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周四, 25 8月 2011 17:36

瓦努阿图发生里氏6.2级地震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瓦努阿图格林尼治时间24日23时06分(北京时间25日7时06分)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1公里。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利马8月24日电 秘鲁北部24日发生里氏7.0级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时46分(北京时间25日1时46分),震中位于距秘鲁首都利马500多公里的乌卡亚利省普卡尔帕市以北82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145公里。

  地震发生后,当地居民纷纷跑出家门和工作场所。截至目前,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没有公布此次地震的任何信息,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秘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07年8月15日,秘鲁伊卡省曾发生里氏7.5级地震,造成约600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8月10日电 综合报道,韩国官员说,朝鲜军方当地时间10日下午向延坪岛附近海域开炮后,晚上再次发射了海岸炮。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联合参谋本部一位有关负责人当天说,朝鲜当地时间10日下午7点46分许向“北方界线”海上发射了海岸炮,对此,韩国军方进行了回射。韩国延坪岛居民说,朝鲜方面再发射三枚海岸炮。

  报道称,韩国军方正在密切关注朝军的动向,做好应对态势,目前,朝方没有特殊动向。

  此前报道说,当地时间10日下午1时,韩军方发言人介绍说,从朝鲜龙媒岛南侧传来3次炮击声,并推测其中1发落在北方界线(NLL)附近,因此韩方在当地时间下午2时许用K-9炮进行应对射击,向NLL附近共发射3枚炮弹。

  联参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西海可视距离只有1公里,无法用肉眼正确判断炮弹是否越过NLL。但利用观测装备,判断炮弹越过了NLL。

  韩军方发言人表示,应对射击后,韩方马上通过广播要求延坪岛居民疏散。经证实,韩军和当地居民均未受损失。

  韩国方面还说,当地时间当天下午1时25分许,动用国际船舶网警告朝方,此后决定了应对射击强度。若炮弹落在舰艇附近,韩方可能立即采取措施,但因为只到NLL附近,韩方也发射到了NLL附近。

  韩联社称,朝方最近在进行射击训练,但未通知韩方。韩军方正在了解是有目的的射击还是误射。

  报道指,朝中社曾于9日刊文指责韩军方高层人士曾与秘密访韩的美军官员就“为应对可能的军事挑衅”和“加强包括核武器、导弹和网络作战部队在内的军事力量”进行“最高机密会谈”。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活化石是指一群在百万年前就该绝种的植物、动物,但他们却在时间洪流中生存下来;其中科学家列出10种稀有的哺乳类动物,它们有的外型奇特,如像兔子的鹿、拥有长鼻子的老鼠,有的则是从古老祖先身上,传承了独门生存法则。

  土豚(Aardvark)也被称作蚁熊、非洲食蚁兽,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它们的外貌与猪相似,但却没有蹄,取而代之的是锋利的爪子。土豚锐利的脚爪有助于挖掘硬如水泥的白蚁穴,打洞的速度更比10个壮汉用锄头打还快,另外,土豚的食量相当大,每小时可以吃掉5万只白蚁。

  奄美兔(Amami Rabbit)又被称作琉球兔,是仅分布于日本琉球奄美岛及德之岛的特有种,它们是亚洲大陆中新世兔种的最后遗族;奄美兔身躯庞大、耳朵却相对短小,主要栖息在森林中,并于夜间出来活动。由于岛上大规模伐林及打猎行为,对奄美兔危害极大,日本政府已于1921年立法保护它们,然而数量仍旧十分希少。

  鼷鹿(Chevrotain)又称鼠鹿,主要生存于非洲及东南亚一带,外型像是鹿、鼠、兔的综合体,体型娇小、四肢细长,雄性还有发达的僚牙。鼷鹿属夜行性动物,白天藏在草丛中,它们的动作十分灵敏,奔跑时还会像兔子一般跳跃,善于隐蔽,一般来说都单独行动,在灌丛及树林里捡食地上的野果、野花。

  象尖鼠(Elephant shrew),其实是28种非洲食虫哺乳动物的统称,而它们最大特征就是有着长长的象鼻子。象--体型非常迷你,平均身长只有15公分;它们总是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常会感到饥饿,可是丛林里又有太多天敌,因此它们发展出一套高明的生存之道,即在矮树丛中开辟道路,方便它们查找食物及逃跑。

  无尾熊(koala)是澳洲最引以为傲的国宝动物,给人的印象就是又懒又爱吃,事实上,无尾熊一天确实仅活动3至5小时,其余时间都在打盹;此外,无尾熊只吃尤加利叶,而这些树叶既粗糙、营养又不足,所以无尾熊才会须要一天到晚不停进食。

  西表山猫(Iriomote cat)栖息于日本琉球八重山群岛的西表岛上,它的毛色偏深咖啡色,颈部有暗色条纹,躯干长、尾巴粗,肉垫也比一般猫来得大。由于数量极少,已被列为极度危险的保育类动物,不过西表山猫是岛上唯一的肉食哺乳类动物,没有其他天敌,位于岛食物链顶点。

  山猴(Monito del Monte)是全世界最小的猴子,即便成年后也只有15公分长;它们为有袋目哺乳动物,曾有一段时间生存于澳洲,后来迁居至南美洲。山猴为夜行性动物,以捕捉昆虫为食,它们最特殊的生存利器就是粗壮的尾巴,可用来保存脂肪,让它们能够长时间不用进食。

  霍加皮(Okapi)是种看起来像斑马,但却更接近长颈鹿的生物,它们四肢有着斑马的黑白条纹,如长颈鹿般的舌头则长到可用来清理眼睛、耳朵;当前野生霍加皮约1万至2万头,主要栖息地在刚果雨林内,食物以树叶、果实为主。

  小熊猫(Red Panda)有着许多不同的名字,多年来无法界定到底是熊科还是浣熊科,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不丹、尼泊尔等地,体型约与家猫相同。小熊猫身躯为红色,脸部有白色花纹,它们多以竹子为食,有时也会吃果实、昆虫、小型鸟类等。

  大熊猫(Giant Panda)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竹子盛产的四川盆地山区,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请求很高,大熊猫已被列为濒临危险的受保育动物。大熊猫虽被归类于食肉目,但由于基因T1R1的变异,造成它们无法感受肉类的鲜味,渐渐地不再以肉为主食。(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当你看到图中的情景时,或许会粗略想到:这可能是张关于时空维度的图像,并且还是一个物体向地球高速运动的图像。而这张图像则是从一个光子的视野来看宇宙空间,也可能是远在130亿光年远的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发出的光子在经过漫长的时空旅行后抵达地球。恒星的光子被发射出去后,会在瞬间被重新吸收,比如在我们的太阳核心位置,当发出的光量子可能经过一毫米的位移后就被吸收了。而我们看到的光是光子流,是光子膨胀力的传递,消失的光子是转化成了基态光子。

  我们从以上信息看出,一个光量子似乎没有经历过时间,也没有经历过空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位移。由于我们不能够的真空中移动一个无质量意识的光量子,所以这个光量子的“思想实验”就是要证明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明显不同的事物。

  如果我们试图以光速前进,那我们的本身的时钟会变慢下来,所以我们也会在以较慢的时间状态下,抵达遥远的宇宙空间。这个就像一个宇航员从地球上乘坐宇宙飞船以光速前进,当他到达另外一个遥远星系时,飞船上的时间仅仅过去了数年,而地球上的可能早就已经沧海桑田。这种时间上的变慢效应在地球上人们看来,则体现在宇航员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宇宙深空飞去。

  同样,当我们接近一个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时,就像图中显示的一个光子的视野,这时候相对另外一个处宇宙空间的观察者而言,我们的时间就会变慢,所以我们能比预期中更快的时间达到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比较通俗点说是:当我们接近大质量天体时,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扭曲了。同理,这也可以反应出时间和空间是时空的两个方面。这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发明的画面定格捕捉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每一帧画面上所反应出来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基于这个理论,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目前应该接受现实世界中关于重力的演变模式。而重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在大质量天体周围时空扭曲所造成的。形象地比喻可以认为:一个宇航员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在宇宙空间移动,当这个宇航员的移动路径上出现一颗大质量天体时,宇航员就会进入由这个天体质量造成的时空扭曲区域,这时候宇航员就被明显感到自身已经受到这个天体引力制约,如果天体的引力足够强,而且宇航员的逃逸速度没有达到一定的值,那他们两者最终会发生碰撞。

  而如果这颗大质量行星上有观测者,那这个观察者会发现宇航员从宇宙空间中向他加速运动而来,但是,这个宇航员自身看来,他的速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如果宇航员加速前进运动,那就会出现由于惯性而产生的推背力而他向后座移动。

  尽管如此,当这颗大质量行星上的观察员认为宇航员是在加速飞来并下降时,这个也不是地面观察员所产生的一种错觉。这只是观察员对时空感知能力一种失败的体现。因此,从一个光量子的视野看出,当一艘宇宙飞船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移动到大质量行星表面时,降落过程中飞船所处的时空区域受到行星引力场扭曲效应的影响,而处于地面的观察员却认为飞船正在受到一个力的作用。(Everet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8日4时33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天文专家表示,“早立秋”未必“凉飕飕”。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将来临。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那么,“早立秋”真的“凉飕飕”?凭借这句民谚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

  赵之珩表示,民间这句老话并不靠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目前,在科学上一直缺乏对于“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科学判断依据,而且从历年来的立秋时间上看,也不都是这样。实际情况是,今年的“早立秋”之后,仍旧是闷热天,不是“凉飕飕”。

  他强调说,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距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天文和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情愉悦,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卫星拍台风梅花(左)及热带风暴苗柏同现太平洋(右)


美宇航局“大地”卫星在8月4日国际标准时2:20(北京时间10:20)拍摄到台风“梅花”(Muifa)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Aqua卫星周五拍摄的两张热带气旋照片显示,同样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梅花的规模几乎是热带风暴“苗柏”的两倍。

  Aqua卫星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中午12:35(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0:35)在日本冲绳群岛附近拍摄到了台风梅花,并在西太平洋远东地区拍摄到了热带风暴“苗柏”。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梅花的形态比苗柏要规则得多。虽然有云层覆盖,但仍然可以看到梅花的风眼,但苗柏却没有。

  8月5日,台风梅花的最大持续风力将近80节(约合148公里/小时),台风风力扩大到距离台风中心70英里(约合113公里)的地方,热带风暴的风力扩散范围则达到了220英里(约合354公里),使得梅花成为了直径达到440英里(约合708公里)的超级台风。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上午5点(北京时间5日17时),梅花距离美军嘉手纳空军基地西南方向仅45海里(约合73公里),给该岛带来了暴雨、台风和大浪。台风中心接近北纬25.8度/东经127.2度,并且正在以将近7节(约合13公里/小时)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到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点(北京时间5日20时),梅花的中心已经离开嘉手纳空军基地,距离该岛西南偏西方向55海里(约合102公里)。最大浪高接近36英尺(约合11米),海上航行环境十分危险。梅花有可能转向西北或正北方向,绕过中国东部沿海,并在韩国登陆。

  热带风暴苗柏目前正在北太平洋开阔水域移动,不会威胁陆地区域。该风暴位于威克岛西北偏西方向675英里(约合1086公里),接近北纬26.8度/东经155.3度。苗柏的最大持续风力为50节(约合93公里/小时),热带风暴风力范围达到距离中心120英里(约合193公里)处,直径达到240英里(约合386公里)。苗柏正在以8节(约合14.8公里/小时)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产生的浪高达到21英尺(约合2.44米)。

  苗柏在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有可能在减弱并折向东北方向前达到台风强度。(鼎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微博近年来在大陆掀起了网络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台湾名人纷纷走进这个平台。微博一时间成了最“草根”的两岸民间交流。

台湾娱乐明星首扛“微博大旗” 粉丝无数

打开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都能看到台湾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活跃在排行榜。在新浪微博中,台湾女艺人徐熙娣(小S)以900多万的粉丝仅次于“微博女王”姚晨,排在名人榜的第二位,而紧跟其后的也是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

除此之外,徐熙媛(大S)、蔡依林、罗志祥、SHE等娱乐明星也都是微博的活跃用户,拥有大批粉丝的他们,除了分享工作与生活的点滴外,也会发起爱心行动,呼吁网友参与慈善。

小S和蔡康永是在大陆开设微博较早的台湾名人。2010年3月4日,小S在新浪网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小S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工作联系信箱,这个信箱的公布,让很多粉丝对如此能够近距离的与明星沟通交流感到受宠若惊。

不同于小S在微博的搞怪风格,蔡康永自曝自己开微博是因为韩寒。他表示,开微博跟韩寒有很大关系。虽然在微博上人气很高,不过蔡康永也坦言,“我的微博其实很难看到我的心情、作息时间等,都是一些推荐的东西。”

对于与粉丝交流,蔡康永说,“别人称我为老师时,其实我会不安。我看到微博上很多人倾诉内心,但是很少人倾听,而我愿意去听”。

台湾文化人乐分享 “大师风范”风靡网络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表示自己不会用计算机,就连手机都没有,日前却在大陆的新浪网开设个人实名微博。这个微博的自我介绍写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看此公,就在眼前。”该微博开设不到2天,粉丝人数就突破18万人,“大师风范”风靡网络。

李敖刚开通微博,不到一小时时间内连发近30篇微博,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大俗大雅。从《红楼梦》、司马迁到苏东坡,从李光耀到丘吉尔,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每篇微博都含量十足并有大量转载评论,许多网友在转载之余也纷纷感叹“大师就是大师”。

除了李敖外,台湾文化名人、知名媒体人陈文茜也于分别在新浪和搜狐网站注册了自己的微博,在微博中,陈文茜与网友分享自己所著的书籍《文茜语录》,此外,她还在微博上独家发布了自己采访美国流行歌手ladyGaga的一段有趣对话,吸引大批粉丝留言转发。

另一些被大陆民众熟悉的台湾著名作家,如刘墉、痞子蔡也在腾讯开设了微博,每篇微博一如他们的文人气质,会向大陆网友推荐好的书籍,也喜欢随笔写下富有哲理的当下感想,吸引网友转发评论。

台湾政界名人“破冰” 辛辣点评时事

国民党“立委”邱毅近来手机不离身,还随时会拿出来点阅一番,原来是在上网查阅他的微博粉丝数,还顺道阅览及回应一下网友对他所提出的议题评论。邱毅是“破冰”在大陆开设微博的台湾政治人物。

每天,邱毅都会亲自找议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从台湾政治、社会事件等,到他观看大陆的电视剧感想及剧情的讨论,议题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一次他心情有些寂寞,还发表“我单身,需要一个女友”的短文,没想到受到大陆女网友的热烈欢迎,还有来自天津才24岁的女网友留下对他倾心的回应,让他相当开心。

由于事务繁忙,邱毅微博采用每天口述,由大陆媒体人如实“载入”模式操作。在开通短短10天内,邱毅已拥有了30000多名 “粉丝”, 每条微博的评论都在200条以上,甚至接近1000,足见其在大陆的超高人气。邱毅说自己会“很认真看大家的每一条评论,然后挑一些出来,在微博上作答”。邱毅也表示,一定找机会到大陆开“粉丝”见面会,回馈大家热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一位博士生曾跟我讲过,在他老家江西农村,农民的住房变化主要是跟人口的生息繁衍有关。年少的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长大以后结婚成家,就会在附近另外盖房子分开住。老人家住老房子,他们终老之后,房子就逐渐变成堆放杂物的仓库,或者空置。或迟或早地,房子就颓败荒废了。

都市空间的消极影响

我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主要是两点。第一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利用与规划,房子的新生与衰老,主要以一代人的生命周期为时间尺度,并反映代际关系的变化。这可以叫做空间的时间化。另外是,空间与时间之所以有这样相互关联的方式,主要跟决策单位有关;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家庭。在住房建设与使用等方面,家庭有决策权,并且有相对充裕的外部资源可利用。

这种类型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家庭对于空间规划的决策权,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都已成为历史了。都市中的空间变化与个人的生命周期是脱钩的,当然也与家庭决策权是脱钩的。基本上,决定都市规模、布局与空间利用的是经济发展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以及专业知识的力量。所有这些力量,用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话来说,都有“脱域”或者“离根”(disembedding)的性质,远远凌驾于个人与家庭之上。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当代都市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更不是廉价地怀念所谓田园风光。毫无疑问,都市发展与经济繁荣,给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带来很多好处。大量的建筑物,包括私人住宅建设中,密集运用了许多知识、技术与审美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与舒适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都市空间的各种变化日益脱离个人、家庭与社区的生活节奏与掌控能力,这也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它使个人渺小化,无法选择特定的空间形式,无法将自己的生活意义附着于某种空间格局中,导致个人日益感觉到丧失生活意义。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过“城市权”概念,意思就是谁有权力拥有城市空间呢?也许要这样理解,失去了空间的权利,城市的公民权就是不完整的。都市化条件下的个人,其生活意义也许可以附着于某些特定的形式,例如奢侈品的消费,但是却永远丧失了附着于空间的权利。空间的规划、布局、更改,乃至周边环境的好与坏,越来越不是个人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控制了。

空间规划需考虑社会维度

过去30年间,中国经历了急剧的都市化进程。支配这个进程的是一种基于发展概念基础上的时间空间观念。这种观念将某些空间形式看做是先进的、文明的,将另外一些空间形式看做是落后的、不文明的。因此,在一代人的时间中,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按照诸如“罗马家园”、“东方威尼斯”之类的想象而重新改造和重新布局了。在这样一个空间高尚化、先进化的进程中,大量的“落后的不文明的空间”,例如老城区、老建筑,便被连根拔除。

然而,由此发展出来的城市,很像英国学者鲍曼(Bauman)分析过的情形。城市中的商场、街道、广场以及航空港、火车站等等,都是抽象空间。这样的空间中充满大量的陌生人,人人都是匆匆过客,只需遵循抽象的规则与指示,连东南西北的方位辨认都不需要了。人的关联变得简单而碎片化,大量的人群汇聚在一起,不但更加密集,而且更加疏离。原来的邻里、社区连同其文化内涵,都远远地排挤出去了。

因此,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变化,也包括农村空间的变化,不仅仅是中立的、科学的进步。它对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绝非只有好的一面。换句话说,空间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应当加入社会维度的考虑。

另外一个同样基本的要求是,考虑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长期处于人口密集的压力之下,住宅的设计确实应当以鼓励中小套型为方向,要通过创意设计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留出变化的可能性(例如两套合并),从而引导住宅消费的习惯。

在现代大都市以及工业化的建筑流程中,要谈论个人、家庭与社区的空间规划权利,多少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但是,从具体的、生活中的个人需求出发,从公民社会与文化保育的角度出发,对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发出质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仍然按照吉登斯的反思性(reflexivity)概念,专业人员要与非专业人员对话,从中调动和发展出更为密集的知识,才有可能克服此前发展阶段的弊端。

作者系广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2011中华建筑奖评审系列文章之一。2011中华建筑奖系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工商时报及台湾中华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多个机构设立,邀请三十多位国际评审及两岸学者组成评审团,包括世界建筑展主席Paul Finch、威尼斯建筑学院教授Bernardo Secchi和Paola Vigano、荷兰戴夫特大学建筑系主任Tom Avermaete、英国著名建筑师Michael Squire等,希冀借此促进泛华人圈的建筑发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不少人在谈及睡眠时都十分重视睡眠时间。而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只是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时常中断,有可能会损害长期记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研究者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改变小鼠的特定脑细胞,使这些细胞的“作息”状态受光线控制。当小鼠入睡后,研究人员向它们的大脑发射光脉冲,打断小鼠的睡眠但不影响其总体睡眠时间。

  在如此持续干扰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小鼠一个个单独放入实验箱,每个箱内放有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小鼠早已熟识的旧物,另一件是小鼠此前没见过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如果小鼠能连贯睡眠,那么它观察新物件的时间比旧物长。但实验结果显示,那些不连贯睡眠的小鼠对新旧物品的观察时间和兴趣相同,这说明小鼠的长期记忆受到影响。研究者由此认为,无论睡眠总时长或深度如何,一段最低限度的连贯睡眠对强化记忆至关重要。

  英国睡眠协会前会长、睡眠问题专家尼尔·斯坦利在评价上述研究时说,白天人脑累积各种记忆,此后大脑会对白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分类,有一些需要‘锁’为长期记忆,这一过程发生在深度睡眠时。因此,任何影响睡眠的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影响这一过程。

  斯坦利指出,有一些明显证据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在“锁”住记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种病的症状是睡眠时患者喉咙反复变窄或关闭,限制氧气吸入,致使患者时常从梦中醒来。

  此外,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还认为,睡眠连贯性是影响多种与记忆相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和与年龄有关的其他认知障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