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宇航局“哈勃”及其他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的双子座流星雨和土卫八“阴阳脸”等壮观景象。

  1.流星如鱼叉

流星如鱼叉(图片提供:Wally Pacholka, TWAN)
流星如鱼叉(图片提供:Wally Pacholka, TWAN)

  在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活动达到顶峰的时候,一颗流星如从天空投向地面的银制鱼叉,穿透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双子座流星比其他的流星速度运行慢,可以在夜空留下一条美丽的长弧。据专家介绍,这或许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休眠彗星的残骸,所以大部分是由遭受日晒的坚硬岩石构成,令其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时间更长。

  2.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这是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天空望远镜拍到的“节日礼花”:年轻的“R136”恒星团的新靓照。这个恒星团位于“大麦哲伦云”(Large Magellanic Cloud)内一个动荡的诞生恒星的区域。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卫星。照片中,由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构成的花环将冰冷的蓝色“钻石”团团围住。这些“钻石”其实是已知质量最大的一些恒星,质量是太阳的数百倍。

  3.土卫八阴阳脸

土卫八阴阳脸(图片提供: NASA/JPL/Space Science Institute )
土卫八阴阳脸(图片提供: NASA/JPL/Space Science Institute )

  土星的卫星土卫八没有阴影:天文学家日前发现,在移冰和暗红色尘埃的联合作用下,所谓的前半球(左图)比相反一侧更暗。最新两项研究或许揭开了一个持续300年之久的谜团——土卫八神秘“阴阳脸”的外观,即一面很暗,另一面很亮。据天文学家介绍,一开始,来自外部来源(可能是另一颗卫星或土星已知最新光环)的陨落尘埃令土卫八的前半球变暗,进而吸收了更多的阳光,温度足以令赤道附近的冰蒸发。蒸发的冰在温度更低、没有尘埃的两极和侧面的半球再次凝结。与此同时,前半球的冰蒸发令表面更暗,引发了一个反馈循环,让土卫八阴阳脸这种反差极大的外形得以保持。

  4.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图片提供:ESO/J. Emerson/VISTA )
火焰星云(图片提供:ESO/J. Emerson/VISTA )

  火焰星云(Flame Nebula)的靓照会在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VISTA)即将公布的第一批新照片之列。VISTA望远镜在上周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智利帕拉纳欧洲南方天文台,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用于绘制天空图像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相机重达3吨,能以红外光探测太空。这使得它可以穿透层层尘埃,捕捉正在诞生的恒星,看清过于遥远、温度过低,可见光不能到达地面的天体。

  5.原行星盘

原行星盘(图片提供:NASA/ESA and L. Ricci )
原行星盘(图片提供:NASA/ESA and L. Ricci )

  在这个最新公布的拼图中,每个布满尘埃的团状物都是猎户座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原行星盘——初生恒星周围正在形成的行星的尘埃环状物。猎户座星云是肉眼所能看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形成区,原因就在于其恒星质量过大,令周围气体温度上升,进而发出光亮。“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猎户座星云持续多年的观测中发现了42个原行星盘,上面就是其中的30个。(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白鲸数量减少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根据IUCN的报告,北极海冰流失严重影响白鲸的生存,原因就在于这种流失让人类更容易进入这种动物一度原始的栖息地。更多船只航行于北极海域导致更多撞船事故,同时带来噪音和化学污染,致使白鲸数量减少。报告指出,白鲸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当地本土猎人的生存,他们依靠具有可持续性的捕杀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9.考拉生存构成威胁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根据IUCN的报告,不断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导致澳大利亚桉树树叶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同时提高味道极差的丹宁酸含量。这意味着只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不得不吃掉更多树叶,才能避免被饿死的命运。除此之外,由于澳大利亚的高温和干旱变得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数量更多的野火也会对这种标志性有袋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0.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在IUCN公布的新名单中,最易受攻击的动物可能就是鹿角珊瑚。由于白化,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还受到酸性不断提高的海水侵蚀危险。温度更高的海水导致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进而产生白化现象,白化中的鹿角珊瑚只能慢慢走向死亡。与此同时,酸性海水不断侵蚀珊瑚的骨骼。

  虽然专家们指出物种似乎可以适应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但这取决于气候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出现。14日,哥本哈根草案谈判允许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100年提高到650 ppm,也就是说,届时地球温度较现在相比提高5.4华氏度(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性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凯瑟·西格表示,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文中提到的所有物种以及其它数千种物种将迎来灭绝厄运。(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

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图片提供:Jonathan Blai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图片提供:Jonathan Blai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照片摄于南非,展示了科克布姆树(也被称之为“箭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这种沙漠植物高度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名字来源于纳马跨兰的本土San猎人,他们将树枝砍下来制成箭,箭头上还要涂上毒药。

  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南非和纳米比亚箭树所在地区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过去10年来与干旱有关的问题导致赤道附近的箭树大面积死亡。专家们警告说,所在地区边缘的箭树虽然茁壮成长,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不断降低。

  5.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成年鲑鱼数量减少(图片提供:Karen Kasmauski,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成年鲑鱼数量减少(图片提供:Karen Kasmauski,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根据IUCN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提前融化将提高冬季淡水河流的流动速度,快速流动的水冲刷脆弱的鲑鱼卵和幼仔所在的河床。夏季流动速度降低则可能导致淡水栖息地的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6.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

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图片提供:Norbert Rosing,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图片提供:Norbert Rosing,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一只北极狐。IUCN指出,北部苔原的融雪对北极狐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气候变暖意味着赤狐在更北的地区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而当前的捕食者则大举入侵北极狐的传统领地。

  与此同时,北极狐的猎物——旅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也正失去冬季的家园,即永久冻结带和厚雪区之间的地带。报告指出,更短更温暖的冬季意味着积雪区厚度更低,更潮湿同时更有可能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

  7.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

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图片提供: Rick Silva, AP )
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图片提供: Rick Silva, AP )

  与其它一些爬行动物一样,革龟的性别也受温度影响。在卵发育过程中,更高的平均温度提高了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IUCN的报告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潜在地打破革龟的性别数量平衡。在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这种已经被打上极度濒危物种烙印的海龟还必须在严重受极端风暴侵蚀的海滩筑巢。风暴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温度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公开了一组图片,展示了气候变化下的大自然,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幼仔、企鹅、箭树、考拉、白鲸以及珊瑚。

  1.雪地上休息的斑纹海豹幼仔

雪地上休息的斑纹海豹幼仔(图片提供: 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雪地上休息的斑纹海豹幼仔(图片提供: 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这张照片摄于加拿大努勒维特地区,展示了在雪地上休息的一只斑纹海豹幼仔。与北极熊一样,斑纹海豹也依靠北极的夏季海冰才能生存下来。没有人知道,如果北极夏季海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彻底消失,斑纹海豹以及其它动物将会发生什么。专家们表示,到2040年,夏季的北极可能就要成为一个无冰的世界。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公布的一份新报告旨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差异性。报告列出了十大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北极狐、帝企鹅以及白鲸。斑纹海豹之所以能够跻身名单之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IUCN的新报告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公布。报告中的很多物种已因为其它原因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名单,这些原因包括栖息地遭受破坏以及过度捕杀。报告作者指出,气候变化对这些物种构成额外而重大的威胁。

  2.冰架提前破裂或溺死企鹅幼仔

企鹅在通气孔下方游动(图片提供:Maria Stenzel,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企鹅在通气孔下方游动(图片提供:Maria Stenzel,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一群企鹅正在一个通气孔下方游动。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正在崩裂的南极冰架已经对帝企鹅的繁殖地带来不利影响。在温度较高的年份,大冰原提前破裂并且就在企鹅脚下,导致企鹅幼仔掉入海中溺水身亡。专家们表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6华氏度(2摄氏度),世界上的帝企鹅繁殖地将有近40%成为无法立足之地。

  3.小丑鱼藏身之处减少

小丑鱼藏身之处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Debi Hanshaw )
小丑鱼藏身之处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Debi Hanshaw )

  IUCN的报告称,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就无法在海洋中发现小丑鱼的身影。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珊瑚礁衰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正遭受栖息地不断减少的厄运。小丑鱼借助带刺的海葵护身,在珊瑚礁上繁衍生息的海葵能够帮助小丑鱼躲避捕食者。

  由于不断上升的水温导致珊瑚大面积白化——珊瑚失去共生藻类并最终走向死亡——小丑鱼的生存面临威胁。更少的活珊瑚意味着更少的海葵,小丑鱼的藏身之处也随之减少。除此之外,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致使海水酸度提高,导致小丑鱼用于返回保护性海葵所在地的化学信号受到阻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对北冰洋加拿大盆地(Canada Basin)展开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利用遥控潜水器对大海深处进行探测,发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奇异水母和其他新物种。

  1.Crossota norvegica水母

Crossota norvegic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Crossota norvegic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加拿大盆地是北冰洋海域最深、勘探程度最少的地区。图中所示的水母是遥控潜水器在8530英尺(约合2600米)的海洋深处发现的,表面呈猩红色,学名为Crossota norvegica。Crossota norvegica虽不是新物种,但在2005年的那次考察中,科学家的确发现了多个深海新物种,其中一些在2009年发表的最新论文中曾经描述过。参加这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瑞半岛学院生物学家凯文-拉斯科夫(Kevin Raskoff)对如此多水母种类生活在北冰洋深处吃惊不已。拉斯科夫说:“我们知道那里会有一些有趣的水母,但现实情况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所有想象!”

  2.“裸体”蜗牛

“裸体”蜗牛(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裸体”蜗牛(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生物学家还在1148英尺(约合350米)的深处抓到了学名为Clione limacina的“海天使”(Sea Angel)。这个小精灵显然并不在意暴露自己的“缺陷”:据科学家在2009年12月介绍,它其实是一种没有贝壳的“裸体”蜗牛。加州大学生物学家格蕾琴-霍夫曼(Gretchen Hofmann)2008年在一份声明中称,这种海洋蜗牛(多数只有扁豆大小)往往是很多物种的盘中美餐,令其成为海洋中的“薯片”。

  3.Narcomedusa水母

Narcomedus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Narcomedus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表示,他们从2002年的标本中发现了一个常见的水母种类——学名narcomedusa 的新物种,并在2005年又确认了数百个,图中所示便是在2005年发现的。蒙特瑞半岛学院生物学家拉斯科夫表示,科学家在如此常见的水母群中发现新的种类,表明我们对北极的了解是多么有限。他补充说,水母是地球上科学家了解最少的动物之一:“在动物世界,它们看上去就像‘外星人’。”

  4.管水母目动物

管水母目动物(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管水母目动物(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上图是2005年发现的管水母目动物。据科学家介绍,每个管水母目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与水母相关的生物群落,如上图右半部分的游泳体,为整个群落提供推进力。这个群落中的成员分享同一个传递营养物的管状茎(橙色)。拉斯科夫在2009年12月介绍,有些管水母目动物体长达10英尺(约合3.1米),是深海中最大的动物之一。

  5.Crossota millsae水母

Crossota millsae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Crossota millsae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宣布,他们2005年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海岸附近海洋深处发现了这个红粉色的水母——学名Crossota millsae。拉斯科夫称,生物学家逐渐意识到水母是海洋中一种比以前想象的更为常见的食肉动物。他说:“我们对水母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够,而实际上,它们在深海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

  6.Sminthea arctica水母

Sminthea arctic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Sminthea arctica水母(图片提供:Kevin Raskoff)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的声明中介绍,Sminthea arctica(摄于2005年)是在北冰洋发现的最常见的水母。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网站称,科学家计划在气候变暖和冰山融化显著改变北冰洋环境以前,对这片海域尚未探测的区域展开深入调查。(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本周公布的一组太空图片,其中包括备受期待的“太空船二号”、已知宇宙中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群以及一颗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

  1.太空船二号

太空船二号(图片提供:Mark Greenberg, Virgin Galactic )
太空船二号(图片提供:Mark Greenberg, Virgin Galactic )

  7日晚上,太空游客得以第一次目睹他们未来所要搭乘的太空飞船庐山真面目,当时“维珍银河”公司揭开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太空船二号”的神秘面纱。这幅照片于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航空航天港的一个机棚拍摄。照片中的“太空船二号”机翼向上折起,悬挂在双机身运载飞机中部。这艘太空船也被称之为“维珍飞船进取号”,在两个半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将游客送入亚轨道太空。在此期间,他们可以亲身体验无重状态并欣赏地球壮观的美。

  2.太阳呈现安静的蓝色

太阳呈现安静的蓝色(图片提供:SOHO/STEREO/NASA )
太阳呈现安静的蓝色(图片提供:SOHO/STEREO/NASA )

  这是一幅由磁图像和紫外图像合成的静态图,来自太阳与太阳风层探测器网站12月4日公开的一段视频,图片中的太阳呈现出安静的蓝色。通过比较视频中的图像,天文学家能够了解两个可能无法被探测到的太阳活跃区域的细节。

  3.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

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图片提供:NASA, ESA, G. Illingworth (UCO/Lick Observator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R. Bouwens (UCO/Lick Observatory and Leiden University), and the HUDF09 Team )
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图片提供:NASA, ESA, G. Illingworth (UCO/Lick Observator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R. Bouwens (UCO/Lick Observatory and Leiden University), and the HUDF09 Team )

  美国宇航局8日公开的这幅近红外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于8月拍摄,展现了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照片中暗淡的微红色天体是星系,形成于大爆炸后6亿年,年代如此久远的星系还是第一次被观测到。“哈勃”网站表示,类似这样的照片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初期宇宙中的年轻星系如何走向成熟。

  4.30亿次恒星爆炸产物

30亿次恒星爆炸产物(图片提供:JAXA )
30亿次恒星爆炸产物(图片提供:JAXA )

  在轨“朱雀”号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这张图片展示的景象是30亿次恒星爆炸的产物。这是已知宇宙中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群,所含稀有金属为铬和锰,是通过探测1亿华氏度气体的X射线辐射被发现的。铬和锰这些稀有金属便藏身于高温气体之中。

  负责“朱雀”号运行的科学家表示,这个星系际云位于英仙座星系团,所含的铬质量是太阳的3000万倍。项目负责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天体物理学家田村隆之在声明中说:“通过计算金属量,我们能够了解星系中的恒星化学史,例如过去形成和爆炸的恒星数量及类型。”

  5.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

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图片提供:NAOJ)
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图片提供:NAOJ)

  日本昴星天文台8日宣布,天文学家直接拍到了一颗绕类日恒星(位于图片中部)运行的类行星天体(被称之为“GJ 758 B”)的照片,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至于潜在同伴GJ 758 C是否也在恒星轨道之内目前尚无法确定。

  当前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大约在400颗左右,实际数量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绕轨道运行的行星通常在母星眩目光芒的照射下显得模糊不清,致使获得系外行星直接图像极为罕见。绝大多数系外行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发现的:天文学家虽无法探测到行星本身,但却可以通过它们对母星引力场或亮度产生的影响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黑胡子”海盗遗物

“黑胡子”海盗遗物
“黑胡子”海盗遗物(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

  美国考古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北卡罗莱纳州附近海域的沉船上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刀剑的护把、散碎金币和硬币等。据介绍,这艘沉船名为“安妮皇后复仇号”(Queen Anne's Revenge,),属于18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绰号为“黑胡子”的海盗。考古现场的其他一些发现为这只船属于海盗增添了更多的证据。北卡罗莱纳州考古办公室“安妮皇后复仇号”项目负责人马克·威尔德-拉姆辛(Marke Wilde-Ramsing)说:“最新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

  9.“吸血鬼”女尸头骨

“吸血鬼”女尸头骨
“吸血鬼”女尸头骨(图片提供:Christine Dell'Amore )

  今年3月10日,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威尼斯挖掘一处中世纪坟墓时,首次发现了“吸血鬼”尸体骨骼。所谓的“吸血鬼”其实是瘟疫等疾病的受害者。据领导考古发掘工作的佛罗伦萨大学考古学家马蒂奥·波里尼(Matteo Borrini)介绍,在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民间传说,一些瘟疫会被这些“吸血鬼”传播,他们死后会咬开裹尸布,然后吸食人血。因此,人们对那些可能变成 “吸血鬼”的尸体进行了特殊处理,用砖头塞进死者的口中,防止他们死后变成吸血恶魔。

  10.青铜时代女尸遗骨

青铜时代女尸遗骨
青铜时代女尸遗骨(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考古学家今年秋天宣布,他们在德国中部对几个年代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初期的坟墓进行了大规模考古挖掘,从中发现了镶嵌有狗牙的首饰和一具以坐姿埋葬的女尸骨骼。据考古学家介绍,这名女子生活在青铜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她的骨骼是在巴德劳荷施特德(Bad Lauchstadt)小镇附近发现的。挖掘工作始于2008年9月,将持续到2010年6月。(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Osedax橙领蠕虫

Osedax橙领蠕虫
Osedax橙领蠕虫(图片提供:Greg Rouse, MBARI)

  Osedax橙领蠕虫是科学家在2009年11月宣布发现的潜在新物种之一,在这张摄于2008年的照片中,它们正在蒙特利海峡产下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斑点状卵子。威利吉恩霍克说:“作为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十分幸运,可以通过配备高清相机的自动潜水器在海底1000米的深处拍到这样清晰的照片。”

  5.球状根部

球状根部
球状根部(图片提供:Greg Rouse, MBARI )

  新发现的海底蠕虫可能通过球状根部吸食骨骼中的营养物,比如图中这个尚未命名的新蠕虫,科学家在2009年将其从吸附的骨骼上分离用于研究。威利吉恩霍克说:“根据我们的研究,它们没有肛门,没有嘴,也没有消化管,所以我们认为根部是它们用以觅食的唯一渠道。”在正常条件下(即牢牢吸附于骨骼时),海底蠕虫的根部清晰可见。

  6.螺旋状Osedax 蠕虫

螺旋状Osedax 蠕虫
螺旋状Osedax 蠕虫(图片提供:MBARI )

  图中这个潜在的蠕虫新种类生活在骨骼附近的淤泥中,而非直接吸附于骨骼之上。这种新蠕虫尚未命名,科学家根据其外形给它们起了一个 “Osedax螺旋”的绰号。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挖掘时,发现它们长长的根部竟然已渗透到骨骼碎片中。威利吉恩霍克说:“我们对此尤为感兴趣,因为这或许提供了海底存在种类如此繁多的食骨蠕虫的答案。我们从未想到这些动物的种类竟然如此多样。”(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淘金热时期“幽灵船”残骸

淘金热时期“幽灵船”残骸(图片提供: Donnie Reid )
淘金热时期“幽灵船”残骸(图片提供: Donnie Reid )

  考古学家11月表示,在最近重见天日的“A.J. 戈达德”号明轮船残骸上,人们发现了当时被匆匆扔到甲板上的靴子以及散落的餐具。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这艘淘金热时期“幽灵船”上的船员生命的最后时刻。

  7.最长蛇 身长超过巴士

最长蛇 身长超过巴士(图片提供:Jason Bourque )
最长蛇 身长超过巴士(图片提供:Jason Bourque )

  这只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体重超过一辆汽车。科学家2月表示,最长蛇化石的发现为了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8.美国三分之一地区面临外来巨蟒入侵威胁

美国三分之一地区面临外来巨蟒入侵威胁(图片提供:Lori Oberhofer, National Park Service )
美国三分之一地区面临外来巨蟒入侵威胁(图片提供:Lori Oberhofer, National Park Service )

  根据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如果能够在美国野外安家落户并繁衍生息,9条外来巨蟒便可能引发一场生态学灾难。现在,至少已有2条外来巨蟒在佛罗里达州定居。

  9.古代镶宝石牙齿

古代镶宝石牙齿(图片提供:José C. Jiménez López )
古代镶宝石牙齿(图片提供:José C. Jiménez López )

  古代镶宝石牙齿这一发现说明为牙齿“美容”绝不是hip-hop 明星的首创。5月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先进的牙科技术允许美洲土著人为他们的牙齿镶嵌宝石。这种为牙齿美容的做法年代最远可追溯到2500年前。

  10.超罕见巨口鲨

超罕见巨口鲨(图片提供:Elson Q. Aca/WWF-Philippines )
超罕见巨口鲨(图片提供:Elson Q. Aca/WWF-Philippines )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41条巨口鲨。3月,不幸最终降临到这条原本生活在菲律宾海域的鲨鱼头上,等待它的是在椰子汁中温火慢煮并最终被吃掉的厄运。(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新闻”网站最受欢迎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已经新鲜出炉。在这一次的十大科学发现排行榜上,巨蟒、长着透明脑袋的鱼、“幽灵船”残骸以及一些最终被我们吃掉的稀有动物纷纷榜上有名。

  2009年度十大自然发现排行榜榜单如下:

  1.人类进化缺失一环 连接人类与狐猴

人类进化缺失一环 连接人类与狐猴(图片提供: PLoS ONE )
人类进化缺失一环 连接人类与狐猴(图片提供: PLoS ONE )

  灵长类动物“艾达”的化石年代可追溯到4700万年前,于5月20日被揭开神秘面纱。一些科学家表示,这是有关人类进化的一项重大发现。艾达化石是“国家地理新闻”网站2009年点击率最高的图片。一些专家认为,这一化石的发现只能是一个重大事件,而不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长着透明头的鱼

长着透明头的鱼(图片提供: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
长着透明头的鱼(图片提供: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

  长着透明头的鱼可能是2009年最为怪异的一项自然发现。在2月公布的照片中,这条生活在太平洋的管眼鱼正在炫耀它的透明脑袋以及管状眼睛。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活标本。

  3.新云型

新云型(图片提供:Jane Wiggins )
新云型(图片提供:Jane Wiggins )

  新发现的云型昵称“雅克·库斯托云”。专家们6月表示,天空中出现的这些“狂暴”的云海是自1951年以来首次观察到的新云型。

  4.已“灭绝”鸟类

已“灭绝”鸟类(图片提供:Arnel B. Telesforo )
已“灭绝”鸟类(图片提供:Arnel B. Telesforo )

  专家们2月表示,长久以来一直被打上“灭绝”标签的菲律宾鹌鹑仍然健在。不幸的是,在第一次拍照之后,这只罕见的鹌鹑便沦为家禽市场上被出售的对象并最终被吃掉。

  5.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

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图片提供:J. H. Matternes via Science/AAAS )
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图片提供:J. H. Matternes via Science/AAAS )

  10月进行的一项骨骼化石研究显示,人类与现代猿之间并不存在类黑猩猩动物这样缺失的一环。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的发现将改写人类进化史。一名科学家说:“它将改变一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4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