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务谈话”网站6月10日报道称,最近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似乎有了两大重要进展:除了一座与真实航母几乎相同的水泥建筑在武汉建成并安装雷达 外,被称为“歼-15”的舰载战斗机也进行了试飞。文章还称,一向谨慎的中国军方有意无意地向外界透露航母项目动态,似乎是为了“满足西方的好奇 心”。
据报道,出现在武汉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新区的特殊建筑是一座“混合了普通办公楼与大型航母上层设施的复合体”,这在美国 早有先例。当年美国海军在新泽西州穆尔斯敦修建了一座“麦田里的巡洋舰”,这座停泊在麦田里的水泥“巡洋舰”承担了测试“宙斯盾”系统的重任,为之后“宙 斯盾”上舰打下坚实基础。
曾在苏联海军服役20年的俄退役海军上校布伊斯特洛夫认为,武汉的“水泥航母建筑”全尺寸仿照了中国早 年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的舰岛,属于航母设施的精确拷贝版。他解释说,在一艘航母的建造过程中,中国海军必须考虑许多细微的技术差别,尤其是涉 及舰岛舱室尺寸的复杂计算以及雷达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加上内部不同用途电缆的铺设,都需要建立同比例的模型进行试验。他认为,上述工作都有必要建设 “陆地航母”作为试验平台,用来实地验证航母设计的诸多技术问题,如航母基本布局、舰载机尺寸测量、航母内部布线、机库大小设置、舰载武器布置、雷达电子 设备测试等。从现有已披露的照片显示, “水泥航母”的甲板上有一架用起重机吊上去的大型飞机模型。
布伊斯特洛夫认为,“水泥航 母”上最醒目的舰岛采用了中国海军标准的灰色涂装,并在舰岛前上方搭建了与中国海军052B型驱逐舰相同的全封闭桅杆结构,加装了类似的雷达天线,这似乎 表明建造者的真正用意是搭建一个航母测试平台,用于评估电子设备的安装位置与电磁兼容性能,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实物摆放和实际开机测试才能获得的珍贵技术资 料。
文章称,中国航母工程的另一大进展便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歼-15”舰载机已实现首飞,目前正进入新测试。据报道,该 机是在打败中国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提出的“歼-14”舰载机方案后问世的,外界认为沈飞在开发过程中吸取了俄制苏-33舰载机的设计理念,因为“歼-15” 拥有与苏-33相同的折叠机翼、双前轮起落架和一对尺寸很大的鸭式前翼。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称,中国沈飞在去年10月就完成首架“歼-15”原型机的生 产,11月开始进行折叠机翼的收放试验。据称,“歼-15”下一步将可能送到陕西阎良中国试飞院进行试飞,届时中国是否会选择来自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进行 试飞值得关注。考虑到“歼 -15”上舰的特殊需要,中国海军航空兵必然要建立自己的试飞中心,因此“歼-15”要全面结束试飞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防务谈话”网站认为,武汉“水泥航母”的建成,以及“歼-15”完成首飞,可能暗示中国航母的发展速度远超出外界估计,即已从概念设计阶段进入工程设 计的最后阶段,而航母的配套子系统更是进入实际测试阶段。由于武汉“水泥航母”不能对所有子系统进行测试,因此中国军方可能在其他地方建有类似测试平台, 以便对航母将要采用的声呐、动力、舰载武器等进行全面测试。
台军战机乌龙发射25发实弹 飞行员竟浑然不知(图)
台军IDF战斗机
据台湾《苹果日报》报道,台空军台南联队去年11月发生IDF战机(经国号战机)飞行员误触电门,竟浑然不知已击发25发作战弹,而台军机务人员也因未彻底检查等一连串疏失,致使两天后才被管理弹药的士官发现;台空军司令部将飞行员记过一次,相关违失人员记申诫。
去年11月2日上午,两架台南联队的经国号战机挂载BDU-33的25磅练习弹,到靶场执行空对地炸射训练科目,由于此项任务是投掷BDU-33炸弹, 因此战机的任务计算机内只会显示BDU数量,不会显示机关炮弹数量。陈姓飞行员误信计算机上所显示“机炮数量:零”的数据,以为不会击发,因此按下机炮电 门,射出25发机炮。而当时在旁的另一架经国号战机也未听到机炮声,两架战机完成训练后返回基地。
报道称,依照惯例,台军战机返 回机场会执行一系列检查,如蒙皮、油量、挂弹插销等,但11月2日当天的台军机务人员未依规定彻底检查。3日下午,因该架战机4日上午要执行另一项训练科 目,台军台南联队要求机务人员3日傍晚,将机炮内的作战弹卸下,改换训练弹。台军武器挂载分队在晚上约6时执行换弹任务,但换完弹后竟也未按规定检查卸下 的机炮弹量。
直到4日上午,台军弹药管理人员检查弹量时才发现缺少25发作战弹,紧急向台军当天执高级勤务的督察科长王德扬上校 报告。台媒称,离谱的是,王德扬未依规定在两小时内组小组调查,并延误向台空军司令部及台空军作战指挥部回报。台空军司令部最后检讨缺失,将飞行员记过一 次,相关违失人员记申诫。
台空军一名退伍的施姓机工长直呼,为维护纪律,基地的修护长、大队长、联队长都应调离现职。台军“国防大学”前院长扶台兴透露,几年前美国智库人员赴台访问后,曾向他说:“你们台湾的空军,散漫到连我们都看不下去了。”
据外电消息,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负责人李柱镇10日表示,从安置在“罗老”号内的摄像机获取的画面显示其“突然闪现出火光”,从而推断其内部发生爆炸。
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于当地时间10日下午5时01分(北京时间4时01分)再次发射升空,但升空后不久就与地面失去联系,并在空中70公里处脱离预定轨道,爆炸坠毁。韩国随即宣布发射失败,但表示将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
韩“罗老”号升空后爆炸 疑俄方出错致失败
韩国政府10日说,“罗老”号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可能在升空大约两分钟后爆炸。
韩国学者说,问题或许出在由俄罗斯制造的火箭部分。
升空2分钟后爆炸?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安秉万说,“罗老”号载一颗国产科学卫星发射升空137秒后可能爆炸。
“罗老”号当地时间10日17时01分(北京时间10日16时01分)从韩国南部沿海地区罗老宇航中心发射升空。观众们看到火箭升空,挥动韩国国旗,跳舞欢呼。
安秉万说,“罗老”号起初飞行正常,但“一部(火箭)内置摄像机在升空137秒时捕捉到一道亮光”。
“罗老”号升空137秒时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当时它应该升至距地面70公里高空。按计划,“罗老”号搭载的卫星应在升至距地面302公里处与火箭分离。
“我们认为"罗老"号可能已经爆炸,”安秉万说,韩方正与俄罗斯专家讨论火箭发射失败确切原因。
俄方出错致发射失败?
关于爆炸原因,法新社援引韩国建国大学学者李在雨的话报道:“眼下我不能肯定,但火箭第一级可能有问题。”“罗老”号是一种两级火箭,第一级由俄罗斯设计制造,第二级由韩国制造。
李在雨估计,“罗老”号残骸可能坠入距离韩国海岸线大约100公里海域。他说:“我想不通为何要匆忙发射。”
韩国原定当地时间9日17时左右发射“罗老”号,但由于发射台消防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止发射程序。教育科学技术部发言人边京范9日说,没查清故障原因前,韩方难以宣布“罗老”号新发射日期。
教育科学技术部10日宣布,重启发射程序,下午发射。边京范说,经韩国和俄罗斯专家商讨,韩方确认消防设备故障排除,整体发射设施处于最佳发射状态。
太空梦受挫 韩拟继续发射
这是韩国第二次从本土发射火箭。经过数次延期,第一枚“罗老”号搭载一颗试验卫星去年8月25日升空。火箭点火虽然成功,但整流罩分离异常导致火箭升空后未能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们为辜负公众期许道歉,”安秉万说,韩方与俄罗斯专家正在讨论“罗老”号第三次发射事宜,“韩国的太空梦不会停止”。
他援引韩俄火箭建造协议条款说,如果前两枚“罗老”号未能把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应准备第三次火箭发射。
“罗老”号是韩国首款运载火箭,长33米,已耗资超过4.5亿美元。
路透社评论,韩国致力于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挑战日本、印度等地区竞争对手。这次发射失败重创韩国空间发展计划。
韩国希望,最晚2018年能够自行建造火箭;最晚2025年发射月球探测器。
罗老号命运多舛 专家称是韩国贪大求急必然结果
《环球视线》2010年6月10日完成台本
——罗老号命运多舛 发射再次失败
主持人 劳春燕: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劳春燕。
韩国的罗老号火箭真的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今天下午的5点01分,在连续八次推迟发射之后,罗老号好不容易终于发射升空了。可是就在137秒以后,就和地 面失去了通信联系,随后韩国媒体就报导说,罗老号火箭已经坠毁了,韩国的航天大国之梦再一次遭受了挫折。那今天演播室里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是特约评论员宋 晓军先生,还有叶海林先生,两位好。接下来我们还是要请大家一块儿来看一下韩国YTN电视台为我们提供的罗老号坠毁时候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然后一 边请我们的两位评论员给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这个画面上看的话,宋先生,你估计这个罗老号坠毁是什么原因?
正在评论:八次推迟仍然失败 罗老号发射为何命运多舛?
宋晓军特约评论员:我觉得肯定是出在火箭上面,因为现在看来,当然70公里应该说还没有分离,上一次发射的时候,是在190公里的时候,一二级分离。但 是如果是在70公里左右的高度,很有可能出在一二级的级间段,就是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有一个级间段,它第一级、第二级的点火,实际上是没分离点火的过程当 中有可能出现问题。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一次罗老号发射出的问题就在第二级,虽然它是整流罩没有打开,载荷还比较重,带着整流罩,但第二级火箭还是把 带着整流罩的卫星推了比原定的轨道高了一段。也就是说他的固体火箭的第二级的技术应该说不是很成熟,或者实践经验比较少。
劳春燕:那咱们就简单一点地来说,问题是出在韩国制造,还是俄罗斯制造商?
宋晓军:我觉得韩国制造的可能性大。
劳春燕:第二级火箭就是韩国制造。
正在评论:韩国罗老号:嫁接的荣誉
宋晓军:因为俄罗斯这一型火箭它的机心是原来的“安加拉”火箭,应该说在国际市场上销得也非常不错,而且我们要知道,俄罗斯提供的第一级火箭,但是飞行控制和安全保障的这一块儿技术,包括惯性导航等等一堆技术全部是由韩国人来做的,包括组装这一部分。
劳春燕:上一次推迟发射,本来应该是9号下午就要发射的,但是后来是因为消防设备发射台的消防设备出现了故障,灭活装置莫名其妙地就启动了。后来我看也有媒体报道说可能是因为电路故障造成的,其实这些也都是属于韩国人自己做的电路系统是吧?
专家观点:罗老号火箭重复了当年欧空局三合一的错误
叶海林特约评论员:应该说是这样,我们知道一个火箭,像这种混血的火箭,我们不能光考虑第一级火箭和第二级火箭的技术成熟度,还要考虑这两级火箭以及相 关的发射的准备和监控装置的整合能力。韩国的火箭研发其实是重复了当年欧空局刚刚成立时候的一个错误,他把三个可能技术都很成熟的东西整合在一块儿,不等 于就一定能成功。欧空局当年是把意大利的火箭、法国的火箭和英国的火箭铆在了一起。这三个火箭都很成功,作为一个一级火箭,单级火箭都是很成功的,但是装 在一起,发射一次,失败一次。这一次和包括去年罗老号那一次失败,我们就能感觉到,这种嫁接的方式,其实对于火箭这样一个技术来说,可能不是最佳的一个选 择方案。
劳春燕:对,我们刚才也给大家看了一个图板,就是罗老号发射升空以后的五个关键的时间点。应该说去年那一次发射失败是出 在整流罩分离上,基本上已经是第二阶段了,这一次是137秒,才70公里,等于还不如去年的那一次走得那么高,时间持续的那么长,感觉是不是技术上没有取 得进展?
宋晓军:对,上一次虽然是最后整流罩的爆炸螺栓没有爆炸,或者没有完全打开,没脱离,使得箭星分离,就是第二级火箭和卫 星分离,当中分离完了,那个东西太重,最后掉下去烧掉了。但是可以看到它上一次还是第二级火箭也有问题,这么重,你还把它推得比原来预定的还要高,也就是 第二级的火箭的问题是最大的。
正在评论:发射火箭,韩国为什么这么急?
劳春燕:肯定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韩国为什么那么着急上马呢?可见这个技术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专家观点:罗老号发射失败是韩国贪大求急的必然结果
宋晓军:我觉得韩国主要,因为他原来现代化的走的非常快,十年基本完成了快速工业化,我们说的造船、汽车、电子,他5000万人口在这么大一块地方,他 需要进行产业急速的扩张,也就是我们说的,他需要加快转变他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让它的人过得更富裕,否则得话就没法做。航天在这一块儿,他认为有空档 期,他认为他在2015年可以拿到世界前十强的航天大国,这也是他一直的抱负。因为我们知道韩国实际上处在一种现代化的青春期,他有非常强烈的抱负,他就 是贪大求快,一般的逻辑上的结果是容易失误比较多。
劳春燕:既是航天梦,同时也是强国梦。叶先生刚刚已经提到一个问题了,就是韩 国这一次它设计这个罗老号可以说是混血的产物。韩国应该说在四小龙当中,他的拿来主义是做的很成功的,像他的船舶工业也好,汽车工业也好,都是从拿来主义 开始起步的。像这种外国地基,加上韩国二楼,这种模式在航天领域行不行得通?
叶海林:对汽车、对计算机、对手机都管用,对火箭不 行,因为火箭有一个技术特性,火箭是唯一一种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就必须成功的产品,它没有试验的机会。它第一次发射就一定要保证成功,它对技术的整合能 力和吸纳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所有现在的航天大国在搞火箭这方面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一个国家是靠跟别人合作的。不管是俄罗斯,当年的苏联、美国还是中国, 都是军用技术在先,然后把军用技术再转为民用技术,用导弹技术来试验火箭技术,这是主要的航天大国的发展道路。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欧空局,就是欧洲的火 箭,阿里安娜火箭是第一种商业火箭,但是欧洲人是建立在当年这种三合一的办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他们把火箭分包到了所有国家,等于在欧空局内专门为阿里 安娜火箭成立了一个一体化的公司,仍然是从上而下的靠,我们可以说是重新发明轮子的办法,从火箭工程动力学的基础做起,最后做成了一种有世界信誉的品牌火 箭。但是韩国人的办法是想绕一个捷径,靠引进、消化、吸收的办法,一步就超过朝鲜,成为整个朝鲜半岛的航天大国,因为朝新的火箭技术显然是要领先于韩国 的,韩国很急,这就是一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发射焦躁症”。政治挂帅,技术的要求要服从政治,那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两次罗老号火箭的失败。
劳春燕:所以按一句话俗话来说,就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虽然说有梦想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要实现梦想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有些事情真的是急不得,比如说世界杯,你一定得等上四年,你才能够看。
接下来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继续来关注世界杯。
俄专家称罗老号坠毁可能因为二级火箭提前启动
俄新网6月10日报道,俄罗斯航天领域消息人士10日向俄新社表示,韩国“罗老”号(KSLV-1)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可能是由于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提前启动的缘故。
他指出:“在火箭升空后第137秒地面监控设备突然无法收到遥测信息,而此时从韩国各电视台的画面显示看到,发生了几次爆炸。有可能是因为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提前启动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分离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引爆系统出现故障。”
他说,这是韩国火箭发射的第二次失败,这枚火箭是在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专家的参与下制造的。第一级火箭在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制造。
6月8日淩晨消息,在蘋果全球開發者2010大會上,蘋果發布了iPhone 4。喬布斯宣布新版iPhone將在6月24 日上市,16G版售價199美元。
這一價格和之前的iPhone産品相比較低,16G的價格賣199美元而32G的賣299美元。
據了解,iPhone將在7月份可以在18個國家買到,8月再有24個國家可以買到,到9月份,會再增加40個。
這其中中國市場的上市時間並沒有透露。
蘋果還和美國運營商AT&T達成合作,如果用戶繼續在2010續簽資費合約,將可以免費更換一台iPhone 4。
中国52架新品无人机集体亮相 部分形成战斗力(图)
无人机在国庆60年阅兵预演时亮相 资料图
本年度中国唯一的无人机盛会——第三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9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军队、军工、测绘等70家机构的52架新品无人机在此间集体亮相。
记者在展会看到,专业观众络绎不绝,与厂家互动频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展位,W—50型无人机、Z—3型无人直升机备受行业观众瞩目。
据介绍,W—50型无人机是一种性能卓越的空中平台。该型无人机可配备彩色CCD摄像平台,红外线成像仪,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可完成战场形式监测、战场影像地图绘制、阵地伪装效果评估、打击效果评估等多项军事作战训练任务。
专家说,随着国防科技水平的大幅飞跃,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自2009年无人机方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方阵后,引发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像W-50型无人机等一批装备业现已形成了战斗力,并开始在解放军各部队中服役。
由 中国航空学会与空军装备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机构主办的本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为期3天。主办者称,该展览展示了中国最新无人机技术和产品,构 筑起中国无人机科研、生产、使用、管理、商贸交流的平台。在此期间,安排了展商与高层之间,展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安排了高层专场参观,以及“民 用飞机发展论坛”等活动。
无人机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应用于较多领域。专家认为,在国际无人机领域,目前中国属于第二方阵。
亚美尼亚山洞发现世上最早皮鞋 5500年历史(图)
中新网6月10日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考古学者在中亚国家亚美尼亚一个山中洞穴里,发现一双估计有五千五百年历史的皮鞋,这是目前为止,被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皮鞋。
那双保存良好的皮鞋,是以一整块皮革裁制,鞋头和鞋后根都有鞋带装饰,洞穴里有人类居住与活动的遗迹。
发现那双鞋的是爱尔兰的一个考古团队,研究小组负责人形容,这个发现就好像中了乐透一样,考古人员最常发现的是些破碗破壶,透过这些日常器具, 不太容易对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比方说,他们倒底吃些什么,从事什么活动及穿什么,皮鞋的发现,让人对古老社会的想象,更为具体。
在这之前,考古研究所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皮鞋是冰人奥兹所穿,冰人奥兹是九年前在阿尔卑斯山里的冰川中被发现,专家分析他生活在五千一百到五千三百多年前,那是新石器时代。
隐形斗篷除了可隐形覆盖物体,还可用于近海岸海啸和地震安全预警,揭示宇宙黑洞秘密
2006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约翰-彭德雷(John Pendry)带领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可将覆盖物体周围的光线反射直至隐形的材料,数月之后,美国杜克大学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带领研究小组使用奇特的“超级材料”研制出类似的隐形斗篷材料,据称,该研究小组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能,并不存在于地球自然界中。
但是第一款可隐形两维物体的隐形斗篷仅能从特殊的方向进行实现隐形效果,同时“观看”时仅能使用特殊的微波频率。制造可见光下隐藏物体的隐形斗篷,其波长 等级小于微波。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尤夫-伦哈特(Ulf Leonhardt)说:“虽然完全达到隐形效果的材料尚未实现,但目前已实现适当方向的物体隐形。”
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科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研制出一种光频率隐形斗篷,他们将它称为“地毯斗篷”,其制作材料是硅,它可放置在需要进行隐形的物体周围。地毯斗篷覆盖着物体形成一个突起,但当光线从特殊方向反射时,地毯斗篷则变得平坦。
目前所研制的隐形斗篷对所隐形的物体有较大的局限,仅能对表面积仅有几平方微米,其厚度仅数百纳米的物体有效。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小组成员托马斯-曾特格拉夫(Thomas Zentgraf)说:“从原理上讲,我们可以隐形的物体能够很大。”
另一个瓶颈技术是仅能从特殊的角度进行观看,近期该难题已得到了解决。今年初,德国卡尔斯鲁厄科技学院的托尔加-埃金(Tolga Ergin)和同事们示范了最新研制的隐形斗篷,它能够以广阔的方向等级隐形物体,使3D隐形斗篷的实现更近一步。该材料上布置了光子晶体,填充在带有大 量可控制材料折射率的聚合物的晶体空隙之间,这将改变这种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使观看隐形效果的角度达到60度。曾特格拉夫说:“我们相信在未 来几年内,我们将实现隐形物体360度观测范围。”
除了二维隐藏斗篷技术可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法国菲涅耳学院的斯蒂芬-伊诺克(Stefan Enoch)和同事们发现具有隐形效果的超级材料能够控制近海岸物体结构在海啸中承受的冲击波,能够让冲击波、暴风浪或者海啸在所遮蔽的物体面前变成“瞎 子”,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此外,该超级材料还可用于揭示黑洞的宇宙秘密。2008年,伦哈特和他的研究小组显示如何在实验室模拟黑洞的“事件穹界(指黑洞的边界)”。如果电磁波以 非常快的移动速度穿过该超级材料,该电磁波将被有效地捕获,无法从该材料介质中逃脱。而黑洞的事件穹界也具有相同的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这项实验,有助于 揭示黑洞的神秘面纱。
兰迪·L·加拉韦博士在演讲
“我被3万伏高压电击中,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半,做了大大小小28次手术,但我没有放弃,生活总有希望!”昨天,成都52中校园内,一名身材高大 的老外正在为孩子们作演讲。细心的孩子们发现,这位老外没有双手,右肩以下安装着假肢,左臂以下安装着一只铁钩,无论发手机短信,还是用纸擦嘴,他都用这 只铁钩完成。这名老外是国际生命协会成员、美国著名的励志演讲者兰迪·L·加拉韦博士,他昨天专程来到52中“现身说法”,激励孩子们勇敢向上。
据介绍,兰迪·L·加拉韦少年时在一场工业事故中险些丧命,经抢救,他最终存活下来但留下了严重残疾。在康复过程中,他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足足一年半, 经历大大小小的手术达28次,在多次手术中,他还险些丧命。遭遇如此大的打击,兰迪·L·加拉韦也曾绝望过,但他仍旧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常人难以想像 的困难,考上大学,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身残志坚”的楷模,经常巡游各地“现身说法”,激励人们勇敢战胜困难。
“您说您刚开始也非常仇恨、愤怒,那您是如何克服这些缺点的呢?”兰迪的演讲一点也不沉重,相反,气氛非常轻松。他将自己的经历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们听 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兰迪发问。“这里的孩子们非常聪明,也很有天赋,将来,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人能够成大事。”兰迪说。 随同前来的加拿大问题儿童教育专家Torie女士也要把自己的经历拿来跟孩子们一起分享,并鼓励孩子们放下包袱,努力进取。
52中校长程鹏强说,成都的问题娃娃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此次邀请美、加专家前来演讲,除了激励孩子外,还能拓宽孩子们的国际视野。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科学家杰伊-洛克曼近日在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了对盘旋于银河系圆盘之上的神秘气体云的研究成果。洛克曼等科学家认为,这种神秘气体云可能是由恒星风和恒星爆炸吹出的超级气泡破裂后所形成的残留物。
盘旋于银河系圆盘之上的神秘气体云可能是由恒星风和恒星爆炸吹出的超级气泡破裂后所形成的残留物
洛克曼认为,“这些远离银河系的气体云与银河系圆盘之中恒星的数量存在着某种最基本的、有趣的联系。”洛克曼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帮助科学家深 入了解重元素是如何横穿整个星系并组合成新一代恒星、行星以及生命的。银河系的大部分物质,包括恒星、恒星形成热区以及被称为“星际介质”的气体和尘埃, 都位于相对平坦的银河系圆盘之中。近日,洛克曼在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介绍说,“这是一个平坦的圆盘系统,有点像馅饼。”此外,银河系还有一个气态的光环, 这个光环分别向“馅饼”的上下两侧延伸。
多年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这些气体的密度会随着与银河系距离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稀薄。洛克曼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利用绿岸射电望远镜也对此进 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洛克曼的前期观测结果显示,这些距离银河系盘面数百到数千光年的浓密气体云是浮动于盘面和光环之间的太阳质量的数百倍。洛克曼表 示,“这样的观测结果完全颠覆了我心中对这种气体云的所有认识。这就好比你平日里看一座远山,看到的好像是山坡上覆盖着一层绿色绒毛。但是当你使用双倍望 远镜再看时,你才发现远山上的绿色绒毛竟然是一棵棵大树。”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气体云,洛克曼和同事们又对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这些数据涉及银河系的两个区。洛克曼 介绍说,两个区的独立气体云看起来相同,它们的平均质量为太阳质量的600倍左右,延伸的距离在30光年到40光年之间。但是,“北”侧的区域,也就是银 河系中心的左侧区域,拥有气体云的数量数倍于“南”侧区域。洛克曼认为,“我们应该看到北侧与南侧区域的不同之处。以前,我们也许认为这种差别太细微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
此外,还有其他科学家对银河系中氢气进行了深入研究。最近研究发现,北区实际上是一个仍然活跃的恒星托儿所。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公布于最近 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家汤姆-巴尼亚介绍说,“从银河系中心放射出的星系棒的末端,那里有一个巨大、复杂的恒星形成区。”与北区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区则落入两个螺旋臂之间。洛克曼认为,“南区的气体云则与此没有任何特别的联系。”
洛克曼和同事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气体云是被来自浓密的恒星形成区的恒星风从银河系圆盘中吹离的。当这些更大质量的恒星死亡时,它们会以 超新星形式爆炸,产生了无数的超级气泡。这些超级气泡就好像肥皂泡一样,在上升后会发生破裂,从而产生了这种神秘的气体云。不过,洛克曼表示,“这种结论 仍然存在一些疑问。但是,我认为我们最终能够找到它们的真正起源。”
这些气体云还负责将重元素传输到整个星系。当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时,所有重于氢和氦的元素,都被吹进星际介质之中。这些物质接下来又会浓缩形成富含金属的新恒星和新行星。
洛克曼认为,如果这些气体云确实是超级气泡的残留物,那么它们极有可能重新落回银河系中,重金属也将再一次融合到银河系圆盘之中。这一过程将能够控制星际介质和新一代恒星的进化。
宇宙中最神秘怪异的十件事
宇宙空间充满了奇怪并且时常令人费解的事情,从完全假设的黑洞,到爆炸的星星,从一勺物质就重达十亿吨的高密度星球,到实际上并不空空如也的空间~这里我们就跟大家一起,看看在宇宙空间中,最神秘怪异的十件事。
第十位 褐矮星极客
褐矮星是宇宙中不成功的星体,有点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小演员——不是临时演员,但也不是真正的明星。如果把褐矮星算作行星,它的个头太大了;如果把褐矮星算作恒星,它又太小不足以产生热核聚变。
褐矮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有时候它冰冷黑暗,独自穿越茫茫的宇宙。还有一些存在于大恒星的周围,形成所谓的双星系统。
无论怎样存在,褐矮星都是非常奇怪的。而且研究人员刚刚开始意识到,也许褐矮星的数量和恒星的数量不相上下。但是在1995年第一次观测到褐矮星之后,仅仅有很少一部分的褐矮星被观测到。
发现到底存在多少褐矮星,对于我们认识宇宙有很大的帮助。
第九位 中子星
中子星就像是宇宙中骨瘦如柴的一个人。但是这种奇怪的星体,有着难以置信的密度,能够产生强大的冲击。
大恒星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所谓超新星的大爆炸方式进行。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大约4-8倍于我们的太阳,那么核心就会产生向内的爆炸,形成密度非常高的星体。这样的密度将电子挤压进质子,形成中子。
结果,一颗质量1.4倍于太阳的中子星,直径只有11-20公里。
中子星常常会吞噬旁边的星星,使用其强大的重力,将附近星球上的气体和灰尘吸收过来。这些被吸引过来的物质,在到达中子星表面之前,会被辐射和旋转力反抛向宇宙中,产生速度达到720万公里的星风。
第八位 高能宇宙射线
地球的大气层总是有规律的承受着非常小量的高能宇宙射线的冲击,这种宇宙射线被发现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解释它们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非高能宇宙射线粒子对于地球的光顾,每一寸地球大气表面,每一秒都承受着这种射线的冲击。许多被认为是从银河,或者超新星的爆炸中产生的。地球的大气阻挡了这些粒子,保护着我们。
十年前,新的宇宙射线粒子被发现,新发现的射线拥有比之前经常发现的粒子拥有强的多的能量。不过暂时还不知道这种高能宇宙射线来自哪里。
第七位 静电悬浮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执行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报告了在月球地平线上的怪异光芒,曾经以为会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不过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那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
实际上,这种光芒来是月球表面上漂浮起来的尘粒,反射太阳光所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和静电悬浮有关。
太阳光让月球表面的粒子带有电荷,使得其中的一些从月球表面悬浮起来。而且更怪异的是,这些尘粒有不少会抵达地球。
第六位 太阳火热的大气
伸手靠紧篝火的“大气层”,你会发现靠的越近越觉得热。不过当你把手放到火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烫。
也许你会认为太阳的中间最烫,越靠近表面温度越低。但是,事实上,温度反而是在太阳的“大气层”里急剧的升高。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越远离热源温度越低。
所以这里一定有什么奇妙或者看不见的力量在加热太阳的恒星的光圈。
第五位 小行星伴侣
我们对于月球实质的认识,最近几年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系里面星际石块围绕另一个星际石块的现象。
在一个不可能的系统里,一个145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被一个十分之一大小的“卫星”所包围,它们之间的距离仅仅有500英里,每四天环绕一圈。另外,还有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小行星围绕着中点轨道运行。
科学家困惑了,因为数学计算显示这种天体不能拥有一个环绕轨道的卫星。通常小行星的重力场不规律也不平坦,难以维持环绕卫星。
第四位 超级超新星
通常在科学界,一件奇怪的现象总是能引发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在经过30多年对于称为伽马射线爆神秘来源的研究之后,科学家新发现一个可能的“罪魁祸首”——超级超新星。
超级超新星非常的奇怪,科学家甚至不能不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也不能确信超级超新星就是超高能伽马射线爆的来源。
伽马射线是射线中能量最高的一种,比X射线要高出许多,能够穿透数英寸厚的钢板。之前科学家认为伽马射线爆与两个高密度星体(例如中子星)的旋转融合有关。
不过2000年9月的两份调查报告,支持了另一种奇怪的可能性。
许多老星体都是以超新星的方式死亡,向外辐射出物质和能量射线。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认为留下的物质会坍塌成黑洞,这之后也许会形成伽马射线爆——超级超新星。
第三位 银河系的黑洞
在银河系的中央,一个260万倍于太阳的黑洞吞噬着大气和星体。全部银河系中的物质被当作“事物”旋转着流向中心,就像是放干浴盆中水的过程。
但是所有的旋转能够产生不少地摩擦力,可以发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黑洞应该,非常非常的醒目——发出可见光和其他波长的辐射。
不过事实是,它非常的虚弱。为什么会这样?是坠落进去的物质不够多?还是物质直接坠落而不是盘旋坠落?还是有其他的现象阻挡了我们观察到辐射呢?
现在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在5年或者10年之后,会有新的答案出现。
第二位 不断加速的宇宙
从192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知道宇宙在不断的膨胀。很多人都相信这种膨胀,自从120-150亿年前的大爆炸后就一直在持续进行。
宇宙论中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这种膨胀是否会永远继续下去,或者重力会不会反转这一过程,让整个宇宙紧缩成一团。
过去两年,新的发现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的突出,根据两份独立完成的调查研究显示,宇宙膨胀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不断加速的膨胀,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第一位 空无极客
在我们充满神秘与怪异的宇宙空间中,最奇怪的事情就是空无,黑黢黢一片的空无。不过也许这并不是一片空无,可能充斥这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在我们看不见有任何物质的宇宙空无中,可能有许多所谓的虚粒子。虚粒子是指在量子力学中,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的,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应的粒 子。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宇宙中的能量于短暂时间内在固定的总数值左右起伏,起伏越大则时间越短,从这种能量起伏产生的粒子就是虚粒子。
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能量-时间的泡沫是到处存在的,是由其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置决定的。如果空无能够被某种方式拍摄下来,我们就能看到虚粒子的隐现。
如何认识我们宇宙真实的面目,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