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媒体。北京奥运会、世界媒体峰会、上海世博会、西安园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都给了中国向世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本国和国际媒体的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向世界传播。
新闻媒体在传播国家形象中作用最显著、快捷,所以中国加大力度提高媒体的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扩大海外记者数量、新华社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台开播、央视旗下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成立,这些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变化都在见证中国的努力。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最终要体现出传播效果,这就涉及到传播方式以及对谁传播,也就是受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受众分析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它是传播内容、方式、效果的基础。
受众因素不可忽视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传播活动,既具有一般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所面对的基本上是跨国受众。①国际范围内的传播,要看不同区域、国家受众的不同,即区域的平衡性。对认同我们、国情相似的国家,传播可多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而一些对我们有抵触的国家,形象传播应偏重社会和文化等软性内容。过去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吸引西方投资和技术,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更需要市场和资源。所以在国家形象传播方面,欧美受众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除欧美以外,其他地区、国家受众的平衡性。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其实是一种国家主导的政治传播,这要求我们深刻了解国际受众的政治倾向和认同。发展中国家自然是想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背后的奥秘,从中汲取经验;发达国家希望看到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民主;宗教国家更愿意看到信仰自由和文化多元的一面,环境遭受污染的国家则喜欢看到环保治理的一面;因此国际受众构成不同,国家形象传播也就没有一个笼统的、适用所有国家口味的统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一国内部受众的构成,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也存在差异。年长者偏好文化交流,更喜欢看电视等传统媒体,年轻人则喜欢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应用看到现代中国的形象,受过良好教育的受众喜爱以深度阅读、演讲等形式获取信息。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众角色、反馈方式愈加多元,信息碎片化愈加严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发言人,媒体互动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国家形象更应注重互联网的使用。
受众影响着传播效果
然而对于大规模、大成本、运动式的对外传播,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传播效果,各界对此十分关注。最近,有学者和媒体对商务部“中国制造”广告和国新办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深思。
不久前在广州举行的“2011公共外交年会”上,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孔庆勤博士与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调研报告。孔庆勤认为,商务部广告总体有效,因为内容属商业范畴,不试图改变对方观点,因而容易被对方接受。对于形象片,他引述很多美国人的话说,看了这个广告很紧张,第一个想法是:中国人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这一国家形象片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让西方观众感到更多的是压迫感。
“一味把自己认为好的信息呈现出来,而不顾及西方语境下的释读,会令我们试图传达的信息大打折扣。”孔庆勤博士认为,“用尊贵显赫的社会精英诠释中国形象,对奉行平民主义的欧美民众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扫描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以上观点。BBC调查显示,广告播出后,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51%。著名专栏作家谭飞在其博文《国家形象》中也认为,孔庆勤的研究数据与BBC的数据基本吻合。
人们不仅评估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也在讨论形象传播思路。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发文“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②、葛剑雄教授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软实力对内而不是对外”③,均认为国家形象建设应充分考虑国民的感受。
国家形象传播要做到受众认同
在国家形象建设上,付出和收获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孔庆勤博士关于国家形象片的研究应该如何看待?以下三点值得考虑:
第一,国家形象片应基于事实。
就像法庭判案,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各方往往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有庭外的“媒体审判”、“道德审判”干扰诱导。这时法官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方能体现公平公正。可见事实是审判的基础。同理,从新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事实(fact)也尤为关键。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更应注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拍出来的片子,才能真正诠释国家形象。
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片,将自己优秀、引以为傲的一面展现给他人无可厚非,个人交往中谁都愿意他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进而促进更多的合作交流,国家亦然。然而,这里就存在一个观念差异的问题。中国式的传播爱突出领导、名人、政治,而这些对西方受众可能会很陌生,或不易接受。除了精英,欧美观众更希望看到中国百姓的面孔、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有了他们的国家形象片,才会更加完整、全面、客观。我们同外国人对话,并让他们听懂,关键在于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阐述我们的事实。
第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
国际新闻界盛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原则,只有负面事件、有冲突、有争议的新闻才值得关注。我们由于国情和媒体性质不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国际媒体有同有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联播”反映了这一异同,即所谓的“前边的十分钟中国领导很忙,中间的十分钟中国人民很幸福,最后的十分钟其他国家很乱”。想一想我们在报道外国的时候,也偏好负面的新闻,那外国人又怎么能接受我们的正面报道呢?
另外西方主流媒体,至少在形式上独立于官方,具有监督政府、批评官员的传统,以社会的守望者和公众的看家狗自居。私有的媒体不代表国家,一般也不会做正面的宣传。欧美受众习惯了西方的新闻观和独立的新闻体制,看到中国官方运作的正面宣传“形象片”,自然就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国形象片的传播效果在欧美不如想象的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新闻观和媒体性质不同,但人性总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突出对人的关爱、有趣的画面、自然风光、文化览胜等相对中性、满足人情兴趣的内容,要比负面不愿意拍、正面没人看的形象片好。
第三,淡化国家形象片的作用。
拍摄国家形象片实际是国家形象构建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新闻传播中的“形象塑造”(Image making)问题。美国新闻学界的泰斗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具体而言,就是大众传播媒体创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尽管他指出,新闻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④虽然传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认为一部国家形象片就能彻底改变国家形象,未免过于天真。
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种心态。成熟的国家不会太在乎塑造国家形象,例如北欧诸国,是国民幸福指数高的代名词,多少年来也没见他们在形象片上有什么大手笔。真正的国家形象是随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增强的,并不是看谁的形象片拍得好。正如邓聿文在文章中所说的,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这既有政治、经济硬实力的增强,也有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福利方面的改善。国民的幸福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随之提高,别人的看法也会相应的改变,自然无需过多的宣传。所以如何更好地建设国家,才是真正塑造国家形象的落脚点。⑤
(作者单位: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注释:
①刘燕南、史利:《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②邓聿文:“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1-18/111420420.html。
③葛传红、徐向科:“葛剑雄:软实力对内而不是对外”,《时代周报》,2011年11月24日。
④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⑤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网页链接: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5110,
请注明:转载自《法治新闻传播》2011年第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