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姆斯莉生前与爱狗“麻烦”一起
美国已故酒店大亨利昂娜-荷姆斯莉的信托基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继承荷姆斯莉1200万美元的世界最富狗,已经追随主人而去。
拥有同名连锁酒店集团的荷姆斯莉于2007年去世,遗嘱留下1200万美元给挚爱的马尔济斯小狗“麻烦”(Trouble),遗愿是“麻烦”能在她身故后得到妥善照顾。不过法官后来只准它继承200万美元。
“荷姆斯莉慈善信托”发言人苏利文说,其实“麻烦”早在去年12月就以12岁之龄辞世,但直至现在才被报道。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2日消息,小猫头鹰们站成一排拍下了这张“全家福”,被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仔细的收藏起来。它们都是过去的几个星期从世界各地来到白金汉郡(Buckinghamshire)中心的。其中有些是因为父母已经被猎杀成为了孤儿,有些是从巢上 掉下来而被救助,都没有血缘关系,最终这十只黄褐色猫头鹰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获救的小猫头鹰“全家福”
目前,它们生活在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的鸟舍里,等到它们长大后将被放归野外。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创始人莱斯施特克尔(Les Stocker)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收养一些孤儿,因为这个时期是它们的孵化季,不过今年似乎黄褐色的幼崽多一些。通常黄褐色猫头鹰产仔都是一对一对的,而我们救助的大都是一家的兄弟姐妹们。但这次它们都来自不同区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过现在它们已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很幸福。”
获救的它们有些是从巢上掉下来的,有些是父母被杀害而成为了孤儿。
野生动物中心的成立得益于名叫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s )的刺猬和Tiggy-Winkle太太的故事。每年救助超过一万多种动物。它是一个免费的救助团体,在这里动物都会被照顾的很好,直到它们能独立生存的时候,就重新放归野外。这个中心是依托会员的捐赠和赞助生存的,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资金或保育团体的财政支持。
黄褐色猫头鹰普遍生活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生长到大约一只鸽子大小,乌黑的眼睛外围绕着一圈黑色的羽毛。它们的生存领域一旦确定并且安顿下来,就绝不会离开。年轻的鸟类繁殖季节在秋季。
猫头鹰在医院的鸟舍,长大后会被放归野外。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际在线消息:2011年6月11日消息,一辆满载中国游客的大轿车10日下午在瑞典中部地区翻车,造成多人受伤。据瑞典中部城市阿尔博加警方介绍,这辆大轿车行驶在该市附近欧洲18号公路的一个弯道处时因车速过快而翻车,车上共乘载40多名中国游客,其中23人受伤,伤者都被送到附近医院治疗。
当地医院在对受伤者检查后说,伤者中大部分人只是轻度骨折,伤势稳定,只有很少数人伤势较重,但也都没有生命危险。
警方在对事故进行初步了解后判断,大轿车翻车主要是因为司机在驾车经过一个较急的弯道时车速过快而造成的。警方仍在对事故作进一步的调查。
泳衣可先扫描穿衣者体型,然后量身订造
机器根据电脑“蓝图”“打印”出圆形尼龙薄片
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飞机、模型、小提琴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应用于服装制造业却是头一次。世界上首款3D打印的比基尼泳衣日前问世,时装设计师玛丽·黄与3D模型专家詹娜·费瑟利用Rhino 3D CAD设计软件创造出3D打印泳衣的“蓝图”,然后通过机器“打印”出复杂的几何图形。
电脑“织出”尼龙薄片
费瑟表示,她们还运用一种称为“选择性镭射烧结(SLS)”的技术,用非常纤细的绳子连结起无数圆形薄片,进而织出泳衣的“布料”。费瑟还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通过改变圆形薄片的大小、分布,以及连结方式,确保泳衣该牢固的地方牢固,该柔韧的地方柔韧。
这款高科技比基尼泳衣有一个不太性感的名字——“尼龙12”,尼龙正是该款泳衣的制造材料。尼龙拥有牢固、易弯曲,以及厚度仅0.7毫米的纤细特点,使得它成为绝佳的3D打印材料。另外,它还有卓越的防水功能,是制造泳衣的上好材料。黄表示,这款泳衣泡过水后穿起来更舒适。
高科技泳衣已有网售
两位设计师表示,“尼龙12”泳衣的制造将完全客制化。她们会先扫描消费者的体型,再为其量身“打印”出一套合身的泳衣。据悉,“尼龙12”已经在网上商店开售,目前价格仍必将昂贵,上下截分别售价200美元至300美元之间,一套价格约合人民币3888元。然而,可以预见的,这种高科技泳衣的价格将随着3D打印制造技术的更广泛的应用而逐渐下降。真水
名词解释
3D打印:革命性制造技术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技术,它的工作原理很像打印机。首先,设计师在电脑屏幕上设计出产品“蓝图”,根据需要调整大小、颜色和形状;然后按下“打印”按钮,旁边的机器就会通过喷嘴堆接材料,或使用微型胶水固化一层层薄薄的原材料,按照“蓝图”一层一层叠加材料制造出立体的产品。这种技术于是被人称为“叠加式制造”。
这种制造技术的优越性在于人们不必在工厂量产商品,只需在家中或办公室就能“打印”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这使得生产单件商品的成本与批量生产一样便宜。(王裳)
DeconGel是蓝色的液体
凝胶层从表面剥落时,可以相对安全地去除污染物
一项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技术,有望帮助日本的灾害处理人员控制和清理核事故所造成的污染。
处理核污染物,传统的方法还是用肥皂和水擦洗污染表面,而这样做的时候,清理人员往往必须移动危险废物,这加大了核辐射物进入供水或土壤的机会,也增加了工人自身的风险。更糟糕的是,其副产品是受污染的水,处理起来又是个难题。
现在,一种称为DeconGel的净化胶,正被用于处理福岛核事故禁区内外从路面到建筑物的多种场合。
DeconGel是蓝色的液体,当喷洒或涂抹到某个表面,它将不属于表面本身的一切微小颗粒(包括辐射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都封盖起来,并围着它们逐渐变硬,最后成为可以剥落的完整凝胶层。凝胶层从表面剥落时,会将这些微小颗粒一起带走。工人可以相对安全地去除污染物,不必担心污染物逃逸到空气中,或渗透到周围土壤和水源中。
DeconGel上好的净化效力已经得到实验和实用的证明。它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事实上可用来处理任何表面,包括混凝土、钢材、铝材、着色或不着色的木材、有机玻璃、砖瓦、油布等。可使用于商业性核电厂、弃用物料放置点、制造业和实验室之化学和放射性储存和溢出、核医学储存和溢出、军事设施,也能用于罪案现场的清理、毒物实验室的净化。
它的使用是安全的,没有气味或臭气,事实上并不需要为使用DeconGel而戴口罩。由于有良好的延伸性和强度,干燥之后也不再流淌,所以从现场表面安全地揭下并安全清除不成问题。
使用DeconGel极其方便,无需任何预先的准备,也不必顾忌裂缝和孔洞,只管向受污染的表面喷洒或涂抹就行。而喷洒垂直墙面,甚至天花板也没有困难。要说人员的训练,大约10分钟就够了,这对人力紧张的救灾现场,或大规模的净化和扫除计划,都意义重大。
说起DeconGel的发明,应该说是纯属偶然。夏威夷风险投资和孵化公司Skai科技的研究人员在做实验时,将一些溶液弄到了地板上。第二天早上,溶液变成了一张“纸”,当它从地面被清理时,它将一切异物都带走,留下出奇干净的地面,这是用其他任何洗涤剂都做不到的。
Skai科技公司后来实现了蓝色液体的商业化,准备了4种规格,分别是用于扫除放射性和化学污染物的胶剂、喷洒剂、涂抹剂,以及用于扫除油和油污染的胶剂。
2008年以来,尽管并没有做什么宣传,DeconGel的业务每年都翻番。3·11地震和海啸后,该公司捐赠了100桶5加仑装的蓝色液体给日本用于清理工作,结果是订单滚滚而来。Skai的首席行政官表示,随着全球对福岛核灾难关注的提升,他预测未来几年的业务至少增长20倍。
双手伸进屏幕,系统感应到十根手指
手继续向前伸,系统感应到两个手腕
在最近的一次计算机人机交互研讨会上,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推出了他们酝酿了好几年的触摸屏技术。项目称为ZeroTouch,它没有真正的屏幕表面,像是个空的相框,框内空无一物,只有纵横交错的红外光束充满其中。其边缘安装了多个LED和红外传感器,能检测任何达到或越过窗口平面的东西。这是传统的2-D触摸界面与3-D应用的混搭(好比微软的Kinect),其潜在应用被看好。
ZeroTouch不仅登记对象的存在,记录其位置,也记录对象的大小,无论这是一根手指、一只手,还是细小的手写笔;它还记录对象的转动或扭曲。它可以同时识别多达20个独立的触摸点。这项设计之简单似乎令人惊讶。
ZeroTouch让用户不仅可通过触摸,还可以越过“屏幕”而打开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或进行操作。将ZeroTouch放在桌面上,就成了绘图板或手写起草板;而放置到任何常规屏幕(比如普通的电脑或电视屏幕)之上,立刻就能把它转换成触摸屏,不需要任何额外费用。更能把ZeroTouch悬挂在空间,使用者可以穿越它,赋予它3-D处理的能力,这是其他触摸屏界面一般做不到的。
目前这种3-D应用还只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绘图程序,性能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但显然它给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推出ZeroTouch的Aggies公司未来的计划是创建一种多层次的设备,其中的屏幕可以彼此堆叠,实现更理想的控制。
中广网北京6月11日消息(记者陈振玺)近日,山西省盂县一位听众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00-800-0088新闻热线打来电话,反映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南娄镇以新建“垃圾填埋场”的名义,私自开挖露天煤矿,用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造成煤炭“黑金”的大量流失,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下安全隐患。获知这一线索后,记者立即前往当地调查采访。
这个所谓的“垃圾填埋场”位于山西盂县县城的南边,离南娄镇秀寨村不到1公里。秀寨村村民告诉记者,“垃圾填埋场”已经开建大半年了,但他们从未见到有垃圾车进出,见的最多的反而是拉着满满一车煤的矿车。
村民:他们是挖煤的,不是垃圾处理场。告诉你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你进去看里边全是在挖煤。
从秀寨村村口顺着煤渣的痕迹,记者很容易就到了“垃圾填埋场”所在的矿山。山脚下,一个硕大的“填埋场立体效果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效果图的右下角清楚地标注着项目名称——“盂县南娄镇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场工程”,建设单位是“山西鑫宝源能源有限公司”。
从场区蓝图到门口的烫金字样,似乎都在试图告诉人们,这里是一处“垃圾填埋场”,而当记者走进场区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场区里的几座大山已经被挖得看不清面目,大片大片的黑色煤层直接暴露在视野当中。大约六七个足球场大的场区内,看不到任何与垃圾处理相关的设备,取而代之的是数十辆矿车和挖掘机静静地停在一个角落。
这些矿车和挖掘机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知情人周先生给出了答案。
周先生:现在是把山皮挖掉,完了以后下面就是煤,然后再挖煤,挖起来后倒到煤场。
记者:就是说把山的表面挖掉,然后底下就是煤,之后把煤挖起来装到车上,最后把煤运到煤场?
周先生:对对。
周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一段今年五月底拍摄的现场录像,录像中显示,数十辆铲车正在从“南娄镇工业垃圾填埋场”的煤层上挖下煤块,而矿车则将煤块从场区运到几公里外的储煤场。周先生透露,从“垃圾填埋场”中挖出的煤炭最多的时候一天得有一万吨左右。
记者:高峰期的时候,一天的话运煤的车有多少辆进出?
周先生:这个没有计数。太多太多了!从大马路到小路上满满的。你看见一到那个晚上,特别是晚上,灯火通明,都在那挖煤。
“垃圾填埋场”中的一位挖掘机工人也向记者证实,这个地方至少已经挖了两个月的露天煤。
记者:你来这多少天了?
工人:两个月了
记者:我看你下面的牌子上写着“垃圾处理所”,“垃圾处理所”怎么这么多煤?
工人:都是从底下挖出来的。
在周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专门存储“垃圾填埋场煤炭”的储煤场。记者在现场看到,时不时就有外地车辆进入到这个煤场中采购煤炭。而据周先生透露,“垃圾填埋场”的施工方就是在这里不断地将挖出的煤售卖出去。
“垃圾填埋场”为什么要建在煤层之上?“垃圾填埋场”的承建方在选址前知不知道煤矿的存在?变相采煤的垃圾场又给当地带来哪些危害?
记者多方调查后了解到,这片煤场的采矿权一直以来都归山西南娄集团所有,地底下有煤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南娄集团董事长李进章:咱们现在是不能叫他们涉及咱们的煤。采矿权是咱们的,意思是不允许他们那么去挖,你挖可以,但不能挖我们的煤。他挖出来的煤肯定得卖嘛,咱就不能给他们卖嘛。
尽管南娄集团试图阻止煤炭的流失,但大量的煤矿资源仍旧被以“垃圾填埋工程”的名义开挖运走卖掉。与此同时,“南娄镇工业垃圾填埋场”也给周边的村庄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秀寨村村民刘先生原本以为,“工业垃圾填埋场”在村子旁边占地开山,村民应该能获得少许的补偿,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垃圾填埋场”变成了“露天煤矿”。村民们承受的粉尘污染越来越严重,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污染补偿。
村民:没有补偿。连点污染费都没有。都是在污染我们,每天家里落的煤灰至少有一钱厚。
令秀寨村村民更加憎恶的是,挖煤的“垃圾填埋场”不仅污染了环境,还破坏了他们的土地、山林。
记者:听说这个煤场把周围的地啊山啊都给弄坏了?
村民:弄坏了,这是事实。
记者:弄坏了多少?
村民:那多了。如果下大雨定把我们外边的地给淹了
记者:下大雨肯定会把你们的这个地给淹了。
村民:对!地也没了只能逃难了。
记者:地也没了只能逃难了?
李专才:垃圾处理场归城建局,我们这不管。
记者:就是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不需要经过环保局审批吗?
李专才:所有手续都办了,但是建设是由人家搞的。
记者:现在是这样,秀寨村那边有个垃圾处理场,
李专才:那是工业垃圾处理场,那是政府定的事儿,政府统一建。
记者:哦,是政府定的事儿?
李专才:对对!
南娄集团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垃圾填埋场”项目是由南娄镇镇政府来牵头的。
工作人员:那个垃圾场据我所知是镇政府安排的,你可以到对面去找这个镇政府。
记者:哦,镇政府安排的?
工作人员:对。
那么,“垃圾填埋场”为什么建在煤层之上?镇政府在对这个“工业垃圾填埋场”选址时又是怎么考虑的?记者先后拨通了南娄镇镇委书记、镇长以及分管副镇长的电话,对方却都以“生病不方便”或者“不了解情况”为由拒绝了采访。
镇委书记:哎呀,我也刚调过去,具体情况你打一下镇长的电话。我现在在医院治疗。
镇长:哎呀,但是我具体不知道这个事情,不是很清楚,前段时间开会的时候不在。
副镇长:我住院了,病了。(记者:住院了?病了?)哦。
南娄镇镇上的干部躲着不接受采访,而事件的另一主角——垃圾场的建设方能否正面回应?开工大半年的时间里,建设方为什么只是不断地往外运煤,而没有丝毫填埋垃圾的动静?这到底是个垃圾填埋场还是个露天煤矿?当初工程立项时,相关部门又是如何审批的?记者将继续调查,寻求真相。
照片上这位,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工程师亚历克斯·布雷顿,他站在书写板前面,手里拿的可不是“黑板擦”,那是他发明的手持式打印机。他刚将打印机移过书写板,打印了一张图片。
2000年,欧洲最大之一的橡皮图章公司找到布雷顿,希望提供一些产品创意。结果布雷顿并没有为图章公司设计一种新型印章,而是开发了重量仅250克的手持喷墨打印机PrintBrush。它配上类似电脑鼠标操控的光学和导航软件,能将上传的图片和文字打印在任何平面上,包括纸张、塑料、木材,甚至织物面料。
传统的打印机需要让纸张整张地移过机器,只有这样,机器才能够准确地跟踪页面与打印头的相对位置。布雷顿认识到,如果顺着这个前提去思考,不解除这个限制,打印机永远不可能比它要打印的纸张“苗条”。他希望自己的打印机采用全新的方式来导航整个页面。
PrintBrush的工作原理似乎更像电脑鼠标,而不是打印机。它配备着飞利浦开发的激光传感器,跟踪打印机的移动,感知其所在位置。当设备在纸张(或其他材质)表面移动时,传感器不断向表面发出红外激光,然后测量反射光束的散射。这种散射让光学传感器跟踪了打印机相对于页面的速度和方向。接着,内置的控制器将位置坐标与目标文本(或图像)的像素图进行匹配,启动算法来确定下一个要打印的像素。
PrintBrush打印一页只需10秒。由于只需要少量的激光反射就足以完成前述的移动跟踪,因此它在几乎任何类型的表面都能工作。至于所打印的内容,可以通过蓝牙、USB和红外接口等手段上载。而内置相机的版本,则便于现场拍照并打印。
尽管PrintBrush样机不到2年时间就完成,但围绕这项技术的研究花了不下10年,耗资1000万美元。布雷顿有一个团队,包括光学工程师和招募的其他专家,在每个新版本中都不断优化打印机的导航系统。最近一次就是以激光器取代了先前基于LED的传感器。他们还增加了彩色功能,这需要一个算法,能快速确定各色墨水的组合,这是产生1600万色效果所必需的。
2012年初,带有内置相机的PrintBrush将上市销售,用于即时的照片打印,到时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商业化的打印机。
有了PrintBrush,我们就有了一款握在手里的打印机,怎么用,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创意”,我就想了几条:铁人三项/五项的比赛中,用来在选手的手臂上打印号码,当然这得用防水的墨水;作家签名售书,和粉丝先合影,再将这张照片连同签名打印在书的扉页上,再接待下一位。