓缩着清远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已引起人们关注。近日,网友“qq437046176”在论坛上发了几张清远老糖厂的照片,这些旧址新拍照引发了网友们集体回忆……
有网友叹息,也许这里马上就要被开发成房地产项目,到时想找个缅怀童年记忆的地方都没有。也有网友表示非常反感毫无保留的旧城改造。工业遗产如何物尽所用,令人深思。
曾经的辉煌
年产砂糖11520万吨
1955年1月,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人民币290万元兴建清远华建糖厂,日榨蔗能力为250吨,为本县生产机制糖之始,也是清远第一家侨资企业,于当年12月建成投产。1967—1985年,先后4次投资共330万元,其中省投资300万元,由于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日榨蔗能力提高到800吨,年产砂糖能力提高到11520万吨。
改革开放后,糖厂也由国营改为私有企业。设备陆续迁出,只留下了厂址。在网友“qq437046176”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厂房很有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屋梁是木头做的,跨度很大,立体几何的结构有力地支撑起厂房。
清远市博物馆一位黄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个年代,老糖厂的建筑风格在清远也是少见的。厂房墙壁上现在还有一些毛泽东头像的浮雕,时代特征明显,处处透着历史和艺术的气息。这座老建筑见证了清远近代工业发展变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无论是厂房的构造,还是生产机器的类型,都体现着工业史上一个时代的细节。”该工作人员说当时建厂房利用的材料轻便,搭建速度快,并且造价便宜,符合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建设要求。这些建筑凝固着这些历史的细节。
2009年8月10日,文化部颁布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范畴。在文保界,工业遗产还可算作是一个新鲜概念。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把工业遗产列入保护范围,清远糖厂被列入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名录。
眼下的担忧
或将毁于房地产开发
清远老糖厂所在地——环城二路是清远的老工业企业集中的地方。改制后糖厂所有权归个人,谈到糖厂的保护和重新利用,市博物馆也无奈地表示企业主才有决定权。“工厂的建筑很有特点,也特别完整。如果有一天要卖地拆掉工厂,十分可惜。”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清远基本还处在一种无人负责的状态。不但企业没人负责对老旧厂房进行保护及维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同样如此。
中新网4月19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19日公布实施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将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
这份《规划》的期限为2011-2020年,展望到2030年,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属海岛。依据海岛分布的紧密性、生态功能的相关性、属地管理的便捷性,结合国家及地方发展的区划与规划,立足海岛保护工作的需要,注重区内的统一性和区间的差异性,《规划》将中国海岛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和港澳台区等4个一级区进行保护。
其中,南海区共有岛礁1800多个,分布范围广阔,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是连接东北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中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权益、安全价值。根据海岛区位分布特征将南海区划分为粤东区、珠江口区、粤西区、广西北部湾区、海南岛区、西沙群岛区、中、南沙群岛区等七个海区。
西沙群岛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宣德、永乐群岛等30多个岛礁,位于南海中部、海南岛的东南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油气资源。
《规划》提出,西沙群岛区规划重点保护领海基点海岛;推进甘泉岛、东岛、西沙州、金银岛的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岛植被和海龟、海鸟、珊瑚礁等生物物种资源;实施中建岛、永兴岛、北礁、浪花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等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海岛补给中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开展养殖和远洋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开展海水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污水处理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