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聯邦新預算讓我們損失了什麽?

王國忠 上議員

聯邦新預算出臺,自由黨政府爲了把帳面數字做得好看一些,採用了他們的一貫手段——減少服務、加稅及出賣國有資產這“三把板斧”。

減少服務就是向底層人下手,向年輕人下手,大砍醫療衛生、教育和社會福利撥款。他們的斧頭很快,僅在醫療保健和教育這兩大塊就要砍掉800億撥款。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每一次看家庭醫生都要多交7元,而且到2024年會上漲至每次24元;此外,購買每一種處方藥品,也要多交5元。

在社會福利上,新預算除了保留了半年最高五萬元的帶薪產假之外,其他福利補貼都有向下調整。另外,還提高了退休年齡,到2035年,退休年齡將會提高到七十歲。

此外,自由黨政府還計劃出售聯邦政府擁有的鑄幣廠、證券及投資註冊局、國防住房等機構;削減230個政府項目及一萬六千五百個職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及SBS都將被削減1%的經費;年收入超過18萬的需要繳納2%的債務費;而且,從2015年始,凍結的燃油附加稅將按通脹率提升。

 

應該說,這是我來澳洲三十多年來所看到的最難令人接受的預算。艾伯特上臺還不到一年,就打破了自己在競選時不砍服務、不加稅的承諾,言而無信。

一個政府,不能像經營公司那樣去開源節流,賺取高額利潤;政府只是選民的財政保管者,選民把錢交給政府,政府要在社會上進行再分配,以保障一個國家的良性發展。工黨執政時可能帳面數字沒有自由黨做的好看,但工黨從不砍服務,因為一個良好的服務是對每一個選民的生活保障,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其實工黨也搞開源節流,也加稅,不過工黨加稅是加在拿到澳洲最大資源并獲取最大利益的礦業,這就是礦稅。而自由黨政府不去想怎樣促進消費,刺激經濟,而是把債務推給每一個國民,甚至老人、病人和學生。

我不否認工黨執政時留下一些債務,但這個債務低於GDP的20%,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債務超過40%比起來,我們的債務根本不算什麽,不值得艾伯特如此大砍服務。

艾伯特這麼做,除了把帳面的數字做的好看一些,爭取下一屆的連任外,也順便把好處給了自由黨的支持者大公司——公司稅減少2%,還把責任推給每一個國民,甚至州政府。

試想現在澳洲人,先是被减了服務,看病要交錢,上學也要交錢,又被加了稅,還有多少錢可以消費呢?如果消費勢頭減了,經濟如何發展?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2014聯邦預算 (之一

 

 

阿博特政府的醫療衛生政策將令中低收入家庭無法承受高昂醫療費用

 

昨天財長何基公布的2014年聯邦財政預算決定大幅削減公共服務並增加各項不合理稅收,這完全違背了阿博特競選時向廣大選民所做的承諾,充分反映出阿博特政府極端保守的執政理念。

 

其中,阿博特政府決定每次看病要支付7澳元做法,將摧毀三十年來澳洲社會一直引以為自豪的全民醫療保健體系(Medicare ),並把澳洲推向一個類似美國的醫療衛生系統,而這樣的醫療衛生系統是只為那些負擔的起其高昂費用的人服務的。

 

大家知道,長期以來,澳洲的全民醫療保健體系(Medicare)為澳洲社會的總體健康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這一保障對廣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是基本和必需的。阿博特政府決定每次看病要支付7澳元做法是與全民醫療保健體系( Medicare  )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的。

 

顯然,這一收費將令一些需要看病的病人, 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小孩無法獲得必需的醫療服務。而如果家長在小孩需要看病時因擔心付不起費用而避而不去,結果將是非常令人擔心的。而這一收費也將使父母們會被迫在是為孩子提供足夠食物或者還是去為孩子看病的問題上做出艱難選擇,這樣的情況在澳洲是不應該發生的。

 

也許阿博特會認為耳朵疼痛是無關重要的小病而可以忽視,但醫生卻知道耳朵疼痛可能僅僅是其它一些更為嚴重的問題的一個癥狀,尤其是對小孩而言。

 

何基聲稱是因為國家財政困難而必需做這樣的改變,但極其諷刺的是,他卻在這次的聯邦預算裏決定給富裕家庭提供長達六個月且高達相當於年薪十萬澳元的帶薪產假。

 

阿博特政府決定每次看病要支付7澳元的做法以及其減少對公共醫療服務的投入,長遠來講都將嚴重損害公眾總體健康水平,並使澳洲的醫療衛生服務加速地向兩極化轉變。

 

毫無疑問,阿博特政府的這一極其錯誤做法將把全民醫療保健體系 ( Medicare )摧毀, 這對廣大民眾,特別是廣大中低收入家庭是極其不公平的。

 

聯邦參議員鄧森辦公室政策顧問  韓以文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四日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上海市政府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具体预算 上海市政府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具体预算

  东方网(微博)9月5日消息,据《东方早报(微博)》报道,上海市各政府部门正陆续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市政府各部门公开的形式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即包括预算的说明与情况表,预算说明分别对“三公”的3项内容做了说明。

  9月2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等市政府各委办局都在各自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里公开了其“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据记者昨日统计,在市政府各部门网站上可搜索到“‘三公’经费”的有23个部门,而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个部门则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公开其“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即目前有26个市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可在网上查阅。

  从市政府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预算的情况来看,仅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三公”经费预算“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一项并未有经费的支出预算。2011年7月28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蒋卓庆受市政府委托,作了《关于上海市2010年市本级决算及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经市财政局汇总,2011年本市市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的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1.9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85亿元、公务接待费预算3.3亿元。有关本市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向社会公开工作参照中央做法办理。蒋卓庆说,下一阶段,本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强财政预算和决算管理,深化细化财政信息公开。

  此前,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今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去年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财政透明度调查显示:省级单位最不愿公开招待费 财政透明度调查显示:省级单位最不愿公开招待费

  新快报讯 一项针对省级单位行政收支透明度的调查报告最近出炉。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选取了341个被评估单位,考察对象为2008年的行政收支透明度。结论为:平均公开程度仅为2.98%。

  其中,“三公”经费(出国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公开情况尤其不理想。341个单位中,多数不理课题组的信息公开申请,只有1个公开招待费、3个公开出国费、9个公开公车数量。

  申请信息公开多数不答复

  行政收支信息透明度调查的内容都是公众最为关心的,有两类共25项信息。一是收入来源和用途的信息,如工资发放、差旅费等;二是单位的基本信息,如单位人数、行政各级别人数、单位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以及公车购置情况等。

  调查组选取了31个省的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财政厅、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省教育厅、省工商厅、省卫生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11类单位共341个样本,主要通过申请信息公开来获取信息。

  从调查结果看,信息公开申请书寄出之后,主动与课题组取得联系的单位仅有116个,大约占34%。其中明确答复愿意公开信息的单位只有111个,占全体被调查单位的32.6%。

  从各省情况看,差异很大。比较好的如上海市,11类单位中有10类单位给予最终答复。而排在最后的3个省份甘肃、贵州与西藏,11类单位中竟然均没有一个给予任何反馈,更谈不上什么正式的答复了!

  主动公开的实质信息有限

  调查的341个样本中,2008年能够公开部分实质信息的有24个单位,比2007年的18个单位有所增加。调查发现,有的单位即使通过网站等载体主动公开信息,但所能公开的信息量非常少,均局限于单位人员编制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有实质信息公开的18个单位中,有11个单位2008年没有进行实质信息公开,另外7个单位有6个实质信息透明度评分下降。

  2008年对实质信息的公开,交通部门较好。31个省中有5个省的交通厅公开了部分信息。工商、地税、环保、卫生、教育、政府与财政这7大部门处于中间。人大、政协和国税的情况最差,没有一家单位应申请而公开信息。

  越细的信息公开程度越差

  具体分析调查的26大项可以发现,有关年度收支总额、基本支出数和项目支出、单位占地面积和所有用房建筑面积、办公用房面积、职工宿舍面积和其他房屋面积4大项信息的公开程度相对比较高,而对于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的明细支出信息,其公开程度则非常低。

  课题组人员表示,在人(人员编制与领导数目等方面的信息)、财(财政收支信息)、物(办公场所与公车购置等方面的信息)三大类信息的透明度上,财是最差的,平均的信息公开程度仅为1.4%,而人和物方面公开程度分别为2.59%和3.2%。

  进一步分析财政收支信息可以发现,越细信息公开程度越差。收支总额等一级财政收支信息公开程度为3.52%,收入数、支出数等二级信息公开程度为2.86%,人员支出明细等三级信息降至为1.96%,再具体至工资奖金等四级信息则仅为0.53%。调查发现,在调查对象中,2007年没有一个单位公开出国费、招待费,2008年分别有3个和1个单位公开。公车数量2007年有9个单位提供完整信息,2008年同样有9个单位公开,公开单位数量不足3%,进步亦非常有限。

  课题组人员表示,越是明细信息,相关单位越不愿意提供,原因一是责任单位担心信息公开对政府公信力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二是公开的范围没有明确规定,责任单位担心会牵涉到泄露国家机密。

  据悉,长期以来,政府收支信息一直被视为国家机密。2010年修改后的保密法虽然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但是目前执行中仍存在歧义。

  进一步分析原因,课题组认为:一方面是财政预决算报告有粗细理解之分;另一方面,2010年3月1日,财政部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主动公开的内容中,一般预算收支预算表和决算表的收支项目基本编列到款级科目。

  虽然该指导意见也明确,各地可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其他预算信息,但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认为,编制到款级反而限制了公开的范围,有的单位想公开也不能公开,或者应公开的内容反而纳入了不公开的范围。 (法制日报)

  应该管住“三公”消费

  目前,预算支出科目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功能分类,就是大家目前在报表上看到的分类,比如国防支出、外交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还有一种是经济分类,比如工资、奖金、福利、办公经费、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等。要看“三公”消费,必须要按照经济分类来编制,否则,看不到。今年80多家已公开的中央部门预算中,只有环保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公布了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经人大批准的预算编制示范表格中没有“三公”消费这一项。所以,要想让老百姓知道更多信息,必须先从完善制度开始。

  除了清理看得见的障碍,还要清理观念上的障碍。若不是中央强力推进“三公”消费公开,很多部门仍然可以找到诸多借口,甚至傲慢得没有理由就是不公开。

  正如温总理所言,“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一要公开透明,二要民主监督。 (辛红)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部门预算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环境保护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192188.4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2987.1万元,项目支出169201.36万元,包括外交、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住房改革等具体内容。

  2011年环保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支出预算约12.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8630.14万元,公用经费6395.94万元;项目支出约11.2亿元,共安排61个项目。

  环保部今年将用于国家环境监测与信息约2.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136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759个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655个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点、14个国家空气环境背景监测站以及440个国家酸雨监测点、82个沙尘暴监测点、301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等开展自动监测、现场对比监测、分析报告、数据传输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以及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而集中开展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专项工作等。

  环保部还将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重点设施电磁辐射监测以及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支持等内容;在核与辐射安全技术审评方面安排5000万元,主要用于核设施的安全技术审评相关工作。

  环保部今年还将安排预算支出用于环境监察执法6000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规划3295万元,用于环境影响评价5000万元,用于环境国际合作及履约行动550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调查及评价5185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3650万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3500万元。

  此外,环保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预算约5.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1784.51万元,公用经费305.51万元,项目支出约5.5亿元。其中将用于“水专项”研究2.17亿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4亿元、大型修缮购置专项6815万元、重大科技专项管理费250万元、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先期攻关700万元等。

  另外,环保部用于住房改革支出预算3880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1700万元、提租补贴280万元、购房补贴1900万元。(吴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地震局即日起以预算书形式公开2011年详细部门预算。其中,将有19.59亿多元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及应急救援等地震事务支出,超过中国地震局2011年预算支出比例的六成。比2010年多出约5.7亿元。

  地震事务支出占“大头儿”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公开的2011年详细部门预算显示,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9.08亿元。主要预算收入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

  预算支出除经营支出外,可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3部分。

  其中,基本支出15.46亿元,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安排;项目支出11.56亿元;住房改革支出1.39亿元,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

  记者注意到,在2011年预算支出方面,地震事务支出19.59亿多元,所占比例达到67%。据了解,地震事务支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支出。

  今年花的比去年多

  对比中国地震局2010年预算记者发现,2010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与支出预算为24.1亿元。其中,地震事务支出约占支出的58%,为13.9亿元,比2011年少了近5.7亿元。

  中国地震局工作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研等项内容。

  目前,中国地震局在职职工12200多人,离退休人员近9300人。其中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约6000人。

  文/记者王南实习生宋丹

(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六, 12 3月 2011 13:33

北京今年校舍加固预算20亿元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昨日,34个未按期公开部门预算的政府部门中多数将预算挂上官网,包括市教委、市建委、市发改委等20个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均包含详细的项目支出表,房屋修缮、车辆购置费、会议经费等都有体现。

  前日是各部门公布部门预算的最后时间。但在58个政府部门和直属机构中,34个部门尚未公布。

  市领导批示督促预算公开

  记者获悉,昨日,市政府有关领导就本报报道专门作出批示,由市财政局督促这些部门尽快公开。从上午开始,未公布的部门陆续开始在网上晒预算,包括市国资委、市金融局、市住建委等多个部门。

  截至昨晚22时许,新增20个部门公示了部门预算,其中不乏在周末之前连夜公布的。有此前部分公布预算的单位也将最详细的项目支出表补充上来。

  但截至昨晚22时许,还有14个部门尚未公开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金额差别较大

  对比发现,部门预算经费差异很大,一些跟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涉及民生的部门,预算支出较高,有些部门则很低。

  市编办的年度预算支出为846万元,市粮食局年度预算支出6567万元;而市教委的年度预算支出为138.56亿元;市卫生局年度预算支出为197.47亿元。

  公车购置更新费用均体现

  从各部门的预算支出项目表中,可以看到该部门花钱的方向和工作重心,如市教委2011年的中小学校舍加固预算高达20亿。

  市市政市容委景观照明电费及运行维护费4500万元;市路灯管理中心路灯电费6220万元;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工程2000万元;从这些信息中,市民可以了解到今年一年以来,北京城市运行中所需要的一些费用。

  还能看出会议和公车等费用,如市市政管委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培训考察费10万元;市住建委车辆更新51万元,市园林绿化局更新车辆83万元。

  巧合的是,好几个部门的车辆购置费均为19万元多。市财政局表示,按照要求,今年各政府部门公车购置费等今年实现零增长,但如果单位有报废车辆,则可购置新车。购置费不仅仅有车价,还包括车辆购置税、保险等费用。

  尚未公布部门预算的单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财务处)

  ●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市民防局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注:查询时间截至昨晚22时,查询范围包括各部门官方网站首页和信息公开栏目内。

  ■ 个案

  民政 离退休干部预算份额大

  市民政局公开的项目支出预算表上显示出总计6.5亿元的项目,其中最大的项目支出用于离退休干部,如仅安立休养所支出预算便有1.1亿元,占项目支出总预算的近1/6。

  与此同时,在众所关注的流浪儿童救助方面,项目专门应用于流浪乞讨及未成年人救助的为300万元。另外,北京两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预算分别为414万、401万元。

  除了项目支出之外,市民政局还有2.1亿元使用了财政拨款,对于这些支出只列出了如“民政管理事务”、“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等大致科目,没有具体项目。 本报记者 温薷

  教育 今年校舍加固预算20亿

  市教委2011年部门预算显示,部门支出总预算138.56亿元,其中项目支出占到61.05亿元,在项目支出中,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所有项目中花费最大的一项,达20亿元以上。

  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出,都是花费较多。例如首师大附中基础设施改造、教学楼、实验楼抗震加固改造工程花费在3200万元以上。

  花费较多的另一方面是学生资助项目。其中,市属高校国家助学金花费超过1.32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花费超过1.31亿元。

  还有一部分较大额度的花费用于高校科研。首都医科大学的科研计划花费1050万元,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计划也超过1100万元。

  另外,今年向基础教育倾斜的项目花费较多,教师培训项目(第一批)、新疆班、西藏班正常经费、中小学课程改革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卡建设等几项的花费,就超过了7个亿。

  与项目支出对等的另一大项支出为基本支出,基本支出主要是为保障教育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等基本业务活动经费,2011年基本支出为72.20亿元。 本报记者 王佳琳

  ■ 专家

  政府信息公开应大大方方

  昨日记者发现,有些部门的预算放在网站很不起眼的角落,要经过工作人员层层引导才能找到。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根据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在公布过程中,各部门应当大大方方的主动公开,而不应该躲躲闪闪。他表示,个别政府部门在公开时,往往挂在网页很不起眼的位置,这也说明这些政府部门在工作流程和观念上,还没有做好让公众监督的准备。

  此外,当前对于不公开的部门,还没有明显的处罚措施,这也是有的部门不愿意主动公开的原因。既然按照规定预算报告应该公开,如果不公开,可以制定一定的罚则,从而更好的约束政府部门。 本报记者 蒋彦鑫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刘锡荣(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锡荣(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表示,“钱要不受监督不腐败才怪,非腐败不可”。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刘锡荣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对钱监管不够,“一定要有监管制度跟上去。”

  土地财政易造成“小金库”

  刘锡荣介绍说,很多土地财政上的钱都是在预算外,“本身不受监督,不用汇报,可以拿出来用”,这就形成了很多小金库。

  “一查小金库,这些钱就悄悄塞进大金库”,刘锡荣认为,预算外的钱不受监管,大小金库就完全脱离了监管。

  建议土地收入纳入预算

  刘锡荣分析,有预算外收入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很多地方发现,表面上是公益征收,征收时很便宜,卖出去的时候就(高得)不得了了”。

  他建议,土地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纳入预算后主要用于农民,“因为农民贡献的土地,可以主要用于社保、养老、医疗、教育和技术培训”。纳入预算之后至少人大可以过问,人大可以监督这些钱到底用到哪儿了。

  “对钱的监管制度要跟上”

  “现在有些干部一见到钱就眼红手软。”刘锡荣援引江西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例子,“一个股长,还不是科长能拿走9400万”,单凭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刘锡荣认为,监管跟不上,把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拿走像从左口袋拿到右口袋一样,仅靠教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监管制度跟上去,拿钱不能这么方便”。

  对话

  要勤劳守法“富” 不要权钱交易“富”

  新京报: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有“仇官”和“仇富”的心理。

  刘锡荣:这是腐败原因造成的。现在分配不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绝对不是靠权钱交易。现在权钱交易,有个关系搞到一块土地,或拿到一个项目,转手一个工程,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这样老百姓会服啊?不服啊。社会主义国家要效益,要公平。讲效益是社会主义法治下的效益,而不是权钱交易下的效益。

  并不是都仇富,比如靠自己养猪致富,人家干吗仇你?靠守法致富,靠智慧致富,靠科技致富,这样的“富”是不会仇的。仇的是官商勾结,非法暴富,仇的是这样的“官”,是这样的“富”。

  新京报:现在很多大学生考公务员,是不是公务员比较稳定有保障,诱惑太大了?

  刘锡荣:这有很深层次的原因,因为人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都要追求美好生活,不管学农的,学工的,学医的,都想着公务员好,我就去考公务员。国家花了那么多心血,结果出来后不去务农、务工、搞科研,就白白培养了。

  不能说大学生没有觉悟,不能怪大学生,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愿意过上好日子,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如果分配得不公,一些地方公务员光是土地资金就够肥了,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改善生活,搞搞福利,搞搞房子,那就不得了了。

  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民生搞好,各行各业都有出路,并不是公务员日子过得好,各行各业都能过得好,这还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大家各行各业价值都能体现,搞农,搞工价值都能得到体现。来源:新京报 记者郭少峰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南都讯 特派记者 王卫国 王莹 发自北京 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昨日在分组讨论谈到地方政府的浪费现象时,再次大声疾呼政府和国有企业要节省花钱,并呼吁政府将节省出来的钱用在改善民生上。

  一个县建体育馆竟花了8个亿

  “我到一个县看过,一个县搞一个体育馆花了8个亿,觉得很奇怪。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能不在少数。”李金华昨日首先谈到地方政府大力兴建体育设施的问题。“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关键要看办什么事,有些事情不能太讲排场,不能太争世界第一。”

  据李金华介绍,现在全国各省的省会甚至地级市都有一套体育设施,“不信就去看一看,搞一个运动会就建一套这个馆,那个馆,结果好多都在那闲置。我们搞了那么多运动会,花了多少钱,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有些活动放烟火就花多少钱,有这个必要吗?南非搞世界杯也没花多少钱,我看效果也很好。”

  让李金华感到困惑的是,外国来宾看到中国部分城市超前的体育设施建筑,甚至难以相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来中国想援助的,看到这些现象后认为“中国根本不是发展中国家,要对世界做贡献,要中国给援助”。李金华建议,外宾来了以后不要总是去北京、上海、深圳,看到的都是好的,也要去看看其他城市。

  公字号单位浪费尤其严重

  李金华曾经在审计署审计长的岗位上掀起中国审计风暴,昨日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特别是政府、公共机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浪费尤其严重,有些花钱也要跟老百姓打个招呼啊,都是纳税人的钱啊。中国政府花钱是最容易的,国外要通过预算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建议应该制定“十二五”如何增产节约的规划,并通过节省加大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

  “如果我们8万亿财政收入节省出10%,拿出8000亿去解决老百姓的问题,给中低收入家庭增加点收入和物价补贴,那效果就不一样。现在要是增加点补贴难得很,为什么有些钱就花得那么容易呢?”李金华说。

  李金华还举例,“有时我们邀请国外政府人员来中国,他们就回复来不了,因为是预算不够。我们中国只要有指标,有钱没钱都能出国。”他希望政府能拿出更多的钱,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经济实惠。

  “我们的预算还不是硬约束”

  “我们的预算还是软约束,还不是硬约束,所以我是大声疾呼,特别是带公字头的部门要带头节省,过紧日子。”李金华昨日略显激动,在发言时不断挥舞着手臂,流露出急切的心情。“这个问题我是不停地呼吁,希望我们的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引起高度重视。”

  李金华发言摘要

  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关键要看办什么事,有些事情不能太讲排场,不能太争世界第一。

  搞一个运动会就建一套这个馆,那个馆,结果好多都在那闲置。我们搞了那么多运动会,花了多少钱,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有些活动放烟火就花多少钱,有这个必要吗?南非搞世界杯也没花多少钱,我看效果也很好。

  特别是政府、公共机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浪费尤其严重,有些花钱也要跟老百姓打个招呼啊,都是纳税人的钱啊。中国政府花钱是最容易的,国外要通过预算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时我们邀请国外政府人员来中国,他们就回复来不了,因为是预算不够。我们中国只要有指标,有钱没钱都能出国。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近日,印度财长慕吉克公布了2011-2012财年预算案,在过去一年印度物价高涨,民愤不小的背景下,这份预算案包含了辛格政府保增长、控通胀、促民生等诸多目标。不过,这份总额12.57万亿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预算案要付诸实施,还得过“信息透明”,“议会审议”等诸多关口。

  政府大派“红包”,减税、建造保障性住房,提高个税起征点……对于印度民众而言,辛格政府公布的新一财年开支计划,的确令人欣喜。

  全力解决物价上涨

  “2011财年,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控制通胀和减少赤字。”上月28日,印度财政部长慕克吉在公布2011至2012财年(从今年4月1日开始)财政预算时,如此表示。

  慕克吉表示,印度经济去年实现了8.6%的高速增长,增速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他对此感到满意。但在高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应对通货膨胀将是首要任务。

  去年,印度的食品价格通胀率高达17.2%,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引发了印度底层贫民的愤怒。洋葱就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印度洋葱价格从每公斤15卢比大涨到85卢比。

  物价上涨将印度民众推上街头。1月底,印度各地爆发“洋葱革命”,抗议物价飙涨。2月23日,数千名印度工人在工会的组织下来到印度国会前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印度不断提高的食品价格、低工资和工作的无保障性。

  如果食品价格继续高涨,后果则很难预料。“今年我们的主要关注点是不断提高的食品价格,”慕克吉表示。

  这一关注在预算中得到了体现。新预算案包括了一项粮食福利法案,确保穷人买得起廉价的粮食。此外,从3月起,部分粮食和燃料津贴将折成现金,直接打进穷困者的账户。

  减轻低收入者税负

  新预算的主要侧重点是“扶贫”。政府大派红包,教育、医疗、农业领域得到的拨款增幅都超过了20%。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将增加17%,包括减少营养不良和促进健康卫生的计划,所需费用相当于总预算的36%。

  此外,预算案宣布,政府将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持,其中包括将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贷款上限从200万卢比提高到250万卢比,同时对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商实施减税政策,而那些贷款超过150万卢比的家庭,将可享受1%的利率补贴。

  “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我们期望政府宣布一些扶助贫民的救济措施,”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和雅表示。“比如说对低收入人群减轻税负。”

  这一期望在预算案中也得到了体现。今年,印度纳税人的个税起征点从原来的16万卢比提高到18万卢比,印度的纳税方式是以年薪来计算,由于印度纳税人的平均年薪仅为5.5万卢比,这意味着大部分民众都无需缴纳个税。此外,印度还计划将享受免税的老人年龄从原来的65岁放宽到60岁。

  预算还得接连“过关”

  不过,尽管新财年预算亲民,但要想付诸实施,并不是政府公布就能完成的事。

  透明,是新财年预算案必须过的第一关。预算透明的法律基础,是印度的《信息公开法》。2005年,印度通过了《信息公开法》,允许印度公民向除了议会和情报部门以外的其他所有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让政府作为透明化。如果官员拒绝透露信息,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为了实现政府开支的信息透明,印度专设了一个预算信息网站,供每一位公民查询。而印度民间更有许多公民组织,专门公开和分析政府预算细节,并向政府提交《公民报告》。如今,公民预算组织分布在印度各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有班加罗尔的预算与政策研究和公共事务中心、孟买的预算研究中心,以及以普耐为基地的国家促进研究中心等。

  信息透明之后,是“议会审议关”。按照法定程序,政府公布预算案后,将送交议会审议。首先由人民院对预算总规模及预算支出的各个项目进行审议,并进行修订,然后将人民院审议通过的草案提交联邦院批准。若联邦院没有批准,则需将草案退回人民院重新审议。若联邦院批准该草案,则预算草案成为财政法案。

  由于执政党联盟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料新财年预算不会在这里被拦下。但围绕预算的细节,执政联盟议员与反对派议员的唇枪舌战决不可免。

  对于新预算案,印度最大反对党人民党领导人贾特里已经表达了质疑。他称,这份预算“毫无想象力”,没有“好点子”,缺乏“视野”。另一名反对党领导人则表示,这份预算只能得零分,“对于穷人来说,我看不到他们能从预算中得到什么。所有的拨款承诺都显得空洞,我们都相信,这些钱依然会被官员们中饱私囊。”

  媒体质疑新预算成效

  更多分析人士则质疑新预算控制通胀的能力。“7次加息都未能控制住通胀,我看不出慕克吉还有什么好手段,”一位经济学家表示。还有分析人士担心,随着国际油价继续飙涨,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国,印度的物价难免不受油价影响。而印度的情况可能比邻国要更糟糕,因为印度的政策是,压低油价,并补贴汽油提供商。如果政府要继续控制油价,那么无疑会加大财政赤字。

  “不断高涨的物价是印度目前的头号经济和政治问题,”《印度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但新预算案似乎没给出降低物价的治本手段。让穷人购买规定了价格的廉价物品,这是计划经济的过时做法,但我们的政府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颜颖颛

  印度公民自建组织监督政府预算

  印度民众自我组织起来分析政府预算始于1995年。

  当时,在圣雄甘地的故乡古吉拉特邦。一个名为“人类与社会交互行动发展创议”的非政府组织,开始从部落穷人视角,分析邦政府预算,以此维护贫困者的权益,增加穷人的收入和生活福利。这一公民组织的预算分析工作对古吉拉特邦的公共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仿效着这一成功典范,公民预算组织在印度各地纷纷建立。迄今,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有班加罗尔的预算与政策研究中心和公共事务中心、新德里的预算与治理责任中心等。2007年,当时的印度总理还亲自会见过向政府递交《公民报告书》的公民预算组织。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