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华网平壤3月28日电 (记者张利 杜白羽)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宇宙开发局一名副局长28日表示,“光明星3号”是兼具和平与科技性质的卫星。

  这位副局长在接受朝中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地球观测卫星,“光明星3号”将被用于测定朝鲜的山林资源分布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粮食估产以及搜集天气和资源勘探等方面信息。“光明星3号”安装了摄影头,能够向卫星控制综合指挥所传输照片等观测资料。卫星质量100公斤,寿命为两年。

  这位副局长还表示,为表明“光明星3号”的和平、科技性质,朝方已邀请外国专家和记者观看“光明星3号”的发射实况。

  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言人16日发表谈话说,朝鲜将于4月12日至16日之间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从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的西海卫星发射场向南发射自行研发的地球观测卫星“光明星3号”,以纪念金日成主席诞辰100周年。朝鲜此举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联合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呼吁朝鲜重新考虑或停止这一计划。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流星一号资料图

  俄罗斯空天防御兵新闻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说,“流星1号”卫星的残片莫斯科时间27日2时17分(北京时间6时17分)进入稠密大气层,最后坠落在南纬80.9度、西经5.63度的南极毛德皇后地。

  “流星1号”气象卫星于1969年3月26日由R-7运载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升空,距今整整43年。它是苏联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气象卫星,用摄像机和红外探测器收集和传送地球不同区域的气象信息。

  这颗卫星在1970年7月便停止了工作,此后一直在轨道“游荡”。但人类并没有忘记它。几天前,一位比利时天文爱好者发布了“流星1号”最后时刻的照片,图中还辨认出卫星的太阳能电池和圆柱形外壳。

  相关阅读

  美国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亚洲西南部的超级沙尘暴

  卫星图像显示全球变暖危害 融冰引地球重力变化

  美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东南亚火灾致天空烟雾弥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土卫八上发现的高速远程滑坡 现象 A栏:马伦陨石坑内发生的“粗糙”滑坡; B栏:英格利亚陨石坑内发现的多重叶片状平滑滑坡; C栏:格林陨石坑内发生的叶片状平滑滑坡  土卫八上发现的高速远程滑坡 现象 A栏:马伦陨石坑内发生的“粗糙”滑坡; B栏:英格利亚陨石坑内发现的多重叶片状平滑滑坡; C栏:格林陨石坑内发生的叶片状平滑滑坡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在火星上观察到滑坡现象,而最近他们又大感意外地在太阳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现了这一现象,这就是土星的卫星——土卫八(Iapetus)。土卫八是土星的第三大卫星,这颗卫星非常与众不同,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明显明暗不同的两个半球,并且还有一道几乎横贯全球的山系,将整个星体分隔成两部分,中间凸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胡桃核。并且在这颗星球上,滑坡还并不像地球上那样只是小规模的沿着山坡下滑的山石,而是大范围碎屑体的崩塌。这种现象被称为“高速远程滑坡”(long-runout landslides),这是一种滑动距离长,滑后冲击力大的滑坡类型。而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比尔·麦克凯农(Bill McKinnon)的介绍,至于这些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原因依旧不甚明了。比尔本周在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上说:“这些高速远程滑坡的发生原因仍然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滑坡,或者说山崩的发生,当然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相类似的对应现象,在火星上也已经发现同样的事件,那里主要的发生地位于火星最大的峡谷系统——水手谷的陡峭岩壁。相比之下,在土卫八上发生的这种高速远程滑坡现象发生的次数会更少一些。

  麦克凯农表示,尽管相比之下火星的大小要远远胜过土卫八,但是在土卫八表面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发生位移的物质总量却超过了火星上发生的任何一次已知的滑坡事件。

  在演讲中他说:“对于这类高速远程滑坡事件的发生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对于为何会出现摩擦力突然下降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我甚至没办法将它们一一罗列进我的幻灯片中。”其中的一些解释包括水的作用(如地下水渗出),潮湿或饱和的土壤,滑坡体下方含有被封住的空气或承压的气体等。

  在土卫八上,显然并没有水或大气可以创造出我们地球上所熟知的滑坡现象。但是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在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中已经至少识别出20多处滑坡现象。这些滑坡案例中大多数发生在陨石坑,盆地或其它陡峭的山壁部位。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滑坡现象:“粗糙的”碎屑滑坡体,以及相对平滑的片状滑坡体。他们还发现在同一地点曾经发生过多次滑坡,这也证明了土卫八上长期以来便存在滑坡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滑坡?麦克凯农认为冰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土卫八的密度很低,这显示它的组成成分中很大一部分是冰,岩石物质可能只占到其总质量的20%左右。他说:“看起来似乎需要一种液化或者包含液体在内的机制起作用,而如果水冰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融化,减少摩擦力和粘合力,造成滑坡的发生。”

  科学家们目前所观测到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呈现叶片状的平滑滑坡体,和地球上的流变流体非常相似,如熔化的岩浆或呈现流体的泥石流。因此,在陨石坑或盆地边缘峭壁岩层中含有的水冰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加热,这种加热机制或许来自岩体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于是水冰发生局部融化,造成岩体滑移。麦克凯农说:“这种机制对于土卫八是非常合理的。”

  土卫八的自转速度很慢,一天长达79个地球日,如此缓慢的自转就意味着土卫八上每天的温度变化周期是非常缓慢的。这种漫长的周期让那些较为深色的物质有时间吸收足够的太阳光并升温。当然,由于土卫八两个半球截然相反的颜色,它深色的一面吸收的阳光当然要比浅色的一面要多得多,因此,正如麦克凯农所说,这样的特殊情况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过,要说土卫八上的物质被“加热”了其实是言过其实的。因为即便是在土卫八深色的一面靠近赤道的位置,其正午最高温度也就只有大约130K左右(约合-143 °C),而在浅色的一面则仅有大约100K(-173 °C)。

  然而不管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土卫八上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对于一颗冰冻的卫星体而言仍然是非常独特的。麦克凯农表示,在其它类似的冰冻卫星上,仅在木卫四上发现过两次规模中等的物质位移现象,而在土卫九上也存在有限的证据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麦克凯农形容土卫八是一颗拥有“罕见的壮观地形特征”的卫星体,在这样一颗冰冻星球上发生的此类特殊现象毫无疑问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展示了3月中旬发生在亚洲西南部的超级沙尘暴景象。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本月早些时候,沙尘就开始在伊拉克、叙利亚和非洲沿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移动。这次强沙尘天气跨越几千公里,从红海到阿富汗,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

  2012年3月19日,美国宇航局泰若卫星(Terra)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下了这幅自然色照片,显示了沙尘暴席卷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景。在阿富汗南部可以看到一些沙尘源,这些沙尘呈弧形吹向东南-东北方向。这场沙尘暴中的大多数尘柱都很厚,完全遮蔽了下面的地面和水域。

  据《海湾新闻》(Gulf News)报道,一些气象学家将这次沙尘暴定性为“超级沙尘暴。”沙风暴的起因可能是两个不同锋面的会合。第一个锋面从伊拉克和科威特带来沙尘,第二个锋面在伊朗东南部对沙尘产生了搅拌作用。

  这些沙尘大多来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上沙海和季节性湖泊中的细泥沙。此外,风也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再加上炎热的气温使靠近地面的空气变得不稳定,这些都增加了沙尘暴的可能性。(思北)

  相关阅读

  美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东南亚火灾致天空烟雾弥漫

  科学家寻防糖尿病方法 每日四杯咖啡风险降三成

  可爱小狗竟摘"奥斯卡"影帝 每日片酬达数百美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卫星显示中国上空污染严重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北京又现连续晴天的状况,污染指数也连续几天成中度污染,而美国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了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认为从空中可能再也无法看到中国的长城,能看到的只有被污染的空气。

  据介绍,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中国各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研究人员称,尽管卫星数据并不精确,但它们能提供中国过去十年来有关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第一手地面估算数据。

  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PM2.5值浓度明显高于西藏、内蒙等人口稀少地区。不过近两年这些地区PM值有下降趋势。

  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由于这种细小颗粒物能够渗入人体肺部组织和血液,带来哮喘、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因此,近几个月来在中国引起了公共安全人士的广泛关注。
 
  当然,卫星测绘与地面数据之间也并非严丝合缝。地面实测数据更为准确。可是,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却能够弥补地面监测基站建设不足所造成空间断层及 信息缺口。同时,卫星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持续稳定的监测,从而便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面对着高涨的舆情,这样的检测手段正是中国决策层所需要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北京大雾污染重 PM10最高浓度达每立方560微克

  PM2.5飙升为多因素导致 城市玻璃幕墙也是帮凶

  钟南山详解PM2.5 可进入肺泡将全面影响人健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以验证广义相对论,该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激光相对论卫星”关键部分为36厘米宽的袖珍“镜球”,由金属钨制成,表面分布着92个洞。发射地点为法属圭亚那发射场,也可称为库鲁航天中心,而“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可携带2.5吨的有效载荷,发射窗口定为2月13日。

  “激光相对论卫星”的在轨工作时,将由地基激光进行反射式跟踪。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的产生源于时空的曲率,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地球的转动将拖带着周围时空一起旋转,将会扰动卫星轨道。虽然广义相对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引力理论,但是如果采用更加精确的测量系统,它可能会出现瑕疵。由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引力探测B”卫星之前去取得了预期轨道变化值的19%,而较早的引力探测器可在10%之内,这说明“引力探测B”卫星遇到了问题。

  因此,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希望“激光相对论卫星”能取得1%的轨道变化精度,这也是该卫星制造方意大利航天局所期待的。由于新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投入使用,欧洲空间局希望看到更多的卫星或者探测器从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织女星”运载火箭将在2014年进行整流罩以及隔热系统的测试,为将来可能出现欧洲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

  同时,“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也能发射一些天文观测或者气象卫星。对此,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认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小型运载火箭之一,“织女星”火箭还是很有希望的,诸如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建造的金牛座运载火箭现在已经陷入困境。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宇航局两次发射失败都与金牛座运载火箭有关,分别为“轨道碳循环观测卫星”与“辉煌”号大气悬浮颗粒物探测卫星。

  “织女星”火箭还可以帮助库鲁发射场完善各级别载荷发射任务,因为欧洲空间局还有推力更强大的阿丽亚娜5 系列火箭,而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也将在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这都将加强库鲁发射场的发射能力,补强欧洲空间技术,同时也可展开全面的竞争。(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超光速事件 实验有漏洞相对论无法撼动

  nasa引力探测B卫星证实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推论

  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 人住得越高或老得越快(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北京时间1月16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2012年1月10日,雾霾笼罩了华北平原,出行困难。据报道,1月10日上午,北京能见度下降至200米,北京机场取消了43个航班,超过80 次航班延误。华北平原的其他省份能见度更低。

  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Aqua)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下了这两幅照片。第一幅照片拍摄于1月13日下午,片片白色的雾和低云完全遮住了地面。这幅照片拍摄之时,风已经开始在北方推动北京的阴霾,但华北平原的其余部分仍然在恶劣的空气笼罩之下。1月14日,当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阴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颗粒物污染,如灰尘,液滴,烟灰。小于10微米的颗粒(PM10)可以进入肺部,并可能导致呼吸问题。北京环境保护局表示,1月10日,PM10的密度达到560微克每立方米空气,。相比之下,美国城市超过空气质量标准时,PM10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50微克。

  阴霾的主要成分不是 PM10 ,而是更细的颗粒,即直径小于2.5 微米的微粒(PM2.5)。PM10可以深入肺部,偶尔会进入血液循环。中国政府目前不检测 PM2.5,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每小时都在Twitters上报告他们的PM2.5测量结果。据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检测,1 月 10 日上午,北京空气中的PM2.5含量超标,但下午跌至较低水平。据悉,北京市环境局将在1 月 23 日前开始测量PM2.5。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全国各地到 2016 年都会将PM2.5监测纳入常规检测。即使监测方法有改进,冬霾仍然很难控制。冬季空气欠佳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逆温层的存在。只要逆温现象仍然存在,近地面的被污染空气就如同被困在口袋里。(德生)

  相关阅读

  北京大雾污染重 PM10最高浓度达每立方560微克

  北京将首次滚动发布 空气质量单站监测实时数据

  组图-回顾2011真实的自然 北京上空出现地震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的红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图像 这是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的红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图像
这是海王星和它的卫星:海卫一(右下方)这是海王星和它的卫星:海卫一(右下方)
这是红外波段拍摄的天王星。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光环,左上角的亮点是天卫五,右侧微弱的亮点是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  这是红外波段拍摄的天王星。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光环,左上角的亮点是天卫五,右侧微弱的亮点是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位于夏威夷群岛上,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最近拍摄了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这两颗巨大的星球似乎在燃烧。

  用肉眼观察,海王星呈现蓝色,而天王星则是蓝绿色。但是加州理工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Mike Brown)此次用的是红外光,他借助凯克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了这些图像。在红外波段观察,这两颗行星呈现一种诡异的红橙色,就像宇宙空间中漂浮的一颗晶莹琥珀正发出光芒。

  在9月18日到20日期间,布朗在自己的TWITTER上相继贴出了这些照片。其中有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海王星云层中的明亮斑纹,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巨行星,其质量比地球大17倍,轨道距离比地球远30倍。这些明亮的条纹是海王星上空的高层云系,这些云层反射大量阳光。海王星是一个狂暴的世界,拥有太阳系中最狂暴的飓风。

  海王星和海卫一

  有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海王星和它最大的卫星——海卫一。这是一颗大个头,其个子几乎相当于地球的卫星——月球的80%。

  海卫一的化学组成非常接近柯伊伯带天体,这是一个围绕太阳系边缘,沿海王星轨道外侧存在的冰雪岩石天体组成的广阔区域。基于这一点,很多天文学家相信海卫一原本是柯伊伯带天体,后来被海王星的引力捕获而成为其卫星。

  布朗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方面,包括柯伊伯带天体以及更加遥远空间中的天体。迄今他已经发现了多颗遥远的矮行星目标,包括在2005年发现个头比冥王星还大的柯伊伯带天体阋神星(Eris)。正是由于那次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大行星的地位并最终在一年后的2006年被正式逐出了大行星的行列。

  在最近进行的这次凯克观测项目中,布朗教授和他的团队更加感兴趣的是海卫一而不是海王星本身。布朗对空间网记者说:“我们正对海卫一进行研究,我们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制作一张粗略的海卫一地表化学物质分布地图。不过海王星实在太显眼了,我们很难忍住不停下来给旁边的这家伙拍张照。”

  天王星的光环

  其它的照片中拍摄了天王星,一颗质量相当于14.5个地球,轨道距离比地球远19倍的庞然大物,但是是在红外波段。尤其是拍摄的照片上突出了这颗行星的光环,这是在1977年才被发现的。

  布朗说:“天王星的光环非常暗弱,也非常粗糙,因此直到很晚才被发现。不过在这一波段上观察,天王星本体就显得很暗,它的光环显得非常明显。”

  在一张天王星的照片上还能看到这颗行星27颗已知卫星中的一颗:天卫五。照片左上方可以看到它在天空中闪闪发光。尽管其大小只及月球的1/7,天卫五可能是整个太阳系中地形最崎岖的星球——它表面拥有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2倍的深谷,以及巨大的扭曲结构和断层,以及其他许多有趣的地质构造。

  同样的,布朗对这颗小卫星的兴趣大过天王星本身。他说:“我们想观察的其实是天卫五,它离天王星很近。不过还是一样的情况,我会忍不住去给天王星拍几张照。”

  布朗说,在天王星照片的右上角,如果仔细看其实这里还有一颗更加暗弱的卫星: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德国的废弃卫星也将坠毁

  随着太阳活动不断增强,人类正在迎来卫星“回家”的高峰。据美国媒体9月25日报道,报废的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坠落地点目前尚不明朗,有科学家称其残骸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4日发表声明称,报废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于美国东部时间23日晚11时23分至24日凌晨1时零9分之间坠入大气层,可能落在加拿大境内。

  NASA研究地球轨道飞行器残骸的首席专家尼古拉斯 约翰逊24日表示,无法确定卫星坠落的具体位置十分正常。“我们不知道(卫星)的进入点在哪儿,不知道残骸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NASA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密切关注各地传来的消息,不过根据卫星最后4.8万公里的飞行轨迹来看,可以肯定其坠毁的地点远离美国西海岸。

  约翰逊指出,每天都有人造卫星的残片进入地球大气层,而“高层大气研究卫星”此次坠落之所以能吸引大众如此多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选为了今年国际防范演习的对象。该委员会由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12国的宇航机构组成,它所举办的年度国际演习旨在增强各国对危险太空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另有之前报道称,报废的德国“伦琴天文卫星”将在10月底或11月初坠落地球,它重2.4吨,在制导系统出故障后于1999年报废,已在太空漫无目的地遨游了12年。NASA专家估计,“伦琴天文卫星”的碎片有30块,总重量估计有1.6吨,其中质量最大的一片可能是卫星的光学系统,坠毁引起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概率是1/2000,比“高层大气研究卫星”高出许多。

  德国宇航中心(DLR)发言人安德烈亚斯 舒茨表示,“伦琴天文卫星”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最大危险是其装载的用于捕捉太空射线的镜片,这些碳纤维强化材料制成的镜片都经过极好的保护处理,应该可以抵御进入大气层时的高温。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空间碎片专家休 刘易斯介绍说,一个飞行器何时进入大气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飞行器进入高层大气时的角度,二是高层大气本身的活动,而这就与太阳活动有关。随着2013年太阳活动最高峰的临近,近两年中可能出现报废卫星“扎堆回家”的现象。

  相关阅读

  报废卫星飞越非洲大陆 加拿大上空火球或为谣言

  卫星砸人概率高属无稽之谈 最危险区域尚未确定

  坠落卫星伤人率不可忽视 太空垃圾威胁与日俱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太空垃圾已严重威胁卫星安全

  科学网(kexue.com)讯近日,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目已达到临界点,相撞的机会大增,并威胁1000个人造卫星的安全。

  50年太空开发给我们头顶的天空留下大量垃圾:火箭推进器残骸、人造卫星碎片、脱落的油漆,甚至一只宇航员的手套。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研人员称,太空垃圾的临界引爆点正在来临。即使不再发射太空飞船,到2055年,由碰撞所产生的新碎片数量将超过落回地球和燃烧掉的碎片总数。与此同时,美国一间非牟利的国家研究所报告说,地球轨道上目前已有2.2万余件可以侦测到的太空垃圾,其中不少是发射导弹后被摧毁的卫星碎片。

  前车之鉴,太空垃圾事件并不是没有发生过。2005年1月17日,南极上空885公里,发生了一起看似偶然的“宇宙交通事故”——一块31年前发射的,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遗弃物,与中国6年前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CZ-4碎片相撞。这是一起典型的太空垃圾“宇宙交通肇事案”。

  解决太空垃圾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又有哪些途径呢?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激光发射器

  从地面或者太空发射激光,将太空垃圾推至离地球更近的轨道,使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加速下落。但是这样创意的缺点在于:成本过高,激光发射装置非常昂贵,而且可以击中的目标有限。

  太空垃圾收集车

  太空垃圾回收车能够在太空轨道指定地点上将将大块太空残骸收集和封装起来,然后运送到离地球比较近的轨道上。这种垃圾收集车还可以收集整块的老火箭残体。但是方案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而且操作也比较复杂。

  金属细丝

  这种方案就是在飞船发射之前,在飞船上面附着一个金属细丝,进入轨道后用它来击落那些碎片。

  定位跟踪

  太空垃圾定位及监视系统还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监视敌方导弹进攻及间谍卫星而建造的跟踪系统。它们能探测到低轨道上10厘米大小和地球同步轨道上1米大小的碎片。

  自杀卫星

  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大,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后进入大气层,与太空垃圾同归于尽。

  空间工友

  由12只空间“垃圾箱”组成,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当太空垃圾飞过时,它的由电脑控制的机械臂会抓住目标,放进“垃圾箱”后将其分割切碎,使其坠入地球大气层燃烧自毁。(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太空垃圾找到解决之道 卫星将其推入大气层销毁 

  国际空间站退役进行"海葬" 以免成为"太空垃圾" 

  2030年太空垃圾将增长三倍 扩散不可逆清理昂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