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
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已经为天文学家们绘制了一些迄今最详尽的宇宙巡天地图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已经为天文学家们绘制了一些迄今最详尽的宇宙巡天地图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发现在100万年前在银河系中心曾经爆发出一股巨型喷流,估计形成这一喷流系统将需要由一个质量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提供能量。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Meng Su,音译)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这一巨型喷流的发现或许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们解释之前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的神秘“巨泡”。孟苏介绍说:“这一发现增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相对近期,银河系曾经拥有一个活动星系核。”

  美国宇航局所属的费米空间望远镜最早注意到这两个喷流系统。它们从银河系的核心出发,一直向银盘上下两个相反方向延伸达2.7万光年。这是首次观测到此类伽马射线喷流,也是唯一一个距离足够近,因而可以让费米空间望远镜得以分辨的此类喷流。

  想要让银河系的核心恢复活动将需要注入大量的额外物质。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论文合著者丹尼尔·芬克贝纳(Daniel Finkbeiner)估计要达到这一目的,将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分子云。他说:“要想达到目的,你需要将1万颗太阳扔进这里的黑洞。黑洞是贪婪的吞噬者,因此当如此巨量的物质同时涌入时,它会来不及吞食,一部分物质会以喷流的方式反弹出来。”

  这次发现的喷流系统或许跟同样由费米空间望远镜在2010年发现的神秘伽马射线“巨泡”之间存在联系。这两个巨型“泡泡”同样是向银盘上下两侧延伸出去约2.7万光年。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两个巨泡的延伸方向是和银盘方向相垂直的,而此次发现的喷流系统延伸方向则存在着大约15度的倾角。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围绕银河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吸积盘具有一定的倾角。

  这两个结构的形成方式之间同样存在差异。喷流是等离子流从银河中心喷涌而出时形成的,并且在此期间受到一个螺旋形磁场的制约,从而能够保持高度聚焦的形态;而两个巨泡则可能是由于一股高温物质“风”从银心黑洞吸积盘向外吹出来的。因此,相比喷流结构而言,这个巨泡结构的延伸要宽阔的多。

  这个喷流结构和巨泡结构均受到剧烈的康普顿散射驱动。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以接近光速运行的电子撞击低能的光子,如无线电波波段或红外波段的光子时,这样的撞击将增加光子的能量,从而使其增强进入电磁波的伽马射线波段。

  这项发现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最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这两条喷流延伸2.7万光年的距离除以它的大致速度来求出其最初开始形成的时间。然而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可能远远长于这一数值。芬克贝纳解释说:“随着作为其来源的中央黑洞时而向内吞噬物质时而向外反弹物质,这一喷流结构可能时而喷发时而中断。”(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伟大的时代,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

——从讲话精神看当下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成就不菲,但是相比于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力透纸背、影响深远的经典大家与旷世力作。

伟大的时代,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毛泽东同志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的文化创作中存在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经典与大家,在哪里?

经典与大家,是衡量一个国家文艺成就的重要标准。今天,人们置身丰富至极的文学作品中,却有些四顾茫然:经典与大家,在哪里?

一方面文艺作品名类繁多、创作踊跃,长篇小说创作甚至呈井喷之势,但另一方面提供给读者、观众的精品力作并不多,能够震撼心灵、流传后世的伟大作品更是缺乏。同时,随着一些文艺大家的先后辞世,人们在感叹进入了没有大师的时代,近年来虽然涌现一批年轻的优秀文艺人才,但他们尚不足以担当重任。

1949年至1966年,全国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只有二百多种,而现在一年的长篇小说书目就达千种,加上网络上的新作,更是数不胜数。但这些作品,有多少能够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业史》、《红旗谱》、《红岩》等作品那样家喻户晓?著名作家王蒙说:“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文艺高潮,缺少学术创新与文化发现,缺少大师式、精神火炬式的文化权威。”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伟大作品有几个标准:第一,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第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第三,要影响深远,不是一部电影一时轰动取得高票房然后就完了,也不是一幅画卖得好价钱就行了,“你问老百姓,近年对哪幅美术作品印象深刻?基本上没有一部作品,老百姓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卖高价画家的名字。”

冯骥才说,如果一部作品,没有深入人心成为一个国家灵魂的凝聚力,没有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力的表现,没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可以仰视的、崇敬的对象,“那最后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

浮躁的“文艺生态”下能诞生经典名家吗?

文艺界人士在分析阻碍经典大家诞生的客观原因时表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文艺界同样出现“GDP至上”,助长拜金主义与浮躁之风;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文学冲击严重,年轻读者的阅读方式与兴趣发生较大变化;缺乏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红包评论”等现象正在侵蚀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此外,文艺创作中的“官本位”等弊病依然存在,违反文艺创作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生态”的复杂与多变性。

来自于网络、影视传媒等的冲击,使今天的文学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年“全国同读一本书”的盛况已很难发生,传统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的读者分流严重。《萌芽》主编赵长天说,以年轻读者为主的《萌芽》受的冲击尤其大,年轻人都到网上去看小说了。

不少人对文艺界“以经济效益论英雄”的现象忧心忡忡,“码洋至上”、“收视率至上”、“上座率至上”,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哪怕庸俗、低俗、媚俗,也不遗余力炒作,这样势必造成文艺生产中“劣币驱逐良币”。

上海作家丁宝德经过长达13年的深入生活与艰苦写作,完成90万字的长篇小说《龙家故事》,将人的命运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既感人肺腑,又昂扬向上。但是这部作品被全国多家出版社拒绝出版,原因是“现在市场不看好工人题材”。丁宝德认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后,是思想与艺术的贫乏,正在蚕食我们健康的文化,使我们的价值观和正常的审美情趣发生可怕逆转。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编辑贺圣遂近年来积极倡导“科学出版观”,他说:一些出版社编辑缺乏鉴赏力,要么重版经典,要么追捧已成名作家,“希望每出一本书都赚钱的心态,其实害了出版界。”

不接地气,出何大作?

文学界人士认为,缺乏与时代相匹配的经典、大家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创作生态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即文艺创作的心态问题,比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创作理念混乱,价值观缺失,甚至人格萎缩;创作态度浮躁,缺少虔诚,或高高在上,或闭门造车,生活积累少;个人素养不足,缺乏观察世界的胸怀,即使艺术表现能力高超,也因为缺乏思想深度而无法成为精品力作。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文艺理论家王纪人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涌现出鲁迅等一批伟大的作家,这些大家都有共同的特点:既有扎实的国学根底,又有海外留学经历,一些大作家同时还是翻译家,因此他们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当前的中国作家群里很难找到这样学贯中西的人了。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何建明认为,现在作家辈出,但难见大家,首先是中国当代作家缺少与伟大时代相称的博大或宽阔的胸怀,其次是一些作家生活和体验社会的方式不对,此外,有些作家缺失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深刻性的大情爱。

不少人忧心忡忡:“快餐文化”“娱乐至上”正在侵蚀作家,传统文学赖以生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审美原则正被消解或颠覆。

何建明说,与前辈作家相比,今天一些作家在创作动机、态度和方法上都出现了异变,“一些作家以为在家里看看网络、报纸,加上自己的‘睿智’的目光就足以了解时代、了解生活,其实,这样只是过着‘二手’、‘三手’的生活。作家一定要贴近生活‘接地气’。”(记者肖春飞、刘旸辉、孙丽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凭借《国家订单》一举夺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打工作家王十月破格进入了广东省作协的行列,享受副高待遇。虽然离开了流水线、“握手楼”,但王十月的笔触并没有改变,他说,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来自于人民,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细看《国家订单》中的人物,无论是从打工者成长起来的“小老板”,还是其他各式各样生存状态的打工者,都是王十月二十多年打工生涯中熟悉的面孔。“是我的朋友、亲人、工友,或者是我。”透过这些底层的打工者,他想告诉读者在全球化无孔不入的年代,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苍白感。

15岁的王十月从穷山村来到了珠三角,卷入了打工的洪流。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都让这个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倍感压抑,而文学成为了他抒发的途径。于是,在机器声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从一个个打工者的遭遇思索着人生。虽然如今的王十月生活已不复当初的窘迫,但他仍然将自己的根扎在基层与群众当中。他说,现在的文坛在商业化的侵袭之下,很多作家放弃了写作的原则,忘记了文以载道的担当,泯没于码字挣钱的逐利行为当中,但这样的作品没有灵魂,不能发人深省、引人共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家发现X-行星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地带

太阳系模拟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巴西的一位天文学家经过数学计算发现了在我们太阳系边缘存在“X-行星”的证据(“X-行星”是一颗假想的、而未被人类发现的冥王星轨道以外的行星)。

  来自里约热内卢巴西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罗德尼•戈麦斯(Rodney Gomes)说:“海王星轨道之外冰质小天体的不规则轨道运动,暗示着那里存在一颗体积是地球四倍的行星正绕着太阳运行。”

  虽然“X-行星”存在的假定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它的存在一直没有被证明。
戈麦斯测量了92个柯伊伯带天体(由小天体和矮行星组成)的轨道,发现其中6个天体的轨道看起来偏离了它们的预期轨道。

  他在本周二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协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向天文学家们报告说:“这些柯伊伯带小天体的不规则轨道运动,是由行星大小遥远天体的引力干扰引起的。这颗天体的大小或许是地球的四倍(和海王星的大小差不多),距离太阳1400亿英里远,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500倍。

  然而,由于距离太过遥远,对于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来说,要想瞥见这颗假设的太阳系新成员将非常非常困难。由于距离的遥远,即便是冥王星都很难被轻易看见。

  然而,有些天文学家对于他使用的方法大加赞赏。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罗尼•巴内斯(Rory Barnes)告诉《国家地理》说:“戈麦斯已经找出了一种方法来确定像这样的一颗行星是如何影响太阳系运行的。是的,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他向我们指明了寻找证据的方向。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院的哈尔•利维森(Hal Levison)说: “像天王星那样大小的天体产生了他看到的那种效应,我感到比较吃惊。但是我了解戈麦斯,他做的计算一定是正确的”

  先前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直径大约1400英里。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它被降级为了“矮行星”,因为它的质量不足够大,不能清除它轨道周围的物体,所以它不再符合行星的新定义,也就不能称行星了。(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太阳系六大或存生命星球:土卫六存有湖泊似地球

  组图-世界完美日食照片 心形太阳变最浪漫星球

  热木星变身"杀手星球" 45亿年前地球险些被扼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岩石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

  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乔恩·詹金斯博士(Dr Jon Jenkins)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狩猎工具—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1500光年远处一颗恒星的奇特的光变曲线读数。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图像呈现了一颗行星的湮没历程。詹金斯说:“我们首先要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二重奏行星(两颗行星彼此环绕在一起,同时环绕主恒星运行)以不同的方向穿过一颗恒星,在每次日蚀时阻挡了不同数量的恒星光线,但是最后观测的数据未能支持这一假设观点。在消除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后,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寻常的光变曲线读数最有可能是由一个较长的尾状残骸体(颇似彗星尾)跟随着一颗四分五裂的行星引起的,这颗小型系外行星并不比水星大。所有的光都呈现绿色。”

  据报道,这颗行星近距离围绕一颗被称为“KIC-12557548”的橙矮星(orange dwarf star)运行,每隔15小时环绕主恒星一周。该恒星的表面温度约为4200℃。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估计高达1800℃,热到足以熔化和蒸发岩石,留下了亚微米等级的尘埃颗粒,最有可能是辉石(pyroxene )或氧化铝(aluminium oxide)。詹金斯说:“我们确定了这颗行星的大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它足够小,所以在被其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后留下了巨大的尘埃和碎片。”

  天文学家知道,气态巨行星(通常被称为热木星)的轨道太靠近其主恒星时,就会慢慢地蒸发,但这是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颗岩石行星被蒸发。詹金斯说:“这是天体地质学的第一个例子,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行星系统瓦解的最后阶段,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詹金斯说:“可能其它的岩石行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比如超级地球‘Kepler 10b’和‘Corot 7b’围绕其主恒星运行一周只需约20小时,而它们的主恒星的温度远高于‘KIC-12557548’的温度。”他还补充说:“如果‘KIC-12557548’的温度更高,我们所看到的尘埃颗粒就会迅速蒸发形成烟雾了。”(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类太阳恒星爆发超级耀斑 规模达太阳耀斑1万倍

  系外行星遭受恒星炽热高温 庞大星体将化为灰烬

  NASA发现直径140亿英里恒星 或为新太阳系(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继周作人之孙抵制拍卖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后(本报近日连续报道),嘉德公司拍卖沈尹默的《忆鲁迅》手稿再次引来争议。

昨日,沈尹默之孙沈长庆称,祖父这份手稿系当年投给《文艺新地》刊物的“送审稿”,不应落入唐弢本人手中。对此,嘉德公司称,公司至今尚未收到沈尹默家人正式的异议要求,无法撤拍。

沈尹默手稿拍出59.8万

5月12日“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开拍,“人文情怀”专场推出唐弢先生藏珍20余件,沈尹默《忆鲁迅》手稿拍出59.8万。

对于沈尹默手稿,嘉德公司介绍称,此件为沈尹默所作《忆鲁迅》手稿,文中详述与鲁迅相识于杭州,相交于北京的往年旧忆。此文作于1956年,系纪念鲁迅诞辰70周年而作,后收录《忆鲁迅》文集。此件为唐弢先生旧藏之物。

沈家后人质疑手稿来源

昨日,沈尹默之孙沈长庆称,《忆鲁迅》一稿是沈尹默为《文艺新地》刊物“鲁迅专号”专门撰写的“送审稿”。此文后来在《文艺新地》八月号刊登。沈尹默曾专门致信当时该刊物副主编唐弢说明此事。原稿理应退原作者,或由该刊资料室保管。“沈尹默的送审稿怎么能到副主编个人手里呢,不能排除唐弢先生以职务之便据为己有的可能。”沈长庆认为,拍卖手稿来源非法。

嘉德称未收到正式异议

沈长庆称,拍卖前曾找到嘉德公司“投诉”,要求停拍遭拒。嘉德公司允许查拍品,他确认这就是祖父当年的送审稿。

昨日,嘉德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该公司至今尚未收到沈尹默后人正式的或书面的异议申请。除申请外,还需要提供相应证据材料,公司不能在没有证据情况下撤拍。

嘉德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因尚未收到沈长庆的正式异议,转告委托人的程序也就没有启动。“如果沈尹默家人有充分证据或者司法机关介入,我们会积极配合。”

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昨日,该馆研究部人员称找不到唐弢家人联系方式。记者多方联系也未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2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做客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讲述文学启蒙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王彬彬表示,对官场文学的评价并不高,有时候官场文学成为了腐败教科书。

“怀念‘文革’很可怕”

在当天的论坛上,王彬彬畅谈己见,现场掌声连连。“启蒙是一个老话题,在今天虽然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我始终认为它是远没有过时的话题,其实也是很新的话题。”王彬彬说,他随即以文革为例阐述。

90年代以来有一些对“文革”歌颂赞美的文章,王彬彬说,80后的年轻人看这些人对“文革”的歌颂和美化,就会觉得“文革”真好。如果在“文革”当中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呢,如果在“文革”中可能就是香车宝马,住豪宅了,“你看网上的言论,无限怀念‘文革’,这是很可怕的”。

“今天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越来越美化。在电视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非常明显,说‘文革’是有真正民主、“文革”是有真正人权的,特别荒谬的是说文革时没有腐败、‘文革’时官员都是清廉的、都是一身正气的。”

官场文学成为腐败教科书

有观众询问官场文学对反腐败文学启蒙作用?王彬彬表示,我对官场文学的评价并不高。为了市场,官场文学和商业结合非常紧,官场文学写反腐败,里面各种权谋、各种阴谋诡计极尽渲染,有时候成为腐败的教科书。

他解释道,如果不能站在很高的角度,以评判、审视的角度,让老百姓知道怎样反腐败,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腐败的教科书。也不能说完全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很多人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腐败、腐败到了这样的程度。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杨雨,197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已经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肠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等著作。

杨雨在百家讲坛的“正装”照。

近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主讲的“纳兰心事有谁知”在央视百家讲坛全部播完。以讲稿为基础出版的《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一书也在近期出版。此前,杨雨曾登陆百家讲坛主讲过“侠骨柔肠陆放翁”。从诗词出发,投入地阐释情感,她的讲述迥异于之前诸多的百家讲坛“故事体”,“以情动人”成为她打动观众的“杀手锏”。网友亲切地称她为“洋芋”。5月6日,杨雨携家人来北京签售,本报记者专访了她,谈到她的“美女教授”头衔,以及她对百家讲坛和诗词人物的认识。

关于头衔“美女教授”由不得我

新京报:我觉得,你把头发披着比较好看,在百家讲坛时,为什么要把头发盘起来?

杨雨:所有见到我的人都觉得不应该把它盘起来。栏目组认为,盘起来比较切合学者的身份,我现在的这个样子缺乏公信力。

新京报:你看,你书上的腰封,之前的媒体都称你为美女教授。

杨雨:对,那天陈虎(本书责编),把这个书稿给我,我就说“美女教授”能不能改成“知性”,或者是“人气”这类的词都可以,我说这个词我不喜欢,他说这个由不得你,这是我们开会决定的,而且关键他说已经付印了。

如果我把这本书送给圈内人,我肯定去掉腰封。

新京报:教授是要教书讲学的,你的“美女”身份,对于你的职业来说有没有什么影响?

杨雨:我承认有很多女教授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女教授,比如说我们词学界,我们最推崇的前辈叶嘉莹先生,还有我的学姐赵晓兰教授(从她的年龄上来说是我的妈妈级的人物),她们是我的前辈,也是名正言顺的美女教授。要达到她们那个境界,我觉得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若干年之后,虽然我可能老了,但是我能够称得上是正面意义上的美女教授。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日前,作家叶开在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授课时直言。叶开说,这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他的这个说法,得到包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副教授王宏图等多位文学研究者的认同。

中国文学缺乏城市经验?

“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叶开说。王宏图则指出,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在叶开看来,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兄弟》(下)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比如《挪威的森林》第七章结尾,主角渡边去看望阿绿生病的父亲,那是一种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却充满了关怀。他认为所谓的向前向后看,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视野问题。“中国正处于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应当参与世界文化的建设,作家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着眼于更大的人类普遍的经验。总有一些价值和涉及的问题是共同的。比如环保,不管在好莱坞电影动画里还是在欧美文学中,都是很重要的主题,可惜中国作家很少关注。”

宏大叙事消解多样性?

“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像王小波、王朔这样的写作永远得不了奖。”叶开也直言,“虽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样在宏大叙事边缘进行探索的作品,但依然没有整体摆脱的尝试。”

“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李楠告诉记者,“我感觉中国读者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据我所知,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对此叶开也质疑:“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与个人理解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叶开说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而在王宏图看来,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五一”节前,山西作家曹乃谦又“被诺奖”了,这已不是他“差点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次了。

不少媒体都报道了曹乃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复评名单的消息,报道称,来自世界各国的210名入围作家中有20人进入复评,山西作家曹乃谦就名列其中。但很快,作家本人说话了,称其未接到通知或是邀请。相关专家随后辟谣,诺奖和茅盾文学奖不一样,从未有过宣布200名、20名或者5名入围名单的规矩。作家李洱因此为曹乃谦打抱不平:“我与曹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知道曹是个好人、老实人,请不要随便拿老实人开玩笑。”

63岁的曹乃谦说话是山西雁北口音,外表像个地道的“乡巴佬”,他那篇带着浓厚乡土风味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早在几年前就被读者熟知。

其实,曹乃谦跟诺奖扯上关系倒也并非空穴来风。数年前他就曾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的马悦然称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作家王蒙也曾在公开场合传递过类似的消息。2005年10月,马悦然还到曹家一叙,结果曹乃谦家的门槛快被媒体踏破了,有报道称“各地记者三更半夜堵在他家门口,熟的不熟的邻里见了他都笑着贺喜”。2008年,甚至还曾出现过一个纯粹搞笑的“新闻”段子,以媒体记者的口吻发出了长篇消息,“报道”了曹乃谦获得了当年诺奖后,来自各方的反应。可以说,曹乃谦隔三差五地总是和诺奖扯上关系,甚至被铁定为中国作家最逼近诺奖的人。时至今日,曹乃谦距诺奖终于“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一次次“被诺奖”之后,曹乃谦不再单纯是一位作家,已然变身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个虚幻符号,而且这个虚幻的符号在逐步添加着内容和作料,让一些人一次次获得虚假的满足感。

正是因为这个虚幻符号的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勾连。当然,这个诺奖符号必须由曹乃谦来完成,因为他不是体制内作家,让他来扮演这个角色不用冒太大的风险,更何况他还是个公认的老实人。

但我们不得不说,曹乃谦一次次“被诺奖”,跟那个名叫“中国诺奖情结综合征”的病不无关联。每年10月是诺奖颁奖的日子,中国各方人士对诺奖的关注度比谁都高,谁是获奖者,哪些出版社出过获奖者哪些作品,获奖者是否来过中国……这些话题会被一一细致梳理,就怕漏过一丁点儿细节。很快,读者会发现,即便是从未听说过的获奖者的作品也会很快上市。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已经建构起一个自成体系的链条,媒体、作家、评论家、出版机构、书店,甚至是一些地方官员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利益共同体,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患上“诺奖情结综合征”并不为过。

“诺奖情结”就像一股暗流,平时看不出丝毫动静,在不经意间它总会露出峥嵘,显示其倔强生存的秘密。而在这个“情结”面前,作家被无情地利用,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被一点点消减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