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如果你觉得暗物质的概念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很多人和你一样。几十年前,少数天文学家开始怀疑宇宙充满了某种看不见的神秘物质,它通过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于星系。也是在同一时期,那些天文学家的同行大多认为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而对此嗤之以鼻。
然而,证据不断增加,如今暗物质已经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中一个牢固确立的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几乎必须存在,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单个星系快速旋转却没有分崩离析和星系群为何以这样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如果不存在比恒星、气体云和其他可见物质多10倍的暗物质,那么宇宙将不合情理。大自然憎恶不合理,因此在我们生活的宇宙中,几乎每一个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都被安全地包裹在一团巨大的暗物质中。
天体物理学家还确信,最先出现的是不同大小的暗物质团。这些看不见的暗物质团随后吸引普通物质,形成星系。不过,所形成的星系大小不尽相同,有些小,有些非常大,还有些是真正多产的恒星制造者———它们在1亿年的时间里,每年可以制造多达1000颗新恒星。这些被称作星暴的星系长久以来就令天文学家困惑,不过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篇论文可能最终对它们作出了解释。答案再一次与暗物质有关。
这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阿桑塔·库雷说,星暴星系的形成完全是暗物质团块大小的问题。如果团块过大,那么氢气就无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足以保持一种极度活跃的造星状态。相反,氢气会分开,形成几个不同的、相对平静的星系。相比之下,如果暗物质团过小,那么氢气就过于有效地结合起来。恒星形成得如此迅猛以致它们的热量阻止其他氢气结合。这种极度活跃的状态是短暂的。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库雷及其同事从赫舍尔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得出的。赫舍尔望远镜是红外线望远镜。年轻、遥远的尘埃星系在红外线下尤其明亮,因此虽然赫舍尔望远镜不能生成单个星系的图像,但却可以测量在宇宙各处涌动的红外能量流中较亮和较暗的点。较亮的点代表星系团较密集区域,较暗的点表示稀疏的区域。
科学家随后把他们观察到的结果与对早期宇宙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加以比较,来揭示暗物质应该如何分布。比较结果显示,中型暗物质团与星暴星系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古老的模型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一致。库雷承认:“这不像是发现一颗新行星,所有人都大声惊叹,但这是个相当棒的结果。”(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到处是坑洼的月亮依旧受天文学家们关注。近日,天文学家已经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天文爱好者可在网络上把它放大,详细查看月球的每个位置。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巨大的照片主要着眼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裂缝,它们看起来就像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它们距离地球有24万英里(38.62万公里)。看图的人 还能沿着月海和裂缝向前移动,这在以前只能专家或天文学家才能做到。这张照片是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广角照相机拍摄的1300张小图合成的,可以在网络上免费查看。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沿着一条极轨道围绕地球运行。

天文学家已经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天文爱好者可以在网络上把它放大,详细查看月球的各个位置。
天文学家已经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天文爱好者可以详细查看月球的每个位置。

这张照片是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广角照相机拍摄的1300张小图合成的,它主要着眼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裂缝,这些月球表面特征看起来就像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它们距离地球有24万英里(38.62万公里)。
这张照片是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广角照相机拍摄的1300张小图合成的

  这张照片的大小是2.4万像素×2.4万像素,与之相比,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只有2000像素×1500像素。放大功能意味着天文学家一直 感兴趣的很多月球特征,现在普通人都能清楚看到。它们包括云海(月球表面的一个大平原)和波西多尼乌斯(Posidonius)陨石坑(由数千年前的一颗 小行星撞击形成)。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风暴洋”,它是由远古火山爆发形成的一个占地150万平方英里(388.50万平方公里)的平原。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由美国宇航局操作,沿一条由北向南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它只有2磅(907.18克)重,体积很小,一只手甚至就能容纳下 它。但是别看它小,它的清晰度很高,能显示出直径1公里物体的详细特征。马里兰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格雷戈里•诺依曼博士称:“该设备将被用 来制作月球的数字高度和地形图,为将来的科学和人类探索任务提供基本信息。经过1年的收集,我们已经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月球轨道激光测高仪收集到近 30亿个数据点。我们希望在未来2年的任务期间和以后的探索中,继续以这个速度进行测量。”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要想得到这么清晰的图片,阳光必须直射在月球上。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月 球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因此这种照片很难拍摄到。不管怎么说,这么清晰的图片为查看月球和用以前无法做到的方式研究这颗卫星创造了机会。

  另外,据诺依曼博士介绍, 目前他们仍不知道月球表面的一些陨石坑的倾斜度。譬如,‘沙克尔顿’(Shackleton)陨石坑几公里长的斜坡的倾斜度是36°, 这样的倾斜度是很难横穿过去,这显然是由山崩造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乔伊斯自述

本报讯 (记者卜昌伟 实习记者慈然)重庆大学出版社昨天透露,爱尔兰作家、现代文学巨匠乔伊斯书信选集《尤利西斯自述》已由该社引进出版。该书通过乔伊斯的302封书信,再现了乔伊斯浪漫而又孤独的一生。

《尤利西斯自述》共收录了302封书信,它们以英国戏剧评论家威廉·阿彻给18岁的詹姆斯·乔伊斯来信、代表易卜生对其表示感谢开始,以乔伊斯去世10天前给弟弟斯坦尼斯劳斯去信,嘱咐他可以向自己的哪些朋友求助,以摆脱战乱的困苦结束。

在这些书信中,乔伊斯向家人尤其是弟弟倾吐心中苦闷、生活拮据,向赞助人解释说明《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等作品创作缘由。书信还披露了乔伊斯坚决拒绝放弃罹患精神疾病的女儿露西娅,以及乔伊斯在1940年帮助犹太难民逃离欧洲等鲜为人知的事件。当年,乔伊斯也正是在信中向19岁的诺拉献殷勤,从而促使诺拉和相识不到4个月的他一起私奔,20多年后,两人才正式结婚。同时代的文学天才——埃兹拉·庞德、托·斯·艾略特等人也主要是通过书信,和乔伊斯建立起了惺惺相惜、难以割断的友谊。

译者李宏伟认为,这本书可视作乔伊斯自传——早期满怀激情的浪漫主义者乔伊斯、中年满怀智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乔伊斯、晚年深陷黑暗的悲愤主义者乔伊斯。李宏伟说,这本书又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自传,因为以艰涩著称的乔伊斯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解析,他明晓、暗示的斑斑点点都能在他的小说中找到痕迹,可以作为阅读他小说的参照。“例如,乔伊斯最后一部作品《芬尼根守灵夜》不被同代人看好,他在写给维弗小姐的大量书信中,对小说中很多细节、构思的来由进行了解释和辩护。读者可以借助这些书信,对‘天书’《芬尼根守灵夜》有个大致的了解。”

李宏伟说,外界指责乔伊斯作品“晦涩”,乔伊斯非常清楚。他根本没把“晦涩”当回事,认为自己只是使用了小说需要的技巧,有的时候,他更是故意制造阅读障碍,以让读者陷入语词迷宫为乐。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天文学家指出,地面望远镜能够观测到旋转黑洞扭曲时空的迹象

  日前,一支国际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小组发现旋转黑洞残留着途经放射物的痕迹,并指出使用当代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应当能探测到。通过观测这些天文特征,将揭示银河系的进化,并更深入地测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像黑洞这样的超大质量天体将扭曲时空,使任何途经光线通道被扭曲,这种效应叫做“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同时,该理论还预测当一个黑洞旋转时,它将拖拽其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包含光子等几乎所有的天体对象的漩涡,跟随黑洞旋转。

  天文学家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还证实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许多旋转星系的内核,然而该证据是间接性的。例如:银河系黑洞的旋转被认为是由星系内恒星分布 速度形成的,但这种方式逐渐削弱,这是由于我们并不精确地知道星系内物质的数量,尤其是星系内的暗物质。一些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黑洞以非常快的速度旋 转,而其它的黑洞旋转速度却较慢。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法布瑞兹奥-塔姆布瑞尼(Fabrizio Tamburini)和同事通过测量来自遥远恒星或者环绕黑洞的共生盘物质的光线变化,展示如何探测黑洞旋转。他们指出当一个波阵面 (wavefront)近距离通过黑洞,穿过一个垂直平面至黑洞旋转轴时将表现出反常特征,这是由于一半的波阵面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空移动,另一半的波阵面 朝向后倾斜的时空移动。换句话讲,接近一个旋转黑洞的辐射源阶段将在太空中有与众不同的分布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银河系黑洞的旋转分布结果,发现这种变化可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他们指出,使用一些射电望远镜即可测量银河系 中心,使用不同的望远镜观测临近波阵面的不同部分,之后双重添加这些部分计算相关的阶段。这一操作将反复进行,每次望远镜都瞄向环绕黑洞的不同微小区域。

  塔姆布瑞尼称这项研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宇宙中多数超大质量天体均处于旋转状态,尤其他认为研究活跃银河系核中的黑洞旋转将提供大量关于银 河系进化的信息。同时,他坚持认为自己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两年内使用现有射电望远镜能够执行这样的观测,这些射电望远镜包括:美国的甚长基线阵列 (VLBA)、即将建成的欧洲LOIS-LOFAR。(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2月20日电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20日报道,位于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的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其中一个小岛萨克岛(Sark),成为第一个被国际暗天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IDA)认可的“暗天之岛”(dark sky island)。

  萨克岛上没有公共街灯,没有铺设道路,也没有汽车,所以没有任何城市或乡镇中常见的光害污染。这意味着,这里的天空真的很暗,银河从一端的地平面延伸到另一端地平面,三不五时就有流星划过天际,天空中有无数的星子闪闪发光。

  这个消息是天文学家的一大胜利。英国皇家天文学会(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理事长Roger Davies教授说道,“这是萨克岛的伟大成就。当天文学家发现愈来愈多的宇宙奥秘,全球人民逐渐对天文这门学科趋之若鹜之际,这项消息无疑地将对此趋势推波助澜。我希望这可让更多人们享受真正全无光害的星空所带来的惊奇与美好。”

  这个“暗天之岛”的荣誉可不是随便给的,在此之前有一长串对所有萨克岛外来灯光的审查与评估。照明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Lighting Engineers)的派特森(Jim Patterson)为萨克岛设计规划完整的照明计划,许多当地居民和商家都按照计划更换照明设施,尽量使可能削减星光的亮光减少,以使他们的生活能更不干扰黑暗的夜空。

  萨克政府的民选首长普利斯(Chief Pleas)从一开始就支持这个计划,而获得第一个暗天之岛的荣誉,除了让他们感到相当骄傲之外,更增强了他们维护黑暗夜空的决心,让这个岛一年四季都适合观星。因此伴随着这个荣誉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天文旅游商机。这可是个双赢的政策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月14日宣布了进入最后决选的作者名单,五位作家中,不出意外的依然有毕飞宇和大江健三郎,与另外一名日本作家和两位印度作家“鼎力三国”。

从去年年底评审团评出的十人初选名单中,五人进入了决选,其中,受人关注的中国作家毕飞宇凭小说《玉米》,以及日本作家,诺奖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凭借《换取的孩子》不出意外地继续挺进决选名单,另外三位入围作家为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印度作家曼努·犹瑟夫(Manu Joseph)和印度作家塔毕瑟·凯尔(Tabish Khair),其中,印度记者作家曼努·犹瑟夫的入选作品《严肃的人》是他的首部小说。

五位作家中,四部作品都与家庭题材有关,毕飞宇的《玉米》讲述三个姐妹的命运,被评委称为“扣人心弦的爱情和家庭冲突故事不仅映照了个人的生命,更映照了整个社会。”大江健三郎的入围作品《换取的孩子》则被评委称为是“一部情节丰富、复杂的作品”。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董事局主席大卫·帕克(David Parker)表示,五部作品各有优胜和过人之处,正好代表了三大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化建树。

本年度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有54部亚洲小说参选,三位杰出评审为小说家莫妮卡·阿里,哈佛大学文学评论家霍米·巴巴和作家张思敏,文学奖将于下月17日在香港宣布最终获胜者,并颁发3万美元奖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春节后,惯常略显冷清的图书市场上,郭敬明以其团队的两部新书,显示出一股创新的劲头。一部是由年轻漫画家林莹创作的系列漫画版梅兰芳传记,将国粹与漫画、传统与青春进行融合;一部是由郭敬明、笛安、落落等七位畅销作家共同创作的爱情小说《我们约会吧》,他们以联合创作的方式书写剧情,将其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倾注到故事中。该书还被包装成一个礼盒,包含一本小说和一本漫画,小说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最后的结局部分将由漫画呈现。

就创意本身来看,这两部书比去年郭敬明《爵迹》出版时宣布推出限量版豪华包装礼盒的点子无疑更有新意。比起众人皆可复制的礼盒、附赠,这次则是进入到内容层面,更增加了“创”的技术含量。类似的创新,近两年来还可见到的有,作家颜桥的《女人森林》就是以古代的酒牌为整部书的框架,书写女人的故事;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不再仅引入靓丽书模,而是结合其组织的夏令营中的案例,使自己的新书更具有心理辅导的功能。

目前,出版界在仍然普遍存在选题雷同、跟风粗暴、营销缺乏智慧甚至只等同于炒作的背景下,看到一些图书渐渐创出了些“意”,当然是件不错的事。“创”的不仅仅是形式,还有“意思”、“意味”。不过总觉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回归文艺作品的本质,看看创意可否更进一步,即创出“深意”。对于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好故事就是好创意。人们蠢蠢欲动放飞想像力的本能,就是它的源动力。从去年到今年年初,不少读者迷醉在村上春树“两个月亮”的创意中,探讨着他“创意”背后的“深意”。对于近年来被“创作乏力”阴影笼罩的纯文学领域,这尤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刘婷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凯克望远镜获取的木星4个红外波段合成图像
凯克望远镜获取的木星4个红外波段合成图像

  这里展示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年11月30日,使用了位于夏威夷的10米口径凯克-2望远镜。图像显示了木星内部热流的上涌过程,给了科学家们一次绝佳的机会一窥木星消失的红色云带的内部景象。
 

  图像的拍摄采用了4个红外波段叠加,这是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波段。其中的3个波段主要显示阳光的反射情况,而第4个波段,即5微米波段则可以侦测到木星云层中的细小裂隙。
 

  2009年下半年,木星著名的红色云带开始神秘地变暗,到2010年5月份终于彻底消失。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其他设备进行的观测显示这一云带正被隐藏于一层高空的明亮云层之下,其成分主要为氨冰晶。
 

  不过到了去年11月份,这一红色条带又开始恢复了。
 

  天文学家们希望借助凯克望远镜强大的热感知能力,能够穿透木星云层看到内部发生的情况。为了获取最锐利的影像,天文学家们需要在望远镜上运用 “光学自适应系统”,这是由于地球高层大气存在湍动(俗话说,星星会眨眼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它会使天体图像出现扭曲,干扰精密成像。而自适应光学系统则 能通过计算机实时对这些误差进行修正补偿,从而抵消这种误差,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不过,首先天文学家们需要使用一束激光,在天空上建立一个假想的“恒星”,天文上称作“参考星”,从而为测量并修正地球大气湍动作参考。
 

  但是这次他们遇到了困难,那就是木星太亮了。它的光芒完全盖过了参考星的亮度。天文学家们急需一个靠近木星的参考光源,以便引导误差修正的进行。这时,木卫二“欧罗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因为木星和木卫二距离很近,它们将经历相似的图像扭曲,”天文学家麦克·王(Mike Wong)说。他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测量出木卫二的图像扭曲,就可以应用来修正木星的图像失真问题。”
 

  最终获取的图像显示木星的云层“回归”正在其云层的不同高度以不同的速度发生。
 

  “此次观测让我们得以以3D的视角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件,”麦克·王说。“如果没有5微米波段的观测数据,我们将无法获知这种恢复在不同的云层高度是存在差异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铁凝

黄华华

许为平

霍德明

褚树青

“我很欣赏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一句话:变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为人生总有痛苦,但是,我觉得文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所有的痛苦变丑,而是变美。

温暖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更不容易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穿越了沉沦以后上升的力量、提升的力量是更难的,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更高远的境界。小儿女的小悲欢和小温馨并不是我的追求。”

——铁凝谈文学创作

现在公务车太多、太滥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股长的屁股都冒烟,有的退休后车还跟着使用。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广东将不会限制私家车的购买,而是先限制公务车的使用。

“我们非常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特别是交通便利,昨天一路警车开道。但是北京的交通已经很拥堵了,我们作为委员是来给政府出主意的,怎么能享受这种特权呢?”

——北京两会期间,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英国道丰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许为平在座谈时表示。

“如果没有决心,一百个五年计划也没有用。这不是五年计划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挑战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是政治领导人有没有决心要推动改革。”

——北京大学教授霍德明如此回答从“国富民穷”到“民富国强”还需要几个五年计划。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引发一些读者异议,认为这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褚树青回应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春节7天,没去走亲访友,没去旅游度假,一家三口集体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泡网络,而平日里就积累起来的无聊与无奈便被这些看似丰富的活动集中引爆了。

先说电视,换台再换台,翻了几遍,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多数时候停留在装疯卖傻与打打杀杀之间,电影频道偶有好片,偏偏又是重播经典,连惟一信赖的科教频道不知何时也学会了虚张声势,让人不得不疏远。再说书籍,本想趁着长假盘点一下这一年看了多少书、什么书,结果很崩溃——畅销榜上、书评版上的书看了不少,实用的、轻松的、八卦的、怀旧的,但回头一看,不要说值得珍藏的少而又少,就是直抵人心,能让人感动和琢磨的也不多。

如今,文艺作品数量大为可观,但看上去热热闹闹、花团锦簇的背后却总给人一种贫血之感。个中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缺少了文学这个供血之源。

正所谓文学是母体,是影视作品、戏剧乃至所有文艺作品创作的源头。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却没有出现太多能影响几代人、感动几代人的扛鼎之作,更没有出现公认的、能领风气之先的大师。虽然我们可以用花哨的腰封把任何一本质量平平的小说捧成“传世之作”,但这显然只能造出文坛富豪,却造不出文豪。

文学领域为什么不出大师?有人说,文学大师必生于动荡与苦难之中,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今是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大师便出不来了。还有人说,不出大师是新媒体的错,电视的兴起让我们的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网络的出现则更为凶险,让我们的阅读和思维碎裂成片,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与能力。而如今连博客都OUT了,微博正在时尚的风口浪尖,意味着我们已然破碎的思维正被剁成更细小的粉末……

找原因是容易的。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文学大师”呢?用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能“动天下之心”,可放眼望去,当下文学领域的精英们,有多少是以用己之心动人之心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大师之大,不在于有多厚的著作,而在于思想与人格。如今社会盛行功利之风,文学也未能幸免,作家不是在影响社会,而是在被社会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工匠”、“写手”、“策划高手”,但他们打开龙头,流出的只能是口水,而不会是思想。

与没有大师相比,不再去追问这个时代为什么没有文学大师,才是更可怕的。但愿文学领域还有幸存者没有被功利潮流淹没,或是学会了潜水,在水面下继续思考,并在未来把思考结果写出来给我们看。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1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