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这项研究推翻了以往的认知,并为大爆炸后首批恒星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而紧跟其后的研究显示,这批最早期恒星中有一些甚至至今仍可见。
 

  据该消息称,科学界关于恒星形成的认识是:这是宇宙气体云内部气压与引力之间激烈且复杂斗争的产物。引力使气体云自身密度增加,从而引起气体温度也上升,由此压力上升、压缩过程停顿。但如果气体能摆脱热能,压缩过程将会继续进行,一个崭新的恒星继而诞生。
 

  研究显示,这种冷却的过程会在一种情况下表现特别的好,那就是气体中包含碳或者氧气等化学元素,但恒星质量会比较低,比如像我们的太阳;反之, 由于原始宇宙中气体的冷却过程不可能这么好,因此以往大多数理论模型所做的预测,最早期恒星都是质量约为太阳100倍的巨大而孤立的星体。
 

  但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中心、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和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近期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既往的简单认知需要修改。在利用高分 辨率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并对恒星进化过程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密度增强,导致包围恒星的碟盘状气体的旋臂产生破碎,这些碎片便产生了伴星——许多同类属的 小恒星,因而最早期的宇宙并没有仅在中心形成一颗巨大恒星,而是形成了一批恒星,有些恒星的间距甚至与地球和太阳的间距一样近。
 

  该研究为宇宙早期恒星的形成理论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研究领域——就在随后由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等机构作出的模拟表明,这批早期恒星和短命的大质 量恒星不同,它们作为低质量的恒星往往至少能存活几十亿年,更有甚者其寿命可能足够长到人们至今仍然可以观测到。而新结论亦意味着双星或多星系统的存在, 由于它们常会爆发出强烈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这亦为其后的太空任务带来了更多新目标。(张梦然)

 

 

相关阅读:

 

LHC模拟宇宙大爆炸 犹如一团灼热液体

 

      根据尚未完成的强子对撞实验测试出的数据来看,在宇宙大爆炸刚结束不久,宇宙就像是一团浓度非常高的,非常热的液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
 

  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未曾发现的恒星流穿过宝瓶星座,他们认为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该恒星流位于图片粉色部分。
 

  被吞噬的矮星系是“陈旧发酶的点心”

  现已探测到银河系内存在十几个恒星流,它们是被银河系引力撕碎和吞噬的卫星星系残骸。多数恒星流环绕在盘状银河系平面,颇似章鱼触角攀爬在餐盘上。但是最新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非常独特,这是因为它嵌入在银河系平面上。
 

  宝瓶座恒星流是迄今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流,距离地球1500-30000光年的区域,该恒星流的延伸方向朝向宝瓶星座。同时,它也是最年轻的已知恒星流,可能形成于7亿年前一个矮星系被撕碎的过程中,这一时间对于宇宙而言仅是瞬间而已。
 

  德国波茨坦天文协会博士后研究员玛丽-威廉斯(Mary Williams)是该项研究负责人,她说:“该恒星流自身非常古老,或许有100亿年历史。这就相当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小星系被吞噬,我猜想这就如同一盘陈旧发酶的点心。”
 

  “恒星移民”拥有奇特轨道

  玛丽和她的研究同事在“R放射性速度实验(RAVE)”中发现这个奇特的恒星流,据悉,RAVE实验迄今已测量了银河系内50万颗恒星的移动变化。
 

  玛丽说:“目前有大量的恒星需要进行真实地科学研究分析,比如近期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该研究小组能够揭示宝瓶座恒星流并非起源于银河系,这 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方式移动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她指出,我们发现一群恒星反常地穿越太空,多数情况下,恒星轨道环绕在星系中心,这就如同行星环绕在太阳轨道 运行。但是宝瓶座恒星流聚集在一起运行,其形态颇似玫瑰花的花瓣。
 

  目前,玛丽带领研究小组已探测到该恒星流处于其中一个“花瓣”的顶端,这些恒星调转轨道方向,从向外变至向内,朝向银河系中心。
 

  通过研究宝瓶座恒星流和其它银河系曾经的“食物残骸”,科学家不仅能够理解银河系的起源,还能进一步洞悉其未来变化。玛丽说:“当前我们认为银河系形成基于吞并其它星系,最终它将形成一个更大体积的星系,天文学家预测,未来50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座星系合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2月5日电 据外电报道,斯里兰卡官员5日称,该国近日爆发新一轮强降雨与洪水灾害,大量村庄被淹,造成至少13人丧生。

  官员表示,这次季风带来的强降雨迫使约80万人逃离被洪水淹没的家园,灾民或在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中心避难,或与亲朋好友在地势较高的地区栖身。

  斯里兰卡灾害管理中心发布声明称,“随着季风带来的大雨雨势不减,东部、北部与中北部的省份抗灾形势比较严峻。”

  警方称,最新爆发的这轮与洪水有关的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13人。

  上个月斯里兰卡曾遭遇洪水侵袭,造成至少43人丧生,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气象卫星云图。

  中国天气网讯 珊瑚海强热带气旋YASI的中心2011年2月2日08时(北京时间,下同)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部凯恩斯(CAIRNS)东偏北方向大约44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南纬16.4度、东经149.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6米/秒,相当于我国的超强台风),中心最低气压为922百帕。

  预计,YASI将以每小时35公里左右的速度快速地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维持,将于2日夜间在昆士兰州凯恩斯(CAIRNS)到汤斯维尔(TOWNSVILLE)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将迅速减弱。

  由于YASI的强度强,移速快,预计未来24小时YASI将给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部沿海和地区造成严重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影响。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从去年4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和眉县文化馆对眉县常兴镇附近的尧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据悉,尧上遗址位于常兴镇西南方向,发掘面积为2300平方米,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遗迹特征表明这里曾是一个作坊区,通过钻探可确定,此区域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罐、灶、椭圆形槽等陶器,还发现了陶拍、陶俑范和瓦当范等制陶工具以及多座陶窑遗迹等。诸多陶器作坊的规模,显示出巨大的产品数量,这些产品中不乏高等级建筑所用的材料。通过对出土器物特征的判断,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新闻背景

  目前,考古人员发掘中清理出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沟4条、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出土大量罐、釜、盆、钵、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残片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考古人员已在发掘区北部及西南部,发现了成片的长条形夯土遗迹,初步判断为城墙遗迹,而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到4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表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秦汉时期眉县县城所在地,其周边发现秦汉墓葬的区域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而此次发掘的作坊区,主要是为县城提供各类建材及生活用器。从地形地貌看,该区域具备承载秦汉县城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建筑材料及种类齐全的作坊遗迹,也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实物证据。(刘俊 赵宝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8日消息,广袤的宇宙泛着星光点点,到处充满了神秘气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拍摄的照片中,这颗蛇夫座中心的恒星看起来似乎并不大,但是它的质量却是太阳的20倍。

  靠近图片中间区域,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这张图片由美国宇航局用红外线探测仪器拍摄的,采用了特殊的视角模式,令图片显得更加传神。在这个图片的边缘地带布满了许多蓝色的星星,中间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尘埃云团,上面泛着稀疏的绿光。这种绿光竟与北极光十分相似。蛇夫座云团中部有一团火红明亮的区域,这片区域之所以比周围要红亮,是因为大量紫外线的辐射加热了这些云团。


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

  云团的中心处有一个酷似黄色"闪电"的曲线。它的形成与运动着的恒星颇有渊源。从云团右下角向左边运动的恒星,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旋转力,推进着周围被照亮的气体和尘埃。这些旋转力将大量气体与尘埃压缩到了中心地带,便造就了这一黄色"闪电"。这一现象类似于船在行进时产生的波浪,会在水面上层层前进。

  这张红外线图片光彩绚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它也揭示了一个充满光亮的崭新区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纽约最大楼顶公园

纽约最大楼顶公园(图片来源:Gerald Merna, USPS)纽约最大楼顶公园(图片来源:Gerald Merna, USPS)

  曼哈顿市中心没有太多地方可用于建造一座占地2.5英亩(约合1公顷)的公园,在一座7层办公大楼的楼顶,美国邮政服务公司找到了这样的地方。每天,这座办公大楼的工作人员要为纽约市民处理和分类1200万封邮件。2009年,这个纽约市的最大绿色屋顶——位于第九大道和第三十大街的摩根邮件处理设施的楼顶——正式开放。

  这座楼顶公园设有大量长椅和一道艺术墙并栽种了本土耐旱多年生植物,负责为1800名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降温,他们每天要处理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寄出的大量信件和邮包。对于拥有巨大办公空间的城市设施而言,空调费用是一项主要成本。因此,在2007年改造黑色沥青屋顶时,邮政服务公司开始探索各种方式,以降低表面温度,最后决定在楼顶建造一座公园。这座办公楼的楼顶能够承受大量土壤和植被的重量,建公园这一想法让整座大楼在很多方面受益。

  绿色屋顶的设计寿命为50年,是沥青屋顶的两倍。公园植被——包括珊瑚毯、ground covers、John Creech等耐旱地被植物——可以吸收降雨。邮政服务公司表示,夏季时,这些植被可将流入纽约排水系统的径流量减少75%,冬季时则可达到40%。此外,邮政服务公司还可以将旧屋顶的90%进行回收再利用。

  邮政服务公司最初估计,耗资400万美元的绿色屋顶每年可节省3万美元的能源成本,官员们最近表示摩根邮政设施的能源成本实际上降低了一半,每年节省100万美元资金。这不仅要归功于绿色屋顶,同时也归功于针对这座建于1933年的建筑的能量外漏情况进行的一系列改进,其中包括替换1600个旧窗口。

  摩根邮政设施以埃德温·摩根的名字命名,他曾经是纽约的一名邮递员,后来曾在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时期担任纽约邮政总局局长。随着邮政服务公司首个绿色屋顶的浮出水面,这座地标性建筑在美国邮政史上留下浓重一笔,除了绿色屋顶外,美国还将启动大量项目,用于大幅降低全美邮政系统的能耗。根据计划,美国邮件处理和邮寄的能耗将在2015年之前降低30%以上。

  邮政服务公司在摩根邮政设施实施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监视计划,用于测试绿色屋顶对这座建筑以及周围地区,也就是切尔西边缘区域的影响。邮政服务公司可持续部门副总裁山姆·普尔克拉诺表示:“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遏制曼哈顿的热岛效应。”

  4.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总部

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总部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总部

  美国政府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总部坐落于一片绿地,绿地环绕12层弧形亚特兰大塔,里面散布着一条条步行小道。这一设计不仅可以吸引人们前来健身,同时也能节省能源。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总部耗资1.15亿美元,于2006年投入使用。在设计上,这座建筑可减弱这座炎热南部城市不断加剧的热岛效应。绿树成荫的小道和具有渗透性的铺路材料,窗户上的遮光剂以及反射性屋顶材料均可减弱佐治亚州的阳光,为工作在这里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此外,屋顶上还安装了一个热传导能量回收系统,可在夏季时冷却进入大楼的空气,冬季时对空气进行加热。

  亚特兰大建筑公司tvsdesign项目经理米卡赫·罗森表示:“这一项目的成功关键就是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这座建筑采用低反射率玻璃,内外均涂有极薄的金属涂层,用于吸收阳光和隔热。圆形铝材料幕墙让照射进大楼的光线实现最大化,当自然光线足以满足工作需要时,室内的光线管理系统便会减弱电灯光线的强度

  这座建筑以参议员阿伦·斯佩克特的名字命名,他最初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共和党人,后成为民主党人,曾担任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算小组委员会的主席。“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这座建筑配备了一个大型紧急行动中心。项目预算包括土地成本,设计建造费用以及尝运营和设备费用。即使将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应对任何公共健康危机——例如炭疽热恐慌和流感爆发——所需要的技术考虑在内,中心总部的能效也要比典型办公大楼高出20%。

  5.海军第33号大楼

海军第33号大楼(图片来源: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Command)海军第33号大楼(图片来源: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Command)

  美国海军在建造绿色建筑方面的第一次尝试是对华盛顿特区阿那卡斯提亚河附近的一座建筑进行改造,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在设计上,这座建于内战爆发前10年的建筑最初充当一个生产车间。1998年,海军设施工程司令部(NAVFAC)的建筑工程师和设计师对这座建筑进行了改造,完工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军队风格建筑,坐落于华盛顿海军船舶厂,被称之为“第33号大楼”。它采用红砖结构,被誉为在设法提高历史遗留建筑能效方面的典范。

  由于不能对建筑的外部做出任何改变,海军方面必须采取大量措施,保持其原有特征。改造过程中,他们要与首都华盛顿无数负责文物保护的部门打交道。所有陈旧但通风良好的单层窗户必须完整地保留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海军方面创造了一种“超级窗户效应”,方法是在现有窗户内侧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由于最初是一家45英尺(约合14米)高的开敞式工厂,后来又充当一个仓库,巨大的空间很适于建造一个“楼中楼”。在现有的外壳内部,海军建造了一座4层建筑,采用新型保温墙体和屋顶组合件。现在,这座建筑为大约400人提供办公空间,此外还建有一间图书馆、储藏室和机械室。

  海军设施工程司令部总工程师办公室的高级建筑师迈克尔·查普曼表示,所有的挑战都是值得的。他说:“利用陈旧的建筑是最绿色的方式。”所有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成本估计在这项耗资2100万美元的建筑项目中只占8.5万美元,每年估计可节约5.8万美元能源,不到两年便可收回成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 航天飞机整装待飞

航天飞机整装待飞
航天飞机整装待飞(图片提供: Larry Tanner, United Space Alliance)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被移往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本图是从发射控制中心的楼顶拍摄的。

  “发现”号航天飞机计划将于11月初发射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供给物资。这项任务被命名为“STS-133”飞行任务,也拉开了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家族最后演出的序幕,因为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任务可能将于明年初完成他们最后的使命。

  6. 澳大利亚红色中心

澳大利亚红色中心
澳大利亚红色中心(图片提供: Envisat/ESA)

  这幅最新公布的照片由欧洲航天局“Envisat”卫星于7月份所拍摄。图片显示,一片白云好像一层薄纱盘旋于澳大利亚埃尔湖盆地深红色的土地上空。

  埃尔湖盆地也被称为“红色中心”,因为当地土壤呈深红色,而且草木稀少。这个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排涝区之一,占地大约120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总和。

  7. 土卫六的春天

土卫六的春天
土卫六的春天(图片提供: NASA/JPL/U-Arizona/U-Nantes/U-Paris Diderot)

  这两张伪色照片公布于9月21日,由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太空飞船所拍摄。照片显示,黄色的乙烷云在土卫六红紫色的大气层中聚集。

  这两张照片(右侧的图片是倒置图片)同时还显示,在土卫六的北极,随着季节的缓慢变化,一个巨大的云层系统正在逐渐消失。土卫六北半球的冬天持续时间长达7个地球年。从2009年8月的土星春分时起,冬天正式让位于春天。(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小赫拉克勒斯”号

“小赫拉克勒斯”号
“小赫拉克勒斯”号(图片提供:INDEX/NOAA)

  6月30日,“小赫拉克勒斯”号靠近卡维奥巴拉特海底火山的深海热液喷口。“小赫拉克勒斯”号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唯一一艘专用遥控操纵潜水器。“小赫拉克勒斯”号曾在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创建的勘探研究院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此次任务是它退役以后“重出江湖”。“小赫拉克勒斯”号的性能已经得到升级,装备了新的发动机以及一系列成像、传感和通信设备。遥控操纵潜水器作业协调员戴夫-洛瓦尔沃(Dave Lovalvo)在博客中写道:“‘小赫拉克勒斯’回来了,比以前潜的更深、外观更靓、拍摄的照片清晰度更高。”

  6.控制中心内部一瞥

控制中心内部一瞥
控制中心内部一瞥(图片提供:INDEX/NOAA)

  7月7日,当遥控操纵潜水器在水下作业时,研究人员聚集在“小赫拉克勒斯”号的控制室观看。在首次深海探险中,包括霍尔登在内的几位科学团队成员通过“控制中心”参与了遥控作业。通过卫星、大屏幕、高速互联网,分别身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科学家与“小赫拉克勒斯”号建立了联系。身在雅加达的霍尔登说:“远端临场技术代表着海洋研究的新模式,类似于美宇航局控制室。作为正在海上航行的海洋学家,我需要时间去适应。”

  7.行色匆匆的海蟹

行色匆匆的海蟹
行色匆匆的海蟹(图片提供:INDEX/NOAA)

  6月30日,一只白色海蟹匆匆经过卡维奥巴拉特海底火山的深海热液喷口。探险队的科学家称,单纯通过“小赫拉克勒斯”号拍摄的照片,无法确认海蟹的种类。但是,他们补充说,这种海蟹极有可能属于已知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的蟹类Bythograeidae。

  8.触毛如花朵盛开

触毛如花朵盛开
触毛如花朵盛开(图片提供:INDEX/NOAA)

  布满藤壶的硫磺喷口令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探险队成员韦雷娜-图尼克利夫(Verena Tunnicliffe)深受震动,称这“尤其令人感兴趣”。这位海洋生物学家6月30日在探险博客中写道:“我们看到它们的触毛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展开,接着重新折回进贝壳。我们从生活在其他热液喷口的类似动物了解到,触手上的白色绒毛是生活于经过热液的细菌的细丝。藤壶可维持这种触毛伴随细菌生长,接着缩回‘舔它们的手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继2000年的《天使和魔鬼》和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之后,全世界读者等待六年之久的丹·布朗新书《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9月15日在多个国家同步发售。尽管作为《达·芬奇密码》的续篇,《失落的符号》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一开始便向读者呈现了大量历史科学事实和各种符号,地点则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共济会教堂。

  1.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共济会教堂建于1915年左右,由两尊17吨重的狮身人面像在门口守卫,用于向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摩索拉斯陵墓——表示敬意。从《失落的符号》小说一开始,在共济会教堂100英尺(约合30米)高的殿堂内,肌肉发达、刺有纹身的“Mal'akh”(希伯来语“天使”的意思)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倒满葡萄酒的骷髅,此时他混入共济会多年,已成为这里职衔最高的会员之一。共济会教堂发言人杰森·范戴克(Jason VanDyke)说,布朗对共济会教堂的描写“是对的”,其他的描写“则很大部分是虚构”。范戴克说:“我们不用骷髅头喝酒。我们根本不会在殿堂内从事各种活动。”

  2.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Smithsonian Museum Support Center)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英尺,位于华盛顿特区郊外马里兰州的银山小城(Silver Hill),图中所示是支持中心的5号厅,像这样大的房间内放满了架子,架子上有数百万个保存完好的生物标本,其中一些是由查尔斯·达尔文本人采集的。支持中心包括储物间、实验室和保护设施,用以存放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的艺术品、文物和标本。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凯瑟琳·所罗门(Katherine Solomon)身边找到了一个新伙伴。凯瑟琳·所罗门是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从事纯理性论研究的科学家,所谓纯理性论研究聚焦于精神与人体的交流。据说,所罗门在支持中心的一个“邻居”(保存在此的海怪)在《失落的符号》发挥了关键作用。

  3.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市郊、弗吉尼亚州东北部城市亚历山德里亚的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George Washington Masonic National Memorial),矗立着一尊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的铜像。华盛顿也是一位共济会会员。在纪念馆外面,作为共济会的重要象征,一座小型金字塔让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纪念馆相形见绌,里面放着华盛顿在共济会生活的文物,在一个白色窗纱后面是约柜的“复制品”,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打造的。

  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名为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基督教军事组织将这个柜子从耶路撒冷带了回来。尽管有一些说法与此截然相反,但一些阴谋论者坚持认为,圣殿骑士团和共济会存在某种联系。尽管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已被证实是《失落的符号》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但该纪念馆管理收藏品的负责人马克·塔波特(Mark Tabbert)说,他不清楚究竟有什么与纪念馆有关的谜团会吸引丹·布朗的注意力。塔波特说:“我们的纪念馆每周七天都向公众开放。如果丹·布朗希望从中找到一个谜团,我们也不能阻止。但是,我们不会给这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4.“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4664平方英尺(约合433平方米)的“天堂中的华盛顿”巨幅壁画出自意大利画家布卢米狄之手,绘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大厦穹顶内侧。画面上,华盛顿在自由女神和胜利女神的陪伴下升入天堂。在丹·布朗的《失落的符号》中,小说一开始,有人在“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下面以及被认为是华盛顿墓室上面两层处发现了一只严重受损的手,上面刺有共济会会员的标志,这是丹·布朗小说结合历史、宗教、神学、强权政治和密码破译的惯用手法。

  5.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会造访美国国家植物园内一棵扇形大棕榈树。美国国家植物园坐落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脚下。植物园发言人萨利·博雷(Sally Bourrie)说:“这颗棕榈树名为‘行者’,名称源于一个典故。据说,一些口渴难耐的旅行者在棕榈树的叶子中找到了水,而且每个叶子可能储存有一升的水。”“行者”棕榈树又会同兰登的使命有何关联呢?据博雷介绍,传说,如果有人直接站在棕榈树前极为虔诚地许愿,那么他们的愿望就会实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