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嗯……也许……”这只猩猩看起来正在沉思


“让我单独待会”墨尔本动物园的这只狒狒似乎遇到了伤心事


“生活,不要和我谈生活”一只坐在树杆上的人猿悲伤的望向较远的地方
 

  这些图片已经被用在“97%人类”的研究项目中,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红毛猿、大猩猩和狒狒酷似人类面部表情的图片。克桑索普洛斯解释说:“经过 长期拍摄,这些灵长类动物已经知道我拿着相机在拍摄它们,当我出现在它们面前时,它们像人类模特一样改变着自己的姿态来配合我的拍摄。”
 

  克桑索普洛斯说:“当人们看到我拍摄的这些相片时,我希望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自身的缩影,并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有多么的相似。我所做的可以帮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动物。”
 


“消失,这是个人隐私,”这只西部低地大猩猩似乎对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很不耐烦


“需要帮忙吗?”这只猩猩好像正在询问摄影师
 

  住在墨尔本动物园附近并且和工作人员建立了友谊,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得阿瑟最先进入了这个独特的开放式灵长类动物场所。他更喜欢在阴天拍摄,但是要有足够的光可以让他捕捉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
 

  他解释说:“我尽量抓拍这些动物最精彩的瞬间。集中拍摄它们表现出与人类特性相似的图片。” 墨尔本动物园有320种动物,其中包括6种红毛猿,8种猩猩和许多种其它灵长类动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自从1892年这座澳大利亚最早的动物园开放以来,在这里曾发起过保护婆罗洲颦危红毛猿的国际运动,以及 保护刚果受威胁的大猩猩国际运动。这些猿类所依赖的野外生存环境正在以极高的速率被破坏着。它们不会成为人类,也不会拥有人类享有的各种权益。但是它们同 样有感情和感觉,因此,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它们。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摄影师创造力令人无法想象,近日,38岁的天才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利用一些婴儿摄影师常用来拍摄表情的技法拍摄了这些猩猩酷似人类面部表情图片,再加上它们与人类拥有如此多相同基因的事实证据,从而可以显示出人类与其灵长类“兄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近关系。


“嗯……也许……”这只猩猩看起来正在沉思


“让我单独待会”墨尔本动物园的这只狒狒似乎遇到了伤心事


“生活,不要和我谈生活”一只坐在树杆上的人猿悲伤的望向较远的地方

  这些图片已经被用在“97%人类”的研究项目中,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红毛猿、大猩猩和狒狒酷似人类面部表情的图片。克桑索普洛斯解释说:“经过长期拍摄,这些灵长类动物已经知道我拿着相机在拍摄它们,当我出现在它们面前时,它们像人类模特一样改变着自己的姿态来配合我的拍摄。”

  克桑索普洛斯说:“当人们看到我拍摄的这些相片时,我希望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自身的缩影,并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有多么的相似。我所做的可以帮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动物。”


“消失,这是个人隐私,”这只西部低地大猩猩似乎对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很不耐烦


“需要帮忙吗?”这只猩猩好像正在询问摄影师

  住在墨尔本动物园附近并且和工作人员建立了友谊,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得阿瑟最先进入了这个独特的开放式灵长类动物场所。他更喜欢在阴天拍摄,但是要有足够的光可以让他捕捉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

  他解释说:“我尽量抓拍这些动物最精彩的瞬间。集中拍摄它们表现出与人类特性相似的图片。” 墨尔本动物园有320种动物,其中包括6种红毛猿,8种猩猩和许多种其它灵长类动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自从1892年这座澳大利亚最早的动物园开放以来,在这里曾发起过保护婆罗洲颦危红毛猿的国际运动,以及保护刚果受威胁的大猩猩国际运动。这些猿类所依赖的野外生存环境正在以极高的速率被破坏着。它们不会成为人类,也不会拥有人类享有的各种权益。但是它们同样有感情和感觉,因此,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它们。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台湾“中研院”22日发表研究成果,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药物开发。

     台“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团队最近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发现一种名为“肌凝蛋白-II”的分子蛋白扮演关键角色。“中研院”表示,此新发现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

     此研究由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光超及博士生唐弘文所做,成果已在16日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期刊》(EMBO Journal);这项研究结果也被2月份的“自然分子细胞生物学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选为重点报道。

     “细胞自噬”作用是个体细胞遇到生存压力时,会自行发展出包膜吞食或分解入侵的物质,以保全其他正常 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作用与生物发育以及许多人类疾病,例如肿瘤、感染与免疫、心血管疾病、肌肉病变及神经退化性疾病密切相 关,但是仍不清楚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据了解,陈光超以果蝇和人类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胞中“Atg1蛋白质激脢”和“细胞骨架肌 动蛋白”调控细胞自噬的机转。研究团队发现“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为“Atg1蛋白质激脢”的受质,当在果蝇或人类细胞中降低此“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或 “肌凝蛋白-II”的表现量时,都会抑制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太阳风暴将持续数月 人类可能面临全球性灾难
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

  日前,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它将导致地球卫星通讯中断、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天文学家警告指出,在面对较大的太空风暴,人类则变得非常渺小和脆弱,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已得到证实。人类现在应当做好迎接一场全球性灾难。太阳风暴朝向地球释放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将损坏人造卫星、影响航班和手机网络系统,专家称,如果该太空风暴非常强大,甚至能够严重影响股市和全球经济,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由于太阳现已进入最活跃的11-12年的活动周期,来自太阳的干扰和影响将变得更加强烈。太阳带电粒子流将以每秒580英里的速度朝向地球飞驰,这将形成壮观的地面极光现象,并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

  美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埃丁顿(John Beddington)教授说:“太空气候将变得逐渐恶劣,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太空气候之下,但我们并不期望这一平静时期仍能持续。”

  太阳高能粒子流侵袭地球10-20分钟之后将带来人造卫星大范围破坏,地球遭受超强等离子流15-30小时侵袭之后将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太阳等离子流可在地球上形成北极光现象,并在电力线上诱导形成电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无论你是“右派”还是“左撇子”,鹦鹉或许都能够告诉你,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一只手胜过另一只手。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来自16个品种的322只鹦鹉尝试用爪子攫取一个物体——一件玩具或一块食物——的过程(如上图)。由于鸟类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因此它们不能像人类一样直视前方;相反,鸟类不得不将头部转向一侧。然而像人类一样,鹦鹉个体表现出了对一只爪子的强烈偏爱:研究人员注意到,一只“左撇子”鹦鹉会将头转向右侧,从而赋予左眼更佳的视野。它随后会用“左脚”抓住物体,这大概因为用左眼跟踪这只爪子会更为容易。如果早期动物的眼睛像鸟类一样位于头部的两侧,那么它们使用一侧眼睛来抓住物体的需要或许导致了使用右手或左手习惯的进化,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2日消息,狗是人类的朋友,一直以来都与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近日,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彼此之间可相互影响情感。


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

  据国外媒体报道,狗已经具备了某些与人相似的社交技巧。其中一些甚至连人类近亲的黑猩猩都无法学会。葡萄牙波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Porto)的席尔瓦(Karine Silva)博士表示,当主人悲伤的时候,身旁的小狗也会显得很沮丧,这种行为被称为情绪感染。很少有动物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狗却有这样的技能。研究显示,狗的沮丧表现类似人类小孩,它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沮丧。其实,这并非真的难受,而是一种同情性的关心。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狗是从狼中演化出来的新种群,人类与驯服的狼相处了几代后,它们便沾染上了同情心等与人类类似的情感。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训练狗的能力,譬如放牧,帮助残疾人等,这让狗拥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其实人与狗的特殊关系是双向的。人类在宠物死后,也会像失去亲人或朋友一样难受。据宠物保险机构(The Co-operative Pet Insuranc)调查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像是失去了一个家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离去类似一个亲密好友的死亡。

  虽然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人与狗的这种特殊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所蕴含的心理特征还有待研究考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建议设计“标准文字” 用于搜寻外星人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美国和法国科学家近日提出,在寻找外星人之前,人类应该首先测试自己的语言让地球人都能理解。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网站,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他们对候选消息的解码结果以确保这些消息能够被理解。

  美国堪萨斯大学物理学家迪米特拉-安特里等三位外星智能搜寻专家近日在《太空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科学家迈克尔-布斯奇表示,“如果你准备与外星人进行对话,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最好能够拥有让人可理解的东西。”布斯奇此前曾经尝试设计过一种理想中的外星人明信片,但他并没有参与安特里等人最新研究。

  在过去50年中,人类的“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一直在尝试发现外星文明,但该计划仍然主要是依赖于现有天文学观测数据。安特里等科学家们认为,此前发出的一些消息,都太过复杂,而且往往以人类为中心,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甚至都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消息。安特里表示,“先不要考虑发送消息到遥远的星球上,仅仅在地球上,如果我在Mac机上生成一个演示稿,可能在另一台Windows机器上都无法打开。”

  人类发送出去的第一批消息就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阿雷西博消息包括了一幅低分辨率的人类图片,数字1到10,以及用于传输这个消息的射电望远镜的图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法国国际空间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朱莉娅-德玛琳斯表示,“本质上讲,这种消息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很酷,但不是一种真正定向的消息。”

  此后的四组消息分别是1999年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1年的“青少年消息”和2008年的“来自地球的消息”。这些广播消息传向更近的星球,距离地球大约20到69光年之间,人类有希望能够回收任何听到这些消息的外星人的反馈。这些消息主要包含了由公众提交的经典音乐、照片和绘画,体现了凡人情感价值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甚至可能连眼睛和耳朵都没有的外星人来说,这些消息可能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外星人听到我们人类消息的机会,安特里、德玛琳斯以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雅各布-哈克-米斯拉等人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来书写“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中发送的消息。米斯拉表示,“我们的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向外星人发送消息。目前,所有的消息都很乱。如果能够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那将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协议应该包括如下主要要素,消息长度(最初应该保持较短)、信号编码方法(二进制可能是最佳选择)、传送方式(无线电或其他方式)、信息内容(数学、科学或人类文化等)。最基本的思想是,消息要简单明了。米斯拉表示,“我们希望消息不要以人类为中心,确保答复能够最容易理解。”

  这篇论文仅仅是第一步。三位科学家正在努力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准备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思考和设计这种协议。一旦规则制定出来,研究团队将建立一个网站,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均可提交适合这种协议的消息,并相互为对方解码,看是否能够理解每个人提交的消息内容。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夏天这个网站能够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海南岛黎族居民DNA样本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已经移居海南岛。

  据了解,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伴随冰盖体积的增长,海平面下降。这种情况在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中发生逆转,即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在大陆沿海以及海岛地区,海平面的升降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过程很可能对这些地区内史前人类的迁徙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海南岛与大陆的连接与分离就是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过程的例证之一。

  负责这一科研项目的彭旻晟、贺军栋、刘海昕三位科研人员表示,为了探讨这次事件是否在当今海南岛人群的遗传结构中留有相关印记,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他们对来自3个群体的共计285份黎族居民DN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发表的数据,结果显示海南岛人群与广西人群的遗传关系较为密切;来自大陆的近期移民对海南岛人群有着较大贡献。而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人类早期移居海南岛的候选标记全序列测定的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早期移民发生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

  科研人员认为,这个时间范围内,海南岛与大陆处于连接状态,因此提供了人类移居海南岛的有利条件。同时,近期在海南岛的考古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遗迹,时间推测在晚更新世,也对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杨洋 张刚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类沿着一条不断前进的轨迹进化,早期人类在行为上越接近于现代人类,其进化出现得越晚。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家研究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行为的现代性不能作为进化排序标准,而应更多研究行为的变化性。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 出版的《当代考古学》上。
 

  人类起源研究开始于欧洲,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记录,一直被当作早期行为和非欧洲人的对比标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5万至1.2万年前),欧 洲首次出现了智人化石和复杂的石器工具技术,还有雕凿的骨制工具、复杂的投射武器、先进的用火技术、洞穴艺术、珠链和其他个人装饰品。类似的行为普遍存 在,与现代人类非常接近,因此考古学家将这些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证据。
 

  论文作者、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约翰·希认为,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行为的现代性”的证据,认为“现代行为”是智人的品质特征,但也应当研究“行为的变化性”。
 

  几十年来,人类学家以“行为现代性”为标准,将早期的“古代”非洲人和亚洲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进行对比,来解释二者之间在“人类革命”中的差异。 “人类革命”指的是人类从生理到行为上的根本性改变。然而最老的10万年到20万年前的非洲和南亚智人化石,并不能清晰一致证明他们的行为具有现代性。人 类学家并不认可时机、步距等进化方面的指标,但一致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
 

  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证据是在25万年至6000年之前的东非。根据对那些石器工具的制造策略系统地对比研究,约翰·希认为智人的行为在早期和晚期发生 了变化。考古证据显示,智人的工具制造策略从最早开始就一直在变化,尤其是石器工具技术的变化,更解释了工具制造策略随着风险和利益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 更需要切削锋刃、运输效率更高、功能更多的工具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工具。不需要一个“人类革命”来解释这些变化,只要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就 行。
 

  约翰·希认为,从考古角度研究人类起源,将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祖先按照“行为现代性”这一标准排序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仅在智人群体中,行为的变化就涵盖了很大进化范围,理解人类行为的更好途径是在具体的适应策略中研究行为变化的起源。

  (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8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