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植入大脑中,记录下神经活动信号,再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记忆果冻”。只要将这种“果冻”植入人体,我们的大脑就可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记忆。这意味着,到那时候,学生将不再为记不住教科书上的东西而伤神了,法官和律师们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记住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了。记忆果冻真有这么神奇吗?
“记忆果冻”
是什么样子
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软软的、滑滑的
所谓的“记忆果冻”并不是真正的果冻,而是一种新型的存储器,利用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而成,外形上软软的、滑滑的,很像超市里卖的果冻。因为特殊的形态、材质,记忆果冻在潮湿的环境中仍可正常工作,因此有望将它植入人体,与细胞、酶等共同作用,形成特殊的记忆装置。也就是说,记忆果冻实际上是一块可以植入体内的电子芯片。
怎样将“记忆果冻”植入人体呢?答案很简单——和植入电子芯片差不多。
现在很多城市都推出给宠物狗植入电子芯片的业务,芯片中储存了宠物主人的信息,一旦狗狗走失,扫描电子芯片后,就可联系上主人。
在人体内植入芯片也已成为事实。这些超微型的芯片往往只有米粒大小,被植入人体后,就好像长在身上的身份证,记载着携带者的基本信息。把电子芯片植入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体内,当他们发病,神志不清无力回答医生问题时,只要扫描芯片,医生就可迅速了解病史,展开抢救。而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又可以迅速找到芯片携带者身处何方,对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芯片植入甚至可以帮助残疾人料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植入芯片,获取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根据大脑运动皮层不同区域的兴奋状态辨别这些信号,将其传导到电脑控制系统中,患者在电脑控制下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看来,电子芯片植入人体是可行的,但大多数植入的芯片只是一个防伪条形码,一刷就证明了携带者的身份。记忆果冻则不同,它像一个大容量的U盘,存储了丰富的信息,直接植入人体,增加我们的记忆。也就是说,它不是被动记录,而是存储后积极地参与整个大脑的活动。
如果说记忆果冻是一只U盘,那么它的USB插口在哪呢?
记忆果冻
它的USB插口在哪
脑科医生:目前还没人能找到
既然是增加记忆,记忆果冻必然是利用大脑的机能,那么它是直接植入大脑中吗?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直接将芯片植入大脑了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李箕君告诉记者:“就现有技术来看,这可能还是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大脑中有1010-1012个神经元。可以说,在对大脑开发利用的很多方面仍是未知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家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一领域的难题。”对人脑是否可以成为记忆果冻的载体,李箕君表示了怀疑。
记者翻查资料后发现科学家一直都致力于在人脑中植入芯片。早在1874年,科学家就曾想把一副电极植入一名大脑被瘤体侵蚀殆尽的妇人头里,不幸的是实验失败了。但后来这种方法被证明可行,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的方式,科学家使一名盲人重享光明。
2005年,美国科学家在一名四肢瘫痪、声带麻痹的女病人大脑中成功植入了一枚4毫米见方的电子芯片。芯片被植入患者脑部的运动皮层区,患者想行动时,芯片上比头发丝还细的电子传感器就记录下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辨别出大致的意思,再将信号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中,转换成电子装置可以执行的命令,从而帮助患者完成简单动作。也就是说,借助大脑中的芯片,残疾患者只要想想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据了解,科学家通过模仿人类大脑海马体,这一形成记忆的关键部位,已经研制出了记忆植入体的原型。理论上说,这种电子芯片就像U盘一样,只要插入大脑中,就可以将记忆一并植入人脑了。
记忆果冻会让大脑“下岗”吗
计算机专家:人脑仍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
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高阳老师,他认为尽管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实现直接移植记忆,但记忆果冻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有了记忆果冻我们就可以把一套大百科全书直接存储进去,然后植入大脑,但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将这些记忆移除,或者用别的记忆来取代它,那该怎么办,还需要将记忆果冻取出吗?”
高阳告诉记者:“植入人体的电子芯片,都可以在体外进行控制。当我们想以新的记忆取代原有记忆时,只要在体外删除和存储,就可轻松实现了。但是我想记忆果冻还是有使用寿命的,工作一定时间后还是要从人体取出的。”
高阳根据大脑的构造及电子芯片的属性,向记者简单介绍了记忆果冻在大脑中的工作原理。“人的大脑皮层中有微弱的电流存在,这在医学上已经通过实践证实了。记忆果冻就是在这种电流的刺激下开始工作的,当然这和神经元、组织液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有关。因为特殊的合金材料,记忆果冻在大脑微弱电流形成的电子回路中,扮演着电极的角色,能在导电与绝缘两种形态间自由转换。简单地说,当神经元接收到要调出记忆果冻所载信息的信号时,记忆果冻就暴露在负电荷下,表层的氧化膜消失,成为导电体,大脑就自动调出了储存在芯片中的记忆;当合金暴露在正电荷下时,记忆果冻的表面就重新生成氧化膜,呈现绝缘状态,阻断了与芯片的连接。”
“这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不是随时都在工作的,它不会让大量无关的信息同时充斥大脑,影响我们正常的思路。只有当我们需要这部分记忆时,大脑发出信号,它才会自动现身?”
“正是如此。到目前为止,任何电子智能产品都是由人设计生产,并受人控制的,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仍是受控于人脑,为人服务的。人的大脑始终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我们决定何时征调何种记忆,存储的记忆必须要服从命令的。当然,记忆是一个慢慢释放的过程,并不是说,信号发出,立马就能得到回应。”
我们还是
原来的自己吗
假如人的记忆能被随意修改
虽然记忆果冻植入人脑还处在理论假想阶段,但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以随意移植记忆、拼贴记忆,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旦人的记忆可以被随便更改,那他还会是原来的自己吗?
曾经有这么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美国一名女子移植了一个18岁男孩的心、肺后,原本安静平和的她,变得男孩子气了,而且爱上了喝啤酒、吃炸鸡腿。更奇异的是,这名女子也获得了男孩的部分记忆,在梦境中她和男孩相遇,知道了他的名字,并根据男孩的记忆,成功找到了他的家人。男孩的家人证明,啤酒和炸鸡腿正是男孩生前最爱的食物。
李箕君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医学领域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病例,病人因为移植了他人的器官后,性格、爱好等发生了改变,甚至部分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对于记忆的嫁接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记忆只能是存储在大脑皮层中,为什么心脏、肺,甚至角膜、手这样一些器官被移植后,也使病人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一些人认为人的部分记忆储存在细胞中,心脏或者其他器官的细胞中储存了相应的记忆,因此在移植器官时,把记忆也一并移植了。在科学上,这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李箕君指出记忆是受大脑操作的过程,主观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我们认为从他人记忆中窃取的部分,有时可能是自我心理暗示造成的。认为移植了他人的身体,就会顺带连思想、记忆一并移植,在想象中,创造了有关他人的记忆。
“也就是说,撇开记忆果冻不谈,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可能遇到记忆突然增强的状况?”
“记忆增强的现象是有的,有的人好像一下子回忆起很久以前发生、早已被遗忘的事件,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其中微小的细节,甚至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也能被详细地回忆起来。”
海量信息
会把大脑挤爆吗
记忆果冻或许能回答这个医学难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记忆果冻”被成功移植的案例传出,但此前,科学家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99年,美国中学生凯利因为车祸损伤了大脑平衡器,走路时摇摇晃晃,为了让他恢复平衡能力,美国科学家为他植入了一块“复制的运动员记忆芯片”,芯片中存储了业余体操运动员西尼尔的记忆。手术后,凯利动作谐调自然,步履也不再摇晃了,甚至完成了一个优美的空中翻动作。但是这种记忆并没有保持很久,一周后,凯利的体操记忆慢慢模糊,但是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性。后来科学家将电子芯片取出,凯利就又变回手术前的样子了。
凯利能完成一个优美的空中翻,或许与植入电子芯片有关,或许只是一次偶然。但是,这还是给了科学家们无限的信心。
当然,如果梦想成真,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一旦存储记忆成为事实,那么记忆会不会有被塞满的一天?人的大脑到底可以储存多少记忆,有没有容量的限制呢?
李箕君明确地指出,对于大脑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现在人类既无法回答大脑的利用率有多高,还有多少可以利用的空间;也无力证明记忆是不是有容量的限制。“我只能说,记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又随着生命的延长,呈现衰亡的趋势。应该说,身体越衰老,记忆的容量越少。”
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容量是有上限的,只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开发、利用他们的大脑,来证明记忆的“限”在哪里。有朝一日,记忆果冻真的成功植入人脑,到那时,或许我们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不少人在谈及睡眠时都十分重视睡眠时间。而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只是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时常中断,有可能会损害长期记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研究者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改变小鼠的特定脑细胞,使这些细胞的“作息”状态受光线控制。当小鼠入睡后,研究人员向它们的大脑发射光脉冲,打断小鼠的睡眠但不影响其总体睡眠时间。
在如此持续干扰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小鼠一个个单独放入实验箱,每个箱内放有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小鼠早已熟识的旧物,另一件是小鼠此前没见过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如果小鼠能连贯睡眠,那么它观察新物件的时间比旧物长。但实验结果显示,那些不连贯睡眠的小鼠对新旧物品的观察时间和兴趣相同,这说明小鼠的长期记忆受到影响。研究者由此认为,无论睡眠总时长或深度如何,一段最低限度的连贯睡眠对强化记忆至关重要。
英国睡眠协会前会长、睡眠问题专家尼尔·斯坦利在评价上述研究时说,白天人脑累积各种记忆,此后大脑会对白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分类,有一些需要‘锁’为长期记忆,这一过程发生在深度睡眠时。因此,任何影响睡眠的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影响这一过程。
斯坦利指出,有一些明显证据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在“锁”住记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种病的症状是睡眠时患者喉咙反复变窄或关闭,限制氧气吸入,致使患者时常从梦中醒来。
此外,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还认为,睡眠连贯性是影响多种与记忆相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和与年龄有关的其他认知障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范德比尔特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视觉感知能力会受到近期记忆中所看到东西的影响,从而削弱其合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眼前所见事物采取相应措施的反应力。此项研究表明,脑海中现存的记忆信息会降低视觉的感知能力。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被称为“运动排斥力”的视觉错觉试验,以获悉现存的记忆信息是否会对感知能力产生影响。试验中,研究者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随机运动的点,并要求参与者记住这些点的移动方向;继而又向他们展示了第二组随机运动的点,最后要求参与者汇报第二组随机运动点的运动方向。结果表明,第二组点的运动形态被随意夸大,且深受观察者之前所看到的那组点运动方向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已经在视觉记忆中看到一种不同的运动方向后,他们会误解新出现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通常这种错觉产生于人们的视觉在同时观察两组运动的时候。研究人员认为,在基本的感知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视觉记忆与处理基本感知事件的同一个神经中枢机制,会发生直接的互相作用。
这一结论为早前的研究发现提供了支持,即起作用的记忆内容可能在大脑中占据着一定的视觉区域,包括重要的大脑视觉皮层,而这个区域先前被认为对高级认知作用如记忆,不起任何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心理规律快报与评论》杂志上。(田学科)
惊悚的面具,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负面情绪有助记忆力提高
据国外媒体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进行完小测试之后,立即给参加人员观看这些充满负面情绪的图片,例如:一个血淋淋的屠宰场,一次严重的自然灾难等,实际上可以增强他们对测试材料记忆。这些研究数据首次展示了在成功获取了信息之后进行负面情绪刺激能够增强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记忆。
这一研究结果是违返直觉的,人们通常会认为,一个负面的场景可能会使之前所学的所有东西不复存在。相反,这些负面的情感增强了之前的记忆效果。博士后研究员布丽吉德-芬恩(Bridgid Finn)说:“记忆是动态且不稳定的,在回想一些事情之后,大脑仍然以某种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假设这样一种场景,在你刚刚参加完一个测验以后就用一把枪指着你,这也许不是最佳的学习环境,但因为在某些方面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情感和记忆、脑扁桃体和脑海马体之间等,所以情绪会影响记忆,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负面情绪可增强记忆力。”
研究人员对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试验,他们让这些学生对比记忆斯瓦希里语对应的英语单词,例如lulu/pearl、ubini/forgery,一共十组,每组十对词汇,每学习完一组之后,对参与者进行回想测验,最终对这一百组词汇的记忆进行检测。在最初的测验中,每错一次,他们将会看到两种图片的一种,一种是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片,例如一把指向自己的枪;另一种是普通的图片,例如一把椅子或是一个空白影像。随后对他们进行一分钟的附加实验,清除短暂记忆的效果。最终的测验结果显示,那些获得最好成绩的学生看的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图片。
最初的试验表明,回忆起这些词汇并不意味着记忆过程已经结束。第二步的试验是要找出影响提高记忆效果的局限,研究人员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测试,在他们成功记忆之后,再给他们看两秒这些图片。问题是:记忆的过程在这两秒里是不是一直持续着?芬恩说:“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两秒的时间里,这些学生的大脑持续处理着记忆信息。对于负面情绪可以提高随后的记忆,这些试验表明,必须回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必须去想这些信息,在没有回想的情况下,负面图片不会增强随后的记忆,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一研究成果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人员没有考虑生理特性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素或荷尔蒙等的变化与负面刺激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其它的研究显示正面积极的图片不能增强记忆。例如,在一项研究数据中显示,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图片可以回想起来,但对于那些词汇的记忆没有增强。
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面探寻和了解各种促进记忆力的影响上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芬恩说:“我们已经确定在回想之后一段时间是长期记忆这些信息的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找出哪种操作在这一时间里更有效,确定出记忆增强和记忆损伤出现的时间。”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14日消息,你是不是认为饮酒可以帮助你忘记一些问题?而最近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却表示,一定程度的酒精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的大脑某些区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记忆。
研究人员认为酒精能够有助学习和记忆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表示,通常来讲人们都认为饮酒会让人忘记一些事情,并且也妨碍学习,而这其实只是酒精对于大脑产生的部分影响。神经生物学家森川仁志(Hitoshi Morikawa)表示,“通常我们所说的学习和记忆是指的有意识的记忆,而酒精会削弱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忘记比如同事的名字,一个单词的定义或是忘了今天早上把车停在了哪里。但其实我们的潜意识也属于学习和记忆的范畴内,而酒精可能会增强这部分的学习能力或是应变能力。”
森川先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新一期《神经生物学期刊》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该项研究发现重复的乙醇摄入能够增强大脑中一些关键区域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报告称,当人们饮酒或服用某些药物时,会变得更容易接受潜意识中的记忆和对食物,音乐甚至是人际方面形成某些习惯。
森川先生说:“酗酒的人会因饮酒时的环境,行为和生理信号而引起大脑释放多巴胺物质,人们普遍认为多巴胺是快乐或兴趣感觉的发动机,但其实更准确的描述其更是一个学习的发动机。当大脑释放多巴胺时,神经突触会开始活跃。”他表示,在这种机制下,大脑会认为饮酒时学到东西是“值得”的,因为能够获得诸如与朋友聊天,吃某些食物或听某些种类的音乐作为“奖励”。而如果我们喝酒时经常做这些事情,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这样我们就更会渴望喝酒所带来的经历。
森川希望通过神经生物学更好的理解上瘾机制,能够有助开发和成瘾有关的药物,用于削弱而不是加强突触。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森川表示,相关研究甚至有发展成与心灵控制有关的潜力,但这并非研究的目标,当前的目标只是期望能够扭转一些药物方面的成瘾现象。
突触(synapse):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悲鸿《奔马图》
廖静文写鉴定证书。
从北京回来后,南京藏家方先生这几天仍然沉浸在兴奋中。4月1日,本来是愚人节,可就在这个日子,他真真切切见到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真真切切地听廖先生确认了他刚刚收藏的“悲鸿马”的真实性。廖先生甚至对他说:你赚了,赚了几百万了。
一幅画勾起老人尘封记忆
当从朋友处听说有人手上有幅徐悲鸿的《奔马图》愿意出让时,对名家精品向来敏感的方先生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画的一瞬间,这扬蹄奔跑、脚下生烟、鬃毛高扬,充满昂扬斗志的奔马立即以满纸的精、气、神打动了方先生。还好,买家的开价尚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内。于是,爽快成交。
4月1日,朋友帮他约好了廖静文先生。谁也没有想到,打开画纸后,老人原来平静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话语速也明显快了起来:“这是真的,这么多天了、一个多礼拜了,总算看到一幅真迹,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她一边细细审画,一边回忆:“这幅画我知道的,是在盘溪给叶浅予画的,不但是真迹,还是精品,因为是给道长画的嘛。那时候条件困难,纸张不好,这是高丽纸。”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酣畅淋漓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枯湿之间,一派浑然天成。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强,前伸的双腿劲挺有力,整匹马似乎要冲破纸面跑出来。
她又问方先生:“这幅画哪来的?”“买的”,方先生恭敬地回答。“多少钱买的?”“180万”,方先生坦率相告。“喔,那你赚了,赚了几百万了”。因为,2010年秋拍,同样一幅徐悲鸿赠给叶浅予的“白马图”,在京城拍场上拍了1680万。随后,廖老亲手慎重地给方先生写下了鉴定证书,又欣然答应与这幅“悲鸿马”合影。并嘱咐助手到资料室给这幅画拍个照片,给徐悲鸿纪念馆做个资料,存个档案。
画作见证徐悲鸿叶浅予深厚友情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徐悲鸿的马便以绝对主导的势头,进入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中,引领着近现代绘画的整体市场行情,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十几年的时间里,出现在拍场的“真马”“假马”岂止上千。真是铺天盖地,鱼目混珠。难怪廖静文先生要感慨:难得见到一幅真迹!
此幅奔马图上有款识:浅予道长雅教。此画浮出水面的背后,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徐悲鸿与第一任国画系主任叶浅予的深厚友谊。徐悲鸿与叶浅予的关系甚笃,1944年。叶浅予于重庆举办“旅印画展”,徐悲鸿兴奋不已,当场定购叶两幅舞蹈人物画,撰文称“国画中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之来临了!”对艺术家的最高赞许溢于言表。1947年,北平发生“倒徐运动”时,叶浅予站出来支持徐悲鸿。在那个指鹿为马的年代,友情的最高境界也无非如此。两人书画往来的背后,当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方先生的收藏经也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能够淘到这样的精品,需要眼力也需要胆量。再三追问之下,“深藏不露”的他透露了自己的收藏经:盯名家精品,一旦看准,就不惜代价。2000年的时候,他甚至把自己的一套别墅卖了96万元,转而买进了《石渠宝笈》著录的一件精品。当然,不惜重金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练眼力,数十年来,他一直把精力花在研究中国传统书画上。 本报记者 冯秋红
一些涉及到危险情况的记忆,可能更会使大象“终身难忘”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般来讲,成年的大象没有被捕食的危险 只有那些脱离队伍的小象和体弱的老象才有被捕食的危险。研究非洲大象的科学家们发现,年老的大象在面对一些危险情况时往往会知道怎样去处理,因为它们之前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记得该如何应对。
研究人员通过扬声器播放狮子的吼声来模拟它们的存在,同时观察那些年长的大象会对这些可能对它们有威胁的状况作出一些什么反应。据科学网 (kexue.com)了解,苏塞克斯大学的凯伦-麦库姆(Karen McComb)博士表示,一些微妙的现象体现出在社会性哺乳动物群体中,较长寿命所获得的经验对其群体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是一些在一起生活,寻找食物和照顾后代的象群。当播放雄狮的吼声时,最年长的大象会更专注的聆听,并且带领群体形成更好的防御 态势以防止袭击的发生。研究人员称:“我们饿工作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证据,直接证明年老的象群领导者在面对生存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带领群体避免危 险。”
之前有研究称,那些拥有相对于体型来讲更大一些大脑的猎物,更有可能躲避开捕猎者,因为它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更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而此项研究显示出大象长期积累的记忆知识能帮助其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抉择。
(大平)
桐瑶近影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建国)邓丽君生前举行的“十亿掌声”演唱会,给无数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本月26日,来自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歌手桐瑶在东方艺术中心的“邓丽君经典金曲演唱会”,将还原“十亿掌声”的全部曲目,以怀念这位人们喜爱的华语歌后。
桐瑶曾在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举办的“小城故事”女主角选拔赛中,以形象和歌声酷似邓丽君而获得内地赛区第一名,并应邀赴港参加纪念邓丽君演唱会。从此,这位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歌手,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开辟了演唱邓丽君歌曲的新天地。去年起,桐瑶举办纪念邓丽君逝世15周年巡回演出。据主办方介绍,桐瑶的这台节目已在东南亚以及广东等地演出。演唱会收集了歌后生前的大量珍贵影音资料,所有的曲目也邀请高手重新编配,让观众在重睹邓丽君当年风采的同时,感受经典歌曲的全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