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林业发展的日本林野厅日前决定,在日本大地震后的重建中,通过种植海岸防护林来减轻日后海啸造成的损失。
海岸防护林原本是为了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扬沙而种植的,但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后,专家发现海岸防护林只要有足够纵深,就可以阻止随海啸而来的船只和瓦砾对住宅的破坏,并减缓海水奔涌的速度。林野厅准备在6月前就海岸防护林与海啸灾害的关系汇总调查结果,并考虑未来在很可能发生海底地震的静冈县等地利用海岸防护林遏制海啸。
目前已提出的方案包括:在相关海岸构筑10米至20米高的土丘,在土丘上种植树木;在沿海地区种植海岸防护林并开辟农用地,作为海啸缓冲地带,然后在内陆筑起土丘,用于保护住宅区。林野厅希望其中的若干方案能在政府重建计划中得到体现。(蓝建中)
本报讯 (记者 张静)北京市地震局在昨天公布,目前北京地区地震自动速报可在1、2分钟内完成。精准速报8分钟内完成,并作为向社会发布预报的依据。
据介绍,北京已建立起包括前兆台网、测震台网、强震动台网在内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密度和监测能力处于全国前列,并可通过网络接收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的数据。
地震前兆台网主要负责地震前兆异常的监测,监测数据主要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分析预测使用。目前已建起38个市属数字化观测台站,有101套观测仪器;建设49个区县级地震台站,有61套观测仪器。
测震台网建设方面,目前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已建设30个测震台点。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局测震台网中心实时通过光纤等方式自动接收台站数据,并通过网络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接收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107个数字测震台站的实时波形数据,实际处理的台站数量达到125个。
据介绍,北京地区地震自动速报可在1、2分钟内完成,正式精确速报在8分钟以内完成,地震定位精度优于3公里,烈度速报可在震后20分钟内完成。
避难场所
目前已建成达到国家要求,并经过市级验收的避难场所33个,可安置150万人。“十二五”将新建300处应急避难场。
观测站点
全市目前建有宏观观测站点86个。其中,北京动物园、大兴野生动物园都是地震部门挂牌的地震宏观观测站。
动物监测
北京市地震局已聘请知名动物专家组成顾问组,参与动物异常行为的调查,增强宏观异常监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骆驼墩遗址发掘现场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瓮棺葬用的釜,里面装有婴儿遗骨
装有婴儿尸骨的瓮棺
骆驼墩遗址中的人体骨架
平底釜
圜底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宜兴市新街镇的一座砖瓦厂在骆驼墩一带取土时,工人们从土中挖出了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这些造型各异的器具都是当地居民们未曾见过的,后来文物部门来此普查,认定其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是骆驼墩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挖出了很多奇怪的瓶瓶罐罐,而在有的烧饭的罐子里,竟然出现了婴儿的尸骨。为什么婴儿会出现在这里?是野蛮的祭祀,还是遇到了“食人族”?除了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约300平方米的贝壳堆积物,先民们要用它们来干什么?近日,宜兴市文化部门将邀请全国知名文保考古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论证骆驼墩遗址的考古价值,为人们揭开这里更多的秘密。
谜团一
婴儿为什么要埋在炊具里?不排除是一种亲人烹饪煮食的墓葬文化
骆驼墩遗址南北两区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包括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52座,瓮棺葬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壳类堆积遗址1处,祭祀遗址4处以及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和灰坑多座。另外还发现较为丰富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和印纹陶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等400余件,各类动物骨骸标本2000余件,碳化稻米2000多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随着遗址的挖掘,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由此一一被呈现在世人面前。“骆驼墩考古发现,最为独特的就是瓮棺葬。”虽然已有十年,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至今仍对这个奇特的现象记忆犹新。
那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叫陶瓮,高20多厘米,宽10多厘米,不打开盖子,没有人会知道,里面竟然装着婴儿的尸骨。专家说,这些陶瓮是当时人们专门用来埋葬婴儿的“棺材”,所以这种棺材又被称之为瓮棺,他们从骆驼墩一共发现了39座瓮棺葬。
在宜兴存放骆驼墩出土文物的库房,林留根打开其中一个陶釜,里面露出了一具婴儿的尸骨,林留根向记者指点,“这是婴儿的头颅、这是他的手臂骨和腿骨。”令人揪心的是,这名婴儿的腿骨居然只有一根小树枝那么纤细。瓮棺葬的主人竟然都是几个月大的婴儿!
“婴儿的骨骼有的保存相当完整。我们从骨骼上判断,他们的年龄都不到一岁,甚至有些可能是还未发育完全、流产的胎儿。”林留根说,婴儿的性别已无从知晓。
这些婴儿究竟是怎么夭折的?林留根认为,他们死亡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应当不是被用于祭祀。“原始社会人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生活条件差,人的寿命短。一旦出生率过低,部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当孩子夭折后,大人尤其感到痛惜,就用陶釜把婴儿的遗骸装起来,在一个墓葬区里集中安葬。”在一个陶釜的上端,记者看到有十几个小孔,“这可能是故意钻的孔,可以让婴儿的灵魂升天,转世重新投胎。”
据介绍,用作瓮棺的葬具都是陶釜。在当时这些陶釜都是作为炊具使用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装在陶釜中?林留根认为,原始社会有食人的风俗,因此不能排除婴儿死后,亲戚朋友将他们烹饪煮熟后分而食之,仅剩下骨头落葬,以此作为一种纪念。也有的风俗认为,将敌人吃下,可以让自己更勇敢。
谜团二
为何有6具尸骨是俯身埋葬,有一具还站着葬?和信仰、祭祀有关
在骆驼墩遗址中,除了这39座婴儿墓葬外,还有52座成人墓葬,这52座墓葬和马家浜文化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墓主多为成年男女,老、中、青壮年都有。奇怪的是,其中6座墓葬的主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俯身葬,和我们后来看到的面朝天的仰身葬不同,为什么这些人都是俯着身埋葬的呢?原来,在同一时期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那里的人们都是俯身葬,这可能和当时的信仰有关,是对大地的一种敬重。
但到了骆驼墩遗址这里,大部分墓主实行的就是仰身葬了,并且头向均朝东偏南方向,约为108度。为什么葬礼的规矩又改了呢?宜兴市文管办主任黄兴南认为,墓葬风俗应当与宗教信仰有关,先人崇拜太阳,因此朝天仰身埋入土中,并且头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他们希望自己在阳光下获得新生。他同时认为,头向还可能朝着部落的标志物或吉祥物。从现场来看,东南方向是山,先民们从山上狩猎获取食物,山对他们来说是生命的依赖,也是他们的吉祥地。
出土的墓葬中大多没有随葬品,仅出现几具猪、狗的骨架。“这说明当时的先民们没有出现剧烈的阶层和财产分化,贫富差距不大。”林留根说,地层中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骸骨,其中以大型动物为主,有牛、麋鹿、梅花鹿、猪、狗等,水生动物有黿、鲤鱼以及大量的贝类。随葬的猪、狗从嘴部等骨骼来看和野猪、野狗已经有区别,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驯化技术,将这两类动物圈养。
此外,在祭祀遗迹中还发现一具侧身四肢弯曲,身体斜向插入地层之中的人骨,与墓葬群的头向不同,这具人骨的头向东北。从他特殊的落葬姿势,黄兴南分析称,这应当是祭祀人牲,“此人可能是部落交战的俘虏,被作为人牲杀死后祭祀。”
链接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3000年
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4000年
崧泽文化:承接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承接崧泽文化
骆驼墩文化:距今7300~3000年
谜团三
300平米的贝壳堆有什么用途?用来制陶、铺路、盖房子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处贝类及螺壳的堆积物,实际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左右,中心最厚处深有1.6米。堆积物表面不平,周边还有人为取用形成的凹坑。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鉴定,这些都是吃剩的废弃物。而先民们为什么将它们集中堆放在一起呢?
原来,这些螺壳磨碎了可以被用做制造陶器的掺和料,先民们发现,这些磨碎的贝壳有助陶土成形、透气,经过高温烧制不易变形;烧成灰或砸碎后用来铺地铺路、造房子,还可以干燥防潮。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建筑和制陶原料。
除了贝壳,先民们还发现来自火山岩缝中的一种特殊物质,这被考古学家称作“原始沥青”。 将它涂在器物的表面,可以美化气孔,不渗水,不被吸附。即使在几百摄氏度高温下,只有在器物底部的部分“沥青”被熔化,器物的四周仍然保留着。
“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懂得并且实践环保、低碳经济。”林留根说,陶器破了,人们会打两个孔粘起来使用,不轻易废弃;把蚌壳磨成刀具、用动物的骨头做成针线、椎子、匕首……生活中的用品几乎都可以循环利用,人与自然有机和谐地相处。
原始先民的炊具有讲究,已考虑燃料的多少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炊具不仅仅是人们做饭的工具,伴随着相应的饮食习惯,更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奇怪的是,这里挖掘出的烧饭工具“釜”几乎都是平底的,平底釜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直筒形、罐形、尊形等。而在骆驼墩附近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流行的可都是圜底釜,圜底釜底部是圆的,需要借助石块等三角架支起来才能使用。
平底釜和圜底釜各有优缺点:平底釜放在地上更稳当,考古人员还发现平底釜有专门配合使用的灶。灶的造型是直口斜腹,腹部圈足之上有灶门。灶门上檐及下沿都向外挑,下沿用来防止烧柴脱落,上檐上翘遮掩灶门,可以防止烟熏或釜内食物溢出浇灭火焰。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灶口内还贴有泥条,为的是与釜的接触部分留出缝隙,增加空气的流动有利于燃烧。林留根说,有了陶灶,釜就可以移动使用,不再局限在某一处挖坑烧火,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半径明显扩大。
虽然平底釜使用方便,但由于受火面积大,煮同样多的食物,所需时间比圜底釜长,燃料也用得多。“不过正是由于这里的资源丰富才使得平底釜能大量使用。”
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
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此前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遗址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它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一方面用来排涝,也可作为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的发现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确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丰富了马家浜文化,重新划分了马家浜文化的次文化区。
他认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28日报道,与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福岛县相邻的山形县米泽市,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出现“唝唝”的地鸣声音,最多一天出现10余次,引起该市民众的恐慌。山形地方气象台称,这些地鸣与福岛县喜多方市为中心发生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有关,不必太多惊慌。
山形地方气象台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米泽市即出现断续的地鸣声,甚至有地底爆炸的声音。其中3月18日这一天,市政府就接到了10余起当地居民的查询和报告。最近一段时间,地鸣次数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人们担心附近的活火山——吾妻山发生火山爆发。
但是,山形地方气象台主任技术专门官五十岚文和指出,这些地鸣与临近的喜多方市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活动有关。他说:“震源很浅但是规模很小的地震,有时候发生地鸣的可能性很大”。
日本仙台管区气象台的火山中心已经对吾妻山实施24小时的监测。该中心称,到26日为止,吾妻山没有发现异常的征兆。
灾害影响
据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东北分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遭遇海啸等袭击的岩手、宫城、福岛和茨城4县基础设施和住宅等经济损失额总计达163,7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093亿元),占到总资产的7.9%。其中岩手沿岸地区资产损失率达到47.3%,可见海啸灾情十分严重。宫城县的损失金额为各县之最,达649,20亿日元。之后依次是岩手县42,760亿日元,福岛县31,290亿日元,茨城县24,760亿日元。此次调查不包含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发经济活动陷入停滞的情况,因此实际损失额可能更高。
日本财务省27日公布的4月上旬贸易收支初值出现168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5亿元)贸易赤字,主要原因是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汽车、电子零部件出口大幅下滑。出口为14,941亿日元(约合1197亿元),同比减少19.4%。另一方面,由于石油、煤炭进口增加,进口同比增加0.2%达16,630亿日元(约合1332亿元)。由于地震影响了出口,3月的贸易收支(初值)盈余同比大幅减少78.9%。财务省表示“可能有企业会有计划地将出口挪至中下旬,因此整个4月的变化趋势尚不明朗”,但市场普遍估计4月将出现贸易赤字。
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27日宣布,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前景展望从目前的“稳定”下调至“负面”。标普认为,东日本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处理工作需要巨额资金,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今后可能会面临进一步的财政恶化。
灾后恢复
据共同社报道,中国西安市约40人的旅游团将于29日前往日本九州进行为期6天的观光,成为东日本大地震后首个赴日中国旅游团。此外,武汉市约70人的旅游团也将于30日前往京都和大阪。受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中国的赴日团体游曾一度全面中断。
日本经济产业省26日宣布,以大型制造企业为对象实施的东日本大地震紧急影响调查显示,受灾工厂中已有64%恢复生产。预计至8月份恢复率将达约90%。该调查在本月8日至15日,以在青森、岩手、宫城、福岛、茨城、栃木和千叶7县拥有生产基地的55家公司为对象展开。合计70个工厂中,45个在震灾1个月后就恢复了作业。另外预计今后3个月内还会有18个工厂恢复生产。
NTT集团旗下3家公司的社长27日一同出席记者会,宣布因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通讯不畅问题已基本解决。NTT东日本公司在地震后最多时曾有385处电话基站停止工作。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等9处基站仍未修复。手机通讯也基本恢复。
核电事故
东京电力公司27日公布了重新评估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3号机组堆芯受损情况,据估算1号机组受损55%、2号机组35%、3号机组30%。东电之前估算的受损比例分别为1号机组70%、2号机组30%、3号机组25%。此次更正是由于之前将各机组的部分数据混淆导致计算存在错误。
东京电力公司26日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在东京总部面向金融机构等投资方举行了说明会。据出席者透露,东电董事长胜俣恒久在说明会上称,为根据核电站事故损失赔偿制度落实对受害者的赔付,政府也应负担相应的部分。
东京电力公司27日称,一名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的50多岁女员工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遭受到17.55毫希的过量辐射。日本规定的女性工作人员辐射量上限为3个月5毫希,该名女性所受辐射达到该标准的3倍以上。
新华网东京4月27日电 日本警察厅27日说,截至当地时间27日16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517人死亡、11432人失踪。
日本警察厅说,在地震灾情严重的宫城县有8745人遇难,在岩手县有4243人遇难。目前仍有约13万人在各避难所避难。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在格林尼治时间24日23时07分(北京时间25日7时07分)发生里氏6.2级地震,但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美国地质勘探局称,此次地震震中位于肯达里市75公里,震源深度为9公里。
印尼气象和地质研究机构称,此次地震震级为6.0级,震中位于肯达里东南55公里处,震源深度18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后不久,又发生一次里氏5.2级的余震。
印尼地处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数千次大小地震。
如果胡安德富卡板块继续俯冲到北美板块的下面,“大型逆冲区”地震将会引发海啸
如果发生大地震,西雅图1994年前建设的建筑物都将倒塌
海啸和地震袭击日本后,汹涌而来的海水冲过防洪堤
科学家表示,美国西北海岸地区可能会被称作“大型逆冲区”地震(‘megathrust’earthquake)的海下板块运动摧毁。日本大地震后发表的有关胡安德富卡板块(Juan de Fuca Plate)引起巨大威胁的评论,引起人们对大西洋沿海地区产生担忧,害怕这里会经历类似重创。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构造和海底绘图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已经使这种可怕的可能性人所共知。
这些研究结果出现在纪录片《超级地震:日本震撼时刻(Megaquake: The Hour That Shook Japan)》上,这部纪录片将于这周末在英国《探索发现频道》播放。3月11日引发日本海啸的地震,可能就是“大型逆冲区”地震,现在研究人员担心,位于美国近海50英里(80.47公里)处的卡司凯迪亚断层(Cascadia Fault)线有一天可能会裂开,引发地震和海啸。据《泰晤士报》说,这个断层发生里氏8级以上的大规模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是240年,300多年前该地发生最后一次“超级地震”。
“大型逆冲区”地震是世界上最大级别的地震,它发生在“俯冲带”。当地球的一个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块下面时,就会形成俯冲带。据加拿大自然资源部说,卡司凯迪亚断层发生的最后一次地震的震级估计是里氏9级。胡安德富卡板块正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沿卡司凯迪亚断层俯冲到北美板块的下面。由于两个板块有很大部分叠加在一起,慢慢积聚的压力终有一天会导致板块断裂,引发大型地震。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构造和海底绘图实验室主管克里斯•古德芬戈教授表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显示,这两个板块间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加。他说:“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圈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杰弗里•帕克最近表示:“历史告诉我们,未来10年会有更多‘大型逆冲区’地震发生,但是我们并不清楚确切时间。”《泰晤士报》称,从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延伸到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卡司凯迪亚断层已经沉睡了300多年,科学家认为,未来50年这里有45%的可能性发生里氏8级以上地震。并有15%的可能性发生里氏9级以上地震。这种地震会引发30米高的强海啸,席卷太平洋西北海岸,影响俄勒冈州、华盛顿和温哥华岛,并有可能波及日本。
由于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几座城市都没对“大型逆冲区”地震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这种威胁变得更严重。用来保护住宅区的升级程序目前正在研发中。由于1994年前西雅图的建设规章还不健全,之前建设的摩天楼在海啸的冲击下会轰然倒塌,很多海岸居民区会被卷走。据说俄勒冈州有大约1000所学校很难抵御地震和海啸,但是重建工作要到2032年才能完成。而专家并不清楚何时会发生大规模地震。
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主管汤姆•约旦说:“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你,我们总不能说:‘下周你最好逃到城外去,因为这里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地球物理学教授约翰•麦克卢斯基说:“现在的问题是,地震更像是公交车,有时会一次到站2、3辆,而不是一辆接一辆的有规律到达。我们需要先看一看一个地区的最大规模地震会造成多大破坏,然后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杨孝文)
国家海洋局昨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表示,我国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近海发生海啸,两分钟可发出预警;远海发生海啸,15分钟内可发出预警。
远海海啸15分钟内预警
于福江表示,在海啸预警方面,国家海洋局有专门负责海啸预警的部门,目前有10个工作人员在昼夜24小时值班,监视海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海啸预报、传播时间的数值预报模型,通过26万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分析预报海啸。从此次日本海啸到达我国的时间和波高上看,计算预报准确。
“如果近海发生的地震,两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而远海发生的地震,可以在15分钟内发出预警。”于福江说,15分钟的预警时间已经足够,因为远海地震引起的海啸,如马尼拉海沟如果地震,引发海啸会在3小时到达我国沿海,日本地震海啸,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是4个小时,到达我国大陆沿海则是七八个小时。
此外,我国还在南海地区新建一套更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如果这一地区发生海啸,1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
我国沿海分为海啸四类地区
于福江透露,日本海啸发生后,我国研究评估出海啸会到达的地区和被淹没地区,这被称为“海啸疏散图”,目前正在制订。
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四类地区。台湾省东部沿海,是可能受海啸影响最严重地区;江苏省南部沿海到福建省北部沿海,珠江口地区,台湾省西部沿海地区,是可能较大影响地区;山东省南部沿海、福建省海峡西岸地区、广东省其他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是第三类地区;渤海湾周边地区、海南岛西部地区,是第四类地区。
相关:沿海大建高楼等催海平面上升快
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的公报显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发生。
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刘克修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国海平面上升的主因。此外,地下水开采、沿海地区大建高楼大厦等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也是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