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一些类地系外卫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2004年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任务抵达土星卫星——土卫六附近,我们开始意识到太阳系之外可能还存在着类似的卫星环绕较大的行星。这些系外卫星可能很难通过我们当前的勘测装备进行辨别,但近年来我们的技术得到的显著提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土卫六的系外卫星不仅存在,而且它们很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并不缺少可能孕育生命的候选行星,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40颗类地星体,经过观测凌日时间和摇摆震动,科学家探测到行星的卫星仅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发现巨型行星,那么观测发现它的卫星也将是很容易的。

  美国洛厄尔观测台的西蒙-波特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威廉-格伦迪说:“近期科学家已将系外行星的卫星系统作为天体生物勘测目标,由于行星系统适宜居住区域的巨行星被认为可存在生命迁移至卫星。很可能他们会发现一颗类地行星或者小行星体。”

  虽然我们知晓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存在,但我们并不能确信它们的所在太空位置。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星体可能存在濒临状态的冰水物质,但也可能是不适宜生命存活。这些星体也可能拥有让生命无法忍受的温度,且与主恒星距离很近。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称,在星体“混乱洗牌”阶段,一些微行星可能处于“交换状态”。

  波特和格伦迪说:“因此我们尝试模拟行星系统适宜生存区域内环绕一颗巨行星的类地星体的动态进化模型,我们发现在不足几百万年历史的稳定圆形轨道存在着近似一半的松散椭圆轨道。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轨道多数具有低倾角,但没有逆转迹象。”

  目前,最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卫星是环绕在类似海王星的行星周围,且该系统环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一旦这样的类地球质量卫星稳定地进入持久的轨道周期,使用凌日变化性将很容易地发现它们,即使它们与主行星的轨道非常紧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土卫十二的3D图像


卡西尼探测器拍摄土卫十二外观

  2011年6月18日,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和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研发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飞越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十二Helene(海伦),距离土卫十二表面大约6968公里(4330英里),这是继2010年抵近至1931公里处后的第二次近距离拍摄飞行。Helene卫星的轨道则有些特别,平均距离土星表面37万公里,这个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差不多。从整个外观上看,卫星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具体大小约为22x19x18.6英里(36x32x30公里)。

  卡西尼探测器本次飞行的路线是从Helene卫星的阴影面往向阳面飞行,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土卫十二表面给人异常光滑的感觉,同时也显示在部分地区存在山脊和山丘等地形地貌,并且出现撞击坑。而科学家估计,土卫十二很可能在之前的某个时候与较大的天体相撞过,并在其表面留下了巨大的缺口。除了要对Helene卫星进行地形绘制以后,重点是观察地表上类似沟壑状的结构,研究这种地形结构有助于了解这颗仅35公里宽的卫星的形成历史以及地质结构上的演化。

  图1这张彩色图像是一张合成图像,有卡西尼飞船上搭载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单色可见光过滤器拍摄的原始图像叠加而成。而图像上明显可以看出有些模糊之处,这是因为Helene卫星成像的时候,在每帧图像中的位置出现轻微的移动,但是卡西尼探测器图像控制室的科学家认为这幅合成图像在捕捉光线以及卫星表面颜色变化上体现得非常好。

  图2这张Helene卫星的图像,北极点是向下的,这是因为卡西尼探测器是倒着拍摄的。同时也是一个Helene卫星的3D图像,这个图像由卡西尼探测器成像控制室的Patrick Rutherford任务专家后期处理,如果你有红/蓝3D眼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卫星的三维结构。

  此外,土卫十二Helene同时也被称为土卫四的特洛伊小行星。特洛伊天体是指轨道与较大行星或者卫星的轨道相重合的天体。并且位于较大行星或者卫星轨道前方或者后方60°的拉格郎日点附近。最初,特洛伊天体是用来代表位于木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小行星,位于该点上的小行星由于受到的引力较为均衡,不会发生碰撞。

  所以,土卫十二之所以被称为是土卫四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因为其轨道与土卫四Dione相同,位于其前方60°。在土星的卫星中,土卫三(Tethys)、土卫十三(Telesto)以及土卫十四(Calypso)构成一组的特洛伊卫星。这些特洛伊卫星共同构建了土星极其壮观的卫星群,同时也是土星除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星环系统外又一个标志性景观。(Everet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嫦娥二号深空探测试验示意图

  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在圆满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飞离月球,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进行探测。

  目的地距地球150万公里

  6月9日下午,嫦娥二号卫星正式飞离月球,其目的地是距离地球150万公里以外的遥远深空。

  嫦娥二号将实现世界上首次由月球飞往如此遥远深空的星际飞行,对中国航天而言,也是第一次前往如此遥远的宇宙深空。

  今年4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达到半年设计寿命。由于卫星和星上仪器状态不错,燃料还有剩余,因此计划实现三项拓展性试验,其中的两项试验已经完成。

  6月9日进行的是嫦娥二号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拓展性试验——择机飞往距地球15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进行探测。如果减去嫦娥二号与地球之间近40万公里距离,嫦娥二号到达目的地需要飞行大约3个月。

  验证深空测控能力

  据介绍,这次飞行探测包括了技术试验和科学试验的各两项任务。技术试验的任务,首先是要实现从月球到目标点的“长途旅行”并绕目标点环绕飞行;其次是要验证150万公里远距离的深空测控能力。

  据了解,为了实施嫦娥三号任务和未来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我国正在研制建设35米和64米天线的深空测控站。而这次对嫦娥二号的“远程遥控”将检验这两个深空站乃至整个地面深空网的能力。

  在科学目标方面,一是要在150万公里远处的深空开展地球远磁尾带电粒子探测,二是对可能的太阳X射线爆和宇宙伽马爆进行观察。

  探月专家说,此次嫦娥二号的深空之行,关键之一就在于合理使用剩余燃料,尽量延长卫星寿命,让卫星能够坚持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到明年年底。到那时候,我国的两个深空测控站就将具备测控能力,可以进行充分验证。

  延伸阅读:

  嫦娥二号目的地为拉格朗日点

  嫦娥二号的目的地是距离地球150万公里以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所谓的拉格朗日点与天体力学当中的限制性三体问题相关,总共分为L1—L5五个点。

  目前人类对拉格朗日点的探测基本上围绕着L1和L2点进行,因为这两个点在空间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们绕太阳做周期性运动,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保持不变的。利用L2跟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固定”的位置优势,可以安排天文望远镜和类似的观测设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6月9日傍晚飞离月球,开始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开展拓展性试验任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表示,“嫦娥二号”奔向更遥远深空肩负有两项科学目标,一是在深空开展地球远磁尾带电粒子探测,二是对可能的太阳X射线爆和宇宙伽马爆进行观测。
航天专家提醒说,第二个科学目标能否完成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太阳X射线爆和伽马爆会不会在这个期间就正好爆发,爆发以后能不能恰好捕捉到,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
今年4月1日,“嫦娥二号”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圆满完成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鉴于“嫦娥二号”卫星依然有不少燃料,科学家们决定让它开展拓展性试验任务。其拓展试验包括3项内容:一是补全月球南北两极的图像;二是再次降至近月点15公里轨道高度,对月球虹湾地区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这前两项试验已经在上月23日全部完成,剩下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择机从月球逃逸,飞往更远的深空。
据介绍,“嫦娥二号”此次远赴150万公里深空之旅将包括月球逃逸段、转移飞行段、平动点环绕段等3个飞行段:卫星从100公里环月轨道上要经过2次加速进入转移轨道;从月球逃逸以后,经过约85天左右的转移飞行才能到达150万公里的深空,期间要进行约4次中途修正;在转移飞行段和平动点环绕段,卫星将择机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X射线谱仪和伽马射线谱仪等有效载荷,获取科学探测的数据。
“卫星从月球出发奔向这么遥远的深空,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第一次。”“嫦娥二号”测控系统专家称,探测月球也只是到4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要到150万公里远的地方,测控、通信、数传、轨道设计都要经过验证,这将使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又向前迈进一步。
航天测控专家提出,要尽量延长“嫦娥二号”卫星的寿命,希望能坚持到明年底之前,因为中国正在研制35米和64米的深空测控站,明年下半年这两个深空站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届时就可以用“嫦娥二号”对这两个测控站进行测试、验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950年代末,一架A-12飞机的模型正在内华达州的51区基地进行测试1950年代末,一架A-12飞机的模型正在内华达州的51区基地进行测试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相信很多人都对美国神秘的51区有所耳闻,并且常常将它和外星飞船联系在一起。即便今天我们仍然对这里究竟是不是有外星飞船一无所知,但随着大量有关档案的解密,以及保密期限的到期。当年在51区工作的老兵们开始向我们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中包括一些他们当年如果巧妙的利用一些简陋的令人惊讶的手段骗过苏联侦察卫星的故事。 [美国51区机密侦察机坠机照片解密曝光]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55年建立了51区,这座位于内华达州荒凉沙漠腹地的秘密基地被用于测试和开发属于美国最高机密的军事项目。时至今日,50年过去了,这个神秘的基地依旧不存在于任何美国官方的地图上,严格意义来说,它仍然“并不存在”。

  在上世纪50~60年代,51区是OXCART项目的核心地区,这一项目的目标是发展用于替代著名的U-2间谍侦察机的后继机型。

  根据设计指标,OXCART型飞机应当能在苏联上空执行秘密侦查和情报收集任务而不被察觉。但不久之后51区的工作人员们便意识到,即使只是在测试阶段,他们也必须设法避开苏联无所不在的耳目。

  51区的猫鼠游戏

  51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称作“垃圾箱”的苏联侦查卫星会定期飞越内华达州上空进行侦查。

  而根据伯内斯(T.D. Barnes),一位前51区超音速飞机专家的说法,美国的情报机关开始为51区提供一些技巧,以便赢得这场国际猫鼠游戏。当时伯内斯在这里还担任着电子战方面的工作。

  由于现在已经过了向中情局允诺的保密期,伯内斯可以向外界透露一些信息,他说:“每天早上的例行安全会议上,他们会给我们提供一份苏联在轨道上的卫星清单,我们还会知道这些卫星精确的过境时间。”他告诉美国《国家地理》的记者说:“这就像是一份天气预报表,我们甚至会被告知某一时间飞临上空侦查的是红外波段卫星或者其他什么波段的。”

  OXCART的原型机经常会被高高悬挂在一根柱子顶端,用以借助雷达测试器隐身性能。这种测试是在室外进行的,而这样的暴露则引起了苏联间谍卫星的极大兴趣。

  “这真是一场捉迷藏游戏,如果当飞机正在室外进行测试,而此时正好有苏联卫星正在飞来,我们就会赶紧将飞机推进机库内藏匿起来。”

  前51区物资采购员吉姆·弗里德曼(Jim Freedman)补充说:“这样的状况使得各项工作很难进行,一切都非常困难。”

  他说:“为了开展工作,你不得不使用吊车将飞机悬挂到柱子顶端,然后推出机库,到外面去进行测试,但是很快你就必须把它推回机库,然后再推出去再推进来…如此反复,非常折腾。”

  51区的阴影

  但事实证明,即使是这样反复折腾的捉迷藏还是远远不够的。中情局的间谍们很快获悉,苏联已经得到了一份有关OXCART的草图,这是他们利用红外线侦查卫星获取的。

  这是因为在炎热的沙漠中,悬挂在柱子顶端的飞机会遮住下方的土地,产生一片阴影区,这片阴影区的温度低于周围的沙地。即使飞机被移走,这种温度阴影仍然能被红外线侦测发现。

  伯内斯告诉《国家地理》:“这就像是一个停车位。当所有的汽车都开走之后,因为地面的温度存在差异,你仍然能轻而易举的知道这里刚才究竟停了多少辆车。”

  为了反制苏联的红外线间谍卫星,51区的工作人员们开始用硬板纸和其他简陋的材料制作高度逼真的“飞机”,将它们放置在室外,以制造阴影假象,以便迷惑苏联的轨道侦查。

  据伯内斯回忆:“我们真的和红外线卫星玩上了!”

  领先时代,英年早逝

  由于采用了大量成功有效的对抗措施,对于这款U-2侦察机的后继机型,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官方主动公开这一项目之前,苏联一直没能弄清这其中的奥秘。

  但是在这一项目进行的2850次绝密试飞期间,确实有无数人目击天空中出现一种形状古怪,能以超过3马赫飞行的飞行器。这些钛合金怪物的身份成谜,甚至连飞行控制员和商业客机驾驶员也无法辨认出其身份。这样的事实进一步增加了和51区有关的外星人谣言。

  不过最后,一切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51区的工程师们设计出了A-12飞机。这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类设计出的第一种隐形飞机。

  A-12能以3220公里的时速飞行,飞越整个北美大陆仅需70分钟。在高速飞行的同时它还能进行高分辨率照相侦察,从超过2.7万米的高空分辨出地面上脚印大小的物体。

  但是根据中情局历史学家大卫·里伯格(David Robarge)的描述,这种当时最先进的侦察机却从未被真正用于对苏联的航空侦察行动。正当A-12完成各项测试,具备任务执行能力之时,美国空军已经开始着手研制其后继机型:SR-71“黑鸟”侦察机。

  后来,由于财政压力,以及中情局和美国空军之间的激烈竞争,A-12——这款51区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在仅仅服役一年之后的1968年就被宣布退役。(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图片及文字为美国国家地理数字媒体事业部授权新浪独家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1日消息,日本11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地震引发剧烈的海啸,下面是日本发生海啸前、后的卫星图,它们清晰显示了海啸对日本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

  1、日本南三陆(Minamisanriku)2002年和2011年海啸后对比

海啸前海啸前
海啸后海啸后

  3月11日地震后,日本沿海出现超过9米的特大海啸,几乎毁灭了一个名为南三陆的小镇。这里居住着近1万人,现在超过60%的居民仍然失踪。

  卫星图像提供:Google, GeoEye (2002) ,Digital Globe (2011)

  2、南三陆的球场,2002年和2011年灾后对比

海啸前海啸前
海啸后海啸后

  据报道,南三陆的幸存者说他们看到海啸将整个小镇全部冲进了一条山沟里。

  卫星图像提供:Google, GeoEye (2002) ,Digital Globe (2011)

  3、宫城县牡鹿町(Yagawahama),2007年和2011年灾后对比

海啸前海啸前
海啸后海啸后

  海啸造成了宫城县大量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损坏,这阻碍了救援人员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这里是牡鹿町,受灾情况非常严重。

  卫星图像提供:Google, Digital Globe (2007) , Geo Eye (2011)

  4、仙台机场,2003年和2011年灾后对比

海啸前海啸前
海啸后海啸后

  在3月11日的灾难中,仙台机场被几乎冲毁,大量垃圾瓦砾涌入航站楼,一片狼藉。

  卫星图像提供:Google, Digital Globe (2003) , Geo Eye (2011)

  5、名取市(Yuriage),2008年和2011年灾后对比

海啸前海啸前
海啸后海啸后

  这里曾是“繁忙的渔港”,拥有7000人口,但在这场可怕的海啸中,这里几乎被从地图上抹掉了。

  卫星图像提供:Google, Digital Globe (2008) , Geo Eye (2011)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旋涡星系

旋涡星系(图片来源:NASA/ESA)旋涡星系(图片来源:NASA/ESA)

  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23日对外公布,炙热的尘埃似乎正在旋进M51星系的中心。这个星系也被称之为“旋涡星系”。这幅照片在近红外条件下拍摄,是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旋涡星系密集尘埃骨架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旋涡星系的曲臂更为明显,分布着粉红色的恒星形成区和亮蓝色的星团。

  5.M82星系

M82星系(图片来源:CXC/NASA)M82星系(图片来源:CXC/NASA)

  一幅X射线照片,展现了距地球大约1200万光年的M82星系,也被称之为“星爆星系”。在这个星系一个好似快车道的区域,恒星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照片中分布着104个截然不同的光点,其中一些可能是贪婪的黑洞。很久以前,这个星系与附近的一个星系发生相撞,现正以超过普通星系的速度形成新的恒星。这幅新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其中有8个光点在X射线条件下异常明亮。研究发现,它们的亮度会呈周期性变化,说明光源是定期剥离伴星物质的黑洞。

  6.两颗土星卫星

两颗土星卫星(图片来源:NASA)两颗土星卫星(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12月拍摄,展现了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四“狄俄涅”和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右上方颜色暗淡的卫星便是土卫四,另一颗明亮的卫星则是多冰的土卫二。拍摄时,“卡西尼”号距土卫二更近,但从照片来看,与土卫四之间的距离更近,因为土卫二的体积只有土卫四的一半。当时,“卡西尼”号距土卫二31.7万公里(约合51万公里),距土卫四51.6万英里(约合83万公里)。

  7.蟹状星云

蟹状星云(图片来源:CXC/SAO/NASA)蟹状星云(图片来源:CXC/SAO/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最近对外公布,呈现了美丽的蟹状星云。公元1054年,中国天文学家首次记录了促成蟹状星云诞生的超新星。蟹状星云复杂的碎片云一直就是宇宙中最明亮最可靠的X射线源。由于这种特征,天文学家多年来便将这个星云作为一个标准,校准他们的X射线观测设备。但卫星获取的新观测数据显示,蟹状星云的光线每年都会发生小幅变化。两艘飞船最近又发现了蟹状星云出现的大规模伽马射线闪光,未来的科学家是否仍将这个星云作为一个标准面临挑战。(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猎户座星云、火星蓝色沙丘和旋涡星系在内的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猎户座星云

猎户座星云(图片来源:Igor Chekalin and ESO)猎户座星云(图片来源:Igor Chekalin and ESO)

  照片由智利拉希拉欧洲南方天文台2.2米口径的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绘制,呈现了“猎户之剑”位置上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M42。照片中的M42星云好似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个星云也被称之为猎户座星云,距地球1350光年,是被研究次数最多的天体之一。

  这幅图片在欧洲南方天文台“隐藏的宝藏2010”天体摄影比赛期间绘制,原始数据来自于天文台的档案。俄罗斯业余天文学家伊戈尔·切卡林发现了这些数据,处理后获得呈现这个著名星云的图片,星云结构的细节一览无余。他的获奖图片促使欧洲南方天文台使用其专业图片处理器处理这些数据,最后获得这幅令人吃惊的猎户座星云图片。

  2.水星观测卫星

水星观测卫星(图片来源:ESA/JAXA)水星观测卫星(图片来源:ESA/JAXA)

  在最近进行的测试中,水星磁层轨道卫星被放置在一个欧洲太空模拟器内,用于确定这颗卫星能否经受住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周围地狱般的环境考验。水星磁层轨道卫星由日本研制,是欧洲航天局BepiColombo探测任务的一部分,将于2014年发射升空。进入水星轨道之后,“BepiColombo”号水星探测飞船面临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地球轨道内的卫星所受辐射的10倍。欧洲航天局18日宣布,在最近的测试中,这艘飞船及其遮阳板成功经受住超过662华氏度(35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

  3.蓝色沙丘

蓝色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NASA)蓝色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NASA)

  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展现了一个火星陨坑内的新月形沙丘,好似一把装饰精美的匕首。这种沙丘的一大特征是,两个下风向“角”之间的面较为陡峭。在这幅照片中,东南风沿着火星南半球阿尔汉格尔斯克陨坑多岩底部移动,影响沙丘的形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下面是这周公布的一些精美太空图,其中包括像宝石一样美丽的宇宙气泡和火星景观图。

  1.拉斯维加斯灯光

拉斯维加斯灯光拉斯维加斯灯光(图片提供:NASA)

  这张照片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的,拉斯维加斯的明亮灯光和城市周围区域在漆黑一片的内华达州莫哈维沙漠里形成彩色斑状图案。这张图片是在 11月30日拍摄的,并于13日公布。据美国宇航局称,由于酒店和娱乐场所的灯光很集中,拉斯维加斯大道(中)因是夜间地球上最亮的点而著称。

  2.宇宙宝石

宇宙宝石宇宙宝石(图片提供:ESA/NASA)

  这是一块巨大的猫眼石吗?还是一个很大的节日装饰物?或者是一扇彩色星门?这些猜测都不对,其实它是气体和尘埃云团,是由一颗以爆炸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恒星产生的。14日公布的这张宇宙气泡新照片,是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合成的。

  这个超新星的残留物名叫SNR 0509-67.5,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6万光年的大麦哲伦云里。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显示出炙热材料发出的淡绿和蓝光,哈勃太空望远镜收集的可见光数据,显示的是可以看到的粉色发光气体外壳,它在不断向外扩展的冲击波的作用下,温度变得很高。

  3.壮丽的太阳风暴

壮丽的太阳风暴壮丽的太阳风暴(图片提供:SOHO/NASA)

  12月6日,缠绕在太阳周围的一长条等离子体突然爆发,释放出大量太阳物质。几颗人造卫星捕捉到这个画面,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的环日立体摄影卫星(Stereo spacecraft),这张11日公布的照片是由该卫星拍摄的。环日立体摄影卫星系统由两颗太阳观测卫星组成,科学家通过它们收集的数据,可以在太阳风暴向外喷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它的结构和演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最新拍摄的火星裂缝、加勒比海北部美景及NGC 1514行星状星云等壮观景象。

  1.恒星“雕刻家”

恒星“雕刻家”恒星“雕刻家”

  在美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管理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新近红外照片上,一颗濒死的恒星在宇宙中勾勒出蝴蝶结的形状。正如这张照片所显示的,当类日恒星濒临死亡,它们不断膨胀,外面的气体层开始分离,最终可能形成称为行星状星云的彩色残骸云。

  这个行星状星云编号为IRAS 20068 4051,“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时,IRAS 20068 4051正处于短命的幼年阶段,逃逸的气体温度相对较低,所以主要以近红外线照射。最终,当IRAS 20068 4051变成一个羽翼丰满的行星状星云,其温度足以使周围的气体在可见光下闪闪发光。

  2.群岛似抽象画

群岛似抽象画群岛似抽象画

  根据陆地卫星7号拍摄的假色卫星照片上,加勒比海北部的英属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给人感觉就像一幅美丽的抽象画。陆地卫星7号由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地质勘测局(USGS)联合管理,11月16日最新公布的照片是一个名为“地球艺术3”(Earth as Art 3)图片系列的一部分。

  正如这张卫星照片所显示的那样,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红色)主要位于凯科斯滩(青绿色)的北端。凯科斯滩是一个由石灰岩、沙子、藻类、珊瑚礁等构成的浅滩,面积约为2370平方英里(约合6140平方公里)。

  3.神秘光环

神秘光环神秘光环

  在可见光下,NGC 1514行星状星云就像灰白色水母一样穿行于茫茫宇宙。但在美宇航局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拍摄的最新照片中,这只宇宙水母看上去就像被困于闪闪发光的“仓鼠滚轮”中。事实上,NGC 1514行星状星云由两个年代久远的恒星构成。一个是称为白矮星的恒星“遗体”。

  另一个是濒死巨星,这种恒星过去曾经像太阳一样,如今不断膨胀,外面几层分离,在两颗恒星周围形成气泡。白矮星喷射的物质流撞向这个气泡壁上。在这张照片中,白矮星喷射物撞击的区域呈现出橙色环状物,原因就是光环中被加热的尘埃会在红外光线下闪光。

  4.火星裂缝

火星裂缝火星裂缝

  根据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的最新照片,一条深深的裂缝穿过火星凤凰湖(Phoenicis Lacus)蜿蜒曲折的断层线。科学家认为,凤凰湖深达1.8英里(约合3公里),形成于附近火山喷发引发的剧烈地质活动。

  5.土卫四表面裂缝

土卫四表面裂缝土卫四表面裂缝

  根据美宇航局上周公布的照片,鬼魅一般的卷须状物似乎正偷偷爬上土星卫星土卫四的表面。这张照片是由“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旅行者一号”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捕捉到土卫四奇特外形。“卡西尼”号飞船后来拍摄的高清照片揭示,这些脉管状结构其实是冰冷的地形上相对年轻的断裂处。(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