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阿尔卑斯山夜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浮油、月球“变脸”照榜上有名。
1.阿尔卑斯山夜景
由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于4月晚些时候拍摄,展现了法国-意大利边境一带水域月光闪烁的景象。意大利都灵出现在照片左侧,光线较为集中。位于都灵附近的暗淡灰斑便是被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高峰。
位于照片中底处的便是法国里昂,灯光也较为集中,彰显城市生活的活力。里昂与沿岸的一个小光点连接在一起,这个光点便是港口城市马赛。法国科西嘉岛出现在照片顶部附近,外形好似一个黑块,边缘镶嵌着一道光边。
2.三角州浮油
5月26日公布的一幅伪色照片,展现了像树根一样伸向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仍在持续的“深海地平线”泄油事故喷出的原油逼近海岸,似银一般闪亮。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一颗卫星搭载的热成像设备拍摄,深红色的为植被,浅蓝色的为海水。光滑的浮油表面充当了一面镜子,反射阳光并形成明亮的漩涡。宇航局表示左侧的暗色区域如何形成仍旧是一个未知数,可能由海水流动、盐分变化或者化学分散剂、有机物等物质所致。
3.星系气体喷流
画家的想象图,展现了一个星系中部出现的力量强大的气体喷射景象。这种喷射由绕轨道飞行的物质坠入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所致。与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距离越近,物质承受的引力就越大。其结果是,放射物向外喷出并在附近磁场影响下形成高速喷流。
一项新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能喷流均来自“逆行”黑洞。所谓“逆行”是指黑洞旋转方向与所在星系相反。研究报告作者指出逆向旋转让黑洞与在轨物质之间存在更大空间,进而让磁场拥有更大增长空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这些图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卫星最新捕捉到的礁湖星云绚丽身姿、羽状火山灰云等壮观景象。
1.星云绚丽身姿
在这张欧洲南方天文台4月19日公布的礁湖星云(Lagoon Nebula)照片中,密集的尘埃和气体照亮了新生的恒星。礁湖星云的直径约为100光年,是极少数肉眼能看到的此类星云之一。它里面含有许多炽热的大恒星,这些恒星以其强大的辐射雕琢出这片星云绚丽的身姿。
2.羽状火山灰云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卫星4月17日拍到的照片中,黑色的羽状火山灰云笼罩于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空。照片集中展现了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第二次喷发的壮观景象。这次喷发始于4月14日,由于喷发点位于火山冰冠下面,地质学家认为它可能属于普林尼式喷发和蒸汽式喷发这两种喷发类型,前者是含硅熔岩爆发形成的气体驱使火山灰烟柱直冲云霄,后者则是由炽热熔岩与水接触时产生的羽状蒸汽引起的。
3.恒星形成区
一个名为IC 1795的恒星形成区域照亮了照片的右下角。这张照片由美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于4月16日公布。IC 1795恒星形成区域属于银河系英仙座的一部分,在可见光背景下看上去最暗。不过,气体和尘埃在红外光背景下亮了起来。照片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红外波长,分别来自于尘埃云及里面的炽热的新生恒星。
4.火山灰蜿蜒曲线
在这张由欧洲航天局卫星4月19日拍摄的照片中,灰褐色羽状火山灰向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东南方蜿蜒前行。羽状火山灰的长度达到250英里(约合400公里),在盛行风的影响下飘向欧洲全境,对航空旅行产生严重影响,有科学家担心还会给人体造成危害。
5.威斯康星上空大火球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建筑物上的网络摄像头捕捉到一颗流星划过长空的最后瞬间。这颗流星4月14日在威斯康星州上空形成了一个大火球。它在高层大气中分解,产生震耳欲聋的音爆,无数目击者都能听得到。爆炸发生后,人们找到了许多花生粒大小的碎片,4月20日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质博物馆展出。(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本周的一组太空照片,包括天蝎座星群、狮子座的螺旋星系M66、火星冲沟以及开裂的岩层等。
1.开裂的火星岩层
这幅高清晰卫星照片于2010年4月7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3月1日拍摄。由于受数百年内积累的地震压力影响,火星赤道附近的岩层发生移动并开裂,显得非常混乱。不同岩层的粗纹便于科学家测量每一个断层上的地壳偏移距离。
2.天蝎座星群
在这幅展现天蝎座一星云的照片中,尘埃和气体包围了一个由大质量恒星构成的被称之为“Pismis 24”的星群。巨型恒星产生的辐射让这个星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状。2010年4月1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了这幅可见光照片。通过这幅照片,天文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Pismis 24。这个星群内的恒星质量巨大,每一颗的质量都是太阳的100倍以上。
3.火星冲沟
图片展示的这些冲沟位于火星拉塞尔陨坑内。科学家在2010年3月26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它们似乎可以充当一个证据,证明这颗红色星球表面有液态水流动。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于2008年拍摄。照片中,拉塞尔陨坑内的冲沟突然走到终结而不是形成扇形,这可能说明冲沟是由干燥物质沿下坡流动产生。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冲沟也不断增大。科学家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冲沟由附近水冰季节性融化形成的泥浆(由沙子和液态水构成)沿着陨坑沙丘向下流动所致。
4.CryoSat-2卫星发射
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火破解地球冰的密码。4月8日,欧洲开始其第一次用于研究陆地冰的太空任务,当时图片中这枚搭载欧洲航天局CryoSat-2卫星的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2005年,由于火箭发生故障,最初的CryoSat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坠入大海。CryoSat-2卫星负责对海冰和冰原厚度变化情况进行准确测量以监视其如何回应全球气候变暖。
5.非完美螺旋星系
这幅照片于2010年4月8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照片用惊人的细节展现了狮子座三重星系的“老大”Messier 66非同一般的不对称性。三重星系的成员彼此距离很近,足以产生相互影响。天文学家认为另外两个星系的引力拖拽破坏了M66的螺旋结构。与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其他螺旋星系有所不同的是,M66螺旋臂不对称,中央区域的核心也发生偏移。(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太空探测器最新捕捉的日冕物质抛射和南极冰舌等壮观画面。
1.日冕物质抛射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STEREO飞船摄于2010年2月28日的照片中,太阳表面喷射的物质延伸至大气,形成一幅异常明亮的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壮观画面。美宇航局在3月5日公布了这张照片,照片将STEREO飞船对太阳(橙色)的视角和这艘飞船日冕观测仪拍摄的精彩画面结合在一起。日冕观测仪通过阻滞太阳耀眼光芒,捕捉到稍显暗淡的太阳高层大气即日冕(绿色)的光线。
2.南极冰舌
在这张欧洲航天局本周公布的卫星照片上,一个漂浮的冰舌延伸约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的范围,距离南极洲默茨冰川(Mertz Glacier)很近,与此同时,与卢森堡国土面积相仿的冰山B9B也在附近漂浮。这张照片摄于2007年。据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介绍,2010年2月12日或13日,长60英里(约合97公里)的B9B冰山撞上这个漂浮的冰舌,又产生了一个长48英里(约合78公里)的冰山。
3.炽热气体形成强风
在这种发布于2010年3月3日的合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距离地球最近、也是最明亮的星系之一,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快速膨胀的超大质量黑洞。星系代号为NGC 1068,星系螺旋状的红色物质表示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捕捉到的X射线数据。绿色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光学数据,星系核心处的蓝色代表来自新墨西哥州超大阵列(VLA)望远镜的无线电数据。这张合成照片显示,被吸向超大质量黑洞的炽热气体正在形成强风。强风正以每小时大约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NGC 1068星系中心。
4.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号探测器
在这张艺术想象图中,小轿车大小的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号探测器停留于土星卫星土卫六的表面。“惠更斯”号探测器于2005年在土卫六着陆,在能量耗尽前,向地面发回大约90分钟的土卫六图像。这张想象图就是根据“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制作的,欧洲航天局于2010年3月8日将其公布。
5.火星上反向陨石坑
这张照片看上去仿佛是漂浮于南冰洋上一块奇异的圆形冰山,但事实上它是火星阿拉比亚大陆(Arabia Terra)上的一个陨石坑,随着时间推移由内向外活动。科学家认为,当冲击产生的盆地充满沉淀物,而沉淀物的周围物质慢慢被侵蚀掉的时候,就会形成这种倒转的陨石坑。美宇航局在2010年3月3日公布了这张高清晰伪彩色图,以纪念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所创造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迄今它已收集了100万亿位火星数据。高清晰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于2010年1月捕捉到这张照片,它是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携带的六台科学仪器之一。(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卫星或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的火星奇幻沙丘和太阳盘面狂躁活动等壮观的天文景象。
1.红外天文学的“进化”
这是蛇夫座(Rho Ophiuchi)恒星形成区的四张照片,集中展现了过去25年红外天文学的“进化”。四张图以时间为顺序排列,每一张都是由过去或当前美国参与管理的红外天文台拍摄的:红外线天文卫星(IRAS)、红外线太空天文台(ISO)、2微米全天巡天(2MASS)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红外光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所以,红外处理与分析中心对四张照片进行了假色处理,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理解恒星在蛇夫座的形成过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尘埃温度和构成,以及形成于稠密分子云中的数百颗恒星的不同年龄。
2.火星沙丘
这张最新公布的假色照片看上去就像是一排排锯齿状南极冰山,但实际上描述了火星子午线台地(Terra Meridiani)覆盖亮色基岩的黑沙。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于2006年11月拍到这张照片,当时,火星探测器“机遇”号对子午线台地进行了勘测。黑色山脊的整齐间距表明,沙子被吹到了亮色基岩上,形成了波纹状沙丘。“机遇”号发回的数据显示,与地球上由石英构成的大部分沙子不同,火星黑沙主要由火山玄武岩构成。
3.行星的形成
在这张艺术想象图中,行星正形成于一颗年轻恒星布满尘埃的盘面中。上述一幕就发生在像MWC 419这样的恒星周围。MWC 419是颗蓝色恒星,距离地球大约2100光年,天文学家日前通过安设在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发现了这颗恒星的踪影。利用可阅读近红外光信号的仪器,这个天文学家小组可以测量MWC 419恒星周围5000万英里(约合8046万公里,大概相当于日地距离的一半)内尘埃圆盘的温度。尘埃圆盘的温度差异可能与其化学构成和其他特性有关,这或许会对行星在恒星周围的形成造成影响。
4.斐济巴河三角洲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地球观测者1号”卫星12月18日拍摄的真色照片中,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最大岛屿维提岛附近巴河三角洲(右下角)周围到处是深绿色的红树林。红树林可以帮助保护其附近覆盖广但却脆弱的珊瑚礁(淡蓝色)。红树林扎根于浅浅的海底,经常给予小鱼以无微不至的保护,直至它们能依靠珊瑚礁生活。树根还会捕获河流沉积物和农业径流。河流沉积物会与珊瑚礁争抢生存所需的阳光,而农业径流则会助长有害藻类的生长。作为回报,珊瑚礁会令剧烈冲击海岸的波浪速度减缓下来,从而保护红树林树根免遭巨大涡流的侵袭。
5.狂躁太阳盘面
在这张太阳与日光层天文台(SOHO)于12月22日拍摄的紫外照片上,五个区域的磁场活动使太阳盘面闪耀着亮色斑点。在以可见光看太阳时,其中两个区域类似于“黑色”的太阳黑子。这是太阳与日光层天文台在2009年首次捕捉到太阳上几乎同时发生的剧烈活动。科学家表示,这或许预示着太阳罕见的漫长安静期的结束。(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2月25日报道,夜光云(noctilucent cloud)是指薄暮时分现于地球高纬度地区高空的一种发光且透明的波状云,常呈淡蓝色或银白色,通常认为是夜光云中的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的结果。然而,夜光云近来却神秘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等低纬度地区出现,让科学家们觉得不可思议。
1.芬兰上空夜光云
美宇航局高空冰探测(AIM)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詹姆斯-拉塞尔(James Russell)上周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学会会议上表示:“它们变得更加鲜亮,在低纬度地区出现的频率看上去超过以前。”科学家认为,夜光云低纬度地区现身频率增加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由于地表温度上升,高层大气因二氧化碳集聚而变冷,进而为云的形成产生完美条件。此图是在芬兰拍到的夜光云壮观景象。
2.瑞典上空夜光云
白天,由于夜光云稀薄而分散,一般看不见,只会在薄暮时分才露出真容。此图是在某个夏日夜晚照亮瑞典小镇的夜光云奇景。夜光云处于大气高层,阳光仍能照射到它们,即便地面已经一片漆黑。拉塞尔说:“这些云基本上只存在于太空的边缘地带。它们形成于距地面50英里(约合80公里)高处的狭长带。”
3.匈牙利上空夜光云
夜光云曾经主要现身于北极地区,而今在低纬度地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如这张于2007年6月15日在匈牙利拍到的夜光云照片。据美宇航局科学家拉塞尔介绍,夜光云通常在阴冷干旱的条件下形成:高层大气的温度远远低于零下200华氏度(零下129摄氏度),而空气的干燥度又是撒哈拉沙漠的100万倍。
4.北极上空夜光云
2007年以来,科学家利用高空冰探测卫星记录下从太空看到的夜光云,比如这张于2007年6月11日在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地区上空拍到的夜光云(白色和蓝色)。4天以后,这颗卫星又在匈牙利捕捉到图3提到的夜光云。据高空冰探测卫星项目网站介绍,基于北极季节变化的数据,该卫星发现夜光云的季节性亮相就好比“地球物理学电灯泡”一样突然打开和关闭。
5.太空拍到的夜光云
高纬度地区夜光云(如宇航员在太空拍到的夜光云)的结构类似于低纬度地区夜光云,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高空冰探测卫星项目科学家斯科特贝利称,这一点令人感到“十分吃惊”,因为这两种云是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他表示,通过高空冰探测卫星捕捉到的夜光云数据,科学家对高层大气有了深入了解:“控制这些云的过程极有可能类似于控制地球表面附近云层的过程。”
6.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曼妙轻云
火箭发射等其他一些现象也能为夜光云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此图是航天飞机“奋进”号排出的废气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的低温大气交汇后形成的曼妙轻云。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丹尼尔-马什(Daniel Marsh)介绍,越来越多的夜光云往往在太阳落山时照亮夜空,这是因为在太阳活动强度最大的时候,紫外辐射会令大气水分子分散,从而阻止夜光云的形成。
7.英国上空夜光云
火山喷发会向高层大气喷射水汽,同样可以导致夜光云的形成。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使得全球广大地区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英国画家威廉姆-阿斯克罗夫特(William Ascroft)记录下了这种被认为同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有关的现象,比如这张他在1885年绘制的英国上空的夜光云速写,表现出一种混沌状态。(秋凌)
6.珍珠般悬在天际的土卫五
这幅罕见的照片由“卡西尼”号飞船拍摄,悬在土星环前方的小卫星土卫五就像是一粒珍珠。11月初,绕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欣赏到这一罕见的景象。文中刊登的照片并非“原版”,而是进行了旋转。
“卡西尼”这个名字来源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正是他在1672年发现了土卫五。天文学家2008年宣布,土卫五可能是第一颗已知拥有自身昏暗环系统的卫星。
7.宇宙中圣诞节日景象
借助于哈勃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得以发现这个五彩缤纷的花冠,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送上的一份礼物。这个宇宙花冠照实际上代表一个年轻的星团——R136,所呈现的节日景象位于大麦哲伦云内的一个恒星诞生区。大麦云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
照片中,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花冠环绕在冰蓝色“钻石”周围。这里的“钻石”实际上是一些已知的大质量恒星,其中一些的质量是太阳的100倍。
8.火星沙丘波纹
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于8月拍摄,10月对外公布,展示了穿过“诺克提斯迷宫”的沙丘波纹。“诺克提斯迷宫”是一个平地,被峡谷,槽谷和深坑所分割。在这幅由火星侦察轨道器HiRiSE(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的英文缩写)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浅色层的含铁硫酸盐以及暴露在沙丘地带附近的粘土矿物。这片沙丘位于火星赤道附近。
9.双尾彗星鹿林
照片在2月23日拍摄于弗吉尼亚的仙纳度国家公园,一棵棵红树像边框一样分布在鹿林彗星周围。这颗绿色双尾彗星2月时与地球间的距离达到最低点,此时的距离大约在3800万英里(约合6100万公里)左右。专家们表示,鉴于其近抛物形轨道,鹿林彗星的第一次造访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由于靠近时的角度,鹿林彗星在逐渐接近地球时似乎拥有另一条指向太阳的反彗尾。这颗彗星蒸发的冰中含有氰和二价碳,在太空真空环境下被阳光照射时,两种气体均发出绿光。
10.战神火箭的蒸汽锥
10月,美国宇航局的战神I-X火箭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亚轨道试飞。飞行过程中,火箭上方被一个蒸汽锥环绕。类似这样的“音爆云”会在飞行器达到足以将周围空气冷却的速度时出现,空气中的湿气最终被液化。发射后不久,战神I-X的飞行速度便达到音速的4倍。
此次试飞历时6分钟,耗资4.5亿美元,用于帮助宇航局改进其战神I计划。战神I是下一代太空运输工具,负责搭载“猎户座”乘员舱。它们将取代老化的航天飞机,成为美国向太空运送人员和货物的主要手段。(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宇航局“哈勃”及其他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的双子座流星雨和土卫八“阴阳脸”等壮观景象。
1.流星如鱼叉
在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活动达到顶峰的时候,一颗流星如从天空投向地面的银制鱼叉,穿透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双子座流星比其他的流星速度运行慢,可以在夜空留下一条美丽的长弧。据专家介绍,这或许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休眠彗星的残骸,所以大部分是由遭受日晒的坚硬岩石构成,令其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时间更长。
2.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这是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天空望远镜拍到的“节日礼花”:年轻的“R136”恒星团的新靓照。这个恒星团位于“大麦哲伦云”(Large Magellanic Cloud)内一个动荡的诞生恒星的区域。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卫星。照片中,由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构成的花环将冰冷的蓝色“钻石”团团围住。这些“钻石”其实是已知质量最大的一些恒星,质量是太阳的数百倍。
3.土卫八阴阳脸
土星的卫星土卫八没有阴影:天文学家日前发现,在移冰和暗红色尘埃的联合作用下,所谓的前半球(左图)比相反一侧更暗。最新两项研究或许揭开了一个持续300年之久的谜团——土卫八神秘“阴阳脸”的外观,即一面很暗,另一面很亮。据天文学家介绍,一开始,来自外部来源(可能是另一颗卫星或土星已知最新光环)的陨落尘埃令土卫八的前半球变暗,进而吸收了更多的阳光,温度足以令赤道附近的冰蒸发。蒸发的冰在温度更低、没有尘埃的两极和侧面的半球再次凝结。与此同时,前半球的冰蒸发令表面更暗,引发了一个反馈循环,让土卫八阴阳脸这种反差极大的外形得以保持。
4.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Flame Nebula)的靓照会在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VISTA)即将公布的第一批新照片之列。VISTA望远镜在上周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智利帕拉纳欧洲南方天文台,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用于绘制天空图像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相机重达3吨,能以红外光探测太空。这使得它可以穿透层层尘埃,捕捉正在诞生的恒星,看清过于遥远、温度过低,可见光不能到达地面的天体。
5.原行星盘
在这个最新公布的拼图中,每个布满尘埃的团状物都是猎户座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原行星盘——初生恒星周围正在形成的行星的尘埃环状物。猎户座星云是肉眼所能看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形成区,原因就在于其恒星质量过大,令周围气体温度上升,进而发出光亮。“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猎户座星云持续多年的观测中发现了42个原行星盘,上面就是其中的30个。(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拍摄的彩虹星云以及黑洞喷射高能粒子束等壮观景象。
1.美丽的彩虹星云
在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拍摄的彩虹星云(亦称“艾丽斯星云”)近照中,玫瑰色的雾霭如缕缕青烟,在恒星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虽然有些星云温度很高,可以自己生成光,但像彩虹星云这样温度较低的星云却清晰可见,原因就在于它们散开并反射了附近恒星的光。这些所谓的反射星云通常呈现蓝色,不过,一种不明化学物令彩虹星云的部分区域具有淡红色的色调。
2.巴拉圭森林覆盖的显著变化
这是根据美宇航局“Landsat 5”和“Landsat 7”两颗卫星的数据制作的高清图,图中显示1990年至2000年间巴拉圭森林覆盖的变化情况。图中部分区域突出了长方形田地和狭窄的公路,它们正在改变巴拉卡育自然保护区(Mbaracayú Nature Reserve)的森林覆盖。此图是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的一部分,该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因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巴拉圭的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3%,其中大多数都处于巴拉圭河以东的大西洋森林(完全不同于亚马逊雨林的热带林地),包括巴拉卡育自然保护区周围森林。
3.黑洞喷射高能粒子束
在这幅艺术想象图中,从黑洞(左)喷射而出的高能粒子束将附近星系的恒星点亮。两项根据欧洲南方天文台数据实施的最新研究表明,活跃的黑洞HE0450-2958通过“制服”附近的星系,引发快速的恒星形成过程,以此创建自己未来的家园。天文学家认为,多数质量很大的星系中央都有超大质量黑洞,虽然他们尚不确定星系和黑洞哪个最先出现。HE0450-2958黑洞没有自己的寄主星系。不过,这个黑洞的喷射物不断向附近的伴星系提供能量,该星系正以每年大约350个太阳的速度形成恒星,是普通星系形成恒星速度的100倍。天文学家认为,HE0450-2958黑洞最终会与附近的星系合二为一,创造一个成熟的星系,而黑洞就在其中央位置。
4.云现弧形洞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Terra卫星拍摄的最新照片中,英属南桑威奇群岛在大西洋上空的云雾中形成了V形“航迹”,看上去就像是在平静的海面上行进的舰艇一样。随着大风从每座小岛周围刮过,空气会形成波,气波温度在山峰下降,在海槽升高,使得云在山峰形成,在海槽则不会,从而产生了我们从图中看到的云中出现弧形洞的景象。
5.“Terzan 5”星团闪耀
天文学家日前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到了“Terzan 5”星团的最新照片。“Terzan 5”星团极不寻常,可能是个初生的原星系,很久以前与银河系合并。这个“未发育完全”的矮星系现在是银河系核球(galactic bulge)的一部分。所谓的银河系核球是指一个由银河系中心恒星和气体构成的稠密区域。(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7日消息,据美国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近期拍摄的一组太空图片,其中既有蓝“蟹”,也有“太阳海啸”,从中你可以看到太空其实很精彩。
1.蟹状星云
这幅有关蟹状星云的新图片是太空合作的产物。图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美国宇航局表示,蟹状星云是距地球6000光年的一颗恒星爆炸残余。由于威力巨大,人们在公元1054年就发现了这场大爆炸。
“斯皮策”捕捉的红外线和“哈勃”捕捉的可见光,为蟹状星云不断扩张的碎片云增添了紫色和红色。与此同时,“钱德拉”的X射线观测则帮助天文学家了解来自这颗已死恒星核心——也被称之为白矮星——的高能粒子(图中蓝色区域)。
2.阳光照射蓝色地球
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展现了阳光照射蓝色地球的景象。自11月18日以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便与这个轨道前哨呈对接状态,以执行升级部件安装任务,同时为安装一个名为“宁静”的新太空舱做准备。空间站的新节点舱将于2010年2月搭乘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用于放置生命支持设备以及一个7窗圆屋顶形观测舱。
3.星系半人马座A附近的不透明尘埃带
天文学家就像是一个星系验尸官,他们“切开”星系半人马座A附近的不透明尘埃带,查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在“吃”些什么。据科学家推测,覆盖半人马座A中部的尘埃带可能是一个较小螺旋星系的残余。这个螺旋星系在2亿至7亿年前被其它天体吞噬。
位于智利拉西拉的欧洲南部天文台拍摄的近红外照片捕捉到最清晰的尘埃带背后景象——一个由星团构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符合一个星系与另一个更大星系合并后可能呈现景象的预测。
4.宇宙“托儿所”内部景象
这幅图片并不是摇滚乐队“刺脊”的新专辑封面,而是画家创作的想象图,展示了一个宇宙“托儿所”内部可能呈现的景象。所说的“托儿所”是指一个恒星形成区,旋转的尘埃和气体云孕育出一颗颗恒星。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最近获取的数据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年轻褐矮星,它就隐藏在一个茧状尘云内部深处。褐矮星也被称之为“失败的恒星”,它们的亮度和温度均低于常规恒星。研究新发现的最年轻褐矮星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褐矮星如何形成以及为何无法进化成它们的兄弟姐妹那样,拥有亮度更高、质量更大这些特征。
5.太阳海啸
首次捕捉到太阳上泛起巨大波浪的三维图像的天文学家表示,“太阳海啸”真实存在。在这些于1996年拍摄的太阳照片中,太阳物理学家第一次发现有关巨浪存在的证据,但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一发现就足以证明预测中任何规模的“太阳海啸”真实存在。
现在,两艘STEREO(日地关系天文台的英文缩写)飞船最终拍摄到空前的“太阳海啸”景象。据悉,这场“海啸”由2月的一场太阳黑子爆发所致。巨浪高度超过6.2万英里(约合10万公里),以每小时56万英里(约合90.1万公里)的速度向外移动,所携带能量相当于2400兆吨TNT炸药爆炸产生的威力。(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