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植
摄影:马蒂亚斯 ·克拉姆
这是2008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回到了久违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天正是熊猫的发情期,也是最容易看到熊猫的季节,也许有机会!我匆忙放下行李,准备赶到山上去碰碰运气。
刚一踏入张家湾的竹林,就听到山坡上有“嗷嗷”的鸣叫声,比犬吠更加洪亮,是正在发情的熊猫!
这熟悉的声音,伴随着混杂了湿润的腐植土、清新的竹叶以及动物激素的气味,仿佛突然触发了我脑海中沉睡已久的某个开关,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两条腿由着这感觉指引,飞奔上了山,很久没有爬山也丝毫不觉得累。没多久我站在了一个小山梁上,四周寂静无声,隐隐之中感觉到似有什么要发生。于是,我在地上坐下来,仔细倾听。竹林里非常安静。我屏住呼吸,在四周茂密的竹林间一点点搜寻。突然间,一束目光将我击中,迎着看去,在距我不足五米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竹叶的缝隙中若隐若现,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兴奋的心情有如1985年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熊猫一样!
显然,熊猫早就看到了我,但它没有像大部分野生动物见到人那样仓皇逃离,而是安静地半卧着,目光专注而安详。这目光也很熟悉,我试图回忆当年那一只只朝夕相处的熊猫。我最后一次在野外跟踪熊猫是12年前,如果大多数熊猫今天还活着,恐怕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除非是小三。难道是小三?我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轻轻地呼唤:“小三,三三?”熊猫似乎愣了一下,继而放松下来,坦然地和我相对而视。
那一刹那, 12年前的场景似在眼前,那熊猫的眼神也分明透露出若有若无的亲近。森林里只有我和熊猫,还有穿越的时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站起身,像12年前一样,拍拍身上的泥土,攀着竹子,踩着栎树和杉树厚厚的落叶下山了。
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在我人生的这15年里,我是与熊猫一起度过的,其中的7年就是在秦岭南坡的这条山谷里,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森工局——陕西长青林业局。我大部分的时间穿行在这片竹林里,记录熊猫每天如何吃,如何行,近距离观察野生熊猫母亲如何把她的新生幼仔哺养长大。只有深入了解熊猫生存的需求,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它们。那是我人生中极其难得且前所未有的一段经历。
在野外观察熊猫很不容易,因为它们很难看得到。千百年来和人类交往的经历让熊猫学会了生存之道:躲避人类。看不到熊猫,对研究而言是巨大的障碍。因此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办法接近熊猫,打破它们的戒心,成为它们的朋友。
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发情期之外个体间谋面很少。竹林又非常茂密,有时熊猫在两米之外吃竹子也只能闻其声。幸运的是,它们食量很大,快吃快拉,每天要排出近百团粪便,这给跟踪熊猫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时间一长,我们凭粪便就可以大致分辨出周围有几只熊猫,以及它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我开始听到熊猫的叫声,闻到它们留下的嗅味,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幸运时也有偶遇,但总是匆匆一瞥。熊猫就像森林里的精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有一天,我从山上下来时迎面碰上了一只个头很大的熊猫,它正在距我30米开外的雪地上吃竹子。我停下脚步试图慢慢接近,而熊猫和往常一样,扔下手中的竹子就要转身逃走。如何才能让它了解我的善意呢?情急之下,我的嘴中不由自主发出了熊猫的叫声!我尽量让叫声温柔和缓,希望它能听得懂其中的含义。出乎我的意料,听见叫声后熊猫停下了匆忙逃离的脚步,它低下头,似乎有点疑惑,不知如何反应是好。停顿了几分钟后,熊猫开始轻轻地回叫,它一边叫着,一边慢慢移动身体,消失在了竹林里。这场际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许可以用叫声和熊猫交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说到交配,雄性鱿鱼可真可以算是来者不拒的典范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和其它雄性同类交配的次数几乎与它们和雌性交配的次数一样多。这种生活在深海中的鱿鱼学名为“Octopoteuthis deletron”,它们的栖息地位于东太平洋漆黑的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之间很难辨别自己所遇到同类的性别。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加州蒙特利尔湾水族馆的亨德里克·豪文(Hendrik Hoving)介绍说:“它们能看到对方的存在,但是在它们通常做出‘我想和它交配’或‘我不想和它交配’决定的距离点上,它们实际上没有办法很好的确认出对方的性别。”他说:“因此,雄性鱿鱼决定碰碰运气——它会和它看到的每一个同类交配。”
鱿鱼的性别从外观上确实难以辨认,雌性和雄性唯一的差别大约就是它们皮肤上的少许褶皱。这样的结果便是研究人员所说的“夜里放枪”——为了不错过任何机会,雄性鱿鱼才不愿意去花心思搞清楚对方是什么性别。
自然界中罕见的同性交配现象
为了研究这些生物,豪文和同事们借助自动深潜器抵达了东太平洋下1300~2600英尺(约合400~800米)深的水下。整个过程中生物学家们对超过100条雌性或雄性个体进行了观察,他们惊奇的发现雄性身上也和雌性一样,都附着着精囊。这说明雄性鱿鱼不管对方的性别,只要是同类就会向对方射出精囊。
当雄性鱿鱼遭遇到一个同类,它会用它长长的阴茎将精囊射向对方。这个较大的精囊会碎裂称许多较小的精袋,并附着在对方的身上:头上或是触手上。但是它们的浪漫史也就此终结了:鱿鱼,这种孤独的独居生物,在完成这样的交配之后很快就会死去。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南希·贝利(Nathan Bailey)评价说:“研究小组的工作相当出色的证明了他们有关深海雄性鱿鱼缺乏性选择的发现。”
自然界中,像鱿鱼表现出的这种被生物学家们称为“同性性行为”的现象非常罕见。贝利在一份电子邮件中写道:“一些灵长类动物以及海豚也有同性性行为现象发生,但是根据此项研究,鱿鱼显然在这一点上程度更甚。”
豪文承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或许会变成人们茶余饭后开玩笑的谈资。不过他说:“我才不在乎呢,我感兴趣的是深海动物以及它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在生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找到异性!”(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12种青蛙新品种。这些新发现的蛙种非常稀有,它们只有在单一环境下才能生存,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1. 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因其独特的“猫叫声”而得此名,它是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的12种青蛙新品种之一。据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比基-达斯说,体长1.4英寸(3.5厘米)的Nyctibatrachus poocha的生活方式非常隐秘,它们经常躲藏在印度喀拉拉西高止山脉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岩石缝隙里。1994年到2010年间,达斯及其同事在印度西海岸的森林里寻找生活在小溪里、喜欢夜间活动的蛙类Nyctibatrachus。据9月15日发表在《Zootax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12种新种青蛙外,该科研组还重新发现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青蛙。
2.独特的交配
最新发现的乔格夜蛙拥有“极其独特的”养育方式,至少对青蛙来说,事实正是如此。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会共同守护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这种青蛙因其栖息地乔格瀑布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雄蛙在追求雌蛙时,它会坐在溪流上方的树叶或者树枝上,发出“招牌式叫声”。当一只雌蛙靠近时,它会用前爪抓住异性长达20分钟。然后它纵身跳下,雌蛙开始产卵,雄蛙给卵受精,然后用身体盖住受精卵。达斯仅在6种夜蛙身上发现这种双亲共同养育后代的方式,不过他怀疑Nyctibatrachus genus也存在这种情况。
3. 佳维夜蛙
达斯及其同事们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种植园里发现高声鸣叫的佳维(Gavi)夜蛙。它的名字是根据位于该种植园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佳维的名字命名的。12种新发现的蛙种,有几种非常罕见,它们仅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小片森林里。佳维夜蛙等其他青蛙则生活在保护区外,它们需要环保努力的关注。
4.活跃的蛙
精力充沛的维亚那德夜蛙,雄性体长达3英寸(7.7厘米),现在它们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与它们的同胞不同,维亚那德夜蛙不会抛下自己产的卵,任由它们受到威胁,它们会守护在受精卵旁边,迎击任何入侵者。例如,“调查人员距离受精卵太近时,守护在后代身边的青蛙父母的身体立刻发生膨胀,或者隆起身体,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咬住人类伸过来的树枝或手指”。
5. Spinular 夜蛙
据悉,Spinular 夜蛙仅生活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地区,这种青蛙也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达2.6英寸(6.6厘米)。Spinular 夜蛙的学名是Nyctibatrachus acanthodermis,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acanthos(意思是脊骨或刺)和dermis(意思是皮肤),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背上长满刺的皮肤有关。
6. 库尔格夜蛙
这是库尔格(Coorg) 夜蛙被认为已经灭绝90年后再次有人发现它。这种青蛙起源于1920年纳拉亚纳-劳的描述里,达斯表示,“他是印度两栖动物研究的先驱”。这种动物是在库尔格发现的,即现在的果达古 (Kodagu ),它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组成部分。达斯及其同事仅在果达古附近的城镇梅尔卡拉发现一只雄性库尔格夜蛙。(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发现了三种新的蝙蝠品种,它们体型很小,体色也很独特。
新“恶魔蝙蝠”
这是最近在东南亚新发现的3种管鼻蝠之一,之所以叫它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怕的外表体色。研究论文合著者者,来自布达佩斯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嘉伯·索巴(Gabor Csorba)说:“它有一个黑色的脑袋,暗色的背脊皮毛,这些部位的颜色都和它雪白的腹部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本地区仅有的拥有这种怪异色调搭配的蝙蝠品种。”
不过尽管拥有这样可怕的名字,恶魔蝙蝠却是生性胆小的动物,它们尽力躲进越南的深山老林,尽量远离人类。不过研究人员之一,来自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的生物学家尼尔·弗利(Neil Furey)警告说:一旦被抓捕,这种小东西也会奋力反击,变得非常狂躁。
他说:“一旦你将它放在手中,它会竭尽所能试图挣脱。总体而言它们会遵循‘逃脱第一,战斗第二’的原则,只有在实在没有办法挣脱时才会向抓捕者发起反击。”
拇指大小
另外一种新发现的管鼻蝠品种名为Murina cineracea,这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并且查明其分布地区覆盖东南亚的广阔区域。
管鼻蝠以昆虫为食,一般体型较小:如果不计算尾巴,它们的体长仅有大约6.5厘米,就和成年人的大拇指一样长。除了颜色之外,此次发现的三种新种几乎没有什么解剖学上的差异,这就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发现并确认它们。
非常相像
这是第三种此次新发现的蝙蝠,名为Murina walstoni,也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弗利说:“目前已经发现的全部30多种管鼻蝠都生活在相对完整的森林地带,并且它们已经高度适应在密集林地内捕食。”他说:“这种进化特异性使得它们很难再去适应森林退化后的环境,它们无法适应在开阔地带飞行和捕食。”
这也提供了一个生物警示器,即如果这些蝙蝠的数量开始出现显著的下降,那就表示这里的森林正面临危机。(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鱼儿并非离不开水,太平洋高冠鳚就是一个鲜活实例,这种陆生鱼生活在密克罗尼西地区,它们在海岸上进行社交和求爱活动,不过它们不能远离水源,因为它们是靠腮和皮肤呼吸,一旦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死亡。
1.离开水体的鱼
有时候一条离开水的鱼并不会令人感觉到“鱼儿离不开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条太平洋高冠鳚(如图所示),结果就会如此。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研究这种陆生鱼,它能跳跃到密克罗尼西亚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特里-奥尔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在电子邮件里写道,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步行”鱼在陆地上行动敏捷,它们在岸上进行复杂的社交和求爱行为。
但是奥尔德及其同事们还发现,这种“蹩脚水手”会在持续只有几小时的潮汐期间觅食、求爱和交配。此时水位上升,可以确保太平洋高冠鳚在皮肤不被晒干的同时,还能确保它们不会被海浪冲下水。这种鱼通过腮和皮肤呼吸,如果它们的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而亡。奥尔德表示,虽然“这些鱼很擅长在陆上生活,但是它们的这种进化非常受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上。“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它们仍会恢复鱼的本色,鱼更适应水里的生活,而非陆地生活。”
2.“蹩脚水手”鱼
一条太平洋高冠鳚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块岩石上,据奥尔德说,它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在这项研究期间,奥尔德及其科研组观察并记录了单个太平洋高冠鳚的行为,然后捕捉体长大约2.4英寸(6米)的这种鱼,对其进行测量,并给它们拍照。科学家利用铅笔或发夹戳太平洋高冠鳚,促使它们跳入一个小网里。奥尔德说:“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它们宁愿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网中,即便它们碰巧落入网中,也会在你用手阻止它们之前,很快跳出来。在今年最近进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这种鱼的过程是‘我一生最恼火的经历’。这种鱼已经习惯陆上生活,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鱼在陆地上生活是多么灵活。”
3.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据奥尔德说,太平洋高冠鳚拥有非常复杂的社交礼仪。例如,雄性和雌性都会攻击其他鱼的红色背鳍,通常是同性之间,这被认为是对它们的觅食点受到威胁做出的反应。据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说:“这种展示经常伴随着两性之间身体颜色的戏剧性迅速变化,它们从暗淡的灰绿色变成黑色。”
奥尔德表示,求爱过程相对而言更加惊人。雄性花大量时间在一个位于水位线上方的小岩洞入口处不停点头,显然正在努力引诱路过的雌性进入它的洞里。“对这条雄鱼感兴趣的雌性会认真检查它的岩洞,如果感觉满意,它有可能会把卵子留在洞里。然后雄鱼负责给卵子受精,并负责守卫工作,直到幼虫孵化出来,它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意味着太平洋高冠鳚可能是由雄性照顾后代。奥尔德说:“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揭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类的繁殖之谜。”
4.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奥尔德表示,陆生鱼并不是密克罗尼西亚独有的一种鱼类。台湾存在这种鱼类的近亲,菲律宾、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类似鱼类。奥尔德表示,这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这些鱼是陆生动物,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其他岛屿上的类似鱼类是独立进化出陆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个已经适应陆生的祖先最终扩散到其他岛上。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合并基因和行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正在进化
奥尔德表示,出于两个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鳚很关键。首先,我们对泥盆纪时期(从大约4.16亿年前开始)的远古鱼类最初向陆生过渡的情况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鳚为科学家研究拥有类似过渡情况的现代鱼类提供了机会。其次,这种鱼是研究自然选择和适应(生物进入新环境或者它们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理想模式。
奥尔德说:“这些鱼离开一个它们已经适应的环境(水环境),迁移到一个与它们的最初栖息地对立的环境里(陆地环境)。通过研究生活在陆地上的这种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在进行中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孝文)
4.感受温暖
获救的“艾赫威”坐在工作人员身上。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大猩猩仍趴在母亲背上。刘易斯说:“如果没有人与它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它会感到害怕,它需要一个温暖的身体。”由于与母亲分开,“艾赫威”幼小的心灵可能遭受创伤。刘易斯说:“山地大猩猩与人类有97%的基因相同。它们拥有复杂的情感,可能经历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感受。”
5.猩猩的小脚
获救大猩猩“艾赫威”的小脚。刘易斯表示,大猩猩幼仔基本上不能生活自理,两岁之前完全依赖母亲的照顾。虽然尚不清楚“艾赫威”如何被偷猎者捕获,但它的母亲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抗情况下就交出自己的孩子。在家人受到威胁时,银背大猩猩——群体中的雄性领袖——会顽强抵抗,保护家人安全。偷猎者首先射杀母亲以及附近的其他大猩猩,而后接近并捕获幼仔。
6.进行体检
照片于8月初拍摄,工作人员正为获救的大猩猩“艾赫威”检查身体。刘易斯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是促使山地大猩猩数量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发展观赏大猩猩的旅游业有助于对这种珍稀动物进行保护。这一产业为卢旺达和乌干达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据估计,一只大猩猩一生之中可带来大约400万美元收入。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接受人类存在的同时,大猩猩也失去了对人类的恐惧,导致偷猎者很容易伤害它们。提到获救的大猩猩时,兽医拉米尔说:“我们对这个小家伙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有些紧张,但已经接受我们,也开始吃东西。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一定会完全康复。”(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在象牙高昂价格的驱使下,肯尼亚地区的大量非洲象惨遭屠杀。多数象群均有伤亡,其中一些甚至没有成年母象。偷猎导致非洲象的数量迅速下降。
1.年长大象
6月底,肯尼亚桑布鲁国家保护区的非洲象群的“女族长”卡蒂亚与象群里的其他成员站在一起,几周后它被偷猎者射杀,偷走了象牙。拍摄这张照片时,卡蒂亚正在忍受枪伤的痛楚,这是一次偷猎未遂造成的。它经过内罗毕非营利组织拯救大象的成员治疗后,幸运地存活下来。但是7月12日它再次成为捕猎目标,并最终被枪杀。
卡蒂亚去世时大约已有45岁。她撇下8头大象孤儿,其中3头雌性是它自己的女儿。据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里说,过去2.5年被偷猎的桑布鲁大象比之前的11年还多。事实上,2011年对桑布鲁的象群来说更为糟糕:今年的前5月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偷猎率。拯救大象的科学主管、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那篇论文的联合作者乔治-维特梅尔说:“卡蒂亚其实是今年已知的第8或第9头被偷猎的大象。”
2.医疗救治
从今年夏季拍摄的这张照片上看,在被偷猎者射杀的几周前,身中麻醉枪的卡蒂亚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处于昏迷状态。拯救大象和北部农场信托的工作人员利用麻醉枪麻醉卡蒂亚,以便可以靠近它,清除一次偷猎未遂留在它身体里的弹片。该科研组还借这次机会,给它安装了一个无线电项圈。
维特梅尔说:“我们仅给被选中的大象佩戴无线电项圈。我们之所以给卡蒂亚安装,是因为我们想给它治疗伤口,监控它的健康状况,看一看它会去哪里,或许由此可以得知它是在哪里遭袭的。”科学家表示,现在卡蒂亚已经死亡,它象群里的8头孤儿(从4岁到大约12岁)以后的命运还不知道会如何。他说:“一个由更年轻、没有经验的母象带领的象群,一般死亡率会更高,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它们没有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在困难时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水和觅食,受到威胁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3.象群齐鸣
6月底,营救工作者正忙着把昏迷不醒的卡蒂亚体内的子弹取出时,它带领的8头年轻大象在距离较远的地方一直叫个不停。拯救大象的创始人道格拉斯-汉米尔顿表示,最近桑布鲁被杀大象的数量直线上升,这是受到亚洲对象牙的需求量增加的驱使。
汉米尔顿也是这周发表的有关桑布鲁大象遭偷猎的论文的联合作者,他说:“现在象牙的价格非常高,这促使当地罪犯开始偷猎大象。阻止(偷猎)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人们对象牙的需求量。”
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记者李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平稳,就业形势较好,金融体系保持稳定。中央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经济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认识是清醒的。我们既要看到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坚定信心,又要认真对待、及时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10月3日至4日,温家宝来到浙江绍兴和温州,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市场,看望广大干部群众,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在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荷湖村和府山街道越都社区,温家宝深入村民和社区居民家中,了解生产生活、市场供应和社会保障等情况,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温家宝还考察了绍兴中国轻纺城、绍兴县创意产业基地、绍兴县汇金小额贷款公司、温州百先得服饰有限公司,并在企业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向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信贷的情况,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4日下午,温家宝在温州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浙江省、温州市关于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温家宝说,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初步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金融体系效益提高,稳健运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粮食有望实现“八连增”;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趋于平衡;城镇就业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凸显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科学判断,及时、果断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温家宝强调,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一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项考核,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二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按照新的企业划型标准,明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和增速要求,并加强统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清理银行不合理收费和保证金存款要求,查处违规行为,切实降低企业信贷资金成本。三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研究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四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信心。(完)
南海网(微博)海口10月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 10月5日,南海网记者从海口市排水管理所了解到,受第19号强热带风暴“尼格”影响,海口连日来持续下雨,截止中午12时许,海口海甸岛一带、龙华路和琼山大道往海口美兰机场方向积水严重。尤其是琼山大道往海口美兰机场方向,小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气象部门预计下午15时至17时许,海口市区的积水路况将有所好转。
昨日发生的贵州矿难目前救援工作已经结束,矿难共造成17人遇难。目前,警方已经控制了包括矿主在内的3人。事故原因还在调查当中。
上午,法晚记者了解到,目前赔偿工作已经展开。据了解,每名遇难者赔偿数额不会少于60万元。
伤亡
清晨突发矿难28人被困
记者从贵州省安监局了解到,发生事故的安平煤矿位于荔波县立化镇境内。事故发生在4日上午7时53分左右,当班下井共28人,其中14人升井,14人下落不明。
此前因姓名登记错误,误将1人错报,故升井人数由之前的13人变为14人,而其中3人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目前生还的11名伤者生命体征正常。
至记者发稿时,救援工作已结束,事故井口已封,救援现场共发现14具遗体。
4日晚上的立化镇安平煤矿,天空中飘着小雨。来自河南的代国强从家乡共带了20多人到矿上工作,有6人在此次矿难中遇难。在煤矿的井口,代国强两次瘫倒在井口旁,嘴里不停重复着:“这让我回去怎么交代啊。”遇难人中还包括他的弟弟和儿子。
救援曾一度遇到困难
经初步调查,事故发生在井下350米,原因并非此前媒体报道的瓦斯爆炸,而是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是另一种类型的瓦斯特殊涌出的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此前的救援过程中,就因为瓦斯浓度越来越高,救援人员一度不敢贸然行动。
善后
事故矿主已被警方控制
截至昨晚10时许,据荔波县县委书记闵路明透露,荔波县立化镇安平煤矿事故已经造成17人遇难,11人获救。目前搜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闵路明介绍,安平煤矿属于广西柳州正菱集团所有,今年6月刚刚开始试运行。目前,警方已经控制了包括矿主在内的3人。事故原因还在调查当中。
每名遇难者可获赔约60万元
记者从当地政府了解到,遇难的17人全是外地人。
关于善后赔偿问题,荔波县委宣传部的一名负责人表示:“遇难的17人全是外地人,现在家属还没有到位,没有办法谈赔偿。家属今天下午可能会到位。”
据荔波县宣传部副部长莫雄亮介绍,对于入了保险的遇难者,死亡赔偿金额不低于60万,再加上安葬费等费用,将会超过60万。据了解,17名遇难者均已入保险。
记者发现
县煤炭局急盼企业进驻开发
据此前当地政府消息称,荔波县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煤炭地质储量5.1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亿吨。而尚未利用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深部,对矿山建设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
记者发现,就在今年3月,贵州荔波县煤炭局对外发布求贤信息,急盼实力派煤炭企业进驻该县,开发利用储量为4亿吨的有烟煤和无烟煤末。
丰富的煤矿资源招来非法商人的疯狂盗采。据悉,当地非法小煤窑长期存在,盗采国家煤矿资源的事件频繁,由此引发的矿难事故不断。
2010年10月10日上午11时40分,荔波县佳荣镇拉滩村巴灰组发生一起非法盗采煤矿导致5死1伤事件。盗采事故发生后,贵州荔波县就向社会承诺,凡向政府举报非法煤矿违法生产者,一经查实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得2000至10000元不等奖励。
新闻延伸
记者搜索发现,今年以来,贵州地区煤矿事故不断,其中造成2人以上死亡的不下10起。
2011年3月12日1时许,贵州盘县松河乡新成煤业四采区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9人遇难,15人受伤。
2011年7月2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发生一起煤矿透水事故,当天报告有21人被困井下,次日,井下被困人数上升为23人。
2011年7月20日清晨5时许,位于贵州遵义县平正乡的富强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25人安全出井,3名矿工遇难。
本版文/记者 温如军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