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周二, 04 10月 2011 19:45

缺乏承认错误的诚意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教材文字标音缘何成了问题

市民发现,杜甫《房曹兵胡马》中的“胡马大宛名”的“宛”字去年语文教材中注音为三声“wan”,今年则改为一声“yuan”,专家表示如此注音或误导学生。出版社解释称,去年该字按照生字处理,标本来读音,今年按照生僻字处理,标的是这个字在古国名中的读法。 (《新京报》10月3日)

刘昌海(教师):正如专家所言,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会儿标“本来读音”,一会儿“按生僻字处理”,这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也不是负责任的说法,出版社显然。其实,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些文字的读音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在教材和工具书里,把古今不同的字音注释出来。比如报道中提到的“宛”字,只需注明“古时读作yuan(一声),现读作wan(三声)”即可,这既能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又能避免出版社所谓标准不一对学生造成的困扰。

李振忠(市民):中国文字历来存在多个读音现象,这是由文字字形演化、读音变化而历史性地形成的,从来没有先生或学生对此表示不解。自古以来的先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当然要联系诗、文本身,上下文本身而实施准确的教学,绝不会六岁时读三声的“wan”,而七八岁时改读为一声“yuan”。当然也不能让今年五年级的学生读“wan”,明年却让下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读“yuan”。如果这样,学生们不会互相耻笑对方才怪。对于如此造成的混乱结局,出版社买得了这个“大单”吗?

伍少安(媒体人):近年来,舆论对于教材错误的鞭挞,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每当有人发现教材错误,公众几乎毫无例外地指责出版机构,理由是错误的知识会误导学生。殊不知,将教材视为真理化身的态度,会将学生引导到歧路上去。如果以完美的心态来看待教材,学生的思维就会“唯教材是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质疑精神就无从滋生。教材不应成为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牢笼”,应当成为学生审视前人知识和探索新知的“芳草地”。如果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和辨别知识真伪的能力,教材存在一点错误又会有什么误导呢?而且,出版商和教育部门应当高调宣称教材是不完美的,甚至会存在可笑的错误。如此一来,教材才不会被神圣化,学生才不会认为“他们的前辈和创立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丝毫背离的”,创新精神方能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这才是教育之幸。

@素食主义大白鲨(新浪博友): 知识的世界,根据视角的不同,也有很多变化和不一定,而且它自身也在发展。单一教材未必能真实反映这种多样性。这种教材的不同与差异,以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保持开放性的教育和学习视角,放弃封闭的权威心态,是超越和客观看待这些问题的关键吧。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