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11年间,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615种新的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目动物狐猴等等。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orld Wildlife Fund,WWF)对它们的生存环境表示警告:很多被发现的新物种都在面临不同的生存考验,尤其是岛上森林减少带来的威胁。

  据报道,这615种新物种是在1999年到2010年间发现的,其中有41中哺乳动物、385种植物、69种两栖动物、61种爬行动物、17种鱼类和42种无脊椎动物。

  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新物种包括于2000年发现的10厘米长的狐猴(Microcebus berthae),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和Tahina棕榈(Tahina壮观) -一个巨大的扇形棕榈,它一生只开花一次。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Komac的金球蜘蛛(蜘蛛komaci),komaci可以织造旋转黄金网,宽达一米。而变色壁虎是2009年发现的,它长有类似树皮的皮肤,可以迅速将褐色变为明亮的蓝色,使其在求爱中被发现。


10厘米长的狐猴(Microcebus berthae)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


变色壁虎


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这种颜色鲜艳的马达加斯加蛇(liophidium pattoni)。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蛇,它被认为没有毒,是一种外表很华丽的爬行动物。


一只小小的树蛙(boophis bottaeas)覆盖在研究员的指尖上。

  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英国高级顾问马克赖特说:“消费者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正在努力提高非法木材贸易的巨大的全球意识,鼓励人们只能选择负责任和可持续来源的木材和纸张。”

  根据野生动物组织(Wildlife Group)的数据,马达加斯加岛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失去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目前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正在建立一个对该地区森林和生物的保护网,以让这个地区的生物和人类和谐共处。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群4日起开始喷发,5日喷发持续,并出现火山闪电现象,大量火热的火山灰及石块上冲云霄达10公里,导致多趟航班取消,附近数千人撤离。   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群4日起开始喷发,5日喷发持续,并出现火山闪电现象,大量火热的火山灰及石块上冲云霄达10公里,导致多趟航班取消,附近数千人撤离。

智利火山喷发壮丽景象 智利火山喷发壮丽景象

智利火山喷发伴随闪电现象 智利火山喷发伴随闪电现象

智利火山喷发伴随闪电 智利火山喷发伴随闪电

  新华网圣地亚哥6月7日电 (记者赵燕燕 叶书宏)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群喷发形成的火山灰云团不断扩散,智利、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多家机场和航空公司7日宣布部分航线停飞或对航班日程重新调整。

  智利航空公司7日下午宣布,由于火山灰云团的扩散,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已经取消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往返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乌拉圭首都蒙特维的亚的直飞航线。巴西塔姆航空公司当天也宣布,取消巴西圣保罗和圣地亚哥的直飞航班。

  另据阿根廷媒体7日援引阿根廷官员消息说,智利普耶韦火山群喷涌出的火山灰导致布宜诺斯艾利斯两个机场所有航班被迫取消,布宜诺斯艾利斯埃塞萨国际机场和豪尔赫纽伯里机场共60多个国内和国际航班被取消。自普耶韦火山群4日喷发以来,阿根廷南部多个机场已经关闭。此外,乌拉圭蒙特维的亚卡科拉斯国际机场也因火山灰问题对航班日程进行调整,多个航班在经过数小时延误后被迫重新制定飞行计划。

  位于智利南部河流大区的普耶韦火山群4日开始持续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随着风向向大西洋方向扩散,导致位于普耶韦火山群以东的阿根廷遭受严重影响。6日早些时候,风向开始转向西北方向,导致智利境内位于火山西北方30多公里的洛斯安赫莱斯市被火山灰笼罩。鉴于风向不定,智利政府专门成立了气象监测小组,实时提供风向报告并为撤离居民提供防尘面具。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人民网开罗6月7日电(记者 黄培昭)利比亚官方电视台当地时间7日下午播放了利领导人卡扎菲的“录音讲话”,卡扎菲在讲话中谴责北约对利比亚持续不断的空袭,他质问“北约到底想要什么”?并强调利比亚人民丝毫不惧怕北约的空袭,将战斗到底,最终“解放利比亚”,赶走“侵略者”。

  卡扎菲还在讲话中强调说:“无论是死是活,我都将待在的黎波里。”同时,卡扎菲还呼吁人们前来他的住处阿齐齐亚兵营表示对他的支持。

  利比亚官方电视台的画面显示,首都的黎波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据悉,当天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处遭到至少4次空袭。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美国宇航局的机遇号火星车使用导航相机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个陨石坑的名字叫做“天空实验室”。

这是一张立体图像,如果你使用红-蓝立体眼镜就能欣赏3D立体效果。

  这是一幅轨道图像,图上的线标示出机遇号火星车在今年5月12日这天行进的路线,当时她正行经“天空实验室”陨石坑。这幅图像由美国宇航局正在火星轨道运行的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搭载“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相机拍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2011年6月1日,机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又行驶了482英尺(约合146.8米),至此,在她长达88个月的火星探险征程中,机遇号的行驶总里程已经超过30公里,这已经超出最初的任务设计指标50多倍。

  在她的考察旅途中,机遇号曾经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其中最年轻之一的是一个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Skylab)的陨石坑,机遇号上个月刚路过那里。在这张5月12日拍摄的照片中,机遇号看到这个陨石坑周围散落着无数的岩石碎屑,可以想象当时陨星撞击地面时的威力有多么巨大。

  这个陨石坑的名字来自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这个陨石坑不大,直径只有9米。机遇号仅仅路过并进行了简单的考察,随后便继续向着她最终的目标:“奋进”陨石坑(Endeavour crater)进发。这可是个大型陨石坑,直径超过22公里。

  从散落的岩石和小型沙丘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天空实验室”陨石坑非常年轻。研究人员判定它的形成年代距今大约10万年左右。

  2004年1月份,机遇号和她的姊妹火星车勇气号一起登陆火星表面展开为期3个月的科学考察之旅。但两个火星车的表现都远远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在火星上连续工作了6年之久,而机遇号甚至目前仍然奔跑在这颗红色星球的表面。

  两个火星车一起做出了重大的发现,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可以支持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但2010年3月,勇气号和地球失去了联系。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最近美国宇航局已经正式宣布放弃和勇气号重新取得联系的尝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温玉成教授深入四川甘孜州以及青海省玉树州勒巴沟等地考察。根秋多吉 摄


勒巴沟12世纪建造的佛塔。根秋多吉 摄


文成公主庙内的大日如来佛像。 根秋多吉 摄

  中新网玉树6月7日电(根秋多吉)6月2日至6日,我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再次深入四川甘孜州以及青海省玉树州勒巴沟等地考察,发现两处盛唐时期的摩崖造像,初判系藏区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

  6月2日至6日,我国著名的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不顾72岁高龄,翻越5050米的雀儿山到德格。又沿着高山小路,颠簸300多公里,来到大元帝师胆巴(1229-1303年)的故乡四川石渠县洛须镇(古称:旦麻。邓柯)考察。随后还前往了与石渠交界的青海玉树通天河峡谷展开佛教遗迹。

  温玉成一行抵达勒巴沟后,发现三岔路口耸立一座石砌的噶当觉顿式佛塔,虽然有些残损,他从粗大的“相轮”(塔脖子)、筒状的塔身(塔肚子)判断,该塔造于后弘期,早于元代。温玉成教授说:“这是全国少见的后弘期佛塔,时代约为12世纪,建议青海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及保护。”

  在古塔北方不远的崖壁上,温教授发现两个并列的线刻佛龛。虽然略有剥蚀,但大体保存完好,左面一龛雕刻的是释迦牟尼佛坐于双狮座上说法(双手作转法轮印)的情景。左、右各有一尊交脚坐的菩萨。右上方,有三身闻法比丘像,双手合十,倾心听法,右下方及下方还有前来闻法的三头狮子,山羊、马等动物。温教授认为,在全国也仅此一见。

  右面的一龛,是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左手托宝瓶,瓶上出三叶,象征“三宝”。温教授说:“在洛阳龙门石窟火烧洞窟门上,就有这种图形,时代是北魏晚期(公元6世纪初叶)释迦尼佛立像,在龙门石窟盛唐时代(唐玄宗时代)有大量造像,根据敦煌石窟的壁画题证可知,这种释迦立像,往往被当成‘瑞像’加以崇拜,最有名的是‘于阗国瑞像’。

  温教授说,上述两龛佛像的面相丰满,有盛唐气势。和内地造像不同的是,佛的高肉髻之上,又增加了一个葫芦形的宝严。

  特别引起温教授关注的是两龛造像右侧的供养人,上排三人,下排一个。上排第一人是男性,头戴吐蕃特有的有护耳的“筒状头曩”,身穿大翻领长袍,青海都兰县出土木棺画上的吐蕃人形象,也是这种打扮。他面露祈盼的表情,双手托一个有盖的宝罐。在把宝物奉献给释迦牟尼佛;身后,是一位翻领吐蕃装妇女,面相丰满,额前簪花,双手持莲花供养,还有一个是丫髻持花的儿童。在男性供养人身前下侧,有一位比丘胡跪,头顶上有葫芦形宝严,双手举着豆形的有柄香炉,昂首仰望着佛像。很生动,供养人的画面表现了一家三口人及其家僧共同拜佛的生动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头上簪花的妇女,她是汉族人?还是藏女染上了唐风?

  供养人中这位簪花的妇女,也可能是汉族贵妇嫁给了吐蕃的贵族。这是一幅藏汉团结、友好,甚至联姻的历史的画卷。温教授推测说,这也许是康巴妇女头顶宝珠装饰的来源吧!

  温教授判断两个佛龛属盛唐时代,约公元8世纪上半叶(大体上是唐玄宗时代)之作,从而可以确认:这应该是整个藏区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

  随后,温玉成又来到了文成公主庙,面对大型浮雕造像,温教授说:“佛及菩萨面相长圆,菩萨有高筒状的髪髻,大翻领的吐蕃装,依据考古学的类型学及图像学等分析,应该是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构成的曼荼罗,造于公元9世纪初叶。”

  “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曼荼”是唐代“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传的“纯密”阶段的密宗图像。温教授介绍说。

  国内现存的有西藏察雅县一尊造像,时代约当9世纪中叶。甘肃敦煌榆林窟还有一处壁画,但已不完整,时代为西夏(约12世纪),比“文成公主庙”的造像晚了300多年。

  “由此推断,文成公主庙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曼荼罗,考古历史价值极高。”温玉成指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又宽又长的珊瑚礁在澳大利亚东岸近海可以轻易得见,把大陆架与水下光线较暗的深海分隔开。


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撰文:珍妮弗 · S. 霍兰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戴维· 杜比莱 David Doubilet

  翻译:王晓波

  珊瑚海水面下不深的地方就是大堡礁生机勃发的居所,鹦嘴鱼啃着岩石,螃蟹为了抢夺藏身地挥着螯钳打斗,一条近300公斤重的石斑鱼体内的鳔鼓荡有声,宣示自己的驾临。鲨鱼和银鲹鱼迅疾地掠过。海葵的触手摇摇摆摆,细小的鱼虾巡逻各自的地盘,如同跳着欢快的舞蹈。但凡脚底不生根的水族都随着每一股浪涌漂摇往复。

  这礁区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大堡礁庇护着5000种软体动物,1800种鱼,125种鲨,还有数不清的微小生物。但最让人一见倾心的景致——也是其跻身世界遗产的主要凭恃——还是那广大无朋的珊瑚礁。有的珊瑚如鹿角般兀立,有的好似被海浪磨光的玉盘,有的状如棒球手套,还有的拥有皮革的质感。软珊瑚附身在硬质同类之上,多彩的水藻与海绵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某种生灵栖居在里面。每越过一段距离,水族品类便有不同,那变化无穷的生态为世间仅有。

  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再培育回来。如今能促使礁石生长的各种因素正以空前的速度改变,这一次,它所经受的摧残或许会使它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西方人登门 欧洲人认识大堡礁是经了英国探险者詹姆斯· 库克的引介,而后者基本上是无心而至。1770年,库克船长听到了木板蹭到岩石的咯吱声,他当然想不到,自己的船已驶入了地球上最庞大的活体构造之中——超过2.6万平方公里形状各异的珊瑚礁,时断时续地绵延过2300公里长的海域。

  库克当时正率队在今之昆士兰一带的近海中探索,所驾“奋进号”被卡在了这片暗礁迷宫里。海面下,犬牙参差的珊瑚尖塔戳进船体,把它抓得牢牢的。木板碎裂,海水涌入,船员们满面惊惶地跑上了甲板。船长指挥他们勉强驶进了一处河口,修补了船舱。

  在这帮欧洲人触礁之前,澳洲土著已在这片区域生活了数千年。珊瑚礁是当地文化的重要部分,土著驾着独木舟在这一带漂游,打渔,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用来从礁石上刮掉海藻的坚固牙齿。尽管它们的进食行为有时会伤到个别的珊瑚,但总体来说是有益的。没有它们,藻类的繁生可能会扼杀珊瑚礁。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查理· 韦朗,此时正在大堡礁北部叹赏一丛壮观的珊瑚

  大堡礁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摧毁,再培育回来。并把有关礁区水族的神话代代相传。但历史学家并不确定土著人对礁盘的地质、水产的了解可追溯到多少年前。库克误打误撞到此后又过了几十年,从事地图绘制的英国人马修· 弗林德斯一路“穿针引线似的”绕过暗礁而来,同样遇上了一两场倒霉事,不过他被礁盘的壮阔打动而为它起了“大堡礁”之名。

  扩张与侵蚀 这巨大无比的礁盘系统之所以能现于世间,却要归功于一种通常只有米粒般大小的生物——珊瑚虫。它们是礁石的基本建设单位,在微小的身体内豢养共生藻类以获得养分,过群体生活。靠着体内藻类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每个珊瑚虫分泌石灰质(碳酸钙)形成自己的“房子”。这些小房子一个叠一个地形成,珊瑚群体就会像城市一样扩张,其他海洋生物很快依附上来繁衍生息,把一簇簇珊瑚“黏合”为整体。

  澳大利亚的东端海域拥有生成珊瑚礁的成熟条件。在清澈而富于湍流、光线充足的浅水里,珊瑚的生长最是活跃。珊瑚虫繁衍数百万世代之后,形成的礁石就不再是孤立四散的石灰质块,而是连成凌乱的一大片,形状、大小和庇护的生物种类由其在海洋中的位置决定——比如离海岸多远——还要看受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比如海浪冲击。如果离岸太远,海水较深而光线减弱,就根本不会有礁石了。

  “在大堡礁,生命存在的模式从头至尾是由珊瑚塑造的,”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查理· 韦朗说,该海域内有400多个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整个环境,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完美的水温、清澈度和洋流,使得盘状珊瑚的直径每年可增大30厘米之多;同时,礁盘也受到持续的侵蚀,浪涛、海水化学成分、以石灰质为食的生物都是损毁作用力。礁石消失的速度远远慢于生成速度,尽管如此,还是有多达90%的礁石最终碎落在海里,化成了沙。所以大堡礁的外表总在不断改变。

  从地质年代来看,内部礁石层相对比较年轻,历史不足万年,但大堡礁的源起要早得多。韦朗说,大约2500万年以前,昆士兰随着印澳大陆板块的运动而伸入热带水域,珊瑚幼虫便开始乘着向南的洋流,随处寻找可以扎稳脚跟的地方。渐渐地,它们群集形成的礁石不断壮大,沿着海床扩展开来,并容纳了繁多的海洋生物。

  坎坷路难行 自从大堡礁初次扎稳根基以后,冰川期多次来临,大陆板块逐渐挪移,海水与大气的情况也曾有过剧烈波动。这片礁盘见证了许多次的轮回——壮大到损毁,面目全非到气象如新,全凭大自然一时的兴致决定。

  “如果把大堡礁的历史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天灾目录,”韦朗说,这源于星球本身的风云变幻。但礁盘总能从这些灾难中复苏。


凯恩斯附近海域中,紧密簇拥在一起的硬珊瑚,其中大多是鹿角珊瑚属的物种,争夺着生长空间和供给能量的阳光。

  今天,又有新的灾难使礁盘陷入险境,复苏的前景却渺茫。科学家说,如今世界气候的变化速度太快,对珊瑚礁似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气温上升、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强,会促使珊瑚发生“白化”反应:珊瑚细胞中的彩色藻类产生了毒性,被排斥出去,使作为寄主的珊瑚变作白骨般的颜色。然后丰茂的海草也许会使光秃秃的珊瑚窒息而死。

  1997至1998年大堡礁等礁盘的大规模白化,是由当时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和破记录的海面高温引起的,有些地点的水温比正常情况高出1.5摄氏度以上。2001年、2005年又都发生了同样现象。有些珊瑚礁专家说,到了2030年,这种破坏效应每年都会出现。

  高温还导致60年来的海洋浮游植物持续衰退,而它们不仅能吸收温室气体,还直接间接地养活着海洋中几乎所有的生物。礁石鱼类也会被上升的水温影响,有时表现为大胆凶猛的行为——不论对天敌还是对猎物。而海平面的变化,或升或降,对珊瑚的影响同样恶劣,不是把它们暴露于过多阳光之下,就是使之淹在太深的水中难见天日。

  眼下更为直接的威胁是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的洪水,巨量的土壤沉积物和富含毒素的污水涌入昆士兰海域的礁盘。它对海洋生物的全部危害在几年内还无法确知,但大堡礁中很可能有大片珊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而海水酸度的考验才是最严峻的。

  地球经历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中,全世界的珊瑚生态系统每一次都要跟着遭殃。最早的一次大约在4.4亿年前。温室气体的含量会在千万年中自然攀升,生物学家韦朗说,火山在高度活跃期喷出的巨量二氧化碳可能是导致珊瑚死亡的重大因素,约6500万年前的最近一次大灭绝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使海水酸度增强,最终破坏了海洋生物合成贝壳和骨骼的能力。

  这种酸化过程当下正在有些海域发生。最容易被酸的腐蚀作用伤害的是快速生长的枝状珊瑚,以及对黏结礁石具有关键作用的分泌钙质的藻类。一旦礁盘的骨架变得脆弱,就很容易被海浪、风暴、疾病、污染物等祸害击碎。

  韦朗说,远古时代曾有许多珊瑚适应了海水的酸度变化,但他对大堡礁的未来很不乐观。“古今的区别是,当时的变化是在漫长区间内发生的,珊瑚有数百万年的时间来拿出对策。”他担心人类工业排放的数量空前的二氧化碳、氮和硫,再加上因冰川融化而不断释出的沼气,会使许多礁盘在50年内丧失生机。剩下的将是什么呢?“泡在海藻浓汤里的珊瑚骨架而已,”他说。

  跬步致千里 当然,每年造访大堡礁的两百万游客,因生机繁盛的水下天堂的盛誉而来,来后仍觉得不虚此行。但如果你有心,是看得到它的瑕疵的。礁盘有一道3公里长的“疤痕”,是去年4月一艘中国运煤船撞的;其他一些触礁的船只和偶尔的石油泄漏染污了栖息地。陆地上的洪水冲走的沉积物,以及农业设施流失的营养物,进入海洋后都会破坏珊瑚生态。但澳大利亚人不会坐视大堡礁毁掉,已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呼声。对许多当地人来说,珊瑚礁如同挚爱的家人,而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亦不可忽视:礁区旅游业每年为国家财政带来10亿美元以上的进账。

  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于,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礁盘健康。“如果你想修理一部发动机,先得明白它如何运作,”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德里· 休斯说,“这道理对珊瑚礁也适用。”休斯等人正在调查珊瑚生态的运作方式,以确保能拿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过度捕捞的全部危害。传统上,商业渔船可以在礁盘周边沿线作业,即便在1975年当局将34万多平方公里海洋栖息地划为水上公园后也未遭禁止。但随着大捕捞量引来越来越多的忧虑,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从这片海域中策略性地选取三分之一,规定为严格的禁渔区——连消闲垂钓也不准。结果,水族复苏的规模和速度都超出了预期,例如,在禁渔令发布两年后,在珊瑚间活动的鳟鱼数量多了一倍。

  科学家们还想弄明白,是什么让一些特定种类的珊瑚在环境变化时生命力格外顽强。“我们知道有些珊瑚礁禁受着比其他同类严酷得多的条件,”昆士兰大学的礁石生态学家彼得· 芒毕说,“利用几十年累积的海水温度数据,可以找出对暖水适应得最好的礁区,集中开展保护措施。”他指出,了解珊瑚怎样从白化中恢复,并推测出新的珊瑚虫将在哪里生长,有助于设计保护区。即便公开表达悲观的韦朗也承认,让珊瑚长期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是有的——如果能迅速终止种种伤害礁盘的不良行为的话。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安保措施”,珊瑚自身的一些基因可能曾帮它们捱过了以往的环境灾害。许多种珊瑚通过杂交而进化,在礁盘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每年都大举产卵繁殖。在这样的事件中,一块礁区就能有多达35个珊瑚物种同时播撒精子和卵子,它们数以百万计而遗传特性相互迥异,在海面上自由交合。“这为杂交物种的产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比提· 威利斯解释道,尤其是在气候与海水化学成分如此动荡不定的当下,杂交能够快捷地实现珊瑚的适应性与抗病能力。

  说真的,尽管面临今天的种种严峻威胁,大堡礁却不会轻易颓败。毕竟它以前就曾抵住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而不灭。而且它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会帮忙保住礁盘。科学家在2007年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海域中如果有繁盛的以海草为食的鱼群,珊瑚也会兴旺。“如果某种人类行为灭掉了食草鱼类,比如过度捕捞,海草就会取代珊瑚。”休斯说。

  来到大堡礁的人可以看见鱼群在履行它们不可或缺的职责。在接近礁盘北角的午后摇曳的光线里,富丽堂皇的珊瑚礁壁伫立海底,下面有一条罕见的蝙蝠鱼,鳍肢修长,面孔漆黑,正啃着一绺绺马尾藻。还有一群鹦嘴鱼,合为一体的牙齿如同克丝钳,咯吱咯吱地撕咬礁石上红红绿绿丛生的海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照镜子心率就显示在镜面上


摄像头能通过捕捉皮肤反射光线的变化获取血液流动的讯息,再通过软件分析将心率数据展现到镜子上

  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6月4日报道,美国一名大学生开发出一款“魔镜”:不仅能照出你的模样,还能测出你的心率。

  传统的心率测量计需要给病人带上很不舒服的胸带,这对烧伤病人和新生婴儿来说尤其不方便。2009年,麻省理工大学电气和医药工程专业的亚裔研究生付明哲(音译)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发明某种设备既能帮医生在患者不用胸带情况下给其测心率,还能让普通人随时了解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

  经过付明哲的反复试验并多番测试效果后,一个全新的“镜面心率测量仪”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中诞生了:这个双向镜后放置了一个配有摄像头的监控器,监控器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相连,只要人站在镜子前,他的心率就会显示在镜面上。
 

  该设备的奥秘在于一款可以将电脑摄像头变成心率测量仪的软件,其应用原理是血液可以吸收光线。心脏跳动时血液会通过血管,通过血管的血液量越大,被血液吸收的光线也越多,人皮肤表面反射的光线就越少。付明哲和其伙伴开发软件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让摄像头从所有光线中分辨出与那些心跳有关的反射光线,还能捕捉到这些反射光线所发生的极微小的变化,并通过代码直接转化为心率数值。

  付明哲计划在今年毕业之后将这款仪器推向市场,目前正对其做进一步改良,使它不仅能测心率还可以用来测量诸如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浓度在内的多个人体重要指标。“使用者到时候会说,镜子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我的外表,还能反映出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拿破仑


拿破仑英文课手稿真迹


88岁“高龄”的古董级莱卡相机

  全球各地的拍卖市场上永远都不乏奇特且让人咋舌的宝贝。日前,法国和英国的两家拍卖行分别拍出两件吸引众人眼球的物品:一件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上英文课时的手稿;一件是价值连城的古董级莱卡相机。下面让我们来一睹为快!

  拿破仑昔日英语学习笔记被拍卖 月底与公众见面

  拿破仑作为一位帝王、一名战争英雄、一位有着浪漫之心的丈夫而被人们熟知。日前,一份属于这位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帝王的手稿,以9.3万欧元(约合88万人民币)的价格在法国成交,让人们能够有机会一睹当年这位帝王学习英语时的“风范”。

  据法新社6月6日消息,5日被拍卖的这份属于拿破仑的英语课手稿,是他当年被放逐到南太平洋圣赫勒拿岛后第一节英语课的笔记,上面有三句由法语和英语写成的句子和一些图示。这三句话分别是:“谁来了”、“他们有多少人”以及“你好”。

  这份手稿的买家是法国巴黎一家私人博物馆。这家博物馆表示,将于6月21日向公众展出该手稿。

  这家私人博物馆当天还以5.3万欧元的价格购得了拿破仑回忆录的一份副本。回忆录同样也是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时写的,上面记载了他如何在1796年的如阿尔科(Arcole)战役中大获全胜。这份20页的回忆录共有数份副本,真迹目前存于法国档案馆。

  拿破仑在滑铁卢一役中被反法联军击败,随后于1815年6月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该回忆录就是他在1817年到1820年期间所写的。

  “祖父级”莱卡相机创纪录 拍出百万英镑

  英国《每日邮报》6月6日报道,一台88岁“高龄”的德国产莱卡相机,近日以创纪录的100万英镑(约合1062万人民币)拍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台古董级相机的状态依然良好,能够正常拍摄。

  负责拍卖的卫斯里特拍卖公司称,这台罕见的照相机属于1923年出厂的莱卡“0系列”照相机,是这一德国品牌开始进行商业生产前出产的原型相机之一,极为珍贵。

  该公司还透露,在激烈的出价竞标后,这台古董相机被一位神秘的亚洲收藏家买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荧光小蘑菇:24小时绽放黄绿光芒

  这种蘑菇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森林中,可以全天24小时发出荧光。荧光小蘑菇身上带胶质,会发出灿烂的黄绿光。加上它,全球150万种物种中,能发出生物荧光的真菌类物种达到了71种。


达尔文树皮蜘蛛:编织全球最大网

  这种蜘蛛编织的蜘蛛网遍布河流、小溪和湖泊。达尔文树皮蜘蛛可以编织2.8平方米的蜘蛛网,比任何其他物种编织的环状网络都要大,它们吐出的蛛丝要比杜邦公司生产的凯夫拉纤维牢固10倍,是已知最牢固的生物材料。


泰坦尼克食锈菌:钢铁克星

  研究者在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残骸上发现了食锈菌的踪迹,这些食锈菌会黏附在钢铁和锈斑表面,借助其他微生物的帮助,吞噬沉船的金属。如果一直腐蚀下去,这些细菌会将泰坦尼克号吞噬得一干二净。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菌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其他一些海底沉船会被分解。


金斑蜥蜴:低调巨人

  这是一种皮肤带有金色斑点的蜥蜴,其躯体长达2米。金斑蜥蜴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附近的森林中,科学家认为,虽然金斑蜥蜴全身金光闪闪,但因为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所以才一直没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6月2日,世界大部分地区欣赏到美丽的日偏食。当时,日偏食首先在亚洲东部登场,而后向后移动,驾临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冰岛、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上空。 在一些地区,太阳在6月永不落山,观空爱好者很难欣赏到午夜日食。

  1.日偏食


日偏食(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美丽日偏食,月球正一点点“啃食”日盘。

  2.月球开始穿过


月球开始穿过(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拉普兰上空出现的日偏食。摄影师阿特·布拉哈特表示,这是2011年当地第一次出现夜半太阳。他在一封邮件中说:“当时的观察环境堪称完美,日偏食在云朵的衬托下更加美丽壮观。”日食在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出现,从地球上看,月球遮住了日盘部分区域或者全部遮盖。

  3.太阳笑脸


太阳笑脸(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北部上空出现的太阳“笑脸”,此时,午夜日食正在上演。这是2011年出现的第二次日偏食。当地球穿过月球的半影时,日偏食就会出现。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完全被月球本影遮盖。本影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非常狭窄的带区。

  4.美丽的地平线


美丽的地平线(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早晨,中国长春,被薄雾笼罩的山脉上空出现日偏食。当地时间凌晨4点至5点,中国北部和日本北部地区均出现日偏食,天文爱好者尽情欣赏月球一点点“啃食”日盘的景象。不久后,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也出现日偏食,此时的太阳有大约60%的区域被月球遮住。日偏食从东向西移动,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当地时间1日晚上大约11点30分,欧洲远北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也欣赏到日偏食。

  5.太阳秀


太阳秀(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日偏食,太阳部分被地平线遮住。此时,月球正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穿过。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日食专家杰伊·帕萨霍夫表示,下一次日食将于7月1日出现,被遮住区域要超过这一次,届时只有南极洲沿海小部分地区能够欣赏到。他说:“发生日食时,不会有任何航班恰巧在这一地区上空穿过,人类不太可能欣赏到这一次的日食。”帕萨霍夫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7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