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头看上去很凶猛的美洲豹朝着肉游过去
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头看上去很凶猛的美洲豹朝着肉游过去
在与女儿造访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时,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这幅照片,展现美洲豹潜入水底进食的精彩瞬间
在与女儿造访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时,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这幅照片,展现美洲豹潜入水底进食的精彩瞬间
努格罗霍与美洲豹之间被厚厚的玻璃隔开,因此才有机会捕获到这精彩的水底进食瞬间。美洲豹是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
努格罗霍与美洲豹之间被厚厚的玻璃隔开,因此才有机会捕获到这精彩的水底进食瞬间。美洲豹是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职业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一组照片,展现一头美洲豹潜入水底捕食的精彩瞬间。当时,这头看上去非常凶猛的美洲豹一头扎进水池中,直奔着肉游过去,而后在水底美餐一顿。

  努格罗霍现年37岁,家住雅加达,与家人一起到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观赏濒危动物。努格罗霍表示他希望让女儿了解野生动物,目睹美洲豹水底进食的景象是他没有想到的。他说:“这是非常罕见的景象,需要运气,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当时,这头美洲豹在水底游动,直奔肉而去。我随即拿起相机,捕捉下这精彩瞬间。虽然距离美洲豹只有30厘米,但由于被厚厚的玻璃隔开,我并不感到害怕,静静地观看整个进食过程。”

  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的美洲豹是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美洲豹原产自中南美洲和美国部分地区,是体型第三大的大型猫科动物,仅次于老虎和狮子,体重在200磅(约合90公斤)左右。虽然体型不及狮子,美洲豹的咬力却是狮子的两倍,在哺乳动物家族排名第二,仅次于黑斑鬣犬。(孝文)

相关阅读

  摄影师拍残忍一幕 小羚羊错将花豹当妈妈引灾难

  直击-魅力自然演绎神奇 海豹迷路似哭着喊妈妈

  猎豹机器人步行速度超人类 时速29公里将破纪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法新社4月16日援引总部位于伦敦的“叙利亚人权监测中心”(OSDH)报道称,叙利亚持续一年有余的武装冲突已经导致超过1.1万人死亡。

  叙利亚人权监测中心领导人拉米•阿卜杜拉赫曼(Rami Abdulrahman)表示,“有7972名和平居民和3145名士兵死亡,其中600人是逃兵”。他说,维权组织有份名单,详细记载有和平居民的名字和死亡状况。

  报道称,西方媒体一直在定期公布OSDH组织提供的数据。

  另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与此同时,俄罗斯外交部表示,这个组织的资历水平让人怀疑它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按照俄罗斯外交部的资料,叙利亚人权监测中心一共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领导,一名秘书兼翻译),领导人拉米•阿卜杜拉赫曼甚至没有接受完全中等教育。阿卜杜拉赫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常年居住在伦敦,靠开一个小吃部为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是太空垃圾在列队飞行吗?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的机组成员看到3个“圆形物”,有关这些物体的视频出现在YouTube上  是太空垃圾在列队飞行吗?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的机组成员看到3个“圆形物”,有关这些物体的视频出现在YouTube上
这段YouTube脚本的开头是相机对准“亚特兰蒂斯”号的货仓,但是很快它就转向一些奇怪的东西这段YouTube脚本的开头是相机对准“亚特兰蒂斯”号的货仓,但是很快它就转向一些奇怪的东西
地面控制中心询问“亚特兰蒂斯”号的机组成员看到了什么地面控制中心询问“亚特兰蒂斯”号的机组成员看到了什么
机组成员在最终的降落前检查航天飞机时,发现这些圆形物机组成员在最终的降落前检查航天飞机时,发现这些圆形物
2011年7月21日黎明前夕,“亚特兰蒂斯”号在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太空中心降落,结束了持续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的最后一项任务  2011年7月21日黎明前夕,“亚特兰蒂斯”号在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太空中心降落,结束了持续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的最后一项任务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对美国宇航局实况公共转播的地面控制评论员来说,它们只不过是“其他物体在相机镜头上留下的映像”,但是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上的机组成员并不这么认为。一段怪异的YouTube视频显示,该航天飞机2006年在轨道执行任务时,3个“圆形物”在它周围缓慢移动。这段脚本是实况转播的一个片段,开头是一名宇航员向地面控制中心描述他们看到的画面。

  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机组成员说:“这个结构显然不是硬式飞船。它与我们以前在航天飞机外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他描述了该物体是如何“快速移向航天飞机的前端,并在距离至少100英尺(30.48米)时突然飞走了”。接下来的几分钟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但是在4.45时相机望向航天飞机外面,注意力集中到3个圆形物上,它们显然正在航天飞机附近以三角形阵列盘旋。地面控制评论员立刻否定了它们,认为“这只不过是其他物体在相机镜头上留下的映像”。但是航天飞机机组成员并不这么认为,其中一人确认他们看到“3或4个物体”,并询问:“你能证实正在移动的只是一个物体吗?”

  然而,尽管这段脚本充满神秘色彩,但由于它太模糊,根本无法确定是不是有ET真的在观察这项航天飞机任务。对它进行研究的很多YouTube用户认为,机组成员看到的是太空垃圾。不过最近可能真有ET在韩国首尔上空盘旋呢?4月7日,有人拍摄到一个神秘的白色圆形物体在韩国首都上空的一架客机周围徘徊。这段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最初位于屏幕底部的那个“飞行器”与客机一直保持同步。但是稍后它突然加速飞向更高处,正当那个吃惊不已的人准备放大画面,更近距离地看一看它时,它却从屏幕中消失了。当UFO加速时,可以听到他发出的惊呼声,像是在努力吸引别人的注意。

  这段视频是名叫Crazybreakingnews的YouTube用户上传的,他评论说:“它看起来有点奇怪,真的与其他视频并不类似。如果它是真的,不是一个骗局,它看起来像是一种军用无人机。”几名YouTube用户认为它是UFO,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其他人仍对此持怀疑态度。Psued0Name说:“处于稳定状态时,很容易通过视频看清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个UFO的边缘并不模糊,这与其他背景物体不同,它看起像是与背景脱离开的,事实上你能看到UFO外形上的边缘噪声,这表明它是个骗局。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会发现它看起来甚至并不合乎常理,尤其是当你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慢放时。”用户vicariousjojoe对此表示赞同,他写道:“朋友们,你们现在应该清楚什么是假的,什么不是。你能通过相机的移动和缩放方式进行判断。”

  最近有人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发现可能的UFO活动,一名观星爱好者拍摄到一个发光UFO的脚本,他表示,3日他发现该物体在泰晤士河口上空盘旋。这个网名叫Space999dude的人夜间从该河附近开车经过时,有幸捕捉到这一奇怪现象。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那个神秘的椭圆形飞行器悬浮在空中,发出几束浅金黄色光。(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奄奄一息:格林躺在一个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导演卢瑟尔说它不久就会在“悲伤中死去”。奄奄一息:格林躺在一个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导演卢瑟尔说它不久就会在“悲伤中死去”。
无家可归:有人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无情的森林砍伐已摧毁印度尼西亚70%的森林。无家可归:有人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无情的森林砍伐已摧毁印度尼西亚70%的森林。
临时的家:格林无助地躺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几天后死去。临时的家:格林无助地躺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几天后死去。
卢瑟尔用了3天时间拍摄格林。可悲的是,身体左侧瘫痪后,它未能得到任何救治,只能在悲伤中等死。  卢瑟尔用了3天时间拍摄格林。可悲的是,身体左侧瘫痪后,它未能得到任何救治,只能在悲伤中等死。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红毛母猩猩格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脸上流露出无助的表情。它活在世上的时间只有数小时了,身体虚弱,面带哀伤。这就是著名野生动物导演帕特里克·卢瑟尔一部电影中令人痛彻心肺的画面。

  无情的森林砍伐使格林的雨林家园毁于一旦,烧焦的树桩伫立在地面上,所有一切都化为灰烬。随后,这只不幸的母猩猩被送到一个小房子里,趟在床垫上静静地等待死神召唤。有时它抓着枕头,毫无生气地坐在床垫上。这个印度尼西亚生态系统遭到毁坏时,格林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地开着家园渐渐消失在火海中。一切烟消云散后,格林无家可归了。

  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拍摄完后,营救中心工作人员从那个小房子里抬出一个尸体袋。格林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天。导演将它作为森林砍伐和棕榈油种植园的最后受害者进行了重点拍摄。

  导演卢瑟尔拍下了格林的不幸遭遇,这是他的这部长达48分钟的影片的一部分。卢瑟尔认为,森林砍伐正“蹂躏我们的地球”。他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公园获得素材,展示这种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恶劣行为对地球造成的毁坏程度。卢瑟尔拍摄这部动人影片的目的是展示木材、纸浆、造纸和棕榈油业连同大众消费是如何联手毁坏全球自然资源的。

  在对格林生命最后数日和最后数小时的拍摄中,卢瑟尔不仅穿插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被砍到的树的惨状,还附带了造成大面积森林砍伐的木制品。在一个特别令人痛心的情节中,格林无助地躺在泥泞地面上,以前生长在它自然栖息地上的高大树木已被砍倒。然后,影片显示它被装进一个很大的帆布背包中,由一辆小型货车拉走。

  卢瑟尔表示,格林在一个棕榈油种植园获得营救,数日后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猩猩收营所。这位导演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患有脑内出血,致使身体左侧瘫痪。他用了3天时间在床边拍摄格林。在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的最后拍摄阶段,除了格林睡觉用的床垫,什么也没有。

营救:这部令人痛彻心扉的影片情节显示,森林砍伐导致苏门答腊岛一片雨林消失后,工作人员从泥土中将格林拉出来。  营救:这部令人痛彻心扉的影片情节显示,森林砍伐导致苏门答腊岛一片雨林消失后,工作人员从泥土中将格林拉出来。
毁坏:专家认为,每年印度尼西亚有约200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或砍伐。毁坏:专家认为,每年印度尼西亚有约200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或砍伐。
这张拍自2009年的照片显示,该地区猖獗的森林砍伐付出了多大代价。这张拍自2009年的照片显示,该地区猖獗的森林砍伐付出了多大代价。  营救:苏门答腊猩猩保护计划的环境保护者抬着这只受伤的猩猩去接受治疗。这些具有献身精神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森林砍伐期间尽可能多地挽救这些灵长类动物。

  卢瑟尔以前是名摄影师,在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为“绿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他的动人影片备受好评。这部没有任何解说词的影片在各种野生动物电影节上获得35项国际大奖。

  卢瑟尔是瑞典和法国混血儿。他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获得营救后被送到一家医院,但由于失去了一切,只能在悲伤中死去。”卢瑟尔表示:“圈养动物在印度尼西亚的处境非常糟糕,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动物保护意识。人们每天买的东西都在刺激森林砍伐,导致破坏程度与日俱增。”

  这个月早些时候,媒体报道了环境保护主义者营救在工人砍伐棕榈油种植园树木中受伤或被捕的猩猩。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广大地区,像格林一样的数百只灵长类动物常被捕获和面临屠杀或受伤的厄运。但在森林砍伐期间,“苏门答腊猩猩保护计划”(SOCP)组织非常敬业的工作人员却会尽可能多地救助这些灵长类动物。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无助的灵长类动物就会在印度尼西亚逐渐减少的森林里同无情伐木工人的致命冲突中消失。

  据说,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国家,一年平均约200万公顷森林被无情砍伐。随着木材和棕榈油业的需求增大,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进程加快。专家认为,这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拥有约1.6亿公顷森林面积,现在却不到4800万公顷。(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波特曼家族是由邓小平“引进”到中国的,他们曾与中国政府“碰撞”,也曾和汪道涵、江泽民和朱镕基打过交道

金茂大厦早已不是上海第一“高”,它在高度上输给了“邻居”——同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圈的环球金融中心,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参与竞争大厦设计方案的角逐,却最终失之交臂。如果他们夺魁,今天的金茂大厦或许就是一座有52层商业空间、底部为方形、顶部八边形的锥形建筑,比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设计成形的金茂大厦矮了36层。

波特曼家族曾缔造过上海之“最”。早在1990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高152.1米的“山”形建筑——上海商城,就一跃成为上海浦西当时最高的建筑,由此敲开了波特曼家族进军中国市场的大门,他们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师之一。此后,波特曼不断在中国的版图盖上自己的“印章”,这些烙上波特曼印记的商业建筑在参与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

7月20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就联合举办了“约翰·波特曼:艺术与建筑”展览,展览将持续到9月19日,集中展示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亚洲的九个项目,中国就占其中六个,包括上海明天广场、外滩中心、北京银泰中心等。

“时代会变化,但建筑是稳固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因此要在时间上留下它的痕迹。”约翰·波特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波特曼公司在中国的三十年,其实也是“洋”建筑师中国故事的缩影。

北京银泰中心是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作品,外形简洁,其顶部的“中国灯笼”是该建筑的最大特点,表达了“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窗口的含义 (爱德曼公司/图)

我们曾拒绝政府的要求

“我们是邓小平‘引进’来的。”杰克·特曼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笑言。他是约翰·波特曼的儿子,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执行官。

1979年,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曾下榻亚特兰大市的威斯汀桃树广场旅馆,它是约翰·波特曼的成名作,跨越亚特兰大14个街区的桃树中心综合建筑群中的一员,73层高的摩天大楼,也是亚特兰大城市天际线中极为重要的景观标志。随后,约翰·波特曼就应前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斯比之邀,作为邓小平的客人,随团首次访华。

“酒店非常少,汽车也是为数不多,这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从色系的角度来说,城市基本上都是灰色,颜色非常单调。”这是约翰·波特曼记忆中改革开放大门甫开时的中国模样。彼时,进入中国的“洋”项目屈指可数,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被公认为改革开放后外来建筑的开山之作。宾馆、酒店资源稀缺的现实,让敏感的波特曼嗅到了商机,他开始酝酿在中国拓宽自己的建筑版图。同年,杰克·波特曼受命在香港设立了波特曼公司的海外办事处,为在上海打造一座像桃树中心一样的“多功能、综合性”商业建筑“上海商城”做准备。

“很多麻烦”,杰克·波特曼特意用一句洋式中文来概括其在1980年代的遭遇。

彼时,“红色”中国在外国建筑师眼里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对投资环境的不确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与政府的“碰撞”在所难免。“上海商城”是新中国第一个多功能综合建筑群,把“画笔”交给谁,画出什么样的图画能真正融入中国传统工艺,达到西方多用途建筑理念与中国建筑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老百姓会不会认可等等,政府显得尤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考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近年来试管婴儿逐年增多,而进行试管婴儿时产生的“备选胚胎”绝大多数被冷冻起来。但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冷冻胚胎渐被父母“遗忘”。因为缺乏相关处理法规,医院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保存,就不得不自掏腰包;如果丢弃,出于伦理、人情等方面的考虑,院方又舍不得。

  试管双胎相隔5年出生

  已近临产,40岁的张婷(化名)挺着大肚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几年前,年过三十的她因为输卵管不通,结婚多年一直没怀孕,她决定在(湖北)省生殖保健中心做试管婴儿。除了植入体内的胚胎外,她还在医院留了4个健康胚胎。幸运的是,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一年后女儿呱呱坠地。医院留存的那几个“小生命”,张婷一直续费保管。

  去年,女儿已经4岁,张婷萌生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念头。她来到生殖中心,将“冰封”在医院的胚胎解冻,植入体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她受孕成功。

  近九成不孕者保存胚胎

  据了解,省生殖中心去年共为1200多名不孕不育的女性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其中400例是解冻胚胎。

  “保存剩余胚胎的作用在于,万一患者首次怀孕失败,可以将冷冻胚胎解冻后再次进行胚胎移植,避免其反复接受促排卵治疗,也节省了医疗费用。”该中心主任郑洁说,也有个别患者因为小孩夭折或生二胎等原因,使用保存下来的胚胎再次生育。在该中心已经成功生育的患者中,近九成不孕者选择继续保留剩余胚胎。

  近3万“生命种子”在冬眠

  “冷冻胚胎”存放在哪里?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九楼的“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换上防护服,记者走进实验室看到,房间里陈列着一排半米多高的大罐子,这就是“生命的种子”休眠的“冰箱”。这些白色罐里装的是液氮,温度可达零下196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冻存胚胎和卵子,理论上能保存十年。”该院生殖中心教授龙文说,这个温度是生殖领域摸索了好多年才总结出来的。为了保持低温,技师们隔天就会向罐子里补充液氮。记者在液氮罐上看到,每个罐上都有相关记录,上面标注着里面有多少胚胎及胚胎产生的时间和编号。

  这种方法降温速度快,冷冻后的胚胎像玻璃一样透明清澈,即“玻璃化”冷冻。传统的慢速冷冻胚胎的复苏率只有70%,而玻璃化冷冻复苏概率达到了90%以上。为维持恒温,实验室配备了应急不间断电源,是一座永不断电的“生命工厂”。

  同期的胚胎,冷冻后会影响质量吗?龙文说,在零下196℃的情况下,胚胎的代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只要解冻后胚胎质量合格,就能移植进母体。解冻越早,胚胎质量越好。目前,武汉市有5家存有冷冻胚胎的医院,即: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记者统计得知,这些机构累积的冷冻胚胎已有近3万个。

  相关阅读

  显微镜现试管婴儿当红娘 "偷窥"精子与卵子邂逅

  干细胞培植肌肉 荷兰试管肉汉堡或明年面世(图)

  美国科学家制造出"试管肉" 宣称五到十年后量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只小松鼠安静地睡在救护中心的床上。狂风将它们吹出树梢上的巢穴,而后被一名过路人发现 
4只小松鼠安静地睡在救护中心的床上。狂风将它们吹出树梢上的巢穴,而后被一名过路人发现
这些小家伙只有5周大,现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照片中,它们正在威尔什的手臂上玩耍 
这些小家伙只有5周大,现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照片中,它们正在威尔什的手臂上玩耍

一只小松鼠亲另一只的面颊一只小松鼠亲另一只的面颊

小家伙正在喝羊奶。威尔什每3小时给它们喂一次奶
小家伙正在喝羊奶。威尔什每3小时给它们喂一次奶
 
小松鼠贪恋地喝着羊奶,全然不顾羊奶滴在脸上小松鼠贪恋地喝着羊奶,全然不顾羊奶滴在脸上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上周,英国遭遇卡蒂亚飓风袭击。狂风将树梢上一个巢穴中的4只红松鼠幼仔吹走。幸运的是,它们在坠地之后仍然活着。狂风过后,一名过路人发现了这些只有5周大的小宝宝。随后,这些幸存者被送往诺森伯兰郡阿林维克附近的一家兽医诊所接受救治,而后又被送往莫珀斯附近乌尔哈姆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中心负责人吉姆-奥尔森表示,如果不是被人发现,这些小家伙会在短短几小时内死亡,很可能被野猫吃掉。获救的松鼠幼仔体重只有70克,坠地之后休克,一动不动。那位好心的过路人并没有发现它们的妈妈,救护中心担心松鼠妈妈可能仍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在将这些小松鼠放归野外前,工作人员需要对它们进行24小时护理。目前,4只小松鼠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由她全权负责小松鼠的护理工作。威尔什用小奶瓶喂羊奶给它们吃,每3小时喂一次。小家伙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度过冬季。

  威尔什说:“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松鼠会收集食物储藏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即使我们在11月将它们放归野外,它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食物。我们打算在来年春季将它们放归野外,选在诺森伯兰郡的一个隐秘地点。现在,小家伙们的身体非常健康,它们很活跃,也很淘气。”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门收容和救治受伤及遭到遗弃的野生动物,以及没人要的牲畜和宠物。目前,生活在中心的动物共有150只。此外,中心还经常组织儿童参观,教育孩子们养成保护动物的习惯,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动物的习性。

  这家救护中心由49岁的奥尔森和丈夫艾伦-帕特森1993年成立,一年的运营成本高达7万英镑(约合11万美元)。由于筹集资金难度很大,奥尔森担心中心将在不久后被迫关闭。她说:“我们可能是整个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动物收容中心。我们收容了大量野生动物,其中包括獾幼仔、小狐狸以及受伤的鸟类。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中东部地区的野生动物将面临一个非常暗淡的未来。”(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模拟银河系

模拟银河系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9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瑞士苏黎世理论物理研究院科学家首次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了6000多万个暗物质和气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经过超级计算机9个月的漫长运算,仿照银河系生成了相同形状的旋臂星系结构。该模型解决了当前主要宇宙模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成为该领域迄今分辨率最高的模型。

  模拟星系名为“厄里斯”(Eris),中心由明亮的古老恒星和类似银河系核心结构的其他物质组成,围绕核心的巨大旋臂构成了平面星系盘。它的外部轮廓、核球与星盘比例、星系中的主要星体等关键特征,都是科学家通过对银河类星系观测而得。

  模拟结果支持了主流认可的“冷暗物质”理论。“冷暗物质”是一类运动缓慢且无法被“看到”的物质,宇宙中的星系演化是万有引力和暗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大爆炸之后,最初的物质存在微小的密度不均匀,它们之间通过万有引力作用形成了最初的暗物质团,这些暗物质团吞并了较小的原始物质后变得越来越大。宇宙中不到20%的普通物质形成了恒星和行星,它们落入大团暗物质产生的“重力井”中,就形成了中心含有一个暗物质光环的星系。

  研究小组首先从低分辨率开始,模拟最初的暗物质演化成一个类银河星系的控制中心,然后放大中心光环区,引入气体粒子并大幅度提高分辨率,再追踪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演化。他们使用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昴宿星团超级计算机,仅数据处理就花了140万个小时。在“厄里斯”星系中,设置的临界密度让一些高密度区域更容易形成恒星,从而更接近真实星系的情况。

  过去20年来,科学家一直想用计算机再现这一过程,却无法生成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论文合著者、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教授皮耶罗-马多说:“真实的星系是由恒星聚集而成,要模拟这一过程非常困难。我们第一次用计算机模拟了高密度气体云团,这些云团是恒星的出生地,最终形成了类似银河系的旋臂星系。模型还推测了冷暗物质的情况,为星系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

  马多还指出,在那些高密度区域,当恒星爆发成超新星时,能量会进入星际间物质,将大量气体吹出星系。“超新星爆发在星系内造成了气体外流,否则它会形成更多恒星和一个更大的核球。恒星聚集和超新星能量喷发造成了模拟差异。”(常丽君)

  相关阅读

  银河系惊现最大钻石 530克拉"非洲之星"成浮云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现 银河系中心恒星"婴儿潮"

  银河系最暗弱矮星系被发现 仅包含千余古老恒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当下正值献血淡季,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里很多存储血液的架子已经空了(8月10日摄)。 当下正值献血淡季,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里很多存储血液的架子已经空了(8月10日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血液进行检测(8月10日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血液进行检测(8月10日摄)。

  中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针对网上爆料,北京市存在血液污染的问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回应,由于采血的袋子与放入冷库保存血液的袋子不是一种,因此必需进行换袋,所有的错作过程是在密闭情况下进行的,完全符合规范,不存在血液污染或者血液失效等问题。

  延伸阅读

  此前,一位网民发帖报料称,北京近900袋被反复装袋且过了可冷冻时限的血液被冷冻近一年后,目前已经有一半发往北京的一些临床医院。帖子同时贴出了数张以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为抬头的“血液流动信息跟踪”图片。

  针对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为了延长血液的“保质期”,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将应用于RH阴性稀有血型保存的超低温冷冻红细胞技术应用于普通血型。这意味着原本只有35天保存期的血液,将能在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冷冻储存,使其保存期可长达10年之久。目前,冷库中已经储存了2381个单位(1个单位等于200ml)的血液,且正在逐步拿出来用。

  刘江介绍,血液的冷冻处理过程是,先将全血进行分离处理后,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下,使用时再在37摄氏度水中进行解冻。目前,处理冷冻血的技术没有问题。血液进行袋装转移是必须的一个过程,采血后需要洗涤冷冻等过程,从采血到冷冻必须经过袋装转移,转移过程经过严格的安全处理,不存在污染问题。

  他还介绍,目前采血的袋子上一般有两个标签,一个是血袋生产企业标示的血袋有效期,另一个是血液中心的标签,标示的是血液的有效期。袋子的保存期限是两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只要在袋子的有限期之前启用袋子采集血液就是安全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发光气泡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以其揭示了早期宇宙中罕见的庞大发光氢云的能量来源。观测首次显示,庞大的“莱曼—α气泡”——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一定是深埋其中的星系驱动的。研究报告将刊登在2011.8.18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借助ESO的VLT,研究了一个不寻常的天体——“莱曼—α气泡”。这种罕见的庞大而非常明亮的天体,通常在早期宇宙中物质密度很大的区域出现,团队发现其中之一的光是极化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偏振光用来在影院中创建立体电影效果。这是我们首次在莱曼—α气泡中发现偏振光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它们的发光之谜。

  报告首席作者、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马修 海耶斯(Matthew Hayes)解释说:“我们首次发现了这种神秘天体的散射内部明亮星系的光,这不同于它们自身的发光。”

  莱曼—α气泡(LAB)是宇宙中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这种庞大的氢云直径可达十几万光年(比银河系直径更大些),并可与最亮的星系争辉。这些天体都在遥远的距离上,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于宇宙仅有几十亿岁的时代,对我们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而言,它们相对重要。但是这些天体强烈光芒的能量来源,以及气泡的确切属性,我们仍不清楚。

  团队研究这些气泡中最先发现也是最亮的一个——LAB-1,它发现于2000年,离我们远达115亿光年(红移达3.1)。它的直径约为30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LAB泡,内部含有数个原始星系,其中之一还是活动星系。

  现有多个互相竞争的假说,对LAB现象做出解释。其中一种假说认为,由于LAB的巨大质量,冷气体受引力作用落向中央,受到加热而发光(所有气体云收缩都会变热);另一种则认为它们被内部的明亮天体激发而发光,内部的源可以是正在大量形成恒星的星系,也可以是吞噬物质的黑洞。新观测显示,LAB-1中潜伏着星系,而气体下落的加热效应则不明显。

  团队通过测量LAB-1泡的光是否偏振来检验两个假说。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光的偏振可以知道这些光是如何形成的,或光到达地球前经历了什么。如果它们被散射和反射,就会变成偏振光,这种微妙的变化可以被精密光谱仪检测到。当然,要测量如此遥远的莱曼—α气泡的偏振光,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报告合作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laudia Scarlata(女)补充道:“这些观测必须借助VLT和它的中精度光谱仪(FORS)。我们明确需要两个条件:口径超过8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收集足够的光线;能测量偏振程度的照相设备。全球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甚大望远镜跟踪拍摄LAB-1泡达15个小时,最终发现气泡中心的光是非偏振的,而围绕中心的环状区域,光是偏振的。假如气体仅仅是简单地落向中心,这种效应几乎不可能产生;但如果光来源于深嵌其中的星系,并被泡中的气体散射,就是可能的。

现在,天文学家计划观测更多的类似天体,以确认在LAB-1泡中发现的效应,是否在更多天体中存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