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周四, 19 5月 2011 17:45

今日音像能否安放好昨日“梨园传奇”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本报讯(记者 李峥 李君娜)半个多世纪前,由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戏曲大师同台献演的《牡丹亭 游园惊梦》珍贵片段,今天还能在上海音像资料馆里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流磁带清晰得见。

恰逢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之际,上海音像资料馆里的这段“传奇”令人欣慰之余,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被再度提及: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利用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来“安放”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音像中“永生”的名家名段

打开上海音像资料馆内部网站搜索,关于“俞振飞”的相关资料有近700条。“这其中完整地保存了他的多部折子戏演出、报纸新闻及旧照的视频,像《长生殿》《牡丹亭》等名剧有多个版本,音频也很丰富。 ”副馆长叶丹说,“2002年,SMG节目资料中心就开展了戏曲资料数字化抢救工程。昆曲方面,还有蔡正仁、梁谷音、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等名家名段也较好地保存了磁带版本和数字化版本。 ”

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12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吕瑞英及《西厢记》著名研究专家蒋星煜来到上视摄影棚,共同追忆1962年开拍但因政治缘故未完成的电影《西厢记》。工作人员在节目资料中心广播片库里找到了当年保存的前后三版袁雪芬主演的《西厢记》录音。老人一听,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舞台,许多已经淡忘的表演细节也一点点被牵引了出来。

戏曲资料亟待数字化保存

当然,表演内容并非录入到音像带中就能一劳永逸地被保存。尽管磁带载体几十年间经过了好几次“更新换代”,但任何磁带载体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自然损耗,信号衰减,直到新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这里最早的戏曲音频是1908年谭鑫培的《卖马》《乌篷记》,库藏最早的戏曲视频是1930年拍摄的梅兰芳的第一段有声影像 《刺虎》片段。”馆长陈琪说,“在1958年中国电视出现之前,戏曲的传播除了电影,基本靠的是广播和唱片,上海正是中国唱片业和广播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广播电视台保存了大量广播节目和唱片,共有开盘带13.8万盘,唱片4.8万张。经过几年的数字化转存项目,已经完成了所有开盘带和唱片节目的抢救和转存,其中戏曲音频节目数字化转存量为104119条、时长达25561小时,其中戏曲视频资料达13000条,时长超过9600小时。 ”

“形势依然不太乐观。 ”陈琪说,“还有3000多个小时的戏曲资料已列入数字化抢救计划,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这些旧的录像带、钢丝带随时都可能会老化损坏,如果是绝版的音影资料,损失不堪设想。 ”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人人可“飨”

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存并不是为了养入深闺高高供起,更重要的是在于传承和普世。

2007,由SMG编导及制片人崔轶导演的《笛声何处》成为第十六届金鸡奖百花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受到各界关注。“创作前期,我曾在片库中查阅了大量的昆曲资料,给这部以昆曲为线索和背景的片子撑足底气。 ”

2008年完成拍摄的纪录片 《百年世博梦》收录了英国水晶宫的画面,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国内播出这座因第一届伦敦世博会而建的著名建筑失火及抢救的过程。这一珍贵资料的再现,有赖于上海音像资料馆长期对文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及数字化的成果。如今,上海音像资料馆已成为全国除央视资料馆之外资源最丰富、功能最完善的音像资料馆。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以音像资料馆的资源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类似于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公共视频平台?馆方表示,资料馆目前已在东方宽频上开设了免费开放的“影像志”频道,目前可供大众阅览的资料有1000多条。“我们将逐渐更新。网友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查阅到许多珍贵资料:如从1898年至2000年间的《上海百年》、各类上海老字号的专题片、上海政商文化界的名人访谈,以及30年代上海各界为京剧大师梅兰芳赴苏演出举办的饯行会,还有抗战时期梅兰芳在思南路公寓中蓄须明志与小梅葆玖一起玩耍的资料。 ”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