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试着想想这样的场景:早上和老婆大打出手、到公司又和同事恶语相向、下班回家又撞了车。发生这些恼火的事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吗?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脑部感染寄生虫才改变了你的行为?

  听起来很恶心,不过事实如此:脑部感染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寄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令人感到恶心———这些生物侵入宿主机体后,在宿主体内生活,以宿主的组织为食。

  在这些寄生生物中,有一些格外奇异和恐怖。他们不仅蚕食着宿主的身体,而且劫持了宿主的大脑,使宿主的行为方式改变而更符合这些寄生生物的需求。

  已知能改变宿主思维的寄生生物有几百种。幸运的是,它们大多数只寄生在昆虫身上。

  比如虫草,这是一种真菌,在其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特定阶段时,会“命令”宿主攀爬到更高的地方,像一片高大的草叶上。而且宿主爬到高处后,就把自己紧紧贴在那里死去。然后,昆虫的尸体上会慢慢长出真菌的子实体,最后真菌的孢子会散落下来。真菌“命令”昆虫爬到高处,是为了把自己的后代传播得更远。

  每种真菌只会攻击一到两种特定的宿主物种,以后就会长出各种形状的虫草,很多品种很美,恐怖的美。

  金线虫选择食草动物作为宿主,它们会驱使宿主往水里跳。宿主淹死后释放出金线虫的后代,新一轮的劫杀行动又开始了。吸虫类寄生虫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后,会让淡水螺爬到更明显的地方,容易被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吃掉,这样这些寄生虫就自然进入其下一个宿主体内。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它对宿主行为变化的影响可能是最微妙的:感染老鼠后,刚地弓形虫选择性地攻击老鼠的杏仁核,老鼠就不再害怕它的主要天敌———猫。而且,受弓形虫影响的老鼠还会追寻猫尿的气味。

  有趣的是,弓形虫不会影响老鼠对其他物体的恐惧:老鼠还是会害怕开放的空间,也能学会躲避点击。被弓形虫寄生后,老鼠唯一不再害怕的恐惧对象就是最爱吃老鼠的猫。不过,要知道猫可是弓形虫最喜爱的宿主,老鼠为何发生这样的改变就容易理解了。

  弓形虫引人注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大多数影响宿主行为的寄生生物不同,弓形虫不仅感染具有高度复杂神经系统的哺乳动物,它甚至可能影响人类。放心,它不会让我们爱上猫尿的味道,但可以通过某种和杏仁体有关的方式干扰我们的脑电活动。

  感染弓形虫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过敏症,也更愿意从事冒险活动。最新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既然感染弓形虫让我们的脑子更糟。你可能想问:某个人怎么会受到感染呢,这么奇怪的事情肯定很少见,对不对?

  很不幸,答案刚好相反。20%到60%的美国人已经被弓形虫感染。一朝感染,终生相伴。

  很难解释弓形虫为什么会和改变老鼠一样改变我们人类。这个问题可能无解,因为人类很少会被猫吃掉,除了非洲狮、印度豹那样的大猫。很可能是误伤,入侵的弓形虫折磨我们是因为错以为我们是比老鼠更可口的猫粮。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比老鼠幸运多了:只是脑子里住了些寄生虫,而不是被什么东西扑上来吞掉,一命呜呼。(魏天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鼻子”从何而来,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爹娘给的。但在很久以前,古人是没有“鼻”字的。表示“鼻子”的字竟然是自己的“自”。

在象形文字中,在甲骨文、金文的考证中,古今专家公认“自”字就是一个画出来的鼻子。事实证明,“自”字原来就当“鼻”字用。

现在我们用手势说话时,在表示“我”的意思时,还常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古人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鼻子讲解的“自”字逐渐有了代词“我”的意思。所以在古代,“自”字既是“鼻子”又是“我”。

这样用起来,既不方便又有点乱,人们便在“自”字的下面加个“畀”字,表示“鼻子”。与“自我”的“自”字有了区别。《说文》中说:“自,鼻也。”又说:“自,读若鼻。”由此可见,“自”“鼻”两字,虽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了分工,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读音仍然相同。

“鼻”,是会意字,从自,从畀。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形符,义为“基准点”。“畀”字从田从丌,“田”是间隔有序的田块,“丌”读“基”,是“基础”、“底座”的意思。古人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鼻子”就是人身上的基准点,也叫“夏至点”,是正中心的意思。

“鼻”字从出生之日起,除了“嗅觉”及“呼吸”的本意外,又还原成了“自”字,繁衍出了“自从”“自始至终”等词语,也赋予了“开始”、“创始”之意。

《说文》曰:“鼻,主臭者也。”《荀子·荣辱》亦曰:“鼻辨芬芳腥臊。”这里的“鼻”都是指“嗅觉”。《老子》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还有《白虎通》中:“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这里的“鼻”当“呼吸”讲。“呼吸”也好,“嗅觉”也罢,这都是鼻子的本职和本义。

《方言十三》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汉·扬雄传》也记载:“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两段话中,“鼻”是第一、开始、创始之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鼻祖”。这是“鼻”字的引申之义。正如《说文解字》中说的“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鼻”字来源于“自我”,又回归“自我”,还跳出了“鼻”字单一所指的圈子,有了引申之意。可见汉语言文字是变化多端、博大精深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3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宫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振国和研究生张海英的来信,就中国湿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呼吁加大对中国湿地的保护。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中国的自然湿地消失的速度要比我们担心的更快。经过统计,我们发现1978至2008年期间,中国湿地消失了33%之多。其中有55%为内陆沼泽,很多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土地开垦占到总损失的70%以上。
中国政府不断规划新自然保护区和启动湿地保护工程,使得情况正在改善。但阻止湿地消失仍需更多努力,应该对一些重要湿地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将湿地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并立法保护湿地。(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日本强震所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侵入内陆数公里,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

  英国广播公司15日援引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灾害部门负责人罗杰·米松的话报道,日本东北部强震所触发海啸与公元869年仙台市附近一次海啸有不少相似处。

  大约10年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蓑浦厚治(音译)所率团队研究仙台和相马附近沿海平原沉积物,发现不少869年海啸的痕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那次海啸由8.3级海底地震触发,侵入内陆超过4公里。他们还推断,这一地区过去3000年间共发生3次同等规模的海啸。

  这次地震里氏9级,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淹没陆地范围尚无准确统计。媒体报道显示,海水侵入内陆至少数公里,有媒体称达10公里。

  米松认为,时隔千年的两次海啸规模类似,“难以想象这一地区遭遇更大规模的地震”。

  谈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地球物理学研究员莉萨·麦克尼尔说:“我们从20世纪开始用测震仪记录地震数据。要了解在那以前的(地震及海啸)事件,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法,一种是利用历史记载,另一种是经由地质记录。”

  “我们可以寻找海啸证据,或寻找陆地板块上下剧烈移动的证据,”她说,“一些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流动可能由地震引发,可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麦克尼尔说,由于地质数据和历史记载有限,估算古代地震震级不是容易事。一般而言,地震震级与海啸规模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即震级高不一定会导致海啸严重,震级低未必致使海啸可以忽略。震源深浅、海岸线形状、海底地貌等因素会影响海啸规模。

  研究人员提醒,尽管这次海啸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但人们不应认为地震能量已经释放、今后一段时期会相对平静。(杨舒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泰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3月15日发表声明称,考虑日本核泄漏致辐射污染,泰国将对从日本进口的食品进行随机检测,以防被污染的食品进入泰国境内。

  泰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人当天表示,“我们将对从日本进口的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进行优先检测”,并透露泰国政府将敦促国内食品进口商避免或尽量减少从日本进口诸如肉类、乳制品、海产品等食物。

  这位官员称,“我们对日本遭受这一巨大灾难表示同情,但泰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泰国政府已做好准备加强安全措施,必要时将对所有从日本进口的食物进行检测。

  据悉,目前约有4.5万日本人居住在泰国曼谷、清迈、春武里以及罗永府等城市。(陈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月14日上午10点,江苏文艺广播的主持人刘璐在途径南京市中山东路时,发现沿线的梧桐树被系上了绿丝带,不禁一阵感动。这是南京市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南京梧桐树被砍伐、移走的无声诉求。网友们称绿色丝带为“免砍丝带”。

  南京政府方面证实,因修建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而被移走的这些梧桐树,基本没有可能在地铁修建完成后,重回故土。本次被移植的梧桐树约达900棵左右。

  南京市民自发护树

  绿丝带运动的发起人屠荃瑰(化名)小姐告诉记者,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梧桐树是南京的象征,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不希望南京的梧桐树被砍伐。她希望能为家乡的树尽一些绵薄之力,即使也许是微不足道。

  “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我的家人、朋友、网友们都加入进来,我们没有其他的目的,我们也阻止不了梧桐树被砍伐、移走,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人民都知道,南京市民是爱护家乡的树木的。”她说。

  3月首周,南京市长江路沿途两侧的梧桐树开始被锯,原因是南京地铁三号线在建,工地围挡范围内的梧桐树均将被移走。3月4日,临近南京总统府遗址的长江路和太平北路路口的两株粗大梧桐树的树枝已被全部剪光。太平北路在中山东路跟长江路交接的一段,路西侧的树则需全部移走。据南京网民称:太平北路的梧桐树已基本被“铲平”。

  南京梧桐树遭砍伐、移植后,南京市民纷纷在网上控诉地铁修建对绿化的破坏。著名足球解说员、南京人黄健翔甚至在自己的微博说,试探性地询问申请合法游行示威,以“抗议砍梧桐树”,24小时不到,此条微博被转发7000次以上,网友评论近4000个。

  官员上微博争辩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德生强调:不是砍伐,是移植!

  对于南京市民及网民将梧桐树移植误认为是“砍伐”,一位南京城管局系统内的官员表示,南京政府方面对民众的误解与愤怒表示理解,“但我们不认为这是南京市民与南京政府修建地铁之间的矛盾,民众的情绪是一种对南京梧桐树以及南京文化的关爱。”该官员说,“我也是南京人,我对南京的梧桐树也有感情。”

  另外,南京政府官员也注册了微博,试图在网上明正视听。“我们和黄健翔也做了沟通,我们认为把事情说清楚,相信他也能理解”。不过,该官员的说辞,记者未从黄健翔方面得到证实。

  从微博上评论来看,至少目前,官方的解释并没有引起网民的重视与认同。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徐少林告诉记者,本番梧桐移植,是因为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的修建,他认为,惹恼南京市民的根本在于两个地铁站口,一个在南京市图书馆前,一个在江南织造局(音)前,“这里都是南京的标志性地段,这里的梧桐树不见了,市民当然不乐意”。

  “我也注意到,有些网上梧桐被修剪的照片刺伤了南京市民,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砍伐,为了移植搬运,必须将树的枝桠剪去。”对于网上被热议的一些关于梧桐树枝桠突兀的照片,徐少林如是称。

  因南京地铁修建,本次被移植的梧桐树约达900棵左右。

  移走的树不会再回来

  记者注意到,网民关心的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在地铁修建完成后,因修地铁而移植梧桐树是否会回来。在采访中,记者被南京政府方面告知:“可能性不大”。

  屠荃瑰告诉记者,她清晰地记得南京此前在修建地铁二号线时,也含糊其辞地表示,二号线建成后,被移走的梧桐树将会被移植回来。“可是,树呢?到现在连影子也没看见。”

  据介绍,被移植的梧桐树将移植到南京的郊区,但具体在何处,记者未被明晰告知。被移走的梧桐树具体生长环境如何,政府给予的养护费一年几何,截至发稿,亦未获得明确回答。

  徐少林告诉记者,“南京老城区,其实梧桐树的生长环境未必多好,地下网管线很多,地面又是密封的水泥地,并不是利于梧桐树生长的最佳环境。从科学的角度说,行道树选取树龄10年—15年的最为宜。”徐少林颇有无奈地告诉记者,“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被网民骂,但事实就是这样。”

  受访的政府官员表示对民愤可以理解,在高度认可南京市民热爱家乡的感情的同时,也检讨了政府方面的不足。“如果地铁施工方和绿化部门可以沟通得更充分,在移植树木前,先让市民有知情权,想必网上的骂声也就不会这么多了。”

  至于因地铁修建而被移植的梧桐树,其移植过程中的施工主体为哪家公司,有无招标,招标费几何?记者于3月14日下午多次拨打可以回答该问题的城管局绿化处和园林局的电话,不过要么是无人接听,要么是负责人在开会。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地铁修建完成,即使政府重新种上新的梧桐树或其他树种,但南京市民所熟悉的那种交错着、可遮盖全部行道的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再也看不到了。(仇子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吃碘盐能防辐射吗

  需备地震急救包吗

  安全三角区管用吗

  专家解读微博热门话题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这几天,关于这场地震的消息在网上密集传播,地震发生后的逃生知识再次被大家提及。在新浪、腾讯微博上,不少博友提出了非常多的逃生避难建议。其中,准备地震急救包、安全三角区、防辐射吃碘盐这三个话题传得最多。那么,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博友建议:吃碘盐能帮我们防辐射

  实话实说:受到辐射才能吃碘药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2日宣布,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此后,如何防辐射,成为众多博友的热议话题。微博上传言,吃碘盐、提前吃碘药能有效保护我们不被核辐射危害。对此,浙医一院职业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高慎永提醒:“千万不要盲目购买碘盐、碘药服用。”

  “日本地震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核辐射。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高慎永主任医师说道。

  他说:“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吃碘药也必须在受到污染危害之后,一天一次,每次一颗碘化钾。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危害。”

  而在新浪微博上,@科学松鼠会也提醒博友:“普通民房虽无法保持微正压,但紧闭门窗仍能避免部分放射性微尘进入。若身处放射性区域,进入室内后可将外套外裤集中放置,然后使用清洁水源冲洗身体。冲洗法可去除核沾染物,当然必须保证冲洗水源没被污染。勤洗手,避免内照射也是关键。”

  博友建议:每家备一个地震急救包

  实话实说:最好有,没地震也可防其他灾难

  3月11日15:37,在新浪微博上,@全球时尚发了一条微博:“日本家庭地震急救包最重要的6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比较高级的还有:收音机、哨子、维生素片、存折、保温毯、手机等。”

  在某购物网站上,这几天,关于地震急救包的销量一路高涨,平均300元左右的急救包,最多的商家一天能卖出40多套。有博友表示,这种应急箱很多日本家庭都有预备。

  “日本由于地震频发,防灾意识深入人心,周全的防震设备和日常防震训练,让人们在地震真正来临时能做到镇定有序,不慌不乱。”浙江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叶建青说,“我们一直在教市民们做防震训练,其实最主要是培养和加强我们每一个人的防震意识。比如这种在日本常见的地震急救包,在我们中国的家庭中很少见,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

  他建议,地震急救包每个家庭最好备一个,就算不是防地震,也可以预防其他突发事故和灾难。

  博友建议:地震时最好躲在安全三角区

  实话实说:不一定,要看当时所处环境

  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叫生命三角。

  “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知道有这么一个区域,但是对于这个区域的认识却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外墙的三角区就不能躲、易动的家具三角区也不能躲。”叶处长提醒说。

  “为什么这些地方不能躲?因为外墙很容易遭到地震的破坏而脱落,而易动的家具会受到地震的晃动,躲这些三角区里反而让自己更危险。”他解释说。

  叶建青处长建议,地震发生时,如果没法逃离,最好选择大而坚实的物体,蜷缩卧倒在它的一侧,这样,屋顶的重力被这些物体抵消很大一部分,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就会小很多,才有很大机会存活下来。

  “不过,躲在地震三角区也要分情况。地震波动分两种,先是P波,引发上下震动;过一段时间,S波到达,才会左右晃动。上下晃动的时候,最好躲进三角区暂时避险,有时间能疏散的,就应该立即疏散到大街、广场等空旷的环境去,千万不要一直待在三角区。”叶处长再次提醒。(夏佳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马卡良231星系核区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环境的示意图

  人们一般认为大质量星系的核心部位往往隐藏着超大质量的黑洞,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这种超大质量黑洞似乎像是儿童剧“芝麻街”里面的甜怪饼,甜怪饼会不断的说:“我要吃饼干!”而黑洞则会对身边的物质来者不拒,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来不及“吞吃”而引发物质的大规模抛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一个遥远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巨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这种物质流太过强大,甚至将物质都带离了黑洞附近空间,导致它无法继续积聚更多物质而保持生长,同时也让星系本身无法进行新生恒星的孕育,因为新生恒星的诞生需要大量的星际尘埃气体。

  “这可真是这个星系的最后一口气,”塞尔万·维莱克斯(Sylvain Veilleux)说。他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是这一研究的参与者。“看起来这个黑洞正把自己下一顿要吃的大餐往外扔呢!”

  对超大质量黑洞的研究

  这个星系名为马卡良231(简写成Mrk 231)。这是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的遥远星系,位于大熊座方向。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双子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详细观测。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计算结果显示马卡良231质量约为银河系的三倍。它拥有一个中央黑洞,其质量约为1000万倍太阳质量。这大约相当于我们银河系核心黑洞质量的三倍。

  马卡良231星系目前正处于和另一个星系完成合并的最后阶段,这导致其中央黑洞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星际尘埃和气体。黑洞开始“贪婪的”吞噬这些物质。但由于太过剧烈和拥挤,高速落入黑洞视界的物质终于爆发,形成一个类星体。类星体是从黑洞周围发出超强辐射的天体,事实上它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

  此次的最新观测揭示了这个黑洞的胃口有多么惊人。研究人员吃惊的发现从其星系核心区域向外发出的气体和尘埃喷流至少延伸到了8000光年开外的地方,并且各个方向都有。这些物质喷流的运动时速超过220万英里(350万公里)。而实现这样惊人的加速,所依靠的正是中央的类星体,以及驱动这个类星体的超大质量黑洞。

  研究小组将把有关此次观测的论文发表在3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红色的死亡星系

  这样超大规模的物质丢失正让马卡良231星系的核区物质迅速耗尽,而这将对星系的演化产生严重影响。

  “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这样的物质流失,新生恒星的形成以及黑洞的继续生长将被终结。”论文合作者大卫·普克(David Rupke)说,他来自田纳西州罗兹学院。(Rhodes College)

  由于星际尘埃和气体的迅速减少,类星体将逐渐暗淡,而新生恒星的诞生进程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后,马卡良231星系将成为一个仅有老年恒星组成的“红色的死亡星系”。因为恒星演化后期表面温度会降低,其颜色也会相应变得偏红。

  尽管你可能会认为马卡良231星系的“饮食习惯”太过极端,不过天文学家们表示这可能并非特例,而星系的命运也是一样。

  维莱克斯说:“我们透过大型望远镜看到越来越远的宇宙深处,这就相当于看到越来越久远的过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大量的这种类星体,而几乎所有这些类星体似乎都经历过这样的大规模物质抛射事件。”(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合影

核心提示:12日下午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就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对话。在两岸进行经贸合作密切的大环境下,两岸文化协会也在会上达成了在华举行国际性文化创意大赛等文化产业的合作意向,并呼吁两岸企业共同参与大赛。

以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

3月12日下午4点,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在北京北辰五洲皇冠假日酒店进行了两岸文化产业的对话。对话意在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发展、合作,促进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与政府政策连结,进而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会上表示:“此论坛意在能够和海外加强合作,希望互成协作关系。两岸在协会层面有务实对接;社会组织层面直接和企业连接,通过合作和协作,能够造成两岸在一些项目、具体企业合作上的联手推进。”

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丁守中也表示“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台湾大陆一起合作,抢占世界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范围广,电子书、电子纸,线上游戏,动漫,服装、餐饮、出版等都包含在内。我们希望通过拜会这些企业,听取各方意见,能及早安排相关事宜。”

望在华举行国际性文化创意奖项

对于此次文创方面的交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说,“我们会把许先生给我们的意见和文化部做过沟通,争取五月份论坛时,将台湾创意产业协会作为协办单位,‘枝蔓’出一个由企业参与的更为务实的论坛。”

对于此丁理事长表示支持:“协会可以促使台湾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搭建平台和桥梁。”

台湾副理事长是乔培伟也提出,在“十二·五”发展方向中,要推动新兴产业,比如设计产业。“比如西德有非常有名的年度奖的例子,产品涵盖各个领域,鼓励设计人参与各个不同产品的开发”。他说,世界工厂就是替别人代工,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中国大陆企业、台湾企业,应该在全球发展自己的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详细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论坛:“这个论坛在蒙特利尔注册,在中国大陆举办,它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专业的文化产业交流论坛,由联合国机构和国际上各种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参加,发布全球文化产业的年度信息,是联合国重要报告的发布平台,每年都会出一本国际文化产业蓝皮书。”

丁守中理事长:台湾企业参与赛事有许多借鉴

凤凰网文化:这次希望达成合作的设计大赛希望有一些两岸的企业来参加,我想了解在台湾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案例,作为这次合作的借鉴和示范?

丁守中:太多了。我最近跟连战先生参加了一些两岸经济论坛、两岸农业论坛,每一个特定的论坛都集中在每个特定领域里。比如说旅游、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农产品两岸的行销,渔业的合作,它都是有重点性的。这类的论坛经验都太多了。我们也办过两岸钢铁研究、两岸汽车研究、两岸地震工程、两岸海洋科技、两岸生物科技的论坛。这个我们有太多经验了,能够让“产官学研”,在政策面,在法律面,在实质筹资的开发面、在产业的先进技术面都有规划。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合影

核心提示:12日下午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就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对话。在两岸进行经贸合作密切的大环境下,两岸文化协会也在会上达成了在华举行国际性文化创意大赛等文化产业的合作意向,并呼吁两岸企业共同参与大赛。

以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

3月12日下午4点,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在北京北辰五洲皇冠假日酒店进行了两岸文化产业的对话。对话意在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发展、合作,促进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与政府政策连结,进而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会上表示:“此论坛意在能够和海外加强合作,希望互成协作关系。两岸在协会层面有务实对接;社会组织层面直接和企业连接,通过合作和协作,能够造成两岸在一些项目、具体企业合作上的联手推进。”

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丁守中也表示“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台湾大陆一起合作,抢占世界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范围广,电子书、电子纸,线上游戏,动漫,服装、餐饮、出版等都包含在内。我们希望通过拜会这些企业,听取各方意见,能及早安排相关事宜。”

望在华举行国际性文化创意奖项

对于此次文创方面的交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说,“我们会把许先生给我们的意见和文化部做过沟通,争取五月份论坛时,将台湾创意产业协会作为协办单位,‘枝蔓’出一个由企业参与的更为务实的论坛。”

对于此丁理事长表示支持:“协会可以促使台湾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搭建平台和桥梁。”

台湾副理事长是乔培伟也提出,在“十二·五”发展方向中,要推动新兴产业,比如设计产业。“比如西德有非常有名的年度奖的例子,产品涵盖各个领域,鼓励设计人参与各个不同产品的开发”。他说,世界工厂就是替别人代工,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中国大陆企业、台湾企业,应该在全球发展自己的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详细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论坛:“这个论坛在蒙特利尔注册,在中国大陆举办,它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专业的文化产业交流论坛,由联合国机构和国际上各种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参加,发布全球文化产业的年度信息,是联合国重要报告的发布平台,每年都会出一本国际文化产业蓝皮书。”

丁守中理事长:台湾企业参与赛事有许多借鉴

凤凰网文化:这次希望达成合作的设计大赛希望有一些两岸的企业来参加,我想了解在台湾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案例,作为这次合作的借鉴和示范?

丁守中:太多了。我最近跟连战先生参加了一些两岸经济论坛、两岸农业论坛,每一个特定的论坛都集中在每个特定领域里。比如说旅游、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农产品两岸的行销,渔业的合作,它都是有重点性的。这类的论坛经验都太多了。我们也办过两岸钢铁研究、两岸汽车研究、两岸地震工程、两岸海洋科技、两岸生物科技的论坛。这个我们有太多经验了,能够让“产官学研”,在政策面,在法律面,在实质筹资的开发面、在产业的先进技术面都有规划。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46 页,共 6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